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

浅谈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

谈到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首先我们得了解其繁荣及其如此繁荣的原因。已进入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时期,小说观念的进化及之前的创造实践为大批小说家们累积丰富的经验,对日益丰富的明清社会生活、不断丛生的社会弊端加以反映的任务,已不是传统诗文所能担负。

因此小说取得了于传统诗文在文学中同等的地位,成为明清文学创作的中心和主流,可以说明清小说的题材范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丰富,艺术手法也相当之成熟全面。

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为例,《红楼梦》一经面世,便在文坛上引起了爆炸式的轰动,不但拥有众多读者,更引起文人们竞相点评这一部惊人之作,最后总括着《红楼梦》中众多的头绪和线索的,是一种深刻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知人论世,曹雪芹出生于一个与清皇室有着密切关系的贵族世家中,其曾祖在其父亲共三代四人,前后任江宁织造六十年。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四次驻跸曹家。康熙死后,曹家被卷入皇室内争,两次被抄家,其家族从此一败涂地。曹雪芹的一生,恰好与曹家盛极而衰的经历重叠。他少年时代在南京有过一段富贵繁华的生活,懂事后即目睹家族巨变,生活每况愈下,在穷愁潦倒之中,四十多岁就去世了。可以说,亲身经历为曹雪芹创造《红楼梦》提供了必要的生活基础。

《红楼梦》的表层是一个哀怨动人的爱情故事:宝玉与黛玉相爱,但由于家长的横加干预,结果黛玉含恨而死;宝玉看穿了一切,“悬崖撒手”,出家做和尚去了;而宝钗在取得家长的恩准,好不容易得到了“宝二奶奶”的身份后,最终也成了这场不成功的婚姻的殉葬品。这是一个多重线索的爱情婚姻悲剧,但它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才子佳人故事,因为曹雪芹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了这场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悲剧

宝黛爱情悲剧首先是社会悲剧,这体现在家长为宝玉择配的条件上。由于贾府走向衰亡,子孙一代不如一代,家长便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宝玉身上,对他的婚姻大事也一直十分关注。家长在黛玉和宝钗两人中最后选定了宝钗,原因是:

第一,从精神思想上说,只有宝钗可以使宝玉走上封建主义正道;

第二,从性格能力上说,宝刹“稳重和平”,善于调解矛盾,在“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圆滑中,又有着处理家务的实际才干,可以化解家族内部的重重矛盾;

第三,从身体条件说,宝钗的“肌肤丰泽”远胜于黛玉的体弱多病,何况黛玉的病情加剧的原因,实在令家长头疼;

第四,从对男女之情的态度来看,黛玉不善于掩饰自己对宝玉的感情,宝钗却能“大理上不错”,表面上不做任何违背封建礼数的事。

这四个方面归结起来,实质就是对封建制度是顺从还是叛逆的问题,贾府虽然面临着衰亡,但家长们决不允许带有叛逆色彩的爱情萌生和发展,他们无情地摧残了宝黛间的爱情,制造了悲剧。

二、性格悲剧:

宝黛爱情悲剧又是性格悲剧,因为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宝黛两人性格上的弱点造成的。宝玉和黛玉既是封建家族的叛逆者,优势贵族公子小姐。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行为的不一致:一方面,他们对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不以为然,对功名富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圣贤经传、忠孝节义的道德规范嗤之以鼻,他们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向往着人际的平等和个性的自由;另一方面,他们往往不自觉地流露出贵族后代的优越感,他们的言行实际仍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贵族子女的身份所左右。这样,作为叛逆者的宝黛反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为作为贵族公子小姐的他们却又不可能离开贾府生活一天;作为叛逆者的宝黛敢于心心相印地互吐衷肠,作为贵族公子小姐的他们(特别是黛玉)却在思想深处信守着封建道德观念,仍然希望通

过家长的赞同从而使他们的爱情获得合法性。宝黛之间的爱情既是坚贞的,又是脆弱的,这种爱情在专横的家长面前,当然十分容易被扼杀。

三、命运悲剧:

宝黛爱情悲剧更是无法逃遁的命运悲剧。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处有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本来,《红楼梦》中的宝、黛、钗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可以一目了然的,贾府衰亡的趋势也是十分明显、无需多加说明的,为什么曹雪芹会担心读者难以理解“其中味”呢?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得好:“总之,无论是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似乎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感伤主义思潮在《红楼梦》理的升华。其实,正式这种思潮史《红楼梦》带有异彩。”在《红楼梦》里,美是如此地脆弱、短暂,那么轻易就被毁灭掉了;而制造悲剧的人如凤姐、宝钗、王夫人,他们不是有意与害人为乐,他们呢只是遵奉着封建规范办事,在无意中充当了扼杀美的凶手,而他们自己,也随着他们寄生的封建家族的败落走向毁灭。这不是简单的恶善有报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无从逃遁的人生悲剧。“悲凉之雾,便被华林”,《红楼梦》中弥漫着渺茫的人生空幻的迷雾,这种诗一般情韵和意蕴,使它得到了“诗的小说”、“叙事的诗”的美誉。

《红楼梦》以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故事为线索,写出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贾府的衰亡,是多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小说写到了贾府之外的矛盾(如与皇室、忠顺王府等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其他派系的矛盾,与农民及下层市民的矛盾),但作者更着意描写的是贾府内部的种种矛盾。由于受到种种矛盾的困扰,贾府终于陷入不可自拔的危机之中。贾府里有主奴之分,主奴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阶级关系。

《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为女娲补天的神话杜撰了一个新的结局,并附上了一首偈,中间有这么两句:“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无疑,这里透露出一个消息:作者为封建阶级叛臣的曹雪芹,对已彻底败落的家族,仍怀着一丝难以解脱的温情。他实在不愿意看到封建社会的“天”就此坍塌,他为自己的“无材补天”感到深深的遗憾。但是,从《红楼梦》后面的情节来看,可以发现:曹雪芹对“补天”已经丧失了信心,这样一种内外交困、矛盾重重的大家族,除了彻底败落,不配有更好的命运!《红楼梦》,就是曹雪芹为必然灭亡的封建家族和封建社会唱出的一首深情的挽歌。

