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简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
简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皮亚杰(Jean Piaget)是瑞士心理学家,被誉为儿童心理学和认知发展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建构主义发展观是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
本文将以简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为主题,探讨其主要观点和对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逐渐建构的过程。
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逐步建构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他提出了四个认知发展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认知能力。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幼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概念和符号操作能力。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使用内部符号,但还没有具体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的思维仍然是以自己为中心的,缺乏透视他人的能力。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逐渐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具体的操作和推理,但仍然受限于具体的情境。
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符号操作和推理,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问题。
建构主义发展观强调了儿童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性。
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主动探索和互动来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信息。
他提出了“适应”和“认知冲突”两个基本概念来解释儿童的认知发展。
适应是指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适应新的信息和情境,包括适应环境和适应自身。
认知冲突是指当儿童面临认知上的矛盾和不确定时,会出现认知冲突,通过解决冲突来推动认知的发展。
建构主义发展观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教育应该注重创造性和探索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构建知识。
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认知冲突,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其次,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阶段和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教学。
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逐步迈向下一个认知阶段。
最后,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探究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的差异
探究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的差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都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从理论观点、研究重点、文化因素等方面进行比较和探究。
首先,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他认为孩子通过自主探索和建构自己的认识体系,逐渐形成个体的认知结构,并由此发展出逻辑思维能力。
皮亚杰的理论着重研究认知发展阶段的差异,强调儿童经历两种认知状态的转变:先是感知为主导的感知智力阶段,然后是以逻辑思维为主导的操作智力阶段。
他的研究重点在于观察和解释儿童的行为和思维发展的规律。
相比之下,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注重个体和社会文化的互动作用。
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是在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是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的。
他提出了“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的概念,强调社会化学习和文化工具的重要性。
维果斯基的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通过参与和合作社会活动来促进的,文化影响和社会经验对于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其次,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发展。
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儿童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变化,以及认知结构的建构和转变。
而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社会情境实验和观察等。
他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行为与思维变化,来揭示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另外,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注重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而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强调社会文化与个体的相互作用。
在文化因素的影响上,皮亚杰将重点放在个体与物理世界的关系上,他认为个体通过自主探索和适应环境,逐渐建构出自己的认知结构。
而维果斯基认为文化经验和社会互动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强调了语言和符号系统在认知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5)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久性”观念产生
“屏幕效应”、“隧道效应”
– 概念: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 能知道它的存在
– 产生:≈1岁
14
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
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 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 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如使吮吸奶头的动 作变得更有把握),还扩展了原先的反 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 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动 作等)。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
A、整体性:结构内部的各成分不是相互孤立的,也不 是各因素的硬性相加或混合;结构中的各个成分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融贯性;
B、转换性: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 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
C、自我调节性:结构由于本身的规律自行调节,不需 要借助外在的因素,结构是自调的、封闭的。
13
15
第二分阶段(1~4、5月)
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 作用,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 一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 随运动的物体。这一阶段称为习惯动作 时期。
16
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 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活动不再囿于主体 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 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即主体 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 生了循环关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 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 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第三 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4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发生认识论研究认识发展问题,解决人 (包括人类群体和个体)的认识通过怎 样的机制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 认识包括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形式方面 即逻辑——数学知识,主要指逻辑的范 畴、规律、法则。内容方面即关于世界 的广义的形形色色的物理知识。
