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_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众行为的心理分析:
• 视多数人的错误为正确 • 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 • 权宜的从众:知道自己正确,但是不愿违背多数
人意愿 • 情景不明确,又不愿意冒险时的从众 • 必须从众:用同样的规范强迫所有人 • 习惯性模仿和服从
– 从众现象的二维分析:
接 行受 为 表 现拒
绝
B
A
P
C
拒绝
接受
内心
2、群体规范: • 规范是对人的行为的某种制约 •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 • 类型: – 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 一般的社会规范和反社会规范 – 参考规范 • 功能 – 群体的维系功能 – 群体行为的评价、标准功能 – 群体行为的动力功能 – 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
观念
情感
干扰变量
意向
信息
行为
个体甲乙
通道:甲乙
传递者 1、编码 2、传递
二、信息传递的歪曲
– 沟通中的参考框架,过去的经验和期望的 影响
– 传递者和接受者差异性 – 知觉的选择性 – 语义上的差异 – 对沟通内容价值的判断 – 多层次的组织过滤 – 沟通的时机 – 沟通信息太多、太集中 – 否定反面的意见和先入为主 – 沟通技能 – 沟通气氛 – 沟通双方的信任程度
• 个人角色选择的冲突: 一个人同时是几种角色,必须从中作出取
舍时
• 超负荷角色: 个人承担的角色太多,而处在角色的超负
荷运转时
• 角色行为的冲突: 角色行为要求干某事,而自己又不愿意干
时的冲突,主要是行为与需要、价值观的冲突
四、角色问题的解决原则
– 明确角色行为 – 对角色进行选择 – 使实际行为与角色行为或期望相一致 – 增强对角色的适应能力
– 非正式群体包括: ①横向群体:组织层级相同、工作性质不同 ②纵向群体:同一组织内部不同层级的人组成 ③混合群体:由组织内部各类人组成
–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①自发性:友谊、帮助、满足社交需求 ②不稳定性 ③中心人物作用大 ④心理认同感、归属感和内聚力较强 ⑤信息沟通快 ⑥成员的重叠性(一个人可以是几个非正式 群体的成员)
后,问题就会出现
高
成 熟 度
低 1
两类问题 的解决
发展高峰
发展高峰
2
3
4
5
6
发展阶段
四、群体的功能:
– 满足人们的归属、安全和自尊的需要 – 确认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 满足兴趣和需要 – 群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 群体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 群体决策的有利性 – 群体可以改善工作中人的社会关系 – 帮助个人完成职业设计和发展 – 群体是组织正常的机制 – 组织的发展就是群体的发展
涉及的内容包括:群体成员的心理满意度、对群体 工作绩效的评价、对群体的信任和依赖程度、群体 成员的职业流动性、对群体的期望等
三、工作群体中的士气研究
– 高士气的特征 • 团结来自于内聚力而非外部压力 • 没有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倾向 • 适应能力强 • 认同感和归属感强 • 群体目标明确
• 对领导的支持和认同 • 承认群体的价值 • 合理的经济报酬 • 工作满意度高 • 良好的沟通 • 人际关系和谐 • 创造良好的身心环境
②规范社会行为和工作行为
三、群体的发展阶段——从形成到成熟
1、定向性——〉定向目标
以目标问题
2、冲突和挑战——〉解决问题必有冲突 为核心
3、内聚性——〉上升
4、迷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发生 5、醒悟——〉解决人的冲突
以人问题 为核心
6、承认——〉成熟
– 如:新成立的组织,开始成员之间没有矛盾,共同 致力于组织的创立和发展;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以
一、沟通的模式
– 群体的沟通是指群体成员间思想、情感、信息和行 为的交流过程
– 群体沟通的基本模式(罗斯) 包括六个基本要素:传递者、接受者、沟通
内容、通道、干扰和反馈
个体甲
传递者 1、编码 2、传递
观念 情感 意向 信息 行为
个体甲
接受者 1、译码 2、内心反映
通道:甲乙
个体甲乙
接受者 1、译码 2、内心反映
五、工作中角色的类型
工作导向型 角色
创造型 信息收集者 信息传递者 协调合作者 评价者
维持型角色
鼓励者 协调者 权威 权威创造者 随从者 观察者
