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依恋ppt课件
合集下载
依恋理论详解 ppt课件

人类天生有依附的需要
依恋具有 本能性
依恋具有 遗传性
婴儿需要被保护、养育才能生存
成年人类需要保护和养育婴儿 才能延续基因
可爱,亲近行为 爬向母亲,哭喊,搜寻
接触产生愉悦
接触
铁丝
软布
奶瓶
柔软提供 安全感
接触带来 愉悦
依恋差异分类
安全型 65%
回避型21%
焦虑矛盾型 14%
混乱型 4%
依恋行为系统
高:忧虑于伴侣是否可亲近、 及时响应、关注自己,忧虑分离
痴迷型:对有损亲密关系的
任何威胁都不安和警惕,感 情中“贪婪”“妒忌”。渴望亲密
接触但害怕被拒绝
低:更乐意与 别人亲密、 在依赖别人和 让别人依赖自 己时更有安全 感 亲密关系中感 到舒心和轻松
安全型:对亲密关 系和相互依赖安心 并且积极寻求,乐
对人际关系怀着混合的情感, 这就使人处于爱、恨、怀疑、 拿不起、放不下的冲突情感之 中,导致不稳定和矛盾的心理 状态。
担心恋人并不真正爱自己,或 者会离开自己。 一方面希望能与自己的恋人极 为亲近,另一方面又对恋人是 否可靠和可信满腹猜疑。
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是消极 的,
可能出于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 免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 他们希望有人喜欢自己,但更 担心自己因此离不开别人,而 一旦建立了亲密关系,又往往 会过度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己, 整天提心吊胆。有时想到与伴 侣亲密相处时他们就会感到恐 惧。
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 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他们 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相信自 己能自力更生,不在乎他人是 否喜欢自己。关注替代选择, 会留心任何可能的其他爱情选 择,更容易被新结识的人所吸 引。
希望将来的伴侣不给他们提供 帮助,因为他们不打算反过来 做任何报答。
依恋类型(课堂PPT)

宝宝表现: 这种类型的依恋最不安全,宝宝最没有安全感。 妈妈回来时,宝宝的表现比较无所适从。妈妈拥抱他们,他们的表情 会比较茫然,情绪会稍显忧伤,会躲开妈妈的目光。一些宝宝在得到 妈妈的安抚后会大哭,或者表现出一些奇怪的、冷漠的姿势。
混乱型依恋
10
03 章 节
Part
依恋关系解读
11
依恋关系
后三种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这时候儿童往往表现出两种依恋反应方式, 一种是过激依恋方式:也就是个体不放弃其依恋寻求亲密的企图,反而 更加猛烈地强化接近这一企图,直到获得依恋对象的关心或回应为止。 另一种则是不激活的依恋方式:也就是个体最终放弃寻求依恋的企图, 并以转移注意力等消极防御来逃避依恋对象。
最新的研究来看,这可能是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产生的,唯一的不同是有 的人会更多地习惯采取后两种方式,这样才构成其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困 境。 这一习惯的养成究其原因和其童年的经历直接有关。 也就是养育模式。
成年以后的他们,也更有能力应对压力、调节情绪,可谓心理健康
而强大的正能量传播者。
12
温和妈妈,无限安全
宝宝一岁以内,妈妈的角色很关键。 宝宝饿、尿、拉、痒痒等一切生理需求都会哭 闹,都需要细心的妈妈及时正确地予以处理。 这个时期,宝宝与妈妈处于“共生期”,也是 与宝宝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的关键,即宝 宝要什么,妈妈就给什么。
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 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 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个体早期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在 建立亲密关系的行为中起主导作用。 婴儿的母亲或者养护者有不同的对待婴 儿的方式,比如对婴儿的需求的敏感与 否,忽视与否等,都会在无形中在婴儿 的心理产生某种影响。 婴儿每天就是在与养护者的这种相互作 用中形成了对成人的预期,这种预期渐 渐发展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这种 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 关系的内在表征,最后转变为一种无意 识、自动化的运作。 伪装很难!
混乱型依恋
10
03 章 节
Part
依恋关系解读
11
依恋关系
后三种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这时候儿童往往表现出两种依恋反应方式, 一种是过激依恋方式:也就是个体不放弃其依恋寻求亲密的企图,反而 更加猛烈地强化接近这一企图,直到获得依恋对象的关心或回应为止。 另一种则是不激活的依恋方式:也就是个体最终放弃寻求依恋的企图, 并以转移注意力等消极防御来逃避依恋对象。
最新的研究来看,这可能是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产生的,唯一的不同是有 的人会更多地习惯采取后两种方式,这样才构成其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困 境。 这一习惯的养成究其原因和其童年的经历直接有关。 也就是养育模式。
成年以后的他们,也更有能力应对压力、调节情绪,可谓心理健康
而强大的正能量传播者。
12
温和妈妈,无限安全
宝宝一岁以内,妈妈的角色很关键。 宝宝饿、尿、拉、痒痒等一切生理需求都会哭 闹,都需要细心的妈妈及时正确地予以处理。 这个时期,宝宝与妈妈处于“共生期”,也是 与宝宝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的关键,即宝 宝要什么,妈妈就给什么。
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 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 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个体早期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在 建立亲密关系的行为中起主导作用。 婴儿的母亲或者养护者有不同的对待婴 儿的方式,比如对婴儿的需求的敏感与 否,忽视与否等,都会在无形中在婴儿 的心理产生某种影响。 婴儿每天就是在与养护者的这种相互作 用中形成了对成人的预期,这种预期渐 渐发展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这种 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 关系的内在表征,最后转变为一种无意 识、自动化的运作。 伪装很难!
