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思考
【摘要】教学设计常被用于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以及评定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教学设计一度被认为是程序化的、线性的、确定性的和预成性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教学过程作静态的、预成的、机械的理解。

教学设计应有机械走向自由,由预成走向生成。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过程;预成;生成
1问题的提出
当前比较权威的教学设计概念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细观此定义,教学设计似乎既强调预成性,(预成性即事物及其发展是确定的,事先已形成,人类的任务是发现事物的本来面貌,遵循事物的发展轨迹。

)又不忽视生成性。

其中,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方案偏向于预成,而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则又体现教学设计在过程中的生成,那教学设计到底是预成性的还是生成性的呢?
2从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的统一关系来看
教学设计,顾名思义,必须是从研究教学、教学过程入手的,也因此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两点基本的要求:其一,紧贴教学的特性;其二,紧跟教学过程的发展和变化,也就是说教学设计要能为教学服务就应从教学过程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启示并继续发展。

因此探讨教学设计就必须要先从认识教学过程谈起。

而关于教学过程实质的探讨历来是教育学理论界不断纷争的话题,张楚廷老师认为教学过程属于客观性要素,教学过程回答的是教学活动本应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或者说是教学活动必然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对于教学过程,不管你期望什么,他必然是那样的,他有其“本来面目”(教学过程的本质)他认为教学过程的安排是预设的,教学活动的过程已经设定好,教学设计只需依据其进行设计,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程度。

然而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学生会有一些新奇的想法、问题,这些课堂中的非预期思维甚至会打乱教学预设,使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

而教师在课堂上是需要解决问题,应对临时状况的,而这些临时状况不可能预设,也无法提前设计好。

因此教学过程不是一定意义上的必然,教学中的动才是教学本质特征的真正属性,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

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告诉我们“有备无患”的课堂已不再可能,教师仅凭借课前的一次性备课根本无法高效有序的完成教学任务。

当前的教学设计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程式化,特别是设计细节化、具体化,是一个倾向于静态的计划性设计。

这种设计难以适应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因此传统的静态预设的教学设计必须转变为动态生成的设计观。

3从教学设计本身来看
教学设计通常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指解决教学问题的系统方法,其目的是为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1传统的教学设计研究如何对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结构和功能进行整体研究,揭示出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把教学设计的过程看成是线性的、程式化的、确定性的和预成性的。

然而这种看法与实际教学设计的复杂性相比,其真实性值得怀疑。

这种系统的教学设计会为了尽量保持结构化的、固定化的状态,对教学的不确定性试图有计划、有目的的加以严格控制,这样势必会造成教学的呆板性,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有力的开发,教师的主动性也得不到伸展。

这种预设性的设计也容易模式化和刻板化,教师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不顾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

3.2教学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帮助教师解决如何教学的问题。

无论是行为主义还是认知学派的教学设计模式,都是以确定的精细的目标为驱动的。

设计者先设想教学过程应该达到的目标,而后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运行。

这种先于教学过程而设定教学目标是非常机械的,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目标控制下的被动的活动者,使教学缺乏应有的创造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问题,学生的差异和思维是变化万千的,这样容易导致预设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

基于这种情形,我认为设定目标是必要的,但目标不是死的,是来源于并运行于行动之中的,目标是丰富多变,不断生成的,因此,教学设计也自然是生成性的,而不是完全预设的。

总之,教学设计的生成性与预设性的关系无法盖棺定论,二者皆有其可取之处,因此,我们不能任意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

传统教学设计的定义需要重构。

重构是一种阐释,它需要个体与社会的不断交流、协商和建构;重构是一种批判,其本身所建构的结果亦可能是批判的对象;重构是一种超越,通过开放的阐释与批判将在递进的意义建构之旅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开城,李文光,胡学农:《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初探》.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二期.
[2] 陈秀玲:《教学的动态生成过程与教学设计》.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12期.
[3] 张楚廷:《教学论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4] 钟志贤:《论教学设计定义的重构》.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5] 姜旭英、蔡铁权:《生成性教学设计的多维观照》,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10期.
作者简介:
程洁(1989-):女,山东临沂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