自我型角色
保障者 探索者 统治者 回避者
新的建议、思想、解决方案 对事实进行分类整理 乐于向他人提供自己的经验 协调各种不同需要
对实施做出判断
第四节:群体的沟通
现行为的趋同性改变,即产生从众行为 – 从众的心理学实验
①线条比较实验 ②光点实验 – 从众行为可以产生的结果: – 积极(正作用)的一致性 – 消极(负作用)的一致性 – 无异议的一致性:其行为无所谓积极或消极
– 影响因素:
• 情境、群体的性质、特点、组织气氛、行为的一 致性程度、内聚力等
• 个人:智力、情绪的稳定性、自我概念、人际关 系、价值观、个人的受暗示性、服从性、态度等
– 这种研究发展成为“社会交流”:人们的相互作用 是一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交换,可以改变群体成员 的行为
– 例:管理集团——增加一个外人(黑人) ①外界歧视黑人(情操) ②黑人的工作(活动) ③黑人与白人管理上的交流(相互作用) 活动影响了相互作用情操(改变)对黑人的态 度,因为黑人的工作确实有效 结论: ①相互作用越频繁,情操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②相互作用的人彼此间的活动是同样的 ③高级别的群体成员更易于创造和接受更 多的相互作用
• 群体规范与管理的有效性 形成和制定群体规范是指导和控制群体行为
的有力手段
• 皮尔尼克(S.Pilnick)的规范分析方法对管理实 践的建设性思考 – 明确规范内容 – 制定规范刨面图 – 进行改革(从上到下、按规范做、制定方针)
群体规范分析图
组织荣誉 Ⅰ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 来源: • 角色建立障碍 • 沟通和角色信息不明确 • 期望与行为不一致 • 不具备胜任角色行为的基本条件
三、角色冲突
– 角色规范、角色行为与个人的愿望、行为、需要不 相符时,会导致角色冲突,也叫个人冲突
– Roherf ·Kahr研究角色冲突来源 • 角色传送者造成的内心冲突 例:公司总裁要求人力资源部经理给他侄子安 排工作 接受 回避(满足上司愿望与公平提升规 范之间的冲突) • 角色传送者之间的冲突 当来自于多个其他角色的信息存在冲突,而 自己必须从中选择时
A
聚会
专制型
民主型 聚会
2、组织气氛研究: 研究组织气氛(合作或竞争)对个人的影响
• 采用给予不同奖励的方式 – 个人奖励 – 集体奖励
• 结果:后者比前者 – 方法多、质量高 – 意见沟通、友好 – 工作有成效
• 过分强调竞争对心理健康有害
第二节:群体行为
一、群体的压力与规范
1、群体压力与行为改变 群体成员的行为在受群体压力的影响下,会出
组织行为管理学
第三部分: 组织中群体行为
第八章:群体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概念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的概念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群体是不同的工作个体组成的 2、群体成员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 3、群体成员应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感情和情绪
上的交流
• 歇因(E.H.Schein):组织中的群体具有以 下三个特征:
业务成绩 Ⅱ
利润
Ⅲ
合作关系 Ⅳ
计划性 Ⅴ
工作督导 Ⅵ
培训
Ⅶ
创造发明 Ⅷ
用户关系 Ⅸ
诚实与安全 Ⅹ
• 群体规范的功能 – 维系群体 – 评价标准 – 群体动力 – 行为导向
二、群体内聚力
群体内聚力是指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 力,内聚力的高低决定着群体行为的效率和发挥。
– 影响因素:
群体成员 对利益的
显现的行为系统
馈
活动
规范
相互作用 思想感情
群体行为的产出或结果
生产率
满意度 成长
有效性
ຫໍສະໝຸດ Baidu
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何曼(G.C.HOman)
– 问题: ①一个人是好的、个性正常,为什么群体拒绝他 ②怎样让我们喜欢一个人
– 分析要素: ①活动——人的群体业务活动 ②情操——情感态度 ③相互作用——实际往来形式 ④规范——标准
三、信息沟通的类型
– 按沟通方法 • 口头 • 书面 • 非语言沟通
– 按沟通方向 • 上行沟通 • 下行沟通 • 平行沟通
– 按组织结构特征 • 正式沟通:五种类型
轮型
信息 速度
快
交流 准确性
高
特点 饱和度
低
成员 员工满意度 低
的 领导的出现 是
特点 集中度
高
Y型
慢 一般 低 低 是 高
链型
慢 一般 中等 低 是 一般
传播谣言等
–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原则:
①寻求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目标的协调一致 ②利用非正式群体加强沟通,提高满意度 ③利用其沟通特点,进行决策 ④提高对群体成员价值的承认,促进个人发展 ⑤对舆论的扩散和疏导作用 ⑥通过非正式群体的中心人物,纠正其成员的
行为
5、参照群体(模范群体):
一种理想化或理论上的标准群体 功能: ①为群体成员提供可比较的行为体系
群体的发展围绕两个核心问题的解决: – 工作问题 – 人际关系问题 三、群体行为的模式(见下图)
背景因素 技术因素和工作设计 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组织的文化特征 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群体成员的背景和素质
必需的群体行为系统 活动
群体的成员构成系统
规章制度
反
相互作用 思想感情
价值观、信仰、态度、需要、 动机、承担的责任、身体和 生理的特征
– 内聚力、群体目标与生产率的关系
内聚力
高
低
高
目 标 的 一 致 性
群 体 与 组 织
低
– 内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
高力+积极诱导
生
低力+积极诱导
产
对照组
率
低力+消极诱导
高力+消极诱导
工作时间
– 群体内聚力的测量
1、数量计算法 群体内聚力=群体成员相互选择的实际数目/群体 成员相互选择的总数
2、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进行调查,根据结果进行分析,主要
圆形
慢 差 高 高 无 低
全方位型
快慢 好、高
高 高 无 低
• 非正式沟通 集束式 流言式
偶然式 单线式
五、沟通的有效性
提高沟通有效性,需要:
– 提高沟通信息的清晰度:增加沟通渠道、明确沟通 的问题和信息、保持行动和言语的一致性、运用简 单语言、选取最主要的信息
第二节:群体的发展与研究
一、个人在群体发展中面对的问题
– 需要和目标的调整 – 产生必要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 了解和明确群体中权力和影响力的构成和分配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群体的发展
群体的发展有四个阶段: – 工作导向阶段(形成) – 重新明确阶段(储存) – 合作阶段(正规化) – 定型阶段(绩效)
–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①心理或行为上的相互依赖或互补 ②互相认同(尤其是社会价值得不到承 认时) ③性格、价值观、兴趣、个人经历、自 我认识等相似 ④工作与生活方式相似 ⑤亲朋关系
–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①归属行为:使所有人都有归属感 ②加强沟通 ③进行个人或团体决策;有困难总是寻求非正式
群体的帮助 ④获得心理上和社会价值的满足 ⑤促进学习和个人的发展 ⑥舆论作用(用于扩散) ⑦消极作用:对正式群体的抵触、降低工作效率、
– 行为上互相影响 – 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 成员都具有集体意识和归属感
• 群体规模:2〈 n 〈 15
二、群体的类型
1、共同作用群体、协作群体、协调群体 —— 按群体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分
2、大群体与小群体 —— 按规模分 3、工作群体与社会群体 —— 按群体作用性质分 4、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按结构和功能分
高
A
B
士 气
C
低 低
生产率
高
思考:不能仅考虑士气;如A士气高,但生产率低
第三节:群体中的角色问题
一、角色的建立
– 是指确立在群体中的位置 (每个角色在群体中都可能被接受或排斥) – 角色建立需要受到各个层次的接受,包括:上级、 同事、下级
二、角色模糊
角色建立不明确,就会产生角色模糊,即不知 道自己是什么和做些什么,或只知其一。
第九章:群体管理的行为
第一节:群体动力学特征
一、分析方法
– B = f(P.E) B:个人行为方向、强度 P:人性 E:环境
格式塔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二、实验研究
1、勒温、怀特的实验 • 对象:两组11岁男孩(专制组和民主组) ,每 一组均由一个成人领导
A:民-专 B:专-民
攻 击 行 为
B
攻 击 行 为
认识
成员的 共同性
群体成员 的心理 满足感
领导方式 信息的沟通
群体 内聚力
群体规模
群体与外部 环境的关系
达成目标 的情况
心理 相容性
群体在组织 中的地位
成员对群体 的依赖性
– 效果:
1、提高群体的生产率 2、提高群体成员的满意度 3、加强管理者对群体行为的指导和控制 4、求得群体和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 视多数人的错误为正确 • 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 • 权宜的从众:知道自己正确,但是不愿违背多数
人意愿 • 情景不明确,又不愿意冒险时的从众 • 必须从众:用同样的规范强迫所有人 • 习惯性模仿和服从
– 从众现象的二维分析:
接 行受 为 表 现拒
绝
B
A
P
C
拒绝
接受
内心
2、群体规范: • 规范是对人的行为的某种制约 •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 • 类型: – 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 一般的社会规范和反社会规范 – 参考规范 • 功能 – 群体的维系功能 – 群体行为的评价、标准功能 – 群体行为的动力功能 – 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
观念
情感
干扰变量
意向
信息
行为
个体甲乙
通道:甲乙
传递者 1、编码 2、传递
二、信息传递的歪曲
– 沟通中的参考框架,过去的经验和期望的 影响
– 传递者和接受者差异性 – 知觉的选择性 – 语义上的差异 – 对沟通内容价值的判断 – 多层次的组织过滤 – 沟通的时机 – 沟通信息太多、太集中 – 否定反面的意见和先入为主 – 沟通技能 – 沟通气氛 – 沟通双方的信任程度
• 个人角色选择的冲突: 一个人同时是几种角色,必须从中作出取
舍时
• 超负荷角色: 个人承担的角色太多,而处在角色的超负
荷运转时
• 角色行为的冲突: 角色行为要求干某事,而自己又不愿意干
时的冲突,主要是行为与需要、价值观的冲突
四、角色问题的解决原则
– 明确角色行为 – 对角色进行选择 – 使实际行为与角色行为或期望相一致 – 增强对角色的适应能力
– 非正式群体包括: ①横向群体:组织层级相同、工作性质不同 ②纵向群体:同一组织内部不同层级的人组成 ③混合群体:由组织内部各类人组成
–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①自发性:友谊、帮助、满足社交需求 ②不稳定性 ③中心人物作用大 ④心理认同感、归属感和内聚力较强 ⑤信息沟通快 ⑥成员的重叠性(一个人可以是几个非正式 群体的成员)
后,问题就会出现
高
成 熟 度
低 1
两类问题 的解决
发展高峰
发展高峰
2
3
4
5
6
发展阶段
四、群体的功能:
– 满足人们的归属、安全和自尊的需要 – 确认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 满足兴趣和需要 – 群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 群体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 群体决策的有利性 – 群体可以改善工作中人的社会关系 – 帮助个人完成职业设计和发展 – 群体是组织正常的机制 – 组织的发展就是群体的发展
涉及的内容包括:群体成员的心理满意度、对群体 工作绩效的评价、对群体的信任和依赖程度、群体 成员的职业流动性、对群体的期望等
三、工作群体中的士气研究
– 高士气的特征 • 团结来自于内聚力而非外部压力 • 没有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倾向 • 适应能力强 • 认同感和归属感强 • 群体目标明确
• 对领导的支持和认同 • 承认群体的价值 • 合理的经济报酬 • 工作满意度高 • 良好的沟通 • 人际关系和谐 • 创造良好的身心环境
②规范社会行为和工作行为
三、群体的发展阶段——从形成到成熟
1、定向性——〉定向目标
以目标问题
2、冲突和挑战——〉解决问题必有冲突 为核心
3、内聚性——〉上升
4、迷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发生 5、醒悟——〉解决人的冲突
以人问题 为核心
6、承认——〉成熟
– 如:新成立的组织,开始成员之间没有矛盾,共同 致力于组织的创立和发展;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以
一、沟通的模式
– 群体的沟通是指群体成员间思想、情感、信息和行 为的交流过程
– 群体沟通的基本模式(罗斯) 包括六个基本要素:传递者、接受者、沟通
内容、通道、干扰和反馈
个体甲
传递者 1、编码 2、传递
观念 情感 意向 信息 行为
个体甲
接受者 1、译码 2、内心反映
通道:甲乙
个体甲乙
接受者 1、译码 2、内心反映
五、工作中角色的类型
工作导向型 角色
创造型 信息收集者 信息传递者 协调合作者 评价者
维持型角色
鼓励者 协调者 权威 权威创造者 随从者 观察者
自我型角色
保障者 探索者 统治者 回避者
新的建议、思想、解决方案 对事实进行分类整理 乐于向他人提供自己的经验 协调各种不同需要
