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流域防灾体系加固决策研究

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流域防灾体系加固决策研究
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流域防灾体系加固决策研究

我国古代的防灾减灾方略汇总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 2011?7?上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关于防灾减灾的思想、政策和方略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记录。爬梳自先秦以来的部分防灾减灾方略,我们不禁为古人的聪明才智所折服,也希望能够以古鉴今、以史明智。 我国古代的防灾减灾方略 子荷/整理 我国历史上灾荒十分频繁,为世上少有。上自原始社会,下至明清,灾害频频发生。相传早在伏羲氏和燧人氏的时候,就已有水涝之灾;黄帝一百年有地震之灾;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凭借他们的智慧与勇敢,同自然灾害展开了不懈的斗争,围绕灾前预防和临灾救济等实践逐步摸索出一些方略,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防灾减灾之路。 两汉时期,我国古代的灾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奠定了此后两千年中国传统灾害观的基石。此后虽有发展,但根基全在两汉时期。当时灾害和饥荒方面代表性著作为《汉书?五行志》,其中的理论基 础还是阴阳五行灾害观念,灾害的范畴却大大扩展,收录其中的灾害种类 神灵,早在夏代的时候我国就形成了尊天敬神的风习,殷代以后降“天”的身影便无所不在。《礼统》云:“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论语》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礼记》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人们每遇疑难就祈求于天,岁荒丰歉也不例外。甲骨卜辞中类似的记载很多,如“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足其年!”春秋战国时 灾害范畴的滥觞 防灾减灾是伴随于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古老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在远古时代,原始人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抵御野兽的侵袭,制造了石器和木器,作为生产和安全的工具。早在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就在自己居住的村落周围开挖沟壕来抵御野兽的袭击。大禹治水和都江堰工程更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付水患的伟大创举。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地动仪,为人类认识地震作出可贵贡献。 古代文献中对灾害的定义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明显留存有远古信息的痕迹。《韩非子?六反》:“害者,利之反也”。“灾”、“害”二字合称最早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远远超过此前各个时期,计有66种之多。但此书的最大缺陷是对灾害的界定比较模糊,有许多非灾害现象被作为灾害列举其中。这种情况从《新唐书》开始有所转变,到《明史?五行志》中得到比较彻底的纠正,不但把以前史书中所有人为的活动排除于灾害之外,而且把五行之外的“天灾”也拒之门外。

我国地面沉降灾害现状与防灾减灾对策

第22卷第1期2007年3月 灾害学 J OURNAL OF CATASTROP HOLOGY Vo l122N o11 M ar12007我国地面沉降灾害现状与防灾减灾对策* 金江军,潘懋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介绍了中国大陆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分析了地面沉降的危害,提出要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和协调,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合理编制城市规划来预防和减轻地面沉降灾害。 关键词:地面沉降;防灾减灾;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P642126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0-811X(2007)01-0117-04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我国地面沉降问题越来越严重。地面沉降虽不至于直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但由于它多发生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很大。截止到2003年,全国地面沉降面积达93855km2,涉及50多个城市[1]。据估计,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 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我国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断陷盆地这三个地区,代表性的城市有上海、无锡、嘉兴、天津、沧州、太原、西安等。 东南沿海是我国地面沉降发育严重的地质灾害区,按照形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分为超采地下水而产生的地面沉降、软土地基地面沉降与工程性地面沉降[2]。截止到2005年,在长江以南的长江三角洲10万km2的范围内,因为长期超采地下水,区内1/3范围内累计沉降已超200mm,面积近1万km2。其中上海、苏锡常地区、杭嘉湖地区已经形成三个区域性沉降中心,三地累计经济损失分别达2900亿元、469亿元、85亿元。据初步估算,上海城区每下沉1mm,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0万[3]。此外,宁波市区地面沉降面积超过190km2,沉降中心沉降量为48912mm;温黄(温州)黄岩)平原的路桥)金清一带最大沉降中心累计超过1m[4]。 根据北京市地质矿产局公布的数据,到2003年底,北京市累计沉降量大于50mm的地区已达到2815k m2,并呈加快趋势。在东郊八里庄)大郊亭、东北郊来广营、昌平沙河)八仙庄、大兴榆垡)礼贤、顺义平各庄等地已经形成了5个较大的地面沉降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地面沉降速率为14mm/a。目前,天津市地面沉降面积超过10000k m2,并形成了市区、塘沽、汉沽三个沉降中心。1985~1992年,地面沉降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3186亿元[5]。由于开采深层石油,天津市沿海一带负海拔标高地区面积近20k m2,淤积突出,风暴潮灾害非常严重。近年来,武清区、西青区、津南区、静海县、宁河县出现了新的地面沉降发育中心[1]。 河北省的地面沉降非常严重。河北省平原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深层地下水持续严重超采,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加快,降落漏斗规模迅速扩大[6]。到2004年,河北省平原地区地面沉降大于200mm的面积达41855万km2,沉降大于500mm的面积达6430k m2,沉降大于1m的面积达755km2,沉降大于2m的范围已覆盖了整个沧州市区[7]。目前,全省分布有沧州、衡水、任丘、河间、坝州、保定-亩泉、大城、南宫、肥乡、邯郸10个地面沉降中心。以沧州和唐山为例,至2001年底,沧州市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为2236mm,沧州市累计沉降量大于400mm的 *收稿日期:2006-08-28 作者简介:金江军(1978-),男,浙江义乌人,博士生,目前主要从事城市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E-m ai:l ji ang j un@pku1edu1cn

