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斯多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
第斯多惠(1790—1866),德国教育家。

1808年文科中学毕业后,先后进黑博恩大学、蒂宾根大学学习数学、哲学和历史学。

1811年大学毕业,不久获博士学位。

1813年起在法兰克福市模范中学任教5年。

1820~1847年,先后担任梅尔斯师范学校和柏林师范学校校长,任职期间积极推进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改革,使这两所学校成为当时德国的模范学校。

1848年担任全德教师联合会主席。

因其终生从事师范教育,致力于发展国民教育,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

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和文化适应性原则,认为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

他的有关思想符合自裴斯泰洛齐以来教育心理学化的趋势,但他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具体观点则受到当时心理学发展水平的局限。

作为自然适应性原则的补充,第斯多惠提出文化适应性原则,这是装斯泰洛齐关于使人发展并达到完善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不能在真空中进行,教育必须适应社会文化的状况。

但他尚未意识到文化和自然两个原则的实质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即没有认识到适应自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文化,而把自然适应性原则放在主导地位。

第斯多惠论述了教学的形式目的和实质目的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这两个目的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紧密联系的。

在正确组织教学的情况下,两个目的均可达到。

但他更为重视教学的形式目的,指出在学校中还有单纯的熟读死记的遗迹,就无论如何不应放弃关于教学的形式方向这一思想。

第斯多惠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和“德国的裴斯泰洛齐”。

他所提出的教学法原则成为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界研究各科教学法的指导原则。

他被认为是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逝世以后西方最伟大的教学论专家。

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和文化适应性原则,认为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

他的有关思想符合自裴斯泰洛齐以来教育心理学化的趋势,但他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具体观点则受到当时心理学发展水平的局限。

作为自然适应性原则的补充,第斯多惠提出文化适应性原则,这是装斯泰洛齐关于使人发展并达到完善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不能在真空中进行,教育必须适应社会文化的状况。

但他尚未意识到文化和自然两个原则的实质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即没有认识到适应自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文化,而把自然适应性原则放在主导地位第斯多惠论述了教学的形式目的和实质目的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这两个目的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紧密联系的。

在正确组织教学的情况下,两个目的均可达到。

但他更为第斯多惠
重视教学的形式目的,指出在学校中还有单纯的熟读死记的遗迹,就无论如何不应放弃关于教学的形式方向这一思想。

第斯多惠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和“德国的裴斯泰洛齐”。

他所提出的教学法原则成为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界研究各科教学法的指导原则。

教育名著:
1835年,出版了《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这是其关于教育的代表作。

其中第一篇总论部分为他的手笔;第二篇专论部分则是合著(中学和师范学校教师)的手笔,系有关各科教学法性质的论文。

第斯多惠反对德国教育目的中存在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和浓厚的宗教色彩,提出“全人教育”的理想。

他把“自动性”视为人的发展的主观基础,而以社会中的真、善、美为教育的客观基础,认为两者结合才算是培养了“全人”。

1836年,《文明的切身问题》,抨击社会的不平等,主张使所有劳动者“直到最后一个短工”组成各种互助团体。

1857年,第斯多惠写了《教育的理想和可能性》,总结了自己多年来为捍卫新教育原则而进行的工作。

主要教育思想:
第斯多惠的完人教育是遵循三项教育原则进行的。

第一:自动性原则。

第斯多惠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能力如观察、感觉、思维、语言等。

人的天性中潜藏着渴求发展的特性,即自动性,它是个人发展和教育活动的主观条件。

但是,自动性没有明确的方向,内容空洞,人可以自动地趋向于善,也可以自动地趋向于恶。

教育的目的是使自动性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使人的自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真善美的生活便是人发展的客观条件。

要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必须将自动性和真善美结合起来。

第二:自然适应性原则。

所谓自然,即指人的天性。

适应自然,就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教学要合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两个时期。

在这两个时期中,主动性和感受性是儿童最一般的智力表现形式。

14岁以前,儿童的主动性表现为身体上喜欢活动,精神上喜欢自由幻想,因此,要通过体操锻炼儿童的身体,借助故事、童话等发展儿童的想像。

儿童的感受性在幼年占优势,以后逐渐转向主动性。

幼年儿童的感受性表现为求知欲较强,渴求感性知识,教师应发展儿童的感觉,多让儿童观察事物。

14岁以后,儿童过渡到悟性阶段,身心发生了显著变化,产生了理想,记忆、思维、信念、意志等逐渐成熟,教师应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发展儿童的悟性。

适应自然也包括适应儿童的个性特点,促使其独特地发展。

另一种说法是第根据当时心理学发展的最新成就,把儿童心理分为三个阶段:
1、感性认识阶段(6-9岁)
2、发展记忆力阶段(9-14岁)
3、悟性理性阶段(14岁以后)
第三:文化适应性原则。

要求教育要注意现代社会文化,反映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

第斯多惠指出,对自然和文化的适应必须协调一致,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文化适应性原则应服从自然适应性原则。

二者越一致,生活就越美好。

教育名言:
1.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根据他自己和别人的宝贵经验,他知道,通过你是什么样的人要比通过你知道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效。

2.哪怕你用天使般的语言说话,拥有一切的聪明和知识,如果你不努力进修,即按照我们的定义,不努力为真和善服务的越来越自由的活动,那末你就始终是一种鸣锣和响钹,但决不会属于能“推动人类前进”的人们的行列。

3.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个人影响:
第斯多惠一生主要从事国民教育和师范教育工作。

此外,他还参加了大量的社会活动。

1827年,他亲自创办《莱因教育杂志》,撰写教育论文四百多篇,宣传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1835年,他的主要著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的出版,为德国教师提供了教学理论指导。

该书中译本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1851年,他开始出版《教育年鉴》。

此外,他还编写了二十多种各类教科书和教学指导用书,并被德国学校广泛采用。

第斯多惠一生都在为德国的国民教育而奋斗。

他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反对封建等级教育。

1848年,他就任“全德教师联盟”主席,领导教师向封建教育、宗教教育展开斗争。

1858年当选为普鲁士众议院议员,在议会中继续声讨反动政府。

第斯多惠的进步活动得到了反动政府和教会的攻击。

他被免去了校长职务,遭到各种刁难。

但是,他的进步活动得到了德国进步教师和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

1865年第斯多惠75岁寿辰时,人们为他隆重庆贺,并向他赠送了银制桂冠,以感谢他为德国国民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

第斯多惠也因此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

人物评价:
他被认为是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逝世以后西方最伟大的教学论专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