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西哲学思维方式比较

合集下载

浅析东西方哲学对东西方人类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

浅析东西方哲学对东西方人类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

浅析东西方哲学、马克思哲学及其对人类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自人类初步意识到哲学概念的时候,就产生了。

然而千百年来,无数哲人对此问题的解析,精彩纷呈,却都难以统一。

总地来说,从哲学发展史来看,哲学的一门讲究“爱智慧”的学问;而从哲学与人类世界观的关系来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看,哲学则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从实践经验中,我们不难得出,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模式,有很大一部分,是受不同的哲学思想塑造的。

本文旨在探讨东西方哲学及马克思哲学,之所以对东西方文明产生的本体,即东西方人类不同的世界观、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

“哲学”一词,是由日本明治时代哲学家西周在1862年从西语Philosophia一词直译而来的。

该次源于希腊语。

于是大部分人就会片面地认为,哲学起源于西方,甚至笼统地认为,哲学是西方传过来的知识。

其实不然。

哲学传统在我国的存在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但清代以前,我国历史上是没有“哲学”一词的。

后来被称为“哲学”的学问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如先秦为“子学”,两汉叫“经学”,魏晋称“玄学”,宋明指“理学”,明清叫“实学”。

从一而贯的名字,统称为“玄学”。

在中国哲学史各个时期中,哲学派别之众,范围之广,气相之蓬勃,当以前秦时期,子学的时代为首。

这一时期,正是整个人类精神基础独立地在中国奠定的阶段。

中国哲学鲜明的人文主义主题就是在这一时期确定的。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儒、道、墨、法、明、农、杂、阴阳、纵横等,各家产生的哲思。

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上的探讨,基本上奠定了往后几千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注重对认识对象的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判断标准。

而主要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儒家的伦理思想,道家的天道无为思想,墨家的逻辑思想,以及法家的政治思想。

而汉代“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人思维中的据统治地位后,并不代表其他的哲学思想被取代了,而依旧与儒家思想相辅相成,造就了今天中国人的整体世界观。

探析中西哲学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探析中西哲学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思维方式上的区别是中西哲学差异的主要体现。

中国哲学强调领悟和直观体验,重人事轻自然,注重实用性,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西方哲学则注重实证和严密的思辨,强调物我二分,不断探索自然发展的规律,以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1845-1846年合著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曾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可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思维方式作为一种观念模式,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由社会存在所决定,依赖于物质条件。

所以说,中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归根到底根源于社会物质基础,还会受到历史文化和哲学传统的影响。

1社会物质基础影响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中国是比较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受大自然的压力较少,没有把自然看成与人相对立的力量,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

由于中国古代人们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下,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缺少文化之间的碰撞,导致人们内向保守,形成一种封闭的思维传统。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视农业而轻视商业发展,而小农生产又通常与实用技术关系密切,从而出现重实用、轻理论轻实证的现象,也使民族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体验和整体把握的水平上。

相反,西方国家大多数都临海,处于开放的地理环境,这就为发展商业和航海业以及拓展海外贸易、对外交往和信息交流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从而形成了一种开放的思维传统。

但同时受外在自然环境影响比较大,当恶劣的自然环境出现,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和改造。

所以,自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注重对自然进行认识、把握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方人重视思辨和实证的思维传统。

2历史文化影响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中国古代是以儒道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很多早期的文献中都有记载过,要把最高的权威追溯到天之中央。

而且一直以来统治者都在努力争取实现“大一统”局面,不仅通过政治镇压,还会进行思想同化,使得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整体的思维方式,追求整体一致,不喜欢标新立异。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异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异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异同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异同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都是作为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扬弃而产生的,它们的流传和发生影响又大致是在同一历史时代,因而二者之间必然有着许多相同点。

1.时代背景相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相同,都产生于19 世纪中期。

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了产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国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统治地位得到了巩固。

资本主义社会这时也已发展到了自己的成熟期,社会的基本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出现。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变得日益激烈,工人运功此起彼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自然科学前提相同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不像近代早期处于分门别类的研究、搜集材料科学阶段,而是已发展到“整理材料科学”阶段。

自然科学是以研究客观物质发展过程为特征的科学,有机化学、地质学、动植物学以及生理学、胚胎学等已纷纷建立起来。

最重要的是当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

这些划时代的自然科学成果为人们超越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创立现代西方哲学奠定了自然科学前提。

正因为如此,新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证精神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充分的表现出来。

3.哲学思想来源相同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西方近代哲学是它们的哲学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如培根的实验科学精神及归纳法等,对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现代的科学主义思潮从孔德实证主义开始贯穿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过程之中。

欧洲大陆的唯理论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费希特把客观理性主义转向主观的非理性主义等,对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而人本主义的非理性主义就是从此发源,从而成为现代西方哲学思想中一支重要的哲学思潮。

从中西哲学比较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

从中西哲学比较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

Th e o ry Re s e a rc h学论理从中西哲学比较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梁寅子(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摘要:当今,西方文明以其强势话语地位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

然而正如我们看到的,人类文明在向前发展的同时,人类社会却遭受着越来越多的灾难。

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西文化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方式则受到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试图将中西两种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横向比较,进而重新审视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长处与不足,以及估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于今日世界的价值。

