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对药分期治疗痤疮_曾丽蓉_屈乐言_马彩茗
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
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中医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体系,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疗法,被广泛用于痤疮(痤疮)的治疗。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主要发生在青春期,但也可能在成年人中出现。
痤疮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中医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中医认为痤疮是由于体内的湿热、气血不畅引起的。
湿热体质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过多,常表现为面部油腻、容易生痘、痘痘多为红肿或化脓。
气血不畅则是指身体循环系统的功能出现问题,从而导致毛孔堵塞,容易引发痤疮。
因此,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湿热体质和促进气血循环。
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首先是通过中药调理湿热体质。
中药具有独特的药理活性成分,可以清热利湿、解毒祛腐。
常用中药包括黄连、连翘、板蓝根等,这些中药具有广谱的抗菌和抗炎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皮肤的湿热症状,减轻痤疮的炎症。
此外,中医治疗痤疮还会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来改善湿热体质。
脾胃是中医理论中消化吸收和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容易导致湿气的滞留和湿热体质的形成。
中医会采用药物和针灸等方法来调理脾胃功能,帮助身体排除湿气和热气,从而改善痤疮。
除了调理湿热体质,中医还注重促进气血循环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血不畅则会导致毛孔堵塞、皮肤出油和痤疮的形成。
因此,中医会采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桃仁、红花、川芎等,来改善气血的循环,促使毛孔通畅,减少痤疮的发生。
此外,中医还倡导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来帮助治疗痤疮。
中医认为饮食是调理身体的重要因素,如果饮食不当,就容易造成体内湿热的滞留。
因此,中医建议患者少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和海鲜。
此外,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和身体新陈代谢,对痤疮的治疗也有积极意义。
总结起来,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包括调理湿热体质、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脾胃功能以及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
中医治疗痤疮安全有效,并且注重整体调理,能够改善痤疮症状,并预防病情复发。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以”中药”、”针灸”、”痤疮”等为关键词检索近年来相关文献,结果发现,痤疮的发病多与肺、脾、肝等脏腑湿热、气血热毒有关,同时离不开情志、饮食等因素的作用。
中医中药通过辩证论治,在治疗痤疮方面疗效明显。
标签:中医药;痤疮;综述痤疮作为青春期最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患。
临床可有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不同表现,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1],中医也称为”肺风粉刺”或”酒刺”[2]。
经临床检验及科学研究表明,中医药疗法对于痤疮的治疗具有明显效果。
1 病因病机《外科正宗》卷四指出,”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酒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
”中医认为痤疮的产生多由”热”引起,包括肺热、脾热、血热、邪热等。
与此同时,还与过食辛辣肥甘之物、情志不舒、起居失常等有关。
于红红等[3]整理蔡英奇教授辨治痤疮经验指出,痤疮主要是由肺经血热所致,其发病多与脾肝有关。
邪热壅于肌肤,热毒蕴聚,日久痰浊阻滞,气滞血瘀为痤疮发生发展的根本病机。
苗建章等[4]指出,素体阳热偏盛,痰瘀互结;饮食不节,肺胃积热;情志刺激,肝气化火;素体阳虚或脾胃虚弱,虚阳上浮均可发疹。
田晓翔等[5]则认为,后世医家多围绕”血热”解释肺风粉刺的病因病机,与八纲辨证、脏腑辩证理论及发病年龄等相矛盾,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2 辨证论治临床治疗痤疮多需要分型辩证治疗,辩证分型标准包括脏腑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等。
苗建章等[6]认为肺经风热,卫阳郁之型痤疮宜用清泄肺热法,枇杷清肺饮加减治之,常配伍柴胡、郁金等,还可配伍泻白散;胃肠湿热、熏蒸于面型痤疮宜用清泻胃肠法,清胃散加减治之,常配伍二陈汤、竹茹等;热毒炽盛、损伤阳络型痤疮宜用清热解毒法,五味消毒饮随症加减,多配伍丹皮、赤芍等;下焦湿热、带脉失约型痤疮宜用除湿化瘀法,四妙丸合易黄汤加减。
女子多有月经不调,来潮前不适为气滞,多加柴胡、枳壳等;来潮后不适为血瘀,多加丹皮、赤芍等。
中医药治疗青春期后痤疮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青春期后痤疮的研究进展【摘要】近来来青春期后痤疮的发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西医治疗虽见效快,但易反复、不良反应较多,患者依从性较差。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对青春期后痤疮的研究包括病因病机、中药内服、针灸及其他中医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发挥中医药治疗青春期后痤疮的优势。
【关键词】青春期后痤疮;中医;综述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临床表现为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可从轻度的粉刺型痤疮到暴发型伴有系统症状的痤疮,属于中医“肺风粉刺”的范畴。
青春期后痤疮是指25岁以后的痤疮,Goulden[2]等将其分为持续性和迟发性两种,前者是指痤疮患者在青春期发病,病情迁延至25周岁后,后者是指25岁以后初发痤疮的患者,又称为迟发性痤疮。
近来研究发现青春期后痤疮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国内数据显示占31%[3]。
该病多发于面部,有多种形式的皮损,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美观,容易出现自卑、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降低生活质量[4]。
中医药治疗本病以整体观念为原则,具体分析个体的病情进行辨证论治,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较好,本人现就近十年来中医治疗青春期后痤疮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概括。
