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心悸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心悸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

”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

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出现心悸时,应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治疗。

诊断学第八版 - 心悸

诊断学第八版 - 心悸
见于:急性传染病、风湿热、心肌 炎、心包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③伴昏厥或抽搐
伴 随 症 状
见于:窦性停搏、高度房室传导阻 滞、阵发性室速、窦房结综合征。
④伴贫血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失血。
⑤伴呼吸困难
伴 随 症 状
见于:急性心梗、心肌炎、心包 炎、心衰、重度贫血等。
⑥伴消瘦及出汗 见于:甲亢。
3、神经体液调节
心衰→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 腺素分泌增多→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率加快→心悸。 心衰→心排血量降低→肾血流量减 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激活→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悸
发 生 机 制
4、神经精神因素
发 生 机 制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悸
①伴心前区痛
伴 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心包炎 随 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症 ②伴发热 状
5、β -受体亢进综合征
β 受 体 亢 进
表现:易在紧张时发生,表现 为心悸、心率加快、胸闷、头 晕等。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 、ST段下移或T波低平或倒置
6、更年期综合征
更 年 期 综 合 征
发生在绝经期前后,伴有其他 内分泌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 状。
7、其他
其 他
大量胸腔积液、高原病、胆心 综合征等。
三、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 心脏活动过度是心悸的基础; • 常与心率及心搏出量改变有关。
1、血流动力学改变
发 生 机 代谢增强、交感N兴奋→心率加快 制 →心搏动增强→心悸
器质性心脏病→心室肥大、心肌 收缩力增强、心搏出量增加→心搏 动增强→心悸
2、心律失常
发 生 机 制
•心动过速时,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不足 ,当心室收缩时心室肌与心瓣膜的紧张度突 然增加,可引起心搏增强而感心悸。 心动过缓时,舒张期延长,心室充盈量增加 ,心肌收缩力代偿性增强而导致心悸。 期前收缩时,在一个较长的代偿期之后往往Biblioteka 出现强而有力的心室收缩,并出现心悸。

诊断学名词解释

诊断学名词解释

《诊断学》名词解释总结第一篇常见症状症状(symptom): 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疼痛、眩晕、发热、黄疸、呼吸困难等。

体征(sign): 医师客观检查到的患者身体方面的异常改变。

如黏膜出血、腹部包块、心脏杂音等症状学(symptomatology):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发热(fever):发热是指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热型(fever type):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

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稽留热 (Continued fever):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驰张热 (Remittent fever):又称为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渐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鲁菌病。

回归热 (Recurrent fever):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持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中医心悸解读

中医心悸解读

中医心悸解读
中医认为心悸是由心脏气血运行失调或气机不畅所致。

以下是中医对心悸的一些常见解释:
1. 心脏虚弱:心脏是中医认为主管血液循环的脏器,如果心脏功能不足或气血不足,就容易出现心悸的症状。

2. 气机郁滞:中医认为情绪抑郁、气机郁结可以导致心悸。

如果情绪长期受挫或压抑,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心悸。

3. 脾胃失调: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如果脾胃功能失调,会影响气血生成和疏运,进而导致心悸。

4. 肝火上炎: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如果肝失调,容易上火。

肝火上炎会导致心脾气血不足,出现心悸的症状。

5. 血瘀阻滞:中医认为血瘀是导致心悸的原因之一。

血液流通不畅,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进而引起心悸。

因此,中医治疗心悸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心脏、疏通气机、调理脾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面。

