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考研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考研名词解释1. 法兰克福学派简介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又称法兰克福批判理论,是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一个重要哲学和社会科学学派。
该学派的创始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György Lukács)、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之侄希尔弗斯滕杰因(Hermann Schiefenhövel)等。
法兰克福学派强调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解构,关注民主、意识形态、社会控制、文化工业、大众媒体以及身份认同等课题。
他们试图通过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压迫和异化,同时也关注如何赋予个体以解放。
2.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概念2.1.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经济体制,其观点认为国家贸易顺差能够增加国家财富和国家实力。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重商主义作为一种资产阶级统治的经济体制,强调个人私利,无视社会公益,将经济领域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工具。
2.2. 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现代社会中的大众文化生产和传播机制。
文化工业将文化产品变成了商品,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塑造了大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工业使得大众陷入一种消费主义的文化泛滥,并将传统和真实的文化逐渐置于边缘。
2.3. 现代性与理性化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性与理性化的讨论是其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理性,但也存在着理性化过程的副作用,如文化标准化和个人的异化。
他们呼吁重新思考理性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人的自由和解放。
2.4. 异化与心灵监禁法兰克福学派以异化和心灵监禁为核心概念,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个体陷入了对自身的异化和心灵的监禁。
异化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变为物与物的关系,个体成为了生产工具,丧失了自主性。
心灵监禁是指个体思想和精神受到了限制,被社会和文化所束缚。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法兰克福学派:指19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术团体的一个文艺理论学派。
其核心是黑格尔的美学,但同时也深受现代欧洲哲学尤其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影响,以探讨文学本质为主题。
其创始人是海德格尔、韦伯和马尔库塞。
其中韦伯最具有代表性,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理论成果:在黑格尔美学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如本质论、认识论、知觉与意识的关系、感性和知性的区别等问题,形成了以知觉学、精神哲学为特征的独特的“新黑格尔主义”。
提出,要使文学成为真正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摹仿生活,而应该寻找到文学自身的内容和规律。
基本观点:韦伯(alfredweber):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
他的思想虽然继承和发扬了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并将它用在社会学、历史学研究之中,但其影响远远超出这些领域,尤其是在法国、英国和美国,因为他发明了著名的韦伯命题和理论,即“科学是一种研究方法”,从而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的看法。
韦伯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种理论模式,社会的结构、制度、运作、演化、发展、变迁,无一不是一种理论模式,而且是可以用一种理论模式来概括和解释的,这种理论模式就叫做理论。
实际上,这就是理论的客观性原则。
因此,他强调社会学研究要以客观理论为前提。
韦伯还将这种社会学理论,用于历史研究、政治学、宗教研究、法学研究等诸多领域,成为19世纪德国极其重要的一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对于理论的强调、他对理论的客观性,以及他所倡导的用客观理论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使得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学和社会理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理论的科学化开辟了道路,使社会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另外,韦伯还是一位“文化批评”的代表,他所谓的文化,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指的是特定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法兰克福学派那样狭隘的理解为某一特定民族或国家的传统文化。
韦伯指出,每一民族都有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所以,民族的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民族的骨髓之中。
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章单向度的传播------------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1、法兰克福学派的起源法兰克福学派起源于1923年2月3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成立的“社会研究所”,以哲学思辨见长,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始作俑者。
法兰克福学派众多知名思想家都致力于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文本中理解马克思主义。
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整合弗洛伊德、阿图舍等人的精神分析、结构主义等现代思想,对现代社会,尤其是后工业时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文化形态提出尖锐的批评,从而为我们从历史、文化形态进行批判提供了模本。
第一代:阿多诺(Adorno)、霍克海默(Horkheimer)、本雅明第二代:马尔库塞、哈马贝斯(Jurgen Habermas)30年代主要是对法西斯主义的揭露。
40年代主要研究美国的大众文化。
2、工具性理性法兰克福学派承认理性的多样性,但强烈反对被成为“工具性理性”的理性,因为这是一种用来创造和实现某种目的的方法的理性,同时它还将其他东西变成方法,变成工具。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意识不断被启蒙,人从崇拜神到自认为神,经历的是理性逐渐战胜感性,如破感性,获得理性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获得的只是“技术理性”,一种“工具理性”,而不是真正值得骄傲的理性。
失去理性的媒介多元决定论和媒介意识形态3、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观①文化的基本功能与人类学家刻意强调文化的实用性相反,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否定”和“对幸福的承诺”。
“否定”:指文化应该从根本上具有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性。
即文化必须超越现实,表达目前现实没有而应该有,不是而应该是的事物,从而鼓舞人们探求一个目前还不被现实所容得美好世界。