《红楼梦》不是一个简单的才子佳人故事,还与小说对爱情本身的描写有关。曹雪芹对宝黛爱情的描写,是别具一格的。首先,从爱情产生的基础和方式而言,他打破了男才女貌、一见钟情的俗套;其次,他不再把爱情视为仅仅是当事人的个人的事情,宝黛爱情与贾府衰亡史息息相关,互为因果。他对爱情生活的描写,与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最后,他打破了“夫贵妻荣”大团圆结局的传统写法,以震撼人心的悲剧来结束整个故事。曹雪芹对宝黛爱情的描写,是对古代文学中爱情题材作品组建凝固下来的描写方式的一个超越。

当然,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还表现在:

《三国演义》,通过对统治阶级内部各政要集团之间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的描写。对统治阶级的各种恶德进行了集中的暴露,作者主要表现的是对无恶不作的军阀、政客、野心家的切齿痛恨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部分作品把封建时代发生的种种罪恶视为是个别坏人造成的,而《水浒传》总是联系着整个故事背景描写一桩桩的不幸事件,引导读者去思索悲剧发生的总体原因。

《西游记》,吴承恩正是以对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同情乃至肯定,表现自己也是当时广泛的文人对有才之士得不到重视的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封建专制政治的无比痛恨。

《金瓶梅》更是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家庭伦理观念的激烈否定。

大致翻看了这几部小说,我认为生活在明清黑暗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已然是一场悲剧,而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具体体现为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社会的悲剧。生活在社会底层,对社会黑暗、科举制度有切身体会的文人们其作品中往往都内涵着一种悲剧意识,不但展示主人公与黑暗社会环境顽强斗争的精神,而且展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复杂斗争。

浅析《聊斋志异》中女性命运的悲剧

盐城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 浅析《聊斋志异》中女性命运的悲剧 学生姓名杨丹 学院黄海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1(23) 学号11417536 指导老师吕海龙 2015年 5 月 21 日

浅析《聊斋志异》中女性命运的悲剧 摘要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本文对《聊斋志异》中女性命运悲剧进行剖析归纳研究,并将其分为三类:一是封建思想和道德传统造成的世情悲剧;二是被夫抛弃,家破人亡的家庭悲剧;三是父母阻拦,相爱不能相守的爱情悲剧。这三类中的女性各自的身份不同、遭遇不同,命运不同,但这些女性悲剧的命运让我们看到封建社会中各类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迫。最终通过对作品中女性命运悲剧的分析,了解封建社会制度及女性悲剧命运的关系。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悲剧命运;成因

The tragic fate of the women in "liao zhai zhi yi" is analysed Abstract In "Strange Stories from a Lonely Studio", pu songling's female presents unprecedented richness and diversity. This paper of "Strange Stories from a Lonely Studio "in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to analyzes and concludes the research, and the into three categories: one is caused by the feudal ideology and traditional moral worldly tragedy; the second is abandoned by the husband, the breakup of the family tragedy; the third is the parents stop, love can't keep the love tragedy. The three types of women their identity is different, different experiences, different fate, but the fate of the tragedy of these women let us see the feudal society in all kinds of women's survival condition and the feudal system of women oppres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edy of the fate of women in the wor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eudal social system and the tragic fate of the female is finally understood. [Key words]Strange Stories from a Lonely Studio; Women; Tragic fate; Cause of formation

明清文学

【三国演义】 【成书】:世代累积型小说 【主题概括】:《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的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政治选择,鲜明的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基本内容】:纵向看,描写了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其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分为三部分: (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与壮大;(34—85回)刘备集团的崛起与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 横向看,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 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 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与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拥刘反曹”的倾向】 具体表现: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而对曹操支称其名算是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思想实质:①从官方史学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为偏安王朝为正统的封建正统观念;②从民间文艺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反抗异族,“人心思汉”的民族情绪;③从《三国演义》看,既有拥护仁君仁政,反对暴君暴政的人民性,又有不满异族统治,要求换我大汉的民族性,还有某些封建正统观念的陈腐糟粕。 “奸绝”—曹操 “义绝”、“古今名将第一奇人”—关云长 “古今贤相第一奇人”、“智绝”—诸葛亮 【道德悲剧意识】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克服“政治利益”,决定了蜀汉悲剧的不可避免 刘备悲剧:“仁”辞荆州二备受困扰,“践义”伐吴二造成彝陵惨败 关羽悲剧:“义”释曹操,认敌为友,贻误战机;傲视东吴,化友为敌,酿成失荆州,走麦城,被擒俘,遭杀戮的悲剧 诸葛亮悲剧:才与德矛盾,而以德为先,使事业受阻;“生命”与“奉献”,“天命”与“人事”矛盾而选择后者【艺术成就】 ⑴“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 它是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①尊重历史史实,没有因为自己的道德立场去改变历史进程,全部故事的历史轮廓和重大事件的描写大体符合历史本来面貌,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感。②小说中的历史是作者重新塑造的历史,作者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对史料进行合理的取舍与调整。 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特征:艺术虚构主要技法 ●细心穿插,巧于构思。如:失、空、斩 ●于史无证,采用传说。如:三结义、借东风、华容道 ●本末倒置,改变史实。如:关于单刀赴会 ●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如:怒鞭督邮改为刘备为张飞 ●妙笔生花,善于铺叙。如:赤壁之战 ⊙历史演义的含义:是一种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作品,通过文学特有的艺术手段塑造历史人物形象,去反映历史的真实性,,表达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与感受。 ⑵宏伟壮阔的艺术结构 ?五条线索:东汉灭亡为引线,西晋统一为终局,中间魏、蜀、吴三鲜的兴衰为主线 ?魏蜀吴矛盾为主线,蜀汉为重点,诸葛亮为中心,隆中决策为关键。 ⑶出色的战争描写 ①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

