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常大治2009年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摘要]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大学生就业观存在误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加强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消除其就业观念上存在的误区,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使大学生学以致用,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误区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法]G64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09)05-0120-03
大学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中一个优秀的群体,为培养大学生,国家、社会、高校和家庭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大学生毕业后合理、及时而充分的就业,对国家的稳定、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将就业提到民生之本的高度,强调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走出就业误区,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
总体而言大学生就业态度是积极的,在用人单位选择时也很理性。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盲目追求较高的经济待遇,结果错失了合适自己发展的就业机会。这些学生在就业观上存在以下误区:
(一)注重物质利益,功利色彩浓重
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在就业上过分选择经济较好、生活环境舒适、工作收入较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选择是“新三到”:一到国外、二到沿海、三到最赚钱的地方去。他们对职业的选择首先考虑的不是专业,而是职业的附属物(诸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价值取向转向经济价值,把追求经济物质利益放在了首位。
(二)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重个人,轻社会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使社会生活日益开放和社会环境日益宽松。这使大学生在价值观的构建中,有较为能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调查结果表明,在就业问题上大多数学生就业的标准首先是实现自我价值,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的就业观念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倾向。注重自我价值实现表明了个体意识的觉醒,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过分强调个体价值观,必然会导致个人的私欲膨胀,过高估计自己,会造成个体与社会冲突而产生不良结果。
(三)盲目的从政意识
盲目从政是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又一误区。这是因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收入稳定、地位高、权力大,学习、培训和提拔重用的机会多。当然,大学生从政意识增强,说明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这本身无可厚非,问题是一部分大学生因缺乏社会阅历,对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不能正确认识,从而引发了一些错误想法。如不加强教育,其后果非常严重。(四)追求稳定工作,缺乏开拓精神
不少大学生把眼光停留在一些如教师、公务员等相对稳定的职业上,不愿意到企业就业。一些大学生乡土观念较重,认为远走不如近爬,尽管有用人单位愿意签约,却不愿意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到异地就业。甚至个别大学生有排外思想,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差。
二、大学生就业观误区的成因
大学生就业观误区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市场竞争机制、国家政策等的客观因素,更有来自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市场经济造成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
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市场经济是一
把双刃剑,对我们生活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效应。市场经济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大学生产生了各种错误的就业观念。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表现观的抬头,择业期望标准商品化,择业理想务实化,功利主义色彩浓厚,择业社会岗位等级化。(二)就业政策导向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精英教育”走向市场经济时代的“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也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逐渐过渡到了当前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思维模式、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与毕业生竞争就业机制的不协调等,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用人单位招聘中存在的实用主义倾向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着实用主义的思想,主要表现为:第一,过分注重文凭。不少用人单位认为,文凭学历越高越好,造成受聘人员水平、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和人才浪费的现象。第二,存在性别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性生理、婚姻、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因素,很少招聘女大学生,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非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所以优先考虑本地生源,这是地区保护主义思想作怪,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过分注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单位为了追求眼前利益,急于招聘某一方面的能人,希望很快给单位带来效益,而一般大学生因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被拒之门外。
(四)大学生个人素质存在差异
在内因和外因中,内因起决定作用,所以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最终是由大学生自身素质决定的。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目的和理想追求,进而也影响着他们的择业观。思想品德素质高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协调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择业时,他们能够考虑到国家的需要,愉快地接受所从事的职业,并努力创造条件做好本职工作。而思想品德素质低的大学生,会过多考虑个人的私利,择业时,患得患失,根本不考虑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不同个性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择业观。大学生择业时受个性心理素质的影响,一般会选择适宜自己的职业,以便胜任未来的工作,并能在今后取得较大的成就。
三、引导大学生走出就业观误区的对策
(一)优化整合专业和课程设置,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以市场为导向设置学校专业,以就业为重点调整专业课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的一条基本指导思想。教育部宣布从2005年起把招生指标适度与就业挂钩,就业要作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核心指标。“招生、教学、就业”再也不是孤立的三个环节,而是一个联动的整体。学校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如把学生就业情况作为考核各二级单位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激励院、系对课程设置、就业目标进行改革,使学校教育知识能够和社会需求尽量匹配,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学校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优化整合学校资源,着力调整与就业市场不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努力提高课程的质量和竞争力,发展自己的优势科目,把就业、创业理念引入教学环节,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二)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高校应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背景,通过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和就业面临的形势,用系统的观点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将就业指导课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高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市场的要求相结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即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 四年级着重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三)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