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摘要】目的评价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20例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根据病理学分3型:①外周神经肿瘤13例;②交感神经及神经节肿瘤5例;③副交感神经节组织的肿瘤2例。根据病灶强化特征分为5型:①环形强化型;②均匀强化型;③不均匀强化型;④无强化型;⑤分隔样强化型。结论熟悉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是最常见的纵隔肿瘤之一,好发生于后纵隔[1]。

1 资料与方法

搜集1996年3月至2005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神经源肿瘤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6~68岁,中位年龄45岁。

采用Siemens Somatom HQ2、GE Lightspeed 16螺旋CT扫描仪以及GE Signa 1.0T超导型磁共振机,CT扫描条件为120~150 KV,180 mA,层厚5 mm,扫描范围自胸腔入口至肋隔角,所有病例均做CT平扫加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由肘部静脉注入碘海醇300 mg/ml,80~100 ml,速度2.5 ml/s。

MRI采用TOSO线圈,所有病例均分别进行自旋回波横轴位和冠状位T1WI 扫描及快速自旋回波T2WI扫描。T1WI:TR/TE 300~500/8~10 ms,T2WI:TR/TE 3500~4000/96 ms。矩阵256×256,层厚5 mm,间隔2 mm。所有病例除平扫外均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扫描结果由2位有经验的高年资医师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及CT、MRI表现肿瘤位于后纵隔脊柱旁15例,中纵隔5例,直径<5.0 cm 11例,>5.0 cm 9例。肿块有包膜,大多数形态呈圆形,脊柱旁肿块沿长轴生长,不跨越中线,6例见肿块沿椎间孔入椎管,压迫脊髓,椎间孔扩大骨质受压破坏。肿瘤对邻近脏器、血管以推压为主。

20例中16例CT平扫为等或等低混杂密度,4例为低密度。20例MRI检查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14例作增强检查,11例有中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边缘环状强化。所有肿块分实性、囊实性两大类,小的直径<3.0 cm 往往是实性,大的直径>5.0 cm中央区往往有坏死、囊变。

2.2 病理与CT、MRI对照本组中神经鞘瘤17例病理表现为圆形或结节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摘要】目的评价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20例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根据病理学分3型:①外周神经肿瘤13例;②交感神经及神经节肿瘤5例;③副交感神经节组织的肿瘤2例。根据病灶强化特征分为5型:①环形强化型;②均匀强化型;③不均匀强化型;④无强化型;⑤分隔样强化型。结论熟悉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是最常见的纵隔肿瘤之一,好发生于后纵隔[1]。 1 资料与方法 搜集1996年3月至2005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神经源肿瘤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6~68岁,中位年龄45岁。 采用Siemens Somatom HQ2、GE Lightspeed 16螺旋CT扫描仪以及GE Signa 1.0T超导型磁共振机,CT扫描条件为120~150 KV,180 mA,层厚5 mm,扫描范围自胸腔入口至肋隔角,所有病例均做CT平扫加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由肘部静脉注入碘海醇300 mg/ml,80~100 ml,速度2.5 ml/s。 MRI采用TOSO线圈,所有病例均分别进行自旋回波横轴位和冠状位T1WI 扫描及快速自旋回波T2WI扫描。T1WI:TR/TE 300~500/8~10 ms,T2WI:TR/TE 3500~4000/96 ms。矩阵256×256,层厚5 mm,间隔2 mm。所有病例除平扫外均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扫描结果由2位有经验的高年资医师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及CT、MRI表现肿瘤位于后纵隔脊柱旁15例,中纵隔5例,直径<5.0 cm 11例,>5.0 cm 9例。肿块有包膜,大多数形态呈圆形,脊柱旁肿块沿长轴生长,不跨越中线,6例见肿块沿椎间孔入椎管,压迫脊髓,椎间孔扩大骨质受压破坏。肿瘤对邻近脏器、血管以推压为主。 20例中16例CT平扫为等或等低混杂密度,4例为低密度。20例MRI检查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14例作增强检查,11例有中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边缘环状强化。所有肿块分实性、囊实性两大类,小的直径<3.0 cm 往往是实性,大的直径>5.0 cm中央区往往有坏死、囊变。 2.2 病理与CT、MRI对照本组中神经鞘瘤17例病理表现为圆形或结节