关键词:中西传统思维方式;比较中图分类号:B8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7-0056-02今天西方文化以他的强势话语地位左右着世界文明的发展,但在人类享受西方文化给我们带来的理性思考和科技进步的同时,人类社会也遭受着越来越多的灾难:生态平衡的破坏,生物的灭种,人类社会新疾病的冒出,经济危机的频发等。

所以,当我们重新审视中西文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的时候,寻其根源,对文化有着重要作用的传统思维方式便成了学者关注的焦点。

传统思维方式是指“人们观察事物,体认事理,做出反应时采取的一种基本思路,所拥有的一种心理定势。

”人类在自身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通过一定得思维方式进行的,而中西传统思维又因其自身的生长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风格以及鲜明的民族性。

现阶段,世界范围内均面临着思维方式更新的任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西方文明的主宰下人类文明将何去何从?中国传统思维对于未来的世界文明又有怎样的影响?想要寻找世界文化更为理想的出路,就必须在中西两种传统思维方式比较的背景下重新估量中西两种传统思维方式的长处与不足,以便创造出更具有时代智慧的,对世界文明有积极影响和作用的思维模式。

一、中国传统思维强调生命整体式思维,重在综合;西方传统思维则更注重单元个体式思维,注重分析古代圣贤不用“整体”而用“一体”,该词首见惠施,惠施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后见《庄子》,庄子说,“生死存亡,是为一体”;《易经》中也会讲“观其会通”,提出有机整体论;在我看来,这种整体性思维在中医中体现的最为明显,《黄帝内经》把人体和天地联合起来,视为一个整体。

东西方哲学之比较(修改稿)

东西方哲学之比较(修改稿)

东西方哲学之比较(修改稿)青冬东、西方哲学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其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哲学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由直观感性或臆想到理性思考,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朴素、简单到系统化理论的发展过程。

二、哲学的发展自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斗争。

就世界构成“本体”而言,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就认识论而言,是反映论与先验论之争;就方法而言,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争。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辩证法。

四、唯心主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哲学和宗教哲学,通过官方和宗教势力大肆进行灌输和传播。

唯物主义作为非官方的民间哲学,长期受到压抑,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五、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哲学倾向的贯彻,是为一定的阶级、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东、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在思维方式上,东方哲学偏重综合,强调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力求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其渊源出自“天人合一”观念。

天人合一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经春秋时期孔子、战国时期庄子、西汉时期董仲舒阐释并发展,形成了强调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哲学体系,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自宋代以后,中国的各个哲学派别,包括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在内,都接受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唯心主义同唯物主义走到了一起。

西方哲学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偏重分析,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休谟、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一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重分析的传统一脉相承。

西方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强调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和斗争,强调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开拓性,力求征服自然界和客观世界。

就矛盾的两个本质属性即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而言,东方哲学强调同一性,西方哲学强调斗争性。

