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发展战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年5月30日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纲要。
一、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一)“十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到2005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均达到95%以上,进入全面普及的新阶段。
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取得重大进展,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明显提高,农村教育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继续增加,在校生达4031万人。
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加快发展。
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毛入学率达21%,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加强。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教育投入不断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开放进一步扩大,很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得到高度重视并在逐步解决。
各级各类教育稳步发展,国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左右。
教育发展为我国国民素质提高,为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十一五”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迫切要求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是指中国国家制定的在2006年到2010年期间推动科技领域发展的计划纲要。
这一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的规划纲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经济效益。
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重要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3. 推进产业升级: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
4. 加强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优秀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通过实施这些规划纲要,中国的科技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
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明确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是未来五年国土资源工作的行动纲领。
《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以2005年为基准年,2006年至2010年为规划期。
第一章成就与形势第一节国土资源工作成就显著“十五”时期,国土资源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妥善处理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资源供应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贯彻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总规模,基本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
国土资源大调查等专项规划取得重要成果。
油气资源和新能源调查评价取得新进展,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发现一批矿产地,新增了一批资源量。
基础地质调查程度进一步提高。
重点地区土地资源调查监测成绩显著。
完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取得成效。
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得到加强,开展了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的专项调查评价和全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成功预防了一批地质灾害,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逐步规范,矿业权管理得到加强。
海洋资源开发力度加大,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
在东太平洋洋底多金属结核勘查中,在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圈定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基础上,不断扩大勘探范围,初步圈定了富钴结壳资源申请区。
测绘统一监管逐步加强,基础测绘工作稳步推进,测绘保障服务成效明显,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迅速。
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编制和实施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省、市、县四级矿产资源规划。
积极培育规范资源要素市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
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取得显著成效。
土地、矿产、海洋执法监察全面展开。
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
大陆科学钻探顺利完成。
029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029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目录序言一、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方针原则(三)发展目标二、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七)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三、公共文化服务(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九)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十)普及文化知识(十一)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十二)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四、新闻事业(十三)推进新闻媒体建设(十四)加大对重点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十五)办好新闻网站(十六)发展新兴传播载体五、文化产业(十七)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十八)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十九)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二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二十一)健全各类文化市场(二十二)发展现代文化产品流通组织和流通方式六、文化创新(二十三)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二十四)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二十五)推动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创新主体(二十六)加快科技创新(二十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七、民族文化保护(二十八)编纂出版文化典籍(二十九)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三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三十一)规范和保护国家、民族语言文字(三十二)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三十三)抢救濒危文化遗产八、对外文化交流(三十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三十五)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三十六)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九、人才队伍(三十七)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建设(三十八)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三十九)做好培训工作(四十)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四十一)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四十二)建立国家文化艺术领域授予荣誉称号的制度十、保障措施和重要政策(四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四十四)健全宏观调控(四十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十六)完善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四十七)加强文化立法(四十八)实施步骤“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序言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
国家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
国家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附件:国家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纲要(2004~2010)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二○○三年十二月目录前言 (11)一、安全生产现状、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2)二、指导思想、基本方针与目标 (33)(一)指导思想 (33)(二)基本方针 (44)(三)总体目标 (44)(四)分类目标 (44)三、主要任务 (66)(一)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体系 (66)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 (66)(三)加强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 (77)(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77)(五)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88)(六)加快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88)(七)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88) (八)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 (88) (九)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监督检查 (99)(十)强化职业卫生监督检查 (99)(十一)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安全监管 (99)(十二)促进安全产业发展 (1010)(十三)加强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建设 (1010)(十四)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1010)(十五)加快社区安全建设 (1010)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111)(一)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建立综合决策机制 (1111) (二)加强各级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 (1111) (三)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 (1111)(四)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 (1111)(五)编制和落实安全生产专项规划 (1212)(六)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机制 (1212) (七)建立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严格市场准入 (1212) (八)加强群众性的安全生产监督 (1313)(九)倡导先进的安全文化 (1313)(十)加强安全生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313)五、规划实施的重大工程 (1313)(一)安全生产理论发展与创新工程 (1313)(二)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与创新工程 (1313)(三)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程 (1414)(四)重大危险源监控与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 (1414) (五)矿山事故预防与主要灾害治理工程 (1414)(六)运输车辆、船舶安全监控系统工程 (1414)(七)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程 (1414)(八)安全生产技术保障建设工程 (1515)(九)安全生产监管手段创新工程 (1515)(十)职业卫生促进工程 (1515)(十一)安全专业人才及培训基地建设工程 (1515)(十二)安全文化创新工程 (1515)国家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纲要( 2004~2010 )前言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文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海洋资源正文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局2009年)为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海洋科技发展任务,统筹国家“十一五”海洋科技发展,提升我国海洋科技水平和能力,发挥海洋科技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特制定《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的规划期为2006年至2010年,部分领域展望到2020年。
一、面临形势与发展现状1.面临形势21世纪是海洋世纪。
世界各沿海国家、国际社会对海洋事务高度重视,国际海洋科技围绕全球重大环境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发展迅速,呈现新的趋势。
一是重大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催生着一些新的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带动着海洋高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二是以海洋生物技术和深海技术为核心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快速发展;三是海洋监测和探测向高分辨、大尺度、实时化、立体化发展,建设海洋环境业务化监测系统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大量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和引领海洋产业向高科技化发展,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
