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2-苯基色原酮
2.异黄酮;二氢黄酮;橙酮;查耳酮;黄烷醇;花色素
3.新红花苷;红花苷;淡黄色;红花苷;深黄色;醌式红花苷;红色
4.叉共轭体系;助色团;苯环;交叉共轭体系
5.灰黄~黄色;黄~橙黄色;几乎无色;2,3位双键氢化、交叉共轭体系中断;微黄色
6.7;4′;-OH;-OCH3;加深
7.pH;红色;紫色;蓝色
8.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水溶性;脂溶性;水溶性
9.花色素;以离子形式存在;稍大;非平面型分子
10.酚羟基;7,4′-二OH黄酮;7-或4′-OH黄酮;一般酚羟基黄酮;5-OH黄酮11.氧原子;钅羊盐
12.3-OH;5-OH;邻二酚羟基
13.3-OH;5-OH;3-OH;3,5-二OH;5-OH
14.乙醇或甲醇提取法;热水提取法;碱性水或碱性稀醇提取法
15.碳酸钠水溶液;氢氧化钠水溶液;氢氧化钙水溶液;碱性稀醇
16.弱;强;7,4′-二OH黄酮;7-或4′-OH黄酮;一般酚羟基黄酮;5-OH黄酮17.酰胺及羰基;酚羟基;氢键缔合
18.黄酮醇;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
19.黄酮苷;黄酮苷元
20.分子筛作用;容易;吸附作用;难
21.醇;BAW系统;大;水;3%~5%乙酸;小
22.黄芩苷;抗菌消炎;黄芩素;邻三酚羟基;醌类;绿
23.芦丁;酚羟基;碱溶酸沉;保护邻二酚羟基
24.异黄酮;葛根素;大豆素
25.黄酮;萜内酯;黄酮;黄酮;槲皮素;双黄酮;银杏双黄酮;儿茶素;儿茶素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C]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碳架为C6-C3-C6。
2.[A]2′-羟基查耳酮在酸的作用下可转为无色的二氢黄酮,碱化后又转为深黄色的2′-羟基查耳酮,两者互为异构体。
3.[C]黄酮类化合物大多显黄色,其颜色主要与分子中是否存在交叉共轭体系有关,色原酮本身无色,但2-苯基色原酮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因而显色;此外助色团的取代对颜色也有一定影响。
4.[B]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但花色素因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盐的通性,故水溶性较大。
5.[E]二氢黄酮因分子中吡喃环上的C2、C3位的双键被氢化,C环为近似于半椅式结构,系非平面型分子,黄酮、黄酮醇、查耳酮和花色素均为平面型分子。
6.[B]4′-OH黄酮,由于p-π共轭效应的影响,酸性最强。
7.[A]五个化合物均有1个酚羟基,5-OH黄酮因其酚羟基与C4羰基形成分子内氢键,故酸性最弱。
8.[E]多数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对HCl-Mg粉反应呈阳性,但异
黄酮类除少数外一般呈阴性。
9.[B]黄酮、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类一般对HCl-Mg粉反应显红~紫红色;异黄酮类除少数外不显色;而花色素在不加镁粉而仅加浓盐酸的条件下也会发生颜色变化,产生红色。
10.[E]黄酮类化合物和1%三氯化铝甲醇溶液反应生成的络合物多为黄色,置紫外灯下显鲜黄色荧光,此反应可在滤纸、薄层上或试管中进行,常用作色谱检识的显色剂。
11.[B]查耳酮类在碱液中能很快产生红或紫红色;黄酮类在冷和热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能产生黄~橙色;黄酮醇类在碱液中先呈黄色,当溶液中通入空气后,因3-羟基易氧化,溶液即转变为棕色;二氢黄酮类在冷碱中呈黄~橙色,放置一段时间或加热则呈深红~紫红色。
