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课件第二章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课件
•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 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
23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 真理是其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 包含。
– 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 理的颗粒。
– 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只具有相对的 意义。
.
19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的客观性并不否定其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必须凭借一定的主观形式
才能正确地反映它所反映的客观 内容。
.
20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一元性 ——对于特定认识对象的正确认 识只有一个,不会因人而异。
.
21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实践既有客观实在性,又有主观能动 性,只有它才能将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加 以对照比较,从而断定它们是否相符一致, 是否是真理。
.
33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为什么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
展。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也;不临深溪,不知地
之厚也。
.
7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2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
⑴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改革的经验 从哪里来?只能 从实践中来。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章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章 PPT课件
7
1、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 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 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 过程。
8
2、实践、认识主体
(1)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从 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主体的特点。
(2)主体的特点
社会性
狼孩卡玛拉
10
认 识 主 一个 体 残废! 的 特 点
历 史 性
有伤 风化!
真 美 !
客观 世界
客体
❖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
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
16
自然客体
精神客体
社会客体
4、中介
(1)工具:指把主体和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 中介系统。
(2)工具的类型
物质工具 观念工具 语言工具
18
认识工具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 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
认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主体
认识 工具
认识 客体
19
5、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
34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离开了社会实践
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离开了辩证法
把认识过程简单化、 片面化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正确地指出了 认识的本质及其过程
35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 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反映具有摹写性。 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 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邓小平
27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 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 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 尝。
28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 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 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 己思维的真理性…”

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
1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观
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
2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识观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
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进入主体活动领 域的对象。
.
3
主体与客体之间是辩证的关系
.
13
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体现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价值体 现的是满足主体的需要。
真理指导实践满足主体需要,在真理指导 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真理的价值表现在指导实践、再认识、教 育和激励功能上。
真理和价值并不总是一致的。
.
14
实现目的,接受检验,获得发展。
.
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直接、形 象的,理性认识是间 接、抽象的;感性认 识只能认识片面、现 象,理性认识才能认 识全体、本质。
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 识,感性认识有待于 发展到理性认识。
二者互相渗透。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觃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观认识观和真理观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识观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观、认识观和真理观)
主体对客体有能 动的改造作用。
客体对主体有制 约作用。
主体和客体之间首 先是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之间还 有认识关系
主体和客体之间也 存在着价值关系和 审美关系

马原课件第二章(参考课件)

马原课件第二章(参考课件)

课件学习
43
1.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一是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
课件学习
44
1.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二是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课件学1习589
45
2.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件学习
30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不否定认识对 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认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向性
课件学习
31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稿P4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 线,
另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 路线。
55
认识路线和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 试点实验 虚心向群众学习 集中群众智慧
宣传动员群众 推广成功经验
转化为群众的行动
课件学习
56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1、什么是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狭义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情趣、意志、 动机、欲望、信念、习惯等。
广义还包括幻想、想像、顿悟、知 觉、灵感等。
价值、价值评价和价值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的关系
必然与自由
课件学习
2
关键词
认识 实践
反映论
真理 价值
认识 世界
改造 世界
课件学习
3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马原第二章课件

马原第二章课件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概念 并不是马恩第一 次使用的。
他曾把人类的所有活动和行 为都称为实践 然而后来 他把人类的生产性活动 和自由活动分割开来 认为人的自由活动才是实践 在这里 他赋予了实践以终极的道德关怀
①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生产劳动
实践主体 (人)


实践手段

(工具)


实践对象 (客体)
(2)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
所谓自觉能动 性,是指人的实践不 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





愚公移山
徐悲鸿画马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直接经验是本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 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只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要。间接经验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 财富,从个人的能力来说,由于生命与精力的限制、实践条件的限制, 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知识;而且从人类认识的 发展看,每一代人都处于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 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 认识;同时,科学知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任何一个有志于 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有所作为的人,都必须认真学习对实践 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知识。因此,间接经验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马原讲义第二章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课件

