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女性生殖道感染领域研究进展与展望(全文)
女职工生殖道感染思考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女职工生殖道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研究.王某,张某.《中华劳动
卫生杂志》,2020(3):10-15
参考文献2
职业女性生殖道感染状况调查与影 响因素分析.李某,赵某.《中华 预防医学杂志》,2019(4):3036
参考文献3
生殖道感染对女职工身心健康的影 响及干预策略探讨.刘某,孙某.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8(5): 60-65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女职工对生殖道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03
生殖道感染对女职工的影响
身心健康影响
妇科疾病
生殖道感染常常伴随着妇科疾病,如 阴道炎、盆腔炎等,这些疾病可能导 致女性身体不适、疼痛、瘙痒等症状 ,影响其身心健康。
心理压力
生殖道感染可能会给女性带来一定的 心理压力,如担心病情加重、影响生 育能力等,这些心理压力可能影响女 性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女职工生殖道感染思考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女职工生殖道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 • 生殖道感染对女职工的影响 • 预防与控制女职工生殖道感染的措施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在当前社会中,女职工在生殖道感染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 挑战。由于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女性往往容易感染生 殖道疾病,给她们的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
02
女职工生殖道感染现状及影响 因素
生殖道感染现状
01
02
03
感染种类
女职工常见的生殖道感染 包括细菌性阴道炎、滴虫 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 等。
感染率
根据不同调查和研究,女 职工生殖道感染的感染率 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较 高。
阴道微生态与宫颈HPV感染的研究进展
阴道微生态与宫颈HPV感染的研究进展摘要: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的持续感染是引起宫颈癌的主要原因,女性一生中有80%以上的几率会感染HPV,但可以通过自身免疫反应清除病毒。
阴道微生态环境(vaginal microecosystem,VM)失衡,会引起多种阴道炎症,并且与HPV感染和宫颈上皮细胞病变密切相关。
故该文就阴道微生态宫颈HPV感染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干预HPV感染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Hpv感染,阴道微生态,乳酸杆菌;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妇科癌症之一。
而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已经确定了200多种类型的HPV,大约三分之一感染生殖道[1]。
感染生殖道的HPV根据其与癌症发展的相关性进一步分为低风险或高风险,低风险HPV感染,如6型和11型,很少与癌症有关,但通常会导致良性病变或疣的形成[2]。
大约10种HPV类型,包括HPV16、18、31和45,在99%以上的宫颈癌中被发现,被认为是宫颈癌的病因[3]。
近年来对于阴道微生态的研究日渐深入,健康的阴道微生态环境是抵御HPV感染和入侵宫颈的第一道防线,女性一生中感染HPV的几率>80%,但大多数被宿主免疫反应自发清除,而阴道内微生态环境平衡失调会加剧HPV患者宫颈上皮细胞的病变[4-5]。
阴道微生态受到种族、遗传倾向、生活方式和饮食、卫生状况、感染、抗生素使用、性活动和雌激素的影响,其正常的菌群以乳杆菌为主要,其被认为起着关键性的保护作用,通过乳酸产生、分泌抗菌化合物和竞争性排斥将阴道环境的pH降低到4.5以下,酸性环境可以抑制几种潜在致病物种的生长,例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和阴道加德纳菌[6]。
当正常菌群失调伴随微生物的代谢变化诱发炎症反应,对宫颈细胞造成损害,破坏宫颈上皮和粘膜屏障,刺激免疫系统,引起宫颈稳态失衡,从而诱发各种性传播感染疾病[7]。
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诊治新进展课件幻灯ppt课件
5~ 15/HPF
大致正常或 细菌性阴道 病
15~
提示有炎症
30/HPF
多见于严重 的阴道炎和/ >30/HPF
滴虫性阴道炎 Trichomonal Vaginitis
19
阴道毛滴虫
• 一种寄生虫,呈梨形,长为10-30μm, 肉眼看不见。
• 头部有4根与虫体等长的鞭毛,对不同 的环境适应力很强,
– 将阴道分泌物加生理盐水作涂片,用高倍镜检查,主要依靠、上 皮细胞、杆菌与球菌的比例、白细胞的数量划分清洁度见下表。
– 在低倍镜(10×10)下检查,寻找呈典型晃动运动的毛滴虫。 – 在高倍镜(10×40)下检查,观察假丝酵母菌(孢子和假菌丝)和毛
滴虫,以及线索细胞 – 线索细胞为阴道上皮细胞表面吸附或聚集着许多球杆菌,使细胞呈
VVC--显微镜检
真菌培养 •
VV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
• 单纯性VVC • 复杂性VVC
严重VVC 复发性VVC 妊娠期VVC 异常宿主 非白色假丝酵母菌VVC
严重VVC-症状体征评分
0分 1分
2分
3分
瘙痒 疼痛
无 偶有发作 症状明显 持续发作 坐 立不 安
无轻
中
重
充血、水肿 无 抓痕、皲裂、无
<1/3阴道 1/3~ >2/3阴道 壁充血 2/3阴道 壁充血
的黏附
产生 抗菌素类似 的抑制因子
防止粘膜 上皮细胞
化生
8
•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破坏 内源性的阴道乳酸杆菌
• 杀精剂,可杀死乳酸杆菌 • 长期使用细胞抑制剂、皮质
类固醇激素、抗病毒药物、 抗真菌药物都可破坏阴道免 疫功能
• 频繁性交,性交能使阴道PH 值上升至7.2,并维持6~8h
2020年女性生殖道感染领域研究进展与展望(全文)
2020年女性生殖道感染领域研究进展与展望(全文)自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成立以来,在全国开展了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相关研究。