所以文化对现实始终有一种批判的距离,以求艺术性地反映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法兰克福学派理想中的文化产品不是为人所用而产生,也不会为了让大众接受而向大众妥协。
“幸福的承诺”,即文化应该让人们看到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世界,与将生存作为目标的现实生活有着本质不同的世界。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也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或文化研究学派,是20世纪初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兴起的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该学派在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为后世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本文旨在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商品化的文化形式,其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都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商品,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这种商品化的文化形式往往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和价值观的多样性,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和标准化。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批判性在于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往往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和资源,他们通过控制信息的传播和解读,将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灌输给消费者。
因此,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不仅要关注其商品化的一面,还要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三、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方法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社会批判理论。
该理论强调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在大众文化研究方面,法兰克福学派运用社会批判理论,分析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意识形态化以及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等方面。
此外,法兰克福学派还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历史分析法、文化分析法等,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应用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它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醒人们关注文化产品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
其次,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权力和资源的分配不均,呼吁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文化和精神需求。
最后,它为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
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代表人物简析
义的批判, 为社会批判理论提供了标 准的模式。
一、社会批判理论的起点 二、社会批判理论的早期阐述 三、社会批判理论的历史观点 四、社会批判理论的落脚点 五、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的西方 马克思主义特色
一、社会批判理论的起点
1.霍克海默首次正式提出“批判理论” 的意识形态, 是在《传统理论和批判 理论》一文中。
1931年1月, 年方36岁的霍克海默正式就任研究所所长, 他在就职仪式上作了题为“社会哲学的目前形势和社会 研究所的任务”的演说, 提出要将哲学与经验性的社会研 究结合在一起, 旨在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哲学、 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揭示社会经济 生活、个人心理发展与文化领域里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对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命运作出
海默以对“正统”马克思主义拥护者的不满和 批判为起点, 倡导建立社会批判理论, 从而开 创了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可见, 不能简单地 把法兰克福学派等同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 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 而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霍克海默开创的, 始于20世 纪30年代的一个学术派别和理论思潮。
研究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必 须从这篇论文的剖析入手。
2.批判理论和传统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
传统理论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据以再生产 自身的专门化劳动过程中,旨在帮助社会再生 产过程,而批判理论则把自己放在资本主义再 生产和现行劳动分工的限制之外,使人意识到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他旨在推翻这个社 会再生产过程。
由此,霍克海默得出的结论 自然是: “因此,对资产阶 级自我意识的简单描述并没 有给我们提供关于这个阶级 的真理。
五、霍克海默社会批 判理论的西方马克思 主义特色
法兰克福学派与大众文化
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
A
——出自《定义大众文化》一书
B
大众文化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大众文化呈现商品化趋势,具有商品拜物教的性质:
法兰克福学派以阿多诺等人为代表的主流观点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已变成了一个“全面管理的社会”或“单维社会”,由于技术合理性就是统治本身的合理性,所以大众文化并不是在大众那里自发地形成的文化,而是统治阶级通过文化工业加诸在大众身上的一种伪文化,这种文化以商品拜物教为其意识形态。
例三: 好莱坞的影片风靡全世界,不难看出在每部影片中多多少少都会折射出美国的人文情怀、自由民主、意识形态,这在潜意识里就会深入观众的大脑中,让人们不由自主的去接受美国的制度、社会及思想。这就是一种深层存在的支配力量。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中国现实
中国:
中国仍然需要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我国目前的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它以利益为主要追求目标,以娱乐消遣为主要功能价值,以低俗为主要艺术特征,所以大众文化的消极意义是无法否认的。这就决定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当代中国还具有有用性。
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在历史哲学、社会理论和社会认识上都与现代社会学具有紧密关系,它的社会理论观点被看作是批判的社会学。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观点的批判理论,本身就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着一个现代人如何看待这个社会以及如何行动的具体纲领。
