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姜玉洋 0811296)
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1e4f7868e9951e79a89278d.png)
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摘要]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是近年来先锋理论最为流行的灵感来源之一。
意识形态从特拉西的客观主义到被马克思视为德国唯心主义旧哲学,乃至泛指整个上层建筑,其定义迄今众说纷纭。
阿尔都塞在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交相辉映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立足科学区分所谓镇压性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由此提出一整套意识形态理论,其影响远非科学主义可一言蔽之。
意识形态没有历史,意识形态无所不在,意识形态就是主体性,我们通过观照自己的意识形态镜像获得身份。
这些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命题,其后续意义很显然超越了阿尔都塞本人的期望。
[关键词]阿尔都塞;马克思;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意识形态的困惑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以降几经复兴,是各式先锋理论最为流行的灵感来源之一。
阿尔都塞通常不被归入后来假道美国走红全球、几成“后现代”同义语的“法国理论”家之列,但是他毋宁说是“法国理论”的隐身导师。
他视意识形态为社会生活的一种无意识先天客观结构、反对人道主义、标榜科学,这与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人道主义基本立场也背道而驰。
所以厘清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其利弊得失,对于今日正本清源反思“理论”,应是多有裨益的。
早在1965年出版的《保卫马克思》中,阿尔都塞就有相关意识形态的大量叙述。
这些叙述大抵沿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格局,几无例外都是负面的。
《保卫马克思》有一篇提纲挈领的序言,是对收入此书的1961至1965年间发表的八篇文章的一个概括。
其中阿尔都塞就将意识形态与科学对举,认为马克思的著作本身就是科学,但是过去却被当做一般的意识形态。
这里涉及所谓的马克思的“认识论断裂”。
据阿尔都塞观之,以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为界,马克思经历了一个“认识论断裂”,在这之前是意识形态旧哲学阶段,在这之后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阶段。
进而建议将马克思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巴黎手稿,叫做青年马克思时期著作;在完成科学转向之后,马克思的著作又可以进一步两分,其一是从1845年到1857前后开始撰写《资本论》初稿,可以称为成长时期;其二是1857年之后包括《资本论》在内的所有著作,一概叫做成熟时期的著作。
主体性的命运——简评葛兰西的文化与意识形态观兼与阿尔都塞对比
![主体性的命运——简评葛兰西的文化与意识形态观兼与阿尔都塞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b94418dfb9f3f90f76c61b4b.png)
Ju a o h nqn n e i c ne ad Tcnl ySc c ne d o ) N . 2 1 or l fC og i U i rt o Si c n eho g(oi Si csE i n o6 00 n g v sy f e o l a e i t
关 键 词 : 兰 西 ; 尔都 赛 ;狱 中札 记 》 意 识 形 态 葛 阿 《 ;
中图 分 类 号 : 0 G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9 9(0 0)6 0 4 3 1 7 —1 9 2 1 0 -0 3 —0
作 者 简 介 : 强 ( 9 1 ) 男 , 南 洛 阳人 , 士 , 川 外语 学 院 ( 付 18一 , 河 硕 四 重庆 4 0 3 ) 学 外 语 教 学部 助 教 . 事 英 美 文化 教 学 00 1 大 从
为标 准之 间 的关系
紧联 系在 一起 的 。他认 为 。 方资产 阶级 民主制 之所 西 以能够长 久地 存在 。 关键 就在 于社 会统 治集 团利 用非
由于众 多分歧 丛生 的 阐释 已变得 凌乱 不堪 的现 实 , 我
暴 力 的 、 强 制 的文 化 领导 权 , 诱 被统 治 阶 级接 受 非 劝 它 的道德 、 治与 文化 价值 观 。文 化领 导权 的要 义不 政
主体性阿 尔都 塞对 比
付 强
摘 要 : 兰 西在 《 中札记 》 葛 狱 中把 文化 领 导权 看 作 建 构 中的 多 中心 场域 , 的 意识 形 态理 论 继 承 了马 克 思 主 义辩 证 法 . 他 有
助 于 突破 阿 尔都 赛 结 构 主 义 的局 限 , 而 为 意识 形 态的 研 究提 供 了圆 融灵 活 的思 想 框 架 。 从
概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论
![概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论](https://img.taocdn.com/s3/m/e4250362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41.png)
概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论(1)阿尔都塞被认为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理论与文学关联紧密的是对“意识形态”的阐说。
(2)意识形态理论背景:①意识形态最早出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特拉西,是指与科学平行的、旨在增进人类理性,为社会进步服务的有关思想意识的人文学科。
起初受到拿破仑的附和,但在军事失败后转而贬斥“意识形态”,认为它是为社会的不合理提供辩护的学说,由此意识形态一词产生了褒贬两种含义。
②马克思在其学说中融入了“意识形态”的概念,起初是在“虚假意识”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认为有关现成社会制度的自然的、非历史的、神秘的观点体系称之为“意识形态”,并指出无产阶级的理论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伪善性。
之后马克思又将一切思想以至上层建筑都称作“意识形态”。
③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意识形态有不同的阐发。
例如卢卡契就认为“意识形态”是与“物化”相联系的“虚假意识”,强调其否定性的含义。
(3)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对个体与其现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也多少承认了它的虚幻而非科学的性质,但更为重要的是又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
(4)他认为,正是“意识形态”提供了国家秩序的合法性和每一个个体在国家机器中的位置,意识形态给人描绘了一种具有抚慰人心作用的关于社会的想象性*幻景。
(5)阿尔都塞认为,即使意识形态是以一种深思熟虑的形式出现的,例如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它也是十分无意识的。
我们关于社会正义、公正和人的权利义务等信念,看起来是有法学、伦理学、宗J、哲学等理论提供支撑,但其实是为了满足人的想象需要而拟造的体系(意识形态)。
(6)评价: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阐释有着含混之处,但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提出了意识形态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性质问题,对于后工业社会文化传播尤其是大众传媒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论阿尔都塞与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
![论阿尔都塞与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129d109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bb.png)
论阿尔都塞与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
吕菁楠