依恋心理学PPT课件

▪ 1960年代,生物精神医学兴起, 出现了通过药物减轻精神症状 的可能,而这引起了哈洛的极 大兴趣,他再次在恒河猴身上 进行实验。他建造了一个黑屋 子,把一只猴子头朝下在里面 吊了两年。哈洛把这叫做绝望 之井。那只猴子后来出现了严 重的、持久的、抑郁性的精神 病理学行为,即使在放出来9个 月之后,还是抱着胳膊呆呆坐 着,而不像一般的猴子东张西 望探索周遭。
哈洛的生平
▪ 1905年11月31日出生 ▪ 1924年转入斯坦福大
学,师从特曼(Lewis Terman) ▪ 1930年取得威斯康星 大学教职 ▪ 1958年获选美国心理 协会主席 ▪ 1981年12月6日脑癌 逝世
哈洛的婚姻
▪ 1932年:克拉拉(Clara Mears)——特曼 实验中的资优儿童,智商高达155
內在运作模式
我是值得爱 我是不值得爱 別人会来爱我 安全依恋型 焦虑矛盾型 別人不会爱我 焦虑矛盾型 回避型
依恋类型是否可以改变?
▪ 当进入一个安全的长期的成人人际关系时, 想要改变自己的依恋类型也是可能的。
▪ 在一项研究中,30%的年轻女性在两年的 时间内改变了她们的依恋类型,这表明依 恋类型并不是在童年生活早期固定后不能 不变的。
3陌生人进入房间和母亲说话
对陌生人的反应
4母亲离开房间陌生人抚慰
分离焦虑
5母亲返回进行抚慰陌生人开
分离焦虑
7陌生人回来提供抚慰
被陌生人抚慰的可能性
8母亲再次返回进行抚慰陌生人离开 对重聚的反应
安全型儿童
▪ 母亲在场时,通常以母亲作为探索外 在世界的基点(安全基地),在玩耍 时不时回到母亲身边寻求安慰。
▪ 最明显的变化是幼猴不再离开母猴去探索 和玩耍房间里的其他物品。
哈洛的生平
▪ 1905年11月31日出生 ▪ 1924年转入斯坦福大
学,师从特曼(Lewis Terman) ▪ 1930年取得威斯康星 大学教职 ▪ 1958年获选美国心理 协会主席 ▪ 1981年12月6日脑癌 逝世
哈洛的婚姻
▪ 1932年:克拉拉(Clara Mears)——特曼 实验中的资优儿童,智商高达155
內在运作模式
我是值得爱 我是不值得爱 別人会来爱我 安全依恋型 焦虑矛盾型 別人不会爱我 焦虑矛盾型 回避型
依恋类型是否可以改变?
