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问题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井平[6]以纳西族为例,在历史演变的语境下 阐述了少数民族如何形成对国家的认同。颜井平首 先指出,从萌芽阶段到初步阶段再到全面阶段,这 一认同历经三个阶段最终形成;其次从这一渐进过 程归纳出三大基本特征:这一认同形成的主线是对 中华民族的认同,这一认同的最终形成离不开革命, 这一认同与中国现代化国家构建的过程相伴而生。
二、历史上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研究 赵沛曦、张波、张涌[5]以历时性的历史视角, 论述了怒族在民族迁徙中族际关系的加强以及国家
收稿日期:2019-01-08 基金项目:2018 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明间隙中的加兹达诺夫战争小说研究”(课题编号:2018-ZZJH406)。 作者简介:景辉(1978—),回族,河南潢川人,湖北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 2017 级硕 士研究生,新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政策。
一、国家认同的来由、实质及构建 黄岩、乌峰[1]首先从宏观层面较全面地梳理了 国家认同理论的来由,其次分析了国家认同的实质, 最后探讨了构建国家认同的路径。黄岩、乌峰认为, 国家认同问题与民族主义问题密切相关,国家认同 理论的渊源包括:现代主义、族群 - 象征主义以及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构建国家认同既不能纯粹依 赖文化培育,也不能单独依靠政治引导,而必须强 调文化与政治的结合。 暨爱民、彭永庆[2]就国家认同相关命题在民族 学的框架中及政治学的背景下进行了阐释。文章的 主要内容包括:国家认同体系在被构建过程中具体 涵盖的制约因素;构建国家认同体系的具体历史演 变过程。暨、彭二人归纳总结出两大类基础要素。
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有利于我国国家认同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D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1-0289-05
以民族构成作为分类标尺,现今世界的国家大 致划分为两类:一类由单一Biblioteka Baidu族构成,另一类由多 个民族构成,后者类型的数量远大于前者。各具体 民族在认同问题上存在两种趋向:其一是民族认同, 其二是国家认同。如何调和两种认同间的关系,以 使二者保持合理的均衡状态,事关多民族国家的社 会稳定和全面发展。我国由 56 个各具特色的民族组 成,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程度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 稳定的大局。20 世纪 90 年代有关民族主义的学术 探讨肇始,在中国对国家认同问题的关注随之产生 并持续至今。笔者对近 5 年来国家认同问题的相关 研究成果进行了一番梳理总结,以期能够推动相关 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第 39 卷 第 1 期 Vo1.39 No.1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1.124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国家认同问题研究综述
2019 年 1 月 20 日 Jan.20 2019
·289·
认同意识的形成二者之间内在耦合性。赵沛曦等认 为,怒族族际关系的演进史就是一部怒族的民族迁 徙史,在族际交往的过程中,怒族逐渐形成了包容 并存、相尊相容、和谐共生的民族观念。在接受中 央王朝统治的过程中,怒族于明清时期逐步产生了 国家认同意识,在近代反抗列强的抗争中这种意识 进一步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新型民 族关系的确立,怒族最终树立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 和谐共存”的国家意识。
景 辉 1,2
(1. 湖北民族学院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2. 新乡学院 后勤管理处,河南 新乡 453003)
摘 要:国家认同问题不仅牵涉到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安定和长期稳定,而且关系到我国民族团结和新
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学术界关于我国国家认同问题的研究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综上,若要理清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生成的历史 脉络,唯有在纵向视角下探析其动态演进过程。民 族间的交流融合、民族性的革命斗争及新类型的国 家构建合力推动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全面形成。
三、边疆地区国家认同研究 (一)宏观视角下边疆地区国家认同研究 夏文贵[7]对国家认同的研究有三大关注点:其 关注的区域是边疆地区,关注的对象是少数民族, 关注的视角是地方治理。将三大关注点融合进行论 述是该文的特色。在一番梳理分析后,夏文贵认为, 边疆地区国家认同问题不仅是维持边疆秩序与优化 边疆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巩固国家发展和 统一的理性选择。特殊的地缘因素和历史因素合力 促成了边疆地区国家认同问题的产生,目前这一问 题有进一步凸显的趋势。夏文贵指出,在开展国家 认同相关建设时要充分把握其具有的系统性特征, 不仅要注重国家认同建设的多向度构建,更要通过 多维路径培育国家认同。 尹学朋、王国宁[8]从利益分化的视角论述了边 疆治理中的国家认同问题,他们认为,边疆地区国 家认同问题日益凸显源于边疆地区利益分化呈现复 杂性和多样性,这将影响民族凝聚力的稳固程度, 并会对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边 疆地区出现的国家认同弱化囿于社会利益分化,基 于此,整合机制的重构将改变这一状况。具体的对 策包括: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升边疆政 府的综合治理能力、营造文化价值共识以及加强边 疆地区社会组织培育。 张燚[9]就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有两大亮点。其 一,其关注的对象是边疆地区;其二,其分析的角
宋新伟、陈占芳[3]重点分析构建中国国家认同 的制约因素并探讨其实施路径,指出制约中国国家 认同的因素包括:社会支撑系统的动摇、政治合法 性基础的不足、西方的渗透。构建中国国家认同的 路径包括:关注民生、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树立中华民族自豪感、加强政治社会化建设、增强 国家凝聚力。
许宪隆、张隆[4]主要探讨国家认同的构建问题, 重点关注的对象是少数民族群体。许宪隆、张隆提出, 要从多方面着手重构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首先要大 力塑造其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内生性认同,其次 要持续强化其对中华民族的集体性认可,最后要全 面培育其对公民 - 国家认同理念的主动性接受。
由第一类确立的文化与民族的要素主要是基于民族 学的学科视野,而由第二类确立的制度性要素主要 是基于政治学的学科视野。由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 会在社会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及结构分布上存在较 大的差异,在不同类型社会中构建国家认同时,其 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要素也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前 者是“血缘谱系和历史文化传统”,而后者是“具 有现代意义的国家政治体系”。探讨国家认同构建 必须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通过对比东西方历史 后,暨、彭二人指出,两类基础性要素在构建国家 认同体系时从不同层面各自发挥着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