法兰克福学派
“不研究和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 就不可 能十分全面与深刻地理解20世纪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 。 ”
“西方媒介批评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 , 是以法兰克 福学派为代表的传播批判理论 。 ”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 派 , 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 。是由德国法兰克福 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 ”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 、加索画作的照
片)
4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和著作
· Walter Benjamin (沃特•本雅明)(1892- 1940) · 1936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由于对艺术品进行复制方法的多样 , 便如此大规模地增加了 艺术品的可展示性 , 以致在艺术品两极之内的量变像在原始 时代一样会突变其本性的质 , 复制技术使文化获得革命和解 放 ,给无产阶级文化带来广阔天地 · Max Horkheimer(马克斯•霍克海默)(1895-1973) 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所长 ,德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 ,法 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1944年《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 1947年《启蒙的辩证法》 1968年《批判理论》 大众文化的“大众性 ”从来不被大众直接所决定 ,相反它把 人们调节成娱乐工业所期望成为的那种人 。工人阶级总是被 新的大众文化方式所左右。
· 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 条件越多 ,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会造 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 ,没有创造性的 麻木不仁的单面人。
1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媒介的批判
· 马尔库塞《单面人》 : 大众传播媒介让人成为“单面人 ”,诱导人们在 不断消费中得到一种虚假满足
· “虚假的需要 ”就是那些流行的需要 ,这种需要常常是一些利益团体人 为制造出来的 ,其目的在于带给普通大众一种强迫性的消费需求 。 比如 按照广告的宣传去休息、娱乐、处世和消费 , 爱他人所爱 ,嫌他人所嫌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也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或文化研究学派,是20世纪初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该学派以批判大众文化为核心,对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本文将主要介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思想、特点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思想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丧失了其本真价值,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商品和消费工具。
这一过程中,人的精神需求和个体意识被扭曲,文化传播手段也日益商业化和娱乐化。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需要对大众文化进行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具体而言,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的商品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已经沦为商品,失去了其独立的价值和意义。
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了一种经济行为,文化创新和多样性被压制,人的精神需求被物质需求所替代。
2. 文化的娱乐化:大众文化的传播手段和内容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这种娱乐化导致了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和思考能力逐渐降低,个体意识被削弱。
3. 文化的同质化:随着大众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逐渐消失,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
这导致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被削弱,人们的文化认同感逐渐减弱。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特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具有以下特点:1. 强烈的批判性: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一种深刻的批判理论,它不仅对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娱乐化进行了批判,还对现代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2. 注重社会背景: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因此,它注重从社会背景的角度来分析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3. 重视人的主体性:虽然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它也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法兰克福学派
三、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由于科技进步带来了物质丰富,人和物的关系颠 倒了,人们把追求外在的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生 活的全部内容,“人们似乎是为商品而生活,小 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 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把个人束缚 于社会的机制已经改变,而社会控制就是在它所 产生的新的需要中得以稳定的。”(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 10页。)
16
四、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传媒的批判
(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已经完全资 本化了,成为国家机器和利润之源的重要 组成部分。 马尔库塞所说:“在这个世界中,艺术作 品,同反艺术一样,即成为交换价值,成 为商品”。(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 联书店1989年版,第192页。)
17
四、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传媒的批判
14
三、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技术控制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不诉诸暴 力,而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一 种舒舒服服、平平缓缓、合理而又民主的 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这是技 术进步的标志”。(马尔库塞:《单向度的 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3 页。) 马尔库塞指出,科技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方 式同化起来,从而模糊了阶级界限。