近日,妇产科在线有幸采访到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副组长薛凤霞教授。
薛凤霞教授就协作组在2020年女性生殖道感染领域的工作重点、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国际研究进展、妇科感染领域的相关发展与展望予以讲解。
“女性健康,国之重策”——重视女性生殖道感染的规范诊治,关注女性生育力保护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成立近20年以来,在组长廖秦平教授的带领下,在协作组全体成员和全国热心致力于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诊疗同道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及性传播疾病的诊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诊治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循证化。
近年来,协作组在全国组织多家医疗单位,针对女性常见生殖道感染性疾病进行了多中心的科研工作,获得了大量临床数据,推动了我国临床疾病诊治规范的制定与不断完善。
其中,阴道炎症相关诊治指南自2011年发布至今,相关科学研究获得大量进展。
为了规范阴道炎症这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管理,协作组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经过多次讨论修订,针对阴道炎症制定了以下四部指南与专家共识,并于2021年初发布。
《细菌性阴道病诊治指南(2021修订版)》(中华妇产科杂志2021, 56 (01): 3-6)在2011年版指南的基础上,对细菌性阴道病(B V)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复发的处理及妊娠期B V的管理进行阐述,进一步完善了B V诊断体系,规范了B V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
对于滴虫性阴道炎(T V),由于女性阴道毛滴虫感染可同时感染泌尿道及生殖道,引起尿道炎或膀胱炎,故《阴道毛滴虫病诊治指南(2021修订版)》(中华妇产科杂志2021, 56 (01): 7-10)统一称为“阴道毛滴虫病”,并结合近年来阴道毛滴虫感染的诊治进展,更新了指南内容,补充了持续性阴道毛滴虫病、妊娠期和哺乳期阴道毛滴虫病的合理用药,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阴道毛滴虫感染的认识、规范阴道毛滴虫感染的相关诊治工作。
女性生殖道感染现状和常见病原体分布情况浅析
女性生殖道感染现状和常见病原体分布情况浅析【摘要】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感染现状和病原体分布情况。
方法无菌采集生殖道分泌物进行病原体培养。
结果女性生殖道感染较普遍,病原体复杂,但以混合感染为主。
结论女性生殖道感染从以前的单纯型感染向合并型感染发展。
【关键词】女性;生殖道;感染;病原体生殖道感染(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RTI)是威胁人类生殖健康的重要疾病,它是发生在女性从外阴口至子宫这段腔道因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阴道炎(念珠菌性、滴虫性、老年性、细菌性阴道病)、淋病、宫颈炎(宫颈糜烂、息肉、纳氏囊肿)、盆腔炎等,是妇女的常见病,几乎每个成年女性和部分少女都曾有过,生殖道感染在已婚妇女中患病率近30%[1]。
它不仅给女性自身带来痛苦,影响夫妻性生活的质量,引起女性性交时疼痛,还会通过性交造成对方感染。
更为严重的是,生殖道感染是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若在怀孕期间患生殖道感染,还会引起宫内感染,造成胎死宫内或流产。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对生殖道感染及其危害方面的认识也日益深入。
妇女生殖道感染就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所引起的妇女内生殖器(阴道、子宫、子宫附件)和外生殖器的感染,尤以内生殖器官为主。
本文对常见妇女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疾病及其相关的病原体加以论述,并主要针对病原体中衣原体和支原体对妇女生殖感染疾病的情况加以分析。
1 观察对象自愿来广东中医院珠海分院、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就诊的不同年龄妇女61例和常规健康体检者10人作为对照。
2 方法无菌采集女性生殖道分泌物。
生殖道分泌物分别进行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分离培养与鉴定。
3 结果见表1。
表1 61例女性生殖道感染类型4 讨论[2~11]在当今社会中,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已成威胁妇女身心健康的严重疾病。
在进行妇女生殖道感染检查时,不仅需要检测常见病原体(细菌、滴虫、真菌等),更重要的是加强对支原体和衣原体这两种以前不太重视的病原体的检测,将其纳入常规的检查项目中。
阴道微生态与女性生殖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局解手术学杂志http ://2023,32(6)J REG ANAT OPER SURG 阴道微生态与女性生殖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胡明淼,周雪勤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妇科,广西 南宁 530199)[摘要]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不断发展、进步,阴道微生态的研究成为临床热点。
