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2次课) 马原PPT课件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原理PPT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PPT第二章
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题工程完后格罗培斯格暂停修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洒上草种五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走出了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培斯格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洁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格的设计智慧对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是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是认识的发生基础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是什么?
认识如何发展?
认识的目的、任务是什么?——真理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
一、认 识 的 本 质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 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和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又叫先验论路线,
望远镜发明的消息很快在欧洲各国流传开了,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自制 了一个。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夜空,第一 次发现了月球表面高低不平,覆盖着山脉并有火 山口的裂痕。此后又发现了木星的4个卫星、太 阳的黑子运动,并作出了太阳在转动的结论。几 乎同时,德国的天文学家开普勒也开始研究望远 镜,并利用望远镜观察夜空,证明了黑子确实是 观察到的真实存在。荷兰的惠更斯自制望远镜来 探查土星的光环。
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和经验而存在。
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
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柏拉图“认识即回忆” 笛卡儿“天赋观念论”
“生而知之”
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黑格尔“绝对理念”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又叫反映论路线,认为
认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恩培多克勒“流射说”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
德谟克利特“影象 论” 洛克“白板说”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PPT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PPT  第二章

(二)从认识到实践
笫二次飞跃是理论联系实际、改造 世界的过程,也是实践检验理论的过 程,它比笫一次飞跃更重要。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无限反复性 1、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受主观条件的限制 ②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2、人类的认识过程具有无限性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观上的唯物论) 1、真理的内涵 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 范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认识。
绝对 原子 物 理学 原子 原子 原 子核 相对 绝对 核物理学 原子核 中子 质 子 相对 绝对 基本粒子 物理学 中子 质子 基本 粒 子 相对
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中,每个 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 此,真理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接近无限发展着 的客观世界的过程。 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发展过程,是 人类认识发展的深层动力机制。人类认识 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矛盾,决定了真理 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性认识由相对走 向绝对的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活动无限 向前延伸的过程。
知觉 苹果=红+甜+硬+…… 表象 再现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硬!红!甜!
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
水果
(共性) (个性)
判断:
水果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推理:
(共性)
(个性)
我怎么看不见万有引力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表面的、外部的 直接性、生动性 感觉、知觉、表象 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内部的、本质的 间接性、单纯性
概念、判断、推理 高级阶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课件
•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 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
23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 真理是其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 包含。
– 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 理的颗粒。
– 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只具有相对的 意义。
.
19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的客观性并不否定其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必须凭借一定的主观形式
才能正确地反映它所反映的客观 内容。
.
20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一元性 ——对于特定认识对象的正确认 识只有一个,不会因人而异。
.
21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实践既有客观实在性,又有主观能动 性,只有它才能将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加 以对照比较,从而断定它们是否相符一致, 是否是真理。
.
33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为什么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
展。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也;不临深溪,不知地
之厚也。
.
7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2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
⑴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改革的经验 从哪里来?只能 从实践中来。

马原课件第二章(参考课件)

马原课件第二章(参考课件)

课件学习
43
1.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一是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
课件学习
44
1.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二是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课件学1习589
45
2.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件学习
30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不否定认识对 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认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向性
课件学习
31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稿P4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 线,
另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 路线。
55
认识路线和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 试点实验 虚心向群众学习 集中群众智慧
宣传动员群众 推广成功经验
转化为群众的行动
课件学习
56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1、什么是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狭义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情趣、意志、 动机、欲望、信念、习惯等。
广义还包括幻想、想像、顿悟、知 觉、灵感等。
价值、价值评价和价值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的关系
必然与自由
课件学习
2
关键词
认识 实践
反映论
真理 价值
认识 世界
改造 世界
课件学习
3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课件

2.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有不依赖于主体及其意识 的客观内容。
3.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3. 中介:
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 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 括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 以及运用、操纵这些工具 的程序和方法
4. 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 关系。
第一,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讨论:
1.对于一幅两可图,为什么甲和 乙的解释不同?
2.古希腊哲人说:如果没有理性, 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3.凡是眼睛所见到的,都是真实 的。
3.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
辩证关系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2.理性认识到实践能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二,理性认识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第三,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物质条件,需 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的特点和作用
1、非理性因素
包括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非认识能力的心理要素和幻 想、想象、直觉、顿悟、灵感等非逻辑的性的思维方式。