由于哲学导向不同,因此,在处理社会矛盾、人与人之间矛盾时所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东方侧重和平方式,和解方式,缓和矛盾,化解矛盾,求同存异。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与哲学创新的可能空间doc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与哲学创新的可能空间doc
但他又进而把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归结为所关注事物层面的不同,认为"抽象思维"是"到现象背后去找本质和规律......从有形物质之'体'出发,研究不同种类的'体'的结构、形态、性质及其运动规律",是所谓的"体科学",而"意象思维"则"通过'象'层面对系统的认识,是以时间和整体为本位;其对系统构成的了解,是从动态过程和整体的角度获取的",是所谓的"象科学"
从李大钊、瞿秋白、李达、毛泽东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无疑已取得了诸多重大成果
这些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了其在思想上的成功的创新性
而这种创新性之所以可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无疑就是基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的接受或"映射"、"移植"
这种接受或"映射"、"移植",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想传统
例如,基督教思想就是形成于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的互相吸纳,中国的宋明新儒学则是以本土的儒学思想吸纳佛教思想而实现思想创新的范例
自近代以来,由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种民族间的交往与冲突就更是不可避免,从而将文化冲撞中所包含的思维方式的差异,直接地摆在了每一个后发展民族面前
这既造成了既有文化的危机,但同时也给文化的发展,哲学的创造,提供了机遇
既然西方人已经从"象思维"或"第一问题框架"发展到"概念思维"或"第二问题框架",那么,中国人迟早也会经历这一过程
还有一种类似的转换问题的方式,这就是从本质与现象对比的角度去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中国哲学属于东方哲学那个大类中得一个重要得组成部分,东方哲学是对中国、印度、日本哲学以及伊斯兰哲学得统称.准确得讲东方哲学应该称作东方国家得哲学.非常多学者认为中国是没有哲学得,认为哲学那个词汇是起源于西方古希腊得,哲论文联盟学确实是特指自古希腊开始不断进展至今得形成一定体系得西方思想.中国实际上只有中国思想没有所谓得中国哲学.然而不可否认,中西哲学中有非常多讨论得内容是相同得,比如都有涉及本体论得讨论.由于本文探讨得核心不是对中国哲学得定义,因此暂且依然以中国哲学来称谓中国得思想.中西哲学由于其产生得民族气质、地理和文化环境等方面得不同,导致中西哲学既有共性,又有许多得相异性.共性和相异性是中西哲学需要互相学习和弥补得地点.一、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从整体上来考虑咨询题,侧重综合性,具有辩证性;西方哲学传统思维则更侧重个体式得思维方式,侧重分析,具有逻辑性中国古代先哲们强调“一体”那个观念,“一体”这一词最早出现于惠施得文章中,惠施讲,“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随后庄子在自己得学讲中也讲道,“生死存亡,是为一体”.“一体”这种思维方式是对中国哲学思维中整体论得一个非常好得体现.整体论思维方式侧重从整个系统得层面来考虑咨询题,然而它缺乏对客观事物得逻辑化、细致化得分析.例如,在老子哲学中,世界万物产生得总根源是阴阳之间得调和,将“道”看做是天地万物运行进展得规律.在动静观上,中国先哲们则认为静为动之本,动必复归于静,对立面相互斗争得结果,不是使事物超前产生新得进展,产生新得质,而是最终要归复于一个统一体中.换句话讲,也确实是在一个整体得基础上调和差异与矛盾.在这种思想得指导下,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所推崇得中庸之道被视为最高道德.西方传统得哲学思维中则注重把握个体,注重把握事物之中得差不与对抗性得成分.从最早得古希腊哲学讲世界得本原是水,由水组成了世间万物到毕达哥拉提出万物得本源是“数”,再到德谟克利特提出万物得本源是“原子”,世间万物呈现不同得形态是因为他们内在得原子在排列方式上有区不.对细致得单体进行分析,西方传统得哲学思维专注于查找整体性中得差异性.把客观整体得世界区分为各个不同得层次,分门不类地加以进行深入得分析,展示出世界得多层次性和差异性,并从这些差异和对立中揭示出事物内在得规律性.我们将中国传统得哲学思维方式与西方传统得注重个不与分析得哲学思维方式进行比较,能够发觉大概中国得哲学思维方式抽象而不够严谨,但事实上中国哲学思维中“一体”得思想体现了一种系统论或者讲整体论得思想,这种思想相比西方传统得注重个不得思维方式来讲具有一定得优势.比如一些融贯几门学科得科目就需要中国哲学得整体论得思想方式予以指导,在众多不同科学之间发觉他们中得共性成分,通过这些共性成分能够将不同学科结合起来促进科学研究得效率.西方哲学得分析得方式尽管能够将个不得咨询题研究得非常细,然而由于其缺少整体论得宏观视角因此当将具体科学研究到一定程度得时候就非常难接着研究下去了.在现代由于知识量得不断增大,各门学科研究得程度也日益加深,许多得咨询题是需要跨学科之间得合作来进行得,比如人工智能就需要涉及到认知心理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一起进行综合研究.中国哲学得传统思维得整体论观点在这个地方就能够起到非常好得指导作用.尽管中国哲学得这种整体论具有其益处然而它也存在着自己得不足之处,它得不足之处体现在对客观事物得个体性认识不足,对事物得考察和分析不够细致入微.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哲学得维方式中形式逻辑和实证分析不足,从而桎梏了科学技术得进展.正如爱因斯坦指出“西方科学得进展是以两个伟大得成就为基础得,那确实是西方哲学家发明得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得实验发觉有可能寻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得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二、中国哲学思想得重视主观动身得体悟性与西方哲学思维得注重研究客观事物得理性思辨性中国得哲学家大都侧重论文联盟与对人伦和政治得研究,他们一般讨论一些具有现实性得咨询题,而对客观事物得规律则是存而不论.