解读园林城市---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园林城市---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
一、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
1. 城市。山水城市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高效利用资源,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域,也是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地方。
人类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城市是用古代石头写成的人类历史”、“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中国古代文化长盛不衰是与古代未曾出现过城市衰落的历史有关。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中国文化得以完整的传承。中国早在夏代(公元1771-2007年)既有设防城市,齐国临淄古城人口7万户,约30万人,面积32平方公里。城中有大型建筑的夯土台及管排水,如梧台。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对中国城市建设提出山水城市的科学设想:即把中国传统的山水诗词、山水画、传统山水园林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使远离大自然的人们,返璞归真,享受自然与物质之美。
同时指出,城市“兴建起一座座长方形高楼,外表如积木块……,人们见不到绿色,连一点也淡淡无光,难道这是中国21世纪的城市吗?”钱先生一针见血指出城市的通疾,并勾绘出一幅21世纪中国的山水城市蓝图。
关于城市建设,古人在构城理论中指出“依山者甚多,亦须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滨水而居住往往是城市发展的起点。《管子》书中写道:“凡立国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任何城市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城市山水骨架,及道路空间结构体系。
城市的发展过程,也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过程。人类经历了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及创造生态环境的过程,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深化和提高。
二、园林城市是山水城市的升华
在城市建设中各种评比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要求,定下指标,调动各城市的积极性。对城市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卫生城市、旅游城市、文明城市、环保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等。但纵观各类活动,大多为专业性运作,缺乏综合性、系统性。只有园林城市的创建是多行业、综合性、系统性活动,是集大成者。园林城市具备以下特点:
1. 科学规划设计,构成布局合理,均衡的绿地系统;
2. 突出生态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生态系统;
3. 实施自然与艺术的融合,提高景观环境质量,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
4. 以植物创造景观,多种植物科学配置,互生共存,促进生物的多样化;
5.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创造舒适、安全、健康、方便的生活环境,得民心、顺民意;
6.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政府组织、群众参与,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7. 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
8. 以保护为主,全面保护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文物古迹、人为景观,延续和发展城市文脉,增加时代特色。
1. 科学规划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突出生态效益,要求绿地分布均衡。比例、结构科学合理,要形成完整统一的有机绿地系统。规划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不但具有完整规划,还包含城市景观
容貌、绿地建设。如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及道路绿化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形成有机的完整体系。另外有园林工程建设、生态建设、市政建设,及先进的基本指标。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区33%、县城30%;绿地率:城区28%、县城25%;人均公共绿地:城区8平方米、县城6平方米。宏观概念上还包含了景观、文化、功能、艺术、生态环境等。
2.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围,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功能单位。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在人类出现以前,生态系统表现为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和非生物之间通过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维持生态平衡。能量来自太阳,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分子。这个系统在循环代过程中,各成分之间相互补充、调节,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如草→动物。
人类出现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人→环境相互作用,不断改变影响其物质和能量循环。植物→人,植物→食草动物→人,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人三种食物链形式。植物是关键,必须防止仿生植物。仿生植物无疑为慢性自杀。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在城市周围、城市功能分区的交界处形成较大规模的绿化隔离带,不仅能够防风固沙、减轻污染、净化环境,还有利于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大环境绿化工程,加快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是结合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显山露水透绿工程。城市市区中的山体和河渠、湖泊、近海等水体,都是城市绿化的特殊地段。搞好这些地段的绿化,既能够把新鲜空气引入城市,提高城市生态质量,又能改善城市环境景观,使城市特色更加鲜明。“显山”,就是分期分批拆除市区所有侵占山体的违章建筑,恢复植被,搞好绿化,还山于民:“露水”就是分期分批拆除市区所有侵占水面、河道、海岸的违章建筑,结合水环境整治,绿化濒水地段,还水于民:“透绿”,就是拆除所有侵占城市道路搭建的门头房、商亭、棚厦,拆除实体围墙,搞好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使庭院绿化与道路绿化浑然一体,还绿于民。
3. 园林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早在三千年前就有“宥”的出现,降至汉,仿海上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在园林中挖池堆山,再现海上仙山的意境。晋南北朝,是混乱的年代,也是文化发生转折时代,思想开放,不拘一格,形成文人园林和寺庙园林。唐宋以来传统的中国山水诗词,山水画融入园林之中,园林具有诗情画意。
①中国在园林中讲求自然美,深受古代自然美学的影响,孔子“仁者,智者乐水”,认为自然美在于比德。君子比德思想对园林发展影响很大,这种用自然来比拟人的性格是一种移情思维方法。如以石代表忠贞、正直,故而文人爱石。以石之品行象征刚正不阿。山石成为园林造景重要手段。道家崇尚自然,追求虚静和无为,符合文人怀才,隐以山林,逃避现实的心境。借山水之情,抒发自然情怀。而兴文人园林,同时对中国古代园林空间布局有较大影响。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作为儒家“有为”思想的互补。而以“自然为万物之本”和讲求自由布局也是对古代对称布局的互补,促进了园林发展。
②中国园林追求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主观的意、情、神和客观的境、景、物相结合,相互渗透的艺术整体。是体现主观的生命协调和客观的场景的融合,既情景交融,是美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