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鞘源性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为最常见的原发性后纵隔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处,少数肿瘤可部分发生在椎间孔内,使肿瘤呈哑铃状生长。病理上良性占 多数,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节细胞神经瘤,恶性的有恶性神经鞘瘤 (神经性肉瘤)、节神经母细胞瘤和交感神经母细胞瘤。较少见的有从副神经 节发生的良、恶性嗜铬细胞瘤,能分泌肾上腺素,临床上呈波动较大的高血压。肿瘤好发于青、中年,儿童多见于节细胞神经瘤和节神经母细胞瘤。多发的神 经纤维瘤,除纵隔外,可见于其他神经,同时伴有多发皮肤结节、紫斑及骨改变,称为神经纤维瘤病。 疾病描述 多为神经鞘膜瘤,起源于神经鞘膜上的雪旺细胞,常发生于颈部皮神经、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等处。肿瘤位于颈部外侧上段,胸锁乳突肌深处。随圆形或 圆形,表面光滑。生长缓慢,病变范围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肿瘤较大时, 可突向咽部,使咽侧壁内移、饱满,严重时可影响呼吸。偶可恶变,表现为短 期内肿瘤迅速增大,或伴迷走、舌下神经麻痹等征。 症状体征 肿瘤位于颈部外侧上段,胸锁乳突肌深处。随圆形或圆形,表面光滑。生 长缓慢,病变范围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肿瘤较大时,可突向咽部,使咽侧 壁内移、饱满,严重时可影响呼吸。偶可恶变,表现为短期内肿瘤迅速增大, 或伴迷走、舌下神经麻痹等征。 病理生理 不明。诊断检查(点击查看详细内容)为明确颈部肿块的原因及其性质,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年龄、性别、病程长短、症状轻重、治疗效果,以 及有无鼻、咽、喉、口腔等器官受累的临床表现,或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 2、临床检查首先注意观察两侧颈部是否对称,有无局部肿胀,瘘管形成 等现象。然后进行颈部扪诊。检查时受检者头略低,并倾向病侧,使颈部肌肉