阴道微生态与阴道炎症、盆腔炎症、人乳头瘤病毒(HPV )感染、宫颈病变、恶性肿瘤等女性生殖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对阴道微生态与女性生殖道疾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女性生殖道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阴道微生态;女性生殖道;乳酸杆菌;研究进展;综述[中图分类号] R711.3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23-01-13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ginal microecology and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diseases HU Ming -miao ,ZHOU Xue -qin (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Wum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Guangxi 530199,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molecular biology ,vaginal microecology has become a clinicalhotspot.Vaginal microecology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diseases such as vaginitis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 infection ,cervical lesion ,malignant tumor. Therefor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ated studies on vaginal microecology and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diseas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diseases.Keywords: vaginal microecology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lactobacillus ;research progress ;review阴道微生态是女性体内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阴道微生物菌群、解剖结构、机体内分泌调节系统及阴道局部免疫系统共同构成,他们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维持阴道微生态系统动态平衡[1]。
中国女性生殖道感染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中国女性生殖道感染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廖秦平;张岱【期刊名称】《国际妇产科学杂志》【年(卷),期】2011(38)6【摘要】女性生殖道感染是中国乃至全球性的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中国生殖道感染诊治及研究均有新进展.中华医学会妇产科感染疾病协作组成立以来,先后制定了大量的疾病诊治规范,但诊治规范的普及率较低,临床诊治不当或诊治过度的现象仍十分严重;以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为代表的诊断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推广生殖道感染的诊治规范和关键技术、培训基层医师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是目前中国生殖道感染性疾病防治的主要工作.当前生殖道感染的研究热点包括支原体致病性问题、“宫颈糜烂”的诊治问题、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盆腔炎诊治规范的制订及其中医中药治疗等.就上述热点问题进行阐述.%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 is becoming the social and public health issue in China and even the world. Recently, the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in China have achieved some advance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Cooperative Grop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Subcommittee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a large number of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have been developed. But the failure of their promotion resulted in the inappropriate or excessive treatment of such diseases. Besides, the diagnosis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the vaginal microflora evaluation system has not yet been widely used. Therefore, the main projec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na's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 is to promote the key technology and train the clinicians about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of such diseases. The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 the field of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including: pathogenicity of genital mycoplasma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ervical erosion", cervical HPV infec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总页数】4页(P469-471,474)【作者】廖秦平;张岱【作者单位】100034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100034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我国中西部4省(自治区)农村已婚女性生殖道感染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张晓华;侯芊;曾彦;韩璐;郭伟龙;王蕾;王超;崔颖2.丰顺县成年女性生殖道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徐学群3.我国女性生殖道感染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J], 陈凤英4.阿勒泰地区女性生殖道感染中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现状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J], 薄蔚;巴登其其格;张新圆5.“女性生殖道感染诊治规范”学术会议通知 [J], 无;<中国妇幼健康研究>编辑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子宫颈感染性疾病对生殖健康的影响要点(全文)
