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跨区作业发展趋势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机跨区作业发展趋势研究*
课题组长:宗锦耀;副组长:刘恒新
成员:李安宁李斯华张汉夫丁仕华王国占刘云泽张宗毅
1 前言
农机跨区作业,即利用不同地区小麦、水稻等农作物成熟的时间差,组织联合收割机开展跨区域流动收获作业服务。
它是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新型农机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服务模式。
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解决了农业机械化与小规模经营不相适应矛盾,解决了农业劳动力季节性、局部性短缺的问题,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实践证明,组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有利于提高农机的利用率、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
全面总结分析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将对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总结我国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历程,分析小麦、水稻、玉米跨区机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比分析跨区作业的主要组织模式,总结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关对策建议等。
2 跨区作业发展历程
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课题组长:宗锦耀;副组长:刘恒新
成员:李安宁李斯华张汉夫丁仕华王国占刘云泽张宗毅
图1 历年小麦跨区机收面积及参加跨区作业小麦收割机台数
2.1 初级发展阶段(1996年以前)
其主要特点是:农机跨区作业是农民的自发行为,参加的机具少、规模小,一般只在省内流动作业。
农民主要利用自己已有联合收割机进行跨区机收小麦。
主要目的是提高机具的利用率,农机跨区作业市场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
1995年仅有约8000台联合收割机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部分省内开展流动的小麦机收作业。
2.2 行政推动阶段(1996~1999年)
其主要特点是:农机跨区作业主要由各地农机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并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小麦跨区机收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全国,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迅速增加,小麦机收作业水平迅速提高,小麦机收作业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机车的效益普遍较高。
从1996年起,农业部与公安部、交通部、机械部、国家经贸委、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等六部委共同成立了全国跨区机收小麦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对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发放《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证》,将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纳入统一管理。
对持作业证的联合收割机,采取了优先安排作业任务,及时提供信息服务,提供通行便利,免收过路过桥费,优先保质保量供应作业用油,在各地设立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站为机手服务等优惠政策。
农业部先后召开了全国“三夏”跨区机收小麦现场会,小麦跨区机收供需协调会,发布全国小麦跨区机收作业市场信息,组织供需双方签订合同,并由县、乡农机部门直接组队外出作业,促进了联合收割机的有序流动,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迅速增加,农机跨区作业工作的覆盖面扩展到全国。
从1996到1999年,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从2.3万台发展到8.9万台,年均增长幅度为82%,占全国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的比例,从24%提高到40%。
1999年完成跨区机收小麦面积6524.66千公顷,全国小麦机收比例达到66.6%。
北方的玉米产区和南方的水稻产区也开始尝试组织跨区机收玉米、水稻。
2.3 行政推动与市场拉动全面推进阶段(2000年至今)
主要特点是:各种类型的跨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应运而生,跨区作业由政府组织转向市场化运行,组织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
跨区作业由小麦向水稻等其它农作物延伸。