2021年心理咨询师九套题答案—03发展心理学
B.训练决定机体成熟 C.训练是机体成熟的前提条件 D.训练对个体的成熟没有影响 【答案】A 【解析】成熟指的是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成熟,成熟的作 用是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条件。 10.不属于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的内容是( ) A.惩罚和服从取向 B.社会契约取向 C.维护生命取向 D.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答案】C 【解析】水平一,前习俗水平,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 阶段 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2,功利取向。 水平二,习俗水平,以遵从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 阶段 3,“好孩子”,认为权威制定的行为标准应该遵守;阶段 4,“好公民”,维护社会 秩序。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道德标准内化。 阶段 5,社会契约取向,符合公众需要的便应遵守;阶段 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尊重 每个人的尊严、生命价值。 11.第二反抗期儿童与父母之间多重矛盾的焦点在于 A.少年儿童的成人感 B.少年儿童对父母控制的反抗 C.父母对儿童的反抗期特点缺乏认识 D.亲子双方对少年儿童的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认识上的矛盾 【答案】D 【解析】第二逆反期的矛盾焦点是亲子双方对少年儿童的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认识上的 矛盾。 12.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这个过程叫 A.整合 B.同化 C.顺应 D.平衡 【答案】B
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或有关方的控制。 7.社会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机会如大学学习期间,这个时期称为 A.同一性确立期 B.心理代偿期 C.危机处理期 D.延缓偿付期 【答案】D 【解析】社会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机会,如大学学习期间,这个时期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整理版ppt
1
皮亚杰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
-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 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 个学科的典范。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 但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 共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 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从 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 理学教授。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 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 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单的关系,即S—R 公式。 • 他提出S R双向关系的公式。并用同化的观点 展开了这个公式:T+I→AT+E,式中的T指结构, I指刺激(环境因素);AT指I同化于T的结果,也就 是对刺激的反应,E则是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 外的东西。 • 因此,S R变成了S→AR→R
整理版ppt
• 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 化、顺应和平衡。
整理版ppt
11
• 图式:皮亚杰认为,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
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 括。
•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
• 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 的图式。
整理版ppt
12
同化与顺应
8
•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从吃奶改为
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 适应环境。
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 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机体 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 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 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 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皮亚杰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心理发展观皮亚杰心理发展观是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他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一个漫长的,缓慢的发展过程。
他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是一种普遍受欢迎的心理学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和儿童发展领域。
皮亚杰心理发展观包含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需要完成一定的任务,以推动个体进入下一个阶段。
以下是详细的说明:1. 感知运动期(0-2岁):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婴儿通过感官和运动发现世界。
他们开始发展感觉,能够识别声音,触感,味道和视觉。
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探索和改变他们周围物体的位置和特性。
他们还学会了区分自己和环境中的物体。
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发展对象的恒常性,即了解即使在物体位置和外表发生变化时,物体的本质仍然没有改变。
2. 前运算期(2-7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他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他们开始使用不同的符号和语言进行沟通。
同时,他们也开始发展对逻辑概念的理解。
在这个阶段,儿童经常会犯一些逻辑性错误,例如认为瓶子中的水比两个杯子的水多。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操作的内在化,即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逻辑性。
3. 具体运算期(7-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更加理解逻辑规则和抽象概念。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类比和推理,能够根据观察和经验做出多步的推论。
在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推理或抽象的发展,这是进一步发展正式操作思维所必需的。
总体来说,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强调儿童认知和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复杂和连续的过程。
每个阶段都需要完成一定的任务,以推进个体进入下一个阶段。
这个理论对于儿童认知和学习的研究非常重要,并对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其他关心儿童发展的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皮亚杰学派的发展观
群集运算
①组合性(两个集可组合为一个新的集)
A+A′=B(动物+植物=生物) ②逆向性或否定性 上例中A+A′=B的逆行性是B-A=A′ ③结合性 (A+A′)+B=A+(A′+B)
④同一性
+A-A=0(鸟除了鸟=0) ⑤重复性或冗余性 A+A=A(鸟+鸟=鸟)
感知运动阶段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一是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建立了“客体永久
性” 二是因果关系联系的形成 “客体永久性”:即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 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 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分化开来(在1岁左右), 即从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 体中的一个。
因果关系联系的形成:
(4)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9-11、12月)
在这个阶段。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
