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知识脉络图

本章知识脉络图
本章知识脉络图

第三章效用论本章知识脉络图

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一、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法 (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总效用

dQ

Q dTU Q Q TU MU Q f TU )

()()(=

??=

?=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

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3.货币的边际效用:视为不变常数 (二)消费者均衡—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均衡条件:I X P X P =+2211

λ==22

1

1P MU P MU (三)需求曲线的推导 根据

λ=P

MU

可知随着消费的增加,商品需求价格同比例于MU 的递减而递减。因此,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四)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图3-1 消费者剩余

数学公式:?

-=

00)(Q Q P dQ Q f CS

二、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一)消费者偏好的假定

完全性、可传递性和非饱和性。 (二)无差异曲线

表示消费者偏好(效用水平)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1。与无差异曲线对应的效用函数 02,1)(U X X f U ==

无差异曲线位置位置越高,表示消费者效用越大,如图3—2所示,U 2>U 1>U 0。

注意:同一坐标跑那个面内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2、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MRS 12= —

12X X ??= —1

2

dX dX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里拦蓄增

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这就决定了一般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特征。 3.特殊形状的无差异曲线 如图3-3所示

(1)完全替代品:U (x 1+x 2)=ax 1+bx 2

(2)完全互补品:U (x 1+x 2)=min {ax 1,bx 2}

三、预算线

预算线又称预算约束线,表示在消费者的各种收入和商品组合的价格给定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U 2 U 1 U 0

O

X 1

X 2

图3—2 无差异曲线

O

x 2

x 1

U

U

1

U

2

(a)完全替代品

O

x 2

x 1

U 2 U 1

U 0

(b )完全互补品

预算线根据

I X P X P =+2211画出,可知预算线斜率为—

P

P 2

1,纵轴截距为

P

I

2

预算线的变动:

(1) 商品价格不变,收入变化(如图3—4(a))。 (2) 收入不变,价格同比变化(如图3—4(b))。

(3) 收入不变,其中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如图3—4(c ))。

四、消费者均衡: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 霞飞着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P

P MRS 2

112=

表示在一定的预算线约束下,为了实现效用

最大化,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因此,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即为消费者达到均衡的一点。 提示:可以推导P

P MU MRS

2

11

212

=

=,因此基数效用论和叙述效用论的实质是相同的。

图3—3 完全替代品和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

O X 1 X 2 B B 1 A 1 B 2 A A

2

O B 2 B B 1 X 1 A X

2 O B

X 1

X 2 A 1

A A 2

图3—4 预算线的变动 O

X 1

X 1*

X 2*

X 2

E

U

图3—5 消费者均衡

五、价格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一)价格变化:消费者需求曲线的推导

(二)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总效用=替代效用+收入效应 1. 正常物品

X 1 O X 2 A B B 1B 2 X 11 X 12

X 13 U 3

U 2

U 1 E 1

E 2 E 3

价格—消费曲线 随着商品1价格的变化p 11 p 12

P 13预算线由AB AB 1 AB 3分别与各自对应位置最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于E 1,E 2,E 3点,每一点均为一个价格和一个需求量的组合,连结这些点即为价格—消费曲线 X 1=f(P 1) O X 11 X 12

P 13 P 1

1 P 12

P 1 a

c X 1 X 13

b 将价格—消费曲线上的点描绘在价格——需求量坐标轴上,即可连成消费者需求曲线。 (a ) (b ) 图3—6 价格—消费曲线和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注意: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抵挡物品,其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因为,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右上倾斜的特殊形状。 (三)收入变化:恩格尔曲线的推导

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

a P 1下降的过程:

1) 做补偿预算线FG (斜率变化效应

水平不变) 均衡点c 2) 将FG 平行上推至AB '

(斜率不变效用水平提高) 均衡点b (低档品)

注意:正常品和劣等品恩格尔曲线形状的差异。

六、市场需求曲线:单个消费者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

Q d

=

)(1

P f n

i i ∑==F(p)

七、不确定性和风险

不确定性: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 分享:如果消费者知道自己行为决策的各种可能结果及其发生的概率,则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为风险。

(一) 期望效应和期望值效用 期望效应:PU(W 1)+(1—p)U(W 2) 期望值效用:U[PW 1+(1—P)W 2] (二)消费者风险的态度

风险爱好者:U[PW 1+(1—P)W 2]< PU(W 1)+(1—p)U(W 2) 风险回避者:U[PW 1+(1—P)W 2]>PU(W 1)+(1—p)U(W 2) 风险中立者:U[PW 1+(1—P)W 2]=PU(W 1)+(1—p)U(W 2)

同步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序数效用2.边际效用 3.消费者剩余 4.无差异曲线 5.边际替代率递减 6.恩格尔曲线7.替代效应8.收入效应9.补偿预算线10.吉芬物品11.风险12.期望效用

二、单项选择

1.如果商品的边际效用为零,那么()

A该商品的总效用最大

B该商品没有效用

C该商品总效用为零

D不能确定其效用

2.已知消费者收入为200元,商品X的价格为20元,商品Y的价格为6元。假定他打算购买7单位的X和10单位的Y,这时商品X和Y的边际效用分别为50和18,要获得最大效用,他应该()

A停止购买B增加购买X,减少购买Y

C增加购买Y,减少购买X D同时增加购买X和Y

3.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上商品X和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的()

A价格之比B数量之比C边际效用之比D平均成本之比

4.假定X、Y商品的价格P X和P Y已定,当MRS XY>P X/P Y,消费者为达到效用最大化,他将()

A增购X,减少Y B减少X,增购YC同时增购X、YD同时减少X、Y5.商品X和商品Y的价格及消费者的收入都按同一比率方向变化,预算线将()

A纵轴保持不变,向右旋转B向右上方平移

C保持不变D横轴截距不变,向右旋转

6.在两种商品X和Y的模型中,若其他不变,X的价格下降,替代效应大于相应的收入效应,则可以肯定()

A.X是正常商品

B.X是低档商品

C.X不是吉芬商品

D.Y是正常商品

7.消费者预算线发生平行移动时,连接消费者诸均衡点的曲线为()

A需求曲线B价格—消费曲线C收入—消费曲线D恩格尔曲线8.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值的条件是()

A低档商品B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C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D低档商品且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9.恩格尔曲线是从()中推导出来的。

A价格—需求曲线B收入—消费曲线C需求曲线D无差异曲线10.如果价格—消费曲线是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则肯定商品的需求曲线是()

A完全富于弹性B完全缺乏弹性C向下倾斜的曲线D单位弹性11.市场需求曲线是()

A对个人需求曲线在垂直方向上的加总

B对个人需求曲线在水平方向上的加总

C在给定的时点上,市场交易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D个人需求曲线相对缺乏弹性的部分

12.当吉芬商品价格上升时,应该有()

A替代效应为正值,收入效应为负值,且绝对值前者小于后者

B替代效应为负值,收入效应为正值,且绝对值前者小于后者

C替代效应为负值,收入效应为正值,且绝对值前者大于后者

D 以上都不对

13.对于效用函数U(X,Y)=(X+Y)/5而言,无差异曲线( )