从王国维的“悲剧论”看《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

从王国维的“悲剧论”看《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 摘要:近代美学史上,王国维是结合中西哲学和文艺思想提出“悲剧论”并在其所著的《<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可谓悲剧中之悲剧者也”,《红楼梦》一反中国世世代代崇尚大团圆结局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构筑了一出旷世独见的大悲剧,为中国文学、中国艺术开一代新生面,《红楼梦》作为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弥补了中国文学艺术一大缺憾,使中国文学艺术的园地中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有影响的悲剧作品;不仅如此,它在许多方面有重大突破,将悲剧创作的理论和实践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悲剧艺术史上“高山仰止”的辉煌成就。 关键字:王国维;“悲剧论”;《<红楼梦>评价》;悲剧 作为中国传统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自古以来便不乏各路评论家史学家文学家们的或赞美之情或推崇之意或批判之心,有的将它纳为“文化小说”,如周汝昌曾提到:“《红楼梦》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很多人都说宝玉是礼教的叛逆者,他的思想言谈行动中确有叛逆的一面,自不必否认。但是还要看到,真正的意义即在于他把中华文化的重人、爱人、为人的精神发挥到了“惟人”的新高度,这与历代诸子的精神仍然是一致的,或者是殊途同归的。所以我才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有的将其纳为“以阶级斗争讲历史”,如毛泽东曾说:“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几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再有的从《红楼梦》的思想立意出发,如鲁迅曾评价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2);然而,真正在对《红楼梦》众所体现出的美学原理做系统的阐述与分析的集大成者,却要数“中国近代美学之开山”---王国维及其所著“中国近代美学评论之开篇”---《红楼梦评论》。 郭沫若曾说:“王国维是新史学的开山,而以西方学术思想来系统解释中国古典的《红楼梦评论》也是开山第一篇。”;俞平伯在《索隐与自传说闲评》中说:“及清末民初,王蔡胡三君,俱以师儒身份大谈其《红楼梦》,一向视同小道或可观之小说遂登大雅之堂矣。” 郭沫若所提到的“西方学术思想”,说的便是“西方的美学原理”,再详细一些,便是王国维结合中西哲学和文艺思想所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一套理论----悲剧论,王国维悲剧理论的三个命题分别是关于悲剧起源和本质的“生活之欲”说,关于悲剧的价值和效用的“解脱”说,以及关于悲剧的美感属性的“壮美”说。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红楼梦评论》的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 在《红楼梦评论》第三章开头王国维便提出:“如上章之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其中,王国维指出,中国人一贯秉承乐观的精神,喜欢团圆的结局,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中多是才子佳人,惩恶扬善的写作模式,而无视现实人生的痛苦,只谈纸上团员和虚构的幸福。这些带着封建意识,阶级局限和些许浪漫色彩的文学作品,其艺术价值是很有限的,唯有《红楼梦》写出了人生的悲剧,个体生命的悲剧,并将其真实客观的反映出来。在这一章中,王国维提出,红楼梦是“车头

近十年来有关《红楼梦》悲剧精神的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有关《红楼梦》悲剧精神的研究综述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及悲剧性色彩的作品。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不同角度看《红楼梦》悲剧精神的构成,悲剧精神的表现及造成其悲剧精神的因素几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角度表现原因 一、从不同角度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一)从家族悲剧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在贾府庞大的家族中,我们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自私自利。赵姨娘为了争继承权竟险些让宝玉丧生。。专制的家长贾政,只想到个人面子和荣誉而忽略与儿子的相处之道。至亲血肉,竟如此冷漠无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如探春所说:“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凤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贾府这个大观园并没有什么亲情可言。而凤姐则是这个封建家族进一步推向没落的重要人物。她可谓是贾家最会算计的一个,善于玩弄手段,把贾府弄得一塌糊涂。失去了人心,没有为生活精打细算,子孙一代不如一代,铺张浪费,人与人之间互相残杀,终于导致家族的灭亡。 (二)从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宝、黛倆人都是封建家族的叛逆者。他们志同道合,并且有着宿世姻缘,在经历多番波折之后,才得以守得云开见月明。然而,家族的阻碍与人物性格的软弱,只是其不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彼此深爱的前提是对传统封建观念的共同鄙夷,而也正正是违背了当时社会和家庭的要求与条件,也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不被当时的环境及人们接受,,注定是悲剧结局。此外,他们在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同时,又十分渴望得到封建家长接受他们的爱情,这也是他们的爱情走向悲剧的一个原因。他们是勇敢的,也是软弱的。他们认识到封建制度的黑暗,却又无能为力去改变。于是,他们选择了逃避。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建立在蔑视功名富贵,不谈“仕途经济”的基础上的,这样的思想并不符合当时封建社会。虽是情比金坚,但也敌不过众人的重重围栏,铸造了天各一方的悲剧。 (三)从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是一场悲剧。宝玉最反感的就是有人劝他走封建正路,而宝钗偏偏这样做,从而是宝玉对她产生厌恶。宝钗并没有反思宝玉对自己的冷漠,反而在婚后更加深二人的思想矛盾。宝钗明知道宝玉爱的不是自己,却还要顺从家长的安排,嫁给宝玉。他们的婚姻从奏响婚礼鼓乐开始就已经是一个错误。但是,悲剧的制造者不是宝钗,也不是宝玉,而是封建制度。宝钗是封建文化中“淑女”本质的形象,她与宝玉婚姻的解体,也意味她爱情生活的告终。 (四)从人物的人生悲剧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中,黛玉在宝黛大婚之时病逝了;宝玉出家了,宝钗“金簪雪里埋”;心性高洁的妙玉被掳走了,下落不明;香菱的一生苦难不断,幼遭尘劫,复又被卖,继而为妾,挨打受辱, ,终因难产,脱尽尘缘,魂归太虚;善解人意的丫环紫鹃,看透了人世间的生死悲欢,跟着四姑娘修行去了;还有傻金钏含辱投井溺死,俏晴雯报屈染病而亡,痴司棋蒙羞撞墙殉情,尤二姐情耻吞金自逝,金鸳鸯殉主登太虚;还有善于玩弄权力,机关算尽的王熙凤,得了个“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悲剧下场。无论善或恶,他们都逃遁悲剧的人生。 二、《红楼梦》悲剧精神的表现 (一)自觉强烈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的意识,主要表现为作者本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作者对悲剧的人生有着痛切的感受和透彻的领悟。作者将这种人生悲剧赋予两个主要人物:宝玉和黛玉。再者,作者从人生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形成悲剧的世界观。最后,宝玉遁入空门便是这种悲剧世界观的最