马原第二章课件

马原第二章课件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概念 并不是马恩第一 次使用的。
他曾把人类的所有活动和行 为都称为实践 然而后来 他把人类的生产性活动 和自由活动分割开来 认为人的自由活动才是实践 在这里 他赋予了实践以终极的道德关怀
①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生产劳动
实践主体 (人)


实践手段

(工具)


实践对象 (客体)
(2)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
所谓自觉能动 性,是指人的实践不 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





愚公移山
徐悲鸿画马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直接经验是本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 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只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要。间接经验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 财富,从个人的能力来说,由于生命与精力的限制、实践条件的限制, 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知识;而且从人类认识的 发展看,每一代人都处于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 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 认识;同时,科学知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任何一个有志于 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有所作为的人,都必须认真学习对实践 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知识。因此,间接经验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马原讲义第二章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课件

马原讲义第二章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课件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1、这次飞跃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 发展。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 界的目的。
2、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一定的 条件:
(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指导 实践的具体观念。
(2)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主体历史方位感
价值本位意识



社会秩序意识 社会规范意识 价值实践意识
特 征
社会历史性 群体性 评判定向性 规范性
含义 主体对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属性作评判表态度
揭示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价值关系
特点
主体通过体验把握客体能否满足需要
以特定价值词进行评判

值 评
满足主体需要: 出发点,前提
合理性
利于主体生存发展
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 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以实践为基础 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观点,实现了认识论的 伟大变革。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 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一定条件
(1)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 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2)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 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人的 实践 活动
真理 原则
价值 原则
客体性
条件性 统一性
主体性
目的性 多样性
3、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再认识 再实践
实践
认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 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 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 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 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 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 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 一级的程度。
52
2、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 不是一次完成的
78
二 、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 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 问题
79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 实践的特点
80
主观 认识
实践
客观 效果
相符
真理
不符
谬误
81
82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3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什么?
认识是什么?如何理解认识的 本质?这是认识论中的核心问题, 也是一切认识论理论都要探讨和 回答的问题
14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 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 反映论
唯心主义 先验论
15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34
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汽车
35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回答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36
推理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 的思维形式
所有学生都要参加考试, 王强是一名学生, 所以王强一定要参加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
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 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 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 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能力。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 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 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 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
39
唯物主义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
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
一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主张 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 这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
30
2、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 为,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 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 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 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 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
.
43
康德
康德的“不可知论”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要形成认识必
须具备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
的感官引起感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
来整理这些材料。时空和十二范畴就
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用时空和
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
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
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2
• 其次C,op人yr类ig认ht识2按01其9本-2性01来9说As,p能os够e正P确ty认Lt识d.无限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 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 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 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寻C求op的yr仅ig仅ht是2真01理9-,20即19 Aspose Pty Ltd.
足以问心无愧而坦然处 之”。 • 1983年,罗马教廷承 认1633年的审判是错 误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 ted with一 就A定是sp客谬os观误e.对,Sl象 二Eidve来 者aslu说 有fao, 本trio.N真 质nEo理 区Tn别就l3y..,是5 C不真li能理en混、t P淆谬ro。误file 5.2 • 其Co次p,yri真gh理t 2与01谬9-误20又19是A相sp互o联se系P的ty 。Ltd真. 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 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 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
的。在这个意义E上v,alu承a认tio了n客o观nly真. 理也就是承认了 ted w绝ith对A真s理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众人意见标准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课程ppt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课程ppt第二章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 的发展。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 具有反作用,两者在实践中统一起来。
03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和特点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客观世界 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 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与实证主义哲学的区别
实证主义哲学强调经验实证和客观性,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
02
物质与意识
物质的概念
01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 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
0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
03
物质具有质量、体积、 温度、运动等基本属性。
04
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 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 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 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ppt第二章
•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 物质与意识 • 实践与认识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历史唯物主义
01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 反作用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 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感谢观看
规律和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 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使我们能够 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来检 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验和发展理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演示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演示课件
2
教学要点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26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概念: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认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最后,真理具有主观的形式。
从形式看
人的主观的 认识、思想
真理
相一致
从对象看
客观事物的本 质及其规律
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 得到检验和发展。
21
实现第 二次飞 跃的条 件
第一,必须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 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需要经过实践理念、实践方 案、实践手段等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还必须为实践主体(群 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 方法。
22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7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 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 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 物的本质。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27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这是真理的唯物论) 从真理的辩证法看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二章第二节课件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二章第二节课件