A 是一条直线

B 边际替代率递减

C 有正的斜率

D 边际替代率递增 14.有三种商品组合,每一种组合由商品X 和Y 组成,如表3—1所示。

假定消费者的偏好次序是:A 组合比B 组合好,C 组合比A 组合好,B 组合与C 组合是无差异的。那么这个消费者的偏好( )

A.破坏了非饱和性假定

B.破坏了传递性假定

C.破坏了完全性假定

D.A 和B 两个假定都破坏了 15.当两种商品X 和Y 的效用函数为U(X,Y)=XY 时,下列哪一个效用函数描述了相同的偏好次序( )

A.U(X,Y)=(X-5)(Y-5) B .U(X,Y)=(X/5)(Y/5) C. U(X,Y)=(X+5)(Y+5) D.以上各项均不是

三、问答题

1. 谈谈你对消费者偏好假定及其理论意义的理解。

2. 什么是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什么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3. 用序数效用论推导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4. 低档商品和吉芬品的区别是什么?试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关系加以说明。

5. 简述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6. 试由消费者的收入—消费曲线推导出消费者的恩格尔曲线。

四、计算题

1. 某消费者A 的效用函数和预算线分别为25

.11X X U 和X 1+2X 2=100,请求出其对X 1和X 2商品的最优购买量。

2. 已知某消费者A 每月收入240元,用于购买X 和Y 两种商品,他的效用函数是U=XY ,

X 的价格为4元,Y的价格为6元。试求:

(1) 为使其获得效用最大,他购买的X和Y各为多少? (2) 货币的边际效用和他获得的总效用各为多少?

(3) 若X的价格提高40%,Y 的价格保持不变,维持原效用水平不变收入必须增加

多少?

3. 某消费者月收入1080元,并将其全部用来购买商品A 和商品B,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

40元和60元,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62

AB 。试求:该消费者每月购买此两种商品的数量各应为多少?

4. 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AB ,A 和B 两种商品的价格相等且均为4元,消费者收入为

1440。试求:

(1) 该消费者的需求。

(2) 若A 的价格上升为9,该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需求有何变化?

(3) A 价格上升为9后,为了维持初始效用,消费者收入最少应达到多少? (4) A 价格上升为9后,所带来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各为多少?

5. 某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X 和Y ,其效用函数为U=3

23

1Y X ,商品价格分别为P X 和P Y ,收

入为M ,推导该消费者对X 和Y 的需求函数。

同步练习题答案及解析

一、名词解释

1. 序数效用:用表示顺序或等级的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效用大小的方法,序

数效用仅仅表明第一大于第二、第二大于第三,而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本身各自数量具体是多少并无意义。

2. 边际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3.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

总价格之间的差异。

4. 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

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5. 边际替代率递减: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

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6. 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

7.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

动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8.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的变动所

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9. 补偿预算线:用来表示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不变的一种分

析工具。

10. 吉芬物品: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其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收入效应则与价格

同方向变化,且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其需求曲线呈现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

11. 风险:当消费者知道自己某种行为据侧的各种可能的结果时,还知道各种可能的结果发

生的概率,则可以称这种不确定性为风险。

12. 期望效应:指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的效用的加权平均。

二、单项选择

1.A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C .效用最大化条件为MU 1/P 1=MU 2/P 2.因为现在已经达到了预算约束7*20+10*6=200但是50/20<18/6即商品X 的边际效用小于Y 。所以,应该增加购买Y 减少X 的购买数量。

3.C .MRS 12=2

1

12MU MU X X =??-

.A 不对,因为价格之比是预算线的斜率,只有在均衡点,才有边际替代率等于价格之比成立。

4.A .因为XY MRS =

Y X MU MU ,因此,XY MRS >Y X P P 即Y X MU MU >Y

X

P P Y Y X X P MU P MU >

?,也就是说现在X 的边际效用大于Y 的边际效用。应增购X 减少Y 。

5.C .X 和Y 的价格同比率同向变化,则预算线斜率不变,因此A 和D 必错。收入也和商品价格同比例变化,即如果把全部收入都购买商品X ,能购买的数量和变化前一样;把全部收入都购买商品Y ,能购买的数量也和以前一样。这表明横纵轴截距没有发生变化,因此预算线保持不变。

6.C .正常商品的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都大于收入效应,只有吉芬商品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7.C .

8.B .

9.B .

10.D .如图3—10所示,价格—消费曲线平行于X 轴,令P X1>P X2>P X3。在价格P X1时,斜率最小的那条预算线与最低位置的那条无差异曲线相切决定了最优消费量X 1;当X 的价格下降到P X2,预算线以固定纵截距A 向右选择与中间位置的无差异曲线相切决定了最优消费量为X 2;同理当价格进一步下降则最优消费量达到X 3。在X 价格下降消费量增加的过程中,Y 的消费量保持不变,因此有了水平的价格—消费曲线。考虑每个均衡点E 1、E 2、E 3所在预算线的斜率,得到

11*X Y A P P Y X -=,2

2*X Y A P P Y X -=,33*

X Y A P P Y X -=

。整理可得P X1X 1= P X2X 2= P X3X 3=P Y (A-Y*)。又因为P Y 和Y*,以及截距A 都是定值,所以P Y (A-Y*)等于

一个常数C ,即PX=C,得X=C/P 。

11.B .

12.B .吉芬物品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向变动,因此价格上升,替代效应为负值;收入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化,因此价格上升,收入效应为正值,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13.A .该效用函数形式反映出这是完全替代品的效用函数U(X 1,X 2)=ax 1+bx 2,与其相对应

Y A Y*

O X 1 X 2 X 3 X

价格—消费曲线

E 3

E 1

E 2

图3—10

的无差异曲线是一条直线,斜率为负,其边际替代率保持不变=a/b 。

14.D .A 组合好于B 组合,C 组合好于A 组合,按照传递性假设,应有C 组合好于B 组合,而题中给出的C 组合和B 组合无差异,违背了传递性假设。而且,从表3—10可见C 组合(2,2),A 组合(2,3),按照非饱和性假设即多比少好,应为A 组合好于C组合,题中给出的C组合优于A组合违背了非饱和性假设。

15.B .因为U(X,Y)=(X/5)(Y/5)=XY/25,属于原效用函数是单调变换。

三、问答题 1. 答:(1)西方经济学是通过偏好及偏好效用的函数来说明消费者的目标和消费行为。偏

好就是爱好或喜欢的意思,序数效用论者认为,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是有区别的,反应了消费者对这些不同商品组合的效用水平的评价。

(2)由于序数效用论中效用指标是一种顺序关系,不能参与复杂数学推理和运算,微观经济学借助效用函数来描述消费者偏好。如果偏好同时满足完全性(消费者总可以比较和排列所给出的不同商品组合)、传递性(A>B ,B>C ,则有A>C )和非饱和性假设条件(对于任何一种商品,数量多比数量少好),必定可以用某种效用函数来描述。一旦效用函数被建立,就可以推导出无差异曲线,进一步分析效用最大化问题。

