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最优通货区理论及其实践

合集下载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实践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实践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实践导言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速,各国间联系紧密程度越来越高,货币政策成为协调和平衡各国经济的关键因素。

而最优货币区理论,是一个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建立各国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的重要理论。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基本原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协调各国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它认为,贸易、资本流动和劳动力迁移等因素越发紧密,使得各国经济之间存在了更多的联系和依赖,货币政策的变化对其他国家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建立各国之间的货币联盟或区域统一货币制度,来加强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性,降低经济波动和风险。

在最优货币区理论中,评价一个货币区是否优秀需要从贸易、劳动力流动自由、收入分布、政策协调等多个方面考虑。

例如,市场规模大、贸易稳定和成本低廉的货币区更能吸引投资和企业进驻,从而更具竞争力。

此外,货币区内的社会收入分配比较均衡,能够降低社会不满的风险;政策协调较好,国家之间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协调货币政策,以追求长期稳定和增长。

二、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践与应用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早在欧元区引起广泛关注,欧元区由于束缚了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使得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投资关系更加紧密,降低了汇率风险和减少了汇率的波动。

同时,欧元区内的政策协调机制也相对成熟,各成员国能够通过加强合作来提升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除了欧元区外,亚洲地区的货币合作也正在不断深化。

亚洲有望成为继欧洲之后另一个货币联盟的发展地区,周边国家正在进行贸易自由化和互联互通,同时也在加快货币合作和建设亚洲货币体系。

此外,由于区内贸易和投资不断加强,以及疫情的影响,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货币政策合作也在逐步深化。

三、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局限性最优货币区理论虽然为理解货币区的经济政策协调提供了重要思路,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该理论假定各国经济的结构和周期性趋势保持一致,忽视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周期和结构差异,政策的协调难度会因此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货币区之间的联系也不断增强,货币协调难度与日俱增。

最优货币区

最优货币区
●在欧洲货币体系内部,各国货币的浮动汇率并不统一。 ○大部分国家可以相对于制定的平价上下浮动2.25% ○西班牙、葡萄牙汇率可以上下浮动6%
●1993年8月,在投机性冲击的压力下,经济货币联盟中各 种货币之间的浮动范围被扩大到了15%。
(除了德国马克和荷兰盾)
一、欧洲单一货币的演变
㈢欧盟“1992”计划的起步阶段
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其加入固定汇率区对本国经济 稳定性的损害就越小。
该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最优货币区理论
图20-5:LL曲线
加入国的经济稳定性损失
LL 加入国与固定汇率区的经济一体化程度
①单一货币可以消除欧洲货币体系汇率重估的威胁。消除货 币兑换的成本,实现更高程度的欧洲一体化。
②一些欧盟国家认为德国对欧洲货币体系的管理片面强调德 国的宏观经济目标而牺牲了其他成员国的利益。
③资本完全自由流动使得维持各国货币间的固定汇率弊大于 利,并且单一货币有利于实现欧洲政治稳定。
二、欧元及欧元区的经济政策
●汇率的变动给欧盟在管理上带来了不少麻烦。 ★加快把欧盟变成一个真正的统一市场。
一、欧洲单一货币的演变
●德国在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及欧洲货币体系的 信誉理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并且其中 央银行独立性强。因此德国央行享有成功治理高通货膨胀 的美誉。
★货币经济体系的成员国希望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将本国货币盯住德国马克 来引进德国反通货膨胀的信誉。
图20-4: GG曲线
加入国的货币效率收益 GG
加入国与固定汇率区的一体化程度
最优货币区理论
▪ 经济一体化和固定汇率区的成本:LL曲线
• 经济稳定性损失(固定汇率引起的额外的不稳定性)