明清小说浅析

明清小说浅析 一、引言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其中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形式更是达到了巅峰。明清小说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具有突破性的成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本文将从题材、艺术手法和影响等方面对明清小说进行浅析。 二、明清小说的题材多样性 1. 历史题材 明清小说中的历史题材作品较多,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这些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创作,展现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2. 神魔题材 神魔题材是明清小说中的另一大特色,如《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这些作品描绘了人与神魔之间的斗争和交流,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和对超自然力量的探索。 3. 侠义题材 明清小说中的侠义题材作品也颇受欢迎,如《西游记》、《鹿鼎记》等,这些作品通过对侠客形象的刻画,探讨了正义与邪恶、忠诚与背叛等道德议题。 三、明清小说的艺术手法 1. 描写细腻 明清小说在描写上追求细腻入微,通过对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等细节的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情感的变化。 2. 对白生动

明清小说中的对白生动有趣,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展现了各种社会角色 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观念,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3. 叙事巧妙 明清小说在叙事上常常采用巧妙的手法,如倒叙、插叙等,使故事情节更加扣 人心弦,读者往往会被吸引住,想要一探究竟。 四、明清小说的影响 1. 文化传承 明清小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许多经典的明清小说被广泛传播和阅读,成为后来文学作品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2. 社会反映 明清小说以其真实的描写和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明清小说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价值观塑造 明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常常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如忠诚、孝顺、正义等。这些价值观通过明清小说的传播和影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明清小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多样的题材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为后 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通过对明清小说的浅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浅谈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

浅谈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 谈到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首先我们得了解其繁荣及其如此繁荣的原因。已进入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时期,小说观念的进化及之前的创造实践为大批小说家们累积丰富的经验,对日益丰富的明清社会生活、不断丛生的社会弊端加以反映的任务,已不是传统诗文所能担负。 因此小说取得了于传统诗文在文学中同等的地位,成为明清文学创作的中心和主流,可以说明清小说的题材范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丰富,艺术手法也相当之成熟全面。 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为例,《红楼梦》一经面世,便在文坛上引起了爆炸式的轰动,不但拥有众多读者,更引起文人们竞相点评这一部惊人之作,最后总括着《红楼梦》中众多的头绪和线索的,是一种深刻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知人论世,曹雪芹出生于一个与清皇室有着密切关系的贵族世家中,其曾祖在其父亲共三代四人,前后任江宁织造六十年。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四次驻跸曹家。康熙死后,曹家被卷入皇室内争,两次被抄家,其家族从此一败涂地。曹雪芹的一生,恰好与曹家盛极而衰的经历重叠。他少年时代在南京有过一段富贵繁华的生活,懂事后即目睹家族巨变,生活每况愈下,在穷愁潦倒之中,四十多岁就去世了。可以说,亲身经历为曹雪芹创造《红楼梦》提供了必要的生活基础。 《红楼梦》的表层是一个哀怨动人的爱情故事:宝玉与黛玉相爱,但由于家长的横加干预,结果黛玉含恨而死;宝玉看穿了一切,“悬崖撒手”,出家做和尚去了;而宝钗在取得家长的恩准,好不容易得到了“宝二奶奶”的身份后,最终也成了这场不成功的婚姻的殉葬品。这是一个多重线索的爱情婚姻悲剧,但它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才子佳人故事,因为曹雪芹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了这场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悲剧 宝黛爱情悲剧首先是社会悲剧,这体现在家长为宝玉择配的条件上。由于贾府走向衰亡,子孙一代不如一代,家长便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宝玉身上,对他的婚姻大事也一直十分关注。家长在黛玉和宝钗两人中最后选定了宝钗,原因是: 第一,从精神思想上说,只有宝钗可以使宝玉走上封建主义正道; 第二,从性格能力上说,宝刹“稳重和平”,善于调解矛盾,在“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圆滑中,又有着处理家务的实际才干,可以化解家族内部的重重矛盾; 第三,从身体条件说,宝钗的“肌肤丰泽”远胜于黛玉的体弱多病,何况黛玉的病情加剧的原因,实在令家长头疼; 第四,从对男女之情的态度来看,黛玉不善于掩饰自己对宝玉的感情,宝钗却能“大理上不错”,表面上不做任何违背封建礼数的事。 这四个方面归结起来,实质就是对封建制度是顺从还是叛逆的问题,贾府虽然面临着衰亡,但家长们决不允许带有叛逆色彩的爱情萌生和发展,他们无情地摧残了宝黛间的爱情,制造了悲剧。 二、性格悲剧: 宝黛爱情悲剧又是性格悲剧,因为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宝黛两人性格上的弱点造成的。宝玉和黛玉既是封建家族的叛逆者,优势贵族公子小姐。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行为的不一致:一方面,他们对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不以为然,对功名富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圣贤经传、忠孝节义的道德规范嗤之以鼻,他们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向往着人际的平等和个性的自由;另一方面,他们往往不自觉地流露出贵族后代的优越感,他们的言行实际仍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贵族子女的身份所左右。这样,作为叛逆者的宝黛反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为作为贵族公子小姐的他们却又不可能离开贾府生活一天;作为叛逆者的宝黛敢于心心相印地互吐衷肠,作为贵族公子小姐的他们(特别是黛玉)却在思想深处信守着封建道德观念,仍然希望通

