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旅游文化研究综述
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

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旅游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我国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的旅游目的地。
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在全球旅游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了解和研究各个旅游目的地的特点和优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定位和推广自身的旅游资源。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者需求,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和服务,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也是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的重要目标。
首先,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可以从地理环境角度来探讨。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风光和地貌景观各异。
一些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如张家界、丽江古城、九寨沟等,以其独特的地理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目的地的地理环境条件和旅游资源优势,我们可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其次,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还可以从历史文化角度进行。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数量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名城成为了国内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故宫、长城、太湖、西湖等文化名胜区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研究这些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并结合保护和开发,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旅游业的繁荣。
此外,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还应该关注旅游者消费行为和需求变化。
旅游市场是一个广阔而多元化的市场,不同的旅游目的地有着不同的吸引力和品牌形象。
在不同的目的地,游客对于旅游的目的、活动、购物、住宿、餐饮等需求差异很大。
了解并研究这些需求差异,可以根据旅游者的不同类型和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最后,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还需要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目的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例如,过度开发和滥竽充数现象,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等。
因此,研究国内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是追求旅游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内文化旅游品牌化研究综述

国内文化旅游品牌化研究综述
郭璇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信息》
【年(卷),期】2007(000)016
【摘要】文化旅游品牌化是文化旅游和旅游品牌化的交叉和外延部分.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深度和广度上看,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这个论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而相关文化旅游和旅游品牌化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本文就从对这两个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入手,对近年来国内的文化旅游品牌化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总页数】3页(P73-75)
【作者】郭璇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
【相关文献】
1.国内外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2.基于CNKI的国内旅游目的地品牌化研究综述——兼谈对西藏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启示
3.基于CNKI的国内旅游目的地品牌化研究综述——兼谈对西藏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启示
4.近五年国内饮食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5.国内文化旅游产业链研究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与吸引力 的核心 问题 , 国内外学者普 遍认 为文化旅 游资源 的开发 应该遵循 可持续发展理 念 。杨锐 ( 0) 为世 界遗 产地 旅游发 展 2 2认 0 与资 源价值 保护在一定 技术 的支持下 能够统筹兼 顾 , 但遗产地 开 展旅 游应 遵循 保护原则 和科学 性原则 。吴文 智(0 3等 在旅游 与 20 ) 体验 的内在关系分析基础上 , 以古村落旅游产 品开发 为例 , 提出 了 旅游 产品体验化设计 的一 系列新方法 、 新途径 。金准等 ( 0 ) t 2 4t安 0 j : 徽龙 岗古镇为例 , 分析原有的可持续力研究缺 陷的基础上 , 出 在 提 具有 修正意义 的评价体 系 。马 晓冬 等(0 1 为旅 游文 化资 源 的 2 o以 开发 就是对散点化 的旅游文化 资源进 行挖掘 、 概括 、 提炼 、 升华 , 抽 象出凝 聚区域特色 的个性 化精神文 化主题 , 并通过 文化风 情 的营 造和文化艺术 的物化 、 创新 , 在更 深层 次上“ 整合 ” 点化” 和“ 这些旅 游文化资源 。梁 明珠(02分 析 了广州市 开发 旅游 文化 资源 的潜 20 ) 力和优势 , 提出了广州市旅 游文化 资源开 发构 想框架 , 由微 观 、 并 中观到宏观 的探讨 , 提出 了近期操作切入 点的选 择 、 旅游线 网片 开 发的思考 、 整合城市优势 和凸 现岭南文 化特 色等方 面 的建 议 。刘 冰清(06等分析了湖南旅游文化资源 的独特 性 , 2 0) 提出 了挖 掘湖南 旅游资 源文化 内涵的基本 思路 和湖 南旅游 文化发展 的战 略措施 。 孙 玉 梅 等 (0 l苴过 对 山 西 文 化 旅 游 资 源 开 发 利 用 现 状 与 特 征 的 2 1' ) i 分析 , 出了基于 山西文化旅 游资源合 理开发 利用 的文化产业 发 提 展的五种模式 。程 晓丽 等(02通 过分 析皖南 国际旅 游示 范 区文 2 1) 化旅游资源 的开发 现状及 问题 , 出了分别 以空 间、 场 、 提 市 营销 及 产业 为依托 的四种整合模式 。
近十年来国内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国内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近十年来国内旅游可持续发展这事儿。
这可不是什么高大上、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题,其实就跟咱们平常出去玩儿息息相关呢。
我记得大概是八年前吧,我和我的几个小伙伴去了一个超级有名的古镇旅游。
那时候,一到古镇门口,嚯,人那叫一个多啊。