最优货币区理论以及亚洲与中国货币区的前景-文档资料

最优货币区理论以及亚洲与中国货币区的前景-文档资料

最优货币区理论以及亚洲与中国货币区的前景-文档资料最优货币区理论以及亚洲与中国货币区的前景一、最优货币区理论及欧元区的实践经济学对"最优货币区"的解释为:由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组成的货币联盟,区域内实行单一的共同货币,或者虽有几种货币,单相互之间具有可兑换性,其汇率在对内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相互盯住,对外则统一浮动,以求在总体上达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最优效果,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对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争论,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

蒙代尔提出用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所以,他称"最优货币区"理论为要素流动论。

蒙代尔认为,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发生了需求的转移。

他指出,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两个不同通货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而不能解决同一通货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同一通货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通货转移只能通过要素的流动来解决。

因此,如果要在几个国家之间保持固定汇率并保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就必须要有一个调节需求转移和国际收支的机制,这个机制只能是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

1963年,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麦金农在蒙代尔的基础上提出了把经济开放度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域的标准,即一个国家生产或消费种贸易物品对非贸易物品的比率。

如果不同地区之间的开放度都很大且程度相近,则组成一个最优货币区域是合适的。

在外部世界经济稳定的前提下,区域内各个地区可以通过实行固定汇率来达到价格稳定的目标。

凯南(1969)认为,经济高度多样化的国家是货币区的理想参与者。

产品多样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在对国外商品的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由于多种商品的需求相互交叉,可以保持经济的相对稳定,也就是说,产品多样化有分散风险的功能。

哈伯勒(1970)和弗莱明(1971)把通货膨胀的相似性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又一标准。

国际金融课件第七章最适度通货区与欧洲货币、经济一体化

国际金融课件第七章最适度通货区与欧洲货币、经济一体化

然而,最适度通货区理论并非完美无缺。在实践中, 欧洲货币一体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经济周期 不同步、财政纪律不严格等。这些问题需要欧盟采取 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确保欧洲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1993年,欧洲联盟(EU)成立,将欧洲经济共同体扩展到更多欧洲国家,并实施单 一欧洲法令,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自由流动。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促进欧洲和平与稳定
通过经济一体化,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 紧密,减少了政治和军事冲突的风险。
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欧洲经济一体化消除了贸易壁垒,促进了商品和 资本的自由流动,为欧洲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商业 机会和投资来源,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发展。
02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目标是促进欧 洲经济和政治一体化,提高欧洲 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历程
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
1979年,欧洲共同体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包括汇率机制、中央 银行和成员国货币政策等。
欧元区的形成
1999年,欧元区正式成立,成员国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并 由欧洲中央银行负责制定货币政策。
国际金融课件第七章最适度 通货区与欧洲货币、经济一 体化
目录
CONTENTS
• 最适度通货区理论 • 欧洲货币一体化 • 欧洲经济一体化 • 最适度通货区与欧洲货币、经济一体化
的关系
01 最适度通货区理论
最适度通货区的定义
最适度通货区是指一个经济区域或国家集团,其成员国之间 实现了相对较高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并采用同一种货币或共 同货币,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欧洲经济和财政联盟的建立
2012年,欧盟成员国签署了《稳定公约》,旨在加强财政纪律和 深化经济一体化。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影响