12.[C]5-OH黄酮及2′-OH查耳酮可与硼酸反应,产生亮黄色。
13.[E]7,4′-二OH黄酮酸性较强,可溶于5%NaHCO3水溶液,其它均不能溶于5%NaHCO3水溶液。
14.[D]游离黄酮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及稀碱水溶液;但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极性溶剂中,而难溶于乙醚,故可用乙醚分离游离黄酮和黄酮苷。
15.[D]石灰水可使含有羧基的果胶、粘液质或含有多羟基的鞣质等水溶性杂质生成钙盐沉淀而不被溶出,有利于提取液的纯化。
16.[C]硼酸可与邻二酚羟基结构形成络合物而起保护作用。
17.[D]黄酮类化合物与聚酰胺的吸附力强弱与分子中酚羟基的数目和位置、共轭双键、化合物类型等因素有关。
A、C各有2个酚羟基;B、D、E各有1个酚羟基,D为异黄酮,故吸附力最弱,最先被洗脱。
18.[A]各种溶剂在聚酰胺柱上的洗脱能力由弱至强的顺序为:水<甲醇或乙醇(浓度由低到高)<丙酮<稀氢氧化钠水溶液或氨水<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DMF)<尿素水溶液,故水的洗脱能力最弱。
19.[C]具有3-羟基或5-羟基或邻二酚羟基结构的黄酮因与铝离子络合而被牢固地吸附在氧化铝柱上,难以洗脱,一般不宜应用。
20.[A]黄酮类化合物用水性展开剂2%~6%乙酸展开时,其色谱行为类似于反相分配色谱,极性大、水溶性大的化合物R f值大。
黄酮为平面型分子,难溶于水,R f值最小,几乎停留在原点不动;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系非平面型分子,花色素为离子型结构,水溶性均比黄酮大,R f值大于黄酮。
21.[C]从槐米中提取芦丁时,加石灰乳应调至pH8~9,pH过高则易破坏母核结构,pH过低则提取不完全。
22.[E]黄芩苷几乎不溶于水,难溶于甲醇、乙醇、丙酮,可溶于热乙酸。
23.[B]葛根素为C-苷,最难被酸水解。
(二)B型题
1.[B]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者是黄酮。
2.[E]母核为3-苯基色原酮者是异黄酮。
3.[D]黄酮母核3位为羟基者是黄酮醇。
4.[C]黄酮母核2,3位为单键者是二氢黄酮。
5.[A]黄酮母核三碳链不成环者是查耳酮。
6.[B]异黄酮因B环接在3位,缺少完整的交叉共轭体系,仅显微黄色。
7.[A]二氢黄酮因2,3位双键被氢化,交叉共轭体系中断,几乎为无色,碱化后可转为深黄色的2′-OH查耳酮。
8.[D]色素所显的颜色随pH不同而改变,因pH不同可促进结构产生可逆变化。
9.[C]黄酮、黄酮醇分子中存在交叉共轭体系,一般显灰黄~黄色。
10.[E]查耳酮一般显黄~橙黄色。
11.[D]7,4′-二OH黄酮由于p-π共轭效应的影响,酸性最强。
12.[B]4′-OH黄酮因酚羟基数目少于7,4′-二OH黄酮,故酸性居第二位。
13.[A]3′-OH黄酮为一般酚羟基黄酮,酸性居第三位。
14.[C]5-OH黄酮因与4-位的羰基形成分子内氢键,故酸性最弱。
15.[E]4′-OCH3黄酮因不含有酚羟基,故不具酸性。
16.[A]二氢黄酮遇四氢硼钠试剂被还原产生红~紫红色。
17.[A]多数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与盐酸-镁粉试剂反应显红~紫红色。
18.[B]黄酮醇与三氯化铝试剂反应生成黄酮醇铝络合物,多为黄色,置紫外灯下显鲜黄色荧光。
19.[E]含邻二酚羟基的黄酮与氨性氯化锶试剂反应产生绿色至棕色乃至黑色沉淀。
20.[D]查耳酮类与五氯化锑试剂反应生成红或紫红色沉淀。
21.[C]查耳酮类与五氯化锑反应生成红或紫红色沉淀,而黄酮、二氢黄酮及黄酮醇类显黄色至橙色,这可以区别查耳酮类与其它黄酮类化合物。
22.[B]锆盐-枸橼酸反应可用来鉴别黄酮分子中3-OH或5-OH的存在,加锆盐-枸橼酸试剂后,如黄色不褪,示有3-OH;如果黄色减褪,示无3-OH,但有5-OH。