作出现。此外儿童各动作图式之间的关系更 加灵活,更加概括化。
(5)感知运动智力时期(11、12-1.5岁) 在这个阶段当儿童偶然发现某个感兴趣的动作结果 时,不只是重复以往的动作,而是在重复中作出一 些改变,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 来解决新问题。 (6)智力的综合时期(1.5-2岁)。 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 来寻求新方法之外,开始在头脑中用“内部联合” 方式解决新问题。
(3)有目的动作的逐步形成时期(4.5-9月)
4个月后,儿童在视觉和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
协调,以后经常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 这样一来,儿童的活动便不再限于主体自身, 而开始涉及对无的影响,物体受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响后反 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的动作。于是在主体与 客体之间形成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 影响发生循环联系。
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
1.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1、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论(心理发展的实质论)个体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个体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心理建构过程。
2、心理发展的结构论和建构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图式既是一个结构或组织,又是一个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3、心理发展的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4、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及平衡化)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第一阶段:乳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第二阶段:婴儿期(1.5-3岁),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怯感和疑虑;第三阶段:学前期(3-6、7岁),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第四阶段:学龄期(6、7-12岁)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第五阶段:(12-18岁),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性混乱。
“社会心理的合法延缓期”的概念。
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他从文化发展和内化论出发,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认为心理发展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类社会文化的制约,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这一观点后经列昂节夫、鲁利亚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 学派。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前者是进化的结果,后者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以符号、语言等间接的方式以外界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所在。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1、心理活动主动性、随意性的不断发展;2、心理活动抽象性概括性的提高;3、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的形成;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关于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茨基强调了三点:一是(社会文化历史论)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观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知发展观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他通过对儿童行为和思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开始通过各种感官接收信息,并通过动作来探索和了解周围的环境。
这个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内部的思维表象,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主要是基于直接的感觉和运动经验。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进入了前运算思维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能够使用内部的思维表象来代表外部的对象和事件。
儿童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他们还不能进行具体的操作,例如逆向思维和多步推理。
到了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能够进行逆向思维和多步推理,并开始具备一些基本的数学和逻辑概念。
儿童在这个阶段还会逐渐形成对事物分类和排序的能力,并开始将注意力从个体转向整体。
最后是形式运算阶段,这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具备了成人的思维能力,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够处理复杂的问题,并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皮亚杰认知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逐渐建立和调整内部的思维表象,儿童能够逐步提高思维的复杂性和抽象性。
他的理论对教育和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阶段特点,提供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同时,家长也应该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皮亚杰认知发展观是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帮助我们理解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通过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和支持,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宝宝们的成长之路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
这个观点是关于宝宝们如何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的。
听起来很高端吧?其实,它就是告诉我们,宝宝们的大脑是如何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地搭建起来的。
我们来说说皮亚杰是谁。
皮亚杰是一位法国心理学家,他的研究对象是儿童和婴儿。
他提出了很多关于人类认知发展的理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建构主义发展观。
这个观点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不断地与环境互动、尝试、错误和修正,逐渐建立起来的。
那么,这个过程是怎么进行的呢?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有一个宝宝,他还不会走路。
有一天,他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做饭,突然灵机一动,想学着妈妈的样子走路。
于是,他开始尝试着挪动自己的身体。
刚开始的时候,他可能会摔倒,但是他不气馁,继续努力。
慢慢地,他发现自己可以站起来了。
这时,他已经建立了一个新的认知:站立是一种新的技能。
接下来,宝宝会继续尝试着走路。
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遇到很多困难。
比如,他可能会跌倒,或者走得太快摔倒。
但是,每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都不会放弃。
相反,他会从失败中学习,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努力去解决。
这样,他的认知体系就会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当宝宝学会了走路之后,他还会发现很多新的东西。
比如,他可以跑得更快,可以跳得更远。
这些新的发现都会让他的认知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
他还会发现,世界是如此的奇妙和有趣。
他会好奇地观察周围的一切,试图理解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告诉我们,宝宝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建立、完善和发展认知体系的过程。
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乐趣,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智慧的力量。
