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浅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行,当前的学校教育体系不再是将教学与德育分开来实施,而是要求我们将德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遍及每个学科、每一堂课,把德育和教学综合在一起实施。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更要求我们要始终把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放在首位。因此,作为担负着高级中学主要教学科目——英语的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化信息、相关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而决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学分的获取。
高中英语课改新教材的编写,本身就体现了这一要求,扩充了大量的内容,其可发挥的空间十分广阔。与此同时也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新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课文中渗透着道德、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养成有着较大的作用,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升,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以及树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方面都有很好地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与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呢?下面谈谈笔者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体会。
一、确立新的教学理念
(一)正确制订教学目标
在制订学科教学目标时,应注重摆脱旧有教学理念的思维定势。以前的教学目标,大多仅仅局限于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教材内容,突出“双基”训练。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眼光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教学,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跨文化意识和引导学生形成道德人格,并将四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二)正确确立教学重心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将过去单纯地以培养学生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为重心,改变为既强调学生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又重视对学生思维、品格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从学科对人发展所起作用的角度去展开学科教学。
(三)正确树立德育观念
在道德教育方面,应正视当代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教育过程中借鉴西方教育中强调个性、科学、民主等方面的合理成分。要以生为本,做到尊重学生个性,不强求观点统一。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日趋成熟,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各不相同。在教育中要重引导、多倾听,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得到一个或几个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认识,而不是由教师公布“正确答案”。从而引导学生尊重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辩正地看待和接纳别人的观点。这比强加的“正确答案”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教育效果也更加明显。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人文环境,并结合其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教育活动。
二、充分利用教材,拓展德育内容
作为语言类学科,英语本身思想性就很强,它能直接反映人们的道德情感和认识。当前高中英语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颇具时代感和思想性的文章。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注意充分发挥其德育作用,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而不是一带而过,更不能视而不见。不仅如此,还要结合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以一点带一面,举一反三地进行拓展式的道德教育。比如,在教授涉及“体育”内容的课文时,可以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从中还能延伸出为了办好奥运会,要更加遵守公民道德规范、作好东道主、我为奥运添光彩、从申办奥运成功看祖国的发展等等主题,进一步拓展德育的内容。三、优化教学方式
(一)重视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美国教育学家多尔也曾说过: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这就是说,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在教学互动中,教师扮演的应该是“导师”的角色。这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要重视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发现并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给学生创设平台,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个性。高中学生正处于其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代高中学生知识的来源相当广泛,在某些方面可能比教师掌握的知识量更大,行为举止也更加前卫。因此,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决不能轻视学生,要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关心他们,赏识他们,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表个人观点,对其标新立异的行为加以正确地引导。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契机,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在合作中养成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生生、师生交流平台,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学上要注重师生间的交流,这是指知识和情感两方面的交流,使师生关系建立在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氛围中,道德人格互相感化,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从纯知识教学到引导学生理性审视文化的差异
英语学科不可避免地要向学生大量介绍外来文化,而学生面对这些外来文化,如何理性地进行分析,从中汲取“营养”,摒弃“糟粕”。这就需要“导师”在教学中进行正确地引导,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理性审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吸收其合理成分,而不是盲目接受或者否定。因为文化差异源于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散发着不同的道德理念。只有理解这种背景下的思维方式,才能准确地把握其精髓,吸收其精华。正是这个特性,使文化呈现出情景性和视角的多维性。如对长辈的称呼,在西方是直呼其名或者一个“你”就都解决了,而在中国,必须称“您”。这是不同文化背景和民族习惯决定的,决不能简单地造成西方人没有我们懂礼貌这样的错误认识,也不能让学生贸然地在生活中使用西方人的称呼方式。所以,在接触外来文化时,教师要扮演好“导师”的角色,及时引导,培养学生理性审视文化的差异的习惯,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学会批判地吸收不同文化的合理成分。
(三)联系实际,多方位教育
教育家第斯多得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教师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走出我们的课堂后,还有独立锻炼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中的课文中收录了大量的有关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和著名人物、名著节选等,如果单纯的处理语言点,就背离了语言学习的目的,如果只对文章大意进行讲解,也只是停留在为获取信息而阅读的阶段,虽然达到了阅读的目的,但没有达到大纲规定“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的原则。教师应利用教学内容,通过提发散性、推想性、评价性、延伸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把针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从课文中“跳”出来,注重课文主旨隐意的理解,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深意,让学生谈自己的观点、认识和看法。如通过居里夫人发现新元素、爱因斯坦创建相对论、爱迪生的发明创造,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这些伟人的闪光的思想,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