(3)在其预算约束集合内,是表示理性偏好的效用函数最大化,从而建立了微观经

济学中需求分析与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基础。

2. 答: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

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换句话说就是当一个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上下滑动时,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而效用水平却保持不变。这说明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在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同时,必然会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即两商品的消费数量间存在替代关系。在商品替代过程中普遍存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它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之所以会发生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其原因在于,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逐步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这种商品的愿望就会递减,从而它为了多获得一单位这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 3. 答:序数效用论是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的。

假定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收入及两种商品的价格给定。消费者偏好给定意味着给定了一个由该消费者的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构成的无差异曲线族。为了分析方便从中取出三条,如图3—11所示,图中的三条无差异曲线U 1、U 2、U 3。消费者的收入及两种商品的价格既定表示给定了该消费者的一条预算线,这也是图3—11中唯一的一条预算线AB 。面对图中的三条无差异曲线和一条预算线,只有预算线AB 和无差异曲线U 2的切点E,才是消费者在给定的预算约束下能够获得最大效用的均衡点,在均衡点E,相应的最优购买组合(X 1*,X 2*)。在切点E ,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两点的斜率是相等的。我们已经知道,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就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 12,预算线的斜

率的绝对值可以用两商品的价格之比

21

P P 来表示,因此在均衡点有MRS 12=2

1P P ,这就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他表示:在一定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

费者应选择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价格之比。也可以理解为在消费者的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的某种商品去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应该等于该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用一单位的这种商品去交换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由于在保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种商品的数量所带来的效用增加量和

相应减少的另一种商品数量所带来的效用减少量必然相等。即有 2211X MU X MU ??=?? 此式可以写成 MRS 12=2112MU MU X X =??-

或 MRS 12=lim 0

1→?X 21

12MU MU X X =

??- 根据以上两个式子,序数效用论者关于消费者均衡条件可以写成 MRS 12=

21MU MU =21P P

或 λ==2

211P MU P MU

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上述公式就是序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4.答: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品,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

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这是吉芬商品和低档商品的共同的特征。吉芬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用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如图3—12所示)。这也是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对于低档品,在大多数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如图3—13所示)。所以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0 X 1* B X 1 图3—11 消费者均衡

U 3 U 2 U 1

E

X 2

A X 2*

总效应

图3—12 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6. 答: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⑴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所以,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都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所有这些无差异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

⑵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这一点可以用图来说明。如图3—14所示,图中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于a 点,这种画法是错误的。其理由在于:根据无差异曲线的定义,由无差异曲线1I 可得a,b 两点的效用水平是相等的。由无差异曲线2I 可得a,c 两点的效用水平是相等的。但是观察和比较图中b,c 这两点的商品组合,可以发现c 组中的每一种商品数量都多于b 组合,于是根据偏好的非饱和性假设,必有c 点的效用水平大于b 点的效用水平。这样就存在矛盾:即该消费者在认为b 点和c 点无差异的同时,又认为c 点要优于b 点,这样就违背了偏好的完全性假定。由此证明:对于任何消费者来说,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的画法是错误的。

⑶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此特征表示,无差异曲线不仅向右下方倾斜,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值,而且无差异曲线是以凸向原点的形状向右下方倾斜的,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7. 答: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与恩格尔曲线对应的函

数关系为()I f X =,其中,I 为收入水平;X 为某商品的需求量。

在图3—15中,两图的收入消费曲线反映了消费者是收入水平和商品的需求量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图(a )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是上升的,所以图(a )中的商品是正常品;图(b )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开始是增加的,但当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之后,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反而减少了,这说明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上,商品1由正常品变成了劣等品。以商品1为例,由收入—消费曲线推导恩格尔曲线。当收入水平为1I 时,商品1的需求量为1

1X ;当收入水平增

图3—13 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加为2I 时,商品1的需求量为21X ;当收入水平为3I 时,商品1的需求量为31X ……..,把这种一一对应的收入和需求的组合描绘在相应的平面坐标图中,便可以得到相应的恩格尔曲线,如图3—16所示,图3—15(a )和图3—16(a)相对应,图中商品1是正常品,商品1的需求量1X 随着收入水平I 的上升而增加。图3—15(b )和图3—16(b )相对应,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上,图中的商品1由正常品转变为劣等品。 四、计算题

1. 解:25

.11max X X U =

..t s 100221=+X X

构建拉格朗日函数)1002(2125.11-++=X X X X L λ

05.125.011

=+=??λX X X L

① 025

.112

=+=??λX X L ② 0100221=-+=??X X L

λ

③ 将①式和②式的含λ项移到等号右边后两式相除,得到213X X =代入③式

???==?20602

1X X

2.解:(1)由X MU Y MU XY U Y X ==?=, 由

64X

Y P MU P MU Y

Y X X =?=即X Y 64=

将X Y 6

4

=

代入预算约束方程4X+6Y=240 ?X=30,Y=20

(2)货币边际效用为

54

20

4===Y P MU X X 总效用为U=XY=3060020=? (3)6.54%)401(=?+='

X P 在新的价格下,由

6

6.5X

Y P MU P MU Y Y X X =?=

又 为维持总效用不变即U=XY=600

联立??

?≈≈????

??==66.2335.2560066.5Y X XY

X Y 代入函数M=4X+6Y 28.24366.23633.254=?+?=?M

28.324028.243=-=?M

3.解:1080

6040..6max 2

=+=B A t s AB U

构建拉格朗日函数)10806040(62-++=B A AB L λ

04062=+=??λB A

L

① 06012=+=??λAB B L

② ???==?12

9B A 010806040=-+=??B A L

λ

③ 4.解:maxU=AB

s.t. 4A+4B=1440

构建拉格朗日函数)144044(-++=B A AB L λ 04=+=??λB A

L

① 04=+=??λA B L

② ?

??==?180180B A 0140044=-+=??B A L

λ

③ (2)maxU=AB

s.t. 9A+4B=1440

构建拉格朗日函数)144049(-++=B A AB L λ λ9+=??B A

L

=0 ① 04=+=??λA B L

② ???==?180

80B A 0140049=-+=??B A L

λ

③ (3)最初的效用水平B

A A

B U 32400

324000180180=

?=?==

又4

9A

B P MU P MU B B A A =?=

即A=4/9B 联立???==????

????==2701209432400B A B A B

A

因此21602704120949=?+?=+='B A M 72014402160=-=?M

(4)总效应:10018080-=-=?A 替代效应:601801201-=-=?A 收入效应:4012-=?-?=?A A A

5.解:(1)Y X

Y

X P P X Y Y X Y X MU MU ===--23

31313122 X P P Y Y

X

2?=

?,代入预算约束M Y P X P Y X =+ M X P P P X P Y

X

Y

X =+?2即M X P X =?3 ???

?

??

?