【期刊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葛兰西作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先驱,其理论立场多被视为与处于反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立场的阿尔都塞截然相对.在这种先入为主观点的影响下,往往忽视两人在意识形态理论中存在的一种继承、发展的关系.然而,阿尔都塞的众多思想都绕不开与葛兰西意识形态问题的探讨.尤其是关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内容及其自身特点,一定要基于对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的把握才不会以偏概全.本文通过对两人关系的梳理,进而明晰阿尔都塞对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的认知态度,从而为两人关于意识形态理论方面的论述打下基础.论述主要依次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意识形态物质性的探讨、对"主体性"的理解以及对意识形态支配权的全面把握,系统地对两人在意识形态理论方面的关系加以梳理并形成讨论.
【总页数】10页(P207-216)
【作者】吕菁楠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阿尔都塞对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的质疑与发展 [J], 戴卫华
2.后马克思主义对葛兰西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重构 [J], 郭咔咔
3.后马克思主义对葛兰西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重构 [J], 郭咔咔;
4.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问题\r——兼评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 [J],
5.从葛兰西、阿尔都塞到齐泽克——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文学批评的进路 [J], 潘婷婷;孟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阿尔都塞对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的质疑与发展
![论阿尔都塞对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的质疑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a4932668e9951e79b89274f.png)
基金项 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 学研 究重大攻关项 目( 1 1 J Z D 0 4 6 )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 究生创新教 育计 划项
目( 2 0 1 3 B 1 6 0 3 )
作者简介 : 戴卫华( 1 9 7 7 一 ) , 男, 河南漯河人, 讲师, 博士研究生, 研 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 4卷 第 2期 2 0 1 4年 3月
・
J o u na r l o f Xi n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 &S o c . S c i . E d i t . ) V o 1 . 3 4 N o . 2 Ma r . 2 0 1论 阿 尔都 塞对 葛兰 西意识 形 态理论 的质 疑与 发展 界观 ; 另一 方面 , 人 们 又 在业 已形 成 的世 界 观 、 价 值 识形 态 的物质 外壳 , 一 般 的 意识 形 态就 是 空 洞和 抽
观下进行新 的社会实 践。葛 兰西所重视 的意识形 态, 作为具有实践意义的世界观 , 不是单个人的“ 任
关键词 : 意识形 态; 文化霸权 ; 阿尔都塞; 葛兰西;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中图分 类号 : D O 9 1 . 6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3 - 0 9 6 4 ( 2 0 1 4 ) 0 2 - 0 0 2 8 - 0 5
作为不同阵营 , 不同时代 的西方 马克思 主义哲 学家 , 虽然从表面上看 , 阿尔都塞的科学的马克思主 义与 葛兰 西 的人 道 主 义 的马 克 思 主 义 是 绝 对 对 立
的, 但实际上 , 他们在很 多理论 旨趣上是相通 的, 尤 其是对 于意识形态理论的关注。葛兰西提出了文化
在解析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读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在解析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读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https://img.taocdn.com/s3/m/13f1d2c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19.png)
在解析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读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宋玉波;张智【期刊名称】《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00)002【摘要】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虽直接源自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却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
“生产条件的再生产”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的功能表达,是贯穿全文的主题。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不仅发现并论证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而且把意识形态的功能从上层建筑领域延伸到经济基础,从而揭示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更深刻的存在意义。
在阿尔都塞看来,这不是否定或者背离,而是继承、修正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Ahhusser's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has a nature of Marxist theory, though it originates di- rectly from Antonio Gramsci's cultural hegemony. "The reproduction of productive conditions", as a kind of functional expres- sion of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apparatuses, is the main theme.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not only " discov- ers" and demonstrates the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but also advances the upper structure to the economic basis, and therefore displays the more meaningful merits of the existence of ideology. And this is, according to Althusser, not negation or betray, but the heritage, mod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state theory.【总页数】5页(P54-58)【作者】宋玉波;张智【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重庆401120;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重庆401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65.59【相关文献】1.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再生产视阈中的政治学话语——阿尔都塞对重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一种尝试 [J], 凌新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地位——基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视域 [J], 邓会君3.“意识形态一般”的思想语境与理论图式——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辨析 [J], 韩蒙;4.意识形态的想象功能与实践力量——读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J], 石佳5.意识形态的想象功能与实践力量--读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J], 石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唯物化阐释