贯彻落实“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部署,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加速发展海洋科学技术。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海洋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缓解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瓶颈制约,对海洋调查和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快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障海洋和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实现沿海地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迫切需要海洋科技的支撑、服务和引领。
我们要切实把握国际海洋科技迅速发展的态势和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机遇,大力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开创海洋科技发展的新局面。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比
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3]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十三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二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发展理念第五章发展主线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六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第七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八章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第九章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第十章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第三篇构建发展新体制第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十二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第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第十四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十五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十六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十七章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第十八章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第十九章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第二十章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第二十一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第五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第二十二章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二十四章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第六篇拓展网络经济空间第二十五章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第二十六章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第二十七章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十八章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第七篇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第二十九章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三十章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第三十一章强化水安全保障第八篇推进新型城镇化第三十二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三十四章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第三十五章健全住房供应体系第三十六章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第九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三十八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第四十章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第四十一章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第十篇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第四十三章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四十四章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第四十五章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第四十六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四十七章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第四十八章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第十一篇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第四十九章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第五十章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第五十一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第五十二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第五十三章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第十二篇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第五十四章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第五十五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第十三篇全力实施脱贫攻坚第五十六章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第五十七章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第五十八章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第十四篇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第五十九章推进教育现代化第六十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第十五篇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第六十一章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第六十二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六十三章缩小收入差距第六十四章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六十五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第六十六章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第十六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六十七章提升国民文明素质第六十八章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第六十九章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第十七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七十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 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以中西部农村地区为重点,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以中等职 业教育为重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培养 和造就一批杰出人才。
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律地位,完善学校法人制度,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积极推进学校 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办法改革。依法规范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开拓创新,办出风格和特色。继续推 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2.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办学规范、管理有序、监督有效、保障安全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学校管理,推进科学民主办 学和依法办学。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与卫生管理制度、安全预警机制,健全师生意外保险和医疗卫生保险制度及 健康体检制度,努力建设平安、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
谢谢观看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 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政策方针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统筹城乡、区域教育, 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 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比
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3]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发展理念第五章发展主线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六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第七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八章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第九章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第十章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第三篇构建发展新体制第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十二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第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第十四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十五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十六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十七章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第十八章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第十九章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第二十章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第二十一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五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第二十二章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二十四章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第六篇拓展网络经济空间第二十五章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第二十六章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第二十七章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十八章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第七篇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第二十九章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三十章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第三十一章强化水安全保障第八篇推进新型城镇化第三十二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三十四章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第三十五章健全住房供应体系第三十六章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第九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三十八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第四十章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第四十一章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第十篇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第四十三章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四十四章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第四十五章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第四十六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四十七章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第四十八章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第十一篇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第四十九章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第五十章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第五十一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第五十二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第五十三章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第十二篇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第五十四章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第五十五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安全生产标准化”十一五”规划纲要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标准化”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4-7 中国矿长网安全生产标准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的重要规范,是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依法行政、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标准化工作的加强,充分发挥安全生产标准在安全生产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对于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我国安全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以国家《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和《国家标准化“十一五”发展纲要》作为编制依据。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三定”规定明确的职责,确定本规划的范围。