2024子宫颈感染性疾病对生殖健康的影响要点(全文)子宫颈感染性疾病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子宫颈及其他非感染因素(机械、化学或物理刺激等)导致的子宫颈感染,属于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
根据病原学及病理学不同,主要涵盖两大类,一大类是子宫颈炎,另一大类为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及相关疾病。
可证实的感染性病因中,其病原体主要为性传播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生殖支原体、阴道毛滴虫、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及HPV等,其他内源性病原体包括需氧菌、厌氧菌以及与细菌性阴道病相关的病原体[1-2]。
由于解剖组织学特殊性,子宫颈处于女性下生殖道与上生殖道的交界,其表面被覆着子宫颈阴道部的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及子宫颈管的单层柱状上皮,子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和子宫颈外的鳞状上皮之间的移行带为鳞柱交界。
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及生殖支原体主要侵犯子宫颈管黏膜柱状上皮,HSV、阴道毛滴虫及HPV则主要累及子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
1 子宫颈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流行趋势子宫颈炎是常见的妇科炎性疾病,好发于20~40岁的育龄期女性。
在子宫颈炎病原体中,沙眼衣原体及淋病奈瑟菌感染约占30%~50%,性行为是子宫颈炎的主要危险因素[3]。
早在20世纪80年代前,国内外学者将子宫颈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慢性子宫颈炎多由急性子宫颈炎治疗不彻底后转变而来,按照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子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子宫颈腺囊肿、子宫颈息肉、子宫颈肥大几种类型[4]。
随着对子宫颈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正常子宫颈组织中也有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认识到以急性和慢性来区分子宫颈炎有欠缺之处。
由于大多数子宫颈分泌物表现为黏液脓性,随后在1984年,Brunham 等[5]提出“黏液脓性子宫颈炎(mucopurulent cervicitis)”这一概念,取消了延续几十年的按急性和慢性来对子宫颈炎进行命名与分类的方式,该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人们对子宫颈炎性疾病认识的一个里程碑。
我国女性生殖道感染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支原体 培 养 法 进 行 检 测 。支 原 体 生 殖 道 携 带 率 很
高 , 且 系条件 致病 , 因 此 患 者 并 非 检 测 出 阳性 就 需 要
因 此 各 地 医 院 每 日均 会 接 触 许 多 生 殖 道 感 染 患 者 , 正 因为 如此 , 临 床 医 师 很 容 易 忽 略 正 规 的诊 疗 流 程 ,
2 9 0 6 厂 _ ] J Me d T h e or &P r ac V o 1 . 2 8 , No . 2 1 , No v 2 0 1 5
2 0 1 5 年第 2 8 卷第 2 l 期 琶 雾 墓 兽 理 论 与 足 萋
我 国女 性 生殖 道感 染 诊 治 现 状及 研 究 进 展
高 发 以及 治 疗 后 复 发 率 居 高 不 下 的原 因 之 一 。 2 女 性 生 殖 道 感 染 的 研 究 进 展 目前 绝 大 多 数 女 性 生 殖 道 感 染 , 均 采 取 抗 炎 杀
异 位 妊娠 、 不孕 、 流产、 死产、 早产、 新 生 儿 感 染 等 严
重 的后 果 , 甚 至 可能增 加宫 颈癌 的发病 危 险性 , 因 此
女 性生殖 道感 染 在 世 界 范 围 内普 遍 存在 , 发病 率很高, 虽然 大 多数生 殖道感 染并 不严 重 , 但 如 瘙 痒 贡献 , 另一 方 面出 院后 , 由 于 患 者 对 相 关 知 识 不 够 了 解, 使 得 复 发 率 升 高 。 明 确 的 诊 断 及 合 理 的 治 疗 固
女性生殖道感染的临床检验及结果分析
女性生殖道感染的临床检验及结果分析发布时间:2021-06-16T12:07:43.66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2期作者:詹秋月[导读]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感染的临床检验及结果分析。
詹秋月福建三明沙县总医院检验科, 福建三明365500摘要: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感染的临床检验及结果分析。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78例为对象,分析其临床检验及结果。
结果: 78例患者中64例(82.05%)为细菌性感染,其他感染为14例(17.95%),包括病毒和支原体、滴虫与霉菌等。
结论:女性生殖道感染多为细菌性感染,少部分患者因为病毒、支原体和滴虫等病原体感染。
关键词:女性生殖道感染;临床检验;结果分析女性生殖道感染是常见的妇科疾病,感染早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并不明显,但感染加重后会对女性的生殖道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临床检验工作非常关键,检验结果的准确无误,与患者的病情控制和恢复密切相关。
本次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78例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临床检验及结果情况。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78例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年龄24-58岁,平均(38.9±5.2)岁。