防灾减灾工作应急预案

人民政府汛期防灾减灾工作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在水灾害形成前,通过严密的组织和防范措施,尽最大努力避免灾害发生,在灾害发生时做到心中有数、临危不乱、科学有序地指挥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减轻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目的和依据 为做好水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有效防范水灾,保证抗洪抢险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务院《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精神,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指挥体系和职责 (一)镇汛期防灾减灾领导小组 镇汛期防灾减灾领导小组由人民政府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人武部部长任副组长,镇卫生院、党政办、民政、派出所、国土、农技、林业、学校等相关人员为指挥部成员。镇汛期防灾减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副镇长任办公室主任处理日常事务。 各村相应成立汛期防灾减灾领导小组,负责所属地域的汛期防灾减灾工作。 (二)汛期防灾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工作职责 1、镇党政综合办公室负责汛期防灾减灾组织协调工作;负责传达由防汛、气象等部门提供的天气预报、洪水警报和上级有关汛期防灾减灾工作文件;督促各单位抓好汛期防灾减灾救灾物资供应、储备、调运和畅通保障等工作;做好汛情收集、上报与发布,协助做好汛期防灾减灾动员宣传等工作。 2、镇人武部负责组织基干民兵应急分队参与防汛抢险工作。 3、派出所负责灾区的治安保卫工作。在紧急防汛期间,按照镇政府或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部署,加强重点地区的治安管理;必要时实行交通管制,确保运送防汛抢险人员和车辆优先通行;

防灾减灾学习资料

防灾减灾学习资料防灾减灾日由来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2008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协委员提议,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 防灾减灾日简介 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防灾减灾日设立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在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防灾减灾日设立目的

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 1.防灾减灾的社会意义 防灾减灾是“现在投资、将来受益”,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防灾减灾可以建立更安全的社区,灾害减除减小或消除了各种危险事件带来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使社会更加安全。 ?防灾减灾减小了潜在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使社会、家庭和个体更快地从灾难中恢复过来,保持社会稳定。 ?防灾减灾通过减小或避免灾害造成的巨额损失,进而减小或避免了灾害带来的经济上的巨大波动,使社会、经济持续向前发展。 ?防灾减灾减小了个体、社区乃至全社会的财政冲击。 2.对给定区域,风险识别的要求 ?首先要调查清楚该区域的基本情况 ?其次自然灾害调查、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 ?最后在风险识别过程要给予详细的纪录 3.编制预案时,公众怎样参与? 在制订防灾减灾目标和任务指标时让群众参与就能确保减除行动能公平的代表各个部分公众的利益,减小他们关心的任何问题被忽略的可能性。让越来越多关心防灾减灾的公众参加到制定防灾减灾目标和任务指标的行动中来,同时他们也就会越来越支持预案的制定过程和预案本身。 让哪些群众参与以及有多少公众参与要根据预案制定着的权限,公众通常参与到公共问题、确定时间、资源的可得到性等。 ?1、组织公众论坛,恳求公众给出社区的防灾减灾目标和任务指标 让公众参与在制定目标和任务指标的方法或途径多种多样,所有的方法都是让公众给出防灾减灾的想法和观点,表达自己所关心的事和物,了解哪些行动可能对他们有影响。 ?1)城镇大厅(礼堂)会议 城镇大同会议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组织公众和权宜人共同学习防灾减灾调查研究结果以及预案编制过程,让公众和权宜人提出防灾减灾的目标和策略。 ?2)工作小组和顾问委员会 工作小组和顾问委员会在其它领域可能已经成立,如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交通运输。