这个古镇可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古色古香的建筑沿着小河两岸排开,就像一幅活着的水墨画。
我们刚走进古镇,就看到一个卖当地特色小吃的老奶奶。
她的摊位前围了好多人,我那贪吃的朋友小李就迫不及待地挤进去,大声问:“奶奶,这个多少钱一份呀?”老奶奶笑着说:“小伙子,十块钱一份,可好吃嘞。
”小李二话不说就买了两份,边吃还边嘟囔着:“嗯,真不错,这才是古镇该有的味道。
”我们沿着青石板路慢慢走着,看着街边那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店,有做木雕的,有编草编的。
这时候,我看到一个大叔在做木雕,那手法娴熟得很。
我好奇地凑过去问:“大叔,您这木雕做了多少年啦?”大叔抬起头,眼睛里透着一股自豪,说:“我做这个都快三十年咯,这门手艺可不能丢啊。
”不过呢,随着我们越往古镇里面走,问题就慢慢出现了。
有些游客把吃完的垃圾就随手扔在地上,原本干净整洁的街道开始变得脏兮兮的。
我就听到旁边有个当地的居民小声抱怨:“这些游客啊,来玩是好事,但是这么不爱护我们的环境,可怎么行呢?”我的另一个朋友小张听到了,就对他说:“大哥,您说得对,这确实不应该。
我们来帮您一起打扫吧。
”然后小张就找了个扫帚开始扫起来,周围的游客看到了,也都有点不好意思,纷纷把自己身边的垃圾捡起来。
这只是我们旅游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却能反映出很多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近十年来,国内旅游发展那是相当迅猛。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在节假日出去旅游,这对拉动经济那是有很大的作用。
但是呢,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像我们在古镇看到的那样的情况。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这十年里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也是越来越多。
比如说,怎么在开发新的旅游景点的时候,既能够吸引游客,又能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
国内旅游幸福感研究综述

国内旅游幸福感研究综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随着旅游的流行,学者们也开始对旅游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
本文将从幸福感的概念、国内旅游对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国内旅游幸福感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幸福感的概念幸福感是指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快乐感的总体评价,是一个人对于自身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的总结。
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情绪状态、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幸福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研究幸福感一直是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热门话题。
二、国内旅游对幸福感的影响1. 放松身心,舒缓压力国内旅游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远离繁忙工作的机会,让人们得以放松身心,摆脱生活中的压力。
在旅游过程中,人们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放眼大好河山,感受大自然的力量,这种放松和舒缓压力的体验可以让人们感到愉悦和满足,从而提高幸福感。
2. 增进人际关系,增加社交互动国内旅游也是一种社交活动,人们可以和亲朋好友一起组团出游,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也可以结识新朋友,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这种社交互动可以让人感受到温暖和支持,增加幸福感。
3. 拓宽视野,丰富阅历国内旅游可以让人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接触到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这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可以让人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自信和自豪感,从而提高幸福感。
4. 增加快乐体验,促进精神愉悦国内旅游不仅可以让人们享受美食美景,还可以体验各种乐趣活动,如刺激的户外运动、有趣的文化体验等等,这些快乐的体验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从而提高幸福感。
5. 培养乐观心态,促进心理健康国内旅游可以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奇迹和人文的力量,培养人们的乐观心态,提高人的心理抗压能力,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也是提高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基于知网的旅游景区近十年国内研究分析

基于知网的旅游景区近十年国内研究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推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景区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旅游景区的发展趋势,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对旅游景区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尽管国内关于旅游景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
对于旅游景区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还需要更加深入和系统的探讨。
对于基于知网的旅游景区近十年国内研究的分析,将有助于全面了解旅游景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研究和管理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旅游景区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推动旅游业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景区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门话题。
通过对旅游景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景区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为提升景区的品质和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旅游景区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景区的特色文化、自然环境、游客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旅游景区的研究也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的学者提供新的研究议题和方法,促进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
对旅游景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潜力。
通过深入探讨旅游景区的相关问题,可以为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景区的品质和影响力做出贡献。