纳入标准:经临床综合检查证实病情;(2)同意配合研究;(3)认知功能正常。
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完善;(2)具有良恶性肿瘤;(3)具有血液疾病;(4)具有重大脏器功能障碍。
1.2方法为患者进行阴道菌群检验和支原体培养、霉菌与毛滴虫检验、沙眼衣原体检验,回顾性分析获得的各项临床检验结果。
2、结果78例患者中64例(82.05%)为细菌性感染,其他感染为14例(17.95%),包括病毒和支原体、滴虫与霉菌等。
3、讨论3.1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常见症状与诱发因素女性生殖道感染的患者常具有小腹痛、腰酸冷或者发热、外阴瘙痒等症状,小腹痛主要是因为患者体内具有炎症因子;腰酸冷是患者感染后,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显著降低;发热则是患者的病情持续加重而造成的体温增加,且大多数患者伴有下腹疼痛感;外阴瘙痒与患者的生殖道感染情况相关,但部分患者也可能因为不良卫生习惯或者药物过敏等情况造成。
2025例女性生殖道感染状况及病原体分析
2025例女性生殖道感染状况及病原体分析
梁静;张颖;杨延军;解放军第
【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2(041)010
【摘要】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感染状况及病原体特点.方法:对2025例女性进行生殖道感染疾病的普查,并对其病原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25例女性中生殖道感染患者为1816例,感染率为89.7%.一种病原体感染者为1063例,占58.5%;2种病原体感染者为631例,占34.7%;3种病原体感染者为122例,占6.7%.生殖道混合感染中,以细菌性阴道病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支原体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结论:女性生殖道感染中混合感染率不断上升,并有年轻化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总页数】2页(P1397-1398)
【作者】梁静;张颖;杨延军;解放军第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323医院妇产中心,西安710054;解放军第323医院妇产中心,西安710054;解放军第323医院妇产中心,西安710054;解放军第323医院妇产中心,西安71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1.3
【相关文献】
1.桂西北女性生殖道感染病原体的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J], 刘爱菊;石德敏;薛莲
2.女性生殖道感染相关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J], 罗燕玲;黄惠;柯培锋
3.711例女性生殖道感染病原体检测及支原体药敏分析 [J], 杨围;杨钢;赵德军
4.500例女性生殖道感染常见病原体及STD感染状况调查 [J], 张彤艳;霍红旗;任爱英;田芬;韩新彦
5.12402例女性生殖道感染病原体分布以及耐药状况分析 [J], 费红军;陈群英;周丽萍;何立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已婚妇女常见生殖道感染现状及干预措施分析
1 . 2 方 法
从表 1可以看 出 , 所有 阴道 感染疾病 中 , 宫 颈炎性疾病 占据 首要 位置 , 其次依次 分别 为阴道炎 和盆 腔炎 。
2 . 2疾 病 类 型 与 年 龄 之 间的 关 系
对 上述选 取对象 采取普查 的方 式对生 殖道感染 病症种 类进 行调查 和分析 ,同时借助实验室检查 、 B超 检查 以及宫颈 T C T检
村妇女 文化水平 较低 , 不注重个 人卫生 , 缺 乏相应 的生殖道保健 性阴道炎, 发病率为 1 2 . 1 %, 5 3 例为念珠菌 『 生阴道炎 , 发病率为4 . 7 %,
2例和 2 7例 . 患病依 知识 , 很容 易引发生殖道感染 , 进 而导致 该病的发病率 居高不下 。 盆腔炎和滴虫性 阴道炎 的患病人数依次 为 3 . 8 %和 2 . 4 %。详细见下表 1 。 为了探索有效 的干预措施 ,降低 已婚妇 女生殖道感染 的发病率 , 次为 2 选取 2 0 1 3 年3 —7月我 中心妇产科对 我县某镇部 分妇 女 1 1 3 2 例 已婚 妇女为研究对象 . 对上述选取对象 开展 了生殖道常见感染疾 病 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现将调查结果整理报道如下 。
主要临 床表现 为 : 性 生活疼痛 、 外 阴瘙痒 以及 白带异 常增多等症 1 1 3 2例调查 研究对 象 中,通 过开展 普查 调查工作 发现 . 有
状。生殖道感染属 于一种 较为严重 的妇科疾病 , 其对 已婚妇女 的 5 8 2例发生生殖道感染 , 感染率 为 5 1 . 4 %, 其中 3 3 3例选取对象 患 该病发生率为 2 9 . 4 %; 1 3 7 例 已婚妇女患有细 菌 生活质量影 响较 大 , 极容易造成家庭不 和谐 等事 件 , 同时 , 由于农 有宫颈炎性疾病 ,
生殖道感染进展
国内支原体‘感染’的诊治现状
• 一律进行总体支原体筛查,不做分型
–一旦得出阳性结果全部予以治疗 –不孕症患者如果结果不转阴则不予实施助孕技术 –长期、反复的治疗,患者心理负担极大 –有些地区存在扩大经济效益的现象
常见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
(二)滴虫性阴道炎的诊断 1.生理盐水悬滴法: 镜下见到活动的滴虫即可诊断 2.培养法:用于症状顽固、镜下未见者
常见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
(三)滴虫性阴道炎的治疗 1.甲硝唑 2 g,单次口服
替硝唑, 2 g, 单次口服 2 甲硝唑0.4,每天2次 连用7天
注意事项:患者服用甲硝唑24 小时内或在服用替硝唑72 小时内应禁 酒;服用甲硝唑者,服药后12-24小时内避免哺乳,以减少甲硝唑对 婴儿的影响;服用替硝唑者,服药后3天内避免哺乳
滴虫性阴道炎
(四)关于甲硝唑耐药问题
耐药约占2.5%~5.0%。可加大剂量, 即用甲硝唑2 g,每天1次,3~5 d,但要注 意毒性反应;或换药,用替硝唑2 g顿服或 500 mg 每天4次,服用1天或多天。
妊娠期滴虫性阴道炎
1.治疗目的:减少反复发作,减少并发其他 感染而导致妊娠不良结局。
2.方法及剂量:同非孕期。甲硝唑在妊娠期 属B类药,经20多年临床应用,证实安全,孕 早、中、晚期均可用。建议用七天疗法。
体征
实验室检查
·外阴潮红、水肿 ·阴道粘膜附着白色膜状物 ·阴道内白色豆渣样分泌物
·悬滴法:10%KOH镜检阳性 ·涂片法:革兰染色镜检阳性 ·培养法:RVVC或多次镜检阴
