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时邪引起的急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特征。
一般病情较轻,年长儿发病可出现睾丸肿痛、少腹疼痛;病情严重者可见神昏、抽搐,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称之为“痄腮”,因有传染性又称“时行腮肿”、“温毒”等。
本病任何年龄均可见,多见学龄及学龄前期儿童。
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见。
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
【病因病机】
流行性腮腺炎病因为外感腮腺炎时邪。
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原为腮腺炎病毒,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腮腺炎时邪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腮部为本病的主要病机。
时邪从口鼻而入,初期邪犯卫表,则表卫失和;邪犯足少阳胆经,胆经之脉起于目外眦,上行至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邪毒循经上攻腮颊,使经脉阻滞,气血不行,故耳下腮部漫肿疼痛。
邪毒炽盛,进一步内传入里,则见里热证,腮肿加重。
因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足厥阴之脉循少腹络阴器,邪毒较重内传厥阴,引睾窜腹,可出现毒窜睾腹之变证。
邪毒炽盛,扰动肝风,蒙蔽心包,也可出现邪陷心肝之变证。
【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好发于冬春季,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病初可有发热、头痛等,1~2天后,出现腮部肿胀疼痛,通常先见一侧,继而对侧。
腮部肿胀是以耳垂为中心的漫肿,边缘不清,表皮不红,有压痛;腮腺管口红肿,按压腮腺时无脓液自腮腺管口流出。
腮腺肿大3~4日达高峰,同时出现高热,以后逐渐消退,若无并发症,整个病程约1~2周。
合并睾丸炎、副睾炎或卵巢炎者多见于青春期后患儿,常有睾丸肿痛或少腹疼痛;合并脑膜脑炎者可见发热、头痛、呕吐、嗜睡、颈项强直,少数病例可有昏迷、惊厥;还可引起胰腺炎、心肌炎、肾炎等。
3.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多在正常或有增多,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清淀粉
酶和尿淀粉酶增高;血清特异性抗体增高;发病早期患者唾液、尿液、脑脊液或血液标本可分离出病毒。
(二)鉴别诊断
化脓性腮腺炎多为单侧腮腺肿大,无传染性,常继发于他病之后,局部有红肿热痛,按压腮腺时有脓液自腮腺管口流出。
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三)诊法提示
1. 询问流行病学史。
2.注意观察患儿发热等全身症状及腮肿的特点、腮腺管口的改变。
3.注意观察患儿神志变化、有无头痛、呕吐等症状以及患儿睾丸部位的检查。
4.根据病情需要做血和尿淀粉酶测定,病毒分离及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
【辨证论治】
(一)辨证思路
本病以经络辨证为主,结合八纲和脏腑辨证。
临床上首辨疾病的轻、重证,其次辨常证和变证。
发热不高或无热,腮肿不坚硬,为温毒在表,多属轻证;高热不退,腮肿坚硬拒按,多为热毒蕴结,属重证;两证均为常证。
若见睾丸肿痛、少腹或上腹疼痛,或恶心呕吐、神昏抽搐者,为变证。
(二)治疗原则
本病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基本治则。
温毒在表者,配以疏风散邪;热毒入里者,重用清热解毒。
邪毒传变,窜睾入腹者,佐以清肝泻火;内陷心肝者,佐以熄风开窍。
常配合外治疗法。
(三)分证论治
1. 常证
(1)温毒在表
证候:轻微发热,或头痛,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张口不利,咀嚼不便,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邪毒初侵,表卫失和,则见发热、头痛。
邪毒侵犯足少阳胆经,气滞血郁,则见腮部漫肿疼痛。
邪阻经脉,关节不利,则见张口不利、咀嚼不便。
辨证要点:发热,腮部漫肿疼痛,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主方:柴胡葛根汤加减。
(《外科正宗》)
常用药:柴胡、天花粉、葛根、黄芩、桔梗、连翘、牛蒡子、生石膏、甘草、升麻。
加减:腮肿明显加夏枯草;咽喉红肿加马勃、板蓝根。
(2)热毒蕴结
证候:高热,烦渴,咽红肿痛,或头痛、呕吐,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证候分析:邪毒炽盛,则高热不退,烦躁口渴;热毒上乘咽部,则见咽红肿痛;热毒上扰清阳,则见头痛;热毒扰胃,胃气上逆,则见呕吐;热毒壅盛于少阳经脉,气血凝滞不通,则两侧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
辨证要点:高热烦渴,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舌质红,苔黄。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主方:普济消毒饮加减。
(《东垣试效方》)
常用药:黄芩、黄连、连翘、玄参、马勃、板蓝根、牛蒡子、僵蚕、升麻、柴胡、陈皮、桔梗、人参、甘草。
加减:壮热、口渴加生石膏、知母;腮肿坚硬加丹参、赤芍;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
2. 变证
(1)邪窜睾腹
证候:腮肿渐消,又见发热,一侧或两侧睾丸肿痛,或见少腹疼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邪毒不清,内传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蕴结睾腹,则见发热又起、睾丸肿痛、少腹疼痛。
辨证要点:睾丸肿痛,或少腹疼痛。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消肿。
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医方集解》)
常用药:龙胆、栀子、黄芩、柴胡、泽泻、当归、车前子、生地黄、甘草。
加减:少腹疼痛加川楝子、郁金;睾丸肿痛加荔枝核、延胡索、桃仁、赤芍。
(2)邪陷心肝
证候:多在腮肿的同时,出现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头痛项强,呕吐,嗜睡神昏,四肢抽搐,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邪毒炽盛,则高热不退;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安;热毒上扰清阳,则头痛项强;胃气上逆,则见呕吐;邪陷心肝,闭窍动风,则嗜睡神昏、四肢抽搐;邪毒结于腮部不散,则腮部肿胀疼痛。
辨证要点:高热不退,头痛项强,呕吐,嗜睡神昏,四肢抽搐。
治法:清热凉营,熄风开窍。
主方:清营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温病条辨》、《通俗伤寒论》)
常用药:水牛角、生地黄、玄参、淡竹叶、麦冬、丹参、黄连、金银花、连翘、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白芍、川贝母、竹茹、甘草。
加减:高热、神昏、抽搐较甚者,可配合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
1. 板蓝根冲剂适用于温毒在表证。
2. 龙胆泻肝丸适用于邪窜睾腹证。
(二)针灸疗法
将角孙穴处头发剪去,常规皮肤消毒,取灯心草蘸麻油,点燃后,迅速触点穴位,闻及“叭”的响声,立即提起,灸治1~2次即可。
(三)外治疗法
1.青黛散、紫金锭、如意金黄散,任选一种以食醋或清水调匀,外敷患处,1日1~2次。
2.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芙蓉叶或花、鲜仙人掌,任选一种捣烂外敷患处,1日1~2次。
【预防】
1. 隔离患儿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有接触史的易感者应检疫3周。
2. 疾病流行期间,易感者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避免感染。
3. 预防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
【护理】
1. 睾丸肿痛者应将肿大的睾丸托起,局部冷敷。
2. 患者急性期应注意休息,供给充足的水分,饮食易消化而富有营养,忌油腻辛辣及酸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