![论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唯物化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7d1ef89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5a.png)
论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唯物化阐释
汪行福
【期刊名称】《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1(048)005
【摘要】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传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他反对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商品拜物教意义上的物化意识,也反对葛兰西在霸权理论中对意识形态所做的文化主义解释.阿尔都塞的理论可视为对意识形态唯物主义解释的彻底化,在他看来,意识形态不是由社会物质存在决定的观念和思想体系,它本身就是物质性的存在和实践活动,这一特殊的解释模式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意识形态是社会再生产条件的再生产;意识形态是物质化的国家机器;意识形态质询是物质性的权力实践.阿尔都塞为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他的理论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其中最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他对一般意识形态与特殊意识形态概念所做的区分仍然受制于资产阶级的思维模式;他对意识形态与政治关系的解释缺乏必然的辩证张力.在这个意义上,阿尔都塞的理论遗产是暧昧和模棱两可的.
【总页数】10页(P5-14)
【作者】汪行福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意识形态理论的"辩证"阐释模式——阿多尔诺、霍克海默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
2.认识论转向中的双重视角映照: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阐释
3.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问题\r——兼评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
4.浅析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5.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述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简述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5d8173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d.png)
简述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1)法国人路易斯·阿尔都塞,是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
他对马克思的所谓“症候阅读”,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一个认识论决裂,即以1845年为界,由非科学的意识形态逐步走向科学主义的时期。
(2)阿尔都塞提出了“多元决定论”的主张,他认为社会形态是由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三种要素构成。
意识形态是一切社会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却从未对此作出足够令人信服的阐释。
(3)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四个核心内涵都是反人道主义的:
①意识形态具有构建主体的普遍功能。
②意识形态作为生活经验是对的。
③意识形态作为存在之真实条件的错误认知是错的。
④意识形态牵涉到社会构成及其权*力关系。
(4)阿尔都塞指出,意识形态存在于一系列机构及其相关的实践之中,即存在于家庭、教育制度、教*会、大众媒体这些“国家机器”中。
(5)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对于文化研究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对于意识形态的辩论和思考,推向了文化研究的前台。
(6)巴克认为阿尔都塞的理论存在不足:
一是关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运作描述,具有太多功能主义倾向。
二是关于意识形态的地位相对独立,然后又最终为社会现实所决定的观点,被认为并不确切。
三是认为他的著作存在一个很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即真理和知识的问题。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6f6f4c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c.png)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ideology)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阐释。
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在其意识形态理论中对这一概念作出了在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解释。
以下通过对卢克·费雷特的《文化的政治:论意识形态的文章》一文的梳理,理清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两大重要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唤问”功能这一核心观点。
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1918年10月16日-1990年10月23日)一、阿尔都塞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一)“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性阿尔都塞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一文中首次阐述了他的意识形态概念,他给“意识形态”下的第一个定义是:“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自己的逻辑与严密性的)表述体系(依赖于该体系的现象、神话、观念或概念等),它被认为是一种历史存在并且在特定社会中具有某种作用……作为一种表述体系,意识形态区别于科学,其中实践-社会职能比理论职能(认识的职能)更重要。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中,社会是由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意识形态三个基本层面组成的结构的总和,而阿尔都塞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概念中增加了“科学”(首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这一第四层面。
因此,阿尔都塞在上述定义中将意识形态描述成一种偏向于“实践-社会职能”而非“理论职能”的表述体系,是为了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两种根本不同的话语形式在起作用,即:为我们提供关于社会的真实认识的“科学”;以及,不为我们提供此种认识的“意识形态”。
故而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具有一种社会职能,但这种职能并不产生对社会历史真实状况的认识。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论意识形态时大量运用的“意识的形式”这一概念是一种前科学的语言。