2000年农业部颁布实施了《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管理暂行办法》,对跨区作业的组织管理、信息服务、作业质量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跨区作业的组织者由单一的农机管理部门发展为社会中介组织、经纪人共同参与,农机管理部门逐步淡出跨区作业的具体组织工作,转而对跨区作业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
由于跨区作业机具的增多,部分地区的跨区作业市场相对饱和,跨区作业小麦的边际收益下降,跨区作业开始由小麦向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其它农作物延伸。
十几个粮食主产省每年组织30余万台联合收割机转战大江南北,不仅增加了机手的效益,推进了农业机械化,还保证了我国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的按时收获,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在跨区作业的带动下,联合收割机年作业时间由10~15天增加到1~2个月,县域内的小麦收割时间由半个月缩短为一周左右。
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由1995年的7.5万台增加到2008年的71万台,小麦机收水平由1995年的47%增加到2008年的82%,主产区达到90%以上,我国基本实现了小麦生产机械化。
“十五”以来,全国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数量累计达到110多万台,完成作业面积9.8亿亩,增加作业收入和减少农民支出累计达到800多亿元。
全国参加跨区机收水稻的联合收割机突破了5万台,成为继跨区机收小麦之后的又一个亮点。
目前,我国跨区作业市场正处于发展和完善时期,小麦跨区作业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水稻跨区作业市场正处于发展和完善时期,玉米跨区作业市场正在启动,跨区作业组织和与相关的机械经销、推广、培训、维修和中介等服务组织也在发展之中,产业链逐步延长,作业公司、农机作业中介公司、跨区作业服务协会及合作社等一些新型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跨区作业服务已经呈现出了产业化的雏形。
3 农机跨区作业的经济社会效益
农机跨区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对农机户而言,增加了经营收入;对农民而言,节约了生产成本;对农业而言,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对农村而言,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稳定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3.1 增加了农机户收入
农机跨区作业使农机服务市场扩大到全国,机手获得了全国各地作业机会,扩大了作业量,提高了机具的利用率,显著增加了收入。
如果不参加跨区作业,1台联合收割机在当地作业时间一般是5~7天,其余时间闲置。
参加跨区作业则能大幅度提高利用率,收获季节选择两个以上作业地点,能将作业时间延长到20~30天,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的有效作业时间甚至能长达50天以上。
1台联合收割机参加跨区作业一年毛收入一般都在3万多元,比
只在本地作业的收入增加了2倍以上,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收入大多数达到了10万元以上,广大农民把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形象地称为流动的“致富工厂”。
3.2 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
据湖北省荆州市农机局的调查,“三夏”大忙季节,劳力不够的农村家庭一般需要雇请“麦客”,管吃管住,酒水招待,人工收割一亩小麦需要50元左右,而用福田谷神-2000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平均每亩机收作业收费27元,可比人工收获少投入23元。
人工收割一亩水稻的费用70元左右,而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平均每亩收费40—60元,可比人工收获少投入20元左右(详见表1)。
显著的节支效果,为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市场,反过来拉动了跨区作业的发展。
表1 人工收获与联合收割机收获情况比较表
3.3 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与人工收割相比,联合收割机收割效率高、成本低,能减少粮食在收获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节省人工收获费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根据安徽、湖北、陕西等省农机管理部门的对比试验,手工收获小麦、水稻一般要经过收割、捆绑、装运、碾打和清选5道工序,自然损失率一般为10~12%,而联合收割机能将5道工序一次完成,损失率在3%左右,比手工收获能减少总损失约8%。
跨区作业能大幅度加快粮食的收种进度,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中国由于受季风影响,麦收时节极易遭遇阴雨天气,农民常用“抢收抢种”或“龙口夺粮”来比喻收获作业的紧迫程度。
为了争抢农时,以往麦收期间农民早出晚归抢收小麦,干在田间,吃在地头,劳动强度非常大,从小麦收割打轧到夏玉米播种结束,一般需要15天以上。
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需
要投入大量精力抓“三夏”农业生产,往往动员工人、军人、学生、机关干部等社会力量参与抢收抢种工作。
机收小麦、水稻的作业时间每亩不超过半小时,比人工收获的效率提高了几十倍,大大加快了农作物收种进度。