1 病因病机1.1古籍认识医学古籍中对“青春期后痤疮”并无专门的相关描述,对痤疮记载较多。
最早在《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提到:“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为痤”,阐述了痤疮乃劳作出汗后外感风寒郁而发病的机制。
痤疮之发病,《医学金鉴》认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外科启玄》指出致病因素为“湿热”,《外科正宗》曰“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
1.2现代中医认识现代痤疮尤其是青春期后痤疮病因病机更为复杂,目前现代中医医家对青春期后痤疮的病因病机尚无定论,众说纷纭。
余土根教授[5]认为青春期后痤疮多由脾虚运化不利,湿热内蕴而发,可兼有肝失调达之症,以健脾化湿、清热散结为治疗原则。
浅议如何运用中药治疗痤疮
中图分类号 : 7 87 R 5 .3
文献标识 码 : B
文章编号 :6 2 8 5 (0 2)1 0 1 — 2 17 — 3 12 1 1— 05 0
痤疮又名 为青春痘 、 粉刺 、 暗疮 , 是一 种有关 皮脂腺 和毛 服 , 3次/ 日。 囊 的慢性炎症的皮肤疾病 , 和性腺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痤疮 21 痰瘀互结型面部皮损 以凹凸不平 的瘢痕 、 .2 . 囊肿和暗红色或
3讨 论
浅议如何运用 中药 治疗痤 疮
际志 不 ( 广东省广州市白 云区中医医院 广州 500) 100
摘 要 : 疮是 一种 与 性 腺 内分 泌 功 能 失 调 有 关的 毛 囊、 痤 皮脂 腺 慢 性 炎症性 皮肤 病 , 用单 一 方 法 治 疗 往 往 疗 效 不显 。 用 中药 内服 运 外 用和 针 灸 治 疗 疗 效 显著 。 关键词 : 痤疮 中 药治 疗
地缩短 了患者 的病程 , 降低 了复发率 。同时, 由于中药毒副作 用较低 , 良反应轻微 , 不 因此 , 显著提高了患者 的生活质量。 综 上 所 述 ,本 文 通 过 观 察 我 院 近 年 来 采 用 中医 辨 证 施 治 亚急性 甲状腺 炎是 临床常见 的非化 脓性 甲状腺疾 病 , 虽 然 目前对于其病因研究 尚不 明确 ,但 已确定糖皮质 激素对于 治 疗 亚 急 性 甲状 腺 炎 的方 法 及 临 床 疗 效 可 以看 出 ,采 用 中 医 亚急性甲状腺炎 的治疗有较好 的效果 。但是 , 糖皮质激素长期 辨 证 治 疗 亚 急 性 甲状 腺 炎 , 够 有 效 地 提 高 临床 疗 效 , 少 患 能 减 使用仍有较多的副作 用 , 且用药 时间较短或过早地 停药 , 复发 者经济负担 , 治疗 时问短 , 良反应较 少 , 不 复发率较低 , 值得 临 率较高 , 有报道称 , 用糖皮 质激素治 疗后 , 急性 甲状腺炎 床推广应用 。 采 亚 的复发几率高达 3 .%_ 此 , 3 3 3 l , 寻求一种低复发率的治疗 方法 参 考 文献 有着重要 的临床意义。 [] 1白耀 . 甲状腺病 学一 基础与 临床 [ ] M. 北京: 学技 术文献 出版 科 亚急性 甲状腺炎 属于祖国传统医学 中 “ 痛瘿” “ 、 瘿病” 的 社 .0 42 9 2 O :7 . 范畴 , 多为风热 内侵 , 气郁 结导致气滞 血瘀 所致 , 肝 其病机根 【 马德 权. 2 ] 中西 医结合 治 疗亚急性 甲状腺 炎疗效观 察[. 宁 J辽 1 据病情 的发 展有 阶段性 的规律H 一般早期 以风热疫毒侵入肺 中 医杂 志 ,0 6 3 ( ) 4 5 4 6 , 2 0 , 3 4 :5 — 5 . 3 ] 刘永 娟 . 西 医结 合 治 疗 亚 急性 甲状 腺 炎 临床 观 察 中 内为主 , 表现为卫 表不和 , 热毒 炽盛 而出现恶寒 发热 , 以疼痛 [ 王 素梅 , 剧 烈为主 , 随着病程 的进一步 发展 , 阳不振 , 脾 出现 水湿痰 的 『. 京 中 医药 ,0 0 2 ( ) 9 — 9 . J北 1 2 1 ,9 4 : 6 2 7 2 内停 , 从而出现水肿 、 乏力 、 纳差等症状 。长期发病则导致气机 【 魏 华 , 皓 月 , 曼 利 . 医 药 治 疗 亚 急 性 甲状腺 炎 5 f1 4 】 黄 熊 中 3例 J . 2 1 ,( ) . 4 不畅 , 出现肝郁气结 。 痰郁 结于瘿部 。由于其 阶段性 明显 , 症状 世界 中医 药 ,0 0 5 1:3 率为 44 , %。
浅谈痤疮的中医治疗
浅谈痤疮的中医治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而且每个患者所表现出的痤疮症状也是各不相同的。
然而,许多患者却发现自己的痤疮总是无法有效治愈。
同时,很多人将痤疮仅仅看作是普通的痘痘,并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事实上,痤疮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痤疮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才能更快地获得痊愈。
因此,了解痤疮的不同类型非常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痤疮的分类。
什么是痤疮?痤疮,也被称为痤疮病或粉刺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特征是毛囊和皮脂腺发生慢性炎症和阻塞。
它主要发生在面部、胸部、背部和肩部等部位的皮肤表面。
痤疮通常在青春期出现,但它也可能持续到成年甚至更长时间。
痤疮的发病涉及多个因素。
首先,皮脂腺的过度活跃会导致皮肤过度分泌油脂,使毛囊和皮脂腺通道堵塞。
其次,角质堆积会阻塞毛囊口,形成闭合性粉刺。
如果细菌感染进一步参与其中,会导致毛囊炎症和脓疱形成。
其他因素,如激素水平的变化、遗传因素、某些药物和化妆品的使用以及压力等,也可能对痤疮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痤疮通常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痘痘。
常见的痤疮症状包括:粉刺,即毛孔堵塞形成的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丘疹,表现为红色、有压痛的小疙瘩;脓疱,是丘疹进一步发展形成的有脓液的疱疹;囊肿,是最严重的痤疮病变,形成深层的、囊状的炎症和脓肿。
痤疮不仅对外貌造成影响,还可能给患者带来身心困扰。
因此,早期识别、正确治疗和综合管理痤疮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个体的不同情况,医生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外用药物、局部治疗、化妆品的选择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等,以减轻炎症、控制痤疮的发展,并改善患者的皮肤状况和生活质量。
痤疮的中医治疗1.中药熏蒸治痤疮中药熏蒸是一种通过蒸煮调配好的药方,产生含有药物成分的湿气和热气,将这些药气送至治疗空间,让皮肤吸收药气,以促进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疏通经络,并具有镇痛、消炎和杀菌作用。
浅谈中药治疗痤疮的体会
浅谈中药治疗痤疮的体会标签:痤疮;疏风清热;化痰祛瘀痤疮之发生,往往是外邪诱发内因而为患。
为风热、痰、瘀所致,治以疏风清热,化痰祛瘀,清热凉血。
针对患者具体病情,随证组方,每获良效。
如风热为重者,则以疏风清热为主,辅以化痰活血祛瘀为重,瘀重夹痰则以清热化痰活血祛瘀为主,辅以疏风散邪。
在内服治疗的同时,还可嘱患者将煎服后的药渣再煎,薰洗患部,以拔邪外出,则疗效更佳;服药期间,忌食羊肉、鱼虾及辛辣食品,以防助热发疮。
女性患者于月经前痤疮频发者,是经血未行,瘀热内结,可于经前10天选上述药物组方治疗。
而经后,则以养血清热方调理之。
基本方:当归10g,川芎10g,生地黄20g,白芍10g,紫草10g,丹参20g,玄参15g,白蒺藜15g,蝉蜕6g,秦艽10g。
另外,痤疮患者每有大便干燥,甚至3~5日1行,治疗可用全瓜蒌30g~60g,其皮可化痰,其仁可润肠通便。
若大便燥结者,可用生大黄泻下通便.凉血解毒,活血化瘀。
