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运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古文运动
名词解释
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唐代
起因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
音律、典故的文体。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

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

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

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

1,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2,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

3,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
发展
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

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

这一运动有其发展过程。

在骈文盛行时,已有人提出改革的要求,初唐陈子昂曾主张“复古”,是文体革新的先驱者。

其后,萧颖士、李华等继起,提出取法三代两汉的主张,为韩柳古文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中唐时期虽经安史之乱,唐朝国力衷弱,但贞元以后,社会暂时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中兴”的希望。

这样韩愈等人倡导古文运动的时机也就成熟了。

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这是古文运动的基本理论。

他们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重视写真情实感,强调要有“务去陈言”和“词必己出”的独创精神。

他们一方面亲自实践,一方面又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

代表人物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仅有的两个唐朝人。

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

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

此外,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
①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强调“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
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②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不仅重视经史,也重
视屈原,司马相如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英,丰富自己的写作。

③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
去”。

④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

⑤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敢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

⑥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
代表作品
韩愈
议论文:《原道》、《师说》、《杂说》、《答李翊书》。

叙事散文:《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祭十二郎文》。

集本《韩昌黎集》
柳宗元
山水散文:《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
影响
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

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

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

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

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

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后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

宋代
起因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

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

石介诸人,给延续百年之久的淫靡文风以有力打击。

石介著《怪说》,猛烈抨击“杨亿之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并在
《上范思远书》中呼吁“二三同志,极力排斥之,不使害于道”,矢志“学为文,必本仁义”,宁死不作淫靡文章。

但石介的创作,成就并不大。

宋朝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发展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从宋太祖立国至真宗朝,约为10世纪70年代至11世纪初,是初发阶段,先驱者有柳开、穆修、石介以及姚铉、孙复等。

柳开首举“尊韩”的旗帜,提出重道致用、尚朴崇散、宣扬教化等主张,反对当时华靡文风。

王禹偁也主张宗经复古,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文论“文从字顺”的一面。

他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反对晚唐以来淫放颓靡诗风,并在创作上实践了自己的主张,他的诗文具有现实内容,语言平易近人,风格清新悦目,显示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最初成绩。

但是,他们对文学改革的倡导,在当时影响不大,而以杨亿、刘筠和钱惟演为首的西昆派华靡文风却开始泛滥。

于是继起的穆修提倡为道而学文,极力反对骈文的章句声偶。

他不顾流俗的诋毁,刻印韩柳集数百部在京师出售,以提倡韩柳文自任。

稍后的石介,在《怪说》中指名抨击杨亿“缀风月,弄花草”,“蠹伤圣人之道”。

但他们在诗文理论方面未能提出新颖切实的见解,又重道轻文,忽视文章的语言形式。

除王禹偁外,这些人的散文大都有辞涩言苦之病,创作成就都不高。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在宋仁宗朝,从11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左右,是运动形成高潮的阶段,主要代表作家先后有范仲淹、李觏、尹洙、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宋祁、欧阳修和苏氏父子、王安石、曾巩等人。

先是范仲淹在仁宗天圣三年提出的改革时弊政纲中,主张改革文风。

天圣七年、明道二年,朝廷两次下诏申戒浮华,提倡散文。

由于朝廷表态,主张改革文风之士接踵涌现。

他们频繁往来,相互唱和,一齐向文坛积弊发起了空前有力的冲击,显示出浩大声势。

李觏要求文以经世,发挥“治物之器”的作用,反对拟古和“雕锼以为丽”。

尹洙摒弃骈文,致力写作简而有法、辞约理精的古文。

苏舜钦高度评价了古代设官采风的重大作用,认为写作诗文的根本目的是“警时鼓众”、“补世救失”,反对以藻丽为胜,提倡“道德胜而后振”。

梅尧臣论诗强调《诗经》、《离骚》传统,重视比兴,力贬浮艳堆砌恶习,要求诗叙人情、状物态,意新语工,景与意会,达到“平淡”高境。

苏梅二人的诗风有豪放和淡远之别,但都注重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有力地打击了西昆体无病呻吟的浮艳诗风。