23.[E]四氢硼钠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二氢黄酮(醇)类被还原产生红~紫红色,其它黄酮类均为负反应,此反应可用于鉴别二氢黄酮(醇)类和其它黄酮类化合物。
24.[D]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子中如果有邻二酚羟基,则可与氨性氯化锶试剂反应产生绿色至棕色乃至黑色沉淀。
25.[A]盐酸-镁粉反应是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多数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显红~紫红色。
26.[A]黄酮在冷和热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能产生黄~橙色。
27.[C]查耳酮在碱液中能很快产生红或紫红色。
28.[D]二氢黄酮在冷碱中呈黄~橙色,加热后呈深红~紫红色,此系二氢黄酮在碱液中开环生成查耳酮之故。
29.[B]黄酮醇在碱液中先呈黄色,因3-OH易氧化,溶液变为棕色。
30.[E]香豆素在碱液中可开环,产物为邻羟基桂皮酸盐类衍生物。
31.[E]7,4′-二OH黄酮酸性最强,可溶于5%NaHCO3水溶液。
32.[A]7 -OH黄酮酸性弱于7,4′-二OH黄酮,溶于5%Na2CO3水溶液。
33.[D]8-OH黄酮为一般酚羟基黄酮,溶于0.2%NaOH水溶液。
34.[B]5-OH黄酮酸性最弱,溶于4%NaOH 水溶液。
35.[C]3′-OCH3黄酮无酸性,不能溶于各种碱液中,仍留在乙醚中。
36.[A]芹菜素的结构为5,7,3′-三OH黄酮。
37.[B]木犀草素的结构为5,7,3′,4′-四OH黄酮。
38.[C]山柰酚的结构为3,5,7,4′-四OH黄酮。
39.[D]槲皮素的结构为3,5,7,3′,4′-五OH黄酮。
40.[E]杨梅素的结构为3,5,7,3′,4′,5′-六OH黄酮。
41.[E]此为具4个酚羟基的黄酮,与聚酰胺吸附力较强,最难被洗脱。
42.[D]此为含邻二酚羟基的黄酮,当酚羟基数目相同时,因其易形成分子内氢键,与聚酰胺吸附力弱于不含邻二酚羟基者,故第四被洗脱。
43.[C]此为二氢黄酮,当酚羟基数目和位置相同时,因其共轭双键链比黄酮短,与聚酰胺吸附力弱于黄酮,故第三被洗脱。
44.[B]此为单糖苷,当以含水乙醇洗脱时,洗脱先后顺序为双糖苷﹥单糖苷﹥游离黄酮,故第二被洗脱。
45.[A]此为双糖苷,故最先被洗脱。
(三)C型题
1.[D]只有3-OH黄酮类与锆盐-枸橼酸试剂反应后黄色不减褪,A、B分子中均无
3-OH,故对锆盐-枸橼酸反应均不显色。
2.[C]两者均为黄酮类,故对盐酸-镁粉反应均呈阳性。
3.[C]A中含有5-OH,B中含有邻二酚羟基,两者均可与三氯化铝生成络合物。
4.[B]B分子中含有邻二酚羟基结构,故可与氨性氯化锶试剂反应形成沉淀。
5.[D]两者均非苷类或糖类,故对Molish反应均不呈阳性。
6.[C]7,4′-二OH黄酮由于p-π共轭效应的影响,使酸性增强而溶于5%NaHCO3水溶液,也可溶于5%Na2CO3水溶液。
7.[D]1-OH蒽醌因与C=O形成氢键缔合,酸性较弱,只能用5%NaOH水溶液才能溶解。
8.[B]2-OH蒽醌由于p-π共轭效应的影响,酸性较强,可溶于5%Na2CO3水溶液,但不溶于5%NaHCO3水溶液。
9.[D]5-OH黄酮与4位羰基形成氢键缔合,酸性较弱,只能溶于4%NaOH水溶液。
10.[B]4′-OH黄酮酸性较7,4′-二OH黄酮弱,只溶于5% Na2CO3水溶液而不溶于5%NaHCO3水溶液。
11.[C]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强弱与酚羟基数目和位置有关,不同羟基取代的黄酮酸性强弱为7,4′-二OH﹥7-或4′-OH﹥一般酚羟基﹥5-OH。
12.[C]引入酚羟基可使黄酮类化合物颜色加深,尤其在7位和4′位。
13.[D]旋光与不对称碳原子有关,而与酚羟基数目和位置无关。
14.[C]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性与酚羟基数目和位置有关。