第七章最优通货区与货币联盟

第七章最优通货区与货币联盟
通过汇率变动来解决需求转移所引起的不平衡问题,而
只能够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在允许生产要素自 由流动的条件下,资本和劳动力会由经济体B流向商品 价格和工资水平较高的经济体A,通过供给的转移来满 足需求的转移,在两个不同的区域同时达到物价稳定和 充分就业。
由于当今世界各国之间要做到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 的完全自由流动仍十分困难,蒙代尔认为现阶段解决问 题的办法只能是区域性的最适度货币区,而不是全球性 的共同货币。要保证国际经济社会的稳定,至少应有两 个以上的区域性货币。关于最优货币区的界限,蒙代尔 指出应以经济疆界即要素的流动性而不是政治疆界来划 分。由于区域内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需求转移引起的外部 失衡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调节,因此要素流动替代 汇率变动成为区域内的平衡机制;而不同的区域之间由 于种种限制,不具备要素流动性,因而浮动汇率替代要 素流动成为区域间的平衡机制。可见,蒙代尔并不是简 单地否定浮动汇率,只是否定了区域内的单独浮动,同 时提出了实行区域性的固定汇率制和共同浮动的新颖主 张,这就为以后欧共体发展成为一个共同的货币区奠定 了理论基础。
麦金农认为,在典型的开放经济中,汇率的变动不会 改变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价格比例,从而也就不会对经 济均衡产生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①在本币贬值引起 贸易品价格上涨以后,会引起国内物价的全面上涨;② 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贸易品所占比例很大,贸易品价格 的上升会迅速而明显地引起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由于货 币幻觉不很明显以及工会和劳工力量的强大,人们会明 显感觉到消费支出的增加和实际收入的减少,并要求提 高工资,从而引起非贸易品价格随贸易品价格的上涨而 上涨;③对于一个开放经济,由于国内对进口商品的依 赖性很强,进口需求弹性较低,要纠正外部失衡所需要 的汇率变动幅度也就很大。

世界经济学 欧盟货币专题

世界经济学 欧盟货币专题


2.货币联盟的发展 第一阶段从1990年7月1日开始,主要是加强各成员国 经济政策的协调和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消除不利于金融一 体化的障碍,消除外汇管制,实行内部资本的完全自由流通。 第二阶段从1994年1月1日开始调整各成员国的财政预 算政策,为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进行制度和结构方面的准 备,进一步加强成员国经济的趋同。 第三阶段从199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启动欧元,建立 欧洲中央银行,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至2002年7月1日, 各欧元实施国的本国货币完全退出流通,欧洲货币一体化计 划完成,欧元国际化启动。
(二)成本-收益分析法
一国参与某一货币区的收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持久的固定汇率制,可以消除成员国之间投机资本的 流动。 2.可以节省国际储备。
3.货币一体化可以刺激经济政策一体化甚至经济一体化。
4.尽管货币区内各成员国的货币对非成员国的货币采用 浮动汇率,但货币区采取共同的对外汇率政策,这无疑有利于 提高货币区整体的谈判实力。
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定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9年1月1日,欧洲统一货币正式启动。2002年1月1日欧 元开始在市场上正式流通。2002年7月1日,各欧元实施国的本 国货币完全退出流通,欧洲货币一体化计划初步完成。

1970年10月,以 卢森堡首相兼财 政大臣皮尔瑞· 魏 尔纳(Werner)为 首的一个委员会, 向欧共体理事会 提交了《关于在 共同体内分阶段 实现经济和货币 联盟的报告》, 即魏尔纳计划, 亦称“魏尔纳报 告”(Werner Report),其最早 形成于1970年5月。 该计划建议从 1971年到1980年 分三个阶段实现 欧洲货币一体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国际统一的货币体系发展, 国际区域化货币体系也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国际金融领域 的一个焦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欧洲共同体的“区域化 货币体系”。 总的来说,欧洲共同体“区域化货币体系”的发展共经 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70年代初-1978年,欧共体在原有的基础 上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MS),其目标在于稳定汇率。 第二个阶段:1978年-1986年,欧共体提出“单一欧洲 文件”,“文件” 肯定了欧洲货币联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认为应该继续积极推行,拟订了初步计划。 第三个阶段:1986年-1990年欧洲货币联盟的开始实施。

