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及药物治疗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及药物治疗进展

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及药物治疗进展

 

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及药物治疗进展

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它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流行病。据专家们预测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将以200%的速度递增,逐渐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不仅给社会医疗保健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严重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我国也正在快速上升,我国成人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由1981年的0.67%1996年的3.2%,目前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近3000万,其中主要是2型糖尿病。
由于2型糖尿病在发病早期常常没有任何症状,约有二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在被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最多也仅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得到了正确的治疗(包括饮食、运动等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在接受正确治疗的患者中,又只有少数得到了理想的控制,大多数病情控制不良。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已经证实,对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必须尽可能地控制好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使其接近正常水平,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带来的威胁。
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和胰岛素分泌障碍,其病因是多方面的,除遗传因素外,和环境因素也有重要关系。社会

体力活动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的控制,减轻体重。每天的运动时间不应少于30分钟,以中等强度的耐力型有氧运动为宜,患者应根据自己的年龄、环境、经济状况及体质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运动过程中应注意加强保护,避免受伤。避免突然和剧烈的运动,以免出现低血糖反应。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只有当患者经过饮食和运动治疗以及糖尿病教育后,血糖的控制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时才应采用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磺脲类药物
主要作用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磺脲受体,后者与ATP依赖性钾离子通道结合,与胰岛β细胞内葡萄糖代谢产生的ATP作用,促使ATP依赖性钾离子通道关闭,钙离子通道开放,导致胰岛素分泌。磺脲类药物是治疗非肥胖性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临床上常用的磺脲类药物有格列苯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苯脲价格便宜,降糖作用最强,但半衰期长,容易导致低血糖反应;格列吡嗪作用温和,起效快,半衰期短,降餐后血糖相对较好;新近应用于临床的瑞易宁是格列吡嗪控释片,作用效果持续达20小时以上,每日只需服用一次;格列齐特作用缓和,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有一定预防作用;格列喹酮大部分通过胆道代谢,只有10%左右通过肾脏排泄。
应用磺脲类药物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患者的年龄和病情轻重等因素选择药物。所有磺脲类药物均可引起低血糖反应,尤其是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患者,因此,对老年患者建议使用短效磺脲类

药物,如格列吡嗪,且应从小剂量用起,对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选择使用格列喹酮。
格列美脲是一种新型的磺脲类降糖药,它虽然与其它磺脲类药物一样通过和胰岛β细胞膜上的磺脲受体结合,调节ATP依赖性钾离子通道活性,促进胰岛素分泌,但它们结合的膜受体蛋白不同,格列美脲与磺脲类受体65KDa亚单位特异性结合,其它磺脲类药物则与140KDa亚单位结合。格列美脲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和分离的速度分别比格列苯脲快2.5~3倍和8~9倍,而亲和力却比格列苯脲低2~3倍,因此格列美脲与膜受体的作用时间较短。格列美脲降糖作用持久,在治疗剂量(1~8mg)每日只需给药一次就能良好地控制24小时的血糖浓度。
双胍类药物
双胍类药物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具有减少肝糖释放、减少肠道葡萄糖吸收的作用,是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临床常用的双胍类药物有二甲双胍和苯乙双胍。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证实,对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不仅减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且对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显著,合并症心肌梗塞发生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其不增加胰岛素分泌有关,而其它降糖药对大血管并发症的减少没有统计学意义。
双胍类药物有引起乳酸酸中毒的危险,尤其是苯乙双胍(降糖灵),现已经很少应用,目前临床应用的二甲双胍危险性较小。但对于肾功能不全、败血症性休克和大手术过程中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双胍类药物,用药过程中如果发现血肌酐水平升高应停用。
β-糖苷酶抑制剂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淀粉酶和胰酶的作用下被水解为寡糖,进一步在十二指肠和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内β-糖苷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单糖被吸收。β-糖苷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β-糖苷酶作用,抑制寡糖的消化,从而抑制餐后血糖的急剧上升,达到降低餐后血糖的目的。因此,β-糖苷酶抑制剂只有在餐前服用才能发挥作用。常用的β-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拜唐苹)和伏格列波糖(倍欣)。阿卡波糖对(-淀粉酶也有抑制作用,而伏格列波糖几乎没有此作用,伏格列波糖的特点是对微绒毛中的寡糖水解酶的作用强。
β-糖苷酶抑制剂单独使用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特别适用于老年患者,也可以与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和胰岛素合用,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此外,β-糖苷酶抑制剂还可使糖耐量减低恢复正常,延迟向糖尿病的进展。
由于β-糖苷酶抑制剂抑制寡糖分解,未消化的寡糖和淀粉进入大肠,在细菌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醋酸、酪酸、乳酸等有机酸,使肠道内pH值降低,渗透压升高,引起腹泻,同时产生CO2、H2和沼气等,引起腹胀、排气和腹痛。因此,β-糖苷酶抑制剂应从小剂量用起,逐步增加剂量。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能减低高血糖和高胰岛素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和肥胖患者中能促进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利用。因此,尤其适用于肥胖且存在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或双胍类药物合用,能进一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可以使糖耐量异常恢复正常,延缓糖尿病的发展。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作用机制尚在进一步阐明中。研究显示,这类药物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如影响胰岛素受体激酶活性、胰岛素受体磷酸化过程、胰岛素受体数量和肝糖代谢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