15.[C]酚羟基数目和位置均可影响黄酮类化合物与聚酰胺的吸附力。
16.[A]黄芩苷酶水解后得到黄芩素,因分子中含有邻三酚羟基,易被氧化成醌类衍生物而显绿色。
17.[B]葛根素为C-苷,而黄芩苷为O-苷。
18.[A]黄芩苷中的糖为葡萄糖醛酸,含有羧基,显酸性,故可溶于NaHCO3水溶液。
19.[A]黄芩苷为黄酮苷,葛根素为异黄酮苷,故黄芩苷对盐酸-镁粉反应显明显的红色。
20.[D]黄芩苷和葛根素均非二氢黄酮类,故对四氢硼钠反应均不显色。
21.[B]槲皮素属于游离黄酮醇。
22.[A]芦丁属于黄酮醇苷。
23.[C]槲皮素、芦丁均属黄酮醇类,对盐酸-镁粉反应均显阳性。
24.[A]芦丁为苷,槲皮素为苷元,故芦丁与Molish反应显阳性。
25.[C]槲皮素、芦丁分子中均有邻二酚羟基,均可与氨性氯化锶反应。
(四)X型题
1.[ABCD]黄酮类化合物是根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结构、C3位是否有羟基取代以及B环(苯基)连接的位置等特点进行分类的。
2.[CD]在取代基相同的情况下,黄酮和异黄酮、二氢黄酮和2′-OH查耳酮互为异构体。
3.[DE]花色素和黄烷醇分子中无C=O,黄酮、二氢黄酮、查耳酮分子中均有C=O。
4.[ACE]黄酮、黄酮醇一般显灰黄~黄色,查耳酮一般显黄~橙黄色,二氢黄酮几乎为无色,花色素所显的颜色随pH不同而改变。
5.[BDE]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中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醇等由于分子内含有不对称碳原子(2位或2,3位),因此具有旋光性,其余黄酮苷元无旋光性。
6.[ABC]黄酮分子中7-位或4′-位引入羟基后,产生p-π共轭,促进电子移位、重排,共轭系统延长而使颜色加深,酸性增强,羟基为极性基团,引入羟基可使水溶性增强。
7.[ABCE]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对NaBH4反应和HCl-Mg反应显阳性;由于系非平面型分子,水溶性大于非平面型分子黄酮;因含有不对称碳原子(2位),所以具有旋光。
8.[ACD ] 3,4′-二OH 黄酮对HCl-Mg 粉反应、锆盐-枸橼酸反应显阳性,而5,3′,4′-三OH 黄酮对HCl-Mg 粉反应、Gibb ′s 反应和氨性氯化锶反应显阳性,故可采用锆盐-
枸橼酸反应、Gibb ′s 反应和氨性氯化锶反应鉴别两者。
9.[ACDE ] 5-OH 黄酮、5,7-二OH 黄酮、8-OH 黄酮和7,8-二OH 黄酮分子中由
于酚羟基对位无取代基,故对G ibb′s 反应显阳性。
10.[ADE ] A 分子中具有邻二酚羟基,D 分子中具有5-OH ,E 分子中具有3-OH ,故
均可与三氯化铝生成络合物。
11.[ABCD ] ABCD 均为金属盐类试剂,E 为还原试剂。
12.[BCD ] 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强极性溶剂及稀碱液中,难溶或不溶
于苯、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中,故可用碱溶酸沉法、乙醇回流法和热水提取法提取。
13.[ACE ] C 为7,4′-二OH 黄酮,可溶于5%NaHCO 3水溶液;A 、E 分别为7-OH
和4′-OH 黄酮,可溶于5%Na 2CO 3水溶液;D (6,8-二OH 黄酮)和B (5-OH 黄酮)溶
于不同浓度的NaOH 水溶液。
故用5%Na 2CO 3水溶液萃取,可得到ACE 。
14.[ABCDE ] 黄酮类化合物与聚酰胺的吸附强度主要取决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酚
羟基的数目与位置、芳香化程度、化合物类型等以及洗脱剂与黄酮类化合物或与聚酰胺之间
形成氢键缔合能力的大小。
15.[BE ] 葡聚糖凝胶分离游离黄酮时,主要靠吸附作用,因吸附力的强弱不同而分