最优货币区理论:沿革、实践及启示

最优货币区理论:沿革、实践及启示

最优货币区理论:沿革、实践及启示
钱晓桦
【期刊名称】《商场现代化》
【年(卷),期】2007(000)015
【摘要】本文系统地介绍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脉络,以及对该理论的批判.同时,展示该理论的成功实践-欧元区的建立.最后,从区域赁币联盟到我国国内单一货币政策两个角度出发,提出该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总页数】1页(P10)
【作者】钱晓桦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相关文献】
1.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 陈卓淳;汪小勤
2.最优货币区理论:沿革、实践及启示 [J], 钱晓桦
3.最优货币区理论:欧元的启示与东亚货币区的设想 [J], 朱芳
4.最优货币区理论发展时期划分及启示 [J], MA Tao;DING Wen-li;LI Li
5.航天企业组织沿革编纂工作实践及启示 [J], 高俊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践--对欧元的产生与影响的思考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践--对欧元的产生与影响的思考

案例三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践——对欧元的产生与影响的思考一、德洛尔报告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89年6月,以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J.Delors)为首的委员会向马德里峰会提交了德洛尔计划。

该计划与魏尔纳计划相似,规定从1990年起,用20年时间,分三阶段实现货币一体化,完成欧洲经济货币同盟的组建。

1991年12月,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峰会上签署了《关于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马约》目标是:最迟在1999年1月1日前建立“经济货币同盟”(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EMU)。

届时将在同盟内实现统一货币、统-的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以及统一的货币汇率政策。

EMU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马约》还规定,只有在1999年1月1日达到以下四个趋同标准的国家,才能被认为具备了参加EMU的资格条件:(1)通货膨胀率不得超过三个成绩最好的国家平均水平的1.5个百分点;(2)当年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累积公债不得超过GDP的60%;(3)政府长期债券利率不得超过三个最低国家平均水平的2个百分点;(4)加入欧洲经济货币同盟前两年汇率一直在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规定的幅度(土15%)内波动,中心汇率没有重组过。

经过不懈努力,欧共体各成员国议会于1993年10月底通过了《马约》,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1995年芬兰、奥地利、瑞典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增至15个。

同年的《马德里决议》将单一货币的名称正式定为欧元(EURO)。

欧洲货币一体化自此开始进入了稳定的发展阶段。

二、《马约》签订后的一体化进程与欧元的产生根据《马约》规定,EMU应分三阶段实现:第一阶段从1996年到1998年底。

该阶段为准备阶段,其主要任务是确定首批有资格参加货币联盟的国家,决定发行欧元的合法机构,筹建欧洲中央银行。

第二阶段,从1999年1月1日起到2002年1月1日。

欧元——最优货币区域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对其的思考

欧元——最优货币区域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对其的思考

欧元——最优货币区域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对其的思考一、德洛尔报告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理论依据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最优货币区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共同货币,或者是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性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最优”是根据同时维持内部和外部均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定义的,这包括内部的通胀和失业之问是最佳平衡,以及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国际收支平衡。

最优货币区的概念是在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优劣争论中提出来的,其开拓性的论文由蒙代尔 (Mundell,1961年)、麦金龙 (Mckinnon,1963年)、伊格拉姆(Ingram,1962 年)做出的,他们企图找出定义“最优”货币区的决定性经济特质。

格鲁博(Gru~,1970 年)、戈登(Gorden,1972年)、石 (Ishiyama,1975年)、托尔和威策特(Tower&Willet,1976 年)把研究的重点转向评估参加一个货币区的收益和成本。

宾田(Hamada,1985年)研究了一些国家加入货币区的福利含义。

雷曼(s.S.Rehman,1997年)对最优货币区的判断咏准进行了总结;克鲁格曼和奥博斯菲尔德(Krugman&Obstfeld,1998年)也对该理论曲研究作了总结,并提出了GG-LL模型,用于判断加入货币联盟的时机。

1.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蒙代尔 (Mundel1)认为,需求转移是引起外部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在两个开放小国的模型中,即使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调整也只能解决不同货币区之间的收支平衡问题。

而在一个货币区内部,只要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具有完全自由的流动性就可以依靠要素的转移消除需求转移造成的冲击。