本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形势、现状与问题,指导思想和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四个部分,是“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一、形势、现状与问题安全生产标准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安全生产方面的标准绝大多数是强制性的,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标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协会以及各标准化组织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几十年来,制定了大量的安全生产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涉及到各个领域,在一定时期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安全生产标准作为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重要工作日程。
2004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安全生产标准代号AQ,解决了安全生产标准一直没有专用代号的问题,使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
(一) 面临的形势1.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迫切需要安全生产标准做为技术支撑。
标准是法律的延伸。
标准具有技术性法律规定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的颁布实施,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和依据。
但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无一例外都需要安全生产标准的有效支持。
2.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迫切需要加大安全生产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力度。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法规类别】文化综合规定11803【发布部门】a03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日期】2006.09.13【实施日期】2006.09.1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R12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9月13日发布)目录序言一、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方针原则(三)发展目标二、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七)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三、公共文化服务(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九)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十)普及文化知识(十一)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十二)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四、新闻事业(十三)推进新闻媒体建设(十四)加大对重点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十五)办好新闻网站(十六)发展新兴传播载体五、文化产业(十七)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十八)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十九)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二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二十一)健全各类文化市场(二十二)发展现代文化产品流通组织和流通方式六、文化创新(二十三)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二十四)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二十五)推动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创新主体(二十六)加快科技创新(二十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七、民族文化保护(二十八)编纂出版文化典籍(二十九)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三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三十一)规范和保护国家、民族语言文字(三十二)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三十三)抢救濒危文化遗产八、对外文化交流(三十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三十五)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三十六)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九、人才队伍(三十七)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建设(三十八)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三十九)做好培训工作(四十)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四十一)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四十二)建立国家文化艺术领域授予荣誉称号的制度十、保障措施和重要政策(四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四十四)健全宏观调控(四十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十六)完善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四十七)加强文化立法(四十八)实施步骤“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为2006~2010年。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06年3月14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纲要全文约55000字,共分为14篇:1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4加快发展服务业;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8深化体制改革;9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10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1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2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3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14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面临矛盾社会环境经过“十五”规划头四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稳定地进入新一轮上升期,预计“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速将超过“九五”时期8.3%的水平,2005年人均GDP可能达到1400美元。
新的物质基础已经奠定。
经济结构变动空前活跃,发展空间急剧扩大。
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新的体制条件逐步完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新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新的发展理念正在树立,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科学指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有了良好开端。
未来5-15年,我们面临的挑战仍然相当严峻,能否妥善应对,将决定国内发展的基本走势。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
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经济总量显著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这些都带来发展空间扩大的新机遇,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强度。
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本质上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技术含量低和经济效率差的问题。
“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五篇
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发展基础和潜⼒,按照发挥⽐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民⽣活⽔平差距趋向缩⼩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第⼗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节推进西部⼤开发 西部地区要加快改⾰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持、⾃⾝努⼒和区域合作,增强⾃我发展能⼒。
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依托中⼼城市和交通⼲线,实⾏重点开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出境、跨区铁路和西煤东运新通道,建成“五纵七横”西部路段和⼋条省际公路,建设电源基地和西电东送⼯程。
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态⼯程,加强植被保护,加⼤荒漠化和⽯漠化治理⼒度,加强重点区域⽔污染防治。
加强青藏⾼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
⽀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特⾊产业,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持发展先进制造业、⾼技术产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
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改善农村医疗卫⽣条件,推进⼈才开发和科技创新。
建设和完善边境⼝岸设施,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边境贸易。
落实和深化西部⼤开发政策,加⼤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付⼒度,推动建⽴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渠道。
第⼆节振兴东北地区等⽼⼯业基地 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改组改造,在改⾰开放中实现振兴。
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粮⾷基地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提⾼商品率和附加值。
建设先进装备、精品钢材、⽯化、汽车、船舶和农副产品深加⼯基地,发展⾼技术产业。
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抓好⾩新、⼤庆、伊春和辽源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搞好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全文)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全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阐明“十一五”期间国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目标、任务、投资重点和政策措施,重点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及环境保护部门的责任和任务,同时引导企业、动员社会共同参与,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环境形势(一)“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进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将改善环境质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把环境保护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淘汰了一批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了污染治理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地区、流域和城市的环境治理不断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得到加强;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市场化机制开始进入环境保护领域,全社会环境保护投资比“九五”时期翻了一番,占GDP的比例首次超过1%;环境管理能力有所提高,环境执法力度有所加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对我国环境保护规律性的认识不断深化。
在经济快速发展,重化工业迅猛增长的情况下,部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减缓,部分地区和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核与辐射安全得到保证。
(二)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化学需氧量仅减少2.1%,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
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简称“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
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
国家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doc