具体治疗方法会根据个体情况而有所差异。

建议患者在面对心悸问题时,及时就医中医师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

《物理诊断学》常见症状课件:第9节 心悸

《物理诊断学》常见症状课件:第9节 心悸
儿童、老年人——心脏病多见 中青年,尤其女性——神经敏感
2.原因或诱因
心脏病,内分泌疾病、贫血、神经症 感染,发烧 药物 惊吓,精神刺激 酗酒,浓茶及咖啡
问诊要点
3.发作特点
➢ 突然发作:心动过速 ➢ 逐步发作:心功能不全 ➢ 偶尔:早搏
问诊要点
4.与运动关系
运动加重:心脏病 休息加重:神经官能症 与运动休息无关:严重心脏病
劳累后较明显。 5.消瘦及出汗: 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
思考题
1.胸痛病因包括哪几类?有哪些代表性疾病?胸壁疼痛、心绞痛、 胸膜炎、胃食管返流症引起的的胸痛各有何特点?
2.发绀的病因可分哪两大类?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有何区 别?
3. 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 4.心悸的病因有哪些?
病因
1.心脏搏动增强
病理性: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引起心排血量增多的疾病 ① 心室肥大
② 其他疾病
✓ 甲亢
发热
✓ 贫血
低血糖、嗜铬细胞瘤
病因
2.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 心动过缓 其他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
病因
3.心力衰竭 4.心脏神经官能症 5.B-受体亢进综合征 6.更年期综合征 7.其 他
神经官能症
▪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脏 本身无器质性病变
▪ 常发生于青年女性 ▪ 主诉症状多变,但缺乏客
观依据 ▪ 胸闷,胸痛,失眠,头痛
,多汗,食欲不振等
发生机制
心脏过度活动——基础 常与心率及心搏出量改变有关 1.血流动力学改变 2.心律失常 3.神经体液调节 4.神经精神因素
伴随症状
1.心前区痛:可见于冠心病 (如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 、心包炎,心脏神经官能症。
问诊要点

诊断学 7发绀8心悸

诊断学  7发绀8心悸
1.呼吸困难:心肺疾病。紫绀明显而无呼吸困难者见于高铁血 红蛋白血症
2.杵状指(趾):说明紫绀严重、病程较长、主要见于紫绀型 先天性心脏病或先天性高铁血经蛋白症;慢阻肺
3.衰竭状态或意识障碍:常见于某些药物或化学物品急性中毒、 休克、急性肺部感染或急性心功能不全
4.肢端紫绀常由于局部循环障碍所致、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雷诺病及雷诺现象等。
发绀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安徽省针灸医院 吴宗传
一、发绀的概念及机制
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致使皮肤粘膜 呈青紫色的表现。
紫绀多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丰富的部 位、如口唇、鼻尖、耳垂、颊部及指(趾)甲床等 处最为明显。
正常:SaO2 95%,动脉未饱和度5%,静脉饱和度 30%,毛细血管未饱和度5%+ 30% /2,
心率加快,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不足,心室收 缩时心室肌与心瓣膜的紧张度突然增加,心搏增强, 心悸出现
二、病因
(一)心脏搏动增强 1.生理性 见于正常人
剧烈体力活动 精神激动之后 饮酒、浓茶、咖啡、大量吸烟 某种药物:服用麻黄素、咖啡因、肾上腺素等药物
2.病理性
心室肥大:如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等
(四)心悸伴呼吸困难 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 重症贫血、COPD等。
(五)面色苍白无力:严重贫血 (六)消瘦出汗:甲亢 (七)失眠多梦:心脏神经官能症
复习思考题
心悸的常见病因
四、复习思考题
简述中心性发绀和周围性发绀的临床特点 简述发绀的发生机制 简述中心性发绀和周围心跳心慌,常伴心前区不适感 体检:心率加快或减慢或正常
心律正常或不齐 焦虑、紧张、注意力集中时易引起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细目一:概述一、心悸的概念及源流1.心悸的概念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2.心悸的源流《内经》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二、心悸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心悸的常见病因内因:体质素虚,饮食劳倦,七情所伤,药食不当。

外因:感受外邪。

二、心悸的主要病机及虚实的不同特点心悸的发病,或由惊恐恼怒,动摇心神,致心主不安而为惊悸;或因久病体虚,劳累过度,耗伤气血,心神失养,若虚极邪盛,无惊自悸,惊动不已,则谓之怔忡。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

三、虚、痰、瘀与心悸的关系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阳虚衰,阴血亏虚。

其标有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等。

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痰浊。

心悸中医诊疗规范

心悸中医诊疗规范

心悸【定义】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淤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包括惊悸和怔忡。

【病因病机】1、体质虚弱2、饮食劳倦3、七情所伤4、感受外邪5、药物中毒以上致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或痰、饮、瘀、毒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诊断要点】1、症状: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常兼短气乏力,神卷懒言,较重患者常有虚里跳动显著,其动应衣,甚至晕厥。

2、听诊:心搏或快速,或缓慢,或忽跳忽止,或伴有心音强弱不等。

3、脉诊:可出现数,疾,促,结,代,沉,迟,涩等脉象。

4、诱因: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

5、检查:心悸发作时,行ECG或Holter检查【鉴别诊断】1、心厥:亦有心悸、脉率加快等,但以晕厥或昏迷、面白肢厥、脉微、血压下降等为主要表现。

2、奔豚气:为上下冲逆,发自小腹,与心悸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不同。

3、卑惵:因心血不足,虽心慌,一般无促结代等脉象,以神志异常为主,与心悸不难鉴别【辩证论治】1、心虚胆怯证候:心悸不宁,善恐易惊,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