现将治验举隅如下。
1病例1于某,女,26岁。
患者于3年前颜面部发出痤疮,初起仅额部及鼻两旁发出,逐渐发展至密布满面,每于月经来潮前1周发出较多,经后减少,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
症见面部痤疮新发者有白色脂栓,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滑略数。
证属风热上攻,痰瘀阻络。
治宜疏风清热,化痰祛瘀。
方药:荆芥穗lOg,白芷10g,白蒺藜10g,秦艽10g,白鲜皮10g,浙贝母10g,川芎10g,刘寄奴30g,丹皮10g,赤芍10g,紫草10g,玄参15g。
服上方10剂后面部痤疮未再新起,原有痤疮渐消,舌脉同前,原方再14剂收功。
按:本例患者面部痤疮已3年。
其病因之内因是痰瘀阻于肌肤血络,外因则为风热上攻。
每于行经之前,血蓄于下,蕴郁生热,热出无路,反与风热搏结于上,故痤疮发出较多。
其病机为风热痰瘀上攻,气血壅滞于面部,故治疗以疏风清热,化痰祛瘀为法。
方中荆芥穗、白芷、白蒺藜、秦艽相配,辛温与辛凉共用,疏散风邪,发其郁积之热,使风热外达。
浅谈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浅谈痤疮的中医药治疗摘要:目的:中医药治疗痤疮方法: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潜阳丹,封髓丹为基础方辩证加减治疗痤疮。
对30例痤疮病人进行观察治疗。
结果:本组30例经半月至一月治疗,皮肤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或治愈。
有效率100%,治愈率90%。
结论:中医药辩证治疗痤疮效果良好。
关键词:痤疮,中医辨证,中药治疗一、痤疮:俗称青春痘,为青年人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因素:皮脂分泌旺盛、毛囊上皮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外用物品不当等,好发于面、背、胸上部等皮脂溢出部位,特征性损害:黑、白头粉刺中医病因病机多认为:1、肺热、血热郁滞肌肤。
2、过多食用膏梁厚味或炙煿食品,引起脾胃积热,上蕴与肺,郁于皮肤。
3、《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诊断标准: 青春期男女多见,面及背胸部等皮脂溢出部位,对称性分布出现粉刺、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等。
能挤出脂栓。
鉴别诊断: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特殊类型痤疮、酒渣鼻等病相鉴别。
中医药治疗多以清热解毒药物为主。
笔者近年来临床跟师治疗痤疮,多用潜阳丹,封隋丹为基础方:辩证加减药物治疗,疗效较好,取得满意效果。
二、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30例均为2019年至今门诊病人。
青年患者为主,男性患者为多,病史长者多年余,短者月余。
患者发病季节不定,皮疹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多见,其次为丘疹,脓疮,结节类,偶见囊肿性痤疮。
治疗方法: 龟板30g 砂仁10g 黄柏10g 生龙骨30g生牡蛎30g 川牛膝30g 肉桂2g 黄芩10g连翘15g 炙甘草10g5剂机煎(或水煎服)辩证加减:畏寒肢冷:肉桂加至5g粉刺较重,体质、脾胃功能可,黄芩加至15g,连翘加至30g瘙痒:加白鲜皮15g肝郁:加香附15g肝火:加夏枯草15g脾虚:加炒薏米30g心火:加生地10g痰浊:加制半夏10g皮疹热、红较甚:加牡丹皮10g其它伴症,辨证加减药物治疗。
中药对痤疮的治疗方案研究
中药对痤疮的治疗方案研究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和背部出现红肿、丘疹、脓疱等症状。
虽然痤疮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它会对患者的外貌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传统的中药在痤疮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药对痤疮的治疗方案研究。
首先,中药治疗痤疮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辨证施治”理念。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体内湿热、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因此治疗痤疮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中药治疗痤疮的方案通常包括内服和外用两个方面。
内服中药是治疗痤疮的核心。
根据患者的辨证施治,中医师会开出不同的中药方剂。
例如,对于体内湿热较重的患者,可以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连、连翘等。
对于气滞血瘀较重的患者,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当归、川芎等。
此外,中药还可以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力等途径来治疗痤疮。
例如,白芍、黄柏等中药可以调节雌激素水平,从而改善激素性痤疮。
外用中药在痤疮治疗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外用中药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痤疮的发展。
常用的外用中药包括皮炎平、芦荟胶等。
此外,中药面膜也是一种常见的外用中药形式,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可以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促进痤疮的愈合。
除了内服和外用中药,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
中医认为饮食与痤疮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痤疮时需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油腻食物等。
中医还提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肉类和糖类,保持饮食的均衡。
中药治疗痤疮的优势在于其疗效持久稳定,不易产生依赖性和耐药性。
与西药相比,中药治疗痤疮的副作用较小,不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明显的损害。
此外,中药治疗痤疮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减少痤疮的复发率。
然而,中药治疗痤疮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药的治疗过程较长,需要患者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才能见到疗效。
其次,中药的疗效因人而异,同一方剂对不同患者的疗效可能不同。
中药在治疗痤疮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中药在治疗痤疮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一、研究背景及重要性痤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痘”,是许多人青春期不可避免的困扰。
它不只是一种皮肤问题,更是影响到个人自信和社会交往的一大障碍。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和饮食习惯改变,痤疮患者群体不断扩大,甚至成年人也深受其扰。
