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系列】(通用版):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起源的起源与奠基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源远流长 多元一体
社会生活有共同点 核心集中中原地区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类别
概况
生产力
原
始
社 会
生产 关系
旧石器时代: ①打制石器; ②采集渔猎; ③学会用火。
新石器时代: ①磨制石器;少数青铜器(新晚) ②出现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定居生活
③进入文明时代:出现私有制、阶级、从聚落→部落→国家 的初始形态。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起源的起源与奠基
第1课
先秦
原始社会:旧石器、新石器时代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早期国家)
第2课
奴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春秋战国
第3、4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
课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观察下列两幅图片,指出古人类遗存分布在地域上有什么特点?
文化遗址众多 区域分布广泛 文化差异明显
商业
①货币:商朝后期,出现铜铸币 ②商人:商朝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③市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 ④信贷契约:《周礼》中已经有借贷纠纷的记载;商周出现商业契约 ⑤政策:工商食官
民居
城市:商朝城市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郑州 商城遗址);
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各有定制。
【民族外交】周朝的“小行人”管理民族事务及对外交往。
【货币赋税】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还有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 【货币赋税】西周出现中国最早的关税,分为国内关税和国境关税。
【融通】商、周时期的经济
农业 商周:农业劳作方式:奴隶集体耕作。
①青铜器作坊中发现大量的青铜范 ②商朝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如四羊方尊(选必三P2)。 手工业 ③手工业作坊式劳作(商朝制骨作坊选必二P23)
高考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理清发展线索
——历史时空、特征要记牢
(一)政治上——传统政治的萌生
[练中贯通]
1.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
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
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说明
(
)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为而治”,故 B 项错误;根据所给材料可以看出其并不是真的
就对社会充满了绝望,故 C 项错误;材料与“小国寡民”的社
会追求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理解三种治国理念
[关键点拨]
儒家推崇“人 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
治”
想。即所谓的“王道”
法家提倡“法 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A 项错误;耜耒与刀耕火种无关,故 B 项错误;神农氏被尊奉
为中国农业的始祖,相传他制造了农具——耜耒,反映出农业
萌芽时期的信息,故 C 项正确;以农立国的大政方针伴随着小
农经济的产生而逐步确立,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2017·南宁模拟)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
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析] 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
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 A 项正确。
周不存在君主专制,B 项错误,排除;C 项错在“直接控制”,
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政治层面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中,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
经济层面由商周时期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以来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文化层面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现象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实用科学是科学发展的特点。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知识点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国家出现,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1)政治制度: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2)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王朝具有很浓厚的神权色彩。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原因周武王灭商以后,延续了旧的内外服制度武王去世后发生的“三监之乱”,使得外服诸官及其附属国威胁中央的问题暴露出来为了确保中央政权的稳定,并有效控制外服地区2.宗法制的做法,也是与政治机制不断更新的要求背道而驰的3.礼乐制度(1)含义:周礼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2)作用: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历史遗存(1)分封制的历史遗存: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许、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2)宗法制的历史遗存: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及祭祖扫墓等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整合一中华文明的起源__先秦时期名师课件
二、以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分封制的实际效能 1.分封制形成的等级观念影响深远 分封制造成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割。分封制所造成的
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且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 观念之中。即便是经历了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激烈冲击,由 分封制强化的贵族等级秩序及其意识仍存在。
2.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的交流 西周封国内居住着几个方面的代表人物,即被分封子弟 及其率领的军队、殷遗民、专业技工等,他们同住在一个城 市内,谓之“国人”。封地所在的一些土著族群,其首领及 封君与国人相互通婚。还有一些土著居住在郊野,成为“野 人”,他们往往是东部古老的族群。在封国之内还有更多不 同人群。他们构成一个多元的复杂社会,推动了文化大融合。
族部落繁衍而产生的土著氏族组织,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
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
结合体。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
A.实现了周王权力的高度集中
B.有利于对地方直接管理
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意识
显性时空 王位世袭制、早期国家、分封制、宗法制、
隐性时空 礼乐制度、贵族政治
三、“宗法(族)观念”对中国传统政治基因的影响 1.概念分析 统治者以政权控制王朝政治,以族权控制社会基础。宗
族成为仅次于官僚行政组织的社会集团,并作为封建国家的 细胞和社会基础,对维护封建秩序起着重要作用。
宗族的作用,从上往下看,宗族制度是与生产力发展水 平相适应的,族权与政权联合统治,血缘与地缘牢牢扭结, 又从根本上强化了宗族的存在及发展。
小题验知
1.(2018·汕头一模)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
骨中精选 41 956 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
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1))依)变据化材:料分一封概的括主西体周是制王度族相和比功于臣以;前天的子变由化诸,侯结之合长所变学为知诸识 侯分之析君这。种变化的影响。 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 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统治。
(要求:1、将知识网络简单梳理在笔记本上; 2、批注与其它知识点或现实的内在联系)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1、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
一、农业
石器锄耕 (商周时期)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 中国传统耕作方式)
思考1:什么是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阶段的典型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有何作用?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2、耕作技术
一、农业
(商周时期)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春秋战国)垄作法。
思考2:什么是垄作法?相比之前的耕作技术,这种垄作法 有何进步之处?