离;分离黄酮苷时,主要靠分子筛作用,分子量越大,越容易被洗脱。
16.[ABE ] A 、B 、E 分子中分别具有5-OH 、邻二酚羟基和3-OH 的结构,可与铝离
子络合而被牢固地吸附在氧化铝柱上,难以洗脱,不适合应用。
17.[AC ] 聚酰胺色谱中若以有机溶剂氯仿-甲醇展开时苷元R f 值大于苷,若以含水溶
剂75%乙醇展开时苷的R f 值大于苷元;纸色谱中如以醇性展开剂BAW 展开时苷元R f 值大
于苷,如以水性展开剂15%乙酸展开时苷的R f 值大于苷元;硅胶色谱中苷元R f 值大于苷。
因芦丁为苷,槲皮素为苷元,故在A 、C 两种色谱中芦丁R f 值大于槲皮素。
18.[AB ] 芦丁系槲皮素-3-O-芸香糖苷,芸香糖为双糖,由鼠李糖和葡萄糖组成。
三、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A 与B 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
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
2.交叉共轭体系:两双键互不共轭,均与第三双键共轭。
在黄酮类中,指A 环和C 环
羰基共轭产生的共轭体系与B 环和C 环羰基共轭产生的共轭体系交叉。
3.双向色谱:用两种不同类型展开剂,当一种展开剂展开至终端时,取出,挥干,再
将薄层板或色谱纸调转90°,于另一种展开剂中作第二方向展开至终端。
(二)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结构式,指出其结构类型,并用英文表示各结构类型及化合
物1~11和17
1.芹菜素(apigenin ),黄酮类(flavone ) 2. 木犀草素(luteolin),黄酮类
3.黄芩苷(baicalin ),黄酮类 4.山柰酚(kaempferol),黄酮醇类(flavonol)
O OH O OH HO O OH O OH HO OH
5.槲皮素(quercetin ),黄酮醇类 6.杨梅素(myricetin ),黄酮醇类
7.芦丁(rutin ),黄酮醇类 8.橙皮苷(hesperidin) ,二氢黄酮类(flavanone )
9.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 10.大豆素(daidzein ),异黄酮类(isoflavone)
二氢黄酮醇类(flavanonol) 11.葛根素(puerarin ),异黄酮类 12.紫檀素,二氢异黄酮类(isoflavanone )
13.红花苷,查耳酮类(chalcone ) 14.梨根苷,二氢查耳酮类(dihydrochalcone )
15.硫磺菊素,橙酮类(aurone ) 16.矢车菊苷元,花色素类(anthocyanidin )
O OH OH COOH O O OH HO O O OH O OH HO OH O OH O OH HO OH OH O
OH O OH HO OH OH OH OH O OH HO OH OH O OH O HO O OH O HO glc O CH 3O O O O OH O OH
HO O glc HO O OH OH HO O glc HO OH OH CH O O OH OH OCH 3
17.儿茶素(catechin ),黄烷-3-醇类 18.无色矢车菊素,黄烷3,4-二醇类
(flavan-3-ol ) (flavan-3,4-diol )
(三)判断下列各组化合物的酸性大小
1.A ﹥C ﹥B 。
三个化合物羟基数目相同,但基本母核和羟基的类型不同,A 为具7,4′-二OH 的黄酮,因p-π共轭效应的影响使酸性增强可溶于5%NaHCO 3溶液;C 为具1个β-OH 和2个α-OH 的蒽醌不能溶于NaHCO 3溶液,可溶于5%Na 2CO 3溶液,故酸性较A 弱;B 为二氢黄酮醇类, 由于交叉共轭体系中断使4′-OH 成为一般酚羟基, 5-OH 因与4位羰基形成分子内氢键,酸性较弱,而3-OH 为醇羟基不显酸性,故B 酸性最弱,可溶于5%NaOH 溶液中。
2.C ﹥A ﹥B ﹥D 。