所以,地区之间劳动力和其他要素自由转移,就成为了判断是否成为一个通货区的标准。

生产要素流动论是对浮动汇率的扬弃,在肯定浮动汇率的同时,提出货币区内应实现单一货币或固定汇率的主张。

第11章 最优通货区理论与实践-PPT文档资料

第11章  最优通货区理论与实践-PPT文档资料

2019/3/20
西北大学精品课程
9
第2节 最优通货区的理论分析
政策一体化程度标准
1970年由爱德华.托尔和托马斯.莱斯特提出。认为:通货区能否建
立,关键看相关国家的政策一体化程度。具体就是看相关国家对通胀
和失业能否容忍及容忍的程度。 假如A国不能容忍通胀,而B国能够容忍通胀,则A国就会提高利率来抑 制通胀,而B国继续实行较低的利率,从而产生国家间政策的不协调。
2019/3/20 西北大学精品课程 3
第2节 最优通货区的理论分析
2.1 传统的最优通货区理论:单一指标分析
要素流动性标准
——1961年由罗伯特.蒙代尔提出。认为:要在几个国家之 间保持固定汇率并保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就必须有一
个调节需求转移和国际收支的机制,即生产要素的高度流
动。 (分学精品课程
12
第2节 最优通货区的理论分析
加入通货区的成本
固定汇率制使汇率政策的操作受到制约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政策上可能会出现摩擦
观看视频 蒙代尔:主张世界货币的理由
第2节 最优通货区的理论分析
经济开放性标准
——1963年由罗纳德.麦金农提出。认为应以经济的高度开放性作为 确定适度通货区的标准。 社会总产品分为:可贸易商品与不可贸易商品。可贸易商品比重越
大——经济开放度越高;
对于一个开放度较高的小国而言,如果汇率浮动,则对其国内 的物价会产生剧烈影响,对经济增长十分不利;因此,实行相对稳定
要消除此问题,就必须建立超国家的中央银行及统一的财政制度,实行
政策的高度一体化。
2019/3/20
西北大学精品课程
10
第2节 最优通货区的理论分析
通胀率相似性标准

武大《国际金融》最优通货区理论与实践

武大《国际金融》最优通货区理论与实践

二、哪些国家适合加入最优货币区? 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如果一 个经济体加入了某一货币区,汇率完 全锁定或实行单一货币都意味着采取 了完全的固定汇率制度,从而丧失了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与较为封 闭的大国相比,小型开放经济体更加 宜于加入最优货币区。这是因为:
1、小国经济内部调整的成本相对较低, 实行固定汇率制不会影响其国内经济 目标的实现;而大国经济内部调整的 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各自又具有不同 的通货膨胀率的偏好,因而采取浮动 汇率制更有利于其国内经济目标的实 现。
1991年12月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欧共体 首脑会议上,正式修订了作为欧共体 成立基础的《罗马条约》,并在德洛 尔报告的基础了签署了《欧洲联盟条 约》(又称为《马斯特里赫特》,简 称为《马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马约》的核心内容: (1)1993年11日1日建立欧洲联盟, 密切各国在外交、防务和社会政策方 面的联系。 (2)1998年7月1日成立欧洲中央银 行,负责制定和实施欧洲的货币政策, 并于1999年起实行单一货币。
5、欧元启动 1999年1月1日,欧洲单一货币—欧元 正式启动,欧元作为储备、投资、计价 和结算货币,开始在货币市场、银行间 同业拆借市场的所有经济活动中享有与 信用卡、支票、电子货币等同的功能。 2002年1月1日,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 进入流通,各个成员国货币经过半年时 间的混合流通后宣布退出历史舞台。 2002年7月1日,欧元成为欧元区市场 流通中唯一的法定货币。
三、欧元的运行效果 1、减少货币交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2、增加社会消费,刺激企业投资 3、减少内部矛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 险 4、推动经济改革,实现国民经济持续 和稳定发展 5、增强经济竞争能力,改变国际货币 体系格局
四、面临的难题 1、财政政策面临的挑战 按照《马约》的规定,欧元区的货币 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而财 政政策仍然由各成员国自行制定。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只有协调使用,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最适通货区理论