他们在诗文革新运动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稍后于苏、梅的欧阳修,则是这一阶段乃至整个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在运动中的杰出作用是:①有意把诗文革新同范仲淹领导的政治改革结合起来,使古文、诗歌和文学理论批评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从而把运动更加引向了自觉和深入。

②阐明理论,指引革新。

他的诗文理论,指导了作家的创作实践,指引着革新运动。

③改革科场积弊,罢黜四六时文。

欧阳修在嘉祐二年权知礼部贡举,严格规定应试文章必须采用平实朴素的散文,坚决贬斥险怪奇涩和空洞浮华的文风。

④大兴创作之风,努力提举后进。

欧阳修积极写出了许多优秀散文作品,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平易自然,流
畅宛转,曲畅旁通地叙事、说理、抒情,从而开辟了一条散文创作的通衢大道。

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吸收了韩愈诗散文化的特点,却避免了韩诗的险怪和生僻。

他的创作在诗文革新运动中起了典范作用。

欧阳修爱惜人材,把一大批新老作家团结在周围。

特别是他推重王安石、曾巩和苏氏父子,作为诗文革新的中坚力量,鼓励他们积极创作,保证了运动继续蓬勃发展。

欧阳修采取的上述措施,作用很大,影响深广,使革新运动达到高潮,取得胜利。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从宋英宗朝至哲宗朝,约11世纪50年代至11世纪末,是运动的完成阶段,主要代表作家是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秦观等人。

王安石把诗文革新作为推行“新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文章的内容应有关“礼教治政”,“务为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一再痛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的倾向,在诗歌方面独尊杜甫。

曾巩、苏辙、王令等人,也各自以其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在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而领导这次运动取得全胜的是苏轼。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文坛领袖。

他提出诗文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号召作家要“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

但他很重视文学艺术的特征,一再指出:文学本身有如精金美玉,自有定价。

他又提出了“随物赋形”、“辞达”、“胸有成竹”、“传神写意”、“诗中有画”等著名论点,指导当时的创作。

他的诗文词赋,都体现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也重视
人才。

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以及陈师道等人,都成了北宋后期杰出的作家,对北宋文学繁荣都作出了贡献。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家奉为正宗,而明清散文更多取法于欧阳修、曾巩、苏轼等。

诗歌方面,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也给予南宋金元诗以及明代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宋诗派以深刻的影响。

但是,由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带有“正统”观念,也有要求文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意味,助长了诗的散文化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为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所师法。

这就表现出这一革新运动在思想上的历史局限。

宋代代表
中唐后,由于缺少力能扛鼎的大家,古文运动自晚唐至宋,逐渐衰微,骈体文又死灰复燃。

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骈文又成为文坛主流。

于是又开始了古文和骈文的新一轮的斗争。

到宋代中叶,由于欧阳修的创导,又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诗文革新运动。

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从理论和创作两方面为诗文革新奠定了基础。

他注意培养选拔古文高手。

曾巩、王安石、苏轼兄弟都是他的门生。

他们创作,继承和发扬了韩柳的传统。

一是主张明道。

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
代表作品
欧阳修政论文:《朋党论》
记叙散文:《醉翁亭记》
杂文:《六一诗话》
苏轼文学散文:《赤壁赋》、《后赤壁赋》
史论或政论:《《留侯论》、《韩非论》、《贾谊论》
影响
直接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的,也可以视为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所以在文学史上,也常常连称为唐宋古文运动。

宋代的古文运动不再标举学习先秦两汉而主张直接取法韩愈,如欧阳修在《记旧本韩文后》就认为,“学者当止于是而止尔”。

这也说明了宋代散文与唐代散文一脉相承的关系。

宋代的散文作品,更多地朝着“文从字顺”的方向发展,比韩、柳的古文更进一步缩短了与口语的距离,因而更有利于表情达意,也更为人们所容易接受。

明代的朱右曾将韩愈、柳宗元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的散文作品合编为《八先生文集》,后来茅坤又继之编选了《宋八大家文钞》,从此,“唐宋八大家”便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写作散文的楷模。

明代的唐宋派,清代的桐城派、阳湖派,其散文成就都与唐宋古文运动有着渊源关系。

从对后世所发生的深远影响来看,我们也完全可以这样说,唐宋古文运动,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