舌象:舌淡红,苔薄白。

脉象:细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茯苓、茯苓神、远志、人参、石菖蒲、龙齿针灸:主穴内关三阴交通里中药穴位敷贴:复律膏敷内关三阴交通里耳针:心神门皮质下胸区交感2、心脾两虚证候: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少寐多梦,健忘。

舌象:舌淡红,苔薄白。

脉象:细弱。

治法:益气补血、养心安神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龙眼肉、白术、茯神、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针灸:主穴内关三阴交通里中药穴位敷贴:复律膏敷内关三阴交通里耳针:心神门皮质下胸区交感3、阴虚火旺证候: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伴有耳鸣,腰膝酸软,头晕目眩。

舌象:舌红少津,苔少或无。

脉象:细数。

西医诊断学发绀心悸

西医诊断学发绀心悸
临床表现
发绀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 细血管较丰富的部位,如唇、指 (趾)、甲床等最为明显。
心悸定义及临床表现
心悸定义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 心慌感。当心率加快时感到心脏跳动 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到搏动有力。
临床表现
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 律失常,心率和心律正常者亦可有心 悸。
发作时机体缺氧明显,出现发绀心悸。
肺栓塞
03
肺动脉或其分支被血栓堵塞,导致肺循环障碍,机体严重缺氧,
出现发绀心悸。
代谢性疾病和中毒原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由于胰岛素缺乏和升糖激素不适 当升高,导致高血糖、高酮血症 和代谢性酸中毒,机体严重失水
和缺氧,引发发绀心悸。
尿毒症
肾功能严重受损导致体内代谢废物 和毒素堆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紊乱,机体缺氧和中毒症状明显, 出现发绀心悸。
分类方法及标准
根据病因分类
可分为生理性心悸和病理性心悸。生理性心悸可由剧烈运 动、精神紧张等引起;病理性心悸则是由心脏疾病、肺部 疾病、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引起。
根据临床表现分类
可分为单纯性心悸和伴有其他症状的心悸。单纯性心悸仅 表现为心慌感;伴有其他症状的心悸则可能伴有胸闷、胸 痛、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
学会放松自己,如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心理调适和治疗。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西医诊断学发绀心悸
contents
目录
• 发绀心悸基本概念与分类 • 病因与发病机制探讨 • 诊断方法与技巧分享 • 鉴别诊断思路梳理 • 治疗方案制定与调整策略 • 预防保健措施建议
01 发绀心悸基本概念与分类

《诊断学》第9版课件—常见症状之心悸

《诊断学》第9版课件—常见症状之心悸
《诊断学》第9版课件—常见症状之心悸
主讲人:XXX
1.心脏搏动增强 2.心律失常 (1)心动过速 (2)心动过缓 (3)其他心律失常
3.心力衰竭 4.心脏神经官能症 5.β-受体亢进综合征 6.更年期综合征 7.其他
一、病 因
心悸(palpitation)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
二、发 生 机 制
1.血流动力学改变 (1)器质性心脏病 (2)代谢增强 (3)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2.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等。 3.神经体液调节 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4.神经精神因素 心脏本身无器质性病变,心悸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
三、伴 随 症 状
1.伴心前区疼痛 冠心病、心肌炎、心包炎、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2.伴发热 急性传染病、风湿热、心肌炎、心包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3.伴晕厥或抽搐 窦性停搏、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4.伴贫血 常见于急性失血、慢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血。 5.伴呼吸困难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包炎、心力衰竭、重症贫血等。 6.伴消瘦及出汗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7.伴发绀 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右心功能不全和休克。
章节总结
1.心悸发作的诱因 劳累、进食(包括饮酒)、睡眠、药物服用和情绪等。 2.心悸发作的特点 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时的心率、心律、伴随症状。 3.心悸发作的缓解方式 心悸发作起止方式有助于对心悸病因的判断。 4.和心悸相关的既往病史 心悸发作的病程及相关病因的询问。

诊断学 常见症状(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诊断学 常见症状(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诊断学常见症状(名词解释和问答题)1、暗示性提问:是一种能为患者提供带倾向性的特定答案的提问方式2、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的主要原因以及患病到就诊的时间。