最适通货区理论

最适通货区理论专题:最适度通货区理论在世界经济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从60年代起,货币一体化开始成为国际金融界的一个热点,并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尝试性实践,其中尤以欧盟(原欧共体)内的货币一体化进程最引人注目。

根据区域内各国货币合作的程度,可将货币一体化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区域货币合作,指有关国家在货币问题上实行的协商、协调乃至共同行动,它在合作形式、时间和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二是区域货币同盟,指通过法律文件(共同遵守的国际协议)就货币金融某些重大问题进行的合作。

三是通货区,这是货币一体化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特征是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名义比价相对固定,具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货币作为各国货币汇率的共同基础,主导货币与成员国货币相互间可充分地自由兑换,存在一个协调和管理机构,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主权受到削弱。

与货币一体化直接相关的理论是最适度通货区理论(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OCA)。

该理论的内容主要是结合某种经济特征来判断汇率安排的优劣,并说明何种情况下实行固定汇率安排和货币同盟或货币一体化是最优的。

怎样衡量最适度通货区?通常有两种分析方法。

一、单一指标法单一指标分析法在理论界争议很大,分歧主要在于确定最适度通货区标准的不同。

(一)要素流动性分析这是1961年由蒙代尔(Robert Mundell)最早明确提出的一种最适度通货区理论。

基本观点是主张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

分析:假定有A、B两个区域,若原来对B区域产品的需求现在转向A区域产品,则B区域失业增加;如果A区域正好是A国,B区域正巧是B国,则B国货币汇率的下跌将有助于减轻B国的失业,A币汇率上升有助于降低A 国的通胀压力;但如果A、B是同一国家内的两个区域,它们使用同一种货币,则汇率变动无法同时解决A区域的通胀和B区的失业。

因此,蒙代尔认为,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两个不同通货区之间的需求转移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同一通货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同一通货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只能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

7第七章 最优货币区理论

7第七章  最优货币区理论
• 1999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 1999年度瑞士中央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学 奖授予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 A· 蒙德尔 (Robert A. Mundell)教授,以表彰他" 对不同汇率体制下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 最优货币区域的分析"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欧元之父
• 罗伯特· 蒙代尔1932年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 省一个偏远的小镇上,那个镇子人口稀少, 只有几户人家、一所小学加上一个做奶酪 的工厂。 • 蒙代尔博士因倡议并直接设计了世界第一 个区域货币――欧元,而获得了“欧元之 父”之誉。1997年获美国经济学会颁发的 杰出人士奖。1998年被选为美国艺术和科 学院院士。199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单一指标法
理论名称 要素流动法 经济开放性 出口产 品多样性 指标 速度/成本 可贸易产品/社会总产品 单一出品/出口比重 代表人物 蒙代尔 麦金农 1969 提出时期 1961 1963
彼得· 凯南
国际金融的 一体化
政策一体化程效 通涨率相似性
长期资金流动/总额
伊格拉姆
1969
政策取向的一致性 原因的趋势
4、詹姆斯.英格拉姆(James Ingram):国内外金融市场一体化 说
5、哈伯勒等:通货膨胀一致说
• 通货膨胀率差异是国际收支失衡和汇率波 动的主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因。因此,如果区域中各国的 通货膨胀率趋于一致,便可避免汇率的波 动。
6、政策一体化说
• 1970 年,爱德化· 托尔和托马斯· 威莱特指出:一 个具有不太完善的内部调节机制的成功通货区, 最重要的或许在于各成员国对通货膨胀和失业增 长的看法,以及对达成它们两者之间交替的能力 具有一种合理的一致性;一个不能容忍失业的国 家是难以同另一个不能容忍通货膨胀的国家相处 的。从而,提出了用政策一体化作为确定最适度 通货区的标准。这个建议要求建立一个超国家的 统一的中央银行和一个统一的财政制度,这显然 是困难的。