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要耐心地陪伴宝宝们成长,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这个世界。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茁壮成长,成为一个有智慧、有爱心的人。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喜欢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这个观点。
第三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 水平3--后习俗水平(能摆脱外在因素,着重根 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认为社会道德、法律和习俗都不过是些社会契约, 当然可以改变,不同意单纯以规则来衡量人们的行 为。 • 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 评价行为不仅要考虑法律的准则,更重要的还要考 虑更本质的道德原则,认为个人一贯依据自己选定 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
• 经典研究:“三座山”实验
• 幼儿坐在固定位置,实验者把布娃娃放 在模型周围的不同位置,问题:“布娃 娃看到了什么?”6岁以下儿童不能成功, 只能按照自己的角度选择。
•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对他人的 信念、愿望和意图的理解能力。4岁左右 • 心理理论的研究方法:错误信念任务、 意外地点任务、意外内容任务
(一)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1、皮亚杰的发展观
• 皮亚杰的理论属于内外相互作用的 建构主义发展观,即既强调内外因的相 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 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 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 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 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外部的动作 • 动作 目的都是适应 内化了的思维动作 • 同化(assimilation) • 适应方式 顺应(accommodation)
• 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 水平1--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 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 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认为受 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 •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 以满足个人需要和个人利益作为行为的准则, 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他认为: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于客体之上的逻辑数学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
因此,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紧地联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
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低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
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换言之,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而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
这里“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它是个体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他指出: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
但是,这种新的暂时的平衡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比较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比较及其对教学的意义皮亚杰(Jean Piaget)和维果茨基(Lev Vygotsky)都是心理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者,他们对心理发展的理论研究对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儿童通过不断与环境的互动,逐渐构建起一套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他主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自主、逐渐演化的过程,儿童以主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相比之下,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的影响。
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基因和个体内部的因素,也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维果茨基提出了"区域"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支持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的范围。
他强调了社会交往、文化传承和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主张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通过与他人的交互来建构新知识。
对于教学的意义来说,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都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教师应该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此外,教师还应该有耐心和尊重地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所处的认知阶段,并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对个体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活动和小组讨论来提供学生间的互动机会,促进他们的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教师还可以利用文化工具(如图表、模型等)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并通过示范和合作来提供学习的支持。
此外,教师还应该提供具体的情境和情境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综上所述,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都对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提供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支持。
皮亚杰个体心理发展建构的观点
皮亚杰个体心理发展建构的观点
皮亚杰是20世纪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个体心理发展建构理论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次重大突破。
他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结果。
这个过程是由个体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所决定的。
皮亚杰的个体心理发展建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认知发展的阶段性
皮亚杰认为,人类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特点和限制,而且这些阶段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出现的。
2. 认知建构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人类的认知建构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个体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互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逐渐建构出一个更加复杂和完善的认知系统。
3. 认知冲突的重要性
皮亚杰认为,认知冲突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当个体遇到新的信息或者新的情境时,如果这些信息或者情境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不一致,就会产生认知冲突。
这种冲突会促使个体重新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推动认知发展。
4.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不仅受到内在的认知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在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可以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总之,皮亚杰的个体心理发展建构理论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次重大突破,它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和认知建构的过程,为我们理解人类的认知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一、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机能论的,认为生物适应的平衡过程是发展的内部动力。
