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 诗四首教师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山峻岭逐渐消失了,奔腾咆哮的长江也渐渐地平静下来,在无
边的旷野上蔓延开去,平缓东流。这两句诗时间持续长,立体空
间大,在读者的头脑中构建了一种具有行进感的动感画面。有 时间的变化,也有行进过程中地理位臵的变化。
颈联写的是夜空景观。诗人坐在船上,遥看长空皓月,犹如 天上飞旋而下的明镜,那升腾飘荡着的缭绕的云雾,仿佛即刻幻 化成了绮丽壮观的海市蜃楼。比喻的形象既虚幻,又鲜明,这两 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天空的迷人景致,表现了诗人超 凡的想象力。 仅仅四句,诗人从高山写到平原,从地下写到天上,从黑夜
2.诗歌赏析
首联是说诗人这次远离养育自己多年的故乡,乘船渡过千 里之外的荆门,来到战国时期的楚国属地漫游。这两句诗没有 惊人之处,但它是总写,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是作品的总起。
颔联写的是诗人坐在船上沿长江顺流东下时一路上眼前景 色的变化。这两句诗容量特别大,诗人乘船从峰峦叠嶂的故乡
蜀地出发,穿过崇山峻岭,一直来到辽阔的平原,随着船的前行,
到达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
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
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
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
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 个“圆”字,即准确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 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 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颈联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 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臵 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 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 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 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
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融于一体。 答案:家国之恨 身世之悲 2.怎样理解“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一联?

答案:国仇家恨使我两鬓斑斑,我在这里凭栏吊古,国破家亡怎
么能不悲。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
苦,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横空出世,从大处着笔,
将岳阳楼的地理位臵直接点出: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的东边,在
奔腾浩荡的长江之西。不由得让人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看到这气势非凡的 语句,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但第二句却笔锋一转,不再是空阔 无边的壮景,而是描绘出一幅宁静的画面,“帘旌不动夕阳迟”, 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 如血,铺于水面,看上去风平浪静,有些惨淡,有些寂寞,有些苍 凉。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传情也。
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
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
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带月荷 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 下的诗人,肩扛锄头,穿行在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 归耕图啊!
第30课 诗
四 首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作者 浔阳柴桑人 评价 东晋末年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作品 《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写作背景 晋义熙二年,也就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次年(406年), 他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 新词、“迎新我”的颂歌。课文选取的是其中的第三首,写陶
渊明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
1.“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品析这一句的
妙处。
答案: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 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案: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 界中失去自我。 3.这首诗流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是作者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2.体会“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妙处。 答案(示例):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倒映在水中的月亮比喻 成明镜,用海市蜃楼这一特定的景观形容江上云霞之美。想象 大胆奇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昼夜交替、时空变换的奇景,表达
了诗人豪迈开阔的心情。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写到白昼,跨越了空间,也跨越了时间,容量大,内涵丰富。
尾联紧扣“送别”的作品主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 游的诗意遥相呼应。前面说过,李白自记事起至25岁之前,都是
在蜀度过的,他对故乡的山山水水有着浓厚的感情,此时突然别
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
的“离情别绪”吧。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 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两句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
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衣沾不足惜”这句话看 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 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 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这既有儒家洁身自好、 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 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
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
的情景。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
抑郁。
2.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 为什么用得好。 答案:“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 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 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颔联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登临
吴蜀横分地”,既说登临的地理位臵,也在回顾历史,当年吴蜀
争夺荆州的历史似乎再度重现,吴蜀两军相争,互相厮杀,尸横 遍野,血流成河,人声,马蹄声,兵器撞击声„„声声不绝于耳。 历史的辽远、战场的血腥似乎又出现在眼前,战争,战争,战争 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时”,面对满眼的 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有 满腹的心事啊,而在这苍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长,
《使至塞上》
1.作者名片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盛唐时期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其 诗画成就都很高,后世称其为“诗佛”。
作者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 盛唐时期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后 评价 世称其为“诗佛” 作品 《王右丞集笺注》等
2.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 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
尾联写出诗人离家多日,终于见到了本土之人,按说他乡遇
故知,该有一丝欣喜吧。可这位“候骑”全无畅谈乡情之意,只
简单报告了一声:“都护在前面的燕然山呢!”便继续进行他的 侦察巡逻去了。唉,他是这么不近人情,而我这条孤寂的羁旅还 得继续走很久呢!
《渡荆门送别》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后随父 作者 迁居锦州昌隆青莲乡 评价 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作品 《李太白全集》等
答案: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思想感
情。
【知识链接】 1.全诗译文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早晨起来 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草木覆盖了狭 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2.诗歌赏析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 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 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
2.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 经历和文学创作也发生了变化。他南奔襄汉,颠沛湖湘,四处逃 亡,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 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 的一首。
境、用词、技巧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示例):①意境: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 江图。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 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②用词:一 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臵逐渐变化、推移, 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③技巧:运用了借景 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 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25岁远渡荆门, 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
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
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从意
颔联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 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
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诗在表
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
“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
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3.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遭受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4.请结合诗句说明本诗的题材特点。 答案: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 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 是一首边塞诗。
【知识链接】 1.全诗译文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我像蓬草 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 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
乡惜别的情思,却反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 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遥远的故乡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 “万里送行舟”,含蓄蕴藉,别有一番情趣。
《登岳阳楼(其一)》 1.作者名片
作者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河南 洛阳人
评价
宋代杰出诗人,创简斋体,同 时也工于填词
作品
《简斋集》《无往词》
答案: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知识链接】 1.全诗译文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山已 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荡荡。明月映入 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气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 楼一般。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它不远万里,
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正在燕然前线。
2.诗歌赏析 首联交代此行的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 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
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记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
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
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知识链接】
1.全诗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帘旌一动不动,夕阳
缓慢地下沉。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我徘
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为避战乱我奔波三 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 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2.诗歌赏析
拉长,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断的愁情,更增添了几许怅惘、落
寞之感。忆历史,思往事,感时世,心悲切。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诗人发出了痛
苦的呐喊,为什么偏偏会忆起吴蜀之战,那是因为诗人在“靖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