3、水利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一、农业
4、经营方式
集体耕作 (商周时期)
个体农耕(即小农经济,春秋 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并发展成
B 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2013·海南单科·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
B 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为古代农业主要经营方式)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知识清单 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时空定位概览必过核心知识一、先秦时期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线索·明]1.夏商周时期:王位、爵位实行世袭制,西周时期地方管理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内部实行宗法制。
2.春秋战国时期:(1)分封制走向瓦解,出现诸侯争霸和割据混战的局面,华夏认同感增强。
(2)各国纷纷变法,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图示·解]二、先秦时期经济的发展[线索·明]1.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转变;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
2.商业发展:从西周“工商食官”到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图示·解]三、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线索·明]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流派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和思想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科技文化: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是比较完整的文字;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
[图示·解]必清核心问题[辨析·判正误]·历史现象1.夏朝最高统治者称王,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的机构与职官,标志着早期国家的形成。
(√)2.商朝的王权承袭、中央体制和地方内外服制度,表明政治制度的完善。
(×) 提示:商朝时期中央及地方政治制度的建立,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过程并非完善。
3.南稻北麦是我国原始农业的种植格局,原始农业的出现促使人们开始走向定居生活。
(×)提示:中国古代的原始农业种植格局是南稻北粟而非南稻北麦。
4.个体小农经济具有生产积极性,其必然导致经济规模日益扩大,抗击天灾人祸的能力逐渐增强。
(×)提示:个体小农经济具有分散、简陋等特点,同时农民的各种负担比较沉重,因而其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宏观视野 明晰发展脉络 主题聚焦 强化关键能力 增分策略 凸显学以致用
内容索引
宏观视野 明晰发展脉络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人群、氏族社会、 历史 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 地位 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
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
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
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点睛 命题依据课标,旧石器时代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 器时代晚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 社会的门槛。 答案:D
2.(2024·贵州联考)下图是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文化遗址 分布及影响范围示意图。这反映了中华文明( C )
A.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B.以中原地区为核心 C.呈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D.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据图可以看出,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及影响范围十分广 泛,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另外,这些文化遗址大部分集中在 中原地区,几大文化遗址交错分布、互相影响,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 一体性,因此,图中信息反映了中华文明呈多元一体发展趋势,故选 C项;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材料呈现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 遗址的分布及影响范围,并不能说明中华文明源于该地区,排除A 项;“以中原地区为核心”是图片反映的部分信息,但不能反映这些 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及影响范围的广泛性,排除B项;我国进入早期国 家阶段是在夏朝,与题干中“新石器时代”不符,排除D项。
【学渣君高考历史复习系列】: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学渣君高考历史复习系列】: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理脉络】中国历史常常把秦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的那段历史称之为先秦时期,这一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阶段。
从社会形态来看,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转型。
从文明形态来看,主要是历经了采集渔猎、农耕文明。
先秦农业经济,耕作方式主要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和铁犁牛耕。
铁犁牛耕技术的产生,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农业的发展也为先秦的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在春秋战国时期打破了官府垄断的局面。
先秦政治呈现的特征是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再到中央集权的演变。
先秦文化具有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特征,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局面。
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高考动态与对策】对于先秦时期相关知识点的考查,主要侧重于政治史与文化史。
政治史主要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分封制与宗法制。
经济史主要考查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而文化史则侧重于“百家争鸣”现象的考查。
复习备考时,一是要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特点、关系,特别是宗法制的影响;二是识记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理解并区分各个流派的思想特征;三是注意中西历史比较分析,如与古希腊民主政治和人文精神的对比分析。
【主干知识】一、先秦经济1、农业(1)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春秋战国开始出现少量铁制农器。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井田制(西周)——封建土地所有制(春秋战国时确立)2、手工业原始瓷器出现和丝织业发展(商);商周青铜制造(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
板块一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复习
2.(2024·河北邯郸部分示范性高中三模)湖北荆门市屈家岭遗址是中国新石
器时代的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制作精美的陶鼎、陶制双腹器、蛋壳陶杯、壶形
器、彩陶纺轮,发现了国内已知最早的高温黑釉陶。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
屈家岭( )
A.与红山文化存在一定交流
B.已经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C.产生了私有制和阶层分化
D.发展处于原始人群阶段
解析:材料表明屈家岭具有水平较高的烧陶技术,说明出现生产水平较高的
制陶工人,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社会大分工,B项正确。黑陶是龙
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故屈家岭文化可能与龙山文化存在一定的交流,排除A项;
仅凭陶器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屈家岭已经脱离原始人群范畴,排除D项。
表 经济 模式形成。冶铁技术出现;“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货币流通广泛,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现 文化