对实施做出判断
第四节:群体的沟通
现行为的趋同性改变,即产生从众行为 – 从众的心理学实验
①线条比较实验 ②光点实验 – 从众行为可以产生的结果: – 积极(正作用)的一致性 – 消极(负作用)的一致性 – 无异议的一致性:其行为无所谓积极或消极
– 影响因素:
• 情境、群体的性质、特点、组织气氛、行为的一 致性程度、内聚力等
• 个人:智力、情绪的稳定性、自我概念、人际关 系、价值观、个人的受暗示性、服从性、态度等
– 这种研究发展成为“社会交流”:人们的相互作用 是一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交换,可以改变群体成员 的行为
– 例:管理集团——增加一个外人(黑人) ①外界歧视黑人(情操) ②黑人的工作(活动) ③黑人与白人管理上的交流(相互作用) 活动影响了相互作用情操(改变)对黑人的态 度,因为黑人的工作确实有效 结论: ①相互作用越频繁,情操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②相互作用的人彼此间的活动是同样的 ③高级别的群体成员更易于创造和接受更 多的相互作用
• 群体规范与管理的有效性 形成和制定群体规范是指导和控制群体行为
的有力手段
• 皮尔尼克(S.Pilnick)的规范分析方法对管理实 践的建设性思考 – 明确规范内容 – 制定规范刨面图 – 进行改革(从上到下、按规范做、制定方针)
群体规范分析图
组织荣誉 Ⅰ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 来源: • 角色建立障碍 • 沟通和角色信息不明确 • 期望与行为不一致 • 不具备胜任角色行为的基本条件
三、角色冲突
– 角色规范、角色行为与个人的愿望、行为、需要不 相符时,会导致角色冲突,也叫个人冲突
– Roherf ·Kahr研究角色冲突来源 • 角色传送者造成的内心冲突 例:公司总裁要求人力资源部经理给他侄子安 排工作 接受 回避(满足上司愿望与公平提升规 范之间的冲突) • 角色传送者之间的冲突 当来自于多个其他角色的信息存在冲突,而 自己必须从中选择时
A
聚会
专制型
民主型 聚会
2、组织气氛研究: 研究组织气氛(合作或竞争)对个人的影响
• 采用给予不同奖励的方式 – 个人奖励 – 集体奖励
• 结果:后者比前者 – 方法多、质量高 – 意见沟通、友好 – 工作有成效
• 过分强调竞争对心理健康有害
第二节:群体行为
一、群体的压力与规范
1、群体压力与行为改变 群体成员的行为在受群体压力的影响下,会出
组织行为管理学
第三部分: 组织中群体行为
第八章:群体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概念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的概念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群体是不同的工作个体组成的 2、群体成员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 3、群体成员应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感情和情绪
上的交流
• 歇因(E.H.Schein):组织中的群体具有以 下三个特征:
业务成绩 Ⅱ
利润
Ⅲ
合作关系 Ⅳ
计划性 Ⅴ
工作督导 Ⅵ
培训
Ⅶ
创造发明 Ⅷ
用户关系 Ⅸ
诚实与安全 Ⅹ
• 群体规范的功能 – 维系群体 – 评价标准 – 群体动力 – 行为导向
二、群体内聚力
群体内聚力是指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 力,内聚力的高低决定着群体行为的效率和发挥。
– 影响因素:
群体成员 对利益的
显现的行为系统
馈
活动
规范
相互作用 思想感情
群体行为的产出或结果
生产率
满意度 成长
有效性
ຫໍສະໝຸດ Baidu
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何曼(G.C.HOman)
– 问题: ①一个人是好的、个性正常,为什么群体拒绝他 ②怎样让我们喜欢一个人
– 分析要素: ①活动——人的群体业务活动 ②情操——情感态度 ③相互作用——实际往来形式 ④规范——标准
三、信息沟通的类型
– 按沟通方法 • 口头 • 书面 • 非语言沟通
– 按沟通方向 • 上行沟通 • 下行沟通 • 平行沟通
– 按组织结构特征 • 正式沟通:五种类型
轮型
信息 速度
快
交流 准确性
高
特点 饱和度
低
成员 员工满意度 低
的 领导的出现 是
特点 集中度
高
Y型
慢 一般 低 低 是 高
链型
慢 一般 中等 低 是 一般
传播谣言等
–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原则:
①寻求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目标的协调一致 ②利用非正式群体加强沟通,提高满意度 ③利用其沟通特点,进行决策 ④提高对群体成员价值的承认,促进个人发展 ⑤对舆论的扩散和疏导作用 ⑥通过非正式群体的中心人物,纠正其成员的
行为
5、参照群体(模范群体):
一种理想化或理论上的标准群体 功能: ①为群体成员提供可比较的行为体系
群体的发展围绕两个核心问题的解决: – 工作问题 – 人际关系问题 三、群体行为的模式(见下图)
背景因素 技术因素和工作设计 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组织的文化特征 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群体成员的背景和素质
必需的群体行为系统 活动
群体的成员构成系统
规章制度
反
相互作用 思想感情
价值观、信仰、态度、需要、 动机、承担的责任、身体和 生理的特征
– 内聚力、群体目标与生产率的关系
内聚力
高
低
高
目 标 的 一 致 性
群 体 与 组 织
低
– 内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
高力+积极诱导
生
低力+积极诱导
产
对照组
率
低力+消极诱导
高力+消极诱导
工作时间
– 群体内聚力的测量
1、数量计算法 群体内聚力=群体成员相互选择的实际数目/群体 成员相互选择的总数
2、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进行调查,根据结果进行分析,主要
圆形
慢 差 高 高 无 低
全方位型
快慢 好、高
高 高 无 低
• 非正式沟通 集束式 流言式
偶然式 单线式
五、沟通的有效性
提高沟通有效性,需要:
– 提高沟通信息的清晰度:增加沟通渠道、明确沟通 的问题和信息、保持行动和言语的一致性、运用简 单语言、选取最主要的信息
第二节:群体的发展与研究
一、个人在群体发展中面对的问题
– 需要和目标的调整 – 产生必要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 了解和明确群体中权力和影响力的构成和分配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群体的发展
群体的发展有四个阶段: – 工作导向阶段(形成) – 重新明确阶段(储存) – 合作阶段(正规化) – 定型阶段(绩效)
–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①心理或行为上的相互依赖或互补 ②互相认同(尤其是社会价值得不到承 认时) ③性格、价值观、兴趣、个人经历、自 我认识等相似 ④工作与生活方式相似 ⑤亲朋关系
–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①归属行为:使所有人都有归属感 ②加强沟通 ③进行个人或团体决策;有困难总是寻求非正式
群体的帮助 ④获得心理上和社会价值的满足 ⑤促进学习和个人的发展 ⑥舆论作用(用于扩散) ⑦消极作用:对正式群体的抵触、降低工作效率、
– 行为上互相影响 – 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 成员都具有集体意识和归属感
• 群体规模:2〈 n 〈 15
二、群体的类型
1、共同作用群体、协作群体、协调群体 —— 按群体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分
2、大群体与小群体 —— 按规模分 3、工作群体与社会群体 —— 按群体作用性质分 4、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按结构和功能分
高
A
B
士 气
C
低 低
生产率
高
思考:不能仅考虑士气;如A士气高,但生产率低
第三节:群体中的角色问题
一、角色的建立
– 是指确立在群体中的位置 (每个角色在群体中都可能被接受或排斥) – 角色建立需要受到各个层次的接受,包括:上级、 同事、下级
二、角色模糊
角色建立不明确,就会产生角色模糊,即不知 道自己是什么和做些什么,或只知其一。
第九章:群体管理的行为
第一节:群体动力学特征
一、分析方法
– B = f(P.E) B:个人行为方向、强度 P:人性 E:环境
格式塔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二、实验研究
1、勒温、怀特的实验 • 对象:两组11岁男孩(专制组和民主组) ,每 一组均由一个成人领导
A:民-专 B:专-民
攻 击 行 为
B
攻 击 行 为
认识
成员的 共同性
群体成员 的心理 满足感
领导方式 信息的沟通
群体 内聚力
群体规模
群体与外部 环境的关系
达成目标 的情况
心理 相容性
群体在组织 中的地位
成员对群体 的依赖性
– 效果:
1、提高群体的生产率 2、提高群体成员的满意度 3、加强管理者对群体行为的指导和控制 4、求得群体和个人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