马原讲义第二章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课件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1、这次飞跃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 发展。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 界的目的。
2、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一定的 条件:
(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指导 实践的具体观念。
(2)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主体历史方位感
价值本位意识



社会秩序意识 社会规范意识 价值实践意识
特 征
社会历史性 群体性 评判定向性 规范性
含义 主体对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属性作评判表态度
揭示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价值关系
特点
主体通过体验把握客体能否满足需要
以特定价值词进行评判

值 评
满足主体需要: 出发点,前提
合理性
利于主体生存发展
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 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以实践为基础 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观点,实现了认识论的 伟大变革。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 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一定条件
(1)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 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2)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 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人的 实践 活动
真理 原则
价值 原则
客体性
条件性 统一性
主体性
目的性 多样性
3、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
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 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 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 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能力。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 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 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 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
39
唯物主义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
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
一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主张 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 这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
30
2、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 为,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 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 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 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 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
.
43
康德
康德的“不可知论”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要形成认识必
须具备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
的感官引起感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
来整理这些材料。时空和十二范畴就
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用时空和
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
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
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

马原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你要有知识,你 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子 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直 接 经 验 与 间 接 经 验
陆 游
源 和 流 的 关 系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 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改造客观世界。
列 宁
十 月 革 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
开国大典
毛 泽 东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㈡由认识到实践 1.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对实践发挥能 动反作用。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 展。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 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
非理性因素
——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 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包括影响主体 认识的心理状态和不同于理性认识的非理性 反映能力。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影响主体认识心理状态的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 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 和控制作用。 不同于理性认识的非理性认知能力和心理形式 是逻辑思维形式的重要补充。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它既有积极作 用,也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中 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哲学]马原课件第二章

[哲学]马原课件第二章


理论成功回到实践的条件:
• 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 • 理论付诸实践,需要一系列的中间环节,要有一定的物质
条件。
• 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真正化为群众的意志和行动。
•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和理论意义
第五,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 • • •
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特征是反映论:物质第一性,意识 第二性的基础上, 把人的感觉、观念、意识看作是对客观 对象的反映。 •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主要错误是先验论:颠倒物质和意识关 系,否认反映论. •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自生论 • 客观唯心主义:神启说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一)真理的客观性
理.
•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
*注意真理 符合论: 是实践 基础上 的具体 的历史 的符合, 不是抽 象的符 合.
*注意统一: 是具体 的历史 的实践 基础上 的统一, 不是抽 象的同 一.
坚持客观真理,反对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
• 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主观的表达及其思想形
式.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多元真理论.
• 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的价值情感.反对实
用主义真理论.
• 真理不以伟人或大多数人的意志为转移为
• 形式上是
概念和概 念之间的 联系
• 形式上
是判断 和判断 之间的 联系 归纳推 理和演 绎推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课件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 性形象。是人脑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 在记忆中的再现。
知觉
表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 念

鱼是用腮呼
判 吸的水生动物 断
鸟是长羽毛 的动物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鸭子长羽毛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鸭子是鸟类动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781年天王星被发现,1846年9月18日,勒维 烈预言它的位置受另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所吸 引,23日晚,加勒果然在勒维烈位置上发现了 海王星。
太阳
海王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太阳系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舍罕王赏麦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一个残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有伤风化! 真美!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 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 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 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 上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 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 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 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 绝对真理。
•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 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 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 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2、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 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 特定的实践目标。
•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 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 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 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3、“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 人的需要的关系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 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4、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 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 证统一的。
• 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 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 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 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 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生产状况、科学技术 状况、阶级斗争状况)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 (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立场、观点和思 想方法)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 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