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形成
民族 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加强,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关系 创造了条件
年份 2024年
地区 全国新课标卷·24 黑龙江、吉林、辽宁卷·1
湖北卷·1 甘肃卷·1 山东卷·1 湖南卷·1 全国甲卷·24 广东卷·1 重庆卷·1
试题情境 史前遗址中墓葬的不同规模和出土物
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 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蛋壳陶杯” 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
早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西周时期国人对政治的影响 春秋时期诸侯“盟主”的权力 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的规格 关中地区西周到春秋时期墓葬头向的变化
良渚文化等
文化特点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
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解析 由材料“诸侯相争,大国肆意僭越礼制。针对这种混乱局面,大批思想 家和政治家极力主张以礼治世”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礼乐制遭 到破坏,大批思想家宣扬以礼治世,重建社会秩序,故选B项;这一时期礼乐 制受到破坏和冲击,不能夸大为破坏殆尽,排除A项;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兴起, 并未成熟,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以礼治世的主张,并未提及其他思想主张, 不能得出思想文化繁荣的结论,排除D项。
3.(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 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 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D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通览 阶段特征
总特 征
先秦时期(旧石器时代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 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 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
中华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
发展
思想 文化
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 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色;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实用性科学兴起
核心 要点聚焦
考点1 政治——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知识梳理]
一、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771年)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而材料中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 做法破坏了分封制,分封制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中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 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不复存在,排除A项;周天子和楚国国 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中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血缘关系, 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
专题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考点汇总-高考历史三轮复习(统编版)
专题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1)背景: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②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2)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内容:①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②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③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
④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派服劳役、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⑤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4)瓦解:①事件:楚王问鼎、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②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
(5)影响:①积极影响: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
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和华夏民族及国家意识的形成。
②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3.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
(2)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②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3)作用:①巩固了分封制,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
②家、国结合,使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理脉络】
中国历史常常把秦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的那段历史称之为先秦时期,这一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阶段。
从社会形态来看,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转型。
从文明形态来看,主要是历经了采集渔猎、农耕文明。
先秦农业经济,耕作方式主要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和铁犁牛耕。
铁犁牛耕技术的产生,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农业的发展也为先秦的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在春秋战国时期打破了官府垄断的局面。
先秦政治呈现的特征是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再到中央集权的演变。
先秦文化具有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特征,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局面。
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高考动态与对策】
对于先秦时期相关知识点的考查,主要侧重于政治史与文化史。
政治史主要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分封制与宗法制。
经济史主要考查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而文化史则侧重于“百家争鸣”现象的考查。
复习备考时,一是要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特点、关系,特别是宗法制的影响;二是识记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理解并区分各个流派的思想特征;
三是注意中西历史比较分析,如与古希腊民主政治和人文精神的对比分析。
【主干知识】
一、先秦经济
1、农业
(1)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春秋战国开始出现少量铁制农器。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井田制(西周)——封建土地所有制(春秋战国时确立)
2、手工业
原始瓷器出现和丝织业发展(商);商周青铜制造(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
西周已有铁器;春秋冶炼生铁和块炼钢。
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商业:产生职业商人和货币(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官营局面也被打破。
4、经济政策
(1)“工商食官”
(2)重农抑商开始出现(战国)——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政策(思想)
二、先秦政治
1、“家天下”的开始
王位世袭制(王位和爵位继承上)标志着“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夏朝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