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pdf

1邹城市农业生产现状 邹城市属于农业大市,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些年来,邹城市始终将建设特色生态农业、现代高效农业、休闲体验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措施。此外,邹城市将确保粮食安全置于首要位置,并有效地对各项惠农强农政策进行落实,同时还积极推广种植优良作物品种、玉米单粒播、小麦宽幅播等先进技术,使当地粮食产量实现了显著提升。据邹城市农业局相关数据统计,2014年邹城市粮食总产量为66.4万t,与2013年同比增长了0.97万t。其中夏粮总产量为28.39万t,与2013年同比增加了0.42万t;秋季粮食总产量为37.99万t,同比增长0.55万t。粮食生产呈现出持续增加的态势。 2邹城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2.1干旱灾害。邹城市农业干旱灾害频发,每间隔3~4a均会出现1次偏旱年,干旱年份的降水量位于450~700mm之间。其中以春旱发生频率最高,春季是农作物播种与育苗的关键季节,这一时期一旦发生干旱灾害不仅会导致农作物的播种与育苗时间推迟,还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邹城市夏季发生干旱灾害的频率较低,一旦夏季发生干旱灾害将会导致土壤当中的水分加速蒸发,使农作物生长由于土壤墒情不足而凋萎甚至枯萎死亡。邹城市冬季也有可能会发生干旱灾害,这一阶段农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少,因此干旱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与危害较轻。2010年9月份邹城市持续183d未出现有效降雨过程,累计平均降水量只有12mm,与往年同期相比减少了86%,是1951年以来同期降水最少的年份,并达到二百年一遇的强干旱灾害。气温持续较高,导致土壤严重失墒,不仅使当地农业、林业等遭受严重损失,还导致人畜饮水出现困难,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及经济的平稳发展。2.2暴雨洪涝灾害。邹城市降水季节分布极为不均,降水集中分布在每年夏季的6—8月份,这一阶段的降水量占到全年总降水量的50%以上,且具有突发性强、强度大、危害严重等特点。暴雨灾害发生时,低洼的农田将会出现积水,一旦土壤中水分过多将会淹没农作物,并使其生长发育速度有所减缓,甚至还会导致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以冬小麦为例,若暴雨出现在冬小麦抽穗之前则极易出现大面积倒伏,地面积水将会导致土壤的通气度及根系活力明显下降,最终导致冬小麦出现大量的烂根甚至死亡。若暴雨发生在冬小麦开花后期,则对花粉成熟极为不利,极易导致冬小麦由于授粉受阻而出现“胎死”现象,使冬小麦的空壳率显著增加。若暴雨发生在小麦灌浆与成熟时期,既会对冬小麦的千粒重与成熟度产生严重影响,还会导致其出现大面积倒伏,进而导致其品质不佳且产量不高。2016年山东省遭遇暴雨、冰雹天气过程的袭击,导致全省大部分地区均出现大雨或暴雨天气过程,其中邹城市降水量最大达到126.9mm。本次暴雨灾害导致邹城市大面积的小麦、玉米出现倒伏,棉花、蔬菜、葡萄等多种经济作物严重受灾,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巨大。2.3大风灾害。邹城市位于多风地带,大风灾害主要发生在丘陵、山谷等地区。大风灾害发生时往往还会出现各种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了当地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其中农业作为受大风影响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一旦发生大风灾害将会使其遭受严重损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设施农业而言,一旦大风强度较大,将会使大棚的棚架发生变形或扭曲,还会将棚膜掀起,并使大棚基础设施遭受严重损坏;大风灾害发生时还极易导致小麦、玉米等作物出现大面积的倒伏,折断植株的茎秆,使其无法正常生长发育;大风灾害发生时往往还伴随有暴雨天气过程,导致农作物遭受严重内涝,对农作物的品质与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3防灾减灾措施 3.1树立防灾减灾意识。邹城市气象局应当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并对其进行大力宣传,使当地居民能够明确掌握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及有效防御措施,保证居民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对其进行应对处理,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另外,邹城市气象局还应当定期开展素质与技能培训活动,以实现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与技能水平的显著提升。3.2构建完善的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机制。邹城市气象局应当综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气象监测预警系统,以确保准确地对气象灾害发生时间、地点及强度等进行预报,实现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水平的显著提升。还要构建科学、有效的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及发布平台,以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服务及应急保障的功能与作用,不仅能够为气象部门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还能为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还要综合运用互联网、电视、微信、微博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以确保民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做好其防御工作,以确保农业安全生产。3.3适时开展人工增雨。干旱灾害发生时,邹城市农民应当以土壤干旱程度为依据及时进行引水灌溉。当地人影工作办公室也应当抓紧有利天气时机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既能够有效缓解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危害,还能为农业的高产稳产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马瑞萍.瓜州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2019,9(02):82-83. [2]王艳斌.甘肃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8,38(02):239. [3]刘飞,吕崇健.贵州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J].北京农业,2016(5):132-133. [4]马瑞萍.瓜州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2019,9(02):82-83. [5]张金凯.湖南省吉首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J].北京农业,2014(27):163-164. [6]高玉兰,杨凤书,赵翠媛,等.河北省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与减灾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15):9039-9041.