因此,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治疗痤疮方面逐渐显示出显著的优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中药在治疗痤疮中的应用及其效果,通过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揭示中药治疗痤疮的内在机制和实际效果。
二、核心观点一:中药治疗痤疮的理论依据2.1 中医理论基础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主要与体内“热毒”和“湿热”有关。
具体来说,当人体阴阳失衡,特别是肺经风热、胃肠湿热、痰湿瘀滞等因素共同作用时,就会在皮肤上表现为痤疮。
根据这一理论,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祛湿化痰、调理气血等。
2.2 常用中药成分分析在中药治疗痤疮的过程中,常用的药物有黄连、黄芩、苦参、丹参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的功效。
例如,黄连含有小檗碱,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丹参则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皮肤新陈代谢。
一些复方制剂如“痤疮丸”、“消痤汤”等,通过多种药物配伍,综合调理身体内部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痤疮的效果。
三、核心观点二:中药治疗痤疮的临床应用3.1 内服中药疗法内服中药是治疗痤疮的常见方法之一。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一般来说,内服中药需要较长的治疗周期(通常为数周至数月),但其疗效较为持久,且副作用相对较少。
例如,一项针对100名中重度痤疮患者的临床试验显示,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了85%,而安慰剂组的有效率仅为30%。
3.2 外用中药疗法除了内服,外用中药也是治疗痤疮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外用中药包括药膏、洗剂、面膜等。
这些外用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表面,迅速缓解炎症、减少油脂分泌。
分清阴阳治痤疮,对证治疗才最见效
分清阴阳治痤疮,对证治疗才最见效痤疮是让很多人头疼的“面子”问题,虽然也叫“青春痘”,可以象征着青春,但是也有很多时候,青春不见了,青春痘还在,留下了一阵阵伤感。
痤疮,虽然有很多叫法,在文献中也有很多记载,但其本质,是属于中医“疮疡”的范畴。
中医的“疮疡”,根据表现不同,分为阴疮、阳疮,其治法根据分期不同,有消、托、补的区别。
本病最常见,同时也最容易理解的病因,就是热毒。
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属火;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总结,“痈疽原是火毒生, 经络阻隔气血凝”。
因此,由于过食肥甘厚味,脾胃运化不及,导致的各种湿热浊邪上蒸头面,阻隔经络气血,产生痤疮。
同时,由于年轻时阳气旺盛,痤疮发病率高,而随着年纪的增长,阳气衰弱,痤疮就可减轻或自行消退。
这类痤疮表现为痤疮高出皮肤,丘疹突起,可出现白粉汁,伴有红、肿、热、痛、痒,渴喜冷饮,口臭,便秘,小便黄等等一片热证的表现。
对于这类痤疮的治疗,大家也一定耳熟能详,各种清热解毒的方法,可以分卫气营血,有无实邪之类,常用的方子如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或者有血热的使用清营汤。
这类痤疮往往疗效快,预后一般也不错。
但是也有属于阴证的痤疮,而这一类往往被人们忽视。
阴证的痤疮,往往病程较长,痤疮的势头往往不那么嚣张,局部颜色表现为暗红,或者只是发暗而不红,没有疼痛,没有白色粉汁,属于平常说的“闭合性痘痘”,同时往往会伴有手脚冰凉、消化不良、胃部的不适、腹泻或者便秘,月经不调如延期、量少色淡等。
而这种便秘和热证的便秘不同。
热证的便秘往往是大便干导致的排便困难,而阴证痤疮的便秘往往是大便不成形、排便无力而导致的。
这种痘痘往往是由于过食生冷,伤了脾胃的阳气,使脾胃运化不及,形成阴寒的浊邪,积累到一定程度,上犯到头面,阻隔经络气血,产生痤疮。
在治疗上,这种痤疮很多人往往注意不到,当成寻常痤疮来治,继续用各类清热解毒药。
中药对痤疮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研究
中药对痤疮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研究痤疮是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主要由毛囊皮脂腺的过度分泌导致毛囊堵塞,引发炎症反应而形成。
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已经在痤疮治疗中展现出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药在痤疮炎症反应调节方面的作用。
第一部分:中药在痤疮炎症调节方面的历史应用中药在治疗痤疮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体内的湿热、火毒、气滞有关,而中药可以通过清热解毒、化湿利水、活血行气等作用来调节体内的炎症反应。
古代医方中常见的中药包括黄柏、青黛、阿胶等,这些药物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痤疮的炎症症状。
第二部分:中药对痤疮炎症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为了验证中药对痤疮炎症的调节作用,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研究。
其中一个常见的方法是采用动物模型,如小鼠模型,来观察中药治疗痤疮的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一些中药对痤疮的炎症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如黄连、苦参、当归等。
这些中药可以减轻痤疮患者的炎症症状,如减少发红、瘙痒、脓液等,从而起到调节炎症反应的作用。
第三部分:中药对痤疮炎症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中药对痤疮炎症调节的分子机制,发现中药中所含有的活性成分对调节炎症反应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黄连中的黄连素可以抑制特定的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此外,一些中药还可以通过调节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第四部分:中药在痤疮炎症调节中的临床应用除了实验研究外,中药在临床上也被广泛应用于痤疮的治疗中。
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可以显著减轻痤疮患者的炎症症状,如减少疼痛、瘙痒和红肿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和医学界的重视。
第五部分:中药与传统西药联合治疗的前景目前,痤疮的治疗通常采用西药,如维A酸类药物和抗生素等。
浅谈青春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浅谈青春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作者:彭吉彬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11期【关键词】痤疮;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作者单位:404600 重庆奉节县岩湾乡卫生院青春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部及胸背部的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好发于青春期男女,呈丘疹状,挤压后常伴有皮脂溢出,故俗称“青春痘”。
