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移观测工作过程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煤矿地表岩移观测点及观测线设计

一、参数取值

由于煤矿过去未开展过岩移工作,没有地表移动各项参数,因此采用类比的

方法取用各参数。该煤系地层上覆岩性可定为中硬,参照《煤矿测量手册》取定各参数如下:

走向移动角:δ=550 上山移动角:γ=550 下山移动角:β=550

最大下沉角:θ=90-0.6α 松散层移动角:Φ=450

煤层移动角的修正值:Δγ=Δδ=Δβ=200

α――为煤层倾角 二、平面位置设计 1、走向观测线的设计

根据最大下沉值,在倾向主断面上确定出地表最大下沉点,通过该点沿矿体

走向做剖面线,即得到走向观测线平面位置,并且依据移动角值确定开采影响范围的边界点。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沿走向布设一条观测线。 2、倾向观测线的设计

倾向观测线位于主断面内,和走向观测线垂直,在走向主断面图上自开切眼

用(δ-Δδ)角和Φ角向工作面推进方向划线交地表于E 点,倾向线必须在工作面推进方向上超过E 点的位置。观测站布设两条倾向观测线。 3、观测线的长度设计

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两端(半条观测线时为一端)超出采动影响范围,以便

建立观测线控制点和测定采动影响边界。设站时移动盆地边界是根据地质采矿条件类似的其它矿区的沉陷参数类比确定的。

设置走向观测线的具体做法:自开切眼向工作面推进方向,以角值(δ-Δδ)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点以Φ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H 点。H 点便是不受邻区开采影响的点。在工作面停采线处,向工作面外侧用(δ-Δδ)角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交接面相交于一点,再从此交点用Φ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F 点。在HF 方向上设走向观测线。要求走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垂直、相交,并稍微超过交点一段距离得G 点(G 点不得超过E 点),HF 便是走向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如图(2)。走向观测线长度HF 按下式计算: l ctg h H ctg HF +∆-⨯-+=)()(220δδϕ 式中: h —表土层厚度 H 0—采深

l —工作面走向长度

工作面观测站沿走向布设一条观测线长约1000m。

倾斜观测的长度是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确定的。具体办法是:自采区的上、下边界分别以(γ-Δγ)和(β-Δβ)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相交,再从交点以Φ角划线交于地表A、B 点,AB即为倾斜观测线和工作长度。如图(3)。

走向主断面图(2) 倾向主断面图(3)

AB段的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AB=2hctgΦ+(H

1-h)ctg(β-Δβ)+(H

2

-h)ctg(γ-Δγ)+Lcosα

式中:

L—工作面的倾斜长度

β,Δβ—下山移动角及其修正值;

γ,Δγ-上山移动角及其修正值;

H

1,H

2

—分别为采区下边界和上边界的开采深度。

观测站布设一条倾向观测线长约600m。共布设两条倾向观测线。

4、控制点与工作测点设计

为了确保观测成果的可靠性,观测站的控制点应布设在地表不受采动影响的稳定区域,由于本次采用GPS-RTK技术观测,观测的基准点布置在工广内已知的GPS点上。

为了确保观测成果的可靠性,观测站的控制点应布设在地表不受采动影响的稳定区域,控制点与相邻工作测点之间的距离;可在50—100m范围内选定。

工作测点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采区的平均开采深度来定,如表(2)所示。

开采深度(m) 点间距离(m)开采深度(m) 点间距离(m)

<50 5 200-300 20

50-100 10 >300 25

100-200 15

控制点间的距离,在一条倾向观测线和走向观测线的两端设置边长为50m的控制点。将工作测点间距离布置为25m。

工作面测点埋点,考虑到赔偿经费问题以及村民的心理承受能力,本观测站的观测点间距本着尽量缩短的原则,将点位选择在路旁,水沟及田垅上。共布设约70个测点。

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的布设如图(4)所示。

工作测点的编号,倾斜观测线按自下而上的方向顺序编号,走向观测线按工作面推进方向顺序编号。

在测点制作方面,采用0.5m高的矩形的水泥桩,并且再开采过程中,通过当地农民来保护埋设的测桩。

三、观测站的标定

在观测设计图上量取计算各观测线控制点及交叉点坐标,解算出标定参数

(即角度,距离)。在观测站测点及测线控制点标设时,采用矿内GPS控制点“程寺南”为起始点,“程寺南”至“李楼南”为起始方向,采用尼康530型全站仪,用极坐标法标设出各测线控制点及交叉点,然后在测线上依照实地情况选择设点。

第二节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工作

地表移动观测的基本内容是:在采动过程中,定期地、重复地测定观测线上各测点在不同时期内空间位置变化。地表移动观测工作可分为:观测站的连接测量,全面观测,单独进行水准测量,地表破坏的测定和编录。

一、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方案的选择

由于实时动态GPS(即GPS-RTK)技术的出现,使开展该项变形测量工作成为现实。GPS-RTK 技术的基本方法为:将两台GPS接收机分别置于两固定点上,进行一段时间观测,获得坐标转换参数,然后保持一点的接收机不动,作为基准点,另一台接收机放于行驶在水中的船上,观测各监测点坐标(X,Y,Z),由多期观测数据分析地表移动规律。其精度如下:

m x ≤±15㎜,m

6

≤±15㎜,m

z

≤±20㎜。

由此可见,其平面观测精度与全站仪观测精度相当,而高程观测精度比水准测量精度要低,由于矿山开采引起地表移动属于大变形,GPS-RTK监测精度能够满足确定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及求岩移参数的要求。在观测中使用美国Trimble公司生产的先进的GPS-RTK接收机,以提高GPS-RTK观测精度。

二、测量过程

由于地表移动观测水域的特殊性,观测安排大体如下,采前与采后进行GPS-RTK观测,在地表移动活跃期进行一周的地表移动GPS-RTK连续观测。并进行多次GPS-RTK日常观测,以保证该项岩移观测的研究项目完成。

1、连接测量

在井下未采动前(或观测点未采动影响前),为了确定观测站与开采工作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