防灾减灾 考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各国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都已相当完善 B.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利用的手段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 C.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可以实现灾前预警、实时跟踪和灾后评估 D. 我国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气象监测网、水文监测网、地震监测网以及海洋环境监测网等组成 解析:选D。世界各国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日趋完善,但还不够,故A错;地理信息系统只是地理信息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故B错;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可以实现灾前预警、实时跟踪和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建议,故C错。 2.自然灾害监测的主体包括( ) ①世界级监测机构②国家级监测机构③地区级和基层社区机构④多种自然灾害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④ 解析:选A。自然灾害是监测的对象,而非监测的主体。 3.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作用的连续性表现在( ) ①灾前预警②灾中跟踪③灾后评估④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A.①②③ B.①② C.③ D.④ 解析:选A。四项都属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作用,连续性表现在①②③。 4.下列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正确的是( ) A.GIS技术是重大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 B.RS技术主要用于交通导航、地震监测等方面 C.运用GIS技术,可以建立一种功能强大、快速高效的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D.运用GPS技术,可以进行洪水预报、淹没分析等 解析:选C。RS是监测系统,GPS是定位系统,GIS是分析系统。 新华网海口2012年3月29日记者从海南省气象台获悉,今年第1号热带风暴“帕卡”(Pakhar)于29日上午在南海南部生成,预计将给南海南部海域和海南省四周海面带来强风。据此回答5~6题。 5.获取“帕卡”的图像信息主要利用的地理技术系统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信息高速公路 6.预测台风的移动方向,主要应用的地理技术系统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信息高速公路 解析:监测台风利用的是RS,预测台风移动方向主要利用是GIS。答案:5.A 6.B 中国网络电视台2011年5月23日消息最新监测显示,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草原蝗虫虫卵比往年提前半个月孵化出壳,目前已呈爆发趋势,蝗灾发生面积230多万亩,严重危害面积150多万亩。为了能够及时准确预测和防治蝗虫灾害,达茂旗畜牧局草原站已启动草原蝗虫灾害防治卫星监测预警体系。针对往年飞机灭蝗时定位不准,有时误将农药撒入池塘等问题,今年在蝗虫发生的高密度区域采用卫星定位系统,精确掌握防治区域。据材料回答7~8题。7.上述治蝗实例中,主要采用了“3S”技术中的(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 8.卫星遥感技术之所以能够感知地面蝗虫的危害和分布情况是因为( ) A.农作物遭受蝗虫灾害,反射光谱会发生一定特性的变化 B.卫星分辨率高,可以拍摄到比较清晰的照片 C.卫星直接指挥飞机进行灭蝗工作,无需人工参与 D.如果采用飞机遥感,探测的范围会更大