浅析《儒林外史》悲剧性产生的社会因素——以《范进中举》为例

浅析《儒林外史》悲剧性产生的社会因素——以《范进中举》为例 摘要明清时期中国小说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儒林外史》作为一部官 场小说,揭露了官场腐败与社会现状,通过辛辣的语言对不同的人际交往、社会 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作者吴敬梓是清代人,将背景设定在明代,展示了一个 世俗的官场社会,实则批判当代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人性扭曲,最终导致自身 走向灭亡。吴敬梓采取艺术化的手法给文章套上喜剧的外壳,然而其本质却是一 个悲剧。本文将着重分析《儒林外史》里的悲剧内核,通过社会现象等各方面因 素分析悲剧形成的原因。 关键字:《儒林外史》;悲剧;社会因素 在《范进中举》中,吴敬梓从王勉的口中表达了对书生不幸的预言,并写道:怪风冲树,惊鸟飞水。小说从一开始就隐含着一种神秘的悲剧意识,也暗示我们 人物的命运将以悲剧收场。作者知道这种力量是什么,它不是诅咒或咒语,而是 更强大、更恶毒的东西。那就是万恶的科举制度。 吴敬梓塑造的这些人物都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他们被刻板的科举制度束缚 了身体和精神,一点一点地失去了独立的自我意识,最后变成了一群可怜的傀儡。安靖和周进为了科举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当周进以老 考生的身份参观宫廷时,他忍不住伤心,冲向墙壁。“哭了又哭,一遍又一遍, 直到他口吐鲜血”。另一个案例是范进,三十四次考试,三十四次失败。最后他 梦想成真,通过了考试。但命运仿佛在和他开玩笑,听到这个好消息后,他因为 过度高兴而发疯了。这真是一场喜剧!但我们几乎笑不出来。“笑和哭是一个明 显的对比,完全揭开了那些学者脆弱的、挥之不去的希望和精神”。(贾雪芹,2013,55-56)范进和周进两人其实就当是文人们的缩影,千方百计的参加考试, 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是最终的结果都一样,他们要么成为了废人,只知 道吟诗作对,写八股文,奉承上级。要么成为贪官,欺压百姓,为自己谋取利益。

赏析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赏析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在明清时期的小说中,女性形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这些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 和深刻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的女性在各个方面的生活和处境。通过这些小说,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女性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她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首先,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往往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红楼梦》中, 贾母、王熙凤、林黛玉等人物展现了不同的性格和命运。贾母是一个聪明睿智的老太太,她在家族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力。王熙凤则是一个机智聪明的女子,她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家族中崭露头角。而林黛玉则是一个敏感、多愁善感的女子,她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这些女性形象展示了明清时期女性的不同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其次,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往往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在《金瓶梅》中,李瓶儿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女人,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掌握了家庭的经济命脉。她的形象展示了明清时期女性的勇敢和智慧,以及她们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同样,在《水浒传》中,晁盖的妻子李瓶儿也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女性,她在丈夫出征时,能够独立地管理家务和处理家庭事务。这些女性形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的一面。 然而,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歧视。在《红 楼梦》中,贾宝玉的妹妹们被要求按照传统的婚姻安排去嫁人,她们的人生轨迹受到了家族和社会的严格限制。在《儿女英雄传》中,女主角乌草儿虽然勇敢坚强,但她的命运却受到了家族和社会的束缚,最终无法摆脱。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明清时期女性在家族和社会压力下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在《红 楼梦》中,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被描绘为一个美丽而多愁善感的女子,她的美貌和性格成为小说中的重要元素。同样,在《金瓶梅》中,李瓶儿的美丽和妩媚形象也

《长恨歌》_不仅仅是红颜薄命——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悲剧意识

《长恨歌》_不仅仅是红颜薄命——王安忆小说《长恨歌》 的悲剧意识 《长恨歌》: 不仅仅是红颜薄命——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悲剧意识 悲剧是文学中常见的一种叙事方式,通常通过描述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和悲剧结局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悲伤和同情。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就是一部具有鲜明的悲剧意识的作品。通过对主人公红颜的命运的描写,小说深刻地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处境,同时也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不人道。 小说以女主人公红颜的一生为线索,展现了她从少女时期到婚姻、为人母、晚年的命运轨迹。红颜的一生充满了不幸和苦难,她被迫嫁给了一个她并不喜欢的男人,并且为了家族的利益,她还被迫成为了一位寡妇,过上了痛苦的生活。红颜的遭遇让读者深感到她的命运几乎没有任何的自主权,她的人生充满了命运的安排和掌控。这种宿命论的观念使得红颜无法逃离她所处的封建社会的束缚,也注定了她的命运注定无法逆转。 然而,《长恨歌》并不仅仅是描述女性命运的悲剧,在小说中,王安忆还通过红颜的经历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人道和残酷。红颜所受到的苦难并不仅仅是由于她自身的不幸,更大的原因是封建社会所造成的。小说中描写了封建官员们的贪婪和无情,他们为了争夺利益而不择手段,让红颜陷入无尽的困境。此外,小说中还展现了封建道德观念对个人自由和幸福的压迫。红颜想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真爱,但她的行为被认为是妄自菲薄,与封建伦理观念相悖,最终只能以痛苦的结局告终。小说通过红颜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合理,批判了封建伦理观念对个体自由的限制和压迫。

在《长恨歌》中,王安忆通过红颜的命运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处境,同时也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不人道和残酷。小说通过对红颜的命运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同情。红颜的遭遇让读者深感到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无力,同时也引起我们对封建社会的反思和思考。红颜的故事告诉我们,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力是无法逃脱的,而只有通过对社会的变革和对封建伦理观念的批判,才能为女性争取到更多的自由和幸福。通过《长恨歌》的阅读,我们不仅能体味红颜的悲剧命运,更能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悲剧性和不合理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进步与变革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长恨歌》通过描写红颜的遭遇,深刻地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的不人道和残酷,并批判了封建伦理观念对个体自由的限制和压迫。红颜的悲剧命运让我们对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处境感到同情和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思和思考。通过对社会的变革和对封建伦理观念的批判,我们可以为女性争取更多的自由和幸福。阅读《长恨歌》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悲剧性和不合理性,进一步理解了当代社会的进步与变革的必要性。通过对红颜命运的关注,我们应更加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发展,为每个人追求自由和幸福创造更好的环境