▪ 当进入一个安全的长期的成人人际关系时, 想要改变自己的依恋类型也是可能的。
▪ 在一项研究中,30%的年轻女性在两年的 时间内改变了她们的依恋类型,这表明依 恋类型并不是在童年生活早期固定后不能 不变的。
3陌生人进入房间和母亲说话
对陌生人的反应
4母亲离开房间陌生人抚慰
分离焦虑
5母亲返回进行抚慰陌生人开
分离焦虑
7陌生人回来提供抚慰
被陌生人抚慰的可能性
8母亲再次返回进行抚慰陌生人离开 对重聚的反应
安全型儿童
▪ 母亲在场时,通常以母亲作为探索外 在世界的基点(安全基地),在玩耍 时不时回到母亲身边寻求安慰。
▪ 最明显的变化是幼猴不再离开母猴去探索 和玩耍房间里的其他物品。
依恋理论详解课件

并抱住它以获得安慰和保护。
思考
奶瓶
柔软提供 安全感
接触带来 愉悦
依恋差异分类
与母亲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 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 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安全型 65%
当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
激活
次级依恋策略
未激活 思考
得到安慰,获得帮助
内部工作模式
婴儿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
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 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 而且相信自己不被任何人欢迎
婴儿每天与养护者的相互作用中形 成了对成人的预期,这种预期渐渐
发展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
母子关系 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 人际关系 婚恋关系
接触产生愉悦
依恋策略:个体在寻求依恋关系时,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
遭遇问题或者 需要有协助
更加猛烈地强化接近依恋
企图,直到获得依恋对象 的关心或回应为止
放弃寻求依恋的企图,并
以转移注意力等消极防御 来逃避依恋对象
初级依恋策略
过激依恋方式
不激活依恋方式
寻找安全基地:妈妈 内化为父亲,朋友,老 师,恋人, 或者一个环境,如看书, 独处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 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 密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 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 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思考
安全—自主型
痴迷型
恐惧型
疏离型
思考
奶瓶
柔软提供 安全感
接触带来 愉悦
依恋差异分类
与母亲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 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 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安全型 65%
当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
激活
次级依恋策略
未激活 思考
得到安慰,获得帮助
内部工作模式
婴儿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
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 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 而且相信自己不被任何人欢迎
婴儿每天与养护者的相互作用中形 成了对成人的预期,这种预期渐渐
发展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
母子关系 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 人际关系 婚恋关系
接触产生愉悦
依恋策略:个体在寻求依恋关系时,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
遭遇问题或者 需要有协助
更加猛烈地强化接近依恋
企图,直到获得依恋对象 的关心或回应为止
放弃寻求依恋的企图,并
以转移注意力等消极防御 来逃避依恋对象
初级依恋策略
过激依恋方式
不激活依恋方式
寻找安全基地:妈妈 内化为父亲,朋友,老 师,恋人, 或者一个环境,如看书, 独处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 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 密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 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 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思考
安全—自主型
痴迷型
恐惧型
疏离型
大学生成人依恋、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发生认知论 文化决定论 道德基础论
人际信任量表
同伴信任量表 信任他人量表
特定人际信任量表
容纳他人量表
人成 际人 信依 任恋 的 互归 相因 关方 系式 ?和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在三者之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呢?
成人依恋
归因方式
人际信任
Mikulicer研究表明:
安全依恋的个体比不安全依恋的个体 对伴侣的行为作出的归因更仁慈;安 全依恋的个体倾向于对伴侣的不明确 行为作出积极的归因,不安全依恋的 个体对不明确的伴侣行为和同伴的意 图倾向于作出消极的归因。
研究表明男生似乎比女生 更倾向于冷漠型。 男性更强调自我的独立和
女性在感情方面更重 视,善于表达自己的情 感。
个人依赖,在依恋回避上程度更高。 男生一般情况下多依据自 己的判断
而女生则依赖周围 人的反应
所以性别角色是影响个体归因方 式的主要因素之一
男生比女生对成功具有更高 的期望,这种对成功的高期 望使男生在遇到和处理一些 问题时表现出较大的坚持性, 他们会相信自己一定能解决 困难。
本质错误
无法分类型 :完美而带有偏见,无法产生预期效果
寻找依靠共同生活的促使了人们寻找自己的 伴侣,大学生的 也随之发展起来
归因理论是探讨人们行为的原因与分析因 果关系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总称。
归因研究领域的专家认为,个体对客观事物 的归因认知评价与个体对未来目标的期望、 某种情感体验的产生是紧密相连的。
大学生年级不同 是否有过恋爱经历 学生性别不同
研究发现,大三大四的依恋回避 得分要高
他们即将毕业,直接面临着社会 的考验和生活的压力。重重问题 随之而来,压力使得那些学生不 自主地回避。
高年级的学生在依恋焦虑上也高于 低年级学生
《依恋研究进展》课件

详细描述
研究依恋与人格特质(如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此外 ,了解依恋与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为心理治疗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依恋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总结词
研究家庭功能对依恋关系的影响,以及依恋关系如何进一步影响家庭动态和个体发展。
社区干预
01
02
03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满 足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需 求。
社区教育
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 居民对依恋问题的认识和 应对能力。
跨学科合作
与医疗、教育等其他领域 合作,共同推进依恋问题 的研究和干预工作。
05
未来研究方向
依恋与人格的关系
总结词
探讨依恋与个体人格特质之间的关联,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依恋的测量方法
依恋的测量方法
指通过特定的工具和方法评估个体依恋关系的状况和质量。
总结
测量方法对于了解个体的依恋状态、预测行为和发展状况以 及制定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03
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依恋与焦虑症
焦虑症