防灾减灾管理制度

防灾救灾管理制度 为了应对地震、洪水、台风、暴雨、冰冻、地质灾害等各种突发灾害事故,根据就XXXXXXX的实际情况,特制订防灾救灾管理规章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电厂管辖区域内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 1.防灾救灾原则 1.1 自然灾害发生后,公司应灾害的大小级别立即启动《XXXXXX公司应急救援预案》,全面开展防灾救灾工作。 1.2 自然灾害跨区域、跨单位的,公司应急指挥部应服从政府应急指挥部的领导,公司员工必须遵守国家防灾救灾法律法规,遵守政府在紧急情况下的各项安排。 1.3 平时做好日常灾害预防工作,结合公司日常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对防灾减灾设施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重点对灭火器材、排水(洪)系统、防洪设施、自动报警设备等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 1.4 提前安排特殊时段如节假日和汛期、雷雨、台风、高温、严寒等极端气候情况下的值班工作。提前储备防灾减灾物资和工具。 1.5 与周边企业单位加强交流联系,与政府相关部门加强联系。 2.防灾救灾工作准备 2.1 物资准备

2.1.1 整合公司各部门现有储备物资和仓库物资,分级、分类管理救灾物资储备。 2.1.2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采购、调拨和运输制度。 2.2 人力资源准备 2.2.1 完善公司灾害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2.2 建立健全与公安、消防、医疗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2.3 宣传、培训和演习 2.3.1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利用厂区宣传栏、互联网平台等广泛宣传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员工的防灾减灾意识。 2.3.2 每年根据本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特点,组织演练《应急预案》1-2次,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2.3.3 建立公司各部门通讯录或全体员工通讯录,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公告机制。 2.3.4 根据电厂建(构)筑物及周边地形特点,规划本公司人员、设备紧急疏散路线图和避险区,并公示全体员工。 3.灾情信息管理及处理 3.1 现场人员发现险情,应根据公司《应急预案》的程序向上报告灾情,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房屋倒塌、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省“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全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综合防灾减灾作为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核心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列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县、乡(镇)两级各涉灾职能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加强综合防灾减灾项目建设,各灾种的测、报、防、抗、救、援措施得到进一步强化,自然灾害损失明显下降,人为致灾因素得到有效遏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综合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健全,部门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十二五”时期,县减灾救灾委员会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

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显著增强。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灾害救助、军地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支撑下,全力推动、做实减灾委工作平台,使减灾委真正成为了协调统领涉灾各部门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指挥机构。减灾救灾委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门工作职责,民政部门充分发挥县减灾救灾委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指导协调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涉灾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效率、效能显著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法规规章政策不断完善,依法应对灾害观念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印发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行蓄洪撤退预案》、《**县地震应急预案》、《**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相对完整配套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逐级完善了应急工作规程,依法应对灾害的思想观念明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备,应急信息推送快速敏捷。“十二五”时期,气象灾害、河流水位、城市涝、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疫病、空气污染等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气象观测、雨量水位自动观测、农情调度、地震监测台网、林业灾害监测、环