一个县(市)通过引入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抢收时间由原来的15~20天缩短到3~5天,减少了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使丰产的粮食能够及时收获归仓,同时为抢种下茬作物赢得了宝贵的农时,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4 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老龄化加剧,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已经开始出现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短缺的现象,进而带来了粮食安全问题的隐患。
而跨区作业有效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弥补了由于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的下降而导致的生产能力损失,保障了粮食安全。
与此同时,跨区作业的出现,有效解决了农业机械化大生产和我国农户经营小规模的矛盾,使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4 三大作物农机跨区机收市场现状
2008年,全国跨区机耕面积4047.06千公顷、跨区机播面积1726.22千公顷、跨区机收面积18159.96千公顷,这表明跨区机收是最主要的跨区作业内容,并且作业对象主要集中在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上。
而且鉴于跨区机耕和跨区机播2008年以前没有统计数据,因此本研究重点分析三大粮食作物的跨区机收。
但这并不表明跨区机耕和跨区机播不重要,在跨区机收的带动下,近年来跨区机耕和机播迅速发展,其中跨区机播中的跨区机插秧,发展尤为迅速。
4.1 作物成熟时间及其跨度
(1)小麦成熟时间分析
根据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的统计数据,全国小麦成熟最早是3月20号,最晚是8月20号,我国由南到北小麦成熟时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小麦主产区的黄淮海区域小麦成熟时间梯度明显,为跨区作业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同时,小麦的最佳收获时间为5天左右,超过了这一时间,麦粒很容易从麦穗上脱落,小麦收获损失率就会大大增加,同时黄淮海区域小麦收获季节容易降雨,也会造成小麦的收获损失,因此一个地区的小麦要求在短时间内收获,单台收割机在一个地区的作业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天,如果仅在一个地区收获的话作业量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
小麦成熟时间存在梯度和收获时间短这两个特性为小麦跨区作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动力,因此小麦跨区作业发展最为迅速。
(2)水稻成熟时间分析
水稻分为早、中、晚稻,成熟时间从4月到11月都有,时间跨度比小麦更长。
我国由南到北水稻成熟时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为跨区作业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但相对小麦来说,
水稻的最佳适合收获时间约10天左右要比小麦长,一台水稻收割机在一个地区可能就能够收获较大面积的水稻从而达到甚至超过盈亏平衡点。
(3)玉米成熟时间分析
由于我国玉米主要种植在东北部,这一地区玉米成熟时间大多集中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时间跨度仅仅1个月左右,与小麦、水稻等成熟时间全国跨度达到5~7月相比,玉米跨区作业的条件远远劣于小麦、水稻。
同时,由于玉米的品种较多,同一地区的玉米成熟时间由于品种不同出现不一致,跨度较大,不可能像小麦、水稻那样同时大面积机收,因此跨区的玉米联合收割机可能面临作业量不足的风险。
调查的很多玉米联合收割机机主都表示,玉米零星成熟,跨区到其他地区跑一趟可能就只能收到一两块地,路费都不够,因此不愿意从事玉米跨区。
这表明,玉米的机收可能主要依靠本地玉米联合收割机而不是跨区作业。
4.2 机收面积变化
2008年,全国跨区机收小麦、水稻、玉米的面积分别达12339.78千公顷、4872.65千公顷、680.90千公顷。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2003年的非典疫情影响,小麦跨区作业面积当年大幅度下降,但是2004年开始,小麦跨区作业面积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既看不到明显的继续上升趋势,也看不到明显的继续下降趋势,预计在未来不会发生太大的波动;而水稻跨区作业面积在2003年略有下降,其他年份都在迅速上升,不过可以看到,水稻跨区作业面积曲线在图中呈上凸趋势,这表明目前水稻跨区作业面积上升速度越来越慢,水稻跨区作业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制约;玉米跨区作业面积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增长曲线下凹,表明仍处于加速增长阶段,但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图2 2001~2008年我国小麦、水稻、玉米跨区作业面积变化图
4.3 作业价格
2008年,我国小麦机收价格在内蒙古最低达12元/亩,在西南山区的四川省最高达200元/亩。
总的来说,小麦机收价格在丘陵山区高于平原地区,南方高于北方,黄淮海大片区域价格相差不大。
我国水稻机收价格在水稻收割机较多的安徽、湖北、江苏等地较低,在四川、重庆等丘陵山区价格较高,最低只有30元左右每亩,最高达到240元每亩,正常价格为40~80元之