笔者近几年来,运用中医理论对青春痤疮进行辨证分型论治,反复实践,疗效显著,不易复发,副作用小,现分述于后,供大家借鉴使用。
1 病因病机传统医学认为:青春痤疮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以致脾胃湿热内蕴上蒸或肺经蕴热,外受风邪或思虑过度,情绪激动,烦躁不安,气血蕴结化热,或消化功能絮乱、便秘,冲任不调致湿热凝滞于面部而成。
而现代中医学认为:青春期男女由于气血旺盛,肝常有余,素体阳热盛,营血偏热,络脉充盈,易出现气血郁滞而发病。
故此病多发于青春期男女。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嗜食辛辣、油腻、肥甘厚味之品,或酗酒伤及脾胃,使中焦运化失司,助湿生热,湿热循经上蒸于体表,阻于肌肤而发本病。
2 辨证论治用中药治疗痤疮,应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型论治,可分为:21 肺经风热型症见面色潮红,有皮疹,可挤出黄白色脂栓,兼见口干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清宣肺热。
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
用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栀子、银花、黄连、赤芍、白芷、苦参、贝母、防风等。
22 肺胃湿热型症见皮疹红肿或有脓疱,口臭伴有便秘,尿黄、纳呆腹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通腑。
方用:茵陈蒿汤加减。
用连翘、茵陈、栀子、花粉、白癣皮、大黄、白芷、银花、甘草等。
23 脾失健运型症见皮疹并反复发作或结成囊肿,同时伴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红,苔薄白,脉濡滑。
治宜:健脾化湿。
方用:参苓白朮散加减。
用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扁豆、陈皮、桔梗、山药、砂仁、薏苡仁、山楂、皂角刺等。
24 痰湿凝滞型症见丘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消,日久融合,凸凹不平,皮肤粗糙,舌谈胖,苔白,脉滑。
临床观察中药对痤疮患者皮肤症状的改善效果
临床观察中药对痤疮患者皮肤症状的改善效果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对人们的外貌美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痤疮的病因复杂,但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疗效。
本文通过临床观察研究,探讨中药对痤疮患者皮肤症状的改善效果。
一、痤疮的病因与特点痤疮是一种发生在毛囊皮脂腺单元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特征是毛囊口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
它常常在青春期发生,青少年是主要的患者群体。
痤疮的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雄性激素的影响、皮脂腺分泌异常、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
二、中药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中药治疗痤疮的理论基础是“清热解毒”,目标是改善痤疮患者的皮肤症状。
中药常常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清除体内的热毒,从而达到抑制痤疮发展的效果。
1. 清热药物的应用清热药物是中药治疗痤疮的主要药物类别之一。
例如,葛根、黄芩等中药常用于清热解毒。
它们可以舒展毛孔,减少皮肤的油脂分泌,从而改善痤疮炎症。
2. 活血化瘀的应用痤疮病变主要表现为皮肤毛囊的角化及皮脂腺导管的堵塞,导致皮脂分泌的异常。
因此,一些中药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赤芍等,它们具有促进皮肤微循环、缓解痤疮症状的作用。
3. 土慢部应用药物土慢部位主要指淋巴系统和皮肤。
中药应用于这些部位,可以增强患者皮肤的抵抗力,改善痤疮的症状。
例如,当归、白术等药物常用于中药治疗痤疮。
三、中药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结果通过对痤疮患者的临床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中药对改善皮肤症状的效果。
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应用中药治疗的痤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皮肤症状有所改善,如痤疮的数量减少,炎症程度减轻,角质层变薄等。
同时,临床观察还发现,中药治疗痤疮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
有些患者对中药的疗效非常理想,皮肤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而对于另一些患者,尽管中药也有一定的疗效,但改善效果相对较弱。
这可能与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方案的针对性有关。
四、中药治疗痤疮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应用中药治疗痤疮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中药的副作用与安全性中药作为一种药物,虽然具有长久的临床应用经验,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中医治疗体会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9年5月第21卷第5期 MMJC,May 2019,Vol 21,No.5 98DOI:10.3969/j.issn.1672-9463.2019.05.034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中医治疗体会朱海莉 蔡宝石 李梅 李玲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主要发生于青春期男女。
现代女性面临着来自家庭、工作等的各方面压力,痤疮发病率逐年增高,加之对形象的关注,近年来25岁以上女性因痤疮就诊的患者逐渐增多。
临床上将25岁以后开始发生的痤疮或青春期痤疮一直延续到成年不愈的疾患称为青春期后痤疮(post-adolescent…acne),以女性患者居多,也称为女性痤疮。
本研究从肝脾肾论治,以疏肝清热,健脾除湿,补肾养阴为法,观察中医药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临床疗效。
1 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中医科门诊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5~45岁。
诊断标准:依据《中国临床皮肤病学》[2]制定。
皮损分级标准:根据Pillsbury分级法。
I度:散发至多发的黑头粉刺,可伴散在分布的炎性丘疹;Ⅱ度:I度+炎症性皮损数目增加,出现浅在性脓疤,但局限于面部;Ⅲ度:Ⅱ度+深在性脓疤,分布于面部、颈部及胸背部;Ⅳ度:Ⅲ度+结节、囊肿,伴疤痕形成,发于上半身。
本研究中,皮损I度患者39例,Ⅱ度患者50例,Ⅲ度患者11例。
排除标准:职业性痤疮及药物性痤疮;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4周内使用过其他方法治疗者;有严重内科疾患者。