浅议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

浅议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 长期以来,一些学者否认中国存在悲剧意识。毫无疑问,悲剧产生于悲剧意识。一个缺乏悲剧意识的民族是不可能产生悲剧的。中国并不是一个缺乏悲剧的国度,中华名族也不是没有悲剧意识的民族。 一、悲剧意识的定义 悲剧,起源于古希腊,特别是经过古希腊戏剧家的努力提升了悲剧的地位,伴随着西方文学的发展,悲剧成为艺术的皇冠。在中国古代美学文献中并没有悲剧这个审美范畴,“悲剧”这个词出现以前,人们称为“哀曲”、“怨谱”、“苦戏”,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突出悲哀、怨恨的审美风格。我们今天多是用西方的悲剧理论来对中国古代被称为悲剧的作品进行阐释。 悲剧意识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性意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隐藏着这样一种悲剧意识。在人类自我的繁衍生息中,始终要面对来自大自然的威胁,来自洪水、猛兽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来自不同种族、部落群体之间的征战,这些都使人类的生命在不断地消失。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又要因为面对不同阶级、集团的利益争夺而无谓地牺牲自己短暂的生命。应该说,在人类自我生产与物质生产中,始终要迎战我们所意想不到、也不愿去承受、但却又无法抗拒的非理性的压力。正是有了生与死、灵与肉的悲剧性矛盾冲突,才注定了悲剧意识与人类同在。但人们面对生存挑战,面对非理性的威胁时,却敢于以一种理性精神来面对残酷的现实,这就意味着悲剧意识的生成。悲剧意识与生命同在,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对现实的

正视和反省,是凝聚着超越自身能力的冲动,它根源于现实的缺陷、不完满和人的生命的丑恶,这才导致了这种有别于动物的意识的产生。 二、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 中国文化中的悲剧意识建基于儒家的“出世”思想之上,直接的载体就是中国古代的文人,但佛道思想消解了这种悲剧意识。而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建基于”主客”二分的理念世界之上,对悲剧意识发展为悲剧精神有积极的影响。 中国文化不是缺少悲剧意识,而是整个文化的根基就建立在悲剧意识之上。孔子于西周末年创儒学,提出一系列理论,开始关注人类自我存在的秩序、价值文化问题。孔子之学,由“礼”观念开始,进至“仁”、“义”诸观念。孔子摄“礼”归“义”,更进而摄“礼”归“仁”。“礼”的意义,在于维持国家、社会生活的秩序;礼依于义而成立,“义”是“礼”之实质,礼是义之表现。于是,一切制度仪文,整个生活秩序,皆以“正当性”或理为基础。人所以要有生活秩序,所以大则有制度,小则有仪文,皆因人要求实现“正当”。悲剧意识就建基在从自我的本心出发推己及人进而构建“礼乐”社会,追求“正当性”的儒家思想之上;而对“正当性”的追求正是儒家的“入世”精神的体现。孔子传道而周游六国;屈原求”美政”而自投汩罗江;至司马迁则有了这样的感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从周游六国的孔子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他们的生命之中充满了无限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更是充溢于整个社会和个人。“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常畏大网罗,忧祸一旦并”,“心

明清时期女性的终极悲剧

明清时期女性的终极悲剧 众所周知,《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以 现实和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借《水浒传》“武松杀嫂”的故事敷衍成文的。而《红楼梦》继承并深化了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取材于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日常生活,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下女性的悲剧,感人泪下,让人唏嘘不已。其中,吴月娘和王熙凤都是这两部巨着中的主要人物 之一,两人都出身名门或大户,都有娘家作后盾,因此,正是从这两人的婚姻悲剧中,我们读出了明清女性的终极悲剧。 吴月娘是贯穿《金瓶梅》始终的一个主要人物。吴月娘是青河左卫吴千户的的女儿,因为八月十五生的,小名月姐。性格文静,举止温柔,持重寡言,面如满月,眼如杏子,唇若红莲,肌肤黄白。身为吴千户的女儿,她的家庭有政治地位和社会势力。西门庆本是市井商人,通过娶月娘为妻,使自己与政治势力相结合,改善了社会地位。另一方面,