他认为,不同于“意识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表层涵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探讨的“意识形态”与“意识”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相反,它是一个极端无意识的现象。
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140e9aa0242a8956bece4c4.png)
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作者:董丽君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11期摘要:阿尔都塞的理论贡献主要是用结构主义来分析和看待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理论和国家学说,他是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代表,文章从阿尔都塞这一理论的形成背景、主要内涵着手分析,进而对其作出科学评价。
关键词: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尔都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试图从新的视角,即“结构”来解释黑格尔哲学总问题,因此成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以不同寻常的思想方式影响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激进知识分子,成为他们的精神领袖,尤其是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学术界引起很大轰动,成为研究结构主义不可跨越的重要理论。
一、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背景(一)1956年对斯大林的过火批判。
1956年苏联召开了“二十大”,会议上,赫鲁晓夫代表苏共对斯大林的“功”与“过”进行了严格审判,特别批判了斯大林的错误,把国家在政策方面的错误全部指向斯大林个人,此后,“反斯大林主义”思潮开始盛行。
这种只看到斯大林错误忽略斯大林成绩的非科学态度,使苏共不得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深刻反思。
“波匈事件”之后,人们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逐渐消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阿尔都塞于1961--1962年间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反人道主义”。
阿尔都塞是法国共产党员,但他不赞成党追随苏共的做法。
在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这一问题上,阿尔都塞表明这是不合逻辑的,不科学的,严重冲击了马克思主义。
他通过“人道主义”的口号来回应现实状况,把意识形态与社会矛盾紧密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本质及深层内蕴进行修复。
(二)1968年“五月风暴”与阿氏思想的转变。
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抗衡愈演愈烈。
1968年5月前后,“五月风暴”在法国爆发,大规模市民游行示威、工厂倒闭,人们对政府和社会现有制度表示强烈反抗。
虽然这场风暴持续的时间较短,但给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法国的政治和经济,但另一方面也加快了法国改革的速度。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f744801a6c30c2259019e6f.png)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在其《狱中札记》中把上层建筑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可被称为市民社会,即通常所说的民间社会组织集合体,另一个则是政治社会或国家”。
在葛兰西看来,政治社会是由军队、法庭、监狱等专政工具组成,它们维护统治的手段是强制性的;而市民社会则是由政党、工会、教会、学校、文化团体、学术机构等构成,它们以意识形态或舆论的方式进行维持。
阿尔都塞有意识地发展了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
他认为,首先,应该看到国家政权与国家机器(State apparatus)之间的区别。
政权的更替并不意味着国家机器的推倒重来,原有的国家机器依然可以为新的统治阶级所用。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应该看到国家机器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区别:“不仅必须注意国家政权和国家机器的区别,而且要注意另一类明显支持(强制性)国家机器的实体,但一定不要把这些实体同(强制性)国家机器混淆起来。
我将这类实体称作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简称ISAs。
”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包含政府、行政机构、警察、法庭和监狱等等,它们通过暴力或强制方式发挥其功能。
非强制性国家机器,即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宗教、教育、家庭、工会、传媒及其文化和艺术,它们都是以意识形态方式发挥作用。
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只有一个,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却有多个,“将它们的多样性统一起来的正是在主导意识形态(这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下的这种作用,通过其起作用的意识形态,尽管存在多样性与各种矛盾,实际上永远是统一的”。
因此,“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尤为重要,也就是说,“任何阶级都不能长期地掌握国家权力而不同时掌握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或在其中施行霸权”。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阿尔都塞对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说的借鉴。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的提出,“将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物质存在(国家机器)结合在一起,使那些在以前看似远离意识形态的社会机构或社会活动,如体育、文艺、家庭、教育等等,在新的理论逼视下,也纷纷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论“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的原生逻辑与次生逻辑——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普兰查斯传承关系研究
![论“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的原生逻辑与次生逻辑——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普兰查斯传承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3da08079e31433238689399.png)
作者: 孙民[1]
作者机构: [1]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口,571158
出版物刊名: 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葛兰西;市民社会;意识形态领导权;次生逻辑
摘要:“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是葛兰西实践哲学的核心思想.其后学阿尔都塞、普兰查斯不断地对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形成这一理论的次生逻辑.因此,深入地阐述从葛兰西开始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的原生逻辑和阿尔都塞、普兰查斯之间的传承关系,不仅有利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实质,而且对于我们发展和创新历史唯物主义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辨析
![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c5d39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c9.png)