例如,孔子“罕言天道”,以“天何言哉”之类得言语明显注重关于主体精神得研究,而对客观事物得规律性得研究存而不论.道家学派则更是否定客体与主体得区不,通过“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得命题,力求达到天人合一得境地.中国得哲学家们以主体得自我精神为一切得动身点,通过主体得冥思以达到天人合一得境地,并在这种体悟中通达关于客体事物得认识.在先秦以后得哲学思想中,这种通过主体以通达关于客体得认识得思维方式则更为得明显.例如,张载确信在人们得“天地之性”中有“不萌于见闻”而能“合内外于耳目之外”得“天德良知”;黄宗羲将知识分为“丽物之知”(即见闻之知)和“湛然之知”(即德性之知),并认为“丽物之知,有知有不知;湛然之知,则无乎不知也”.可见,中国传统哲学不仅讲究从主体动身去认识客体,同时也提出了按照客体事物得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得观点.但所有这些都脱离不了主体性思维那个基础,因此也就没有超出用内心去体验得思维方式.西方哲学家们与中国得哲学家们不同,他们讲究实证和思辨.他们所针对得对象确实是我们所面对得客观世界.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时期,哲学家们得著作中大多都以讨论自然得本源性作为其主题,都提出了带有直观性和朴素性得世界观.例如,泰勒士讲道“水是万物得本源”,毕达哥拉斯提出世界得本源是“数”,德谟克利特则提出万物得本源是“原子”.度过了中世纪黑暗得统治之后,使得西方得自然科学得到了新生,西方哲学家们借助理性之手,使哲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这扇压抑得“大门”.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以弗朗西斯培根和休谟等为代表得经验论一派和以笛卡尔和斯宾若莎等代表得唯理论一派,经验论注重经验归纳性,讲究逻辑性,而唯理论则更注重先天得思辨性,他们之间论战得理论成果为后世德国古典哲学得产生和进展奠定了坚实得理论基础.随后孕育出得德国古典哲学则将人类得思辨和认识得能力推向了顶峰.康德在其经典得三大批判中将经验理性和天赋理性融入其理论中,全面探究了科学以及形而上学能够成立和存在得条件.他认为,“哲学得对象,乃是寻求理性用来获得关于事物得真正知识得种种原理”.黑格尔则在扬弃康德认识论得基础上,制造性地提出了主体与客体在精神和现实中同一得思想,并使辩证法思想在其理性思维中得到充分弘扬.西方哲学家注重理性和思辨性,他们关注得对象是客体世界,同时形成了注重逻辑性和思辨性得思维方式,对西方得科学技术得进展起到了极大得推动作用.然而,西方哲学传统思维在思维方式上过于拘泥于理性思维,则显得死板,缺乏灵活性.同时关于客观世界得研究则强调了人关于客观事物得制服、改造和利用.而中国哲学传统思维重视主体,这导致了中国得科学得不到进展,技术得不到进步.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然而中国得主体体悟式得思维方式比起抽象得思辨方式来讲能更好得启发人得灵感,激发人得制造力.三、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强调循环式得思维,而西方哲学思维则注重思辨性具有线性逻辑得思维一般来讲,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认为世间得事物是生生不息,循环变化得,并认为这种规律是符合天地间运行得规律论文联盟得.中国成语“否极泰来”“满招损,谦得益”基本上对这种循环思维得体现,《吕氏春秋》中写道“物动而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在《易经》中这种循环往复得思维则得到了非常好得体现,六十四卦能够相互沟通,互相转换,形成整体大循环,表现出客观世界万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得过程.而西方哲学思维注重于逻辑分析,逻辑学强调因果关系,认为世界上每一样事物都有其缘故,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之间得关系不能颠倒.亚里士多德所创立得三段论推理确实是这种思辨性逻辑思维得最直截了当得体现.近代进展出来得数理逻辑则是对这种思维方式得更深入得进展.宗上得两种思维方式看来西方哲学得这种线性得逻辑思维得方式推动了西方科技得进展,使得西方现在得科技水平高于中国.然而同时由于这种线性得思维方式过于重视理性强调科技得进展最终导致环境遭到了严峻得破坏.现在得西方科学理性是弊是利已成为了讨论得热点咨询题.中国哲学得这种循环往复式得思维方式尽管无法在历史上推动科技得进展,然而其中却蕴含了中国哲人得深刻而丰富得思维,包含了中国哲人关于人一辈子和宇宙得本质得深刻得考虑.中国哲人重视客观世界,将人连同自然一起看做是一个循环得统一体,在科技理性成为主题得现代这种关于宇宙和人一辈子得考虑方式对其具有一定得借鉴意义.四、结语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自身得思维方式上都有各自得特点和不足之处.中国哲学重视主体自身,通过主体自身得体悟去领会世界,西方哲学强调关于客观世界得研究和制服.中国现在得科技水平不如西方得发达,然而在当代西方得科学理性进展到现在却产生出了越来越多得咨询题,环境污染、科学得困境都差不多成为西方社会探讨得核心咨询题.如何去处理这些咨询题,如何从这些困境中走出来,笔者相信应该将中西两种思维方式辩证得综合起来,吸取彼此之间得有利于自身进展得地点,扬弃彼此之间关于进展有碍得地点.中国现在得进展更需要在借鉴自己古老得哲学思想得同时,好好利用西方哲学思维中得有益成分.现在在中国社会得建设中面临着如何去处理环境污染咨询题,环境污染与社会得进展之间得矛盾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也确实是面临着科学理性与客观世界之间得矛盾如何去调节,中国哲学思维中得中庸和谐得思维方式关于那个矛盾得解决应该能起到一定得借鉴作用.最后想借用前苏联哲学家、诗人柯普宁得一首诗来作总结,柯普宁曾在一首诗得开头和结尾做过如此生动描述:“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这一对孪生子从不相遇”.“然而当两个壮汉面对面之时,既没有东方也没有西方,界限既没有孕育也没有产生,即使他们来自天涯海角.”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两者只有携手才会带来哲学思维得大进展.。