本文旨在通过对基于知网的旅游景区近十年国内研究的分析,探讨景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近十年来基于知网的国内旅游景区研究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具体来说,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知网在旅游景区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情况,从而揭示其在推动旅游景区发展、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促进旅游产业升级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近十年来国内休闲旅游研究述评

休 闲旅游作 为旅 游业 的一种 重要形式 , 随社 会 伴
物质 财富的增 长 , 民闲暇时 间的延长 以及服务 业 的 居
劳动或者其他义务 工作 中解 放 出来 ,自由地放松 , 转
换心情 , 取得 社会 成 就 并促 进 个 人 发展 的可 利用 时
迅速 发展而出现。旅游 作为一种 休 闲生活 方式 ,古 已
后 工业社会 的经济生活中寻求休 闲 ,以获得 自由而快 乐的体验。这样 ,“ 验经 济” 运而生 。19 体 应 9 8年 ,美 国战略地平线 L P公 司的创始人约瑟夫 ・ L 派恩和詹姆
们认为 , 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 、 知识化 、 休闲化 、 体验 化水平 的不 断提高 , 闲旅游必将成 为体验 经济 时代 休
有 之。但作为融休 闲与生产 、文化 娱乐 、经 营服 务于 体 的经济形式的旅游 , 是近 年来才兴 起 的社 会经济
一
间。 J 两者 的共 同之处是 , 4 2” 都强 调了休 闲是一种 自由
而快乐 的生 活方式 , 是人类 幸福生活的一种 追求 。 上世纪 7 0年代 , 西方开始迈进后工业社会 ,大规
作者简介 : 刘晨 晔(9 3一) 16 ,辽 宁丹东人 ,辽宁 师范大学政治 - 9行政 学院教 授、博 士生导 师,主要从 事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9当代 中国社会 变迁 、休 闲理论 与休 闲产业 等方面的研 究;
姜秋 爽( 94一) 18 ,山东菏泽人 , 宁师范大学硕 士研究生 ,主要从 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闲旅游 - 验经 辽 休 9体
( 辽宁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辽宁 大连 16 2 ) 10 9
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综述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综述古镇旅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备受国内外游客的追捧。
众多的古镇分布在中国的各个角落,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貌吸引着游客们前来游玩。
本文将综合分析国内古镇旅游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一、国内古镇旅游的现状古镇旅游在过去几十年间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亮点之一。
国内各省市纷纷开展古镇旅游项目,如浙江乌镇、江苏周庄、四川都江堰等,这些古镇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景点。
古镇旅游活动丰富多样,包括古建筑观赏、传统工艺品欣赏、特色小吃品尝等,深受游客喜爱。
二、国内古镇旅游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古镇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政府加大对古镇旅游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投资和政策支持,推动古镇建设和保护。
另一方面,游客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不断增加,他们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了解和体验古镇的历史和文化。
因此,古镇旅游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三、国内古镇旅游的经济影响古镇旅游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古镇旅游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的收入。
其次,古镇旅游也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繁荣,如酒店、餐饮、交通等。
第三,古镇旅游推动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发展,激活了古镇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当地的文化品牌形象。
因此,古镇旅游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国内古镇旅游的文化影响古镇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古镇旅游,游客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感受古代生活的氛围,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古镇旅游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激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兴趣。
因此,古镇旅游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五、国内古镇旅游的社会影响古镇旅游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它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通过古镇旅游,增进了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加深了友谊与互信。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逐渐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民俗旅游不仅能让游客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还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播的机会。
因此,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和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期望为国内民俗旅游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逐步兴盛的。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内民俗旅游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1978-1989年):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逐渐开放,一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开始吸引游客。
这一时期的民俗旅游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节庆活动、民间工艺和乡村风情,缺乏系统的开发和规划。
发展阶段(1990-1999年):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民俗旅游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挖掘和整理当地的民俗资源,通过举办民俗节庆、建设民俗村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的发展。
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民俗旅游进行系统的研究。