(一)从实践到认识
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要正确实现这一次飞跃,必须具备: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 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 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 彼、由表及里地制作进攻。
(一)从实践到认识
5.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意志、 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在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是和理性因 素相结合而起作用的。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 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从 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 形式上看,必须为认识和的反复循环;从内 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 容上看,实践 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正是认识运动 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和无限发展,体现 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规律。
3.造成认识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一)从实践到认识 2.理性认识及其特点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 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 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 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 和间接性的特点。
(一)从实践到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 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 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被更深刻的 感知,脉搏)。
(一)从实践到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 一的基础是实践。 如果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 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就 会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最新马原第二章ppt课件精品文档

最新马原第二章ppt课件精品文档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 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无畏的宇宙人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西红柿——“狼桃”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第一只被吃的螃蟹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柏拉图: “灵魂回忆说”唯心.doc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朱熹: “存天理, 灭人欲”
笛卡尔: “天赋观念说”
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唯心主义 先验论
从感觉和 思想到物
认识主观自生, 是心灵的创造物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唯物主义 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亚里士多德——蜡块说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洛克——白板说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 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 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 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 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黄鼠狼是偷鸡的“专家”吗?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二)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唯心主义先验论
知觉 表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PPT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 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律
门捷列夫在发现元素周期律后,还预言了一些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存 在和它们的性质。他的预言与尔后实践的结果取得了惊人的一致。1875年法国 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在分析比里牛斯山的闪锌矿时发现一种新元素,他命名为镓, 并把测得的关于它的主要性质公布了。不久他收到了门捷列夫的来信,门捷列 夫在信中指出关于镓的比重不应该是4.7,而是5.9一6.0。当时布瓦傅德朗很 疑惑,他是唯一手里掌握金属镓的人,门捷列夫是怎样知道它的比重的呢?经 过重新测定,镓的比重确实为5.9“这给果使他大为惊奇。他认真地阅读了门捷 列夫的周期律论文后,感慨他说:‚我没有可说的了,事实证明门捷列夫这一 理论的巨大意义。‛嫁的发现是化学史上第一个事先预言的新元素的发现,它 证明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性。1880年瑞典的尼尔森发现了钪,1885年 德国的文克勒发现了锗。这两种新元素与门捷列夫预言的类硼、类硅也完全吻 合。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再次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事实证明门捷列夫发现的化学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它揭 示了物质世界的一个秘密,即这些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变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从此新元素的寻找,新物质、新材料的探索有 了一条可遵循的规律。元素周期律作为描述元素及其性质的基本理论有力地促 进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 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 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 本质的科学回答。深刻把握认识 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 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8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 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 活动的人。 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 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9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20
2、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二者虽都坚持反映论,但有着性质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 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部对象。其缺 陷是: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 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看不到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不了解认识的辨证性质。