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异同(2)

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异同(2)

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异同(2)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异同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都是在对西方哲学传统,特别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共同开创了现代哲学,并且具有其时代的哲学共同特征和理论特质,但是他们是从各自不同的哲学立场、原则和方法出发开创现代哲学的,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是不容忽视的,不能因为其共性而混淆他们之间的原则性界限。

1.社会阶级基础不同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就其理论的社会阶级基础来说,是以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的新哲学来取代作为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的旧哲学,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无产阶级推翻旧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斗争,由此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获得解放的思想武器。

无产阶级只有把哲学作为精神武器,才能消灭一切剥削和奴役,才能实现自身和一切人的解放放。

哲学只有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真正现实的哲学。

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的革命变革的上述伟大意义,是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由近代到现当代的转型所无法比拟的。

后者尽管也属于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思维方式转型,但它是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范围内发生的,西方哲学家们推动这次转型的动机并不是为了反对和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是“改进”(改良)资本主义制度,或者说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一定的自我调整,将其从已经陷入的危机和困境中暂时解脱出来。

他们批判和要求取代各种形态的近代哲学的原因只是由于这种哲学思维方式本身也已陷入了深重的危机和困境,难以起到维护已经陷入危机和困境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

同样需要作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转型。

2.社会影响程度不同在对待社会现实问题时,作为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强调批判的武器,而且更强调武器的批判,把哲学引向感性的物质实践活动,从而使哲学成为真正现实的哲学,是哲学走出了象牙塔。

中西方思维模式对比

中西方思维模式对比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尽人事,听天命”, •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天作孽,尤可为,人作孽,不可活” • 成了脚踏实地的农业民族的行动信条。由 此,它引导中国文化理性趋于实用,它使 中华民族不虚妄,不狂噪,它指导了一个 较少宗教情结的乐观坚定的民族,一个关 注热爱现实生活的文化。
【安分守命】 【安贫知命【安之若命】 【薄命佳人】【达官知命】【达人知命】 【福轻命薄】【红颜薄命】 【佳人薄命】 【命薄相穷】【命薄缘悭】【命舛数奇】 【命蹇时乖】 【命途多舛】【命与仇谋】 【命运多舛】 【命中注定】【乐天安命】 【乐天任命】【乐天知命】 【穷通皆命】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顺天应命】 【听天安命】 【【听天委命】
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 一、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 • 直觉思维:体验、领悟、个体经验、主观情志、 心理事实等,它的主观性和感悟性的意向已呈 现出来。 • 事实上,直觉思维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 它以个体经验与智慧直接切入事物本质。我们 不能因为具有形象和感知认识的特点,或因为 它缺乏逻辑的表述,而简单地把它理解为粗浅。 直觉思维因为强烈的主观色彩而带有模糊性, 让人难以把握,但直觉思维的一些特征却是显 见的。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朱子语类》日:“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 无间隔。” • 禅宗讲:“默默与天行,默默与天语。” •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孟子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 儒家讲去欲去私以达无我,忘我之境界; • 庄子讲心斋坐忘, • 老子要人回到婴孩的无知无觉状态, • 佛家则只管悟空,“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水将 空合色,云与我无心。”

对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对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在社会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的20世纪中,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的半个世纪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按照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林·费切尔所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许多国家已不再只是工人阶级政党制定政策和开展政治活动的理论基础,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它成了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力量。

在社会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的20世纪中,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的半个世纪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按照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林·费切尔所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许多国家已不再只是工人阶级政党制定政策和开展政治活动的理论基础,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它成了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力量。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自苏联东欧剧变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又一次面临着新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在前苏联东欧和西欧地区的部分衰退,使人们很容易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产生忧患和危机意识;同时,由于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长期分野,也影响和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鉴于这样一种事实,正确认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分野的根源与原因、表现形态和内容的差异,大力倡导和实现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互补,成为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任务,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是巨大的。

一、分野的渊源与原因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条基本的线索:一条是着重反映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的列宁主义路线;一条则是着重反映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那么,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的理解和阐释,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情况和结果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实践需要。

在东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领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他们面临的斗争实践相结合,阐发了一系列具有东方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形成了我们比较熟知的、由斯大林所概括的从物质观讲起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体系。

智慧人生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之异同

智慧人生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之异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之异同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体系中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辩证法,是以现实和实践为出发点去解决人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注意到现实世界的唯物主义。

不能简单地把现代西方哲学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和继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改革创新看作是相同的,应正确的面对它们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差别;联系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创立了新的哲学派系。

所谓合理内核,即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辩证法,所謂基本内核,即费尔巴哈哲学体系中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并且将其发展到了历史层面,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践的、现实的,它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是为了广大的无产阶级和人民而服务的哲学。

(二)现代西方哲学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后期,也是对当时西方各个流行的哲学派系的总称。

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指由黑格尔之后的所有哲学体系,派别众多、与科学技术以及人文联系重大。

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第三次数学危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发展,导致思想观念发生了剧烈的改变,并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出现不同的危机,经济危机频繁发生、社会矛盾加剧、政治分化、人口生活压力增大、资源迅速流失、道德沦丧等等问题。

现代西方哲学也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继承,由于近代西方哲学所理解的理性片面化,脱离了现实和实践的关系,并且远远的脱离了现实和人,因此产生出现代西方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之处(一)时代背景与历史起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一样,都于十九世纪中期诞生,在这个时期,欧洲的资本主义经历了产业革命,也就是第一次科技革命,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得到很大发展,在欧洲的各个国家里,资产阶级变成了社会的统治阶级,并且其地位也已经巩固。

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的关联探讨

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的关联探讨

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词的使用,前提是确认存在着两种互有区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学术界熟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从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地理位置及文化、社会特点看,可以有条件地统称为东方国家。

这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共同特点,明显有别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本文称之为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与斗争,一度被视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斗争的表现,或者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组成部分,势不两立。