(五)大众文化批判
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中最早关注大众文化的人。 早在1932年,阿多诺就在该学派机关刊物《社会 研究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论音乐的社会情境》 一文,开始了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8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形成与理论特点
(六)文化工业
1944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出版了《启蒙辩证法》, 标志着法兰克福学派创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批判 理论。 其中的《文化工业:作为欺骗群众的启蒙》一文,第 一次系统地、否定性地使用了“文化工业”这个概念。 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电影和广播不再 需要作为艺术”,而转变成了“工业”,因此他们就 以“文化工业”指代这些新的文化现象。该文被视为 研究当代大众文化的开山之作,它奠定了法兰克福学 派文化批判理论的基调。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又称为法兰克福学派或文化研究学派,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起源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
其理论以批判理论为主线,尤其是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更是该学派的核心。
该理论试图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对大众文化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复杂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方法和影响。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被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文化形式,其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
这种文化形式往往缺乏深度和内涵,往往追求表面的娱乐效果,从而削弱了人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该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产生和流行与现代社会的商业化、工业化和技术化密切相关。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业利益往往成为文化生产的驱动力,而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往往被商业利益所左右,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此外,大众文化的传播和消费过程也受到技术的影响,如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普及使得大众文化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批判方法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方法主要是社会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
社会批判主要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方面入手,分析大众文化的产生和流行背后的社会因素。
意识形态批判则主要从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入手,揭示大众文化的虚假性和欺骗性。
此外,法兰克福学派还采用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大众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他们通过对媒体内容、广告、流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本质,以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本质,还指出了大众文化对人们思想和文化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这一理论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大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其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作用。
法兰克福学派概述
昌盛 1950-1969
1949年霍兊海默、阿多诺等回到法兰兊福大学
重建社会研究所,出版《法兰兊福社会学丛刊》 马尔库塞、弗洛姆等留美,创立发达工业社会理论 60年代起,该派成为西斱哲学社会学重要流派之一 对1968年的“五月风暴”起了先导作用
衰落 1970老一代成员霍兊海默、波洛兊、阿多诺、马尔库塞、
创立 1930-1939
1930年霍兊海默接仸所长
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主要从事社会哲学研究
出版《社会研究杂志》
法兰兊福学派诞生
1933年希特勒上台,被迫迁往日内瓦、巴黎 1934年迁至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发展 1940-1949
40年代初迁至加利福尼亚大学
以法西斯主义、大众文化等作为重要研究课题
现代科学技术无限多地复制作品,使传统艺
术的“光晕”消失,艺术原有的功能与价值
也发生变化
机 械 复 制 主 义
理论武器
关于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的理论,着
眼于哲学、社会理论和文化批判之间的关系,
并对社会现实提供一种系统的分析和批判
批判流行
防止在灌输观点中迷失
社 会 批 判 理 论
理论武器
人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对
弗洛姆等相继去世
学派内部理论分歧加深,分为左右两派
哈贝马斯、奥菲等人离开社会研究所
学生造反失败,“新左派”运动趋于沉寂
内容
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
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包括商业性的广播、电
文 化 工 业
影、电视,报刊、杂志、流行音乐等各种大
众文化和大众媒介
内容
被满足“大众”需要的商业力量所操纵 丧失了艺术本质的否定与超越精神 依赖于机械技术,内容风格千篇一律,缺 少艺术价值 文化工业产品构成一种具有欺骗性的意识 形态,扼杀人们的独西,满
法兰克福学派
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 20世纪20到30年代,是创立和形成“批判 理论”阶段,批判的社会理论是其主要特 征。 第二阶段: 20世纪30到40年代,对科技的“悲观主义” 思想占了上风,成为其思想的主要特征。
第三阶段: 20世纪50到6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发展到 鼎盛时期,在影响力上扩散到社会各个领 域,其中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受到 青年学生的狂热崇拜和极度推崇。 第四阶段: 1969年以后,内部研究成员观点的分歧日 益严重,研究所逐渐分化解体,法兰克福 学派的组成和影响都逐渐衰落。
所谓的文化工业是指凭借现 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 传播文化产品、文化商品的娱乐 工业体系。这种娱乐工业产生于 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
主要思想:
1、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创造性的丧失。 2、大众文化的齐一化:个性的虚假。 3、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超越维度的消解。 4、大众文化的操控性和统治性。
社会批判理论
社批判理论与创始人霍克海默确立的 批判理论基本方向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说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侧重点在政治经济领域, 那么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则集中在意识形 态和文化领域。
什么是批判理论?