初中地理知识点:我国防灾减灾措施

初中地理知识点:我国防灾减灾措施一、选择题 1.当自然灾害来临时,下列方法可以有效避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当地震发生时,乘电梯迅速离开 B.当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C.寒潮入侵,气温骤降,及时增添衣服 D.台风来临,渔船进港避风 2.去年夏季,某山区天降暴雨,把在山间河谷中游玩的9名游客全部冲走.“为了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以下说法最不可取的是 A.突发山洪时,迅速跑向两侧的山坡B.突发山洪时,迅速跑到周围的高地上C.突发山洪时,迅速顺河道向下游跑D.来游玩时,提前收听当天天气预报3.当发生地震时,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A.藏在家里B.抱住电线杆或大树,不让自己摔倒 C.站在开阔的地方D.赶快坐车离开 4.2017年入春以来,中国南方多省区由于连降暴雨,引发洪涝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下列对一些自然灾害发生是采取的应急措施比较合理的是 A.地震发生时在路边抱着高压电线杆 B.雷雨天气在野外躲在大树下 C.泥石流发生时顺着泥石流运动方向撤离 D.当被洪水围困在室内时往高处转移,等待救援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尼泊尔是南亚山区内陆国家,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此次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加德满都谷地中90%的古老广场建筑、宗教庙宇已在这次大地震及其后的强烈余震中坍塌,共计12座世界文化遗产基本坍塌。读下图,完成5~6题 5.此次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不断张裂B.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不断张裂C.印度洋板块不断挤压亚欧板块D.非洲板块不断挤压印度洋板块 6.发生地震时,如没有条件迅速撤离到室外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①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可以头顶棉被蹲在室内房屋的三角空间中②如被埋压在废墟下,不要惊慌,尽量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③如果被埋压废墟下,不哭喊,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向外发出呼信号④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没有听到援救信号,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可喝自己的尿液.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7.以下应对不同自然灾害的做法,合理的有 ①突发地震时,应躲在高大建筑物下②突遇洪水时,要往低处疏散③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④收到寒潮警报时,应做好农牧业的防寒保暖准备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险措施正确的是 ①迅速跑到开阔地带②来不及撤离时,应迅速用书包等软物体保护头部,躲在坚固的课桌下等空间小的地方,就地避震③站着不动④使用电梯或者汽车逃命 A.③④B.①④C.②③D.①② 9.地震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B. C.D. 10.地震突发时,下列自我保护的防震应急方法不正确的是 A.躲到小开间墙角B.跑到室外空旷处 C.躲在房屋三角区D.躲到电梯里 11.当自然灾害来临时,掌握基本的自救方法,可以有效避灾。下列自救方法不当的是A.当地震发生时,若在马路上行走,应该迅速避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到较开阔的地区B.当地震发生时,若在较坚固的教室里,可以躲避在课桌和讲台下 C.当地震发生时,居住在六楼的居民可以跳窗逃生,减少伤亡

防灾减灾管理制度

防灾救灾管理制度 为了应对地震、洪水、台风、暴雨、冰冻、地质灾害等各种突发灾害事故,根据就XXXXXXX的实际情况,特制订防灾救灾管理规章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电厂管辖区域内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 1.防灾救灾原则 1.1 自然灾害发生后,公司应灾害的大小级别立即启动《XXXXXX公司应急救援预案》,全面开展防灾救灾工作。 1.2 自然灾害跨区域、跨单位的,公司应急指挥部应服从政府应急指挥部的领导,公司员工必须遵守国家防灾救灾法律法规,遵守政府在紧急情况下的各项安排。 1.3 平时做好日常灾害预防工作,结合公司日常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对防灾减灾设施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重点对灭火器材、排水(洪)系统、防洪设施、自动报警设备等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 1.4 提前安排特殊时段如节假日和汛期、雷雨、台风、高温、严寒等极端气候情况下的值班工作。提前储备防灾减灾物资和工具。 1.5 与周边企业单位加强交流联系,与政府相关部门加强联系。 2.防灾救灾工作准备 2.1 物资准备

2.1.1 整合公司各部门现有储备物资和仓库物资,分级、分类管理救灾物资储备。 2.1.2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采购、调拨和运输制度。 2.2 人力资源准备 2.2.1 完善公司灾害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2.2 建立健全与公安、消防、医疗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2.3 宣传、培训和演习 2.3.1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利用厂区宣传栏、互联网平台等广泛宣传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员工的防灾减灾意识。 2.3.2 每年根据本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特点,组织演练《应急预案》1-2次,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2.3.3 建立公司各部门通讯录或全体员工通讯录,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公告机制。 2.3.4 根据电厂建(构)筑物及周边地形特点,规划本公司人员、设备紧急疏散路线图和避险区,并公示全体员工。 3.灾情信息管理及处理 3.1 现场人员发现险情,应根据公司《应急预案》的程序向上报告灾情,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房屋倒塌、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一、着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综合气象监测网络。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旅游、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加强合作。构建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气象灾害立体监测体系, 着力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大力推广运用先进的预报预警技术, 重点加强暴雨、大雾、雷电、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的短时临近预报, 全面提高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 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和趋势预测, 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二、全面落实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三)切实抓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认真做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工作, 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气象灾害分析评估, 根据灾害分布情况、主要致灾因子等, 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深入查找在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隐患和薄弱环节, 并及时整改到位。 (四)依法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发展改革、水利、农业、林业、国土、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

