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明代时期少数民族的迁徙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析明代时期少数民族的迁徙史回族:回族亦称“回回”,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回族先民早在唐朝时就已在华活动。由于经济与军事的因素,蒙元时期在华回回人口大增,人口分布呈现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的特点。明代前中期,回回人口有较大规模的迁徙。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元朝回回人口分布的特点,从而基本奠定了今天回族人口分布的格局。一些学者对此作了整体性探讨。《中国移民史》认为“,蒙古国时期的回回人正式被当时的政府编入户籍,……标志着‘回族先民’阶段的结束。”“……蕃商在华贸易活动及范围的扩大,其寓居的地点又逐渐在内陆重要的商埠城市中出现,其后又不断向内地延伸。由此构成了唐至宋蕃客在华定居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对元代以后形成的回族‘小聚居,大分散’的分布特点,有着至关重要的渊源关系。”此外,中科院宁夏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主编的《回族简史》、穆德全的《明代回族的分布》等对明代各地区之间的回回迁移情况做了勾勒。颇值注意的是,邱树森在《中国回族史》(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中专门探讨了明朝各个时期回族迁移情况和特点,得出了许多重要的结论。在回回五大居住区中,江南一带的回回人口在元代是非常多的。而到了明朝,这一地区的回回迁出人数要超过迁入人数。今天云贵一带的回民,其先祖被认为是明初随沐英从外地迁来的。保健行的《回族何时迁入贵州的》、方慧的《元明清时期进入西南地区的外来人口》、马兴东、纳文汇的《回族文化史》第二章第一节等都对此作了考察。今天中南地区如河南、湖南等地有不少回民,他们的来源与明代回回人口迁徙有一定关系。

除了以上地区之外,青海的回民来源也与明代回回迁徙相关。学界也对此作了零星考察。除明统治区域内存在回回之间的互相迁徙之外,另有一种情况,就是回回从西域迁入明境内。对此方面关注最多的学者当属和先生,他分别撰写了《明代西域回回入附中原考》、《明代西域入附回回人口及分布》等文章进行探讨,理清了不少问题。

蒙古族:蒙古族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它曾经在中原建立中央王朝———元朝。1368年明军攻克元大都,元灭亡。尽管元皇室在漠北建立北元政权,但在与明朝的角逐中,北元逐趋衰弱。早在1937年,张云汉的《明初之移民》一文认为,1387~1388年,明与北元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大战,结果北元脱古思帖木儿败亡。随后北元政权逐渐分裂,蒙古鞑靼、瓦剌两部兴起并取而代之。漠北纷乱的军事与政治局面促使蒙古族人口进行了大规模的迁移活动。陈育宁的《明代蒙古之入居河套》、杜荣坤、白翠琴的《东西蒙古纷争及瓦剌西迁》、达力扎布的《明后期蒙古察哈尔部的南迁及其分布》等就对此作了重点关注。除漠北蒙古族的迁徙外,元亡之时,还有一批滞留在中原的蒙古族存在迁徙活动。早在1958年,中科院民族研究所、内蒙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和内蒙古历史研究所合编的《蒙古族简史》第三章中就简要地探讨了留居内地的蒙古族人口分布与迁徙情况。学界对滞留在中原的蒙古族迁徙情况还做了不少更深层的研究。如匡裕彻、任崇岳的《河南省蒙古族来源试探》论及了河南蒙古族的来源之一就是朱元璋从外地谪戌到河南的蒙古军情况;邓和平的《湘鄂边一支蒙古族人的来源与迁徙》一文中考察了明初留居湘鄂边的蒙古降民,并

研究了这支蒙古降民在明清时期的迁徙情况。

裕固族:裕固族分布在今天甘肃省南部。1953年,该族被确认其族名。裕固族先民在明朝时被称之为“撒里畏兀儿”。裕固族的形成,与明代西北诸卫的迁徙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研究明代西北诸卫的迁徙,对认识裕固族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民国时期,由于没有确认裕固族,所以没将撒里畏兀儿军卫的迁徙与裕固族的形成相联系。李符桐的《撒里畏兀儿部族考》就将撒里畏兀儿认为是撒拉尔回,该文论述了撒里畏兀儿军卫的迁徙。1959年,甘肃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撰了《裕固族简史合编》(后改为《裕固族简史》)一书。该书提到了撒里畏兀儿军卫迁徙与裕固族形成的关系。东迁使撒里畏兀儿军卫民众在语言、经济生活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促使了裕固族的形成。

满族:满族今天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一带。明时,满族被称之为“女真”;明末,满族族名才出现。元末明初,散处于黑龙江、松花江的女真部落,逐渐南迁,进行了重新分布。20世纪90年代,学界对女真斡朵里部首次南迁时间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讨论。蒋秀松在《斡朵里部何时南迁》一文中赞成日本学者池内宏的观点,认为斡朵里部首次南迁时间为洪武二十一年;但董万仑、徐建竹等持反对态度。董万崙的《明初建州女真迁徙考》、《明代建州女真迁徙新证》及徐建竹的《明代建州卫新探》、《论建州左卫的建立与变迁》等文章都认为斡里朵部是在洪武五年以前南迁的。除前面这一问题外,李鸿彬在《简论三万卫》一文中论述了明政府安置从朝鲜归来的女真人问题。对明代满族

迁徙进行宏观研究的,是上世纪60年代中科院民族研究所及辽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合编的《满族简史》(1963年版),书中部分章节对明代女真各部的迁徙和分布进行了考察。畲族:畲族分布于今天闽、浙、赣、粤、皖五省,其中浙、闽的畲族人口居多。畲、瑶同源于武陵蛮。隋唐期间,畲族已迁至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生息。但据地方志记载,明清之季,畲族主体已迁到

闽东、浙南居住。许多学者关注畲族这一时期的迁徙。最初,一些学者认为浙南一带的畲民是在清顺治年间迁移过来的。但不久就有学者持异议。如沈作乾的《畲民调查记》、张其昀的《中国民族志》、徐益棠的《浙江畲民研究导言》均提到明朝时就有畲民迁向浙南、闽东。新中国建立后,对明代畲族迁移的研究比民国时期更为深入。1958年,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历时三年时间,完成调查并撰写了《畲族简史简志合编》(后改编为《畲族简史》)。至此,对畲族人口迁徙浙南、闽东有了共同认识:畲族最早迁入这些地区约为明代,大量迁入则在清代。除这一课题外,20世纪80年代学界对畲族迁徙至江西的时间有过争论。

瑶族:瑶族分布于桂、湘、滇、粤、黔、赣六省,其中桂省瑶族人口最多。明时用“獟”来蔑称瑶人。新中国成立后,出于民族平等的考虑,改“獟”为“瑶”,正式确定瑶族族名。瑶族源于“长江、武陵蛮”,但至宋元之季,瑶人逐渐迁入两广。至明朝时,瑶族深入两广地区,于是两广便成了瑶族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对于明代瑶族迁入广东的历史,学界有一定争论。1963年,中科院民族研究所广东少数民族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