性者做
单纯性VVC
复杂性VVC
我国妇女生殖系统感染现况及预防对策
我国妇女生殖系统感染现况及预防对策摘要:生殖道感染是妇女最为常见的一类疾病,是国际上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生殖健康问题,研究生殖道感染的患病率及其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流行病学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时期,不同医疗保障体系与妇女生殖健康的关系,寻求促进妇女生殖健康的服务措施及预防对策。
关键词:我国妇女;生殖系统感染;现况;对策生殖系统是人们繁衍后代的主要生命支柱,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的保护,确保生殖系统的健康。
在临床上生殖道感染是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女性的生殖道感染(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RTI)是由于受细菌、病毒、支原体、霉菌、滴虫等多种病原体的侵袭,主要引起女性生殖道感染的一大类传染病的总称。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少关注生殖器的检查,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另一方面是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意识比较低。
1.国内外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现状生殖道感染种类繁多,流行广泛,而且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从地域上来看,南方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明显高于北方;从性别上来看,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5-2.1:1.0,但近年这一比例有缩小的趋势,从年龄上来看,多发生在性活跃的青壮年人群,24-49岁年龄组占92.8%[1]。
就全球而言,发展中国家STD的流行率高于发达国家,64%为妇女和儿童[2]。
非洲妇女STD的流行率高于亚洲和拉丁美洲。
我国的生殖道感染的患病率也挺高,孙瑾芳等人对深圳南山区调查的938名工厂已婚女工中,7.1%的工厂女工患有至少一种生殖道感染疾病[3]。
云南的红河州对2102名农村育龄妇女检查发现,RTI的总患病率为3.5%[4]。
上海市徐州区1631名妇女中,RTI的总患病率为15.74%[5],感染RTI后,给患者自身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居高于各种传染病前列的生殖道感染发病率和患病率,直接影响着计划生育服务的安全和质量,也影响着计划生育服务对象对服务的需求和利用,疾病严重影响着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女性慢性盆腔炎、宫颈癌、异位妊娠、流产等;生殖道感染还有可能通过母婴传播,导致新生儿严重疾病甚至死亡,使女性不孕不育症、增加HIV传播及一些心理症状,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盐酸多西环素配合阿奇霉素治疗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临床研究
盐酸多西环素配合阿奇霉素治疗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临床研究作者:崔蕊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年第14期【摘要】目的:总结分析盐酸多西环素配合阿奇霉素治疗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20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女性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联合给予盐酸多西环素、阿奇霉素治疗。
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单纯应用阿奇霉素治疗。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支原体转阴率、临床症状消失情况、不良反应等。
結果:①观察组UU转阴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②观察组腹部不适症状消失时间(3.6±0.3)d、外阴不适症状消失时间(5.2±0.2)d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③两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0.00%、13.33%,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过程中联合应用盐酸多西环素,可以进一步提升临床抗感染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盐酸多西环素;阿奇霉素;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4-00-02生殖道感染的病原体之一就是UU(支原体),虽然UU感染后临床症状比较轻,但其复发率高、病程迁延,会造成生活和工作中的极大困扰[1]。
近些年,我国临床收治的女性生殖道UU感染患者逐渐增加,而这种慢性感染会直接增加子宫内膜炎、宫颈炎、输卵管炎症、不孕症等,所以要及时有效抗感染治疗。
阿奇霉素是生殖道UU感染治疗中公认的一线药物,我院在阿奇霉素用药的同时增加应用盐酸多西环素,以期提高抗菌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0月~2020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女性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入组前10天内不曾接受阴道灌洗、药物治疗等,且肝功能正常,培养宫颈管分泌物未见其他微生物感染,ELISA法检测解脲支原体结果为阳性,存在外阴不适、阴道分泌物较多等症状,签署知情同意书。
2020年生殖领域重要进展回顾(全文)
2020年生殖领域重要进展回顾(全文)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生殖领域同样引发巨大挑战,全世界生殖同行们作出了积极应对,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
另一方面,在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子代安全性问题、配子及胚胎表观遗传重编程、多能干细胞、发育生物学和基因编辑等方面亦有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本文仅对2020年生殖医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回顾。
