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围城》简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这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尴尬的。
很多学者把他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多余人”的悲 剧在于思想上开始觉醒而缺乏行动的勇气和历史条件,而“围城人”的悲剧在于 他的庸常。“多余人”会给人以时代的前卫和英雄的感觉,而“围城人”却跟我 们一样,作为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
反差逻辑性,达到对对象的嘲讽贬抑,使作品
更显诙谐、幽默。
屑细节。第二个常用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的
妙喻来曲传人物的心理。
《围城》故事梗概
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 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围城》以喜剧性的 讽刺笔调,刻画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
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生活 和心理的变迁沉浮。先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继在湖南一 个僻远的乡镇,围绕着生活、职业和婚姻恋爱等问题, 进行着一场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
心理描写
大部分成功的文学作品都一定有成功的心 理描写,但钱钟书的心理描写与众不同,
处。二是抽象的思维和感觉运用具体的物象来
比喻,或者反行之,读来让人觉得新奇,玄妙。 第三种是利用喻体和本体在价值等级上的强烈
关键就在“曲传”“未吐露”的心理,在
方法上,一是以情节曲传心理,并且调动 一切表面看来无助或破坏那中心情景的琐
04
作品评价
姓名 信息等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新儒林外史”——
围城——钱钟书
生
01生卒 出生地:江苏无锡县 02别名 出生日期:1910年(庚
作者介绍04代表作品
03毕业院校 《围城》《管锥编》 《人·兽·鬼》 03 04 毕业院校 代表作品 《写在人生边上》
钱仰先,字哲良、 清华大学 《谈艺录》 戌年)11月21日
01
内容介绍
正文 . 第一章
LOGO
故事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 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 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 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 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 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 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
默存,号槐聚 逝世日期:1998 02 01年12月 牛津大学
19日 生卒 别名
《围城》作品主题
多层意涵
源自文库
一方面,作者在小说中刻 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
知识分子形象。
1 2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对方 鸿渐经历的叙述,传达出
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
《围城》语言风格
善用比喻
《围城》中的妙喻有三种,一是真实的写景写 事物的形象比喻,读来令人舒畅,感觉恰到好
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 第* 页 活的希望。
02
主人公介绍
引例
01
心态概述
方鸿渐
方鸿渐是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
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 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
03
经典语录
引例
01
心态概述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 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盖起来。 她不是变心,因为她没有心;只能算日子久了,肉会变味。反正自己没 有吃亏,也许还占了便宜,没得什么可怨。 同行最不宜结婚,因为彼此是行家,谁也哄不倒谁,丈夫不回莫测高 深地崇拜太太,太太也不会盲目地崇拜丈夫,婚姻的基础就不牢固。 可实在是生活太无聊,现成的女朋友太缺乏了,好比睡不着的人,顾不 得安眠药片的害处,先要图眼前的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