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素材积累浅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作文素材积累浅谈-中学语文论文

中学作文素材积累浅谈

汪会敏

众所周知,中学生的作文要写得出新出彩,就必须要运用生动的、典型的材料。而这些材料,无疑来源于学生平时的点滴积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如今不少中学生腹中积累的素材寥寥无几,写起作文来常常使用雷同的材料,令人生厌。

一、中学生作文素材匮乏的原因分析

造成中学生写作素材储备量不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观察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不能从生活中提取和积累素材。写作活动本质是反映生活,因此写作的内容必须要从生活而来。但是现实的情况不容乐观:很多中学生没有做一个有心人,没有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体悟,因此不能从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作文素材。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隐藏的美的事物和美的道理,让他们认识到只有生活才是写作素材最好的源头。

没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能从书籍中获取养料和素材。在主动阅读中发现的材料,对于中学生而言是十分深刻的。很多中学生有限的人和事都是从教科书中而来的,因此笔下的素材皆是一些人云亦云、妇孺皆知的材料,缺乏新颖的、生动的材料。因此,要引导学生养成经常阅读的好习惯,最好是每天都要坚持看一些经典的著作。同时,还有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式,如摘录法、批注法等等。

二、中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途径探究

那么,该如何积累写作的素材呢?笔者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一些方法

是十分有效的:

1.从文本中去巧借素材,以“巧”见长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篇目,可以说篇篇有特色,都是精品文章。而现实的误区是,很多学生围绕字、词去掌握,把文章分解的支离破碎,反而忽视了作品在语言、形式、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对自己写作上的作用。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从每篇课文中发掘题材,切身体会到一些写作的真谛。

最重要的是,学生课文中围绕主题选择材料的技巧。刘熙载说:“兵非将不御,射非鹄不志”,因此一定要用主题去统帅材料。如:课文《最后一课》普法战争可写的内容不计其数,怎样来表现法国人民的亡国之痛、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祖国的热爱呢,作者没有描写炮火纷飞的战场,没有描写断墙残垣的废墟,也没有描写人们失去亲人的痛苦。而是巧选角度,通过一个平时爱逃学的小学生的眼睛,叙写了“最后一课”,将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经过这节课启发点拨后,有个学生在半命题作文“一个的微笑”中写了一篇《一个爱的微笑》,内容以父亲为了给女儿剪指甲为中心事件,运用顺序与插叙结合的记叙方式,用“父亲的微笑”贯穿始终,让我们感受到了父女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爱。

另外课文中所表现的生活、塑造的形象,也可以成为我们学生写作中最好的素材。如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的屈原、蔺相如、文天祥;爱憎分明的鲁迅、朱自清、闻一多;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布鲁诺、居里夫人等。在表现人物崇高气节时,有孟子的“舍生取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表现传统美德时,有“满招损,谦受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都是我们写作时极好的素材。只有利用好课本这取之不尽的仓库,并活而巧用,一定能让我们文章写得更生动、更充实、更具有说服性。

2.从阅读中去积累素材,以“活”见长

除了要求学生多关注语文课本,课后应指导学生多读中外名著,报刊杂志来获取更多的素材。一本书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读书就是与作者面对面的对话,因此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既可以拓展他们的视野,又能使他们获取更多的素材。譬如,在以“诚信”为主题的作文中,有的学生选用阿Q为写作对象,写了一篇《用你的温柔、马屁和背景》。通过阿Q的口吻,讽刺了现实社会,文章的结尾则是对诚信主题的升华。显然,小作者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和理解,是十分深刻的。有的同学借助《水浒传》的题材,写的一篇《朱贵开店》,让朱贵穿越时空隧道来到现代开店,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个人物的开店来反映现实生活,揭露现实生活。这些同学的做法,应该要给予高度肯定。

但是现在的课外书浩瀚如海,精华与糟粕并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开展课外阅读,帮助他们选择精品,防止一些低级趣味的书籍进入学生阅读空间。与此同时,为他们介绍有效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阅读摘抄本,随时摘录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段。或者写下阅读后的感受、体会。为了使他们读书时有更明确的目标,可以组织学生定期交流,通过读、摘、写、谈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能灵活积累并合理运用素材。这样学生“日积月累,方能生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有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去寻觅素材,以“真”见长

生活是“源”,写作是“流”,“源”开则“流”畅,“源”塞则“流”竭。当今一些中学生写作文时,总喜欢虚构,编造一些离奇的情节、荒诞的故事,从不写真实生活,对生活熟视无睹,致使许多好素材从身边溜走。如半命题作文“我看”,我班有学生写《我看金庸》、《我看棋如人生》,初看文题不错,但细细

品读后,发现前者对“金庸”却知之甚少,而后者则是连下棋的基本技巧一窍不通。

相反,紧贴生活选材,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实的东西则更吸引人,更能感动人。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是通过对父亲很平常的“背影”的叙写,把父子之间的真挚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应该鼓励学生善于汲取生活中的朵朵浪花,来展现人世间的冷暖和风情。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微笑,一缕白发,一个眼神,一滴泪水,都可以牵动你的情思,激发你的写作欲望。

也就是说,中学作文教学中要教同学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同时,要随时把所闻所感的东西记下来,就像矛盾所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只铅笔和一草薄,无论走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象哨兵似的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你要找你的生活圈子以外的人做朋友,和他们交谈,记录他们的话,记下你随时随地对他们的观察的所得。”要坚信,只要学生日积月累,一定能写出优美的文章。

4.从社会新事物与新热点出发,以“新”见长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能否从生活中选择具有时代性的“新鲜”素材,也是写作成败的关键之一。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下,学生只得“一心只读教科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远离生活的写作活动,必定是材料平淡无奇,文笔索然无味。为了调动他们写作积极性,教师引导他们形成关注网络新媒体和报刊杂志的良好习惯,学会积累社会中的新材料。

例如,在一次以“勤奋”为对象的写作练习中,许多同学仍然引用名人张海迪、爱迪生这些老掉牙的例子,实在让人倒胃口。相反有位同学却援引了当时新近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