COVID-19疫情对孕妇、新生儿、生殖的影响自2019年12月以来,COVID-19的暴发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疫情发生以来,预防和控制孕妇感染COVID-19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垂直传播风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妊娠期为了维持半同种异体胎儿的生长,孕妇的免疫应答发生改变,但无法确定妊娠期间免疫应答的改变是否会增加COVID-19的易感性和感染后的死亡率。
2020年1月以来,许多病例回顾研究和队列研究描述了妊娠感染COVID-19的临床表现和临床病程,怀孕期间发生严重COVID-19的风险似乎并没有增加,且大多数病例为妊娠晚期感染的轻症病例。
目前的新生儿COVID-19感染病例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通过宫内感染所致,因为自分娩至检测的时间之内,不能排除新生儿经其他途径感染病毒。
2020年2月,对武汉中南医院9例感染COVID-19的孕妇进行回顾性病例研究,通过检测羊水和脐带血中COVID-19的存在来评估宫内垂直传播的证据,发现所有样本COVID-19呈阴性。
但不能确定妊娠早中期感染COVID-19是否可导致胎儿宫内感染,也不能确定病毒是否可通过产道传染给胎儿。
在大多数新生儿结局的研究报告中,在COVID-19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中未观察到严重不良结局。
COVID-19通过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2结合而侵入靶细胞,并调节宿主细胞中ACE2的表达。
2020年女性上生殖道微生物群特征及其对生殖与辅助生殖的影响
2020年女性上生殖道微生物群特征及其对生殖与辅助生殖的影响人体微生物群是指存在于人体内部和表面的微生物的总体。
据估计,人体内部和表面的细菌数量与构成人体的总细胞数具有相同的数量级[1-2]。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的完成,“第二个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概念又被提出,200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起了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HMP),对正常健康志愿者身体不同部位的微生物组进行特征分析,其中就包括女性阴道[3]。
过去10年中,针对人体不同器官微生物群的研究成为热点,人们对于微生物群在人类健康中作用的认知也不断加深,微生物群失调或失衡与疾病的发生有关。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女性生殖道微生物群改变可能影响生殖健康。
既往较多研究集中在阴道微生物群对生殖的影响[4-5],而对定植于宫腔、输卵管、卵巢等部位的微生物组成的女性上生殖道微生物群研究较少。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基于测序的细菌检测方法的应用,有关上生殖道微生物群的文献逐渐增加。
本文对上生殖道微生物群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阐述上生殖道微生物群常用研究方法、上生殖道微生物群的特征及其对生殖和辅助生殖的影响。
1上生殖道微生物群研究方法基于目前已发表的文献,用于微生物群研究的主要技术有2种,即培养法和非培养法,亦即基于培养的技术和基于测序的技术。
1.1 基于培养的技术早期对于生殖道微生物群的研究多数采用基于培养的技术。
将标本接种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根据革兰染色特征、细胞形态、细菌代谢产物及生化反应试验等对细菌进行鉴别。
但研究发现,由于培养条件不满足或一部分菌种对另一部分的抑制,大多数微生物生态系统中只有一小部分细菌能在实验室中繁殖,而培养成功是后续研究分析的先决条件,因此基于培养的技术会大大降低所研究微生物群的多样性[6-7]。
虽然基于培养的技术在微生物群研究方面仍不失为一种基础而有效的手段,但对于其所得数据的阐述和分析需考虑到这种局限性。
慢性子宫内膜炎在生殖领域中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慢性子宫内膜炎在生殖领域中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摘要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 , CE )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子宫内膜持续且隐匿的炎症。
CE患者大多缺乏明显的症状、体征或症状轻微,临床上往往易被忽视。
病理检查发现子宫内膜间质内浆细胞浸润是诊断CE的全标准。
宫腔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测发现不少不孕症女性患有这种子宫内膜病变,而这种病变应用超声和造影等检查均难以发现。
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CE会造成不孕、复发性流产、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 )者反复胚胎种植失败等。
抗生素治疗后这类患者会获得较高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
本文旨在对CE的病因、诊断、治疗及在生殖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慢性子宫内膜炎;不孕症;反复胚胎种植失败慢性子宫内膜炎(CE )属于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 PID )的范畴,按照发病时间的长短,分为急性子宫内膜炎和CE。
而典型的急性子宫内膜炎常常呈现明显的盆腔炎性疾病感染的临床症状,比如发热、下腹痛、白细胞或者血清炎性标志物升高,临床容易诊断。
而CE是—种以子宫内膜间质浆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持续隐匿的炎症,在临床上往往由于无临床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异常子宫出血、盆腔痛、性交痛、白带増多)而受到忽视[1-2 I近年来,随着宫腔镜及病理检查的昔及,发现越来越多的不孕症患者患有CE。
然而,其它常规检查如超声及造影等,难以发现和诊断CE。
CE对生育的影响是近年来生殖硏究的热点之一[3-4 1 虽然CE是一种良性病变,但是其临床影响、检测方法和治疗方案等尚无统一标准。
本文将对CE 的病因、诊断、对生育的影响及治疗进行综述。