间。
根据调研情况来看,玉米机收价格一般为50元每亩,最低30元每亩,最高80元左右。
4.4 机具分布
目前我国小麦联合收割机主要集中在小麦主产区黄淮海区域;水稻收割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省部分地区,及河南、四川等省个别地区,广东、广西、四川等水稻主产区的水稻收割机保有量较少。
而全国56.25%的玉米收割机集中在山东,11.46%的玉米收割机集中在河北,9.75%的玉米收割机集中在河南、5.31%的玉米收割机集中在黑龙江,其他省份的玉米收割机保有量占全国保有量的比例均在3%以下。
这表明,水稻、玉米收割机分布严重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
总的来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小麦在全国范围内成熟时间跨度较大,约5个月左右,同时小麦的最佳收获期较短,这为小麦跨区作业创造了较好条件,使得小麦跨区作业得以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发展到顶峰状态,跨区作业面积目前基本稳定态,未来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和变化。
(二)水稻在全国范围内成熟时间跨度较大,约7个月左右,但水稻的最佳收获期相对小麦要长,而且我国水稻主要分布在南方丘陵山区,水稻的跨区作业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存,目前水稻跨区作业面积增加幅度放缓,要有所提高需要解决制约因素才能带来新的飞跃。
(三)玉米跨区作业面积增长速度较快,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受到全国玉米成熟时间跨度较小、玉米品种不一、种植制度不一、技术不成熟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跨区作业市场不会太大,机收主要靠本地机械解决。
玉米在全国范围内成熟时间跨度只有1个月左右,而在同一个地区玉米的最佳收获期又较长,由于品种原因成熟时间不一致。
种植制度上平作和垄作并存,套种和不套种并存,移栽和直播并存,机播和人工播种并存,行距各地大小不一。
各地农民对玉米收获要求又不一致,有的地方需要秸秆粉碎,有的地方不需要,有的地方需要扒皮、有的地方不需要,有的地方需要脱籽、有的地方不需要。
种种原因制约了玉米跨区机收。
(四)小麦、水稻的机收价格在西南丘陵山区较高,在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较低;小麦联合收割机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平原的小麦主产区,水稻联合收割机主要集中在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等水稻主产区,玉米联合收割机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等玉米主产区。
5 参加跨区作业主要机型最佳保有量研究
5.1 从农户获取经济收益角度测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投资农业机械是为了赚取利润为目的的,为了保证获取社会平
均利润,不同机型的农机有各自的盈亏平衡作业面积,根据盈亏平衡面积和全社会中的作业量就可以计算出不同机型的农机最大保有量。
选择目前参加小麦、水稻、玉米跨区机收作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机型和型号,分析其盈亏平衡作业面积和经济效益。
根据出厂价格、购机补贴金额、作业效率、油耗、投资回收期、残值、贷款利率(5.94%)、社会平均利润率(10%)等参数,通过相关公式的计算,得到表2。
表2 代表机型的跨区作业盈亏平衡点
由于国家对农业机械投入了补贴资金,因此对农机户个人来说和对全社会来说,盈亏平衡点的作业面积是不一样的。
计算各类收割机全国最多保有量应根据全社会的盈亏作业面积来进行计算,按照2008年全国小麦、水稻、玉米的种植面积计算(小麦23617.2千公顷、水稻29241.1千公顷、玉米29863.7千公顷),若小麦、水稻、玉米联合收割机不存在通用的情况下,要使这三类作物完全实现机械收获,则全国最多只需要55.55万台自走式全喂入小麦联合收割机、34.11万台自走式半喂入联合收割机、65.52万台自走式专用三行玉米联合收割机或者176.88万台背负式两行玉米联合收割机或者122.19万台三行玉米割台,考虑到小麦和水稻的联合收割机具有通用性,因此稻麦联合收割机的经济保有量要比以上计算出的数据要更少。
2008年全国拥有各类稻麦联合收割机66.73万台,其中自走式51.39万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5.49万台,这表明目前我国稻麦联合收割机用于收割小麦已经足够,而且由于其通用性,也足够用于收割水稻,只是今后可能会出现结构调整,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会逐渐略有下降,半喂入联合收割机随着出厂价格的降低保有量会有所上升。
2008年全国仅拥有各类玉米收割机4.74万台,这表明玉米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远远不能满足全国玉米机收的需求,如果全国要全面实现玉米机收,即使全部用自走式专用三行玉米联合收割机,也还有60多万台的缺口。
如果农艺、种植制度、品种等问题得到了解决,今后玉米机收市场会蓬勃发展。
按照玉米机收水平年均增加3个百分点计算,全国玉米联合收割机保有量年均增量最少也在1.96万台左右,若全部使用三行玉米割台则年均增量约为3.66万台,若考虑淘汰更新,数据会更高。
5.2 从全国范围内作物成熟季节差异测算
根据全国农机化信息网上“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栏目公布的数据(2008年),以市为单位进行计算,可以得到全国范围内不同时间小麦成熟面积,具体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全国小麦成熟季节主要集中在5月20至6月5号之间,特别是5月28号的小麦成熟面