四个化合物均有2个酚羟基, C 为7,4′-二OH 黄酮,酸性最强;A 为7,3′-二OH 黄酮,3′-OH 为一般酚羟基,酸性弱于C ;B 为5,3′-二OH 黄酮,因5-OH 与C 4=O 形成分子内氢键,酸性较A 弱;D 为具2个α-OH 的蒽醌,因与羰基形成氢键缔合,故酸性最弱。
(四)判断下列各组化合物的R f 值大小或在色谱柱上的流出顺序
1.E ﹥A ﹥B ﹥C ﹥D 。
硅胶TLC 属吸附色谱,被分离物的极性越大,吸附力越强,则R f 值越小。
五个化合物母核相同,其中C 、D 各有5个羟基,但 B 环上2个羟基的位置不同,D 中2个羟基处于间位(2′,4′-),C 中2个羟基处于邻位(3′,4′-),易形成分子内氢键,而使其极性减小;B 有4个羟基,极性小于C 和D ;A 和E 均有3 个羟基,但羟基位置不同,除了在5,7-位上均有2个羟基外,A 尚有4′-OH ,为游离酚羟基,而E 具有3-OH ,属醇羟基,且易与4位羰基形成分子内氢键,极性小于A 。
故极性大小为D ﹥C ﹥B ﹥A ﹥E , R f 值大小顺序则相反,为E ﹥A ﹥B ﹥C ﹥D 。
2.B ﹥D ﹥A ﹥C ﹥E ﹥F 。
PC 中当采用BAW 系统( 4∶1∶5,上层)展开时,其色谱行为为正相分配色谱,被分离物的极性大、水溶性大,则在固定相中的分配系数大, R f 值小。
F 为双糖苷;E 为单糖苷;其余4个化合物均为游离黄酮,C 、A 、D 分别有5个、4个和3个羟基;B 含有2个羟基和和1个甲氧基。
故极性大小为F ﹥E ﹥C ﹥A ﹥D ﹥B , R f 值大小为B ﹥D ﹥A ﹥C ﹥E ﹥F 。
3.D ﹥C ﹥B ﹥A 。
PC 中当采用5%乙酸展开时,其色谱行为为反相分配色谱,被分离物的极性大、亲水性大,则 R f 值大。
D 为双糖苷;C 为单糖苷;B 为二氢黄酮醇,系非平面型分子;A 为黄酮醇,属平面型分子。
故亲水性大小为D ﹥C ﹥B ﹥A ,R f 值大小为D ﹥C ﹥B ﹥A 。
4.A ﹥B ﹥C ﹥D 。
A 为游离黄酮;B 、C 均为单糖苷,因B 中含有鼠李糖,为甲基五碳醛糖,而C 中含有半乳糖,为六碳醛糖,极性大于B ;D 为双糖苷。
故极性大小为D ﹥C ﹥B ﹥A ,洗脱顺序则相反,为ABCD 。
5.F ﹥E ﹥D ﹥A ﹥C ﹥B 。
聚酰胺柱色谱分离黄酮类化合物时,若以含水乙醇洗脱,洗脱顺序为:双糖苷﹥单糖苷﹥游离黄酮。
F 为双糖苷;E 为单糖苷;A 、B 、C 、D 均为游离黄酮,酚羟基数目为B 、C (各4个)多于A 、D (各3个),B 、C 与聚酰胺吸附力大于A 、D ,其中B 具间二酚羟基,C 具邻二酚羟基易形成分子内氢键,与聚酰胺吸附力弱于B ; A 为二氢黄酮醇,D 为异黄酮,吸附力A ﹥D 。
故与聚酰胺吸附力大小为B ﹥C ﹥A ﹥D ﹥E ﹥F ,洗脱顺序则相反,为FEDACB 。
6.B ﹥A ﹥C ﹥E ﹥F ﹥D ﹥G 。
葡聚糖凝胶分离游离黄酮时,主要靠吸附作用,化合物OH O OH HO OH OH OH O OH HO OH OH
OH
酚羟基数目越多,吸附强度越大,则越难洗脱。
分离黄酮苷时,主要靠分子筛作用,洗脱时按分子量由大到小流出。
B、A、C分别为三糖苷、双糖苷和单糖苷,分子量依次减小,按BAC的先后顺序洗脱;D、E、F、G为游离黄酮,其基本母核相同,羟基数目分别为5 个、
3个、4 个和6个,吸附力大小为G﹥D﹥F﹥E,故洗脱先后顺序为BACEFDG。
(五)指定的方法鉴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1.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1)通过物理性状进行鉴别。
A为黄酮,显黄色;B为二氢黄酮,几乎为无色。
化学方法可用四氢硼钠反应鉴别。
样品溶于甲醇,加四氢硼钠(NaBH4 )试剂,再加1%HCl,
A不显色,B显红~紫红色。
(2)通过物理性状进行鉴别。
A为黄酮,显黄色;B为异黄酮,显微黄色。
化学方法可用盐酸-镁粉反应鉴别。
样品溶于甲醇或乙醇,加少许镁粉,再滴加浓盐酸,A显红~紫红色,B不显色。
(3)根据溶解度进行鉴别。