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辨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葛兰西与阿尔都塞两位理论家的意识形态理论,尤其是他们对于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解与阐释。
葛兰西和阿尔都塞都是20世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这两位理论家的观点进行辨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文化霸权如何通过各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来塑造和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
本文首先将对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基本理论进行概述,阐述他们对于意识形态、文化霸权以及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基本定义和核心观点。
随后,文章将对比两位理论家的观点,分析他们在意识形态理论上的异同点,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他们对于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这两位理论家的观点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和应对文化霸权问题。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视角,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中的文化霸权问题。
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与文化霸权理论葛兰西,作为20世纪初的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和领导人,他的思想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狱中札记》等著作中,葛兰西详细阐述了他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理论。
葛兰西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仅是观念的上层建筑,而且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积极力量。
他强调,意识形态斗争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一个“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问题。
这种领导权并非简单的政治统治,而是要通过教育和文化手段,使无产阶级的思想和观念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在葛兰西的理论中,“文化霸权”是一个核心概念。
他提出,文化霸权并非简单的文化优势或文化统治,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社会现象。
文化霸权意味着一个阶级或集团通过文化手段,如教育、媒体、艺术等,来塑造和影响其他阶级或集团的思想和行为。
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效应
![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7398e231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f8.png)
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效应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效应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信仰、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总和。
葛兰西(Ernest Gellner)作为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于理解当代社会的意识形态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本文将对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实际应用和影响。
葛兰西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或信仰,更是人们对于自身存在和社会秩序的认同和理解。
他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一种理论系统,通过一系列相关概念和价值观来解释和解决社会问题。
在葛兰西看来,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特定的意识形态,这与人类对于社会相继的经验和认知有关。
他认为,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扮演者是知识分子,他们通过传播、教育和组织等方式来推动意识形态的传承和演变。
因此,意识形态既是一种理论体系,也是一种社会力量。
葛兰西还提出了意识形态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是科学性的,它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来构建理论体系,以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
二是意识形态具有社会性,它与社会的结构和秩序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
葛兰西指出,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社会性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实际效果。
在当代社会中,意识形态的作用非常显著。
首先,意识形态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行动的框架。
它能够引导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提供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其次,意识形态能够构建共同的认同和归属感。
在一个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社会中,意识形态能够作为一个文化、民族或宗教的象征,将相同信仰和价值观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
再次,意识形态能够影响和塑造社会的结构和制度。
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意识形态能够通过传播和组织等方式改变社会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然而,葛兰西也指出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局限性和一些当代效应。
首先,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中往往被政治、经济和权力所利用。
《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f46783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79.png)
关于意识形态的来源和本质,阿尔都塞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意识 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密切相关。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 件下,意识形态成为人们维护既定社会秩序和统治阶级利益的有效工具。同时, 意识形态也是个体与真实世界之间的中介,它塑造了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对于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影响,阿尔都塞强调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他 认为,意识形态通过为人们提供世界观、价值观和信仰,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 协调。同时,意识形态也是统治阶级实施统治和操控民众意识的重要手段。然而, 阿尔都塞也指出,意识形态的强制性和虚伪性也使得人们日渐疏离真实世界,从 而导致个体的自主性和批判精神的丧失。