附件:国家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纲要(2004~2010)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二○○三年十二月目录前言 (4)一、安全生产现状、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二、指导思想、基本方针与目标 (4)(一)指导思想 (4)(二)基本方针 (4)(三)总体目标 (4)(四)分类目标 (5)三、主要任务 (7)(一)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体系 (7)(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 (7)(三)加强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 (8)(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8)(五)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8)(六)加快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8)(七)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9)(八)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 (9)(九)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监督检查 (9)(十)强化职业卫生监督检查 (10)(十一)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安全监管 (10)(十二)促进安全产业发展 (10)(十三)加强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建设 (11)(十四)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11)(十五)加快社区安全建设 (11)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1)(一)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建立综合决策机制 (11)(二)加强各级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 (12)(三)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 (12)(四)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 (12)(五)编制和落实安全生产专项规划 (13)(六)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机制 (13)(七)建立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严格市场准入 (13)(八)加强群众性的安全生产监督 (14)(九)倡导先进的安全文化 (14)(十)加强安全生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4)五、规划实施的重大工程 (14)(一)安全生产理论发展与创新工程 (14)(二)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与创新工程 (15)(三)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程 (15)(四)重大危险源监控与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 (15)(五)矿山事故预防与主要灾害治理工程 (15)(六)运输车辆、船舶安全监控系统工程 (16)(七)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程 (16)(八)安全生产技术保障建设工程 (16)(九)安全生产监管手段创新工程 (16)(十)职业卫生促进工程 (16)(十一)安全专业人才及培训基地建设工程 (16)(十二)安全文化创新工程 (17)国家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纲要( 2004~2010 )前言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摘要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制约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结构不合理。
“十五”时期在快速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
指导原则: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策导向: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6000万人。
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保障水平提高。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约束性指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约束性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005年55.8%,2010年60%,年均增长4.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2005年18.2%,2010年20%,年均增长1.8%(约束性指标)。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凝聚人民意愿的国家战略意图,其中的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国发2005-35号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
国务院批转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06〕3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同意劳动保障部、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二○○六年十月十三日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目录序言一、“十五”时期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一)主要成就1.就业再就业取得明显成效2.职业培训取得较大进展3.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4.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初步形成5.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二)基本经验1.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是推进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2.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指针3.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坚持依法行政,是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有力保障5.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是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必要条件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一)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二)社会保障制度亟待完善(三)劳动关系中的矛盾日益突出三、“十一五”时期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2.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3.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四、“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一)发展目标1.就业持续增长2.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3.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4.劳动关系基本保持和谐稳定5.劳动保障法制比较健全(二)主要任务1.实施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3.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保障能力4.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创建和谐劳动关系5.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五、“十一五”时期保障措施(一)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二)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及制度改革(三)加强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四)加强劳动保障科学技术研究(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六)加强劳动保障事业宣传(七)加强劳动保障系统能力建设序言21世纪头20年,我国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在线阅读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下载(PDF)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说明中表示,根据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审查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纲要(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
一、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的“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大型灌区,完善中小型水利设施”修改为“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大型灌区”。
二、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的“加强物种资源保护”修改为“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三、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后增加了“保护有特色的农村建筑风貌”。
四、将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实行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交流制度”修改为“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
五、将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发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修改为“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
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的“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后增加了“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七、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增加了“稳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
八、在植保工程中将“建设部分生态和生物治蝗示范基地”修改为“建设一批生态和生物控灾示范基地”。
九、在壮大船舶工业实力中增加了“优化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
十、在大型乙烯成套设备中的“推进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和对二甲苯、对苯二甲酸、聚酯成套设备的国产化”中删除了“聚酯”。
十一、将积极发展电力中的“建设金沙江、雅砻江等水电基地”修改为“建设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黄河上游等水电基地”。
十二、将调整化学工业布局中的“关停小型低效炼油装置”修改为“关停并转小型低效炼油装置”。
十三、将鼓励纺织工业增加附加值中的“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提高自主品牌比重”修改为“提高纺织工业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在“扩大产业用纺织品”后增加了“丝绸”;将“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移至该段的最后一句。
十四、在发展水路运输中将“完善沿海港口布局”修改为“完善沿海沿江港口布局”。
十五、在铁路中增加了“青藏铁路延伸线”。
十六、将水运中的“加快内河港口建设”修改为“加快重庆、武汉、南京等内河港口建设”。
十七、将服务业发展政策中的“健全服务业国家标准”修改为“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化”。
十八、将推进西部大开发中的“加强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修改为“加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
十九、在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中“办好中心城市的民族初中班和高中班”后增加了“加强民族大学建设和民族地区高等教育”。
二十、将“甘南湿地生态功能区”修改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
二十一、将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中的“推进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和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修改为“推进废纸、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和废弃电子产品等回收利用”。
二十二、在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中增加了“攀钢”、“江西铜业”和“青海柴达木”。
二十三、在强化促进节约的政策措施中增加了“加快循环经济立法”。
二十四、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中增加了“加强公民知识产权意识”。
二十五、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中增加了“规范教育收费,建立严格的教育收费公示制度”。
二十六、在完善财政体制中的“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后增加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二十七、将优化出口结构中的“加强对出口商品价格、数量的动态监测”修改为“加强对出口商品价格、质量、数量的动态监测”。
二十八、将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中的“建立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制度”修改为“建立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制度”。
二十九、在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中的“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前增加了“继续开展定点帮扶工作”。
三十、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中的“抓好非煤矿山、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和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等的专项整治”中增加了“建筑施工”。
三十一、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中“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健全重大问题决策前协商的制度”后增加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坚持和完善职工
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
三十二、将全面推进法制建设中的“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社会风气”修改为“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风气”。
三十三、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增加了“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三十四、将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中的“支持香港发展金融、航运、旅游、资讯等服务业”修改为“支持香港发展金融、物流、旅游、资讯等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