这样的家庭出身的女人,受了正统的道德教养,保证了她的行为端正,深具妇德。她嫁给西门庆做了填房,成为西门庆正妻。作为明媒正娶的妻子,她按妇德要求以顺从丈夫为生活的基点,表现为封建时代女子的持重,宽厚,善良,贞洁的贤德。对于自己的这段婚姻,月娘小心翼翼地经营着。作为妻子,她渴望得到丈夫的爱。然而在那男人可以有三妻六妾的封建社会,丈夫不可能只钟情一个女子。这便是吴月娘的婚姻爱情以及带给她的深重苦难。 王熙凤是《红楼梦》里一个非常生动活跃的人物,是一个非常充沛的角色。在《红楼梦》里,凤姐和贾琏是唯一正面描写并与全书相始终的一对青年夫妇。作为一个封建女子,凤姐也具有从一而终的观念。在门当户对且亲上加亲的的联姻之后,凤姐便成为贾琏的妻子。贾琏是荣国府的管家少爷,不 但英俊风流,而且精明强干。而至于凤姐,从冷子兴的口中:“谁知娶了他夫人后,到上下无一不称赞他夫人的,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思想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思想 作者:赵琰 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0期 赵琰 内容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四部名著当中最受争议的文学名著,在学术界中专门为她开辟了“红学”研究。“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就像它的前言诗一样,变幻莫测。笔者认为,《红楼梦》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她独特的悲剧色彩。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在《红楼梦》中体现得非常完美。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悲剧色彩进行浅析。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思想 一、家族悲剧 《红楼梦》讲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大家庭由繁华走向衰败的生活。在贾府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看似和乐融融,其实从《红楼梦》中,看到更多的是人的自私自利,当自己的利益与别人发生冲突时,才显露出了人性的贪婪与自私。书中赵姨娘为了让自己儿子获得贾府的家族继承权,竟然不惜昧着良心施法暗害宝玉,致使宝玉险些丧生,这种置亲人于死地的戏码,早在贾府上演得“风生水起”。而另一边的公子姐儿依旧沉沦于贾府这个空壳所营造出来的吟诗作对的“书香生活”,他们并不知道灭亡的魔爪已悄无声息地伸向这个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大家族。在这个大家庭里,亲情早已变得暗淡无味,作为专制家长的代表贾政来说,他与宝玉之间的父子情早已不复存在,血浓于水在这个腐朽奢靡的贾府荡然无存。 二、时代悲剧 有人说《红楼梦》的悲剧是在于它所处的这个时代太腐败,但是曹雪芹当时也不可能在书中说得“太明白”,所以只得用贾府这一个“缩影”去映射当时清政府的腐朽封建。曹雪芹并不懂什么叫封建王朝、封建思想,因为他本身就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只是他算是其中少有的含有“新思想因子”的觉醒的清朝人。 在《红楼梦》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双玉”之间的悲剧爱情,可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场看似完美的爱情走向死亡的呢?首先,从贾宝玉出生的那一刻便注定了他的婚姻就已沦为家族利益的一项工具,而不可能是一桩单纯的男婚女嫁。因为处于封建社会中的名门望族,儿女之间的情爱早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众所周知,黛玉幼年丧母,家境也不如宝钗优越,性格又有些叛逆,没有宝钗那样保守传统,在那样一个封建的时代,贾府的众家长自然选择的是宝钗而不是黛玉。 三、文化悲剧 有人说:“《红楼梦》的诞生是一个奇迹。”因为,《红楼梦》提出了生存的价值意义,就像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拉开了一条冲破封建思想的裂口,涌出的是源源不断的新鲜空气。但是,这样一部与当时文化格格不入的作品,即便再优秀,也注定会被封建统治者打压。因为他们畏惧这种思想所带来的解放,畏惧这种思想会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当时的中国是处于封建社会开始分解、从封建经济体系内部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正在萌芽的时期。同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相对立的市民思想不断壮大,更加深了封建统治者将《红楼梦》列入禁书的决定。

浅论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内容摘要 对于《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一般的论述思路都是由个体联系整体,本文也是分别通过“人的悲剧”、“人生的悲剧”、“家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来分析作品的悲剧意义,从而印证整部悲剧的必然性。 在论述“人的悲剧”时,是以尤三姐和晴雯作为例子,提出封建礼教通统治与束缚下悲剧的必然性,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坚持真我,但最后都逃不过悲惨的结局; 用贾宝玉的不作为和王熙凤动机不纯的作为为例论述《红楼梦》反映的“人生的悲剧”,在论述悲剧命运的必然性的同时,为后面的论述做了铺垫; “家的悲剧”的必然性,不止在于贾家上下的骄奢生活,更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爱”,贾府众人的生活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却全然不顾“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致使盛极一时的家族最终败落; 作为一部优秀的小说,曹雪芹笔下的贾府完全是封建王朝氏族的缩影,是客观显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写照,全文通过《红楼梦》悲剧意义的研究,来印证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同时,可以体会到作者“一把辛酸泪”那对于家道没落的悲泣和“谁解其中味”那无法改变结局的无奈。充分肯定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与魅力,是真正地悲剧中的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的悲剧小说,无论我们对于《红楼梦》做出怎样的研究和评价,出于对曹雪芹及这部作品的尊重与认同,我们要将它作为一部悲剧小说来看待,所以,研究《红楼梦》的悲剧意义,首先,要对这部小说有较全面的认识 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典型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还是一部拥有很高成就的文学作品。首先,是写实题材的成熟认识,这是对世情小说写实精神的重要贡献。第二,是典型化人物的最终完成,个性与共性高度统一。“王熙凤”的形象定位借鉴了“潘金莲”的形象描写手法,但王熙凤的形象更丰满,更立体。完全可以与安娜*卡列丽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虽然写的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巨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剖析,都会为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悲剧意蕴所震撼。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大体上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悲剧。这主要指主人公贾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以及探春生逢末世无力补天的人生悲剧。《红楼梦》开卷从女娲炼石补天神话引申而来,写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因未能入选补天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后被一僧一道幻形为通灵宝玉,携至尘寰,亲历了人间的离合悲欢与炎凉世态。这是《红楼梦》最基本的情节模式。 主人公贾宝玉,其实就是这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小说第三回有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批宝玉极洽。词中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这幅形象确是顽石的翻版。然而,宝玉和顽石不同,他决不因自己无材补天而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相反,他根本就不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块有裨于天的石料,从而走上了一条叛逆道路。宝玉平生喜爱杂学旁收,却最怕读书,最厌恶八股文。他认为除明明德

外无书,儒家经典都是前人无故生事,而杜撰出来的。他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钓禄之阶,嘲笑读书上进的人皆为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他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因此,当他会见贾雨村之类的官僚时,便是一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的神态,一点儿也没有与姐妹们相处时的风流洒脱。尤其是宝玉否定了统治者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指斥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竟何如不死的好。他从精神上背叛了封建礼教,他所动摇的是支撑苍天的四极。 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在异端的路上越走越远,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评认为,宝玉有三大病,一是恶劝,二是重情不重礼,三是有情极之毒。所谓重情不重礼就是以情抗礼,这是他叛逆精神的核心内容。所谓恶劝,即厌恶别人对他进行仕途经济、读书明理之类的封建道德说教,这是他叛逆精神坚定性的突出表现。所谓情极之毒,即当情无法战胜礼时,当理想终归幻灭时,他宁可弃绝尘寰,撒手悬崖,抛弃宝钗之妻,麝月之婢,也不愿在世俗社会中随波逐流。这三大病,乃世人莫忍为者,也正是宝玉一生偏僻处。正因这种偏僻的行为和乖张的性格,使他无材可去补苍天,而横遭世人诽谤。然而,宝玉的光彩,也正在于此。 那么,天究竟可不可补?作者在书中借探春的人生悲剧回

