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是流
认
识 从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哪
一切真知都来源
个人知识可以通过
里
于实践
学习获取
来 ?
认识的产生问题 知识的传播问题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启示: 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
名人名言
“社会一旦有 技术上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 比十所大学更 能把科学推向 前进。”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一是脱离实践,不了解实践对认 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不懂辩证法,不能把认识看 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 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唯心主义先验论
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
上帝Baidu Nhomakorabea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
掉下来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
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 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 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 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 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 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 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改革开放
实践需要
天文学 数学 力学 孙子兵法 生态科学 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
认识产生
结绳记事
算盘
电脑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 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 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 认识产生于变革对象的实践;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 到物”,主张感觉、思想派生物 质,从主观到客观。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 为,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 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 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 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 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恩格斯
名人名言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 子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更远些, 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
上。——牛顿
从书本上得到的间
接经验是否也是通
? 过实践得到的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
也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也 是宝贵的。
客体的形式: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中介(手段)是指将主体(实践主 体、认识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续 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 制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中介系统由物质性认识工具、 观念性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 统的语言工具组成。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实践主体 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主体 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 4.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和认识客体中得到的 美感
大地是球形吗? 哥伦布 麦哲伦 航海实践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 使错误认识得以修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 的方式解释世界,问 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 思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 思想”的路线 ,主张物质引起感 觉、思想、从客观到主观。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 ·洛克提出了 “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 上面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 标记、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就形成了 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白板说”把人的认识看 成是完全被动的过程。
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
恩培多克勒(约前495—前435)是古希腊唯物主 义哲学家,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连续不断的、细 微不可见的元素粒子放射出来,不仅动物、植物, 而且石头、铜、铁都不断放射出许多粒子流;与 此相应,人的感觉器官有一种“孔道结构”。当 事物的粒子流进入人的孔道时,如果刚好与孔道 合适,就产生感觉,否则就不会产生感觉。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你要 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 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 口尝一尝。”
手耕
牛耕
机耕
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 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
农牧业生产 丈量土地 建筑、手工业
战争 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 自生的,是“内正反省”的结果,即认为是自 己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孟轲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学而知者,其良 知也。 他说:“仁、义、礼、智,非由 外我也,我固有之也”。
唯心主义先验论
贝克莱的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认识 论理论可以概括为三个相互联系 的命题:
唯物主义可知论
荀子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 就明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 而知之 ” ,而是“求之而 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 能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 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
“物是观念的集合” “存在就是被感知” “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
孔子
生而知之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不行 而知
老子
笛卡尔
天赋 观念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 够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 不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
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实践的内涵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 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工业实践
农业实践
科研实践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 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 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 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 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 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实践和认 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 象的总和。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古希腊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感官 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 它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标准的。亚里士多德 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力,但这只是潜在的感觉, 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可能产 生现实的感觉。因此,人的认识过程中是被动的。
约翰 · 洛克的“白板说”
认
识 从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哪
一切真知都来源
个人知识可以通过
里
于实践
学习获取
来 ?
认识的产生问题 知识的传播问题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启示: 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
名人名言
“社会一旦有 技术上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 比十所大学更 能把科学推向 前进。”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一是脱离实践,不了解实践对认 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不懂辩证法,不能把认识看 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 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唯心主义先验论
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
上帝Baidu Nhomakorabea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
掉下来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
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 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 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 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 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 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 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改革开放
实践需要
天文学 数学 力学 孙子兵法 生态科学 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
认识产生
结绳记事
算盘
电脑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 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 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 认识产生于变革对象的实践;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 到物”,主张感觉、思想派生物 质,从主观到客观。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 为,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 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 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 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 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恩格斯
名人名言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 子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更远些, 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
上。——牛顿
从书本上得到的间
接经验是否也是通
? 过实践得到的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
也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也 是宝贵的。
客体的形式: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中介(手段)是指将主体(实践主 体、认识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续 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 制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中介系统由物质性认识工具、 观念性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 统的语言工具组成。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实践主体 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主体 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 4.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和认识客体中得到的 美感
大地是球形吗? 哥伦布 麦哲伦 航海实践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 使错误认识得以修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 的方式解释世界,问 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 思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 思想”的路线 ,主张物质引起感 觉、思想、从客观到主观。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 ·洛克提出了 “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 上面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 标记、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就形成了 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白板说”把人的认识看 成是完全被动的过程。
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
恩培多克勒(约前495—前435)是古希腊唯物主 义哲学家,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连续不断的、细 微不可见的元素粒子放射出来,不仅动物、植物, 而且石头、铜、铁都不断放射出许多粒子流;与 此相应,人的感觉器官有一种“孔道结构”。当 事物的粒子流进入人的孔道时,如果刚好与孔道 合适,就产生感觉,否则就不会产生感觉。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你要 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 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 口尝一尝。”
手耕
牛耕
机耕
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 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
农牧业生产 丈量土地 建筑、手工业
战争 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 自生的,是“内正反省”的结果,即认为是自 己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孟轲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学而知者,其良 知也。 他说:“仁、义、礼、智,非由 外我也,我固有之也”。
唯心主义先验论
贝克莱的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认识 论理论可以概括为三个相互联系 的命题:
唯物主义可知论
荀子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 就明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 而知之 ” ,而是“求之而 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 能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 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
“物是观念的集合” “存在就是被感知” “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
孔子
生而知之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不行 而知
老子
笛卡尔
天赋 观念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 够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 不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
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实践的内涵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 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工业实践
农业实践
科研实践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 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 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 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 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 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实践和认 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 象的总和。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古希腊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感官 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 它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标准的。亚里士多德 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力,但这只是潜在的感觉, 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可能产 生现实的感觉。因此,人的认识过程中是被动的。
约翰 · 洛克的“白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