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新世纪,民俗旅游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也加大了对民俗旅游的开发力度,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品质、创新产品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术界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涉及的主题和领域也更加广泛。
回顾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其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自发到自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未来,如何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民俗资源、提升民俗旅游的品质和内涵、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将是民俗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
近十年古代游记文献研究综述

近十年古代游记文献研究综述摘要:游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其语言、内容、风格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类型,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对近十年有关古代游记的研究现状进行简略综述,并提出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游记;文献研究;综述游记是一种重要的文献类型,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读性强,通常具有较浓的文学色彩和广泛的社会价值。
当前随着旅游成为现代人的时尚,游记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游记创作也日日升温,从古代游记文献中吸取养料自然成为人们的共识和渴望。
近十年来,有关古代游记文献的研究依然延续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蓬勃势头,进行着后续研究,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相关论文约二百五十篇,专著有梅新林、俞樟华主编的《中国游记文学史》,贾鸿雁著《中国游记文献研究》,另有分省编撰的《中国游记散文大系》。
这些论著就游记的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具体如下:1.游记的概念、分类关于游记的概念,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对其理解和界定是有很多差异的,这自然是可以理解。
这个问题在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中就指明并举证,后贾鸿雁在《中国游记文献研究》中用更丰富的例证说明了这一点。
并且以发展的观点,从游记的构成要素入手,通过理论的考辨和对典型游记的解析,对游记文献的内涵和外延予以阐述。
贾鸿雁定义到:“游记是以散文形式记叙、抒写作者亲身旅行游览见闻感受的独立成篇的文献”。
【1】贾鸿雁的《游记小议》【2】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可参考。
徐慧琴的《对游记散文定义的再思考》【3】一文虽然是从现代游记散文的角度提出“游记散文是创作主体游走于天地人间, 在同游客体的互在互动中, 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等艺术化表现出来的散文体裁”,但依然可以作为游记概念的参考。
从文体方面来理解和界定游记的概念也是研究者们的一个研究角度。
王立群认为,“游踪、景观、情感是游记文体的三大文体要素,它们演进的程度与表达的详略,直接关系到游记文体的形成与游记文类的划分”,【4】如“重游踪,重地理记载,是地学游记的重要文体特征。
近十年来国内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

摘 要:旅游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旅游学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 19 95年以来国内有
关旅游可持续 发展研 究文献 的分析 ,从研究进展 、研究方 向、研究 内容等几 个方面总结 了 目前 国内
相关研究的现状、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反映了国内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进展、学术动态和学术
水平 。
p o r s e , ie t n , o tn sec r g s s drc o s c n t t. e i e
Ke r s d metc t u tia l e eo me t f o rs sI ya he e n ; u ywo d : o s ;hes san bed v lp n u im; td c iv me ts mmaia o i ot l rz t n i
出如图 l 所示的结果。
’收稿 日期 :20-6 6 060- 0 作者简 介:刘 婧 (92) 18.。女,重庆人 。硕士在读。主要从事旅游文化学研 究。Em i co obr yho o . 。联系 电话;(2 ) - a:oco a@ ao. mc l c n 08
文章编 号:10 — 3 4( 0 6 4 0 5 —6 0 8 5 9 2 0 )0 — 0 10
近十年来国内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半
刘 婧’ ,张 培 2 周勇军 2 8 b
(.四川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 1 成都 606 ; . 106 2 西南民族大学 a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 . b 发展规划处, 成都 604 ) 10 1
LI J n Z U i g . HANG i Z Pe2 HOUYn - n a gi unN r l nvri , h nd 10 8 C ia 2 S uh et iesyfr t nl e , 1Istt o T ui Sc a oma U iesy C e' u6 0 6 , hn ; . o tw sUnvri i at s i s h t g t o Na o i i a Is tt o T u s adHioyC l r。 . e at n o D vlp n a dPa nn , hn d 10 1C ia .nt e f o r m n i u i s r ut eb D pr t u me t f e eo me t n l ig C e g u6 0 4 , hn ) n
近十年来国内“文化走出去”研究综述

039Email :jiaoyuluntan@根据杨利英对建国六十年来中国文化的开放历程回顾,建国初期的“两用”原则和“双百”方针是文化开放的萌芽,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适用于精神文明”是文化开放的探索,改革开放新阶段“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文化开放的完善,新的战略机遇期文化“走出去”是文化开放格局形成的标志。
对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历史回顾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政府始终致力于推进经济和文化的走出去。
在2006年之前主要是宏观的层面指引发展方向,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2006年之后进入到更为详细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规划和实施阶段。
2011年前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文化走出去逐步迈入新格局。
伴随着国家的“走出去”战略发展过程,以“文化走出去”为主题的学术研究也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无论是从论文数量还是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都呈现出较大的转型(见图1)。
笔者在这里使用的文献检索平台为CNKI知网,主题词为“文化走出去”。
第一阶段是2006年之前的萌芽期。
该阶段的研究数量少,内容主要围绕出版贸易这一主题,研究方法为文献法等非实证性研究和新闻报道。
