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学如何入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国学如何入门

学国学绝对不同于学习西方文化的各种理论,什么哲学、法学、数学、伦理学、心理学、物理学……西方的这些学问,都有固定的可把握的原则、公式、推理方法等等,事实上还是一些“技巧”,说不上是真学问。

国学的对象只是我们自己的“心”。佛家有一部广泛流传的经典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中国,会背诵的应该不下几十万人。这部经的首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观”者,“观照”、“思虑”也。“自在”,即自我的存在方式、过程,也即是要观察自我“心”的运动过程、方式。不是说真有一位“观自在菩萨”。谁若这样下定决心只观自己心灵的运动,把一切外在的变化全归为自我心灵的变化,他就是“菩萨”。“菩萨”的本义就是“自觉觉他”,自己觉悟自己的“心”,同时,也帮助别人觉悟自己的“心”,将心比心,人家也会觉悟自心的。这人就是菩萨。

儒家《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即每个人的“心”,具体讲就是每个人眼、耳、鼻、舌、身、意的运动。这和《心经》首句是完全一样的意思。

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系统全面讲述了每个人“心”运动的全部特点。

初入门的年轻人只要搞懂了这一点,永远以观自己心灵为主,除了“明心”,就是“明心”,别无他事。找准了这个对象,再去广泛巡览经典著作,看佛与圣人是如何“观”自己的“心”的,也就可以找到门径了。

儒、道、释所有的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它们都是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个人观心、用心、明心的自然流露。一句话,他们都是在说自己的“心”。心外无人,心外无物,人与物都是外相在“自己”心里的运动形式、存在形式,也还是“自我”本身。

正因为如此,读经永远不能把经文当理论条文去学习,而是要通过经文的提示,看圣人如何“明心”,从而引导自己去明自己的“心”,明自己的“明德”。因为,“心”和“心”没有统一的套路。心也无心,明德也无明德,只是自己“知”的永恒的觉知、感知、悟知运动。

也许有人会问:你这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吗?你要这样说,我有什么办法呢?我们不要在理论上辩论吧,年轻人,你好好反观自照一下自己的“心”吧。

我们说的“心”,不单是意识,把意识功能和眼、耳、鼻、舌、身的功能剥离开来说,是西方的思维方式。事实上这是完全分不开的。意识也是一种“知”。没有你的“知”,怎么知你有意识呢?我们说的“心”就是“知”。小心,小心,我们说的“知”,并不是眼、耳、鼻、舌、身、意的特征,而是支撑眼、耳、鼻、舌、身、意的生命活动的根本功能,这才是我们说的“心”。这个“心”不会平白无故支撑六大器官,它本身就是能量运动,而且是生命的最根本的能量运动。如果它不是“能量”,单纯的眼、耳、鼻、舌、身、意是无用的。死尸是个活例,没有“知”的能量运动就没有生命。

既然我们的思考对象是“能量”运动,还能说是唯心主义吗?但也不是唯物主义。

用老子的话说:“道可,道非,常道。”我们生命的一切“知”,说是我们“自己”的也对,说是“道”的、整体的、全体的也对。说到底还是全体的,整体的。所以,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针对我们每个生命的“知”说的。你的“知”,你的当下的具体的“知”,为什么会是眼前这个样子?是“道”认可了的。“道”若不认可,你就无法形成眼前“这一个”特殊的“知”。

简单地说,这就是“明心”,即明白我们自己“心”的运动的基本特点。

这是国学的基础的基础。

到了这一步还是和西方文化不一样。不是说像学西方文化一样,你明白了某个道理就一了百了,有公式就可以自由套用了。

我们学西方文化,不管学哪一门,一旦掌握了基础知识,即原理,就可以推导出公式、公理、定理。国学不行,光知道了“心”的运动的基本特点,大半无用。“心”的变化是永不停歇的,变化无穷的,瞬息万变的,所以佛说:“诸行无常。”老子说:“恍兮惚兮。”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谁想从静止的外相找规律,不管推理多么严密也是臆造的,因为“外相”从来都静不了。人类认为它是“静止”的,那是被幻象骗了。但是,人类又只有透过对眼前外相的认知,才能追踪到“知”的运动、我心一步步与之相合,这便是与“道”相合了。

这便是孔子说的“止于至善”,也就是至于“道”的运动。这就是孔子说的“学而

时习之”的本意。这也就是“致良知”的前奏。

我们一再强调,我们如果在这个层次上理解不了国学,就先学一学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从实践论入门,而又不计较外相的成功与失败、正确与错误,直捣“知”本身,体认“道”的运动的微妙性,那你就快入门了。

这才是儒家讲的“格物致知”,对这四字讲得最清楚的是《大学》的前半段。

如果只到这里,那还是半截子革命。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格物致知”中,一定会体会到“道”的运动微妙至极,无处不成功,处处在成功,不成功中有大成功。到了这一步,如果你又掉到了个人功利中,想利用“道”达到个人的功利目的,你当下就离了“道”了。你所“致知”的,也不再是“良知”了。甚至可能,你的智慧的火花会立即熄灭。但是完全没有个人功利也不是“致良知”。

那怎么理解呢?用得着孔子的后两句“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你的“知”运动,也即是“道”的运动,不离你个人的功利,但又不止是你个人的功利,一切是为了“亲”一切“民”,即有利于一切“民”。“民”的利益是什么?他们最根本的利益是生命的觉悟。这也可以说是使民“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切都要落脚于“至善”的运动。“至善”的运动对于生命来说,也就只有“觉悟”,再无其他功利。

“至善”就包括了一切生命。一切生命能成其为生命,都是“至善”的恩赐,这便是孔子说的“仁”、“至仁”。天下没有比这个更高、更大、更无量的“仁”了。

这个“仁”不仅是要令生命成为生命。一切生命的运动,都是直指生命的觉悟的。不管你个人自觉不自觉,都得步步觉悟。这更是最根本的“仁”。

觉悟就是成佛。所以,学国学的最后目的便是通过“明心见性”达于“格物致知”,再达于“是心作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