优通货区理论及其实践参考幻灯片

优通货区理论及其实践参考幻灯片
• 通货膨胀率不超过前三强平均水平的1.5个百分点 • 当年财政赤字不超过GDP的3%,累计公债不超过
GDP的60% • 政府长期债券利率不超过三个最低国家平均水平的2
个百分点 • 加入前两年汇率稳定,中心汇率未重新制定过
10
(五)《马约》启动后的一体化进程与欧元诞生
1993年欧共体更名为欧盟,各国过渡到欧盟进程加快 1999.1.1欧元诞生,取代了ECU,作为储备、投资、计价
2
二、理论主张: 一定地区内有关国家(地区)加强货币金融领域 的国际合作,形成一个内部汇率固定、对外统一 浮动的货币联盟(最优货币区)
三、怎样的国家和地区适合组建“最优货币区”? P390-391
3
A国(摩托车)
B国(小车)
A国居民的消费偏好从摩托车 小车:
劳动力与资本供给过剩
(失业)
劳动力与资本过度需求
第七章
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实践
Optimum Currency Areas
1
第一节 最优货币区理论
一、理论的提出 代表人物:蒙代尔、1961 提出背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 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思路:世界金融一体化最终目标是建立世界性 单一货币,先创造出若干个相对稳定的货币区 域,由区域金融一体化逐渐过渡到世界金融一 体化
② 代表人物:Bayoumi、Eichengeen等,把对欧洲 货币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东亚,应用向量自回归 (VAR)方法对东亚是否适合建立一个最优货币区进行了实 证研究
6
第二节 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
欧盟:从梦想到现实
(一)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货币一体化理想(50年代) (二)魏尔纳计划(Werner Report):P292
(通货膨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1年) 、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年 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三个阶段: 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三个阶段:P296 成员国过渡到欧洲经济货币同盟的四个标准
• 通货膨胀率不超过前三强平均水平的 通货膨胀率不超过前三强平均水平的1.5个百分点 个百分点 • 当年财政赤字不超过GDP的3%,累计公债不超过 的 , 当年财政赤字不超过 GDP的60% 的 • 政府长期债券利率不超过三个最低国家平均水平的 政府长期债券利率不超过三个最低国家平均水平的2 个百分点 • 加入前两年汇率稳定,中心汇率未重新制定过 加入前两年汇率稳定,
A国(摩托车) 国 摩托车) A国居民的消费偏好从摩托车 劳动力与资本供给过剩
(失业) 失业)
B国(小车) 国 小车)
小车: 小车:
劳动力与资本过度需求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
情形1: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只能通过汇率变动缓解× 情形 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只能通过汇率变动缓解× 要素不能自由流动 2:通过要素自由流动缓解经济失衡,无需变动汇 通过要素自由流动缓解经济失衡, 通过要素自由流动缓解经济失衡 率✔
(五)《马约》启动后的一体化进程与欧元诞生 马约》
1993年欧共体更名为欧盟,各国过渡到欧盟进程加快 年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年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1999.1.1欧元诞生,取代了 欧元诞生, 欧元诞生 取代了ECU,作为储备、投资、计价 ,作为储备、投资、 和结算货币投入使用;同年欧洲中央银行运行, 和结算货币投入使用;同年欧洲中央银行运行,各国中 央银行作为其执行机构不再单独制定货币政策 2002.1.1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进入流通 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进入流通 2002.7.1部分成员国货币退出历史舞台,欧元成为市场流 部分成员国货币退出历史舞台, 部分成员国货币退出历史舞台 通中惟一法定货币。目前这样的国家共有12个 奥地利、 通中惟一法定货币。目前这样的国家共有 个:奥地利、 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 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 卢森堡、荷兰、 卢森堡、荷兰、葡萄牙 、西班牙