传统理论的目的是对社会现实的 认同,而批评理论的宗旨是“超出 通行的社会活动方式”,因为“简 单的接受解释是不诚实的,批评地 接受支配着社会生活的范畴,同时 就包含着他们的宣判”。
哈贝马斯认为,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 真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获得制度化的只 是人的工具行为, 最终带来的是“生活世界 的殖民化”。但哈贝马斯认为, 合理性概念 不仅仅是目的行为的合理性, 它还包括交往 行为的合理性。
三、大众文化批评
法兰克福学派
? 1981年《交往行为的理论》
? 大众文化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统一力量。
? 1990年再版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 现代传媒本身即意味着言论自由,一方面诱惑和鼓动大众参与民主政治生活,另一方面实行 对国家机器的批判和监督。
? 老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十分关注电影这一在当时欧洲十分流行的大众媒介,本雅明便是其中之一。霍克海默、阿多诺的早期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报刊、广播的研究和批判上。
? 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的对象发生了转移,在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的研究著作中,电视已经成为讨论的主要大众媒介。以马尔库塞、哈贝马思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更注重对以电视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做形而上学的外部研究。
? 具体表现
? 1)从文化工业的娱乐消遣功能来看,文化工业促成人们的逃避主义、遁世主义倾向。
? 文化工业为消费者提供越来越多的文娱消费作品,从而给人们带来享乐和满足。实际上,享乐是一种逃避,即逃避对现实的恶劣思想进行反抗。就电影的欺骗功能而言,在现代社会中,整个世界经过了文化工业这个过滤器的过滤,结果是人们通常在对电影的欣赏中失去了独立的判断,往往认为电影就是外面大街上发生的情况的继续,或者外面的世界是人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事情的延续。这样就造成了人们的错觉,模糊了生活和电影之间的区别,极大地抑制了观众的判断能力,消解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美国的好莱坞在这个意义上是真正梦工厂)
? 1949年至60年代末,黄金时代
? 1949年开始回归德国,新老成员共同发展社会批判理论,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在左派青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主要观点
法兰克福学派主要观点引言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上半叶欧洲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理论流派之一。
该学派起源于法兰克福学院,由一群来自德国的学者组成,包括马克斯·霍克海默、赫伯特·马尔库塞、泰奥多尔·阿多诺等人。
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对社会现实的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对后来社会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
一、理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对理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他们认为,过分强调理性和科学方法论带来的是对于自然世界的探知,而忽略了对于社会现实的理解。
据他们看来,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也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他们批评现代社会变成了市场经济的奴隶,人们只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社会公平和人的团结。
二、文化工业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对于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和电影产业,抱有深深的批判态度。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的产物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不是为了提供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他们对于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商品化表示担忧,认为这样的发展会削弱人们的思考能力,并导致人们对于现实的深层次问题失去关注。
三、阶级意识形态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和阶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批判。
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分化日益加深,社会不平等也越来越严重。
他们主张解放劳动者,消除经济和社会上的不平等。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使得少数人掌握着绝大部分的财富和权力,而多数劳动者则被迫处于剥削和压迫之下。
四、批判性社会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以其批判性的社会理论而闻名于世。
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如“面具理论”,“社会批判”,“文化工业理论”等。
他们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如权力集中、社会控制、群体心理等。
他们试图唤醒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意识,并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五、人性解放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不满足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他们也提出了对于人性解放的理想。
法兰克福学派
霍克海默(1895-1973)
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 批判理论的奠基人 主要著作 1937年《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 第一次提出“批判理论”概念,制定批判理论的 基本纲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立宣言 1940年《论哲学的社会功能》 1940年《独裁主义国家》 1947年《启蒙辩证法》 1967年《工具理性批判》
a.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 从历史起源上看,意识形态产生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 分工有关,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精神生产独立化的产物。 从阶级属性上看,意识形态是特定利益集团,特别是统治 阶级的观念形态。 从社会功能上看,意识形态是异化的和分裂的世界的虚假 意识或异化意识,其本质特征是体现状辩护。 b.法兰克福学的意识形态批判 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意识,具有欺骗性,其主要功能是替 现状辩护 意识形态是一种统治力量、操纵力量和异化力量,通过大 众传媒播媒介和文化手段为现状辩护 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马尔库塞《单面人》
二、启蒙精神批判
1947年《启蒙辩证法》
导言说明了写作的原因和本书的理论框架 第一部分《启蒙的概念》揭示了神话就已经是启 蒙,启蒙退化为神话的主题,包括《奥德修斯或 神话与启蒙》和《朱丽埃特或启蒙与道德》 第二部分《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精 神》阐明了启蒙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倒退 第三部分《反犹太主义问题——启蒙的界限》描 述了启蒙的文明向现实中野蛮的倒退 札记与草稿:辩证人类学
1933年,社会研 究所被关闭,流亡 瑞士,后迁往美国 1937年,写作 《传统理论和批判 理论》
1947年,与阿 多诺合写《启蒙 辩证法》 1950年,在法 兰克福重建社会 研究所 晚年的霍克海 默放弃马克思主 义,他转而倾向 于神学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当代“新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因其活动中心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市而得名。