1.2治疗方法1.2.1方剂组成 以疏肝健脾,清热除湿为主,佐以养阴活血散结之品,基本方:醋柴胡10g,白术15g,茯苓15g,生栀子10g,牡丹皮15g,赤白芍各10g,丹参20g,生地黄15g,鱼腥草15g,白鲜皮15g,金银花10g,连翘10g,玄参15g,防风10g,徐长卿10g。
阴虚者,加二至丸或六味地黄丸;有脓疱者,加野菊花、土茯苓、生苡米或陈皮、法半夏;有囊肿、结节者,加浙贝母、白芷、夏枯草等。
中医辨证论治痤疮的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痤疮的方法痤疮简介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通常称为青春痘。
它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背部等部位的毛囊被角质栓塞,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形成丘疹、脓疱等病变。
虽然痤疮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它对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体内的湿热、肺热、气滞等病理因素,以及外界的风、寒、湿等外邪。
因此,在治疗痤疮时,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和病机的不同,采用针灸、中药内服和外用等多种治疗手段。
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辨证分型中医辨证论治痤疮的第一步是辨证分型。
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和体质特点,中医将痤疮分为湿热蕴结型、肺热炽盛型、气滞血瘀型、脾胃湿热型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痤疮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
湿热蕴结型湿热蕴结型的痤疮主要表现为面部油腻、发痒,伴有炎症反应明显。
针对此种类型,中医治疗主要通过清热解毒、祛湿燥湿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连翘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疗法,如艾灸、激光针刺等,刺激经络,促进湿热排出。
肺热炽盛型肺热炽盛型的痤疮主要表现为面部痤疮丘疹较多,疼痛明显,伴有痰喘、咳嗽等症状。
针对此种类型,中医治疗主要通过清热泻火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中药包括银翘、牛蒡子、板蓝根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疗法,如太阳穴针刺、三阴交针刺等,调节气机、疏通经络。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的痤疮主要表现为面部痤疮较少,但瘀斑明显,伴有胸闷、胁痛等症状。
针对此种类型,中医治疗主要通过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芎、赤芍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疗法,如血海针刺、三白针刺等,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
脾胃湿热型脾胃湿热型的痤疮主要表现为面部痤疮较多,发痒不适,伴有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针对此种类型,中医治疗主要通过清热燥湿、健脾消食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中药包括法半夏、黄连、茵陈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疗法,如足三里针刺、神阙针刺等,调理脾胃,消除湿热。
长痤疮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一、概述痤疮,中医称为“粉刺”、“暗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湿热内蕴、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治疗痤疮,中医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辨证治疗方案1. 肺经风热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红肿、疼痛,伴有口干、口苦、咽喉肿痛、咳嗽、便秘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剂: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桔梗、甘草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2. 脾胃湿热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油腻、瘙痒、口臭、腹胀、便秘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健脾除湿,清热解毒。
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甘草、扁豆、山药、泽泻、白芷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3. 肝气郁结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情绪抑郁、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甘草、郁金、香附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4. 肾阴不足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滋阴降火,清热解毒。
方剂:知柏地黄丸加减。
组成: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三、注意事项1. 饮食调养:避免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
2. 日常生活:保持面部清洁,避免用手挤压痤疮,以免感染。
3.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痤疮的中医辨治
痤疮的中医辨治痤疮,现代医学上称为寻常痤疮,它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俗称青春痘(美丽青春痘)、粉刺(黑头粉刺、白头粉刺)、暗疮,中医古代称本病为“粉疵”、“面疱”或面疮,酒刺。
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
据学者们统计,在青春期男性有95%,女性有85%患过不同程度的痤疮。
所以大家称其为“青春痘”是很贴切的。
痤疮(青春痘)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多发于头面部,颈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痤疮(青春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黑头粉刺、白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易形成色素沉着、毛孔粗大甚至疤痕样损害。
影响美容,严重者可导致毁容,给年轻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
本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很重要。
及时规范的诊治,可以避免或减少皮肤的损害。
一、病因病机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张介宾注:“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成小节,是名曰痤”。