依恋与焦虑症的关系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持 续的、过度的担忧和恐惧。
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与焦虑症的发生率 较高,尤其是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
详细描述
家庭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而家庭功能是影响家庭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研 究依恋与家庭功能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个体在家庭环境中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为改
善家庭环境和促进个体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依恋与文化背景的关系
总结词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依恋模式的异同, 以及文化因素如何塑造依恋关系。
研究依恋与人格特质(如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此外 ,了解依恋与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为心理治疗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依恋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总结词
研究家庭功能对依恋关系的影响,以及依恋关系如何进一步影响家庭动态和个体发展。
社区干预
01
02
03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满 足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需 求。
社区教育
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 居民对依恋问题的认识和 应对能力。
跨学科合作
与医疗、教育等其他领域 合作,共同推进依恋问题 的研究和干预工作。
05
未来研究方向
依恋与人格的关系
总结词
探讨依恋与个体人格特质之间的关联,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依恋的测量方法
依恋的测量方法
指通过特定的工具和方法评估个体依恋关系的状况和质量。
总结
测量方法对于了解个体的依恋状态、预测行为和发展状况以 及制定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03
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依恋与焦虑症
焦虑症
依恋与焦虑症的关系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持 续的、过度的担忧和恐惧。
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与焦虑症的发生率 较高,尤其是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
详细描述
家庭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而家庭功能是影响家庭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研 究依恋与家庭功能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个体在家庭环境中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为改
善家庭环境和促进个体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依恋与文化背景的关系
总结词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依恋模式的异同, 以及文化因素如何塑造依恋关系。
依恋研究进展-PPT课件

• 明尼苏达大学少儿发育研究所的艾 伦·索罗夫与伯恩·埃格兰德及其同事 进行的一项最全面的长期追踪研究 • 结果显示:在孩子智商一定的情况下, 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与程度成为预示 孩子日后学术成就最明显因素。
依恋研究进展:陈 琳
依恋的心理病理学研究
依恋的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
发展心理病理学是关注儿童正常发展和病理发展的关 系。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儿童异常的 经验和精神病理的发展过程对儿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 重要问题的影响,了解正常发展过程的内在机制,同 时也为解决问题提供干预和指导。 研究者着重探讨了早期依恋在不同发展环境下的结果, 不安全依恋的类型,儿童环境中的高危因素和儿童适 应的模式转换。 不安全依恋的类型一直是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的主要 对象。
o A型儿童,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o C型儿童,易表现为退缩行为; o D型儿童,常表现出A型和C型儿童的混合行为,常产生许多的 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依恋研究进展:陈 琳
依恋的心理病理学研究
• 依恋的心理病理学研究最早是从1969年 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对孤儿院儿童的 心理障碍的关注开始的。 • 许多学者对依恋的高危类型及与依恋有 关的精神症状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许 多有指导性意义的成果。
依恋研究进展:陈 琳
M.D.Ainsworth的陌生情境法(strange situation)测量依恋类型(1969) 安全基地行为(Security base behavior) 标准化测量程序:(12-18个月的婴儿)
一系列3分钟的压力逐渐递增的八个情节; 四个7点量表评价婴儿:
依恋研究进展:陈 琳
依恋的心理病理学研究
依恋与焦虑的关系。 依恋与抑郁的关系。 受虐个体依恋关系。 不良依恋的改变
依恋研究进展:陈 琳
依恋的心理病理学研究
依恋的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
发展心理病理学是关注儿童正常发展和病理发展的关 系。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儿童异常的 经验和精神病理的发展过程对儿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 重要问题的影响,了解正常发展过程的内在机制,同 时也为解决问题提供干预和指导。 研究者着重探讨了早期依恋在不同发展环境下的结果, 不安全依恋的类型,儿童环境中的高危因素和儿童适 应的模式转换。 不安全依恋的类型一直是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的主要 对象。
o A型儿童,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o C型儿童,易表现为退缩行为; o D型儿童,常表现出A型和C型儿童的混合行为,常产生许多的 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依恋研究进展:陈 琳
依恋的心理病理学研究
• 依恋的心理病理学研究最早是从1969年 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对孤儿院儿童的 心理障碍的关注开始的。 • 许多学者对依恋的高危类型及与依恋有 关的精神症状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许 多有指导性意义的成果。
依恋研究进展:陈 琳
M.D.Ainsworth的陌生情境法(strange situation)测量依恋类型(1969) 安全基地行为(Security base behavior) 标准化测量程序:(12-18个月的婴儿)
一系列3分钟的压力逐渐递增的八个情节; 四个7点量表评价婴儿:
依恋研究进展:陈 琳
依恋的心理病理学研究
依恋与焦虑的关系。 依恋与抑郁的关系。 受虐个体依恋关系。 不良依恋的改变
依恋与亲密关系PPT课件

因为他经常出差虽然每次都是几天但每次回来的那天就算我去机场接他我们也对相互之间的亲昵感到别扭他不说但我们两个都能感觉得到我很期待拥抱亲吻但绝对没有即使在他回到家后我兴奋地在他身边转来转去但还是没有
2019/11/2
依恋与亲密关系
2019/11/3
为什么有人苦苦寻觅却找不到自己的真心爱人? 为什么有人在亲密关系中经常感觉受到伤害? 为什么有人周旋在多个恋人中间,不知自己的 “心”跌落在世界何方? 为什么有时感觉婚姻索然无味,再也找不到恋 爱时的浪漫和甜蜜?