常见的纵隔肿瘤及囊肿

(一)神经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为纵隔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据国内外多组报告病例约占25~50%,常发生于肋间神经或脊神经根部。因此,绝大多数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内。在组织学上,根据组织起源通常将神经源性肿瘤分为三类:①起源于神经鞘细胞的,有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鞘瘤;②起源于神经细胞的,如神经节瘤、神经节母细胞瘤及神经母细胞瘤;③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如副神经节细胞瘤。大多数神经鞘细胞瘤,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起源于高度分化成熟的雪旺(Schwann)氏细胞,通常为良性肿瘤。这些肿瘤呈园形,有完整包膜。术中所见肿瘤包膜均与周围组织器官外膜附着不牢。约有10%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往往延伸至椎间孔,以致有部分肿瘤生长在椎管内,这种所谓哑铃状肿瘤大约有2/3的病例起源于神经鞘。对有神经症状及椎孔扩大的病例术前应行脊髓造影。在典型的良性神经鞘瘤,手术切除多无困难,但哑铃状神经鞘瘤手术需胸外与神经外科医生共同完成。在纵隔良性肿瘤中,约有30%最终发生恶性变。在恶性肿瘤中,主要为神经纤维肉瘤及神经母细胞瘤。凡有包膜之良性纵隔肿瘤,术中均能较彻底切除。一般良性神经源性肿瘤,临床多无症状,只是在查体时偶然发现,少数病例自觉有胸痛、胸闷及气短,诊断主要靠X线检查。(二)皮样囊肿畸胎瘤皮样囊肿及畸胎类肿瘤,按国内外统计,在纵隔肿瘤中,仅次于神经源性肿瘤,居第二位、皮样囊肿常以外胚层为主,囊内含有皮脂腺、毛发及胆固醇结晶,畸胎瘤则来自各胚层,除皮脂腺、毛发外,骨、软骨及牙齿,易由X线照片显出,常位于前下纵隔,主要症状为胸骨后闷胀、胸痛及气短。此类肿瘤一般均为良性,但有40%最后发生恶性变。实质性的畸胎瘤,常常是恶性的,呈园形或卵园形,此与轮廓光滑的皮样囊肿完全相反,个别畸胎瘤呈分叶状,阴影密度一般均匀,术前X 线检查有骨、牙齿于肿瘤之内,诊断即可明确。治疗主要是手术摘除。(三)胸内甲状腺及胸腺瘤胸内甲状腺瘤的来源有二:(1)胚胎时期在纵隔内遗存的甲状腺组织,以后发展成为胸内甲状腺瘤;(2)原为颈甲状腺瘤,以后下坠入胸骨后间隙,一般多见于前上纵隔,亦可见于中、后纵隔。胸内甲状腺肿瘤的症状是:(1)气管受压症状,如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等,此种现象在患者于仰卧位时表现明显;(2)胸内闷胀感或胸背部疼痛;(3)少数病例显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诊断的主要根据是:①部分患者颈部曾有过肿块出现历史;②由于肿块存在,而致气管移位;③在透视下可见肿块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据统计此类肿瘤有40%可变为恶性)。④应用放射性碘检查伴纵隔扫描有助于确定胸内甲状腺肿瘤的诊断。X线照片检查,可见上纵隔有园形或呈分叶状致密阴影,向胸内一侧或双侧突出。胸内甲状腺肿瘤的治疗:一般多采用手术摘除,如肿瘤位置靠上且肿块体积不大,行颈部切口摘除,如肿块下降进入胸腔,可行胸部前外侧切口摘除,如肿块较大且位置较深以后外侧切口进胸较好或行正中切口显露更佳。手术时应特别注意喉返神经损伤,此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胸腺瘤是最常见的前纵隔肿瘤、少数病例是位于后纵隔或胸内其它部位。其发生率在纵隔肿瘤中居第三位。按组织学结构,胸腺瘤可分为三种类型:(1)含淋巴细胞80%以上为淋巴细胞型胸腺瘤;(2)含梭形上皮细胞80%以上为上皮细胞型胸腺瘤;(3)混合型即为淋巴上皮型。胸腺瘤绝大多数为良性,常见于成年人,临床上常无症状,只是在常规胸部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有时有胸闷、胸痛、咳嗽及气短。如系恶性则症状明显且生长较快,手术切除后常易复发。据文献报告,胸腺瘤可伴发免疫缺陷状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且与重症肌无力有一极不寻常的关系,在1939年Blalocle等首次报告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在胸腺切除术后症状获得改善。后经许多学者研究,确定了这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胸腺瘤病人重症肌无力发生率约为20%.而在重症肌无力患者只有15%有胸腺瘤。在胸腺瘤病人发生重症肌无力,其5年生存率下降,而重症肌无力伴有胸腺瘤患者,比没有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者缓解率低。X线检查:可见前上纵隔内块影,在斜位照片上显示更为清楚,分别为类园形块状影或舌形影。其特点是均有向上延伸之条索影伸向胸膜顶部,术中常证实与粘连牵拉有关。胸腺瘤的治疗与纵隔大多数肿瘤一样,首选的治疗手段是早期手术切除肿瘤,良性