《黄帝内经素问》注曰:“时月寒凉,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肌腠居寒,脂腋遂凝,稸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
《中医外科学》认为是:素体阳热偏盛,加上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病;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薰,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青春痘发病原因与雄激素、皮脂腺和毛囊微生物有密切关系,在清春发育期,性激素分泌增多,它能引起皮脂腺合成和排泄皮质增多,并能使毛囊上部角化增殖,造成毛孔堵塞,形成脂栓粉刺。
此外与遗传、饮食、肠胃功能紊乱、环境因素、化妆品及发病有关。
二、中医对痤疮的基本分型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此病由肺经血热而成。
中医历代都强调肺胃蕴热在痤疮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近代中医研究认为肺主表,外合皮毛,如果热邪侵犯肺经,或嗜食辛辣油腻之品,使肺经郁热,则肺卫失宣,皮毛被郁,导致颜面胸部起丘疹、红疱,或痛或痒。
浅析中药口服治疗痤疮的临床有效性
浅析中药口服治疗痤疮的临床有效性路莉【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口服对痤疮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80例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异维A酸治疗,研究组接受中药口服治疗,对比其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组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不良反应率为1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7.5%,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口服治疗痤疮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率较低,适合临床应用.【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6(035)006【总页数】2页(P15-16)【关键词】中药;痤疮;安全性【作者】路莉【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610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5痤疮,俗名为粉刺、青春痘,是一种慢性炎症的皮肤病,多是由皮脂分泌过多、毛囊堵塞、细菌感染、炎症等因素引起的。
痤疮多发于青少年,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等,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中医理论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青年气血过旺、内热外壅、外感风寒引起,普通痤疮则为肺经风热之证,因此其治疗则以疏风清热为主[1]。
此次研究以80例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中药口服对痤疮的临床治疗效果。
现将有关研究做如下总结。
1.1 一般资料:以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15~30岁,平均年龄(21.1±1.4)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病程(23.6±1.6)个月。
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2]:按Pillsbury分类法属于中度普通痤疮;经中医诊断为肺经风热之症;伴有舌红、舌苔黄、皮疹色红等症状。
排除标准[3]:妊娠或哺乳女性;肾功能异常者;行为不能自理者;治疗前2周接受过其他药物治疗者。
40例重症痤疮的中医药治疗体会
40例重症痤疮的中医药治疗体会
冯霞
【期刊名称】《四川中医》
【年(卷),期】2004(22)9
【摘要】目的 :探索中药治疗重症痤疮的有效方法。
方法 :对 4 0例重症痤疮患者进行辨证施治 ,分期用药。
结果 :痊愈 15例 ,好转 2 1例 ,未愈 4例 ,总有效率为90 0 0 %。
结论
【总页数】2页(P83-84)
【关键词】重症痤疮;中医药治疗;丘疹;辨证治疗
【作者】冯霞
【作者单位】鹤壁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5.987.33
【相关文献】
1.中医药对痤疮的治疗体会 [J], 张冠群
2.中医药治疗面部痤疮38例临床体会 [J], 于长丽;于桂莲
3.青年痤疮中医药治疗体会 [J], 钟孟良
4.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疗效体会 [J], 张磊
5.浅谈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体会 [J], 金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痤疮为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在临证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将病程分为急性期、平稳期、修复期,并按照 各期病证特点,予以中药对药治疗可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痤疮; 中药对药; 分期论治 中图分类号: R758. 73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0-1719( 2014) 10-2073-03
收稿日期: 2014 - 04 - 17 作者简介: 曾丽蓉( 1987 - ) ,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通讯作者: 马彩茗( 1951 - ) ,女,天津人,主任医师,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
合治疗皮肤病。
火”,二 药 相 须 为 用,银 花 主 清 肺 热,连 翘 善 泻 心 火。 《本经逢原》言“双花解毒去脓,泻中有补,痈疽溃后之 圣药”,故银 花 对 于 痤 疮 脓 成 未 溃 之 囊 肿 及 溃 后 脓 疱 亦有良效。
Abstract: Acne is a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 of the sebaceous hair follicles. According to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he course can be divided into acute phase,stationary phase and repairing period. We have used pairs of Chinese medicin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syndromes of each period and have got better clinical efficacy.
痤疮后期,热毒已清,然病久化瘀,血分尚存余热, 皮损以色泽暗红的瘢痕为主,多连绵成片,经久不消, 故此期多用凉血活血,润色养颜的中药。西医研究证 实,痤疮丙酸杆菌的移生与繁殖对皮肤造成炎症性损 害和瘢痕[2],这时治疗的重心以修复瘢痕,淡化色素沉 积为主。 3. 1 地骨皮,凌霄花 《本草备要》描述二药: 凌霄花 泻血热,甘酸而寒,入厥阴血分,能去血中伏火,破血去 瘀。地骨皮泻热凉血,补正气,甘淡而寒,降肺中伏火, 泻肝、肾虚热。凌霄花是治疗痤疮的常用药[5],加之其 善走血分,与善清血分热邪的地骨皮相须为用,既泻肝 经伏火,亦清肺经余热,凉血消瘀,作用外达肌表皮肤, 加速淡化暗红的瘢痕。