(五)抓紧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县市区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抓紧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优化、整合各类资源, 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六)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江河堤防、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工程设施的防灾抗灾作用。气象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做好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竣工验收, 并加强检测、监督和管理。暴雨、山洪、滑坡等灾害易发地区, 要科学制订防洪、防渍涝、防滑坡等工程建设标准, 提高综合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七)加强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农业、林业、生态旅游、地质灾害、电力、交通、城镇环境、重点工程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等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 三、努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八)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县市区要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要求。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 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不断完善相关应急预案。经常开展预案演练, 特别要加强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演练, 切实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 (九)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完善多部门相互配合、资源互补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体系。及时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和电信部门要及时播发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并根据需要及时增播、插播重要灾害性天气警报。人员密集场所、关键街区、主要建筑物、公交设施上布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 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建立村级气象灾害预警传播网,组建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 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 (十)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加强人工增雨、防

综合防灾减灾的战略思维价值理念与基本原则

综合防灾减灾的战略思维、价值理念与基本原 则 郑功成 2012-7-16 11:06:19 来源:《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提要: 灾情是中国国情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灾害问题的严重性应当促成提升防灾减灾重要性的社会共识; 防灾减灾能力是多灾之国综合国力的有效构成要素,有必要将防灾减灾从部门分割、局部调控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国家综合减灾实践。综合防灾减灾应确立安全第一、天人合一、主动防范的价值理念,遵循发展与防灾减灾结合,预防优先与抗救结合,责任分担与风险分摊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综合治理与重点应对结合,应急管理与长效机制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 综合防灾减灾; 价值理念; 基本原则 一、治理灾害问题急切需要战略思维 中国是多灾之国,考察中国的历史,堪称是一部灾害史。水灾、旱灾、蝗灾曾经并列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历史上因灾致乱的例子不胜枚举。现实中的中国,更因全球气候变化、工业化进程及其他多种原因,进入了灾害多发、群发时期。近年出现的涉灾谣言导致群体性恐慌事件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公众面对灾害的脆弱心理和对安全保障的渴求。灾害问题正在日益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安全保障已经构成了全民的重要民生诉求。因此,无论是从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问题日益恶化的现实出发,还是从公众对安全诉求的急剧上升出发,现阶段国家有必要将综合防灾减灾提升为国家战略,通过采取综合有效的应对灾害之策,以增强公众对安全问题的信心,并使灾害问题真正得到缓解。

(一) 灾情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国情构成要素 进入本世纪以来,水、旱灾害连年不断,2003年的“非典”及此后爆发的多种传染性疾病蔓延,2008年暴发的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近年来发生的西南连年干旱及各种环境灾难等,又揭示了多灾之国的中国,灾害正在以多发、频发和非常态的面孔出现。一方面是自然灾害的暴发已经不分南北西东,地震、洪水、干旱、台风、海啸等酿成的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气候变化加剧,人为型自然灾害剧增; 另一方面是人为事故的发生遍及城乡各地,伴随工业化进程而来的是工业灾害全面暴发,环境灾害已经成为危及人的安全与持续发展的重大因素,公共卫生事件乃至恐怖主义的威胁亦让人防不胜防。所有这一切,均标志着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灾害以其变异的姿态和严重的损害后果,在时刻提醒甚至警告着我们不能再对其掉以轻心,不能再忽略它的存在与发展。从政治角度出发,各种灾害特别是重大灾害的发展,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和各级政府管治能力的考验; 从经济角度出发,各种灾害导致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以及各项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投入,是对国民经济正常发展与微观经济正常运行的重大打击,也是对国家财力及相关经济制度或政策的冲击; 从社会角度出发,各种灾害必然损害正常的社会秩序并产生难以预料的心理冲击,往往容易导致社会失控与秩序混乱。可见,灾害不仅是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风险基础,而且已经成为一切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灾害问题不仅给千百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中国的灾害问题,客观上已经成为构成中国国情的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让民众了解国家和所在地区的灾情,让政府了解国情、省情、市情、县情中的灾情,并树立起全民的灾害意识,把减灾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每年国民的自觉行动中