A为花色素,易溶于水;B为黄酮,难溶于水。
化学方法可用酸、碱试剂进行鉴别,加酸调pH﹤7时显红色,加碱调pH﹥8.5时显蓝色者为A,而B颜色变化不明显。
2.化学方法
(1)用氨性氯化锶反应鉴别。
样品溶于甲醇,加0.01mol/L氯化锶(SrCl2)甲醇液和被氨气饱和的甲醇溶液,A不产生沉淀,B产生绿~棕~黑色沉淀。
因为A不含邻二酚羟基,B含邻二酚羟基。
(2)用锆盐-枸橼酸反应鉴别。
样品用甲醇溶解,加2%二氯氧锆(ZrOCl2)甲醇溶液,再加2%枸橼酸甲醇溶液,黄色不减褪者为A,黄色减褪者为B。
因为A有3-OH,B 有5-OH而无3-OH。
(3)用五氯化锑反应鉴别。
样品溶于无水四氯化碳,加2%五氯化锑(SbCl5)的四
氯化碳溶液A生成红或紫红色沉淀,B显黄色至橙色。
因为A为查耳酮,B为黄酮。
(4)用Molish反应鉴别。
样品溶于甲醇或乙醇,加α-萘酚和浓硫酸,A出现紫红色环,而B则无。
因为A为苷,B为苷元。
3.波谱方法
(1)UV:A:带Ⅱ291nm,带Ⅰ329nm(sh)。
峰形:带Ⅱ强、带Ⅰ弱。
B:带Ⅱ266nm,带Ⅰ367nm。
峰形:带Ⅱ、带Ⅰ均强。
(2)1H-NMR:
①A的H-2以单峰出现在δ7.60~7.80,若用DMSO-d6为溶剂该质子信号,移至δ8.50~8.70处;B的2个H-2,以双峰出现在δ4.5~4.7,J=7.0Hz,H-3则也以三重峰出现在δ3.7~3.8,J=7.0Hz。
②B在δ0.80~1.20处有一鼠李糖C5-CH3质子峰,A无此峰。
+.+.(3)MS:A:m/z152.为A1 碎片,示A环存在2个-OH。
B:m/z166为A1 碎
片,示A环存在1个-OH和1个-OCH3。
(4)13C-NMR:
A的C-3位于δ103.0~111.8 (d),B的C-3位于δ136.0~139.0(s)。
或在DEPT谱中,
A比B多一个-CH,少一个季C;B比A多一个季C,少一个-CH 。
四、分析题
(一)工艺流程题
1.槐米粗粉
加水及硼砂,煮沸,加石灰乳调pH8~9,
微沸30分钟,过滤
提取液
加HCl调pH≈5,静置,过滤
芦丁粗品
热水或乙醇重结晶
芦丁
芦丁分子中具有较多酚羟基,显弱酸性,易溶于碱液中;又因芦丁在冷水溶解度小(1:10000),酸化后可沉淀析出,因此可以用碱溶酸沉的方法提取芦丁。
2.黄芩粗粉
加沸水煎煮,过滤
滤液
加HCl调pH1~2,80℃保温
30分钟,静置,离心沉淀
沉淀
加适量水搅匀,加40%NaOH调
至pH7,再加入等量乙醇,过滤
滤液
加HCl调pH1~2,充分搅拌,
加热至80℃,保温30分钟,过滤
沉淀
水、50%乙醇洗涤,
95%乙醇洗涤或重结晶
黄芩苷
黄芩苷上的糖为葡萄糖醛酸,有羧基,显酸性,在植物体内多以镁盐形式存在,水溶性较大,故用水作溶剂提取,为防止酶解,采用沸水提取。
又因黄芩苷几乎不溶于水,用盐酸调pH1~2可使黄芩苷析出。
3.样品
乙醚溶解
乙醚液
水溶液乙醚液
HCl酸化
沉淀(B)
水溶液乙醚液
HCl酸化萃取
沉淀(A)
水溶液乙醚液
HCl酸化
沉淀(D)
水溶液乙醚液
HCl酸化
沉淀(C)
欲分离的化合物,它们的酸性不同,故可用pH梯度萃取法分离。
B为7,4′-二OH 黄酮,酸性较强,可溶于5%NaHCO3水溶液;A为具7-OH的黄酮,酸性弱于B,可溶于5%Na2CO3水溶液;D为一般酚羟基黄酮,可溶于0.1%NaOH水溶液;C为5-OH黄酮,
酸性最弱,只能溶于4%NaOH水溶液。
4.菟丝子粗粉
95%乙醇回流提取,回收溶剂
浸膏
氯仿部分水液部分
浓缩得浸膏,进行聚酰胺柱色谱,进行聚酰胺柱色谱,
水、50%乙醇、95%乙醇洗脱
95%乙醇部分
D E F
A B C
A、B、C为游离黄酮醇类,溶于氯仿;而D、E、F为黄酮苷,不溶于氯仿,故可用萃取法使之分离。
由于C的酚羟基数目多于A、B,A和B酚羟基数目相同,但A中4'-OH 与3'-OCH3形成分子内氢键,三者与聚酰胺吸附力强弱顺序为C﹥B﹥A,故洗脱先后顺序依次为A、B、C。
D和E为双糖苷,F为单糖苷,当用水-乙醇洗脱时,洗脱顺序为双糖苷﹥单糖苷,因D为双糖链苷,E为单糖链苷,D中酚羟基数目比E少1个,与聚酰胺吸附力弱于E,故洗脱先后顺序依次为D、E、F。
5.