并认为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适应形式,机体可以达到与环境的平衡。
二、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1.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即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和平衡(平衡或自我调节是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即决定因素)。
2.心理发展的结构皮亚杰是一个结构论者。
他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其中图式是核心。
(1)图式所谓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逐渐形成新的图式。
皮亚杰将图式分为初始图式、初级图式和高级图式等不同的发展水平。
初始图式主要是遗传性的图式或反射图式。
初级图式主要指感知—运动图式、习惯等。
高级图式主要指运算图式、智力图式、思维结构等。
(2)同化和顺应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同化就是个体把环境因素纳入到自己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这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创新或变革。
顺应就是主体改变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这是质的变化,可以产生新图式或使原有图式得到调整。
(3)平衡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平衡。
它既是发展中的因素,也是心理结构,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发展过程是不连续的。
他将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心理结构,并保持先后次序不变。
新皮亚杰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新皮亚杰主义的心理发展观新皮亚杰主义的心理发展观教育科学研究所2022年10月新皮亚杰主义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的理论产生于20年代,到50年代已经完全成熟,并风行于全世界。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进一步的研究,皮亚杰理论受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在大量无法用旧有皮亚杰理论解释的新数据和事实面前,学者们试图用新的思想和观点去整合、修正或扩展旧有的皮亚杰理论,即所谓的新皮亚杰理论(neo- Piagetian theory)。
简言之,新皮亚杰主义就是对皮亚杰理论的发展与补充。
新皮亚杰主义的起源皮亚杰的理论作出许多重要的贡献,它被许多领域的研究者们所承认。
正是因为该理论太过强调理性结构和过程,它也受到强烈的批评。
按照古典经验主义认识论,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知识起源于对外界及其包含的规则的不断熟悉。
即事实和法则起源于对经验现象的细心观察,接着是以因果假设联系起来,并加以严格的经验检验。
受此观点影响的人认为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显然是有严重缺陷的,其实质的问题引证如下: 1.该理论假设一种心理学体系是基于一套不可能的“逻辑结构”和过程的单一方式加以操作; 2.该理论认为外部的经验观察和影响在形成与改变这些结构和过程中是相对不重要的。
根据社会历史观点,儿童的知识起源于其文化,从文化中获得的智力和语言工具用来应付其环境。
皮亚杰体系中的核心结构是以普遍性的术语来界定的,因而被视为是面临理性的原则而非社会和语言的原则。
皮亚杰所采用的方法过于忽视儿童的文化和语言偏见。
正是对皮亚杰理论上述批评,才产生了新皮亚杰主义。
主要理论皮亚杰主义有两个严重的缺陷,缺陷之一是皮亚杰只研究认知发展的宏观规律,缺乏对认知发展的微观规律的研究;只强调认知发展的普遍性,忽视了个体之间认知发展的差异性;以数理逻辑语言描绘认知发展,过于抽象化和形式化。
针对这种缺陷,部分心理学家试图以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弥补皮亚杰理论的不足,这样就产生了皮亚杰思想与信息加工思想的结合,从而导致了信息加工论的新皮亚杰学派的产生。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发生认识论
第四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发生理解论认知可被定义为“最广泛意义的理解动作或过程,尤指从知觉和观点中获取知识的智力过程”(韦伯斯特词典中的解释)。
认知是发展心理学这个学科的核心概念。
认知心理学与行为主义的观点(着重于可观察的行为)、精神分析的观点(着重于潜意识)和人本主义的观点(着重于个体成长和人际关系)有鲜明的差别,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最重要创始人之一。
他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的一个历史学者家庭,是家中的长子。
当他只有11岁时,就写了一篇关于一只白化变种麻雀的小论文。
这篇小小的文章普遍地被认为是他卓越的科学生涯的开端。
他的一生撰写了六十多本书和几百篇论文。
皮亚杰的理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应用领域产生了长远的影响,而且还是社会学、理解论、经济学和法学的研究灵感来源。
他所以获得了世界范围内数不胜数的奖励和荣誉。
皮亚杰具有生物学和哲学的知识背景,这些学科的观点对他的理论和儿童发展研究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理论的基本思想皮亚杰称他自己的大体理论框架为“发生理解论”,因为他的主要兴趣在于“理解是怎样形成和发展”。
具体说来,就是研究人类的理解(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展和结构。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生物发展的扩展,其中,智力发展控制着情绪、社会性以及道德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和过程作为一个生物学家,皮亚杰对机体如何适合环境很感兴趣。
他认为智力是人类特有的适合环境的方式。
机体对环境的适合反应在行为上,行为被图式控制。
图式是一种心理结构,是一系列整合的知觉、观点和行为在心理上的表征。
个体使用图式表征世界和决定行为。
皮亚杰假设,婴儿生来就具有某些图式,他将其命名为“反射”。
对于其他动物,反射一生都控制其行为,不过对于人类,只有婴儿才利用反射来适合环境。
这些反射很快就被建构的图式所取代,当图式变得更加复杂(即能支配更复杂的行为)的时候,就能够称之为结构。
当一个人的结构变得复杂的时候,这些结构就有层次地组织起来,构成主体的整个认知结构体系。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教育心理学专家讲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教育心理学专家讲座
第6页
2、同化:是儿童利用已经有图式把新刺 激纳入到已经有认知结构中去过程。同化 是图式发生量变过程。
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过 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 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图式之内,使其成为本身 一部分。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 环境作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教育心理学专家讲座
第7页
3、顺应:是指儿童经过改变已经有图式或 形成新图式来适应新刺激认知过程。顺应是 图式发生质变过程。
顺应过程是当个体碰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 化新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 建,以适应环境。可见就本质而言,顺应主 要是指环境对个体作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教育心理学专家讲座
对皮亚杰而言,平衡是指个体试图保持其认知 结构处于一个稳定状态内在倾向性,是隐藏于 个体发展背后动力。没有平衡就没有发展,平 衡不是静态而是动态,平衡时不停发展,一个 较低水平平衡,经过主题与客体相互作用,过 分到较高水平平衡。也就是说,某一水平平衡 成为另一较高水平平衡运动开始。这么不停发 展平衡——不平衡过程,就是适应过程,也就 是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教育心理学专家讲座
第19页
3、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相互 作用和社会文化传递。社会环境原因主要包括教 育、学习和语言方面。
不过社会传递本身是不够。除非儿童已经 有了准备以了解文化知识,不然社会传递不 会奏效。换句话说,要知道他人传来知识, 儿童必须含有能够同化它认知结构能力。传 递不论多么好,五岁儿童是不能学会微积分, 因为他没有早先必备结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教育心理学专家讲座
第23页
第一阶段:当粘土球被做成薄饼状、香肠形或 分做成数个小糖果状时,儿童认为粘土多了,因 为薄饼大、香肠长、小球多,也有恰好相反答案。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发展观一、让·皮亚杰简介让·皮亚杰( Jean Piaget ,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皮亚杰自幼聪慧,十岁就发表了第一个作品,描述他在公园见到的一只患有白血病的麻雀。
1918 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
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不久,皮亚杰便转向心理学。