3、发热(fever):当抗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4、稽留热(ontinued fever):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5、弛张型(remittent fever)或败血症热型: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6、间歇热型(intermittent fever):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7、波状型(undulant fever):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8、回归热(recurrent fever):指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9、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指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10、咯血: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经咳嗽从口腔排体外11、咳嗽: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

12、咳痰:咳痰是通过咳嗽动作,将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排出口腔外的病态现象。

13、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煽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14、心源性哮喘:重度呼吸困难。

呼吸有哮鸣声,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样痰。

两肺底部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增快,有奔马律。

此种呼吸困难称“心源性哮喘”。

15、发绀(又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表现。

诊断学-心悸(侯欣)_【PPT课件】

诊断学-心悸(侯欣)_【PPT课件】
心悸 (Palpitation)
1
定义
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 心脏搏动有力感 心率可快、可慢 心律可规则或不规则
2
发生机制
心脏过度活动——基础
常与心率和心搏出量改变有关
——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脏搏动频率的增快或减慢 ——节律不规整
与心脏病不能完全等同,心悸不一定有心脏病,心 脏病患者也可不发生心悸
变 常发生于青年女性 主诉症状多变,但缺乏客观证据 胸闷、心前区痛、疲乏、失眠、头痛、多
汗、手足发冷、食欲不振、大小便改变等
7
4、与运动关系
运动后加重——器质性心脏病 休息时重——神经失调 与运动休息无关——严重心脏病
10
5、伴随症状
伴呼吸困难——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心包 炎等
3
病因
一、心脏搏动增强
生理性——健康人
特点持续时间短,一般影响正常活动
剧烈运动 精神过度紧张 饮酒、喝茶或咖啡后 应用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麻黄素、咖啡因、阿托品、
甲状腺片等)
4
病性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引起心排血量增加的疾病。 特点: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常伴心脏病表现。
心室肥大 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左心室肥大 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左/右心增大
全身疾病:甲亢、贫血、发热、低血糖、嗜铬细胞瘤等
5
二、心律失常
其严重程度与心脏病变程度常不一致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冲动的形成或传导发生障 碍,使心脏的频率过快或过慢,节律不规则称为 心律失常。
临床分类: ——快速性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 ——其他
6
三、心脏神经症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脏本身无器质性病

诊断学---水肿、胸痛、心悸

诊断学---水肿、胸痛、心悸
局部性水肿(localized edema ) : 液体积聚在局部组织间隙

水肿的的皮肤特点
显性水肿(frank edema) 当皮下组织有过多的液体 积聚时,用手指按压后出现凹陷且不能立即平复, 也称为凹陷性水肿。 隐性水肿(recessive edema) 已有过多的液体积聚 在组织间隙,但水肿液被胶体 网状物(透明质酸、 胶原、粘多糖)吸附,
1.主要是右心衰竭的表现 2.钠水潴留决定水肿程度,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 决定水肿部位 3.水肿程度可自轻度的踝部水肿至严重的全身性 水肿 4.水肿特点:首先出现在 身体下垂部位;午后加 重,晨起减轻;颜面部 一般不肿;对称性,凹 陷性
(2)肾性水肿 renal edema
发生机制: 1. GFR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增加,球—管 平衡失调导致钠、水潴留 2.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 3.肾实质缺血,RAS系统激活,醛固酮和 抗利尿激素增多
(四)问诊要点
发作诱因,时间,频率,病程 有无胸痛、发热等相关症状 有无心脏病、内分泌病等病史 有无嗜茶,酒,咖啡情况,有无精神刺 激史

谢 谢!
体循环淤血 :静水压增高、回吸收减少
心源性水肿的发生机制
动脉系统 心力衰竭 有效循环血量 肾血流量 肝、肠道 淤血、缺氧、压力 静脉系统
GFR 醛固酮、ADH 毛细血 管血压
钠水排出 钠水重吸收 钠水潴留
微血管壁 淋巴回 蛋白吸收 通透性 流障碍 蛋白合成 血浆胶渗压 组织液生成增加
水肿

心源性水肿cardiac edema

(四)胸痛的伴随症状

发热—炎症 咳嗽咯痰—气管、支气管病变 呼吸困难—肺栓塞、心肌梗死、气胸,大叶性肺炎, 胸膜 炎 咯血-肺栓塞、支气管肺癌 吞咽障碍或食物返流—食管病变 循环障碍(苍白、大汗、血压下降或休克)—肺栓塞、 心肌梗死、夹层动脉瘤破裂

