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美术传承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工艺美术传承思考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派系林立、种类繁多,上至宏观的建筑、园林,下
至微观的刻镂、刺绣,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伴随着古先民脱离蒙昧的穴
居时代,一路欢歌,将整个中华民族装点得异彩纷呈、璀璨夺目。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作为人们谋生手段的民间工艺美术渐趋衰落,以前随处可遇的老工艺师傅相继离世,传承人改行易业、青黄不接,很多古老的民间工艺濒临失传。振兴民间工艺美术,紧扣时代脉
搏为民间工艺美术注入新的生命力,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是民间工艺美术研究者的历史课题。拯救民间工艺美术刻不容缓。
20世纪80年代,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汹涌着商品经济的大潮,各
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促动地方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与繁荣。“文化
搭台,经济唱戏”,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被推到风口浪尖,一方面高
举着继承传统的旗帜,一方面以经济为风向标,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民族村”“民俗村”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各地。这种“大打民族艺术牌”的人为旅游景点的建设,确实为民间工艺美术打开了通向市场化
的大门,给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和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
和理解民间工艺美术;但另一方面,这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方式深
深地伤害了一些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短视行为使
民间工艺美术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和内涵被媚俗猎奇,甚至陈腐落后
的东西所取代。诸多民间工艺美术流于表面化、程式化,使人们对民
间工艺美术的态度由起初的好奇演变成漠视,民间工艺美术面临着更
为严峻的生存危机。民间工艺美术真正的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
第一,对民间工艺美术要有准确的文化认同和艺术认知。作者以前在
课堂上给学生展示民间工艺美术图片,面对做工精美、构思巧妙和乡
土气息浓郁的泥塑、布艺等艺术品,学生并没有表现出热情,他们大
多认为这些东西都过时了,远没有日本动漫模型和变形金刚有意思。
这种对传统文化艺术认同的缺失发人深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作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西方艺术观点的传播和渗透。学生从提笔画
画开始,接受的是西方美术教育理念。严谨的造型、追求逼真三维空
间效果的焦点透视的观察方法等,既武装了学生的艺术思维,又束缚
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多元造型
方式不了解,并缺乏深入研究的兴趣和动力,这势必导致中国民间工
艺美术的思维模式和造型观点被边缘化。拯救民间工艺美术,不能拘
泥在一时、一事、一物,必须从根本上扭转传统文化在国人心目中认
知的颓势。只有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高度的认同感,人们才会发现
它的美、价值与存有的意义,才会在儿童的不同成长阶段有计划、有
目的地渗透和熏陶。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人们才会不分职业、年龄、地域,自
发地、真正地注重民间工艺美术,对其实行珍视、保护、研究和发展。民间工艺美术流传于后世需要一代代人接力承递,旧社会的人们迫于
生存压力,不得不学;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出于个性追求,想学才学。一个被动,一个主动,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想学,意味着感兴趣,
发自内心地走近、了解、热爱它;但想学的背后,也存有半途而废的
可能。越是历史久远,越是变革缓慢,也许几代人的努力带给民间工
艺美术的变革微乎其微、难于辨察。只有准确理解民间工艺美术的重
要性,从思想上认同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传承人才能勇于担负起
沉重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将民间工艺美术发扬光大。
第二,善于甄别,敢于扬弃。艺术的传承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和文化特色。旧的社会体制下,生产力落后,百姓生活难以维系,人们难免在
各式工艺品中流露出残留的封建迷信思想,反映出对钱与权的迷恋。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健全,人们的幸福
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一些反映古老的陈腐观点的题材已经无法契
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需要对这些题材实行新的文化解读和再现。随
着时代的发展,民间工艺美术家相继走出大山,走出村寨,艺术视野
持续开阔,作品注重的题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讴歌新农村、新
生活、新社会,到纯粹表达内心世界,追求自由解放,民间工艺美术
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时代的巨变。同样,古老的哲学观点也愈发
显示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如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体系中,追求“天人
合一”是永恒的主题,即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同样注重人与自
然的和谐共处,对这个题材的深度挖掘,永不过时。“皮之不存,毛
将焉附?”对于民间工艺美术来说,技巧仅仅“毛”。纯手工制作与
大机器批量生产固然存有差别,但这差别并不足以与民间工艺美术的
精神内核相提并论。相反,对于民间工艺美术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
才是“皮”,才是其存有的基石。理解到这个点,民间工艺美术创作
才能够放开手脚、大胆取舍,让实实在在的民间工艺美术不再游离于
百姓的生活,不再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猎奇或炫耀。换句话说,民
间工艺美术要想生存,必须反映时代风貌。
第三,合理整合资源。我国民族艺术教育发展很快,学习人数众多,
与传统的口传心授不同,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趋于学院派。这种新的
教学模式下教育出来的艺术家与传统意义上的民间艺人有很大的不同,在对民间工艺美术的理解、传承和创新上,前者具有鲜明的当代性。
以女红刺绣为例,很多接受过民族艺术教育的传承人不但在技艺上功
夫过硬,思维上也更具创新性,工笔绘画的构图、笔法、设色,以及
西方写实绘画、摄影艺术都被有选择地吸纳到刺绣上。这种理论联系
实践,紧扣时代脉搏,将新的认知、创造融入女红工艺的尝试,必将
成为这个古老民间工艺发展中合乎艺术规律的创新。现代媒介已渗透
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受此影响,
民族艺术的创作、传播以及活动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人们足
不出户,就能够欣赏到世界各地的原生态民族艺术,点开网络,各种
艺术信息涌入眼底……传媒的现代化无疑加速了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播
和推广,但也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担忧:艺术是不能复制的,现代
传媒导致信息传播的加速和前所未有的广泛,会对质朴的民间工艺美
术创作形成冲击。以泥塑制作为例,同一题材在不同的时间经过不同
手艺人的塑造,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艺术特色。因为人们所处的情境
不同、艺术素养不同,正所谓“十唱九不同”,艺术的趣味就在于这
些艺术家不同的创作特色,而现代媒介会导致艺术创作的趋同化。当然,这种担忧似乎显得有点沉重。现代媒介已成为传播的主流,民间
工艺美术不能因噎废食,单纯地排斥它,要注意因地制宜,合理调配,为己所用。“山高人为峰”,艺术的传承始终在于人本身。现代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