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 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1940 年任该所所长。
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先后担任过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并于1954 年任第14 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1955年,在日内瓦建立“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皮亚杰一生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50 多部,其著作被译成各国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20 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
皮亚杰代表性著作包括:《发生认识论导论》、《发生认识论原理》、《结构主义》、《生物学与知识》、《智慧心理学》、《儿童的语言和思想》、《儿童的判断和推理》、《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智慧的起源》、《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儿童符号的形成》、《儿童逻辑思维的早期形成》等。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该理论是一种强调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来源于独立于某一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来源于独立于客体之外的某一主体。
它来源于主体与客体间不能分离的相互作用,或用更普通的话讲,来源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心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从吃奶改为
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 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机体 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 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 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 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 适应环境。
•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 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 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发展的阶段
• • • • •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基本上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这四个阶段有以下的特色:
(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 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 由于各种因素,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 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交 叉。 (4)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 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 有着质的差异。 (5)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 定的交叉。 (6)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 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发展的因素
• (1)成熟 (2)物理因素 (3)社会环境 (4)平衡
他特别强调平衡的作用,认为,不但人的 认识,就是人的道德情感,都是在主客体 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主体通过自我调节 不断地建构而成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 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 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 化、顺应和平衡。
皮亚杰认为,自己的心理发展观是属于内外因相互 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 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 变化。
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 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 源于主体的动作。 •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 正原因。 • 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 图式:皮亚杰认为,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
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 括。 •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 • 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 的图式。
同化与顺应
• 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顺 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 (类比:改进与创新 修剪树枝与嫁接)
动作 + 动作
→
目的 适应 ————→
平衡
同化
适应
顺应
•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
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 皮亚杰反对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刺激与 反应之间的关系看作单向的简单的关系,即S—R 公式。 • 他提出S R双向关系的公式。并用同化的观点 展开了这个公式:T+I→AT+E,式中的T指结构, I指刺激(环境因素);AT指I同化于T的结果,也就 是对刺激的反应,E则是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 外的东西。 • 因此,S R变成了S→AR→R
基本特点
• ①用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的认识,强调 认识的个体心理起源和历史发展。
• 皮亚杰认为,传统的认识论只注意认识的高级水平及最后结果,近现代的认 识论则专作认识的逻辑分析或语言分析,这都是不够的,需要研究认识的心理发 生加以补充。他主要是从生物学出发,通过心理学的桥梁来达到认识论的结 论。
• ②发生行研究。
发展观
《智力心理学》五种发展理论:
(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罗素的早期观点。 (2)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如卡尔· 彪勒(Karl Bühler )的早期 观点。 (3)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如格式塔学派。 (4)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如联想心理学派。 (5)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
让·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
-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 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 个学科的典范。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 但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 共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 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从 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 理学教授。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 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 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 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 并任主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 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 • 皮亚杰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 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 学。 • 它试图以认识的历史、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据的概念和 “运算”的心理起源为根据来解释认识,特别是解释科学 认识。 • 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