中心汇率 欧共体下限 IMF上限 上限
–1.125% –2.25%
欧洲货币合作基金与欧洲计算单位( 欧洲货币合作基金与欧洲计算单位(EUA) ) 魏尔纳计划争议 (三)欧洲货币体系(1979) 欧洲货币体系( ) 欧洲货币单位ECU 欧洲货币单位 欧洲货币基金 汇率稳定机制: 汇率稳定机制:a.欧洲货币基金抛强币支持弱币 b.弱币国紧缩银根,强币国放松银根 弱币国紧缩银根, c.调整与 调特里赫特条约》 德洛尔报告”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89) ) 1、“德洛尔报告”(1989年) 、 德洛尔报告” 年 建立货币同盟的前提条件
货币的完全自由兑换 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 完全的固定汇率平价
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三个阶段: 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三个阶段:P295
第七章
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实践
Optimum Currency Areas
第一节
一、理论的提出
最优货币区理论
代表人物:蒙代尔、 代表人物:蒙代尔、1961 提出背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 提出背景: 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思路: 世界金融一体化最终目标是建立世界性 思路 : 世界金融一体化最终目标是建立 世界性 单一货币, 单一货币 , 先创造出若干个相对稳定的货币区 域 , 由区域金融一体化逐渐过渡到世界金融一 体化
二、理论主张: 理论主张: 一定地区内有关国家(地区) 一定地区内有关国家(地区)加强货币金融领域 的国际合作,形成一个内部汇率固定、 的国际合作,形成一个内部汇率固定、对外统一 浮动的货币联盟(最优货币区) 浮动的货币联盟(最优货币区) 三、怎样的国家和地区适合组建“最优货币区”? 怎样的国家和地区适合组建“最优货币区” P390P390-391
四、最优货币区的成本—收益分析 最优货币区的成本 收益分析 (1)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1)代表人物:克鲁格曼等 (2)提出背景 提出背景: (2)提出背景:最优货币区经典理论及其发展的 缺点在于它只关注了成本方面和单一标准 (3)思路 思路: (3)思路:着眼于对货币一体化可预见的成本与 收益的分析 (4)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4)主要内容: ①参加货币联盟的收益:节省货币兑换成本及抵 参加货币联盟的收益: 补外汇风险的费用;消除投机性资本流动; 补外汇风险的费用;消除投机性资本流动;节省外 汇储备; 汇储备; 加入货币联盟的成本: ②加入货币联盟的成本:成员国丧失货币政策的 自主权, 自主权,财政政策的自主性也受到影响
第二节
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
欧盟: 欧盟:从梦想到现实
年代) (一)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货币一体化理想(50年代)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货币一体化理想( 年代 魏尔纳计划( (二)魏尔纳计划(Werner Report):P292 ) 联合浮动汇率机制
IMF上限 上限
欧共体上限
+2.25% +1.125%
隧道中的蛇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践: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践:三大区域货币合作 (1)欧洲货币一体化 (1)欧洲货币一体化 (2)美洲的美元化 (2)美洲的美元化 (3)东亚区域货币合作 (3)东亚区域货币合作
① 提出背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国 提出背景: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 际金融机构和欧美大国却袖手旁观, 际金融机构和欧美大国却袖手旁观,危机国家产生了加强 亚洲金融协调与合作的想法 代表人物:Bayoumi、Eichengeen等 ② 代表人物 : Bayoumi 、 Eichengeen 等 , 把对欧洲 体 化的研究方法应 用于东亚 货币一 体化的研 究方法应用 于东亚 , 应用向量 自回归 (VAR)方法对东亚是否适合建立一个最优货币区进行了实 (VAR)方法对东亚是否适合建立一个最优货币区进行了实 证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