在当代社会中,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 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社会控制的新视角,帮助我们认识到意识形态在其 中的作用。其次,该理论有助于我们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权力关系, 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意识形态得以体现。最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给人们带 来了深刻的启示,即要警惕意识形态的控制和操纵,同时也要发挥主体性,积极 寻求变革和进步。
三、对阿尔都塞历史无主体论的 发展前景
阿尔都塞的历史无主体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 影响。未来对阿尔都塞历史无主体论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深入研究阿尔都塞历史无主体论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进一步理解 其强调历史的社会性和客观性的角度。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的复 杂性和多元性。其次,结合当代社会和政治现实,分析阿尔都塞历史无主体论在 当代社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前社会和政治 的问题和挑战。
葛兰西和阿尔都塞对于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解有异同之处。葛 兰西更注重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分析社会统治的机制,他认为文化霸权是 建立在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控制之上的。而阿尔都塞则更注 重从政治和经济角度来分析社会统治的机制,他认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通过对 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控制和引导来实现其统治的目的。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32832c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d.png)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阿尔都塞(L. Althusser)是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哲学和政治中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尔都塞提出了关键的意识形态理论,称之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它旨在揭示意识形态对于统治阶级的支配和维持非常重要。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是,意识形态是一种意识形式,它本身不是虚假的或附庸的,而是一种支持统治阶级利益的支配性的意识形态。
在阿尔都塞的观点中,意识形态不仅存在于社会中,而且被社会经验塑造。
据阿尔都塞,一种好的意识形态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首先,它必须具有一个用于解释世界的统一框架,该框架将不同的工具和方法组合成一种整体来解决各种问题。
其次,这种框架必须包含符合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概念,以便为人们提供行为方向。
基于这些条件,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对于维持统治阶级思想意识和组织结构至关重要。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探究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五个例子,并探讨如何应用这些例子。
例子一:教育制度是意识形态的工具阿尔都塞认为,教育制度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用于保存和传递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
在阿尔都塞的观点中,教育制度是一种由统治阶级设计和管理的机制,目的是维护它们的统治地位。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各个政权都在实施教育改革,而这些改革只是为了支持他们自己的意识形态和利益。
例子二:媒体是意识形态的工具类似地,阿尔都塞认为,媒体是在统治阶级手中的意识形态工具之一。
尤其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媒体的影响力愈发显著。
通过各类媒体形式,比如新闻、电影、电视节目和社交媒体,统治阶级能够塑造大众的思想和价值观,甚至通过推动某些话题来影响政治议程。
例子三:国家机构是意识形态的体现作为一种强大的现象,国家机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建设组成部分,还是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的体现。
阿尔都塞认为,国家机构对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意识形态至关重要。
由于国家机构过于庞大和复杂,因此许多行为和决策是无法理解的。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2bf70164431b90d6c85c7a8.png)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一、《实践论》关于认识和实践的思考为了及时纠正1931年到1934年中共党内发生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总结中央根据地反围剿以来的经验教训,毛泽东于1937年发表了著名的《实践论》一文。
毛泽东曾经以此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做过演讲,重点揭露了看清实践的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观点,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关于认识论的学说。
毛泽东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政治活动、科学艺术活动和阶级斗争,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对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此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讨论认识对于生产与阶级斗争的依赖。
认识的过程需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只是把握到了事物的外部联系,只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够上升至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
认识的深化和飞跃需要获取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归根到底还是直接经验),而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世界得到感觉经验。
毛泽东在此文中强烈反对缺乏现实经验的抽象理论,这表现在他对唯理论哲学的批判中。
同时,他还认为认识的发展历程经过从感性到论理的变化只是完成了认识的一半任务,更为重要的在于通过实践来检验伦理的正确性,不断修正、补充、调整,从而才能够初步完成认识的循环。
实践发现的只是相对真理,相对真理的总和才是全部真理。
实践没有穷尽的时候,认识没有终结的时候。
因此,要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有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与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总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1]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认识的能动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能动飞跃中。
后马克思主义对葛兰西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重构
![后马克思主义对葛兰西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重构](https://img.taocdn.com/s3/m/fa5f6aa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f.png)