积高达5194.08万亩,5月28号左右5天小麦成熟面积之和分别为10666.13万亩和9637.76万亩。
一般情况下,为了抢农时,小麦的最佳收获期一般约5天左右,考虑运输途中、维修等时间消耗,一般一台联合收割机每天收割100亩左右小麦,故而在一个地区一般只能割到500亩(或者说只能割5天)就要奔赴下一个地区,因此按照小麦成熟时间相差5天内一个区域的标准可以将全国小麦种植区划分成多个区域,只要保证小麦播种面积最大那个区域有足够的收割机械,其他地区就有足够的收割机械了。
因此用10666.13万亩除以500亩,可以得到全国最少需要21.33万台小麦联合收割机,每台联合收割机平均收割小麦2056亩,该作业量大于5.1.3小节计算出的盈亏平衡点作业面积,年盈利率高达59%。
实际上,调研当中发现,一些跨区作业经验丰富的老机手一年小麦机收作业量能够达到这一数值,比如安徽蒙城的农机大户何华国,拥有4台佳联稻麦联合收获机,都是75马力以上,每年一台机器能收2000多亩的稻麦,单机收入9万多元。
图3 不同时间全国小麦成熟面积
类似的方法可以计算出全国如果实现水稻收获全面机械化,至少需要11.32万台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目前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保有量为5.49万台),平均每台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平均收割水稻3875亩,该作业量大于前面计算出的盈亏平衡点作业面积,年盈利率高达48%。
若全部采用自走式三行玉米联合收割机,全部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全国需要22.4万台玉米联合收割机,平均每台年作业量可以达到2000亩,全社会年盈利率可高达74%,若全采用玉米割台社全会年盈利率可高达127%,若全采用背负式玉米联合收割机全社会年盈利率可高达157%。
通过研究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一)全国最佳的小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在21.33万台~55.55万台之间,低于21.33万台全国小麦机收作业量就无法保证,高于55.55万台就会存在全社会小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不经济,存在资源浪费。
在这样的保有量区间,全社会和农机户个人年盈利率在10%~59%之间,经济的单机作业量在638亩以上。
(二)全国最佳的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保有量在11.32万台~34.11万台之间,低于
11.32万台全国水稻机收作业量就无法保证,高于34.11万台就会存在全社会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保有量不经济,存在资源浪费,全社会年盈利率在10%~48%之间,经济的单机作业量在1286亩以上。
(三)若全部采用自走式三行玉米联合收割机,全国最佳的玉米联合收割机保有量在22.4万台~65.52万台之间,低于22.4万台全国玉米机收作业量就无法保证,高于65.52万台就会存在全社会玉米联合收割机保有量不经济,存在资源浪费,全社会年盈利率在10%~74%之间,经济的单机作业量在684亩以上。
6 跨区作业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按照跨区作业输出方的组织情况,目前跨区作业的组织模式可以分为5种,即政府组织模式(农机散户+各级农机主管部门+目的地同级农机主管部门+村经纪人+农民)、合作社组织模式(农机户+农机合作社[+目的地乡镇农机主管部门]+村经纪人+农民)、农机作业公司组织模式(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散户]+村经纪人+农民)、农机大户组织模式(农机大户+农机散户+村经纪人+农民)、农机散户组织模式(农机散户+村经纪人+农民)。
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6.1 农机散户+各级农机主管部门+目的地同级农机主管部门+村经纪人+农民
这种组织模式也可以叫做政府组织模式。
该组织模式是所有组织模式中单次组织规模最大、信息传递链条最长、涉及主体最多、单位面积作业成本最高、资金传递效率最低的一种模式。
首先,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包括县农机局及其下属推广站、监理站、鉴定站等各部门,或乡镇农机站、农技服务中心)根据本地农机保有量、地理位置等特点,全国范围内选择合适的作业地点,并和目的地同级农机部门联系沟通,确定意向,最终选择好2-3个以上的作业地点,然后组织本地区的部分农机户成立跨区作业队,由农机主管部门领导带队,奔赴目的地。
跨区作业队到达目的地后,由目的地的同级农机部门将农机分配到各个村,再由村经纪人负责领机入户进行收获作业。
这种模式行政色彩较浓,较多地依赖农机主管部门的资源来组织调度机具和安排作业任务。
在跨区作业发展初期是主要的组织模式,特别是对于一些刚入行的农机户的吸引力较大,组队外出作业的规模往往较大。
近年来,随着农机中介服务的发展,该模式的组织规模开始逐渐缩小。
6.2 农机户+农机合作社(+目的地乡镇农机主管部门)+村经纪人+农民
这种组织模式也可以叫做农机合作社组织模式。
这种组织模式下,农机合作社与接机单位或个人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通常直接和村经纪人联系,甚至直接和农民(主要是种粮大户或农场)联系,如果组织规模较大,偶尔也会和乡镇一级农机主管部门联系,由乡镇农机主管部门联系村经纪人接机。
在这种组织模式下,由于农机合作社统一管理,并提供信息、维修等服务,能够及时排除问题,降低风险,作业量也有保证,因此农机户的作业收益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