?=???=?=?=?Y X Y X Y X X P M P M P P X P P Y P M X 32312231

青岛版小学数学知识结构脉络图

青岛版小学数学知识结构脉络图 同和小学 魏建 6.常见的量 (1)认识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等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 (2)不同单位的改写 数与运算 数与 代数 比与例比 式与方程 常见的量 1.数的认识 (1)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意义、读写,认识数的组成、数位和计算单位。 (2)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大小比较。 (3)大数的改写,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4)因数和倍数的认识,知道奇数、偶数、合数、质数的概念,会求最小公倍数合作大公因数。 2.数的运算 (1)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算理和计算方法 (2)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简便计算 (3)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3.运算定律和基本性质 (1)认识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 (2)减法和除法的性质 (3)积、商的变化规律 (4)分数、小数、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4.比与比例 (1)比和比例的认识 (2)比例的基本性质,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的分类 5.式与方程 (1)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公式 (2)方程和等式的意义 (3)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4)列方程解决问题

平面图形 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位置1.线 (1)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2)认识平行与垂直 (3) 图形 与几何立 体 图 形 2.角 (1)认识角 (2)角的大小和分类 (3)量角和画角 3.多边形的认识 (1)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 (2)认识正方形、长方形 (3)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4)认识圆的各部分组成及相互关系 4.求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1)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周长 (2)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的面积 5.立体图形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特征 (2)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 (3)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或容积 (8) 6.图形变换 (1)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变换 (2)平移和旋转现象及作图 (3)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 (9) 7.位置 (1)认识8个方向 (2)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10)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和知识网络图(大全)

力学知识结构图

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公式:V t =V 0+at S=V 0t+21 at 2 as V V t 22 02 += 2 0t V V V +=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求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抛物体的运动 特点:初速度水平,只受重力。 分析:水平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自由落体的合运动。 规律:水平方向 Vx = V 0,X=V 0t 竖直方向 Vy = gt ,y = 22 1gt 合 速 度 V t = ,2 2y x V V +与x 正向夹角tg θ= x y V v 匀速率圆周运动 特点:合外力总指向圆心(又称向心力)。 描述量:线速度V ,角速度ω,向心加速度α,圆轨道半径r ,圆运动周期T 。 规律:F= m r V 2=m ω2r = m r T 2 2 4π 物 体 的 运 动 A 0 t/s X/cm T λx/cm y/cm A 0 V 天体运动问题分析 1、行星与卫星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圆周运动 遵循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 =m =m ω2R=m( )R 2、在不考虑天体自转的情况下,在天体表面附近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近似等于物体的重力,F 引=mg,即?=mg,整理得GM=gR 2。 3、考虑天体自传时:(1)两极 (2)赤道 平均位移:02 t v v s vt t +== 模 型题 2.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不能够完全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有机械能损失. 非弹性碰撞遵守动量守恒,能量关系为: 12m 1v 21+12m 2v 22>12m 1v 1′2+1 2 m 2v 2′2 3.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完全不能够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机械能损失最多.此种情况m 1与m 2碰后速 度相同,设为v ,则:m 1v 1+m 2v 2=(m 1+m 2)v 系统损失的动能最多,损失动能为 ΔE km =12m 1v 21+12m 2v 22-12 (m 1+m 2)v 2 1 .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能够完全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弹性碰撞除了遵从动量守恒定律外,还具备:碰前、碰后系统的总动能相等,即 12m 1v 21+12m 2v 22=12m 1v 1′2+1 2 m 2v 2′2 特殊情况:质量m 1的小球以速度v 1与质量m 2的静止小球发生弹性正碰,根据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有m 1v 1=m 1v 1′+m 2v 2′,1 2m 1v 21= 12m 1v 1′2+1 2m 2v 2′2.碰后两个小球的速度分别为: v 1′=m 1-m 2m 1+m 2v 1,v 2′=2m 1 m 1+m 2v 1 动 量碰撞 如图所示,在水平光滑直导轨上,静止着三个质量为m =1 kg 的相同的小球A 、B 、C 。现让A 球以v 0=2 m/s 的速 度向B 球运动, A 、 B 两球碰撞后粘在一起继续向右运动并与 C 球碰撞,C 球的最终速度v C =1 m/s 。问: om (1)A 、B 两球与C 球相碰前的共同速度多大? (2)两次碰撞过程中一共损失了多少动能? 【答案】(1)1 m/s (2)1.25 J .线球模型与杆球模型:前面是没有支撑的小球,后两幅图是 有支撑的小球 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 由mg=mv 2/r 得v 临=? 由小球恰能做圆周运动即可 得 v 临=0 .车过拱桥问题分析 对甲分析,因为汽车对桥面的压力F N'=mg-?,所以(1)当v=?时,汽车对桥面的压力F N'=0; (2)当0≤v?时,汽车将脱离桥面危险。 对乙分析则:F N-mg=m , 甲 1.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 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 2. 自由落体

九年级下册道法知识点归纳梅政先

目录 1.第一课同住地球村 2.第二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第三课与世界紧相连 4.第四课与世界共发展 5.第五课少年的担当 6.第六课我的毕业季 7.第七课从这里出发 温馨提示:目录已做超链接 第一课同住地球村 1.当今世界的特征 (1)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国家间相互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开放范围也在不断扩展。 (2)这是一个发展的世界。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人类社会。 (3)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现代交通、通信、贸易把全球各地的国家、人们联系在一起,彼此影响,休戚相关。 2.世界的变化既给国家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影响 (1)表现:①商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完成。②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2)影响:①能够充分发挥生产者各自的优势,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优势互补) ②经济全球化促进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全球流动,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更加合理有效。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 4.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风险与危机跨国界传递。 5.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有的积极态度

既要顺应历史潮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竞争;也要居安思危,增强风险意识,注重国家经济安全,为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6.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多样的文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2)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特质的文化相互交融,能够为彼此增添新的元素,激发新的活力。 7.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产生误解与冲突的原因 人们往往从自身的文化视角、用自己的价值观来理解和判断事物,有时会导致彼此误解与冲突。 8.化解冲突的手段 (1)从个人层面: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通过平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 (2)从国家层面:应当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9.世界格局形成原因 (1)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旧的世界格局消失,世界进入多极化时代。 (2)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 (3)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推动世界多极化。 10.国家关系民主化的含义:世界各国共同掌握人类命运,共同书写国际规范,共同治 理全球事务。 11.世界多极化趋势带来的影响 世界多极化使多种国际力量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各国通过协商解决各种问题,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12.从历史视角看国家间关系变化 (1)交往越来越频繁。(2)交往方式不同:友好往来、战争与冲突。(3)不断探索新

构建高中物理知识网络

构建高中物理知识网络,提高解题能力 银川唐徕回中冯国庆 高中物理,有其内在的科学体系,只有掌握了知识结构、建立了理论体系,才能深入地把握各个知识点并能运用它们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因此构建高中物理知识网络结构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 一、高中学生物理知识网络结构 纵向:力、电、光、原 横向:必修68个考点,选修3-4、3-5共有31各考点 网络:现象、概念、规律、思想、方法 新考纲的整体框架和考点内容、能力要求、题型示例都没有太大变化,根据近三年的高考命题分析,理综试卷的物理部分试题仍然以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为主,即涉及到力学和电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电场与磁场、电路、电磁感应定律、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等。对选修的3-4、3-5的内容继续以选择题和计算题形式出现。在选择题中,重点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概念的理解,计算题重点考查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题侧重考查仪器的使用和考纲中规定的某个实验的操作以及对实验原理的迁移和探究能力。近年来,高考物理试题难度较为稳定。 二、一轮复习构建高中物理知识网络的整体框架 一轮复习课上,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应指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结构,总结规律形成方法。帮助学生弄清局部知识与教材整体内容的关系,每一知识点在