后马克思主义对葛兰西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重构郭咔咔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在葛兰西那里,物质性的意识形态避免了基础-上层建筑的二分法,市民社会领域的意识形态霸权斗争赋予斗争主体以“集体意志”,但是,葛兰西的霸权概念中残存着阶级霸权的最终的本体论基础。
阿尔都塞强调了意识形态把个体询唤为主体的自我臣服机制,强调了个体对于一种想象性关系的误识的体认,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分析以多元决定的社会结构为基础,意识形态以及上层建筑的自治性始终被禁锢在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经济的最终决定性下。
为此,拉克劳和墨菲赋予意识形态以流动性;通过话语理论的引入,他们强调了在霸权链接实践中将意识形态斗争指向民主革命的现实策略。
【总页数】5页(P11-14,67)
【作者】郭咔咔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8; 中国政法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北京 1000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1
【相关文献】
1.论阿尔都塞对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的质疑与发展 [J], 戴卫华
2.论阿尔都塞与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 [J], 吕菁楠
3.后马克思主义对葛兰西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重构 [J], 郭咔咔;
4.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兼论马克思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差异 [J], 安亚玲
5.从葛兰西、阿尔都塞到齐泽克——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文学批评的进路 [J], 潘婷婷;孟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政治心理学任课教师:季乃礼论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以政治心理学为视角姓名:姜玉洋学号:0811296专业:哲学论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以政治心理学为视角【论文摘要】意识形态理论是政治心理学关注的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形态的整体状况和具体表现代表着政治信息在公众心理中所起到的效果和作用。
本文拟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两位代表人物葛兰西和阿尔都塞观点出发,从政治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其意识形态理论。
【关键字】葛兰西市民社会有机知识分子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政治心理学意识形态(Ideology)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它具体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例如政治的、社会的、知识论的和伦理的意识形态等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政治意识形态。
在社会研究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组用来解释社会应当如何运作的观念与原则,并且提供了某些社会秩序的蓝图。
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构成了这个国家的政治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在意识层面的集中表现。
本文首先从意大利共党领袖葛兰西①和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阿尔都塞②对意识形态的观点出发(为了方便论述,本文在以下论述中把这两种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合称为“意识形态理论”),论述意识形态理论在政治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葛兰西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一)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意识形态霸权”与“有机知识分子”理论葛兰西认为,一种革命性的社会变革应当是包括社会一切方面的总体革命,而其中意识形态的革命又具有突出的地位,因为它是维护现存秩序的强大的工具。
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要努力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将群众从一种消极接受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客观性的状态,引导到具有革命意识的状态。
必须使人们认识到,一切关系都是能动的和出在运动中的,而这种能定性的源泉在认知着的、意欲着的、争取着的、创造着的人的个人意识,并以这种方式创造一种“新人”。
为了分析为什么在西方发达国家没有出现俄国那样的十月革命,葛兰西对西方资①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意大利共产党领袖。
他的文艺理论著作大多写于狱中,战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研究。
他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文艺观和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的观点,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提出创立“民族-人民的文学”的口号,对文学与社会生活,作家与时代、人民,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艺批评的任务,作了精辟的论述,奠定了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
②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法国著名哲学家、“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保卫马克思》、《阅读〈资本论〉》、《列宁与哲学》、《立场》等。
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结构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在西方现代社会中,国家政权是由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两方面构成的。
所谓的政治社会,就是被用来把群众控制的与特定的生产和经济类型相一致的的专政或强制性机器。
所谓的市民社会,是指一个社会集团通过像社会、工会或学校这样的一些所谓的私人组织来行使的整个国家的领导权,这种领导权是通过知识分子来实现的。
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是权利关系的两种形式,政治社会的强制功能被建立在“同意”基础上的的市民社会领导权所补充。
同镇压相结合的的这种操纵控制,是资产阶级制度的支柱。
西方民主制度使市民社会变成了一个非常的结构,它能够抵御直接的经济灾变所导致的政治危机。
而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领导权也具有许多渗透在生活各方面的的微妙形式。
为延续资本主义社会所必需的各种不同的世界观和组织原则,不仅在估价和生产范围内起作用,而且还通过教育制度、宣传媒介、文化、宗教、家庭和日常生活而发挥作用。
这些原则是由信仰体系、价值观念、神话和习惯组成的。
他把这种社会控制的方式称为“霸权”(hegemony)。
所谓霸权,是指社会中的各种统治集团用来维护自己统治的一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手段,他通过协商建立一种将统治和被统治集团合为一体的政治与意识形态舆论,以确保各种从属集团的“自动赞同”。
如果一个政治阶级成功地说服了社会的其他阶级接受它自己的道德、政治和文化价值标准,就意味着它取得了霸权。
它会使统治阶级对武力的使用降低到最低限度。
而要使霸权得到保证,统治者也必须对从属集团作出各种让步。
因此,围绕这种霸权建立起来的文化也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从属集团的利益。
因此,霸权表现了从属集团在社会中对统治集团的话语权威的赞同。
但统治阶级的这种让步不可能触及到本质,不能对统治机构形成威胁。
如果说国家负责高压统治,那么市民社会负责的就是霸权的生产和再生产。
简言之,国家实行压制,市民社会行使霸权。