莫泊桑的悲剧意识解析

从《一生》管窥莫泊桑的悲剧意识 摘要:莫泊桑是个擅长写悲剧故事的作家,而关于他悲剧意识的具体研究并不多,所以本文在解析悲剧和悲剧意识前提下,通过《一生》浅谈莫泊桑的悲剧意识。他将人生的悲剧性展现给读者,表达了对社会的反抗,对人性价值的呼唤,对人类生存权的要求,《一生》中上演的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则充分体现了他的悲剧意识,而破碎的家庭、残酷的现实、痛苦的疾病和叔本华这些因素又共同造成了莫泊桑的悲剧意识。研究莫泊桑的悲剧意识,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体会他作品的真正魅力,感受他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关键词:莫泊桑;一生;悲剧;悲剧意识 Through Life on the tragic consciousness of Maupassant Abstract: Maupassant is good at writing tragedy story, but specific research about his tragic consciousness is not much,so on the premise of analysis the tragedy and tragedy consciousness, through Life talk about Maupassant’s tragic consciousness. He show the life tragedy to the readers, expression of the social resistance ,the values of human call, dan the survival of the human rights requirements, Life on social tragedy and personality tragedy embodies his tragic consciousness, while broken families, the cruel reality, painful disease and Schopenhauer these factors caused the tragic consciousness of Maupassant together. On the tragic consciousness of Maupassant, we can experience the real charm of his works from a new angle, feeling the spiritual shock he brings. Key words:Maupassant;Life;tragedy;tragic consciousness

论沈从文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沈从文小说的悲剧意识 摘要 沈从文小说丰富而独特的悲剧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美学遗产。正是这种悲剧意识使沈从文达到了民族情感和思想的深层次,使其小说成为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和审美意蕴的艺术存在。因此,悲剧的视角是阅读沉从文小说的关键。本文从沈从文文学中的悲剧意识的体现入手,分析了沈从文悲剧意识的具体原因。目的是从另一个基本点探讨沈从文小说的丰富文化和审美内涵。本文认为,悲剧意识是沈从文小说的重要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它增加了沈从文小说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深刻性,增强了沈从文小说的艺术境界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悲剧意识;湘西文化;沈从文

目录 摘要 (1) 引言 (1) 一、悲剧意识在沈从文小说中的微观体现 (1) (一)悲剧意识在人物刻画中的体现 (1) (二)悲剧意识在人性上的体现 (2) (三)悲剧意识在语言上的体现 (2) 二、悲剧意识在沈从文小说中的宏观体现 (4) (一)悲剧意识在生命意识中的体现 (4) (二)悲剧意识在地域文化中的体现 (4) (三)悲惨的社会导致的人生悲剧 (5) 三、悲剧意识形成原因分析 (6) (一)湘西文化造就的悲剧意识 (6) (二)自身经历造就的悲剧意识 (7) 四、结语 (8) 参考文献 (9)

引言 沈从文是天地间不朽的歌手,他用淡淡的语言将古老而宁静的湘西风格演绎成一首迷人的乡村田园歌曲,为读者带来精神享受。但他说:“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悲剧表现的偏好反映了作家的悲剧意识。 沈从文在描述他笔下的湘西人物爱情及命运的悲剧时,并不以是一摊血,一把泪的形式哭诉出来,而是把这种苦难进行诗化的艺术处理,在人物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以一种诗意的笔调传达给读者一种源自心灵的隐痛。“……在分析现实……忠忠实实和问题接触时心中不免痛苦,惟恐作品和读者对面;给读者也只是一个痛苦的印象,还特意加上一点牧歌的谐趣,取得人事上的调和。”沈从文以田园牧歌的抒情作为悲剧的表面,哀怨忧郁的情绪作为底子,在抒情的陈述中逐渐积累和强化一种个人化的悲剧情感和悲剧情绪,从而使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悲悯美。沈从文在诗意的抒情和平淡的叙述中不经意加入命运突变、事与愿违的偶然因素,往往通过前后对照使整个悲剧由内向外弥漫着一种浓郁的悲悯情绪。他的悲剧不是给人一种高的精神力量,而是在悲悯情绪的浸润中逐渐感染和同化读者,使读者在作者精心演绎的情绪中进入到作品的情感和情绪世界,以此达到情感沟通、共鸣和升华。 一、悲剧意识在沈从文小说中的微观体现 (一)悲剧意识在人物刻画中的体现 沈从文对乡土世界的讲述更多是带有同情感,透出温和的情调;而他笔下的都市世界对生命的刻画则明显露出一丝嘲讽,略显有点尖刻。晚清以来,中国社会主流文化所追求的现代文明,是一种以西方工业化为标志,在意识形态上推崇民主、自由与法制的现代文化。都市化自然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但是,当这种都市化走进作家的文学世界之中,尤其是那些出身乡下的作家,工厂、机器等现代化设施并不被他们视为一种文化力量,都市文化被表象化浅层化地看待。她们周围的男子猥琐、柔弱,毫无血性,俨然从一个模子里印就。她们渴望那种富有原始力量和气概的热情的男性之爱。“她时常想象自己投降到那种近于野蛮的热情下时的光荣。她心上需要一种压迫,这压迫出自于男子直接的,自私的,无商量余地的那种气概。”《薄寒》、《三三》借助一个乡下的美丽姑娘的视角,表述了作家对城市世界里文明人的感觉。在乡下人的眼里,这个“城里人”如同怪物一般:“他们养病倒希奇,说是养病,日夜睡在廊下风里让风吹脸儿白得如闺女,见了人就笑”,显示出对城里人所谓的“文明习惯”的嘲讽。而最终,这个“上个月从城中搬来在总爷家养病的少爷,只说是病,前一些日子还常常出外面玩,谁知忽然就死了”。“少爷”之死暗示出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