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块与知识块之间内部的本质联系于区别。通过梳理,将过去分散和零乱的知识就能十分条理、系统化的有机联系在一起了,便于贮存在大脑中,有利于记忆,不易遗忘,目的在于使用时可以十分快捷的提取。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写出本章小结,主要总结物理量、物理规律、物理方法、典型习题、存在问题。知识经过梳理后,使学生加深了对某些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容易掌握它们的本质特征,便于学生发现和掌握获取知识的规律、方法和手段,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思维品质。构建高中物理知识网络的整体框架。 三、二轮复习要进一步构建高中物理知识网络,突出物理方法 二轮复习要从教与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拟定专题复习内容,全面系统复习物理知识,注重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落实,注重物理学科能力和思想方法的培养,注重对实验知识的复习,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以及实验迁移能力,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的复习,构建并完善知识结构网络和方法结构体系,以培养物理学科能力,提升知识综合能力、物理建模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知识精讲构建物理知识结构体系和方法结构体系,精讲物理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排除疑点,重视热点,辨析误点,达到高效率复习物理知识的目的。精选典型例题,梳理思路,分析过程,点拨方法与技巧。 二轮复习要树立打通意识,把以往分散、独立、分割的知识或技能整合起来,找到它们的连接点,形成一个能够综合、创新的知能网络。可以某一关键的物理量或物理概念为中心,找出与之相联系的有关物理量或规律来构成知识板块。一般有物体的平衡、运动和力的关系、功和能、电磁学中的场、电磁学中的路、物理图像的意义和解题、如何审题等专题。 如:功和能专题以功和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核心,它可以将整个高中物理各个部分中涉及到做功能量的知识点整合起来组成一个知识板块:功、功率、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重力做功、摩擦力做功、电场力作功、电流做功、安培力做功和核力做功。 再如力和运动,以力和初速度的方向变化为核心进行组建:将各种运动归类组合为一个专题。在电学中电路为一个专题等。这些以主干知识为核心来组建的专题,最大的优点是浓缩了物理知识,抓住了物理变化过程中的本质特点,为解决新情境下的物理问题提供了一些帮助。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概念与规律既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又是学生物理学习的起点。从核心着手贴近教学

初四政治九下道法5-7课知识点汇总

九下道法5-7课知识点 第五课少年的担当 1、我们走向世界的收获有哪些?(P56) (1)我们在交往中探索世界,彼此守护,共同成长。 (2)我们学会关爱,相互理解,赢得尊重,获得成长的力量。 (3)面对困难时,我们勤于沟通,真诚合作,更加理性、智慧地解决问题。 (4)我们不断自我更新,逐渐为国家乃至世界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2、我们要为世界添光彩的原因(P56-57) (1)我们与丰富多彩的世界紧密相连,始终与这个世界彼此互动,同呼吸,共命运。 (2)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中的一员,所做的事都有可能对世界发展产生影响。 3、我们怎样为世界添光彩?(P57、59) (1)我们要从普通的事做起,通过自身的努力为人类发展和世界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2)我们要适应世界发展趋势要求,全面提升个人素养: A.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增强人文底蕴; B.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C.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观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4、我们与国家之间的关系?(P60-61) (1)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未来与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 (2)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5、我们肩负的时代重任是什么?(P61) 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必将肩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任,成为国家的栋梁。 6、我们如何正确认识时代重任?(P62) (1)青少年的责任是时代赋予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责任。 (2)每一代青少年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3)我们正处在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有志青少年接力奋斗。 7.我们如何承担承担时代重任?(我们要为建设祖国做好哪些准备?)(P62) 要为建设祖国做好准备。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努力在实

理清知识脉络 促进意义建构

理清知识脉络促进意义建构 摘要:笔者试图通过回顾分数学习的历程,从数学分析、认知分析、教学分析 三个维度理清分数知识脉络;辨析时下分数的主流意义,对教材进行有效的重组 整合,然后从分数表示“关系”与分数表示“数量”两个维度出发,进行先分开后综 合的教学,跳出教材编排,教学“分数的意义”促进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建构, 打通“倍数与分率”、“整数、小数与分数”的宏观联系。 关键词:知识脉络、数学分析、认知分析、教学分析、重组整合、意义建构 一、实例慎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在单元练习中有这样一道练 习题: 据大部分老师反映,学生错误率非常高,甚至有部分学生一直到小学毕业,还没 有搞明白究竟怎么回事。 今年笔者再次执教五年级,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后,对五年级两 个班的76位学生就本题进行了测试。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以便 更准确的把握学生的错误原因,要求学生用文字结合示意图的形式加以说明,要 求学生在10分钟内独立完成,整个过程真实、可信。结果正确的有39人,正确 率为51.3%,结果与过程均正确的仅有30人,仅占39.5%。 课后与同事交流中发现,很多同事对这个习题也是头疼不已,从一开始的耐 心讲解分析,到最后让学生的死记硬背,效果总是不那么的理想。那么问题究竟 出在哪里呢? 二、分析思考 这道习题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分数的意义吗?分数的意义究竟有哪些?现 在主流观点认为分数具有“部分与整体关系”、“商”、“比”、以及“测量”等不同的意义。一个分数可以表征很多种相关但不同的意义,而掌握分数概念的重要标志是 理解分数所表征的这些相关但不同的意义。“把一根2米长的木条锯成同样长的4段,每段是这根木条的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把“2米长的木条”看成一个整体,把 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占全部的,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每段 长几分之几米”表示把“2米长的木条”平均分成4段,每段的长度是多少米?侧重 于表示分数“商”的意义。 笔者试图通过回顾两种分数意义学习的历程,理清分数学习的知识脉络,找 寻错误的根源,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促进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1.理清分数知识脉络(教材分析) 分数的相关知识在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中被编排在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 的初步认识》和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两个单元中。 分数是小学“数与代数”领域的核心概念。分数的产生首先是人类生活的需要,其次是数学发展的需要。分数的现实背景丰富多彩,分数不仅有多元的意义,而 且有多样的表征。 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 是分段教学的。三年级这个学段只是对分数进行初步认识,即从“份数”的角度来 认识。教材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来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分

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脉络梳理

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脉络梳理 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建立一下结构体系: 中国古代边疆管理与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我们可以建立如下的知识结构体系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框架

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知识结构表 这是我们解答叙述题的套路,有了这个法宝,任何叙述题、展板填空题我们都能以不变应万变,而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也让我们宏观地把握各个知识点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意义,避免了零星散乱的复习毛病。