霸权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运作,要通过市民社会的各种机构,这些机构包括教育、家庭、教会、大众传媒和通俗文化等等。
通过这些市民机构来形成和行使霸权,是成熟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
他进一步认为,知识分子....是投身于在市民社会的各种机构中建立主导霸权的人,他们的作用是生产、分配和解释文化、观念、知识和话语。
知识分子具有指导、组织、教育和智力方面的功能,其作用是保证人民大众对于统治集团加诸社会生活的总方向予以“自发的”同意。
他们实际上是代表着统治集团行使社会的领导权,基于此,这种知识分子被葛兰西称为“有机知识分子”。
(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主要体现在其作《保卫马克思》中,他区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两个不同的结构——意识形态结构和科学结构,强调意识形态不同于科学。
在阿尔都塞看来,所谓意识形态....,是具有独特逻辑和规律的表象体系,它在特定的社会中历史的存在着,并作为历史而起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人类对其生存条件的关系所必需的接力棒和跑道;在无阶级的社会中,意识形态是所有人根据自己的利益体验人类对其生存条件的依赖关系所必需的接力棒和跑道。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形态既不是胡言乱语,也不是历史的寄生毒瘤。
它是社会的历史生活的一种基本结构。
他们作为机构而被强加于绝大多数人,因而不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是通过一个为人们所不知道的过程作用于人。
每一个意识形态概念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由利益支配的。
在意识形态中,真实关系不可避免地被包括在想象关系中去。
在意识形态中,实践和社会的功能远比理论的和认识的功能更加重要。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般将国家看成与政权紧密相关的强制性机器,但阿尔都塞在他们的政治实践中还是看到了国家机构的复杂性,看到了国家政权(State power)与国家机器(State apparatus)之间的相对差别。
政权的覆灭或更替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机器都要发生完全的变革,掌握政权的阶级或阶级联盟有可能利用原有国家机器的功用来达到自己的阶级目的。
阿尔都塞强调“不仅必须注意国家政权和国家机器的区别,而且还要注意另一类明显支持(强制性)国家机器的实体(reality),但一定不要把这些实体同(强制性)国家机器混淆起来。
他把这类实体称作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简称ISA)。
因此,国家权力的实施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在两种国家机器中进行:一种是强制性和镇压性国家机器,另一种则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前者包括政府、行政机构、警察、法庭和监狱等等,它们通过暴力或强制方式发挥其功能;后者包括宗教的、教育的、家庭的、法律的、政治的、工会的、传媒的、文化的等诸多方面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以意识形态方式发挥作用。
阿尔都塞提出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具体包括:宗教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各种教会体系)、教育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各种公私立的“学校”体系)、家庭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法律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包括各种不同政党在内的政治体制)、工会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传播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出版物、广播和电视等)和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文学、艺术和体育等)。
阿尔都塞主要就是探讨这种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的功能运作,有意思的是,阿尔都塞这里的讨论直接与葛兰西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霸权理论相对接了,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的作用机制被直指为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合法统治的文化霸权(hegemony)。
二、从政治心理学的视角看“意识形态理论”政治心理学( political psychology) 是一门跨越政治学与心理学的学术领域,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个体政治心理和群体政治心理, 目标是抽象出政治活动中的心理规律, 以便预测政治行为。
但该学科远非如此简单, 事实上它几乎可以运用不同心理学流派的理论范式来解释、说明和预测政治行为中深藏的心理规律。
他不仅包括个体、群体的心理对政治的影响,也包括政治对个体及群体心理的作用,政治和心理在交互作用中共同呈现。
作为一门学科,我们首先要澄清政治心理学的概念,虽然政治心理学落脚于心理学,但是其本质上是政治学的分支,并且为政治学服务,心理学只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或研究角度为政治学的研究提供辅助。
关于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综合起来,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是政治系统与心理系统的交互关系。
具体的说,在政治系统内部,要研究与政治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政治群体心理、有政治影响力的个人的心理、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在心理系统内部,着重研究与政治因素相关的政治个体的心理现象(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能力、政治人格等),政治群体心理现象(主要探讨政治群体的含义、特征;政治群体的分类;政治群体动力,如政治群体规范、政治群体压力、政治从众行为、政治群体凝聚力等;政治集群行为;民族政治心理等)以及政治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如政治传播心理、政治冲突心理、政治参与心理、政治决策心理、政治改革和发展心理等)。
由此可见,在政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群体心理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政治意识形态恰恰是社会公众群体政治心理的集中的、主流的体现。
一个政党或阶级在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必然要努力在社会群体中营造一种有利于其统治和管理的意识形态。
在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相关论述中,“意识形态”显然在塑造群体政治心理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事实上意识形态正是群体政治心理的最集中的表现,或者意识形态就是一个国家最主流的群体政治心理取向。
虽然葛兰西在提出“市民社会意识形态霸权”理论时有其特定的初衷,即领导意大利无产阶级革命,这也是由特定的历史境况和当时意大利的国情所决定的。
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无疑是政治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理论瑰宝。
笔者认为,葛兰西的的意识形态理论对政治心理学的意义有两点:一方面,葛兰西明确划分了政权社会和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突出体现了政党或阶级对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领导权,葛兰西把市民社会从政权社会中区分出来,实际上就是把国家机器在意识形态层面的控制权从单纯的通过暴力强制统治区分出来。
可见意识形态在国家政治统治中的重要作用,换句话说,就是突出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群体心理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葛兰西强调了市民机构尤其是知识分子在行使文化和意识形态霸权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