6
2019/11/3
二、依恋及其类型
7
2019/11/3
依恋( Attachment ):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
并当其在场时感到安全的心理倾向。
8
2019/11/3
哈洛:恒河猴实验
弗洛伊德:婴儿对成人的依恋是由获得物质 满足而形成的。 哈洛:食物并不是依恋的基础,与母亲温暖 而舒适的身体接触才是安全感的源泉。
25
2019/11/3
(三)5条让孩子形成与父母安全依恋的方式
自己带孩子;
多与孩子抱抱;
信守承诺,说到做到,不要编造谎言;
当孩子不愿与父母分离时,讲明原因及回来的时间, 不能使用恐吓和打骂的方式。
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
26
2019/11/3
恋爱、婚姻是和另一个人生活的过程,同时 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12
2019/11/3
B.安全型:
母亲离开时则显得有些难过,轻微抗议; 只要母亲一回来,儿童便会来到她的身边, 在安慰下容易平静下来,重新开始玩耍。
13
2019/11/3
C.矛盾型:对母亲的反应 = 积极 + 消极
2019/11/2
依恋与亲密关系
2019/11/3
为什么有人苦苦寻觅却找不到自己的真心爱人? 为什么有人在亲密关系中经常感觉受到伤害? 为什么有人周旋在多个恋人中间,不知自己的 “心”跌落在世界何方? 为什么有时感觉婚姻索然无味,再也找不到恋 爱时的浪漫和甜蜜?
6
2019/11/3
二、依恋及其类型
7
2019/11/3
依恋( Attachment ):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
并当其在场时感到安全的心理倾向。
8
2019/11/3
哈洛:恒河猴实验
弗洛伊德:婴儿对成人的依恋是由获得物质 满足而形成的。 哈洛:食物并不是依恋的基础,与母亲温暖 而舒适的身体接触才是安全感的源泉。
25
2019/11/3
(三)5条让孩子形成与父母安全依恋的方式
自己带孩子;
多与孩子抱抱;
信守承诺,说到做到,不要编造谎言;
当孩子不愿与父母分离时,讲明原因及回来的时间, 不能使用恐吓和打骂的方式。
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
26
2019/11/3
恋爱、婚姻是和另一个人生活的过程,同时 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12
2019/11/3
B.安全型:
母亲离开时则显得有些难过,轻微抗议; 只要母亲一回来,儿童便会来到她的身边, 在安慰下容易平静下来,重新开始玩耍。
13
2019/11/3
C.矛盾型:对母亲的反应 = 积极 + 消极
依恋与爱情——两性关系的心理分析 ppt课件

5
依恋与爱情——两性关系的心理 分析
当遇到亲密关系的困扰时,拼命地看书学习两性沟通技巧, 或是一昧地告诉自己“下一个男(女)人会更好”、 “天涯何处无芳草”,有时可能并不见得会奏效。若是 不清楚自己的依恋风格,很可能还是会一再落入重复的 模式中,继续在感情中受伤。治本之道是必须去探索你 更深层的内在动力和处事风格在目前人际关系中是如何 运作,如此才有可能修补不良的亲密互动的品质。
14
依恋与爱情——两性关系的心理分析
美国女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 设计了一种专门研究婴儿依恋的方法,叫做陌生情境法。 在这种测验中,她先让妈妈抱着孩子进入一间实验室, 玩了几分钟后,一个陌生人进入实验室,先沉默,再和 孩子妈妈交谈,之后让妈妈离开房间,看孩子的表现。 过一会儿,妈妈回来,再看孩子的表现。以孩子的不同 表现来对亲子间的依恋状况做一个划分。
16
依恋与爱情——两性关系的心理 分析
第二种类型是淡漠型依恋,约占所有孩子的11%。
他们的表现是,单独与妈妈在一起时,很少关注妈 妈的行为,专心于探索周围的环境和玩具。在自由 活动和其他不同程度的压力条件下,与妈妈的身体 接触很少,也很少主动与妈妈交谈,与妈妈的分享 行为少。对陌生的人和事物,表现得胆子大,不退 缩。与妈妈分离时,不哭泣,悲伤程度小,仍然专 心玩玩具;对妈妈的归来不积极欢迎,也没有明显 的喜悦。
依恋与爱情——两性关系的 心理分析
兰州大学
1
A B C
以上三种描述中,那种最符合你自己的感受?