这个流派发端于本世纪20年代初期。
当时,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欧洲工人运动影响下,为了研究迫切的社会问题,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由具有进步倾向的费列克斯·威尔发起并出资,在法兰克福成立了一个社会研究所。
刚开始,研究所由于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对各种不同观点兼容并蓄,理论脱离实际,学院气太重,在理论上并没有多大作为和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的真正形成和发展,则是在1930年霍克海默尔就任研究所所长之后。
霍克海默尔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法西斯主义抬头,决定把哲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以研究“社会哲学”作为研究所的中心任务,克服过去单纯研究哲学、忽视社会现状的偏向。
他主持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从不同学科领域招揽了一批年轻有为的研究人员,如卜洛克、格罗斯曼、阿道尔诺、马尔库塞、弗罗姆、洛文塔尔等,先后被吸收参加了该研究所工作。
在希特勒上台前夕,研究所及其主要成员几经周折,迁居美国,坚持对法西斯主义批判。
战后应西德政府之邀,霍克海默尔和阿道尔诺等人于1949—1950年返回德国,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同实证主义社会学展开论战,在国内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论争中,法兰克福学派围绕社会哲学著书立说,吸收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现象学、人格主义等资产阶级哲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
该学派从哲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和考察。
其主要理论论题,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从理性主义出发,从道义上对法西斯“独裁国家”进行了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多数成员,是犹太人,亲身经受过希特勒反动政权的迫害,对法西斯主义极端憎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侨居美国对法西斯主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
但除个别人之外,其主要代表人物都是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出发点,不是把法西斯主义归因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是把它看作“理性衰退”的产物和“专横个性”的表现。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又称法兰克福学派或文化研究学派,是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一种社会哲学和文化理论流派。
该学派以批判理论为核心,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本文旨在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方法及其在当代的影响。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商品化与标准化: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产品往往被商业化、标准化和同质化,导致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往往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非艺术价值和审美体验。
2. 意识形态控制:大众文化常常被用来传播和强化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大众文化的受众往往被误导和操纵,成为被动的消费者。
3. 虚假需求: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广告、媒体等手段制造出人们所谓的“虚假需求”,使人们追求那些并非真正需要的商品和消费方式。
这导致人们的价值观被扭曲,失去了真正的精神追求。
4. 文化工业的霸权: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类似于工业生产,形成了庞大的文化工业。
这些文化工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文化霸权。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方法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式,对大众文化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批判。
其研究方法包括:1. 实证研究:通过对大众文化产品、受众行为等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大众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2. 历史分析: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大众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和政治因素。
3. 批判性思维: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大众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当代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标准化和同质化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价值的关注。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批判理论,以法兰克福学派研究所为中心,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达到巅峰。
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成员包括马克斯·霍克海默、赫伯特·马尔库塞、弗里德里希·波洛克、泰奥多·阿多诺、埃里希·弗龙姆等,他们受到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以及魏玛共和国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影响,致力于研究工业化社会的问题,批判现代社会的异化和理性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基础是批判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异化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社会存在一种异化现象,即人们与自己的劳动、与别人以及与自然的关系都被破坏了。
他们批判现代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认为劳动成为商品,工人没有掌握生产的权力,人们变成了商品的奴隶。
第二,意识形态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关注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所生产的文化和思想形成了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控制和操纵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第三,文化工业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和娱乐产业进行了批判,认为它们通过大规模生产和消费来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但也使人们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导致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压抑和限制。
第四,理性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社会中的理性化过程进行了批判。
他们认为,现代理性追求的结果是资源的浪费、对自然的破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他们提出了“技术理性”的概念,指的是将一切问题都变成技术问题的过度理性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批判和反思促进社会变革和人的解放。
他们希望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实践的参与,推动人们认识到社会的变动性,反对社会的不公平和压迫,并寻求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可能性。
