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汽车产业转移呈现新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汽车产业转移呈现新趋势
□本报记者冯淑娟
近日,美国通用公司与上汽签署了在华合作开发混合动力燃料电池车的协议。据悉,这是全球汽车制造商和中国汽车制造商之间首次签订此类协议。
在这之前,丰田刚刚跟一汽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将于2005年在中国生产丰田混合动力汽车Prius。据介绍,这是丰田首次在海外生产混合动力车。
“这两个项目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来说,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两家的产品目前都是在各自领域全球领先,一旦在中国实现了商业化,将大大提高中国汽车的国际水平和地位。这也是国际汽车产业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时,出现的新趋势之一。”商务部规划司研究员冼国义日前对记者说。
据冼先生分析,在跨国公司将汽车产业国际化转移的过程中,目前出现了三个明显的趋势:一是加快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技术的步伐,技术全球化趋势明显;二是产业转移重点从制造业转向了现代金融和服务业;三是产业集群现象越来越突出。
跨国公司加快先进技术转移,技术全球化趋势明显
“如果不是市场竞争的原因,也许我国现在还是只有桑塔纳等几个车型,而且还都是国外淘汰下来的老产品。”某整车企业的一位老总在强调市场竞争的作用时,对记者说。
业内人士都记得,在引进了通用别克、本田雅阁等车型后,多年
靠一个车型“吃”中国市场的大众,立即将先进的奥迪A6引入一汽-大众,将帕萨特引入上海大众,其技术水平从B2级的桑塔纳一下子跃升了三个等级。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7年以来,国外著名的汽车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为了维持和获得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跨国汽车公司加快了在中国技术更新的步伐。而在这之前,由于外资企业很少,少数几家合资汽车厂商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市场,跨国公司利用比较落后的技术就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因此,当时引进的基本上是国外淘汰的车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李晓华认为,发达国家转移先进技术的步伐,与东道国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状况密切相关。“东道国技术水平提高得越快,市场竞争越激烈,外资就越有可能转移先进技术。”他说。
据专家介绍,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整个制造业中心在世界范围内一共发生了四次大的转移,正在进行的第四次转移的主要目标,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每一次制造中心的转移,差不多都是逐渐由落后技术向先进技术过渡。
而随着海外扩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为了获得低成本的研发资源,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某些具有重要市场地位的发展中国家设立地区性的研发中心,从而使其技术与跨国公司的研发水平接近甚至同步,技术也就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据介绍,技术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在国外的研发机构数量
增加,在国外的研发投资增加或者在其研发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上升,以及雇佣越来越多的国外高科技人才、国外研发成果所占比例提高等。
产业转移转向服务贸易业及集群化趋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重要机遇
汽车产业国际化转移的另两大趋势,一是重点转向了服务贸易业,一是呈现出越来越强的产业集群化。
“国外汽车公司近期纷纷在中国建立金融服务公司,表明汽车产业转移的重点将来会同其他国家一样,从纯粹的制造业转向服务贸易业为主。”商务部的专家说。
据专家介绍,制造业由于易于标准化、技术扩散能力强,一直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因此,汽车等工业产品的贸易大大快于其他产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信息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全球服务贸易规则的实行,服务业只能局限于一国的格局被打破,服务贸易业加快了全球调整和转移的步伐。
其中,随着发展中国家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业的服务贸易转移速度将大大加快。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随着汽车的利润越来越低,则将产业转移的视线更多瞄向了知识型服务业的转移。
“同时,产业集群也成了新一轮转移的必然结果。”一位专家说。
在中国汽车业,跨国公司的产业集群最典型的表现,是广州的日系汽车厂。“这是由产业链投资方式所决定的。随着对一国汽车业投
资的深入,跨国公司由注重加工出口转变为注重本土市场销售。为了追求成本的最低和利润的最大化,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共享零部件等方式进行生产,结果逐渐形成了汽车产业的集群。”一位专门研究跨国公司战略的人士说。
据他介绍,不只在中国,在东欧、东南亚等地区,这种集群特点都很明显。“产业集群的优势主要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共享劳动力市场,最低成本地获得最大利润。”
冼国义认为,国际产业转移中的集群现象,对产业转移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集群和产业转移互相作用,转移促进了集群的形成,而集群反过来又吸引更大的产业转移。“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扩大,产业转移往往呈现加速趋势,不具备集群优势的企业在竞争中难以立足。”
“不过,新一轮产业转移中的集群现象,为发展中国家提高持久竞争力提供了重要机遇。”他说。
产业转移中的技术竞争是焦点,中国如何才能获得核心技术受到考验
“在汽车产业的国际化转移中,最突出的矛盾体现在转移国和目的地国对于转移技术的竞争上。在这方面,中国汽车业面临着很迫切的问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一位专家表示。
据介绍,技术是跨国公司最核心的垄断优势,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时,一般都要对先进技术进行控制。这种控制主要体现在,一般情况下,仅转让处于成熟阶段的技术,而不转让处于
创新阶段或处于优势的技术,而且往往把最新技术转移给它们的分支机构,而把较陈旧的技术转移给与目的地国的合资公司。
中国加入WTO后,处于控股乃至独资地位的跨国公司对技术的控制更为严密,有的跨国公司为了垄断技术,甚至不惜从合资公司撤资重建独资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技术一般是沿着“跨国公司———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合资企业的中方合作者或其他企业”的方向流动。“只有当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价值链的某个关键环节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时,跨国公司才有可能转让最先进的技术。”李晓华说。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专家说:“面对未来的产业转移,中国的成本竞争力终究会有耗尽的时候。如果汽车业不能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术,也许不久将遭遇巴西等国家同样的命运。”
但另外一位专家认为,随着在华跨国汽车公司对合资企业控制程度的提高,一方面他们对技术的控制更为牢固,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更愿意向中国转让新技术或在中国研发新技术。“国内汽车界应当改变原有观念,要在追求外资向国内转移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深入追求先进技术向国内企业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