总结史料分析题与论文题的答题步骤与技巧 史料分析题被很多老师认为是历史高考的小论文,solo论文更被同学们视为噤若寒蝉,但是如果对题目进行归类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些题目的一些规律和和结构。 所以无论是史料分析题还是论文题有一定的层次感和逻辑性。 第一、观点清晰,通过归纳找出观点的通用性。 如2013年严复对进化论翻译的论文和2014年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的论文,其实是同一类型的题目,即“作者对西方思想的引进和人物的评价都是作者以引进西方思想与评价近代人物来表达自己思想和理念的目的,使作者的思想带有时代和个人的烙印。” 这种观点可以通过课堂和题目的答案进行归类总结,这样遇到陌生的论文史料就不会捉襟见肘了! 第二、在论述中一定要做到“论从史出”,也就是俗话说的“引材料”概括归纳。 第三、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答题结构,如社会转型的史料分析,总观点往往是通过微观事件折射宏观的社会变迁,然后逐条分析材料展开其具体变化。 再如场景还原题(穿越题),其回答步骤一定要体现利弊和时代的关系,而最后不要忘记作为当时人,一定会对反对派的意见有妥协和让步,或者提出改进的方案。 我们以2013年李鸿章为同文馆辩护为例,可以从以下结构展开: 以后再遇到场景还原辩论题,这个步骤是可以通用的。

2019年九年级道法复习计划[1]

涂场学校2018年九年级中考 思想品德复习安排 张代书 本学期是学生升学关键的一学期,九年级思品复习的时间短、任务紧。扎实搞好中考复习,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前提条件,科学有效地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为了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复习,从中考的实际要求出发,特制定了如下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推行素质教育为方针,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为根本,结合知识与能力要点和《考试说明》,理清基础知识,掌握主干知识,强化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拓宽视野,突出复习过程和检查评价的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指导和要求。不断变革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循2017年中考备考思路,适当发展创新,适应2018年中考。 二、复习范围: 本学期将完成思品课的教学和复习工作。包括:七、八、九三个年级思品教材部分知识点 三、复习目标 1、以课为本,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点,夯实基础; 2、掌握并熟悉主要知识点; 3、通过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提升学生的解读信息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四、复习思路: 我校复习准备拟通过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全面复习,3月19日—5月18日,第一轮复习的时间最长,也是夯实基础的最关键时期。每年中考试题几乎都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熟悉课本非常重要。这一阶段要找准考点,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思品课标,理清知识与能力要点,最短时期内在教材中找出考点,依据教材将考点编成复习资料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5月21日—6月1日,经过全面复习,再进行专题归类。即教会学生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点紧密联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每一专题的内容分好类,利用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形式在课前一天发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上再与学生分析完成。课后再布置相应的材料题、问答题,加以巩固、理解。 第三阶段:综合测试,6月4日—6月8日,强化训练,对复习内容进行消化和巩固。考试说明是中考重要指导用书,把握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

小学数学知识脉络

数学知识脉络 会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一年级上(会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培 养数感)、,0)数的认识、数数第一单元、10以内(包括比大小。 数的书写、数(5、10以内)的分解。0的意义。认识 > < = 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生活用品)。实物教学。种类(别)、长短、轻重、多少。分类整理。比一比、量一量、掂一掂 第三单元、10以内的加减法。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两个数加、减,凑十法;也可以利用数的分解进行。三个数连加、连减(注:一定按顺序算),三个数混合加、减。按顺序计算(先算、再算)。 窗1、 5以内的数加法;认识+、=号;读懂信息、会提问题、自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窗2、 5以内的数减法;在上节课3+2=5的基础上,学习5-3=2;5-2=3;结合第一单元,2-2=0 窗3、迁移, 6以内的数加减法;加法交换律; 2+4=4+2,6+0=0+6. 窗4、迁移, 7以内的数加减法; 窗5、迁移,8、9以内的数加减法; 窗6、迁移, 10以内的数加减法; 窗7、 10以内的数连加(减)法(注:一定按顺序算),5-2-1=3-1=2;错误算法原式=5-1=4。 窗8、 10以内的数加(减)混合计算(注:一定按顺序算) 第四单元、认识位置(上、下、前、后、左、右) 第五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数位(十位、个位)及简单加减法。 窗1、 11---20的认识、小棒、算珠表示;数位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11里有1个十和1个1. 窗2、简单的加减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分解计算。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第七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9+5= 4+5+5=14 ) 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概念,熟练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窗1、 2、3、数的分解(凑十法进行加法)。从数数开始,借助学教具凑十。 会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一年级下( 一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 窗1、十几减九的退位减:A,15-9(5+4)数的分解=15-5-4(平十法)=10-4=6。 B,15-9 =10-9+5=1+5(破十法)=6(突破点:10从哪里来?)。C,想加算减 9+6=15,15-9=6. 建议:1、让生认真阅读情景文字,达到景意合一,2、借助学教具体会题意,充分动手探索,表达算法背后的想法,形象直观地理解算法背后的算理。3、教学时做到真研细究,先松后紧,彻底弄懂,关注全体学生。

道法九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一课同住地球村 第1课时开放互动的世界 主题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 1.当今世界的特征?(是一个怎样的世界?)P3-4 (1)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2)这是一个发展的世界。(3)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 2.世界变化与我们的关系?(影响)P4 (1)世界变化既给国家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会以各种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影响?P5-7 (1)表现:①商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完成。②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2)影响:①经济全球化促进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全球流动,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更加合理有效。②经济全球化也使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③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前3点为积极影响,有利的一面)④另一方面也使风险与危机跨国界传递。(消极影响,弊端) 4.怎样正确面对经济全球化?P7 (1)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既要顺应历史潮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竞争; (2)也要居安思危,增强风险意识,注重国家经济安全,为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5.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意义)P7-8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多样的文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世界更加绚丽多姿。 (2)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特质的文化相互交融,能够为彼此增添新的元素,激发新的活力。 (3)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时,人们往往从自身的文化视角、用自己的价值观来理解和判断事物,有时会导致彼此误解与冲突。 (4)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尊重的经验和智慧。6.怎样正确面对多样的文化?(怎样面对文化碰撞冲突?)P8-9 (1)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通过平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 (2)面对多样的文化,各国应当要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第2课时复杂多变的关系 主题词:世界格局国家关系 1.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P10-11(当前的世界格局是怎样的?) ①世界进入多极化时代。②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③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 2.世界多极化的影响?P12(世界格局变化的意义?) ①世界多极化使多种国际力量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主宰世界事务。②这有利于各国通过协商解决各种问题,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学知识脉络图最全版

(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学 知识脉络图

《财务管理学》 第一章财务管理总论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 1、企业资金运动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经济从经济形态上见是 商品经济。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是使用价值的 生产和交换过程。价值具有相对独立性,通过壹定数额的货币表现出来。 2、企业资金运动的过程:筹集——投放——耗费——收入——分配 3、企业资金运动形成的财务关系:⑴企业和投资者和受益者之间的财 务关系; ⑵企业和债权人、债务人、往来客户之间的财务关系; ⑶企业和税务机关之间的关系; ⑷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 ⑸企业和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 4、财务管理的内容和特点:内容包括:资金筹集管理、资金投放管 理、资金耗费管理、资金收入和资金分配管 理。 特点:在于它是壹种价值管理,是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所进行的管理。 二、企业资金运动的规律: 1、各种资金形态具有空间上的且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 2、资金的收支要求在数量上和时间上协调平衡; 3、不同性质的资金支出各具特点,且和相应的收入来源相匹配; 4、资金运动同物质运动存在着即相壹致又相背离的辩证关系; 5、企业资金运动同社会总资金运动存在着依存关系。 三、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1、财务管理目标概述:财务管理目标:又称理财目标,是指企业进行财务 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他决定着企