2
依恋与爱情——两性关系的心理分析
• 为什么他为情/性疯狂?shu • 为什么她伤于网恋?li • 为什么他若即若离? Dg wai • 为什么嫉妒能毁灭他的爱情? Zh yongh
依恋与爱情——两性关系的心理 分析
当遇到亲密关系的困扰时,拼命地看书学习两性沟通技巧, 或是一昧地告诉自己“下一个男(女)人会更好”、 “天涯何处无芳草”,有时可能并不见得会奏效。若是 不清楚自己的依恋风格,很可能还是会一再落入重复的 模式中,继续在感情中受伤。治本之道是必须去探索你 更深层的内在动力和处事风格在目前人际关系中是如何 运作,如此才有可能修补不良的亲密互动的品质。
14
依恋与爱情——两性关系的心理分析
美国女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 设计了一种专门研究婴儿依恋的方法,叫做陌生情境法。 在这种测验中,她先让妈妈抱着孩子进入一间实验室, 玩了几分钟后,一个陌生人进入实验室,先沉默,再和 孩子妈妈交谈,之后让妈妈离开房间,看孩子的表现。 过一会儿,妈妈回来,再看孩子的表现。以孩子的不同 表现来对亲子间的依恋状况做一个划分。
16
依恋与爱情——两性关系的心理 分析
第二种类型是淡漠型依恋,约占所有孩子的11%。
他们的表现是,单独与妈妈在一起时,很少关注妈 妈的行为,专心于探索周围的环境和玩具。在自由 活动和其他不同程度的压力条件下,与妈妈的身体 接触很少,也很少主动与妈妈交谈,与妈妈的分享 行为少。对陌生的人和事物,表现得胆子大,不退 缩。与妈妈分离时,不哭泣,悲伤程度小,仍然专 心玩玩具;对妈妈的归来不积极欢迎,也没有明显 的喜悦。
依恋与爱情——两性关系的 心理分析
兰州大学
1
A B C
以上三种描述中,那种最符合你自己的感受?
2
依恋与爱情——两性关系的心理分析
• 为什么他为情/性疯狂?shu • 为什么她伤于网恋?li • 为什么他若即若离? Dg wai • 为什么嫉妒能毁灭他的爱情? Zh yongh
依恋理论心理学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成人的依恋风格---回避型
▪ 回避型: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 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他们也因分离不 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回避型成人的恋爱
▪ 小琪说她只跟爸爸比较亲近,跟妈妈非常疏远。妈妈没有 给她任何关怀。她说妈妈对她的伤害比较大。小时候,她 的脚崴了,当时肿得老高,她就嚎啕大哭,妈妈却仍然在 那里做她的饭,根本不理,连看都没看一眼。小琪觉得, 虽然和妈妈一直生活在一起,但好像没有感情上的融合。 她说:“我看着她就有厌恶的感觉。比如我在玩电脑,我 妈突然在我后面站着,我就会非常厌恶。”从小到大,小 琪与妈妈的关系一直如此。前段时间,她还问过妈妈,说 我是不是你亲生的。因为那天小琪正好是在厨房里做饭, 不小心让刀把手指切了一个口子,当时就流很多血,妈妈 也看见了,结果只淡淡问一句你怎么了,再没第二句话。 这使得内心一腔愤怒的小琪,逼出一句是不是妈妈亲生的 话来。
依恋关系理论
▪ 依恋关系理论认为,儿童期的依恋关系对日后的 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 “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 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 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 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 早期母婴关系的品质决定了人一生的幸福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母亲离开后他们更加不安,当母亲回来后,他们 的行为很矛盾:一方面想亲近母亲,一方面又以 尖叫踢打来拒绝。
▪ 这样的儿童很少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很难安抚, 对陌生人也不友好。妈妈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 关心和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4
低神经质,高外向性、易于将私人信息和亲密他人分享,并信任他 人,即便遇到困难也珍视他们的关系。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有相对稳定的情感和社会生活,报告有更
高水平的社会支持,人际幸福感和友谊中的平衡感。 安全型成年人在浪漫关系中体验到较少的负性情绪,并且报 告对他们的社会关系质量有更高的满意度。 安全型成年人有优秀的社交能力,并且报告较少的孤独感。在行 为水平上,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可能表现出同情、帮助和其他亲 社会行为。
01 02 03 04 05
任他人(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 Ciechanowski & Katon,
最近研究发现:婴儿照看环境的影响能持续到其形成之后,对儿 童早期进行测量,能预测20年后关系动力学。
5
成人要比母婴有更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所以我们
引入了自我和他人模型,对成人依恋类型进行了更 科学的划分。
基于两个维度,将成人依恋概念化为四种不同的风
格。
6
安全型
Autonomy 对于我,与他人建立情感亲密是很容易。 我对于依赖他们和被他人以来都觉得很自在。 Intamacy 我不会担心独自一人或者不被别人接受。 Self-reliant/Autonomy 没有亲密的情感亲密,我感到很自在。 No intimacy 对我来说,独立感和自我满足感十分重要。 人际冷漠 我倾向于不依赖别人,也不让他们依赖。 低自我价值感 我希望和他人建立完全的亲密感情,但是常 常发现,他人并不愿意如此;对我来说,没 有亲密关系是很不舒服的;有时候会担心他 对亲密关系感到焦虑 人并不会像我珍视他们一样珍视我。 渴望 intamacy 和他人亲近,我觉得很不舒服。 但不信任他人 我想要亲密情感关系,但是很难发现完全信 任。 拒绝亲密关系 我担心,如果和他人太亲近,会受伤害。
成人依恋
OUTLINE
1
依恋与人际交往
RQ and Correlates of the RQ
2
33
Changes in Attachment Styles Over Time
4
依恋风格3
依恋与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经验是人类经验的核心。
(Baumeister & Leary, 1995; Panksepp, 1998)
RQ信度高,广泛应用,对文化敏感,从同辈、 恋人间、家庭成员间的测量中得到了许多证据, 对社会期许效应不敏感。 RQ的结果被比较稳定,能够持续8个月到2年。
8
2
Correlates of the RQ
9
CPI(California Personality Inventory )
10
安全型依恋
01 02 03
7
冷漠型
矛盾依 附型
恐惧型
Ralationship Questionnare
大多数的依恋测量都是基于自我报告问卷。
比起访谈和行为测量更加普遍。
The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s (RQ)是自我报告 中最广泛使用的测量成人依恋的工具。
RQ包括四段话。 典型的做法是:被试评定每个段落在多大程 度上和自己吻合,或者 用迫选法。
系满意度低,在社交环境中很有竞争性。(Guerrero, 1996)
他们看到自己和他人之间有一堵墙,对被别人控制非常敏感,所以 会尽量避免依赖他人,因此排斥亲密和亲近。(Ciechanowski & Katon, 2006) 当遇到负性人际事件时,冷漠型个体通常忽略该事件,而不是积 极的寻求社会支持,(Ognibene & Collins, 1998),他们更有可能
al., 2003).