这一认识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走上改革之路,经济全球化如火如荼,虽然无论一个国家内部还是国际社会,矛盾冲突不断,但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不再是生活的主调,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

这为我们重新审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与斗争,进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文将对这两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实质等问题做简要考察。

①一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即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理论体系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说到底是辩证唯物主义。

②这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它用物质解释整个世界。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大脑这种特殊物质的功能,而大脑是生物界长期进化的产物。

生命,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

③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等等,都取决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生产力。

第二,世界在按照辩证规律运动着,一切领域都有自身严格的客观规律。

人可以认识这些规律,但不能无视它们的存在,人的自由只在于自觉地按照规律行事。

概括地讲,它是以物质概念为核心集中地、突出地强调科学理性的哲学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比较复杂。

这一概念本身学术界没有公认的严格定义,它的内涵也相应地并不确定,究竟包含哪些理论、流派,没有定论。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是老课题,也是新课题。

严复、林语堂等早期名家及当代不少中外专家、学者,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以下挑选十个方面,择其主流,论其大略,着重从总体上简要地讨论中西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力图梳理出一个眉目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中西思维方式在中西文化及汉英语言的种种表现,限于篇幅,留待专文探讨.1.伦理型与认知型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哺育了儒家思想。

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

《易经》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系辞》).出于“忧患”意识,先哲们认为人是认识的对象和核心,探索自然只是为解释社会政治问题提供例证,因而从自然现象寻求相应的启示。

儒家学说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之上,是做人的“明智之学".思维的中心在于伦常治道,在于确立和论证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维护人伦关系是为了维护君臣关系和封建专制,最终为了安邦治国.政治、伦理既与哲学紧密相连,又与哲学家本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哲学家也是政治家、道德家,又是文学家或诗人。

古代先哲以政治、伦理为视觉焦点,以维护封建宗法制的伦理道德为评判标准,主张“仁、义、礼、智、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明于治乱之道”,“审于是非之实”,倡导听天由命,顺应自然,体认天道,以天道为人道,以立己为起点,以平天下为归宿,重伦理纲常,重道德修养,重人际关系,重社会秩序,重安定和谐,重现实,重致用,轻自然,轻功利,对探索自然奥秘缺乏兴趣。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天道是彼岸世界的事,不可及也不可知;人道是此岸人间的事,可知又可及,于是成了关注的中心。

孔子哲学以“仁”、“礼”为中心,“仁"寻求人伦关系规范化,“礼”寻求社会有序化,哲学、伦理、政治三者混为一体,主要是人生哲学、伦理哲学、政治哲学,而非西方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形而上学。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一、引言哲学作为一门研究智慧和思维方式的学科,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各自独特的智慧。

本文旨在比较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二、西方哲学智慧1. 理性主义思维方式西方哲学智慧强调理性和逻辑思考,注重推理和分析。

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到现代哲学家康德,西方哲学一直追求通过理性思考来寻求真理。

2. 个人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西方哲学智慧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西方哲学关注人类的自我实现和个体的幸福。

3. 实证主义和科学方法西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实证主义和科学方法来寻求真理。

从伽利略到牛顿,再到现代科学,西方哲学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验证来获得知识。

4. 逻辑和辩证思维西方哲学智慧注重逻辑和辩证思维,通过论证和辩论来推动思想的发展。

从苏格拉底的辩论到黑格尔的辩证法,西方哲学强调通过逻辑和辩证思维来解决问题。

三、东方哲学智慧1. 统一和协调的思维方式东方哲学智慧注重统一和协调,强调整体和平衡。

从道家的“道”到佛家的“中道”,东方哲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2. 空灵和内省的思维东方哲学智慧强调内省和超越个体的境界。

佛家的禅宗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和超越个体的智慧。

3. 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统一东方哲学智慧既有相对主义的思维,也有绝对主义的思维。

儒家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佛家强调个体的解脱和超越,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东方哲学中相互融合。

4. 自然和宇宙的观念东方哲学智慧强调人与自然和宇宙的关系。

道家追求与自然合一,佛家强调人与宇宙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东方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的比较1. 理性与直觉西方哲学强调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注重通过思考和分析来获得智慧。

而东方哲学强调直觉和内省,通过超越理性的境界来获得智慧。

2. 个体与整体西方哲学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关注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玩笑中就可以看出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死之前的愿望就能告诉你二者之间的区别。

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麼?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

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麼,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

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著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从文学艺术领域看中西思维艺术之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

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

中西方哲学智慧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哲学智慧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哲学智慧的比较分析中西方哲学智慧的比较分析一、中国哲学智慧及其发展特点19至20世纪是中华民族威风扫地的世纪,也是它面对咄咄逼人的西方文化自惭形秽的世纪。

从那时起,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渐渐蚕食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领地,终于在1949年之后形成哲学界马哲一花独秀,科学领域只认西方实证科学为科学的局面。

1978年以后,在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和实证科学素养的基础上,中国学界乘着国门开放的机会把西方哲学渐渐学透,在哲学上也就渐渐地完全钻入西方哲学思维模式中。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几千年来中国人胸有成竹堪为国宝骄傲的民族哲学智慧几乎被马克思主义荡涤一空。