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 财务管理目标作用:⑴导向作用; ⑵激励作用; ⑶凝聚作用; ⑷考核作用。 财务管理目标特征:⑴财务管理目标具有相对稳定性; ⑵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⑶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层次性。 总体目标和分部目标具体目标的比较:总体目标:经济效益最大化; 分部目标:筹资、投资、收入分配目标等; 具体目标: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目标资金占用量 2、实现财务目标的若干具体问题:⑴利润最大化; ⑵资本利润率最大化和每股利润最大化; ⑶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 四、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 1、资金合理配置原则; 2、收支积极平衡原则; 3、成本效益原则; 4、收益风险均衡原则; 5、分级分权管理原则; 6、利益关系协调原则。 五、企业财务管理的体制:是指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协调企业同各方面财务关系的制度。 1、企业总体财务管理体制:⑴建立企业资本金制度; ⑵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⑶建立成本开支范围制度;

高中物理知识完整结构图

高中物理知识完整结构图 第一章力 产生原因:由于地球吸引 大小:G= mg 方向:竖直向下 ■'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重心不定在物体上 产生条件:①物体间直接接触②接触面发生弹性形变 力弓方向:与物体所受外力方向、物体形变方向相反 L胡克定律:F= kx 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接触处有挤压③相对滑动 方向:与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大小:F= F N 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接触处有挤压 ③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方向:沿接触面,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与物体所受其他力的合力方向相反 大小:O V F W F max 力 的合成 与分解 -合力与分力:等效代替关系 3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正交分解法?合力范围:| F i-F』< F<| F1+F2I 受力分析「隔离法 整体法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力的三要素:大小、万向、作用点 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形象地表示力的三要素

第二章直线运动 「参考系、质点 时间、时刻 位移 速度 ■加速度 直线运动一 s v=T s=vt v t= v 0+ at v-1 图象 -v o+ v t v= = v t 2 2 「v t = gt ._ 1 . 2 自由落体* =2g v t=2 gh v t2- v0=2 as 特例彳v t = v o- gt h=v o t- gt2 2 2 L v t - v o =- 2gh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勻速亘疑动狀态或静止状态,亘到有外力迴康 『基本公式;a= -^-龙F=吨 特点:矢童性;日的方向与ZF 的方向时割相同 焉时性:a^ZF 同时产生同对消失、同时变化 独立性: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各自产主一个加速度,物体的加速 废是这些分加速度的矢重和 I 应用:①两冀常见的动力学题目 扛:已知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 比已知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件顿运动定律杲联结力和运动 的桥梁1 ②超重.失重问题 塞物体在竖賣肓向有向上的加速度,处于超重状态 物体在耍直方向有向下的加速度,处于失重状态 b:物体处于超重' 失重状态时,界枝持物的压力或对悬逼的拉力 大于重力或小于重力,限物体的重力尢六殳有变化 「内容二 F=-F ‘ 特点;F 与F 大小相等方向t 目反、同性质、作用时頂朋同 ■■关键;作用力、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鬧区别 匚适用范围;宏观、低速、惯ft 券考系牛矍一定律 牛顿 第二 宀獐 - —— 牛矍三定律 _ 在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陰性、惯性参垮系 L 质量是物体惯臥小的唯一量度

高中物理知识树

力学知识结构图 力的概念 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每一个实在的力都 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矢量性 力的矢量性表现在它不仅有大小和方向,而且 它的运算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表现在,使物体产生形变以及改变 物体的运动状态两个方面。 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如果与几个力的效 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由分力求合力的运算叫力的合成;由合力求分力的运算叫力的分解。 重力 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大小G =mg 。g 为重力加速度,由于物体到地心的距离变化和地球自转的 影响,地球周围各地g 值不同。在地球表面,南极与北极g 值较大,赤道g 值较小;通常取g=9.8米/秒2。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几何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吸引力叫万有引力,2 R Mm G F = 。通常取引力常量G =6.67×10-11牛·米2/千克2。物体的重力可以认为 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 弹力 弹力产生在直接接触并且发生了形变的物体之间。支持面上作用的弹力垂直于支持面;绳上作用的弹力沿着绳的收缩方向。 胡克定律F=kx ,k 称弹簧劲度系数。 滑动摩擦力 物体间发生相对滑动时,接触面间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其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其大小f=μN 。N 为接触面间的压力。μ为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 静摩擦力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产生相对运动趋势时,沿接触面产生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的静摩擦力。静摩擦 力的大小随两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强弱,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变化。“最大静摩擦力”的具体值,因两物体的接触面材料情况和压力等因素而异。 摩擦力 三种常见的力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衡量惯性的大小的物理量是质量。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 力方向相同。表达式F 合=ma ,其中F 单位:牛(N );m 单位:千克(kg );a 单位:米/秒2(m/s 2)。意义: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是同种性质的力,它们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不存在“平衡’问题。) 牛 顿运动定律 功 功是能量转换的量度,即:有功必有能量形式的转换.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形式转换。大小:W=FScos α (两个要素: ①力 ②力方向上有位移)单位:焦(J ) 正功 :表示动力功(即力与位移夹角小于900。) 负功:表示阻力功(即力与位移夹角大于900。) 功率 平均功率t W P = 单位:瓦(焦/秒) 即时功率P=FVcos α,单位:瓦(焦/ 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 2 2 mv E K =。 (动能是运动状 态的函数,是标量) 动能定理 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 物体动能的变化。表达式 W=E K2—E K1 (动能定理适用于变力做功的过程) 势能 由于物体之间相对位置和 物体各部分间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叫势能。 重力势能 E P =mgh h 为物体 距零势能位置的高度。零势能位置可依具体问题解题方便而定,故重力势能的大小只有相对的意义。重力势能的变化表示了重力做功的多 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 变而具有的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和 势能统称机械能) 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同样,在只有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机械能总量也保持不变。 冲量 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 叫做力的冲量 单位 牛·秒。冲量的方向,即力的方向。 动量 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 单位:千克·米/秒。动量的方向,即速度的方 功和能 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 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 表达式Ft=P 末-P 初 系统动量守恒定律 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冲 量和动量 运 动和力

线性代数各知识脉络图

线性代数各知识脉络图

————————————————————————————————作者:————————————————————————————————日期:

一、行列式 知识结构网络图 概念 性质 展开式 计算 证明 0A = 应用 经转置行列式的值不变; 某行有公因数k ,可把k 提到行列 不同行、不同列的n 个1n n ik ik k D a A ==∑(按i 行展开) 1 n n kj kj k D a A ==∑(按j 行 余子式、 给定(i ,j ) 未给定(i ,j )化三角形-加边法、爪 用行列式性质计算; 克拉默法则; 判断方阵的可逆,利用伴随几 ()n n R n ?