他们情绪化、在意他人、能够带着信任和安全感信任他人,但 是又过于防御性、过于敏感(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
13
CPI显示, 矛盾型个体和独立性与自我控制均称负 相关 (Diehl et al., 1998).
恐惧型依恋
恐惧型个体低自信,不果断,高被动性。他们同样缺乏热情,不信
选择孤独(DiTommaso et al., 2003)。
综上,CPI显示,冷漠型依恋,与社会能力、同情心、 社会化、合群、宽容度呈负相关。 (Diehl et al., 1998).
12
矛盾型依恋
矛盾型依恋个体强烈渴望和别人建立亲密情感关系,但是当亲密关
01 02 03 04 05
系不是相互的,又很容易失望和沮丧(Bartholomew &Horowitz,
综上,安全型依恋个体有高自尊、高自我接受、高自 信和低主观压力。CPI显示,安全型依恋和社交能力、 同情心、社会化、合群、独立和宽容度。
11
冷漠型依恋
01 02 03
04
报告在没有亲密关系时,反而感到自在。独立、自负、高自尊和高 自我接受、高自信。 冷漠型个体相对来说,不在意他人看法,低人际热情。浪漫关
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是不均等的。
有的人能形成强烈、支持性的、长期的承诺感的关系 其他人则形成流于表面的,基于最大利益但不付出的关系 有的人避免一切形式的人际交往
本研究将人们人际交往的不同倾向引入到依恋风格的划分中, 使用横断多元分析方法来检验美国大学生近五十年来依恋方式的变化。 同时使用time-lag方法,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点上相同年龄的样本,从 年龄中分离了出生族群的效应。 在本研究中,我们对比了1980、1990、2000、2010年代的大学生, 比较处于大约相同年龄但处于不同出生族群的人。
4
什么是依恋?
依恋风格指的是社会关系背后的动机系统,而社会关系 解释了人们和他人联系与交流方式的不同。
早期的依恋理论:多集中于婴儿和抚养者之间的联系。 后来的研究,强调了母婴关系和青年早期浪漫关系的相似之处。,
近年来,依恋理论超越了毕生发展和亲密关系(母婴、浪漫), 延伸到更广泛的成人关系(友谊、同事)。
1991; Ravitz et al., 2009).
