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将军与伏波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漆招进作品集⋅历史篇

伏波将军与伏波山*

来过桂林的人都知道伏波山,读过中国历史的人则都知道伏波将军马援。

马援(前14——后49年)字文渊,汉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县)人。王莽篡汉时任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依附割据陇右的隗器,不久改归刘秀,反攻隗器。建武十一年(35年)夏任陇西太守,率军击破先零羌,招民屯田,为置长吏,缮城郭,起坞堠,开沟洫,郡中乐业,塞外氐羌归附。后擢虎贲中郎将。曾与光武帝刘秀谈论兵法,深得赏识。建武十六年与骠骑将军段志奉旨剿皖城李广,一鼓即破。

时岭南交趾郡麋泠县(今越南太原西)有一雒将女子征侧,甚为悍勇,与其夫朱鸢人诗索、妹征贰聚众生事,交趾太守苏定依法将诗索处死,散其徒众,二征怨愤。建武十六年春二月,征侧、征贰举兵反叛,攻没其郡,苏定内避。九真、日南、合浦诸邻郡越人群起响应,攻取六十五城,各郡太守仅得自守。征侧遂自立为王,以征贰为大将,立都麋泠。光武帝惊怒。建武十七年末,下诏拜马援为伏波将军,南征平叛。

马援率领从长沙、零陵等郡征调的八千汉兵,溯湘江,过灵渠,下漓江,在广信(梧州市)与苍梧、桂阳二郡兵卒会合,再至合浦,缘海西行,随山刊道,于建武十八年三月在交趾浪泊登岸,即与征侧、征贰决战,大败之,斩杀数千,俘一万余人,追至麋泠。征侧、征贰领残部乘夜逃往禁溪。马援督军围困近年,终在次年初攻破禁溪,斩杀数千,俘二万余人,征侧、征贰也双双被擒杀,传首洛阳。四月,又率大小楼船二千余艘、战士二万余人,攻九真郡征侧余党都阳等,自无功至居风,斩获五千余人,都阳降服。马援将其渠首三百余口迁往零陵郡地,以便约束。至此岭南悉平。马援以功被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

与在陇西一样,马援在交趾也采取恩威并施政策,所过之处,为郡县建城郭,开凿沟渠灌溉田地,又举陈越律中与汉律相谬者十余条,与越人申明仍按旧制实行,故越人诚服,奉行无改。

建武二十年,马援班师回朝。临行前,将缴获的越人权力象征铜鼓熔解,铸成铜马、铜柱。马援将铜柱立于交趾北界,上刻“大汉伏波将军马援建此”,以震慑越人;将铜马和其他战利品运回京师,贡献光武帝。

建武二十五年,六十三岁的马援自告奋勇出征武陵“五溪蛮”,不幸兵困壶头山,病死军中,应了他战死边野、马革裹尸的誓言。但与他有宿怨之人却乘机告他贻误军事,又诬他从交趾运回一船明珠文犀据为已有。刘秀大怒,追收马援新息侯印绶。马援妻儿十分惶惧,不敢报丧,不敢归葬旧茔,在城西草葬了事。

马援死后,深受其惠的岭南人民对他十分怀念,到处立祠建庙崇祀他,编织故事颂扬他。最为世人所知的,就是伏波山的许多传说了。

伏波山就是因“伏波将军”的称号而得名。伏波山孤峰矗立漓江西岸,江水自北奔南而来,在此遇阻,折流而去,山有“伏波”之胜。而伏波将军南征北归,都曾在山南水缓处泊船休息,因此人们便把“伏波将军”的威名与山“伏波”的胜概联系在一起,把山叫做“伏波山”。而有关伏波将军的故事,也日渐丰富起来。

山下有一洞,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山底,达于漓江,奇异无比,有“湘南洞穴之冠”美誉,原名东岩。相传马援征交趾时士兵水土不服,多染疾病,士气低落,马援求得当地土方,以薏苡救解,全其性命,终将禁溪攻破,擒杀征侧、征贰。因此马援对薏苡十分喜爱,班师回朝时,随载一船,准备运回京师种植。不想才到桂林,光武帝听信谗言派了使者来调查,说有人告他私运明珠欲为已有。马援十分气愤,将满船薏苡倒入岩边深潭,以表自己清白。使者很受感动,据实回报,光武帝方免追究。谁知马援死后,仍难逃明珠之冤。当时朝中就有人不平,桂林人民也为其鸣冤,将东岩改称还珠洞,将薏苡的故事到处传扬。又在山下建立伏波庙以示纪念。天长日久,这个故事就尽人皆知了。

*发表于《桂林名城研究》总第2期(1989年),第43页。

伏波将军与伏波山

洞中还有一石,下垂与地平处突然断离,似剑一般,谓之试剑石,传为马援试剑处。明人龙万化有七律一首:

山灵独居水云中,有客探奇一苇通。

洞号还珠非合浦,石因试剑倚崆峒。

磨崖欲勒班生字,题柱深怀马援功。

莫谓临江空洒酒,此身皆作一时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