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摘要】创新日益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一股重要的力量,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创新型人才。本文试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创新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初露头角的知识经济呼唤着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我国,面对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面对新世纪的教育要求,在现今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创新型人才,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呢?

一、转变观念,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学生的天性。为使课堂气氛达到民主、和谐,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摈弃“师道尊严”的优越感,在课堂中构建起良好的师生

人际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情感的回报,会更深地信赖教师,敢于和善于在教师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习上表现出更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在平等、和谐、轻松、自由中进行交谈和讨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要真诚、理解、宽容、博爱。教师走进课堂,不要吝惜自己的微笑,要给学生轻松愉快、富有朝气的感觉,多用褒扬性、礼貌性、肯定性、商讨性语言,使课堂弥漫着一种融洽、振奋的情绪气氛。学生只有在教师创设的充满尊重理解、民主平等、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中,才有可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自主参与、自主思考、自主质疑、自主探索。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在这种自主活动中得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在这种自主活动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传统的语文教学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呈现出明显的被动的特点,因此探究的兴趣受到了空前的损失,创新能力也就难以

形成。随着科学技术现代化,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现代先进的教育手段走进了课堂,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学效率大有裨益。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特点,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容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提高了探索创新能力。如教郑愁予的诗《错误》时,我一改以往带领学生赏析诗歌的模式,让学生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结合以前所学,对郑愁予的诗与中国古典诗词的渊源关系做了深入的探究。又如在教《荷塘月色》时,文章起笔就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多年来,教师总是习以为常地把“不宁静”的原因完全归于当时的时局动荡,且反复使学生熟悉这一点。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查找有关朱自清当时生活状况的资料,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新的探索。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当时朱自清父子因家庭事务而关系紧张,为了缓和这种紧张关系,朱自清屡屡写信回家,然而父亲一直没回信,所以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可得知:家事和国事是使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的双重原因。这样教学的过程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探究、发展创造的过程。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课堂展现出全新的面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列宁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了进步,并且是

知识进化的源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甚至幻想。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让它在灿烂的阳光下鲜活地成长。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解,设疑是“开而弗达”,“引而不发”,就像图画中的“布白”,给学生思考想象的余地,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创造必要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善于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当周瑜听说蒋干来访时,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这里的“附耳低言,如此如此”八个字容量很大,内容十分丰富,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快速阅读下文,展开想象,把周瑜“如此如此”的话明确地说出来,还原成周瑜的原话。这一要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学生感到很新鲜,兴趣大发,立即埋头读起书来,并在笔记本上记下要点。五分钟后,学生开始讲,把一个准确洞察事物、敏锐捕捉战机、部署周密严谨的周瑜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了。这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假设,含有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富于挑战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又如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教读这首诗,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那夜里相思难眠,晨起对着镜子无心梳妆打扮的愁苦女子形象,那月夜之下,衣衫单薄的诗人正在吟着让人断肠的诗句……通

过这样的启发想象,学生的想象力就会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只要从单纯传授知识中解放出来,准确把握和充分发挥教材的这些特点,不仅丰富深化了课文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的智慧的最高表现,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开发智力资源,就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书目:

《中学语文教学》,史有为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钟启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高中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刘永康、李华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高中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细节》,缪水娟,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