2005年发表的四篇论文中除了一篇是关于区域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报道之外,其余三篇均是关于版权贸易和图书输出的。
图1 “文化走出去”文献年度数量分布2006年至2010年是第二阶段,也是蓬勃发展阶段,论文数量逐年递增,呈大幅度上升趋势,总量近120篇,是萌芽期的30倍,年均论文24篇。
内容上也更加多样,主要包括“走出去”战略、模式、途径和道路研究,区域文化建设和传播研究,文化贸易文化企业研究,影视动漫业研究,文艺体育等走出去研究,出版走近十年来国内“文化走出去”研究综述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 立中央民族大学国际合作处 何克勇出去研究,孔子学院研究,其他国家文化走出去研究,从语言学、翻译学等角度分析文化走出去的研究,回顾综述类以及名人访谈等(见图2)。
当前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及发展

当前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及发展陈燕华摘要: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起,我国国内旅游研究刊物先后刊登了近10 篇关于旅游文化研究的综述性研究,这些综述研究有的详细分析了国内外旅游文化学术研究历史,有的则选取一定的研究时段,并对其选取的特定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性分析,有的学术研究从旅游研究的不同分支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现状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旅游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旅游文化研究;热点;发展趋势相对于英语世界对旅游文化的研究,我国国内的旅游文化研究起步要晚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英语世界对旅游文化的研究起始于20 世纪30 年代,我国国内的旅游文化研究起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
1984 年,旅游文化作为一个专业概念出现。
此后,有关旅游文化的零星论述,频频出现于报刊杂志之中,部分文化学的论著也涉及到了旅游文化问题。
但总体上,这些研究还是很零散的,未引起旅游理论界和旅游实业界的足够重视。
一、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一)关于旅游文化基本理论研究括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内容,以文学、艺术、游乐、展览和科研等多种活动形式为手段,为国内外广大旅游者服务的一种特定的综合性事业。
”陈辽主张“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喻学才在《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第一章中写道:“所谓旅游文化,是指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
20 世纪种概念———“对旅游文化含义进行了阐述,认为旅游文化其实是一种概念而不是一种现实。
它是过去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并且与旅游目的地的政治文化密切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一个概念,旅游文化不断地体现一种矛盾:一方面,它吸纳了一种均质化的政治议程,它暗示生活在一个特定旅游地场的人以相同的总体方式活动,并为一个群体划出界限来确定该群体的身份;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仔细观察被描述的行为模式,将会发现这些模式并非真的可以划出界限。
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1 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在旅游发展研究领域,研究古镇旅游及其有利发展策略已是一个
引人注目的课题。
据统计,截止2018年,中国有近3000多个古镇,
古镇文化遗迹分布广泛,旅游资源富有特色。
近年来,国内的古镇旅
游发展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科研
环境。
2 研究现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者针对国内古镇旅游多次开展研究,产
生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
已有的研究从不同层面对古镇旅游时面临的
挑战进行了探讨。
有关研究基本可以分类为流行病学研究、政策及管
理研究、自然资源保护研究、投资开发实践研究等类别,以及在农业、社会、旅游体验、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实证研究。
3 研究结论
综合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古镇旅游发展的有效对策,一是
古镇应实施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关注本地历史、生态和文化文化;
二是加大古镇旅游品牌塑造及社会文化创新,以健康有害文化旅游发展;三是优化政策及扶持政策,提高古镇旅游发展的便利性及效率性。
4 结论
近几十年国内的古镇旅游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形成了有
关古镇旅游发展的有效对策;政府部门已强化国家古镇旅游发展政策;社会学者面向古镇旅游有关问题开展大量研究。
未来,应结合实际,
加大对古镇旅游发展推动的力度,切实提升古镇的文化差异性与新颖性,持续促进古镇的学习、活跃与连接,为国家旅游发展贡献力量。
近十年来旅游审美心理研究综述

美、 赏美 , 可 以创 造 美 , 游 者也 因此 在距 离 与 还 旅 审美 、 美 与 认 知 、 美 与 创 作 中不 断 地 掀 起 愉 审 审
悦 的情 绪 体验 。 为推 动 旅游美 学 理论 的深 入 , 海 章 荣借鉴建筑 、 园林 、 观 等 应 用美 学 的研 究 成果 , 景 对 主体 动 态 审 美 、 与性 审 美 的 场 景 性 、 美 容 参 审 量 和审 美快 感等 作 了初 步探 讨 。提 出旅 游美 学 学 科 的理论 基 础 是 主体 动 态审 美 ,提 出审美 场所 、
滋
LILUN YU ) 1 ANG DA f
摘
要 : 文主 要 以近 十 年 来 公 开 发 表 的 刊 物 为 资料 本
文景观是人为的产物 , 体现了人类的愿望追求 , 同
时 也反 映 了人 们 的审 美 意象 。 自然 景 观尽 管 总体 上 是 “ 生 自在 ” 不 假 于 人 ”但 它 作 为 旅 游 客体 天 “ , 而存 在 时 , 也会 在 局 部或 某一 点 上体 现 人 为痕 迹 , 染 上人 为 色彩 。曹 奇 刚 则反 过来 把 旅 游者 作 为 客
形成的, 并影响着旅游审美主体 的审美价值标准 。
( 总第 3 2 )■啊 1期 2l O O年第 1 期 1
理冷棒讨
’
l
。 。
旅 游审美 主体不 仅受 现代生 活影 响, 其历 史继 还有 承性 。 他们在 成长过 程 中不断接受 周 围文化 、 境 环 的熏 陶, 其世 界观 、 值 观都受 传 统文 化 、 史 、 价 历 民
的分 析 , 出建 立 和谐 客 我 关 系 的 条件 是 服 务 、 提 沟
通、 理解与合作, 最后探讨 了建立和谐客我关系的
近十年国内文化变迁研究述评

的渐变过程 ,新的 因素和内容 与传统 的形式和内容是
可以糅合共存 的,传统婚姻 圈的打破既是壮族婚姻文 化变迁 的重要 内容 , 又是壮 族婚姻文化变迁 的动 因圜 ;
杨 军 、黄艳 详细研 究 了花蓝瑶 丧葬文 化概况 及 其变 迁 。休 闲娱 乐方面 , 晓艳 等对水族 “ 顾 端节 ” 赛马活动
迁、 文化变迁 的理论与方法 以及 国外文化变迁等 , 研究成果颇丰 。但研究 中在理论建树 、 研究方 法 、 研究领域与 内 容、 学科知识运用等方 面还存在着 明显不足。 关键词 : 文化变迁 ; 文化研究 ; 研究视角 ; 研究方法 ; 理论 ; 实践
中图分 类号 :O G
文献 标识码 : B
重点关注 了某种文化的传统 特点 、 传承与变迁 的现状 、
变迁 中的成功经验 、 当代变迁 的动 因及策略等。 文化艺
术方面 , 申浩研究 了社会史视野下的评弹文化变迁 ; 韦
民族文化 整体的变迁和某一地 域 民族文 化变迁两类 。
宏观上的研究 ,如孙东方对达斡尔族的文化源流及其 在不 同时期经历 的显著变迁进行 了回顾与梳理 ;刘亚
多民族文化的某一侧 面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 ,描述其