行列式是线性代数中的重要工具,在求解线性方程组、求逆矩阵、判断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求矩阵的特征值、判断二次型的正定性等方面都要用到.本章的重点是应用行列式的性质和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行列式的计算除了利用性质及展开定理外,还有三角化法、升阶法、递推法和数学归纳法等,计算方法多,技巧性强,这是难点所在.要掌握好这些方法,首先必须具体分析所求行列式元素分布的规律,针对其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其次是要注意总结、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运算能力. 行列式的性质 【例】:已知531,252,234都是9的倍数,利用行列式的性质(而不是展开),证明522 3 53124 也是9的倍 数。 解答:522 3 53124231321010r r ,r r ++522 35353125223413 9r 522 9353582726 【例】:如果除最后一行外,从每一行减去后面的一行,而从最后一行减去原先的第一行,问行列式值如何变化? 解答:设原行列式为 ???? ? ??=n A ααM 1det ,则新的行列式为??? ???? ? ??----=-113 221det ααααααααn n n B M , ()00,,3,2det 11321113221=??????? ? ??---=+???????? ??----=--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n n n i n n n n i r r B M ΛM 特殊行列式 1、(主)对角行列式、上(下)三角行列式 11 11 11111122 112222111 1111n ii i nn nn n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L L O M M O O M L 2、(次)对角行列式、上(下)三角行列式 () ()12 11111121221 2121 1 11 1 1 1n n n n n n n ,n ,n ,n ,n ii i n n,n n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L L N N M N L

小学数学知识脉络

数学知识脉络 一年级上(会用符号和词语描述) 第一单元、10以内(包括0)数的认识、数数,会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比大小。 数的书写、数(5、10以内)的分解。0的意义。认识 > < = 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生活用品)。实物教学。种类(别)、长短、轻重、多少。 分类整理。比一比、量一量、掂一掂 第三单元、10以内的加减法。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两个数加、减,凑十法;也可以利用数的分解进行。三个数连加、连减(注:一定按顺序算),三个数混合加、减。按顺序计算(先算、再算)。 窗1、 5以内的数加法;认识+、=号;读懂信息、会提问题、自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窗2、 5以内的数减法;在上节课3+2=5的基础上,学习5-3=2;5-2=3;结合第一单元,2-2=0窗3、迁移, 6以内的数加减法;加法交换律; 2+4=4+2,6+0=0+6. 窗4、迁移, 7以内的数加减法; 窗5、迁移,8、9以内的数加减法; 窗6、迁移, 10以内的数加减法; 窗7、 10以内的数连加(减)法(注:一定按顺序算),5-2-1=3-1=2;错误算法原式=5-1=4。窗8、 10以内的数加(减)混合计算(注:一定按顺序算) 第四单元、认识位置(上、下、前、后、左、右) 第五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数位(十位、个位)及简单加减法。 窗1、 11---20的认识、小棒、算珠表示;数位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11里有1个十和1个1.窗2、简单的加减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分解计算。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第七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9+5= 4+5+5=14 ) 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概念,熟练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窗1、 2、3、数的分解(凑十法进行加法)。从数数开始,借助学教具凑十。 一年级下(会用符号和词语描述) 一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 窗1、十几减九的退位减:A,15-9(5+4)数的分解=15-5-4(平十法)=10-4=6。 B,15-9 =10-9+5=1+5(破十法)=6(突破点:10从哪里来)。C,想加算减9+6=15,15-9=6. 建议:1、让生认真阅读情景文字,达到景意合一,2、借助学教具体会题意,充分动手探索,表达算法背后的想法,形象直观地理解算法背后的算理。3、教学时做到真研细究,先松后紧,彻底弄懂,关注全体学生。 窗2、3,用以上方法,总结破十法较明了。15-8=10-8+5=2+5=7;15-7=10-7+5=3+5=8;15-6=10-6+5=4+5=9; 本单元教学过程: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②列式解决。③借助学教具自主探究。④全班交流。 ⑤归纳总结算理算法。 二单元、认识钟表。(时、分、秒) 建议:1、正确认读整时、半时、大约几时。2、充分利用学教具,学生动手,充分体会钟表特征,反复认读,跟进练习。3、先整时---半时---大约几时。 三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高中物理知识网络图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每一个实在的力都有 力 的 概 念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合成与分解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如果与几个力的效 三要素 矢量性 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矢量性表现在它不仅有大小和方向,而且 它的运算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效果力的作用效果表现在,使物体产生形变以及改变物 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 力。 由分力求合力的运算叫力的合成;由合力求分力的运算叫 力的分解。 体的运动状态两个方面。 重力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大小G=mg。g 为重力加速度,由于物体到地心的距离变化和地球自转的影 响,地球周围各地g 值不同。在地球表面,南极与北极g 值较大,赤道g 值较小;通常取g=9.8 米/秒2。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几何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吸引力叫万有引力,F =G Mm 。通常取引力常量G=6.67×10-11 牛·米2/千克2。物体的重力可以认为是三 种 常 见 的 力 R 2 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 弹力弹力产生在直接接触并且发生了形变的物体之间。支持面上作用的弹力垂直于支持面;绳上作用的弹力沿着绳的收缩方向。 胡克定律F=kx,k 称弹簧劲度系数。 滑动摩擦力物体间发生相对滑动时,接触面间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其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滑动的 方向相反;其大小f=μN。N 为接触面间的压力。μ为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 摩 擦 力 静摩擦力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产生相对运动趋势时,沿接触面产生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的静摩擦力。静摩擦 力的大小随两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强弱,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变化。“最大静摩擦力”的具体值,因两 物体的接触面材料情况和压力等因素而异。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 方向相同。表达式F 合=ma,其中F 单位:牛(N);m 单位:千克(kg);a 单位:米/秒2(m/s2)。意义:力是改变物 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功功是能量转换的量度,即:有功必有能量形式的转换.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形式 转换。大小:W=FScosα(两个要素:①力②力方向上有位移)单位:焦(J) 正功:表示动力功(即力与位移夹角小于900。) 负功:表示阻力功(即力与位移夹角大于900。) 功率平均功率P =W t单位:瓦(焦/秒)即时功率P=FVcosα,单位:瓦(焦/秒)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 E K =mv 2 动能定理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 物体动能的变化。表达式 2。(动能是运动状W=E K2—E K1(动能定理适 态的函数,是标量) 用于变力做功的过程) 重力势能E P=mgh h 为物体 距零势能位置的高度。零势能位置可 势能由于物体之间相对位置和 依具体问题解题方便而定,故重力势 物体各部分间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叫 能的大小只有相对的意义。重力势能 势能。 的变化表示了重力做功的多少。 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和 势能统称机械能) 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 形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 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 的总量保持不变。 同样,在只有弹力做功 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弹 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机械 能总量也保持不变。 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 叫做力的冲量单位牛·秒。冲 量的方向,即力的方向。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 变而具有的能。 动量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叫做动量单位:千克·米/ 秒。动量的方向,即速度的方 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 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 表达式Ft=P 末-P 初 系统动量守恒定律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 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衡量惯性的大小的物理量是质量。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力 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是同种性质的力,它们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不存在“平衡’问题。) 力学知识结构图 功 和 能 冲 量 和 动 量 牛 顿 运 动 定 律 运 动 和 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