的本质有了认识。爱因斯坦就这件事发表过
一条很中肯的意见。
爱因斯坦: “刻卜勒的惊人成就,是证实了下面这条 真理的一个特别美妙的例子,这条真理是:知 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明 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 得出。”
(二)从认识到实践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
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能否 认识以及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这就是 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 识论,同时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 认识的本质,分析了认识活动的最高成果真 理,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追求真理 和创造价值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
•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 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 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 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
此前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坚持 发展是硬道理”的表述比较简单:“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 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在此次全会公报中,近年来在中央重要 文件中几乎从未缺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并没有被写入。中央党校学者辛鸣注意到,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样的经济发 展指标在此次全会公报中也不见了,只是继 承了五年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表 述。
• 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关系与意义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实践标准 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二)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二章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
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 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 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 不完全的。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 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
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 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 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 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 发展 1、什么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 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 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 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 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 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 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 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 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 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 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主体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 过程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
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即关于认识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基本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掌握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真理的客观性与主 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坚持理论和实践创新; 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9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个主题: 真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两个要点: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的辨证性—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 证统一;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实践检验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辨证 统一。
30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唯物 论、辩证法
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特点: 摹写性和创造性。
22
3、关于认识的本质
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研究认识活动和过程的构 成要素
基本要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实践和意识。 认识的本质:
是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于认识客体的选择 性反映和创造性重构的意识活动和过程。 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是以实践为基础 的反映论,是辨证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具有创造 性的反映论。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一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即任何真理既是 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这是 真理的两重性。 二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又是辨证转化的,即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 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7
个基本条件: 深入调查 理性思考
在认识的辨证运动过程中,既要注重理性因素 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
映客观世界, 映客观世界,而且能够 创造客观世界” 创造客观世界” ___列宁 ___列宁
能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反映是模写、选择、 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摹写 选择
主体
建构 创造
客体
认识
• 能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肯定主体状况对认识的影响。
*在传统思想中人们一般从负面来评价这种影响。如英 国近代哲学家培根,他提出所谓“四偶像” 国近代哲学家培根,他提出所谓“四偶像”(种族、 洞穴、市场、剧场偶像)这人类和个人的有限性、语 言与文化、哲学观念等是助长谬误有害于真理的。 言与文化、哲学观念等是助长谬误有害于真理的。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如格式塔心理学,正面看待这种影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如格式塔心理学, 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和创造是人类认识功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 反映具有摹写性 • 反映具有创造性: 反映具有创造性:
• 不仅反映现象,还反映本质 不仅反映现象, • 不仅反映现在,还反映未来 不仅反映现在, • 不仅反映现实,还能虚拟仿象 不仅反映现实,
价值的特性
价值具有多维性: •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价值具有多维性:
• • 人的需要的社会历史性 • 人的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 需要满足形式的社会历史 •