进行 实地 调查研 究 ,认为其 变迁 是文化 主体 自觉 的
收 稿 日期 :0 0 0 — l 2 1— 2 1
作者简介 : 尚奎 (9 8 , , 东临沂人 , 河子 大学硕 士研 究生 , 李 17 一) 男 山 石 主要从 事 民族 文化与 宗教研 究 。
李 尚奎
( 石河 子大 学 政法 学院 , 疆 石河 子 8 2 0 ) 新 300
摘要 : 文化变迁 是文化研究 的重要课题之一 。近十年来 , 国内学术界越来越多地关注文化变迁的研 究 , 其研 究视野及 内容主要包括 民族文化变迁 、 地域 或社区文化变迁 、 着眼 于发展 的文化 变迁 、 史前和历史时期 的文化变
国内旅游形象研究综述

国内旅游形象研究综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旅游经历的增加,旅游者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
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旅游形象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关研究内容涉及到旅游形象的定位、策划设计、测量方法、形象传播和推广等。
本文将从旅游形象研究领域,对国内目前的相关研究作简要的回顾和总结,并就学术规范和统一、形象整合和形象管理进行初步思考。
一、旅游形象研究的起源二战结束以后,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起来,现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近几十年来,旅游形象研究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目前国内学界普遍认可外国关于旅游形象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1971年美国亨特博士的博士论文《形象——旅游发展的一个因素》,被认为是旅游形象研究的先驱之作。
我国国内没有关于旅游形象研究的具体时间上的共识,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实际上早在1986年邱焰美就曾就我国的旅游形象问题进行过分析。
随后的1987年蔡万坤在《旅游战略规划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中也涉及到旅游形象的论述。
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白祖诚就北京的旅游形象问题进行了阐述。
二、国内旅游形象研究的主要领域自从旅游形象研究进入人们的视野之后,研究的内容、方式、领域和角度都在不断地拓宽。
下面将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常见的研究领域对国内旅游形象研究进行简要系统的总结,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一下国内关于旅游形象方面的研究。
(一)旅游形象研究。
程金龙、吴国清等回顾了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历史,对旅游形象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认为主要涉及:旅游形象的理论研究、旅游形象的感知为模式研究、旅游形象营销策略研究、旅游形象建设研究以及区域旅游形象研究等。
乌铁红认为,国内旅游形象研究受地区和企业形象策划与设计的影响较深,理论研究弱于实证研究。
她认为旅游形象研究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研究角度应逐步拓宽,视野也将进一步拓展,研究主体也将区域多元化;纪丽萍对国外旅游形象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后指出,国外旅游形象研究主要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形象的概念化及组成、目的地形象的形成机制、目的地形象的评价与测量、距离与时间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目的地形象研究中居民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目的地形象的管理策略等。
体味文庙——近十年云南文庙文化研究成果综述

◆滇云论坛体味文庙近十年云南文庙文化研究成果综述圃刘丽辉(云南师范大学)文庙(孔庙),是中国人为了祭奠儒学始祖孔子而创建的-,ef】N具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纪念性建筑,发端于公元前478年。
二干多年来,中国文庙星罗棋布,其数已达1560座之多。
而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据史载,大小文庙也曾多达86座,至今仍存59座。
随着文庙文化内涵和“孔子文化圈”的不断扩大,关注文庙文化的研究者也日渐甚众,并产生了大量的优秀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融合、巩固社会安定和谐,以及大力发展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云南文化形象具有重大意义。
一、文庙的综合性研究云南文庙不仅是一个个建筑符号,同时也包蕴了云南的历史、政治、经济、教育、文学、艺术、民俗、祭祀等文化内涵。
近十年来,有多部专著对文庙文化作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探究,其中,如许儒慧撰写的《云南文庙》,以民国时期《新纂云南通志》和《云南文物古迹大全》为依据,以地区分布为线索,采用纪实方式对云南现存56座文庙的现状、起源、布局、选址、建筑风格、庭院植物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探索,同时对云南文庙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柯治国主编的《建水文庙:开启滇南文明的圣殿》一书则对建水文庙的历史源流、建筑规制、碑刻文存、文化影响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全面介绍和探索,并配有众多的图片。
赵廷光任主编、李万春任执行副主编的《云南文庙存佚》,运用了大量图片和文献资料,科学地总结了云南文庙的历068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创造》杂志史,分析了孔庙建筑形式的演变规律,具有极强的观赏性、文献性和科学陛。
除公开出版的研究著作以外,各地文物部门内部发行的著述也颇有影响,如大理白族自治州孔子学会组编、姚宋明主编的《大理历史上的文庙》,内容包括大理历史上十八座文庙的调研文集;孔庙奉祀源流考;文庙史料选。
再有杨丰执笔的《建水文庙研究资料汇编》,内容涉及建水文庙的历史、建筑、奉祀、人物、碑文、石刻、匾额、乐舞、祀典、古树名木、诗文等,材料丰富翔实,有较强的文献价值。
国内旅游幸福感研究综述

国内旅游幸福感研究综述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的休闲方式。
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体验和享受,也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研究国内旅游幸福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人们的旅游体验和心理感受,还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本文将对国内旅游幸福感的研究进行综述。
研究表明国内旅游对个体幸福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旅游活动本身可以带来快乐和放松的体验,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研究发现,旅游可以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减轻压力和焦虑,提升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
旅游还可以丰富个体的生活经历,增加社交交往和人际关系,增强社会支持,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体验对幸福感的影响也是研究的重点。
研究发现,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资源丰富度与旅游者的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