《诊断学》第9版名词解释汇总

《诊断学》第9版名词解释汇总

《诊断学》第9版名词解释汇总1.问诊(inquiry):即病史采集(history taking),是通过医生与患者进行提问与回答了解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过程.2.症状(symptom):是患者患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如疼痛.瘙痒.3.体征(sign):是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如皮肤黄染,肝脾肿大.4.体格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是医生用自己的感官或传统的辅助器具(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等)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检查,解释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5.实验室检查(laboratory examination):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室方法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的资料,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6.主诉(chief complaints) :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7.现病史:记述患者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8.稽留热(continued fever):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摄氏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9.弛张热(remittent 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10.咯血(hemoptysis) :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者称咯血.11.牵涉痛(referred pain):是指内脏器官或深部组织的疾病引起的疼痛,可在体表的某一部位也发生痛感或痛觉过敏区.12.发绀(cyanosis):又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表现.13.呕血(hematemesis):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14.黄疸(juandice):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现象称黄疸.它是症状,也是体征.15.膀胱刺激征:膀胱区或后尿道病变,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也称尿道刺激征.16.晕厥(faint):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病人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一般为突然发作,迅速恢复,少有后遗症. 17.昏睡:指接近于不省人事的意识状态,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强烈性刺激下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18.抽搐(tic):指全身或局部成群骨骼肌非自主地抽动或强烈收缩,常可引起关节运动和强直.19.惊厥(convulsion):全身或局部成群骨骼肌收缩表现为强直性和阵挛性时,称为惊厥.20.意识障碍(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多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受损引起.21.心悸(palpitation):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1.视诊(inspection):是以视觉来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2.触诊(palpation):是应用触觉来判断某一器官特征的一种诊法.3.叩诊(percussion):是用手指叩击身体某部表面,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经传导至其下的组织器官,然后反射回来,被检查者的触觉和听觉所接收,根据震动和音响的特点可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有无异常的一种方法.4.强迫体位(compulsive position):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病人被迫采取的某种体位,称强迫体位.5.二尖瓣面容(mitral facies):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6.满月面容(moon facies):面圆如满月,皮肤发红,呈多血质表现,常有座疮,唇可有小须.见于库欣综合征(cushing syndrome)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患者.7.甲亢面容:面容惊愕,眼裂增大,眼球突出,目光闪烁,兴奋不安,烦躁易怒,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故称.8.蜘蛛痣(spider angioma):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血管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病,形似蜘蛛,称为蜘蛛痣9.肝掌:慢性肝病患者的大、小鱼际及指腹处,皮肤常发红,加压后褪色,称为肝掌.10.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交接处向前突起而形成的夹角.11.腋前线(anterior axillary line):为通过腋窝前皱襞沿前侧胸壁向下的垂直线,左右各一条.12.三凹征(three depression sign):当上呼吸道部分梗阻,吸气时气体入肺不畅,呼吸肌收缩,肺内负压极度增高,吸气时间延长,发生吸气性呼吸困难.同时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13.潮式呼吸:是一种由浅慢为深快,达到最大呼吸后再由深快逐渐变为浅漫,直至呼吸暂停一段时间之后再开始由浅慢变深快,如此周而复始的周期性呼吸.每一周期持续30s至2min不等,其中暂停呼吸的时间为5~30s.14.语音震颤:被检查者发音时产生声波,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引起共鸣振动,可用手掌在胸壁触到,故又称为触觉震颤(tactile fremitus).根据其振动的增强或减弱,可判断胸内病变的性质.15.肺下界移动范围:受检者分别作深呼气,后屏住呼吸,叩出的两个最高和最低肺下界的之间的距离即.16.湿啰音(moist rales):是由于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血液、粘液和脓液等,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故又称水泡音(bubble sound).或认为由于小支气管壁因分泌物粘着而陷闭,当吸气时突然张开重新充气所产生的爆裂音(crackles).17.胸膜摩擦音:正常胸膜表面光滑,在胸膜腔内有微量液体起润滑作用,呼吸时脏、壁两层胸膜无摩擦音响.当胸膜有炎症或其他因素使表面变粗糙,呼吸时可听到两层胸膜摩擦的声音,称为胸膜摩18.奔马律:系在第二心音之后出现的响亮额外音,当心率快时与原有的第一、第二心音组成类似马奔跑时的蹄声.19.心尖搏动:心尖搏动主要代表左室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向前冲击前胸壁相应部位,使肋间软组织向外搏动而形成心尖搏动.20.