共时态来看, 共时态来看,价值主体需要 的多面性, 的多面性,决定了与同一客 体形成多面价值的可能. 体形成多面价值的可能. 历时态来看, 历时态来看,主体和客体及 条件的变化, 条件的变化,显示出时间推 移中价值的多种可能性. 移中价值的多种可能性.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和理论意义
• 原因: 原因:
• 主客观条件限制 •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
限性
• 理论意义: 理论意义:
• 正确认识(真理):是认识与实践的具 正确认识(真理):是认识与实践的具 • •
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 具体:一定时间地点条件的具体的认 识 历史: 历史: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认识
理论成功回到实践的条件: 理论成功回到实践的条件:
• 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 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 • 理论付诸实践,需要一系列的中间环节,要有一定的物质 理论付诸实践,需要一系列的中间环节,
条件。 条件。
• 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真正化为群众的意志和行动。 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真正化为群众的意志和行动。 •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
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 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 的和右的错误思想” 的和右的错误思想”。 ___毛泽东 ___毛泽东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一)真理的客观性
•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 真理具有客观性,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 实践是理解认识的本质的关键. 实践是理解认识的本质的关键. • 必须首先考察实践以及实践与认识论中的主体和
客体等经典概念的关系. 客体等经典概念的关系.
• 价值具有客观性: 价值具有客观性:
•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 满足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 •
性 满足人需要的过程和结果 具有客观性
• 价值具有主体性: 价值具有主体性:
• 价值关系中是物向人的趋 • • •
近. 人的需要是实践中创造出 来的. 来的. 客体的性质及其对人的意 义是人实践基础上认识发 现的. 现的. 价值关系不是自然关系, 价值关系不是自然关系,是 实践中主体的创造性活动 所实现的超越性关系. 所实现的超越性关系.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主要形式
• 实践关系 • 认识关系 • 价值关系 • 审美关系 • 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是根本关系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科学推向前进”___恩格斯 科学推向前进”___恩格斯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 实践: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实践: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中介 (工具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的过 工具系统) 程。
• 主体:有思维的,从事社会实 主体:
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 客体:主体活动指向的对象。 客体:
认识客体
它有:客观性、对象性等特性
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和 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 识的不同回答
• 旧唯物主义: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 辩证唯物主义:积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积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消极直观反映论的缺陷: 旧唯物主义消极直观反映论的缺陷:
• 脱离实践考察认识.认识失去目的性选择性 脱离实践考察认识.
第四,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
第五,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 • • • • • •
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特征是反映论:物质第一性,意识 第二性的基础上, 把人的感觉、观念、意识看作是对客观 对象的反映。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主要错误是先验论:颠倒物质和意识关 系,否认反映论.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自生论 客观唯心主义:神启说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
•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最终标准是唯一的 • 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的真理性
• 真理并非 •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
• 实践和认识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一次个别 实践和认识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
2、普遍同意:赞同的人的多少;赞同的强烈程度 普遍同意:赞同的人的多少; 3,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 3,实用主义 有用即真理. 实用主义: 4、波普尔:可检验性,可以被证伪 波普尔:可检验性, 5、拉卡托斯:预见新的事实 拉卡托斯: 6,尼采:多视角主义 6,尼采 尼采:
7,福科:系谱学与知识考古学 7,福科 福科:
马克思主义正面肯定这种影响。
主体状况包括: *身体状况 *精神状况: 精神状况: 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理论背景 非理性因素
主体状况对认识的影响:
*选择不同的认识客体\及其不同的信息 *对信息的不同理解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对意义的不同评价
有伤风化!
一个残废!
真美!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 认识过 程的第一次飞跃。 程的第一次飞跃
理.
*注意真理 符合论: 符合论: 是实践 基础上 的具体 的历史 的符合, 的符合, 不是抽 象的符 合.
*注意统一: 注意统一: 是具体 的历史 的实践 基础上 的统一, 的统一, 不是抽 象的同 一.
坚持客观真理, 坚持客观真理,反对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
• 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主观的表达及其思想形
8,费阿耶本:怎么都行 8,费阿耶本 费阿耶本: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 真理的辩证关系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关系: 真理和谬误关系: •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有本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质界限.
• “任何真理, 任何真理,
如果把它说 的过火…… 的过火…… 便可以弄到 荒谬绝伦的 地步” 地步” ____列宁 ____列宁
式.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多元真理论. 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多元真理论.
• 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的价值情感.反对实 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的价值情感.
用主义真理论. 用主义真理论.
• 真理不以伟人或大多数人的意志为转移为
标准. 标准.
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理论的真理性 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理论的真理性 (科学性)的看法: . 科学性)的看法: 1,波格丹诺夫: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1,波格丹诺夫 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波格丹诺夫:
• 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联系的: 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联系的:
• 没有谬误,无所谓言说真理概念. 没有谬误,无所谓言说真理概念. • 真理的发展常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 •
实现. 实现.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纯粹的经院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本章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 本章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 展规律。 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 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把科 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把科 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引入认识论, 辩证法运 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 用于认识论, 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 的认识论。 的认识论。
和创造性. 和创造性. • 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认识失去了辩证发展 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 的性质. 的性质. • 主要是不懂实践在认识论上的意义. 主要是不懂实践在认识论上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