95%乙醇提取
浓缩
浓缩物
F)
HCl酸化
沉淀(A)
水溶液乙醚液
HCl
沉淀(B)
D C E
F为苷类,不溶于乙醚。
A为具有7,4′-二OH的黄酮,酸性较强,可溶于5% NaHCO3水溶液;B为具1个β-OH的蒽醌,可溶于5%Na2CO3水溶液;C、D、E分别为5,4′-二OH二氢黄酮醇、5,4′-二OH异黄酮和5,3′-二OH黄酮,由于二氢黄酮醇、异黄酮中无p-π共轭效应的影响,使4′-OH成为一般酚羟基,故三者酸性相似,均较弱。
当用聚酰胺柱色谱分离时,吸附力大小为E﹥C﹥D,洗脱顺序依次为D、C、E。
(二)波谱综合解析题
1.
(1) Mg-HCl 反应红色,FeCl 3反应蓝色,表明该化合物为黄酮(醇)或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
并有游离酚-OH ,锆-枸橼酸反应黄色不褪,示有3-OH 或3,5-二OH 。
根据Molish 反应结果和分子式可知该化合物不是苷类,为游离黄酮类。
(2)
① UV MeOH 谱:带Ⅰ369 nm ,表明该化合物为黄酮醇类化合物。
② 加NaOMe 后,带Ⅰ红移64nm ,示有4′-OH ;而且在325nm 处有吸收,表明有7-OH 存在。
③ 将AlCl 3/HCl 谱和MeOH 谱比较带Ⅰ红移58nm ,示有3-OH 或3,5-二OH 。
④ AlCl 3/HCl 谱和AlCl 3谱一致,示无邻二酚羟基的存在。
⑤ 比较NaOAc 谱和MeOH 谱,带Ⅱ红移22nm ,证实7-OH 存在。
⑥ NaOAc 谱与NaOAc/H 3BO 3谱基本一致,也证实无邻二酚羟基存在。
由UV 可知,该黄酮类化合物有3、5、7、4′-四个羟基。
(3)1H-NMR 9.45 (1H,,s),9.77 (1H , s),10.80 (1H , s),12.45 (1H ,s) 峰也表明有四个羟基存在,3.83 (3H ,s) 峰为-OCH 3信号,7.74 (1H ,d ,J=1.8H Z ) 为H-2′,7.68(1H ,dd ,J=1.8,8.2H Z )为H-6′,6.93 (1H ,d ,J=8.2H Z ) 为H-5′,因H-2′比H-6′处于低场,由此可见OCH 3应联在3′-位。
(4)EI-MS :m/z153(A +1+H ),示A 环有2个羟基,m/z 151(B +2),示B 环有1个OH 和1个OCH 3取代。
由此推断该化合物为3、5、7、4′-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即异鼠李素、EI-MS 裂解也验证了上述结构:
[A 1+H]+ m/z 153 (10) B 2+ m/z 151 (8)
-CO
[B 2-28]+ m/z 123 (12)
2.
(1)Mg-HCl 反应红色,表明该化合物为黄酮(醇)或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
四氢硼钠反应阳性,示为二氢黄酮或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
由分子式知其为非苷类。
(2)从UV 波谱带Ⅱ286nm ,带Ⅰ333nm(sh),也证实为二氢黄酮或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
(3)IR :ν-OH 3410cm -1,νC=O 1638cm -1,νc=c 1590cm -1,1517cm -1,(芳环)。
(4)1H-NMR : 5.36(H-2),2.81(He-3),3.11(H α-3),6.06(H-6),6.08(H-8),6.99(H-2′),6.90(H-5′),6.98(H-6′),12.01(5-OH ),3.81、3.90、3.92(3个OCH 3)。
(5)13C-NMR : 79.2(C-2), 43.4(C-3), 195.9(C-4), 164.2(C-5), 95.1(C-6) ,
O
O OH OH
HO OH OMe +.
O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