心脏杂音:心脏杂音是指在心音与额外心音之外,在心脏收缩或舒张时血液在心脏或血管内产生湍流所致的室壁、瓣膜或血管壁振动所产生的异常声音.21.Austin Flint杂音: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由于主动脉血液返流,使左室舒张期容量增加,故二尖瓣一直处于较高位置而形成相对性二尖瓣狭窄,因此,心尖区可闻及舒张中期隆隆样杂音,称Austin Flint杂音.22.无害性杂音:在颈根部近锁骨处甚至在锁骨下(尤其是右侧)可出现连续性柔和杂音,系颈静脉血液快速回流产生,又称颈静脉营营声.以手指压迫颈静脉,使血流暂时中断,杂音即消失.还有在正常儿童及青年,锁骨上可有轻而短的收缩期杂音,当双肩向后高度伸张可使杂音消失.该杂音发生原理尚不明确,可能来23.心包叩击音(pericardial knock):缩窄性心包炎时,可在第二心音后约0.1s处出现一个较响的短促声音.这是由于心包增厚,在心室快速充盈时,心室舒张受限,被迫骤然停止,使室壁振动产生此声音.24.毛细血管搏动征:用手指轻压病人指甲末端或以玻片轻压病人口唇粘膜,可使局部发白,当心脏收缩时则局部又发红,随心动周期局部发生有规律的红、白交替改变即为毛细血管搏动征.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脉压增大的疾病.25.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犹如潮水涨落,故名水冲脉.26.周围血管征:指是在某些疾病条件下检查周围血管时所发现的血管搏动或波形的改变,统称为.27.奇脉:正常人吸气时由于胸腔负压增大.回心血量增多,肺循环血流量也增多,因而左心搏出量无明显变化.当有心脏压塞或心包缩窄时,吸气时由于右心舒张受限,回心血量减少继而影响右心排血量,致使肺静脉回流入左心房血量减少,形成脉搏减弱,甚至不能扪及,故又称“吸停脉”.明显的奇脉触诊时即可检知,不明显的可用血压计检测,吸气时收缩压较呼气时低10mmHg以上.28.窦性心律不齐:正常人心律规则,部分青年人可出现随呼吸改变的心律: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减慢,称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一般无临床意义.29.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暗红,口唇轻度发绀,称二尖瓣面容.30.二尖瓣型心:左房与肺动脉段均增大时,胸骨左缘第二、三肋间心浊音界增大,心腰更为丰满或膨出,心界形如梨,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故又称为二尖瓣型心.31.心力衰竭:指在静脉回流无器质性障碍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上以肺和/或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灌注不足为特征,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32.板状腹(board-like rigidity):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时,由于腹膜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称板状腹. 33.反跳痛(rebound tenderness):医师用手触诊腹部出现压痛后手指可于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如此时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并伴有痛苦表情或呻吟,称为反跳痛.34.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当右心衰竭及心脏压塞引起肝脏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称.35.Murphy征阳性: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肋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不敢继续吸气)称Murphy征阳性,见于胆囊炎症.36.移动性浊音(shifting dullness):腹腔内游离腹水在1000ml以上,病人移动体位时,液体因重力而移动,浊音区也随之变动,这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移动性浊音.37.腹膜炎三联征:急性腹膜炎时,出现的腹壁肌紧张,腹部压痛和反跳痛38.肠鸣音(gurgling sound):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而流动,产生一种断断续续的咕噜声(或气过水声).39.振水音(succession splash):胃内有多量液体及气体存留时可出现振水音,检查时患者仰卧,医生以一耳凑近上腹部,同时以冲击触诊法振动胃部,即可听到气、液撞击的声音.40.杵状指:亦称鼓棰指,表现为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称为杵状指.41.共济失调:任何一个动作都必须有一定的肌群参加,这些肌群的协调一致主要靠小脑功能,此外,前庭神经,视神经,深感觉,锥体外系均参与作用,才能使动作准确协调,当上述结构发生病变,协调动作出现障碍,称为.42.浅反射:刺激皮肤或粘膜引起的反射.43.深反射:刺激骨膜,肌腱引起的反射是通过深不感觉器完成的,故称.44.病理反射:指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45.脑膜刺激征:为脑膜受激惹的体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压增高等病况.1.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杆状以前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2.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贫血.3.漏出液: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或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淋巴回流受阻所致的非炎症性积液,称为.4.异常Q波:在左室面导联中,Q波正常时间不会超过0.04s,电压不超过统一到脸的四分之一,若Q波超过以上数值或出现粗钝,称.5.二尖瓣型P波:左房肥大时,P波增宽,时间大于或等于0.12s,此种P波见于肺源性心脏病,故称.6.过早搏动:也称期前收缩或早搏,由于窦房结以下某一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强,抢先发出一次搏动7.不完全性代偿间歇:过早搏动的前一个心动周期和后一个心动周期的时间相加,短于两个正常心动周期的时间8.完全性代偿间歇:过早搏动的前一个心动周期和后一个心动周期的时间相加,等于两个正常心动周期的时间9.阵发性心动过速:实际上是过早搏动的连续状态.当过早搏动连续三次或三次以上出现时,称为.10.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由于房型和交界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率过快,不易判定其起源部位.11.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中,当方式比例超过2:1以上时.12.预激综合征:预激综合征是指在正常的房室传导途径之外,沿房室环周围还存在着附加的房室传导束(旁路).其主要危害是常可引起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术可对本病进行彻底根治.。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由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所致,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