再后来,西方文化和哲学伴着改革开放大量涌入,使不少中国文化人把西方哲学当成了衡量是否哲学,以及哲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尺。

不但中国独特的哲学大智慧不被炎黄学子理解,且连中国哲学的哲学身分的合法性也被置疑。

“中国有无哲学”成了需要引经据典论证的问题。

学者们在争辩论证中国有无哲学时,也都是拿着西方哲学作模子,翻出自己的家底儿,一个思想家,一种范畴地去与那个模子相套。

无论是“中国压根儿就没有哲学”的蠢话,还是“中国从来就不乏哲学”的自信,都由一种标准而来,这标准就是西方哲学的套路和形式。

要全面而恰当地展示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非是本书一章的有限篇幅所能尽述,也非是笔者现在的学识修养所能胜任。

但是笔者所领悟的中国哲学却仍有助于对西方哲学做比流行见解远为深入的把握,进而也就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较深入的分析。

所以对中国哲学之特点作一种大纲式的概括,就成了本书这一篇必不可少的一个前提性环节。

对于中国哲学及精神和特点的把握是相对于西方哲学及精神而言的。

首先,中国哲学是从实际出发的。

一说到“从实际出发”,不少人会想到从物质的客观实在出发。

这是按照西方经验科学的实体化习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教条对中国哲学的误解。

这种误解甚至在我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中都有体现,如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作为“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张子文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浅析中西思维异同性表现及融合

张子文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浅析中西思维异同性表现及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14次集体学习时,重点提出了四个“讲清楚”,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因此,探究中西方文化背后的思维差异性也成为当前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有助于我们看清本国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思维特色与传承脉络,在研究中西思维差异的背景下,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方法论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够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方法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中的精华同时又能融合中西思维的差异性,因此,关于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浅析中西思维异同性表现及融合的研究将对我们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思维、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命运共同体 、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中西思维的相同点(一)对现实物质世界的客观反应中西思维均属于意识形态域,马克思指出: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应,而真理是对物质世界的客观的、正确的反映 。

因此中西思维的产生均在对特定的物质世界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即使中西思维方式方法上存在不同表现,但本质上来说终究是对于客观现实的反应,是储存在人脑中的意识形成的模式化存在。

当然,马克思也同样指出:“意识对物质起到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与物质是辩证的、相互影响的”[1]。

因此,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必将对人类及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同的能动作用。