虽然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力在20世纪后期逐渐减弱,但它对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出的许多概念和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当代社会理论研究中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法兰克福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活跃在德国的一个马克思主义流派。
该学派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影响,特别强调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从中引出了德意志问题,并对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处于民族革命的前夜。
这时候,一些社会民主党人在对德国社会和欧洲社会主义思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个以莱茵地区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织,这就是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织。
他们从工人运动中吸取养料,批判了民族沙文主义和狭隘的爱国主义思想,于1920年10月成立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
1921年1月15日改名为德国共产党。
后来,由于领导党的活动,该党成为德国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并开始从事政治斗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始人是李卜克内西、倍倍尔和施蒂纳。
他们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有三种不同的形式:“法兰克福学派”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流派。
马克思、恩格斯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学说被资产阶级当做社会制度的理论,被看做是天经地义的。
与此相反,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却遭到冷遇。
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企图压制新思潮的出现。
于是,它们纷纷改弦易辙,重新提出空洞的“乌托邦”理论和“人类天性”论,把这种乌托邦和“人类天性”变成攻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武器。
“法兰克福学派”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流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法兰克福学派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创造性地阐明了劳动价值论,把研究劳动、分配和生产作为研究经济现象的首要任务;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历史的辩证法;它从工人阶级的利益出发,揭露了法国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
“法兰克福学派”既强调阶级斗争,又强调阶级合作;既强调资本主义,又强调其基本矛盾。
在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该学派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美籍德国马克思主义者霍克海默为代表的一个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创始人是美籍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他们曾于1883年5月至次年9月在德国法兰克福所创建的社会民主党机关报《前进报》编辑部工作,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合作。
在这一时期内,他们共同研究和写作的“两本小册子” 《神圣家族》( 1884年)和《德意志意识形态》(1885年),标志着法兰克福学派的正式形成。
19世纪后期,由于欧洲各国先后实行了自由主义改革,随之而来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迅速发展,新旧矛盾冲突不断,导致当时的欧洲出现社会危机。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摆脱无政府状态下的混乱局面,提出建立以“自由人联合体”为基础的新社会,即“共产主义”的设想。
1884年,两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该书批判了普鲁士政府的反动政策,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未来社会中的领导权及其与资产阶级斗争的策略和手段。
这是两人合著的第一部著作,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纲领性文献。
魏玛共和国时期是法兰克福学派最辉煌的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通过该党机关报《前进报》,开辟了与法兰克福学派的论战阵地,创造了“社会批判”的概念。
“社会批判”的提出,使法兰克福学派成为反对普鲁士王朝、倡导社会改良的革命派哲学家集团,因此,社会批判又被称为“第四位批判者”。
他们将改良主义看做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第三条道路”。
1895年起,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为迎合国王威廉一世而纷纷转向保守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之名遂遭弃用。
魏玛共和国崩溃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续保持与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密切联系,并坚决抵制对两人的污蔑。
从1906年开始,他们撰写了有名的“两本小册子”:《法兰西内战》(1907)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910)。
前者全面分析了当时法国的国内外局势,揭露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犯的错误;后者则针锋相对地批判了拿破仑三世及其所代表的反动势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兰克福学派
一、兴起
二、第一阶段(早期)
三、第二阶段(中期,黄金时期)
四、第三阶段(衰落时期)
[编辑本段]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无论从代表人物的数量,还是从其成员理论建树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它都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可以断言,不研究和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不可能十分全面与深刻地理解20世纪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众多,著述丰富,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而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年代又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与卢卡契、布洛赫等人是同龄人,而它的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等人至今依旧健在并十分活跃。
[编辑本段]一、兴起
1923年,正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以卢卡契、科尔施等人为代表的一批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重新反思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并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内部建立起一个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宗旨的社会研究所。
研究所创办了《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杂志,它的第一任所长由属于奥地利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历史学家格律伯格(Carl Crunberg 1861-1940)担任。
格律伯格在马克思主义内部不同派别的争论中持某种中立的态度,他对东方正统马克思主义和卢卡奇等西方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持同样的态度。