26
2、从认识到实践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 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会变成巨大 的物质力量。 二是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 检验和发展。
27
2、从认识到实践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 相结合;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 环节;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22
3、关于认识的本质
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研究认识活动和过程的构 成要素 基本要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实践和意识。 认识的本质: 是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于认识客体的选择 性反映和创造性重构的意识活动和过程。 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是以实践为基础 的反映论,是辨证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具有创造 性的反映论。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 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 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
28
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再认识
﹖ 认识
实践
再实践
29
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 再认识… … 再实践→再认识→再一次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22
认识就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 人的认识是以人的认识结构为前提的具有选择性
和建构性的反映活动。
2 人的认识是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反映活
动。
3 人的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
3 人的认识是一种不断深化的反映活动。
23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7
何为先验论?
所谓先验论:就是指把人 的认识形式、认识能力看 作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 实践或头脑固有的东西的 认识理论。
柏拉图
18
何为反映论?
所谓反映论就是 指把人的认识看成是 人脑对外部客观世界 的反映的认识理论。
19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对立其实 表现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对立:
唯物主义反映论
3
发展具有 规律性
4
规律是可 以认识的
3
第一讲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4
学习主要内容
一、认识的实践基础 二、认识的本质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自学)
5
第一节课第一部分:学生讲解、点评与提问
(1)讲解的主题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主要内容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5分钟)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0分钟)
30
第二讲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31
学习主要内容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32
第一节课第一部分:学生讲解、点评与提问
(1)讲解的主题是----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主要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8分钟)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关系(10分钟)
(2)点评与提问(分别为5分钟和8分钟)






唯心主义先验论
20
反映论作为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1
承认在意识之外 且不依赖于意识 而存在着的客观 世界是认识内容 的唯一来源。
人能够认识世界
2
承认认识能够 如实反映对象 固有的性质和 规律。
2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理论认识论的区别 之二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客体
认识是认识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认识客体的能动的革 命的反映。 因此,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 质的看法。
16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理论认识论的区别 之一
人的认识和别的事物一样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认 识形式,也叫认识框架、认识图式、认识结构。另一部分 是认识内容,就是认识形式、框架中所包含的东西。人的 认识的实际过程是人头脑中的认识形式把外部材料进行加 工包含于自己之中,形成认识。就是说认识是认识形式和 认识内容的结合。在研究认识的过程中,唯物主义者比较 关注认识的内容,由此容易走向反映论,而唯心主义则比 较关注认识的形式,由此容易走向先验论。
从逻辑上说。在每次具体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 总是在意识的导向下进行的。也即主体对于客体具有 逻辑的先在性。
9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有时间上和逻辑上的两层关系:
从时间上看,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来源和动力。
从逻辑上看,主体具有先在性。因此,在认识活动中, 主体是主动因素,具有主动性、能动性、意识性、社 会性、历史性等。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被动性 和制约性。但是,这种客观性、制约性是可以认识和 把握的,因而,认识的本质就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 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2)点评与提问(分别为5分钟和8分钟)
6
第二部分:总结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7
人与世界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其存在的前提基础——“我”的存在。 这就意味着“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先在性(即
在逻辑上主体先于客体而存在)
8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有时间上和逻辑上的两层关系:
从时间上、根源上说。一是从种系发生的角度看,实 践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的意识,实践(物质)对意 识具有根源性,即第一性的原因。一是从个体发生的 角度看,是人的社会活动方式不断重复形成了认识能 力。认识的客体也是在实践活动中构成的。
感性认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理性认识
24
回答问题:
感性认识是的什 主么 要? 形式是什么?有 理感什理性性么性认认样认识识的识和的特是理主点 什性要? 么认形?识式的是辩什证么关?系有是什什么么? 样的特点?
25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从认识到实践
理性认识
实践
26
回答问题: 理性认识为什么要实现向实践的飞 跃理?性认识怎样才能实现向实践的飞跃?
13
第二节课第一部分:学生讲解、点评与提问
(1)讲解的主题是---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 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5)
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10)
(2)点评与提问(分别为5分钟和8分钟)
14
第二部分:总结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15
二、认识的本质
10
一、认识的实践基础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
主事体实具践有和主认动识性活、动意的识人性和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社客会历体史性
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1
实践与认识的向主的体对象。具有客观性、对
象性、被动性和制约性。
2
实践与认识的自工客然具力体即的中放介大。和分智两力个的系放统大:。
3
实践与认识的工具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2
第二章在全书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何以可能

1
世界具有 物质统一 性
2
事物是普 遍联系和 永恒发展
11
一、认识的实践基础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2
一、认识的实践基础
(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 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 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