(二)具有相同的终极起源中西思维的表现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但二者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浅析中西思维异同性表现及融合张子文(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天津 300350)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总书记特别强调“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而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又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加强中西方沟通的重要桥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舍识用根:
六根 : 六尘:
眼 色
耳 声
鼻 香
舌 味
了悟
六识 :
眼界 耳界 鼻界 舌界
(二)悟性体验的本质
从哲学思维方式的角度进行界定,
“悟”是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 的观照和透察。
“悟性”是兼有感性和理性特点的对
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洞察或领
悟能力。
“悟性体验”则是悟性能力的在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这 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
4、方法论原则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
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
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
5、价值论原则
只有完全失去了整个自主活动的 现代无产者,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 限制的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 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
2.真正哲学意义上的反思概念是伴 随近代哲学的发展而确立和明晰起来的。这种情 况同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的历史发展直接 相关。
在洛克那里,反思已被作为内省或内 在知觉与感觉相并列。莱布尼茨进一步把反思规 定为对内在于我们之物的关注。
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首次对 反思概念做出了较为明确的界定。
结语
(一)人类认知结构的重建
1、悟性如同感性、理性一样,也是人类认识固有的 一个重要层次或重要因素。
2、悟性兼具感性和理性的特征,因而,应被视为感 性与理性的统一。
3、感性、理性、悟性是人类认知结构的三个主要要 素或层次。感性直观、理性反思和悟性体验则是 哲学的三种基本的认识方式和手段。
4、在当代,伴随人本主义思潮的崛
只有通过以反思作为中介的改变,对象 的真实本性才可呈现于意识前面。
——黑格尔:
3、批判思维(批判性)
首先,批判即需要一种普通意义 的反思。
格尔:《小逻辑》
——黑
4、纯粹思维(das reine Denken,纯思性)
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 想自觉其为思想。
《小逻辑》
—— 黑格尔:
思维要变成流动的,必须纯粹思维, 亦即这种内在的直接性认识它自己是环节,或者 说,必须对它自己的纯粹确定性进行自身抽 象……。通过这样的运动,纯粹的思想就变成概 念,而纯粹思想这才真正是纯粹思想、自身运动、 圆圈,这才是它们的实体,这才是精神本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思维方式: 实践思维
(一)马克思对西方传统思 维方式的变革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 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 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 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 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关于
哲学原理》
——黑格尔:《法
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 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 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 程的完成结果开始的。
——
马克思《资本论》
2、本质思维(本质性)
哲学并不考察非本质的规定,而只 考察本质的规定。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
点。
本质的观点一般地讲来即是反思的观
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
(三)实践思维的主要原则
1、存在论原则
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 感性劳动 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感性世界的 基础。
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 现实生活过程。
态》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
2、唯物论原则
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 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认知方面的具体表现和形式。
(三)悟性体验的特点
1、自我性
悟性本质上具有自我意识性质,是 一种自我意识性,与自我相关联。悟,要通过自 我,以自我为悟之主体。同时,道或佛性就在我 自身上体现,因此,我又是悟之客体。即使是悟 物,也以悟我为前提和目的。
• 孔子:“道不远人”,“君子求诸己”,“吾日三省 吾身”。
德意志意识形态》
——《
三、中国哲学的经典思维方式:悟性体验
周成王:“今天降疾,殆,弗兴弗悟 。”
——
《尚书.顾命》
(一)悟性体验的理论表现
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主义思维方式 即悟性体验在儒家的“格致”(“格物致知”) 、道家的“玄览”(“玄鉴”)和中国佛教特别 是禅宗的“了悟”中体现得最为集中和鲜明。
• 老子:“圣人报一为天下式” • 庄子:“主之以太一” • 孔子:“吾道一以贯之” • 慧能:“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4、直接性
所谓直接性是指摈除表象、语言、 文字等一切间接性,直指对象的本体、本性。
•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 • 庄子:“得意而忘言” • 孔子:“言不尽意” • 慧能: “以心传心”,“不假文字”;“不取不舍” • 《高僧传.竺道生传》:“忘象息言”,彻悟言外
• 柏拉图:通过直觉直接把握理念(“心灵之眼” )
• 亚里士多德:“理智直观”比推论知识更真实 • 笛卡尔:理智直观(“用心灵来直观”) • 洛克:“直观知识”“不借别的观念为媒介”,
高于感性知识和论证知识 • 叔本华:“观省”(Kontemplation) • 胡塞尔:“本质直观”(Wesenserschauung) • 海德格尔:“领会”(Verstaendenis)
•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 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慧能:“善生慧”
3、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对对象的整体把握。 悟性的整体性源于对象的整体性,是对象的整体 性要求的。具体说来,在儒道释那里,它源于道 或佛性的整体性,即道体为一,佛性不二。
致知格物,悟道参玄。 —
—曹雪芹:《红楼梦》
• 格物:用既有的思维尺度、框架去衡量、 测度对象。
• 玄览:从最超验的层次对事物的一种整体 性的观照和透察。
• 了悟:生起真智,反转迷梦,觉悟真理实 相。
格物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
—《大学》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 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 ,见得思义。
引言
哲学是一种把握对象的理论的 方式,它是通过特殊的思维方式实现的。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不同的哲学理论可 以归结为不同的思维方式。
一、西方哲学的经典思维方式:理性反思
(一)反思思维的形成
1. 反思概念在德文中有两个词。其一为 Nachdenken,可译为“后思”、“思考”、 “沉思” 等。其二为Reflexion(源自拉丁语Reflexio),它有 三层含义:一种是物理学含义,是指光源反射形成 影像;一种是心理学含义,指把对外在世界的注意 转向心灵经验、意识活动和认识、思维的主体;一 种是逻辑学含义,与Nachdenken一词含义相同。在 此意义上,反思是一种推理的理智活动。
(三)反思思维的内涵
1、事后思维(Nachdenken,后思性)
后思——一般讲来,首先包含了哲学 的原则。
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后思,—— 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小逻辑》
——黑格尔:
无论如何哲学总是来得太迟。哲学作
为有关世界的思想,要直到现实结束其形成过程
并完成其自身之后,才会出现。概念所教导的也
——《论语》
人患事系累,思虑蔽固,只是 不得其要。要在明善,明善在乎格物穷理 。
颢、程颐《二程集》
——程
“格物”者,格,至也。物者 ,凡遇事皆物也。欲以穷至物理也。穷至 物理无他,唯思而已矣。
颢、程颐《二程集》
——程
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
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 物也,格其知之物也,……致知者致其物之 知也……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谓之知,以其 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
说,这实际上是对既有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康德所 创建的认知结构模式(感性Sinnlichkeit + 知性 Verstand + 和理性Vernunft)的挑战。
.大宗师》
——《庄子
了悟(解悟、证悟)
(1)“自悟”法。强调“自悟自修”,诉诸个 人体验。因为佛性在我,佛在自心,“佛是自性 作,莫向身外求。”自悟自修的具体方法是“用 智慧观照”。“如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 。(2)“生慧”法。主张善能生慧,善为慧之基 ,故重视善行、善念。认为,“见一念善,智慧 即生。”
必然就是历史所呈示的。这就是说,直到现实成
熟了,理想的东西才会对实在的东西显现出来,
并在把握了这同一个实在世界的实体之后,才把
它建成为一个理智王国的形态。当哲学把它的灰
色绘成灰色的时候,这一生活形态就变老了。对
灰色绘成灰色,不能使生活形态变得年青,而只
能作为认识的对象。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
来,才会起飞。
——老子《道德经》第十 六章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 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虚者,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
道可得学耶?......以圣人之道告 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三 )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 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吾又守之,九日而 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 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 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黑格尔:
5、思辨思维(das spekulative Denken, 思辩性)
只有“思辨思维” 才是“达到真正 必然性的知识的反思”,才是“真正的哲学思 维”。
逻辑》
——黑格尔:《小
“思辨”思维的内涵
• 超验的(transzendental) • 辩证的(dialektisc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