尽管渴望亲近,他们倾向于报告更多的孤独感(DiTommaso et al., 2003). 他们感到对友谊没有控制感,他人往往发现矛盾型个体总是对 侵入行为反应过于激烈(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 矛盾型个体对社交十分敏感,但不自信。(DiTommaso et
低神经质,高外向性、易于将私人信息和亲密他人分享,并信任他 人,即便遇到困难也珍视他们的关系。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有相对稳定的情感和社会生活,报告有更
高水平的社会支持,人际幸福感和友谊中的平衡感。 安全型成年人在浪漫关系中体验到较少的负性情绪,并且报 告对他们的社会关系质量有更高的满意度。 安全型成年人有优秀的社交能力,并且报告较少的孤独感。在行 为水平上,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可能表现出同情、帮助和其他亲 社会行为。
01 02 03 04 05
任他人(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 Ciechanowski & Katon,
最近研究发现:婴儿照看环境的影响能持续到其形成之后,对儿 童早期进行测量,能预测20年后关系动力学。
5
成人要比母婴有更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所以我们
引入了自我和他人模型,对成人依恋类型进行了更 科学的划分。
基于两个维度,将成人依恋概念化为四种不同的风
格。
6
安全型
Autonomy 对于我,与他人建立情感亲密是很容易。 我对于依赖他们和被他人以来都觉得很自在。 Intamacy 我不会担心独自一人或者不被别人接受。 Self-reliant/Autonomy 没有亲密的情感亲密,我感到很自在。 No intimacy 对我来说,独立感和自我满足感十分重要。 人际冷漠 我倾向于不依赖别人,也不让他们依赖。 低自我价值感 我希望和他人建立完全的亲密感情,但是常 常发现,他人并不愿意如此;对我来说,没 有亲密关系是很不舒服的;有时候会担心他 对亲密关系感到焦虑 人并不会像我珍视他们一样珍视我。 渴望 intamacy 和他人亲近,我觉得很不舒服。 但不信任他人 我想要亲密情感关系,但是很难发现完全信 任。 拒绝亲密关系 我担心,如果和他人太亲近,会受伤害。
成人依恋
OUTLINE
1
依恋与人际交往
RQ and Correlates of the RQ
2
33
Changes in Attachment Styles Over Time
4
依恋风格3
依恋与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经验是人类经验的核心。
(Baumeister & Leary, 1995; Panksepp, 1998)
RQ信度高,广泛应用,对文化敏感,从同辈、 恋人间、家庭成员间的测量中得到了许多证据, 对社会期许效应不敏感。 RQ的结果被比较稳定,能够持续8个月到2年。
8
2
Correlates of the RQ
9
CPI(California Personality Inventory )
10
安全型依恋
01 02 03
7
冷漠型
矛盾依 附型
恐惧型
Ralationship Questionnare
大多数的依恋测量都是基于自我报告问卷。
比起访谈和行为测量更加普遍。
The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s (RQ)是自我报告 中最广泛使用的测量成人依恋的工具。
RQ包括四段话。 典型的做法是:被试评定每个段落在多大程 度上和自己吻合,或者 用迫选法。
系满意度低,在社交环境中很有竞争性。(Guerrero, 1996)
他们看到自己和他人之间有一堵墙,对被别人控制非常敏感,所以 会尽量避免依赖他人,因此排斥亲密和亲近。(Ciechanowski & Katon, 2006) 当遇到负性人际事件时,冷漠型个体通常忽略该事件,而不是积 极的寻求社会支持,(Ognibene & Collins, 1998),他们更有可能
al., 2003).
他们情绪化、在意他人、能够带着信任和安全感信任他人,但 是又过于防御性、过于敏感(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
13
CPI显示, 矛盾型个体和独立性与自我控制均称负 相关 (Diehl et al., 1998).
恐惧型依恋
恐惧型个体低自信,不果断,高被动性。他们同样缺乏热情,不信
选择孤独(DiTommaso et al., 2003)。
综上,CPI显示,冷漠型依恋,与社会能力、同情心、 社会化、合群、宽容度呈负相关。 (Diehl et al., 1998).
12
矛盾型依恋
矛盾型依恋个体强烈渴望和别人建立亲密情感关系,但是当亲密关
01 02 03 04 05
系不是相互的,又很容易失望和沮丧(Bartholomew &Horowitz,
综上,安全型依恋个体有高自尊、高自我接受、高自 信和低主观压力。CPI显示,安全型依恋和社交能力、 同情心、社会化、合群、独立和宽容度。
11
冷漠型依恋
01 02 03
04
报告在没有亲密关系时,反而感到自在。独立、自负、高自尊和高 自我接受、高自信。 冷漠型个体相对来说,不在意他人看法,低人际热情。浪漫关
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是不均等的。
有的人能形成强烈、支持性的、长期的承诺感的关系 其他人则形成流于表面的,基于最大利益但不付出的关系 有的人避免一切形式的人际交往
本研究将人们人际交往的不同倾向引入到依恋风格的划分中, 使用横断多元分析方法来检验美国大学生近五十年来依恋方式的变化。 同时使用time-lag方法,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点上相同年龄的样本,从 年龄中分离了出生族群的效应。 在本研究中,我们对比了1980、1990、2000、2010年代的大学生, 比较处于大约相同年龄但处于不同出生族群的人。
4
什么是依恋?
依恋风格指的是社会关系背后的动机系统,而社会关系 解释了人们和他人联系与交流方式的不同。
早期的依恋理论:多集中于婴儿和抚养者之间的联系。 后来的研究,强调了母婴关系和青年早期浪漫关系的相似之处。,
近年来,依恋理论超越了毕生发展和亲密关系(母婴、浪漫), 延伸到更广泛的成人关系(友谊、同事)。
1991; Ravitz et al., 2009).
尽管渴望亲近,他们倾向于报告更多的孤独感(DiTommaso et al., 2003). 他们感到对友谊没有控制感,他人往往发现矛盾型个体总是对 侵入行为反应过于激烈(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 矛盾型个体对社交十分敏感,但不自信。(DiTommaso 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