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革是否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及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期中作业
班级:通信1101
学号:0702110117
姓名:陈茜
问题一:社会主义改革是否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
答:不是,要辨证的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都得尽心是为了坚持走社会主义
道路。

社会主义改革改变的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改革的对象来看。


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的对象作了十分明确的
论述。

他指出: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在党和国家进行的一些具体
制度中以及科技、教育等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

这些弊端
严重阻碍生产力,我们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改革
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

第二,从改革的目的来看。

邓小平指出: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最终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因此,我们必须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进行改革。

第三,从改革的原则来看。

邓小平指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一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而是共同
富裕。

可见,改革不可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再次、社会主义改造
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
志着我国已经基本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为生产力发
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提出的以和平赎买方法解
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资
本主义的学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为我们党和国家后来的改革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党和国家宝贵
的财富。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
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
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总之,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
小平为代表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
主义方向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是属于两个不同阶
段的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
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有人把当前的社
会主义改革同社会主义改造对立起来,用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来否
定社会主义改造,是极端错误的。

我们应当从总体上正确把握社会
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时一种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它是为了建
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调整,是改
革不合理的具体政治经济制度,是改革那些生产关系不适应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是改革原有体制中
的那些弊端,并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其次,社会主义
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它们有着共同
的指向,就是确立和维护共有制度的主体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

再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两者是互相衔接,而不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为了探
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向前迈出的不可或缺的一步,都是行进
在社会主义道路上。

因此,我们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绝对不
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简单否定,而是在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成
绩前提下,纠正它的缺点和偏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成果的继承、
丰富、发展,是更高水平上的超越和创新。

这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否定中前进。

问题二、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现实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
答:一、对我国当前收入分配状况的总体评价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总体上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分配制度坚持市场取向,不同收入群体的分布基本反映出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的作用;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的分配体制被打破,分配正在向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领域的劳动者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有利因素: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2、从总体上讲,平均主义分配逐步在打破,“脑体倒挂”正在走向“脑体正挂” ;
3、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增长迅速;
4、国有单位职工的收入增长势头较强;
5、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与宏观经济发展保持了协调一致
然而必须看到,在收入正常增长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容轻视的问题:
1、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加剧
2、财产的集中度越来越强,居民家庭财产的差别越来越大
3、体制内的“平均主义分配”和体制外的“收入差距过大”两种极端现象同时并存
4、收入分配不规范
5、整体收入结构仍不合理
二、调节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财税政策
财政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节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工具之一。

由于个人收入分配活动与财政收支有着特定联系,财政政策可以说是政府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从我国转轨期经济运行和制度安排特点以及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三个角度看,
运用财税手段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本质上是要妥善处理好三大矛盾:第一,经济增长与增长福利分配之间的矛盾。

改革之后的中国在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GDP规模快速膨胀,但增长福利分配呈现出逐步拉大趋势,一部分人的生活质量相对来讲反而下降,低收入群体规模有所扩大。

很显然,现在有必要利用财税手段调节好经济增长的分配基矗这种调节的难点在于把握好公平个人收入分配的力度不能大幅度约束效率的递增。

第二,合理解决培育中等收入阶层与扩大向低收入阶层转移支付规模的矛盾。

中等收入阶层人数增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格局的
规律性倾向,对消费进步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而扩大向
低收入阶层转移支付规模也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但从理论角度看,这两者之间存在有一定的相互约束性,其表现是
扩大向低收入阶层转移支付的规模势必要影响中等收入阶层的状况,从而制约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张。

第三,妥善处理创造就业机会与转移支付资金之间的矛盾。

财税政策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有两个切入点:一是创造就业机会,使中低收入者得到挣取收入的机会;二是在个人之间进行收入的转
移支付。

从理论上讲,这两者有一定的矛盾,突出的表现是财政资
源利用上的此消彼长。

很显然,确定合理的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财
税政策就是要在创造就业和转移支付之间选择一个适当的配比。

综上所述,可确立以下一些个人可支配货币收入财税调节政策:第一,在各级财政之间合理划分收入分配调节事权。

收入分配调节涉及各级财政,因而首先要合理划分事权。

由于
我国是区域经济极度不平衡的国家,收入分配调节事权不可能相对
集中,确定全国范围内相对统一的调节标准也就不是一个务实的选择。

为此,收入分配调节的基本事权应按居民属地来划分。

但考虑
到各级财政收入汲取能力的体制性和资源性差异,可把收入分配调
节财力支持划入转移支付体系。

进一步说,上级财政可从专项转移
支付角度向下级财政拨付资金弥补下级财政的收入分配调节财力不足。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为了实现收入分配调节的针对性,中央财
政对向省级财政转移扶贫资金时可指定地区和类别。

省级财政则可
向符合条件的下级财政确定收入调节补助。

这种补助额的确定应以
各地收入、物价和人口状况为依据,而不必寻求补助标准的统一性。

第二,建立居民收入监测体系。

建立居民收入监测体系时一方面可利用纳税信息,另一方面则
可利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相关信息。

如社会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统筹账户金额等。

通过这些信息推算出收入的绝对额。

同时,
还应利用价格指数、工资指数、实物耗费指数等来监测居民收入的
相对变动状态。

建立相对科学、全面的居民收入监测体系的重要作
用在于我们准确划定调节对象提供基础资料。

第三,改革收入分配调节资金支出方式。

目前我国调节收入分配的财政性资金的支出以现金补助为主,
这种模式在现实情况中暴露出了一些明显的问题。

突出的表现是资
金使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充分实现预期目的。

比如低收入阶层部分
领取补助金者把钱用在非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费上。

为此,我国各级
财政可建立对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消费的定向补助制度。

如凭发票
或收据报销定额义务教育学杂费、水电费、医药费、食品支出等。

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放宽补助范围。

定额标准确定权可由市级财政
掌握,省级财政可酌情予以调控。

第四,调整相关税制。

改革个人所得税税制,在适度提高起征点的同时,减少级次、
扩大级距并降低税率,特别是3000元?5000元这一区间内的收入
应采取低税率政策,因为这一收入区间是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界限,税率过高会抑制中国的消费扩张,反过来削弱经济增长。

在房产税
方面,可考虑在把房产分类的基础上,把中高档私人住房纳入征税
范围,税率从低、征管从严。

当然,这要以进一步规范房产交易、
清除不合理收费为基础。

第五,在中央和省两级财政中设立低收入群体子女高等教育补
助金。

对低收入群体子女来讲,接受高等教育是能否实现收入阶层转换的基本条件。

为此,中央和省两级财政以及有条件的市级财政可在教育经费中核定一部分低收入群体子女高等教育补助金。

这笔资金可通过教育部门根据一定的原则无偿补助给符合特定条件的已考入大学的低收入群体子女。

中央财政的这笔专项资金可向西部地区倾斜,经济发达的省份可把此类资金更多地向省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倾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