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 一、纵隔的解剖 (一) 部位: 胸部正中偏左侧 (二) 毗邻: 上经胸部上口与颈部器官相联续 下为隔肌, 并经隔的裂孔与腹腔相连 左右为纵隔胸膜、肺门 (三) 纵隔的分部: 以第四胸椎下缘与胸骨角的连线可将纵隔分为上纵隔、下纵隔 上纵隔---- 以气管划分为前上纵隔, 后上纵隔 下纵隔---- 以心色及大血管所占据的部位为中纵隔, 前纵隔, 后方为后纵隔(四) 内容: 心包、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胸腺、胸导管、神经及淋巴结等。 前上纵隔---- 胸腺, 主动脉及其分支, 动脉韧带, 前纵隔淋巴结 后上纵隔---- 气管、胸导管、食管 前下纵隔---- 前纵隔淋巴结、胸廓内动脉分支, 胸腺的下端 中下纵隔---- 心包、心脏及大血管, 奇静脉未端、膈神经、淋巴结群 后下纵隔---- 气管、支气管、食管、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交感神经干、 后纵隔淋巴结群 二、纵隔肿瘤的分类 根据组织来源纵隔肿瘤可分为 (一) 神经源性肿瘤 来源: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节、脊髓神经 部位: 多沿脊椎旁沟分布, 位于后纵隔, 多为单侧性 种类: 1. 神经鞘源性 性质包膜 神经鞘膜瘤良性完整 神经纤维瘤良性不完整 神经纤维肉瘤恶性无色膜 2. 交感神经性肿瘤 性质发病包膜交感神经节细胞瘤良性青少年多见完整 神经节母细胞瘤良恶性之间年幼患者多见不完整 神经母细胞瘤恶性婴幼儿多见无 3. 副神经节瘤: 位于纵隔中少见 (二) 胚细胞瘤( 畸胎类肿瘤) 来源: 胚胎期腮裂的部份组织, 随着膈肌下降而带入纵隔, 日后增殖发展成肿瘤。 部位: 前纵隔最为常见的肿瘤之一。 种类: 1. 皮样囊种; 仅含外胚层组织 2. 畸胎瘤; 含有外胚层, 中胚层 3. 恶性畸胎瘤; 由未分化成熟组织构成的畸胎瘤, 呈浸润性生长, 边界不清。 (三) 胸内异位组织肿瘤 1. 胸腺瘤: 前上纵隔最多见的肿瘤 组织学上分类: 皮质型、髓质型、混合型。 (过去分类: 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混合型、梭形细胞型)

纵隔肿瘤诊治指南

纵隔肿瘤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纵隔肿瘤(Mediastinal tumor)是一组起源于纵隔的肿瘤,包括胸腺瘤(thymoma)、胸内甲状腺肿(Intrathoracic goiter)、支气管囊肿、皮样囊肿(Bronchial cyst)、畸胎瘤(teratoma)、淋巴肉瘤(Lymphatic sarcoma)、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心包囊肿(Pericardial cyst)、脂肪瘤(lipoma)、神经原性肿瘤(Neurogenic tumors)、食管囊肿(Esophageal cyst)等,以良性者居多。畸胎瘤多见于30岁以下,其余均多发生在40岁以上。本病除淋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多数预后良好。 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如下: (1)呼吸道症状:胸闷、胸痛一般发生于胸骨后或病侧胸部。大多数恶性肿瘤侵入骨骼或神经时,则疼痛剧烈。咳嗽常为气管或肺组织受压所致,咯血较少见。 (2)神经系统症状:由于肿瘤压迫或侵蚀神经产生各种症状:如肿瘤侵及膈神经可引起呃逆及膈肌运动麻痹;如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如交感神经受累,可产生霍纳氏综合症;肋间神经侵蚀时,可产生胸痛或感觉异常。如压迫脊神经引起肢体瘫痪。 (3)感染症状:如囊肿破溃或肿瘤感染影响到支气管或肺组织时,则出现一系列感染症状。 (4)压迫症状:上腔静脉受压,常见于上纵隔肿瘤,多见于恶性胸腺瘤及淋巴性恶性肿瘤。食管,气管受压,可出现气急或下咽梗阻等症状。 (5)特殊症状:畸胎瘤破入支气管,患者咳出皮脂物及毛发。支气管囊肿破裂与支气管相通,表现有支气管胸膜瘘症状。极少数胸内甲状腺肿瘤的病人,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胸腺瘤的病人,有时伴有重症肌无力症状。 诊断 1、胸闷、胸痛、咳嗽、气短是最常见的症状。 2、体检可有胸骨隆起,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局限姓哮鸣音,或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