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人文景观等都可以激发旅游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提升其幸福感。
旅游体验的质量和满意度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旅游者对旅游景点的满意度、旅游活动的兴趣度和参与度与其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包括风景欣赏、美食品尝、文化体验等,都直接影响其幸福感的形成和提升。
个体特征和旅游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发现,个体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和职业等个体特征与旅游幸福感之间存在差异。
女性在旅游体验中更注重情感交流和社交关系,因而其幸福感相对较高;而年轻人在旅游中更追求新奇和刺激,所以他们的幸福感相对较高。
旅游行为的规划和准备对幸福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研究发现,旅游者在旅行前提前了解目的地信息、制定旅行计划和控制预算等行为,可以提升他们的自主性和控制感,增加幸福感。
值得注意的是,旅游对幸福感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和负面效应。
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意外事故、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的矛盾和冲突等都可能对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依赖旅游来提升幸福感也可能导致幸福感的依赖性和消费主义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03-25作者简介:高科(1983-),男,四川眉山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系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文化。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第25卷第1期2010年1月Vol.25,No.1Jan .2010近十年国内旅游文化研究综述高科(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系,吉林长春130024)摘要:旅游文化已成为我国旅游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文章通过对国内相关期刊论文和著作的整理归纳,从旅游文化资本化、旅游文化开发、旅游文化建设、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研究、相关技术和学科在旅游文化中的作用等五个方面,对国内近十年的旅游文化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国内研究的薄弱环节,对今后旅游文化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旅游文化;国内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10)01-0064-05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正式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经验与理论研究者的判断表明,旅游在其初期发展阶段往往以其显著的经济意义为人们所重视,在进入成熟与稳定发展阶段后,其社会文化意义会更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国旅游业经过三十年的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过于重视旅游的经济功能而忽视旅游文化规律,由此造成的“文化盲点”给旅游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因此,总结近段时期国内学术界关于旅游文化的研究成果,对推动旅游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学术界,旅游文化已成为我国旅游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1],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不断增长,研究范围也在扩大。
为了了解这一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笔者搜集了近十年在各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以及出版的研究著作,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梳理发现,国内有关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即旅游文化资本化、旅游文化建设、旅游文化开发、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研究、相关技术和学科在旅游文化中的作用。
本文即从这五个方面对国内旅游文化研究的现状进行概括与总结,以期能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借鉴。
一、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通过整理近十年的研究文献发现,大多数以旅游文化为主题的著作和论文中都有对旅游文化的定义。
晏鲤波、庄兴成归纳了2004年以前的旅游文化定义,主要有“总和论”、“碰撞论”、“交际论”、“收缩论”等[2]。
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旅游文化进行了新的定义。
王玉成从“三体”架构出发,将旅游文化的定义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主体和旅游中介体以旅游客体为依托,在旅游观赏和旅游服务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3]。
所谓“三体”,就是指构成旅游业的三大基本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旅游媒体)。
当前大多数的旅游文化定义是从这个角度展开的。
桓占伟64对三体的构架方式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产品论”,认为旅游文化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由专业人员挖掘或设计出来,满足旅游者特定需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产品。
它具有区别于一般文化的独特形态和表现方式[4]。
此外,谢春山、邹本涛提出了“旅游介入文化”这一新的概念,认为旅游文化是人们的旅游体验与介入过程及其产品的总和[5]。
总体看来,国内学者对旅游文化的定义都强调了旅游主体及其旅游活动在旅游文化中的核心作用。
然而,当前学术界还没有对旅游文化有一个完整统一的定义,旅游文化的概念有待进一步明晰。
二、旅游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旅游文化资本化运作在国内,文化资本化的运用早就存在,而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则始于2001年,这也反映了国内旅游文化理论研究的滞后性。
2001年,马翀炜在《民族研究》杂志上发表《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用》一文,开始从理论上探讨文化资本化运作这一新的课题[6]。
此后李富强通过对中国西部民族文化资本化运营研究,对“文化资本化”理论进行了论证[7]。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文化的资本化研究被提上日程。
庄志明认为旅游文化资本化值得深入研究,并在其著作《旅游经济文化研究》中,从旅游二元一体的意象架构角度解析了文化资本运作在旅游业中的应用[8-9]。
此后,旅游文化资本化研究的论文逐渐增多。
迟静圆、孙厚琴从文化资本的融通、转换、配置、积累、扩张和增值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旅游文化资本化的运作过程,并指出在文化资本化中要特别注重创新和文化的保护[10]。
刘素平、邱扶东以大型民族歌舞剧《印象·刘三姐》为例,从资源、市场、主题和产品四个方面,分析了旅游文化资本运作的模式[11]。