在某种意义上,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成了西方和东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联结点,它所办的《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对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一视同仁,既发表新发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文稿,发表伯恩施坦等人的文章,也发表卢卡奇和科尔施等人的文章。
可以说,格律伯格担任所长时期,社会研究所的成员尚未形成我们今天所称谓的法兰克福学派。
1930年,霍克海默接替患病的格律伯格担任社会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以社会批判理论而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
可以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编辑本段]二、第一阶段(早期)
1930年至1949年的幻年间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创立时期和早期,从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活动地域来讲,这一时期主要是该学派的美国时期。
霍克海默与格律伯格最大的不同点是他不把社会研究所及《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仅仅当作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交汇或对话的场所,而是为社会研究所的成员确定了明确的研究方向,这就是建立社会批判理论或批判的社会理论。
霍克海默在就任所长时所做的题为《社会哲学的现状和社会研究所的任务》的演说中,明确提出,社会研究所的任务是建立一种社会哲学,它不满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实证性分析,而是以“整个人类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对象而揭示和阐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命运”,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总体性的哲学批判和社会学批判。
由此,霍克海默一方面引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另一方面,他为这一研究引进和组织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如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等人(第一代理论家),这些人或是成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成员,或是成为研究所新创办的《社会研究杂志》的撰稿人,由此而构成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强大阵营。
然而,事隔不久,法西斯上台,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大多是持激进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犹太人,因而无法继续在德国活动。
社会研究所被迫于1933年迁往美国,先后隶属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和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
在此期间,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逐步发展和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批判。
其间,霍克海默于1937年发表的《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明确把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概括为批判理论。
这一时期,法兰克福学派发表了许多阐述批判理论的重要著作,如霍克海默的《独裁主义国家》、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启蒙的辩证法》、弗洛姆的《逃避自由》、马尔库塞的《理性与革命》等。
[编辑本段]三、第二阶段(中期,黄金时期)
1949年至60年代末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中期,是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重新回到德国,在西德活动的时期,这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鼎盛时期或黄金时代。
1949年,应西德政府的邀请,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等人回国,重建社会研究所,二人分别担任研究所的正、副所长。
不久,霍克海默担任法兰克福大学校长,后又赴美讲学,实际上社会研究所的工作主要由阿多尔诺主持。
这一时期,不仅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无论是回到德国还是留在美国)继续建构与发展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而且一批年轻的理论家,如哈贝马斯、施密特、内格特等人开始崛起,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理论家。
在这一时期,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
他们进一步强调辩证的否定性和革命性,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
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并制定了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革命战略。
法兰克福学派的激进的文化批判理论在60年代末席卷欧洲的学生和青年造反运动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主要代表人物已成为十分著名、十分有影响的社会思想家。
代表法兰克福学派这一时期思想的主要著作有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和《爱欲与文明》、哈贝马斯的《认识与兴趣》、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等等。
[编辑本段]四、第三阶段(衰落时期)
从70年代起,法兰克福学派进入了自己的发展晚期,这是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相继去世,学派开始走向解体的时期。
60年代末席卷全欧洲的学生运动使法兰克福学派的声誉达到了顶峰,但此后法兰克福学派很快开始了衰落和解体的进程。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很多方面的。
首先,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主要代表人物相继谢世,阿多尔诺于1969年去世,霍克海默于1973年去世,马尔库塞于1979年去世,弗洛姆于1980年去世。
其次,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和施密特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由此导致了法兰克福学派的解体。
施密特被视作法兰克福学派的正统继承人,他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70年代的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依旧有效,而哈贝马斯则强调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批判理论同现代社会条件的不适应性,他开始致力于探讨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主张以交往理性来取代工具理性的核心地位,从而以交往行动理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这些分歧反映在施密特的《论批判理论的思想》、《作为历史哲学的批判理论》和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交往与社会进化》等著作之中。
理论上的分歧破坏了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间的合作。
1969年,哈贝马斯担任社会研究所的所长,但很快,由于同施密特之间关系的恶化,哈贝马斯曾于1971年退出社会研究所。
1972年施密特开始担任研究所的所长。
1983年哈贝马斯返回到法兰克福大学任教。
虽然社会研究所还依然存在,但哈贝马斯等人更多地是作为单独的思想家而活跃于国际学术界,法兰克福学派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学派的历史基本上已经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