常伴有气短,胸闷,甚则眩晕,喘促,脉象或迟或数,或节律不齐。

其中因惊恐、劳累而发,时发时止,不发时如常人,其证较轻者,为惊悸;并无外惊,每由内因引起,自觉终日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者,为怔忡。

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范围】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风寒湿邪,侵袭体表,痹阻经脉,内舍于心,发为心悸。

2.情志所伤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气火扰心则心悸;若气滞不解,久则血瘀,心脉瘀阻,亦可心悸;忧思伤脾,阴血亏耗,心失所养则心悸;脾胃受损,运化失司,酿生痰湿,痰浊阻络亦可致心悸;突受惊恐,心神慌乱,不能自主亦可发为心悸。

3.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聚成痰,日久痰浊阻滞心脉,或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均可心悸。

4.劳欲过度房劳过度,损耗肾精,精血亏虚,心失所养;或烦劳不止,劳伤心脾,心气受损,均可发生心悸。

5.它病失养咳喘日久,心肺气虚,或肺虚及肾,心肾虚衰可引发心悸;水肿日久,或中阳不运,水饮内停,继而水饮凌心而心悸;温热病邪,稽留不除,扰乱心神,可致心悸;急性大出血或长期慢性失血均可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引起心悸。

二、病机1.发病因外感、惊恐、失血等引发者,一般发病较急,其它则发病较缓,遇诱因常反复发作。

2.病位主要病位在心,但涉及肝、脾、肺、肾诸脏。

3.病性以虚为主,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为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火热毒邪等扰乱心神。

4.病势早期主要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实邪阻滞心络,扰乱心神;日久心病可及脾、肺、肾等其它脏腑,病机复杂,病情加重。

诊断学名词解释

诊断学名词解释

诊断学名词解释诊断学第七版名词解释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发热.中枢性发热:炙热因素不通过内源性致热源而直接作用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使体温升高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摄氏度,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

咯血: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者称咯血。

牵涉痛:是指内脏器官或深部组织的疾病引起的疼痛,可在体表的某一部位也发生痛感或痛觉过敏区。

发绀:又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表现.中心性发绀:由于心肺疾病导致SaO2降低所指的发绀.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扇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由于睡眠中迷走神经兴奋刺激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或者仰卧时肺活量减少肺淤血加重,因这种呼吸困难多在夜间睡眠中发作,故称.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粘液。

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黄疸: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现象称黄疸.它是症状,也是体征。

血尿:尿液离心沉淀后,镜检下每高倍视野有红细胞3个以上,即为血尿。

少尿:正常成人如果24小时尿量小于400毫升,或每小时尿量小于17毫升,称为少尿。

多尿:正常成人24小时尿量超过2500毫升诊断学名词解释尿三杯试验:患者一次排尿,将最初10~20毫升尿液留于第一杯中,中间30~40毫升尿液留在第二杯中,终末5~10毫升留在第三杯中。

心悸的中医辨证论治

心悸的中医辨证论治

心悸的中医辨证论治心悸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共分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7个症候进行辨证论治。

心悸患者要饮食有节、保持精神乐观、生活节律化才能使疾病早去,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忡。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两部名著中正式的提出了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病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心悸的形成,临床上常与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等因素有关。