李映洲、王晓琳、张建荣对旅游文化资本在运作过程中采用怎样的可行性策略进行了分析,并对旅游文化资本化运作提出展望与构想[12]。
总的来看,旅游文化资本化研究主要是从旅游文化开发的角度切入的,而对资本化过程中旅游文化的保护却很少涉及。
(二)旅游文化建设随着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加深,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
加强对旅游文化建设的研究,对促进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4年邹本涛发表《旅游文化建设论纲》一文,提出了我国旅游文化建设应该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原则,大众化、民族化的原则和借鉴、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13]。
夏建国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旅游文化建设的经验,从而得到对我国旅游文化建设有益的启示[14]。
对我国城市的旅游文化建设,部分学者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如郑昌盛分析了连云港市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基础条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连云港市旅游文化建设基本思路[15]。
李建军、陈清、郭晓莹讨论了信息化时代广州的旅游文化建设,认为广州的旅游文化建设应该探索出一种旅游业与信息社会整体发展的全面互动的发展模式[16]。
(三)旅游文化开发研究国内对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主要是从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个角度展开的。
2004年,赵飞等从应用理论、开发实践、方法探索三个方面对国内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总结[17]。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区域旅游文化开发、专项旅游文化开发作进一步的综述。
1.区域旅游文化开发研究区域旅游文化开发研究可以分为大区域、城市、旅游景区(点)、乡村旅游文化开发等四类大小不同空间地域的旅游文化综合开发研究。
刘少和分析了粤港澳大三角区的旅游文化特色,提出了建设粤港澳大三角旅游文化区的设想[18]。
曹诗图、沈中印提出了长江三峡旅游文化开发的战略构想,并作出了“一区两极三线四片”的开发布局[19]。
徐小波以江苏“宁镇扬”(南京、镇江、扬州)旅游文化圈为例,对旅游城市连绵区文化资源整合进行了研究[20]。
此外,一些学者,如魏洪丘[21],吴光玲[22]等对一些大区域旅游文化开发也作了有益的探讨。
从旅游文化的角度对城市旅游进行开发建设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
陶伟、郑海燕以历史文化名城荆州为例,讨论了地方文化在城市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作用[23]。
郑伯红、汤建中以上海苏州河沿岸文化景观带功能开发为例,对都市河流沿岸旅游文化景观带功能的开发进行了研究[24]。
蒋礼荣对广西北海市的旅游文化开发进行了探讨,设计了四种特色旅游文化产品[25]。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在此不一一陈述。
旅游景区的旅游文化开发也受到了学者的关65注。
阚如良、曹诗图、胡春梅以宜昌三峡车溪民俗旅游区为例,对景区的旅游文化开发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探讨[26]。
杨刚分析了南岳衡山旅游文化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开发南岳旅游文化的措施[27]。
邓清华、肖玲指出了西双版纳旅游文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28]。
国内对乡村旅游文化的开发研究刚刚起步,可查阅到的文献数量有限。
卢长怀对我国农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以及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进行了探讨[29]。
王兴水、甘巧林、尚志海对乡村旅游文化的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文化观光型、文化体验型和文化综合型三种开发模式[30]。
2.专项旅游文化开发所谓专项旅游文化是指某一种内容上比较单一的旅游文化形式。
从研究文献来看,传统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开发研究继续加强,国内其他专项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范围在不断拓展。
贾鸿雁对我国海洋旅游文化开发作了探讨,提出了我国海洋旅游文化产品体系构想[31]。
刘洁对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发展红色旅游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32]。
叶金涛分析了雁荡山影视旅游文化优势,并对影视旅游文化的开发提出了建议[33]。
在强调旅游文化开发的同时,一些学者也注意到了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如闫喜琴分析了民俗旅游对旅游目的民俗旅游文化的“污染”,并提出了治理“污染”方法[34]。
潘宝明指出了我国佛教旅游文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的佛教旅游文化开发“应以入世度生的精神,整合佛教文化资源,为旅游发展服务”[35]。
(四)对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的研究随着国内旅游的蓬勃兴起和中西旅游文化的交流,认识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的任务被提上日程。
国内学者对传统旅游文化的研究,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古代旅游典籍中的旅游文化探析。
古人留下的诗歌、游记、石刻、方志等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
许宗元通过对陆游的诗、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诗、文中的旅游文化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陆游一生的旅游文化建树[36]。
陈盈洁分析了范成大《揽辔录》及其72首纪行诗中所载的河南旅游文化资源,为今天的旅游文化开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37]。
徐青对郦道元《水经注》中的旅游文化价值进行了探讨[38]。
李幼常对《晏子春秋》中的旅游文化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中国古代帝王游的一些特点[39]。
第二,对古人旅游思想观念的探析。
李小波、赵夏通过对孔子和庄子的旅游思想的比较,探讨了先秦时期两种主要的旅游观:儒家的“比德说”和道家的“逍遥游”[40]。
章海容从旅游审美的视角分析比较了孔子、庄子、屈原三位先哲的旅游经历和思想,揭示了对整个封建时代对知识分子颇具影响的三种旅游审美类型[41]。
贾鸿雁对柳宗元不同人生阶段的旅游思想进行了探讨[42]。
第三,对中国旅游文化史的研究。
这一时期的中国旅游文化史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滕新才对明朝中后期的旅游文化进行了研究,总结了这一时期形成“全国性旅游热潮”的原因及其社会意义[43]。
张秀娈从旅游主体、旅游资源和旅游媒介三个方面,论述了隋唐时期传统旅游文化出现的新特点[44]。
2008年,马勇、余冬林、周霄《中国旅游文化史纲》[45]和徐日辉《中国旅游文化史》[46]两部通史性的旅游文化史著作问世,对完善我国旅游文化史研究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相关技术和学科在旅游文化中的作用1.相关技术在旅游文化中的作用如何使一些相关技术在旅游文化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使其促使旅游文化的发展,成为近年来学者们新的研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