防灾减灾规章制度守则

防灾减灾规章制度 新疆宽洋风电场 二〇一八年一月一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落实防灾减灾工作,全面增强风电厂的防灾能力,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对人身和设备的伤害,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防灾减灾实行“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发展生产”的方针。各项防灾措施要与安全生产、新建、扩建、技术改造、大修以及设备更新相结合。 第三条风电厂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防灾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定、办法等行政法规,以及国家颁发的防灾设计规范、规定和标准等技术法规,采用成熟可行的防灾技术,不断增强职工的防灾意识和素质。 第四条公司和风电厂全体职工都有责任和义务参加防灾减灾工作。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 第五条风电厂要健全防灾减灾组织机构,形成完整有力的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在公司防灾减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具体工作。 第六条风电厂的防灾减灾工作由风电厂厂长、值长组成工作小组,全面负责防灾减灾具体工作。 第七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由公司领导和下设的职能部门领导组成,也可与公司其他防灾机构联合设置。

第八条风电厂防灾减灾工作小组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取得支持并与之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作用,协同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第九条风电厂防灾减灾工作小组负责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报告工作。 第十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对风厂的防灾减灾工作进行归口管理,部署、安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风电厂防灾减灾工作小组的日常工作,同时做好公司各项防灾减灾工作并向上级部门报告工作。 第三章工作任务 第十一条防灾减灾工作按时间划分为灾前预防、灾时抢救和灾后恢复三个阶段。 第十二条灾前预防工作主要有: (一)健全防灾减灾工作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充实人员,制定责任制度、工作计划和措施。培养一支防灾减灾救护队伍。生产体系在震时应立即转变为防灾减灾体系。 (二)风电厂要与当地的防灾减灾规划相结合,编制、实施和及时修订本风电厂的防灾减灾规划或灾时应急对策,扎实深入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落实与当地的防灾减灾规划和区域综合防御体系的协调和协作。 (三)对已投运的风电厂进行全面的防灾减灾检查。凡防灾减灾能力不够的,要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整改。 (四)制定生产岗位和专业指挥系统灾时应急预案,组织模拟训练和演习。制定关键要害岗位人员的灾时操作要领和防灾减灾应急措施。制定和实施危险品管理规定。

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对策和建议

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对策和建议 摘要:近些年来一些恶劣天气在我国发生的频率,逐年增高,这对人们的日常 生活以及农业生产工作都产生了非常大的不良影响,这就给气象服务,事业的工 作人员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要求,但是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气象服务管 理人员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数工作人员对于如何提供气象服务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这就给气象服务工作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对于普通人来说,对气 象的关注点更多是在于天气预报,大多数人能够通过天气预报对第二天或是即将 未来几天内的行程以及生产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准确的气 象预报内容,而这些都涉及到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工作。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对策;建议 引言 随着全球变暖,气象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因此,我们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和发展。现阶段,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尚不完善,对人民群 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因此,有必要不断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 要性,以便更好地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本文就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对策和建议进 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意义 气象灾害的发生,对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胁。通过开展气象 防灾减灾工作可以更好的降低居民的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从而更好的促进经济 的发展。 二、我国气象灾害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气象灾害的现状 气象灾害是人类生活的大气圈内自然形成的由大气运动而产生的灾害,是众 多自然灾害的原生灾害之一。气象灾害特点如下:一是种类繁多,如高温、干旱、暴雨洪涝、低温冷害、绵雨、风雹等;二是危害范围广,无论是高山、海岛、平原、丘陵、江河、湖海及高空等都会出现气象灾害。三是产生的频率较高,如我 国的台风、旱涝等灾害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其他灾害。四是持续时间长,如干旱、秋绵雨等会连续造成损害。五是损失严重,每年我国因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达到1500亿左右,受灾人数达到1.3亿人。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气象灾害受 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气象防灾减灾统一协调指挥能力还存在薄弱环节、系统资源整合还不够 完善。硬件上没有建立各级区域内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软件上各部门资源整 合还不到位,不能直观反映各部门的防灾减灾实时信息。比如:气象部门预警信 息发布是一套系统,水务部门水库水情监测是一套系统,国土部门地质灾害监测 又是另外一套系统,各部门资源并未有效整合,不能实时共享,存在各行其是的 现象。 二是农村等基层气象灾害主动防御意识还需加强。主要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 宣传培训普及不够,农村气象防灾减灾防御机制还不够完善,气象综合防灾减灾 能力仍然薄弱。 三、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