《杂病源流犀烛.怔忡源流》说:“怔忡,心血不足病也…..心血消亡,神气失守,则心中空虚,怏怏动摇不得安宁,无时不作,名曰怔忡;或由阳气内虚,或由阴血内耗,或由水饮停于心下,水气乘心…..或事故烦冗,用心太劳…..或由气郁不宣而致心动……以上皆怔忡所致之由也”。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症,为临床多见,既可为仅发于心的病变,也可以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的多脏腑病变。

心悸相当于西医所述的心律不齐,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按照心悸辨证论治。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

心悸的病性有虚实两方面,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虚证居多,亦有虚实夹杂。

治疗心悸时,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心悸由于痰饮、瘀血等邪实所致者,治当化痰,涤饮,活血化瘀,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悸的病因
病因
生理性 心悸
心脏搏动增强
剧烈运动、精神过度紧张 饮酒、浓茶、咖啡之后 应用某些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之后 妊娠
病理性
病因 病理性心悸
更年期综合征
according to your need to draw the text box size
心脏搏动增强
according to your need to draw the text box size
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 情绪激动等情况下更易发生 发作时可探测到心电图改变 心脏改变为功能性,应用普洛萘尔后心电图改变可恢复
病因
病理性
心脏搏动增强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心脏神经官能症 β-受体亢进综合症 更年期综合征 其他
女性绝经期前后出现的一系列内分泌与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症状
病因
病理性
心脏搏动增强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心脏神经官能症 β-受体亢进综合症 更年期综合征 其他
1.心力衰竭——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分泌 增多——心率加快 2.心力衰竭——心排量降低——肾血流量减少——肾 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心肌收缩力增强
神经精神因素
血流动力学改变
心动过速:心室肌与心瓣膜紧张度突然增加 心动过缓:心室充盈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 期前收缩:一个较长的间歇后心室强有力的收缩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动过缓 心率缓慢,心室充分充盈,搏动强而有力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等
其他 心跳不规则或有间歇 期前收缩、心房扑动或颤动
β-受体亢进综合症
更年期综合征
其他
病因
病理性
心脏搏动增强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均可出现心悸
心脏神经官能症
β-受体亢进综合症
更年期综合征
其他
病因
病理性
心脏搏动增强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心脏神经官能症 β-受体亢进综合症 更年期综合征 其他
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 多见于青年女性 焦虑、情绪激动等情况下更易发生 心脏不发生器质性病变
病因
病理性
心脏搏动增强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心脏神经官能症 β-受体亢进综合症 更年期综合征 其他
大量胸腔积液(影响心脏搏动) 高原病(缺氧,心排量增加代偿) 胆心综合征(胆心反射)
PART 03
心悸的发生机制
发生机制
心脏活动过度是心悸发生基础 与心率、心律、心肌收缩力、心搏出来密切相关
1.心室肥大——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搏动增强 2.代谢增强或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率加快
心律失常
心悸
Palpitate
影像1313班 何拓
CONTENTS
01 -- 什么是心悸 02 -- 心悸的病因 03 -- 心悸的发生机制 04 -- 伴随症状
PART 01
什么是心悸
概念
心悸
Introduction
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 心慌感。
心律加快时
心脏跳动不适
心率缓慢时
心脏搏动有力
PART 02
β-受体亢进综合症
according to your need to draw the text box size
心脏神经官能症
according to your need to draw the text box size
心力衰竭
according to your need to draw the text box size
心脏神经官能症 β-受体亢进综合症 更年期综合征 其他
发热(基础代谢率升
高,心率加快,心排
贫血(血液携氧减少,加
04 量增加)
快心率提高心排量代偿)
03
低血糖症、嗜铬细胞
瘤(肾上腺素释放增
甲状腺功能亢进(基础代谢率
02 多)
升高、交感神经兴奋)
01
病因
病理性
心脏搏动增强
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伴消瘦及出汗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课件不错,赞一个。
没我பைடு நூலகம்的好,踩一个。
THANK
YOU
神经体液调节
无器质性病变,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 焦虑,紧张,情绪激动,注意力集中时易诱发
PART 04
心悸的伴随症状
伴随症状
伴心前区痛
冠心病、心肌炎、心包炎
伴发热
急性传染病、风湿热、 感染性心内膜炎
伴晕厥或抽搐
窦性停搏。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伴贫血
急性失血
伴呼吸困难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重症贫血
心律失常
according to your need to draw the text box size
病因
病理性
心室肥大
心脏搏动增强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其他疾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 (增加心肌负荷)
缺乏维生素B1 (小动脉扩张,外周阻力减小, 回心血量增多,心脏工作量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