刘某某,女,23 岁,初 诊 时 间: 2013 年 8 月 9 日。 患者面部痤疮反复发作 2 年,加重 3 个月。患者因工 作原因,时常熬夜,近半年来月经明显不规律,经前痤 疮新发严重,初诊时正值经期结束。查: 面部皮肤油 腻,下颌两侧、唇周及额头可见散在新发痤疮,颜色鲜 红,触之质硬,疼痛明显,个别痤疮顶部可见白色脓头。 两颊散在陈旧结节,色暗,触之无明显疼痛。口干,纳 寐尚可,大便秘结,舌质红,点刺易见,苔白罩黄,脉滑。 患者处于痤疮急性期,当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为主, 辅通腑药物以泻热,药用: 金银花 15 g,连翘 15 g,野菊 花 20 g,忍冬藤 20 g; 蒲公英 20 g,皂角刺 15 g,浙贝母 15 g,苦地丁 15 g; 茵陈 15 g,枳壳 10 g,酒大黄 6 g,白 茅根 20 g ; 丹皮 15 g,砂仁 10 g,甘草 10 g,荷叶 15 g;
·2074·
辽宁中医杂志 2014 年第 41 卷第 10 期
2 平稳期 平稳期痤疮生长的速度减慢,新发痤疮减少,脓疱
逐渐消退,丘疹逐渐平复,治法着重在疏肝行气,健脾 祛湿,佐以 清 热 凉 血。 同 时,结 合 痤 疮 的 西 医 病 理 机 制,考虑一部分病人因为雄激素水平异常致病,根据中 医调和阴阳的思想,治以滋补肾阴的方法。 2. 1 荷叶,山楂 荷叶味苦辛微涩,性凉,归心、肝、脾 经,清香升散,可消暑利湿,健脾升阳。山楂性微温,味 酸甘,入脾、胃、肝经,功擅消食健胃,活血化瘀。痤疮 多发于青春期,而年轻人多喜食肥甘厚味,又因为学习 工作或娱乐而影响睡眠,日久多伤及脾胃。脾胃失于 运化,加之厚味易生痰湿,体内的痰湿之邪发于皮毛, 故见丘疹,结节,且缠绵难消,病程迁延。予荷叶、山楂 以健脾醒胃,促进运化,化痰利湿,既防清热解毒之苦 寒药物 太 过 伤 胃,又 促 进 运 化。《本 草 通 玄》言 山 楂 “消油垢之 积 ”,现 代 药 理 研 究 荷 叶 有 效 成 分 可 降 脂, 亦为此用法之佐证。 2. 2 黄精,菟丝子 黄精味甘、平,归肺,脾,肾经,滋 肾润肺,补脾益气。菟丝子味辛甘,平,补肾益精,养肝 明目。《本草备要》: 平补三阴,强阴益精,温而不燥, 不助相火。《新修本草》: ( 菟丝子) 汁去面皯( 《本草 纲目》作“菟丝子苗研汁涂面,去面皯”) 。雄激素过多 是痤疮发病的因素之一[2],中医强调阴阳调和,属阳的 雄激素过多,需要滋阴以调节。菟丝子的有效成分表 现出雌激素样活性[3],有助于皮肤滋润有光泽。《雷公 炮制药性解》论黄精安五脏,驻颜色,久服延年。二药 均能滋补肺肾,润泽肌肤。临证过程中,对于伴见月经 不规律的患者,常于处方中加此药对以起到调节激素 的作用。 2. 3 炒栀子,柴胡 《得配本草》谈栀子与柴胡的搭 配: 栀子泻三焦之郁火,导痞块中之伏邪,最清胃脘之 血热……佐柴胡、白芍,治肝胆郁火……肝喜散,遏之 则劲,宜用栀子以清其气,气清火亦清。临床痤疮多发 于青春期及女性月经前后。有人对女性痤疮与月经之 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调查,发现大部分女性痤疮于月 经前加重,尤以肝郁血热型,肝郁脾虚型和肝肾阴虚型 为著[4]。叶天士 提 出“女 子 以 肝 为 先 天”,因 此 清 肝 火,疏肝气对于痤疮的调理是必不可少的。 3 修复期
笔者在侍诊中发现,根据痤疮的临床表现,其病程 可分为急性期、平稳期、修复期,按照各期的病证特点, 经过辨证,予以中药对药治疗可以收到较好的临床疗 效。各期特点及具体用药如下。 1 急性期
急性期多见粉刺、丘疹、囊肿甚至脓疱同时出现, 此期病机以 热 毒 蕴 结 为 主,治 疗 多 清 热 解 毒,凉 血 散 结,佐以通腑泄热的中药。 1. 1 银花,连翘 银花味甘性寒,入肺、心、胃经,清代 药学书籍《生草药性备要》言“银花能消痈疽疔毒…… 去皮肤血 热 ”。连 翘: 味 苦,平,无 毒,入 肺、心、小 肠 经,散结,泻 火,善 排 疮 脓 与 肿 毒。《本 草 备 要》述 其 “微寒 升 浮,形 似 心 …… 散 诸 经 血 凝、气 聚,排 疮 脓 与 肿毒…… 为 十 二 经 疮 家 圣 药”。“诸 痛 痒 疮,皆 属 心
三诊( 8 月 30 日) ,服药平和,诉经期将近,时感乳 房胀痛不适,善太息,查面部皮肤油腻,左颊及额头见 新发痤疮,无 明 显 疼 痛,余 处 陈 旧 性 硬 结 较 前 明 显 消 退,色素沉着明显。舌质红,苔白厚,脉右滑略数,左弦 滑。治则于清热通腑的基础上加以疏肝理气,肝气条 达则不致 气 郁 化 热、气 郁 生 瘀。 前 方 减 皂 角 刺、野 菊 花 ,加 柴 胡6 g ,炒 栀 子1 5 g ,黄 精1 5 g ,菟 丝 子1 5 g 。
嘱忌食辛辣寒凉食物,注意休息,温水洁面,避免 使用化妆品。
二诊( 8 月 16 日) ,患者服药后感觉平和,大便较 前通畅,自述新发痤疮较前减少,查面部皮肤油腻,部 分硬结较前消退,触之质稍软,仍感疼痛。舌质红,苔 白,脉滑。整体治则不变,加用养血和血,性温之药以 佐寒凉药物,且促进血行不致瘀,前方减苦地丁、丹皮, 加制首乌 20 g,当归 10 g。
辽宁中医杂志 2014 年第 41 卷第 10 期
·博士论坛·
·2073·
DOI∶10. 13192 / j. issn. 1000-1719. 2014. 10. 019
浅谈中药对药分期治疗痤疮
曾丽蓉1 ,屈乐言1 ,马彩茗2
( 1.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073)
痤疮的病程虽然分期较明确,但各中药对药的运 用又可相互贯穿于整个病程中。热毒、痰湿、肝郁、血 瘀可见于病程的各个阶段,比如以热毒为主的急性期, 亦可见因痰瘀互阻而难溃之囊肿结节,也要顾及肝气 不舒,内郁化热的情况,而进入平稳期时也会因为饮食 不慎,作息不规律而出现内热壅滞致病情反复,故在运 用清热解毒药物的基础上,配合化痰活血,疏肝理气, 凉血解郁之药物,加上利湿祛痰,补益脾肾的药物以减 少油脂、调节激素,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4 病案举例
Key words: acne; pairs of Chinese medicine; staging treatment
痤疮俗称青春痘,为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 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痤疮好发于青春期,属 于自限性疾病,但常因为治疗不及时而影响患者的生 活质量,造成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西医认为其发病 主要与性激素水平、皮脂腺分泌过多、痤疮丙酸杆菌增 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及炎症等因素相关,中 医多将之发病责于肺经风热,肺胃湿热,热毒血瘀,冲 任不调[1]。
3. 2 白芷,白薇 白芷性温,味辛,《新修本草》言白 芷长肌肤润泽,可作膏药面脂,润颜色。白薇性寒,入 肺、胃、肝经,具有清热益阴、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之功。 汉唐时期,医 家 常 用 白 薇 治 疗 疮 疡,《备 急 千 金 要 方 》 《外台秘要》多有记 载[6],现 代 亦 有 病 例 记 载[7] 对 中 医 辨证内热者加用白薇美容祛斑可以缩短疗程,增加疗 效。白薇擅清营分余热,白芷活血生肌,二药伍用,寒 温相佐,达和血调血之功,助肌肤润泽之力。 3. 3 制首乌,当归 当归性温,味甘,辛,入手少阴、足 厥阴、太阴经血分,血中气药,行血和血,养营调气,疗 疟痢痘疮,痈疽疮疡。制首乌甘,涩,微温,补肝肾,益 精血。二药合 用,增 强 养 血 和 血 之 功,促 进 皮 肤 微 循 环,益于肌肤的新生与代谢。
Staging Treatment of Acne by Pairs of Chinese Medicine
ZENG Lirong1 ,QU Leyan1 ,MA Caiming2 ( 1.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2.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