CE的病因1. 微生物感染:众所周知,在阴道内占优势的乳酸杆菌可分解糖原产生乳酸,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生殖,维持舂阴道环境的动态平衡。
而子宫腔和输卵管通常被认为是无菌的,并认为这种状态主要靠宫颈的粘液栓来维持,其是阻止微生物从阴道上行感染的屏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女性生殖道感染领域研究进展与展望(全文)
自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成立以来,在全国开展了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相关研究。
近日,妇产科在线有幸采访到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副组长薛凤霞教授。
薛凤霞教授就协作组在2020年女性生殖道感染领域的工作重点、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国际研究进展、妇科感染领域的相关发展与展望予以讲解。
“女性健康,国之重策”——重视女性生殖道感染的规范诊治,关注女性生育力保护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成立近20年以来,在组长廖秦平教授的带领下,在协作组全体成员和全国热心致力于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诊疗同道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及性传播疾病的诊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诊治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循证化。
近年来,协作组在全国组织多家医疗单位,针对女性常见生殖道感染性疾病进行了多中心的科研工作,获得了大量临床数据,推动了我国临床疾病诊治规范的制定与不断完善。
其中,阴道炎症相关诊治指南自2011年发布至今,相关科学研究获得大量进展。
为了规范阴道炎症这类常见病、多发病
的诊治管理,协作组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经过多次讨论修订,针对阴道炎症制定了以下四部指南与专家共识,并于2021年初发布。
《细菌性阴道病诊治指南(2021修订版)》(中华妇产科杂志2021, 56 (01): 3-6)在2011年版指南的基础上,对细菌性阴道病(B V)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复发的处理及妊娠期B V的管理进行阐述,进一步完善了B V诊断体系,规范了
B V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
对于滴虫性阴道炎(T V),由于女性阴道毛滴虫感染可同时感染泌尿道及生殖道,引起尿道炎或膀胱炎,故《阴道毛滴虫病诊治指南(2021修订版)》(中华妇产科杂志2021, 56 (01): 7-10)统一称为“阴道毛滴虫病”,并结合近年来阴道毛滴虫感染的诊治进展,更新了指南内容,补充了持续性阴道毛滴虫病、妊娠期和哺乳期阴道毛滴虫病的合理用药,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阴道毛滴虫感染的认识、规范阴道毛滴虫感染的相关诊治工作。
除了上述阴道炎症以外,需氧菌性阴道炎(A V)也是女性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
迄今国内对A V的认识已有10余年的时间,临床上从最初对A V认识不足,到如今逐渐在阴道感
染诊疗中予以重视。
相较于BV、T 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等,A V是阴道感染领域一个较新的话题,国内临床医生对A V的认识还存在一些不足,诊治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AV的诊治也进行了诸多探索。
为此,协作组结合A V诊治进展,针对A V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性伴侣的管理、随访及妊娠合并A V的管理,形成《需氧菌性阴道炎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中华妇产科杂志2021, 56 (01): 11-14),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A V的认识,规范A V 诊治流程,解决A V诊治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在国内逐步推广应用,阴道感染的诊断准确率提高,同时混合性阴道炎的问题逐渐引起临床重视。
研究显示,混合性阴道炎占阴道炎症比例可达
50%~60%。
此外,混合性阴道炎与单一阴道炎相比,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缺乏统一标准,容易漏诊,治疗困难,易伴随复杂阴道微生态变化。
因此,有必要对混合性阴道炎的诊治予以规范。
协作组基于现有研究数据,形成《混合性阴道炎的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中华妇产科杂志2021, 56 (01): 15-18),以期对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H PV与宫颈癌的关系较为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宫颈癌的防治不仅依靠于筛查策略的不断优化,H PV疫苗的研发与接种是
世界范围内H PV感染领域的热点问题。
目前,现有筛查策略认为接种H PV疫苗后,仍需进行宫颈癌筛查。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H PV疫苗的普及推广,H PV不同型别的感染率或将发生倾斜,届时不同型别H PV感染的宫颈病变的分层管理策略或将相应调整。
我国自2016年正式进入宫颈癌疫苗时代,随着疫苗的推广普及,国内HPV感染流行型别可以预见会发生一定变化。
因此,我国也同样面临如何整合疫苗与适于我国的筛查策略问题。
由于阴道微环境或对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微生态异常与HPV的协同作用亦不可忽视。
女性生殖道感染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女性生殖健康。
“女性健康,国之重策”,重视女性生殖道感染的规范诊治,关注女性生育力保护,希望大家更多关注并加入到生殖道感染的研究中,期待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开展,为我国制订、修订女性生殖道感染诊治规范和临床路径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国际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日渐成熟,使研究生殖道菌群复杂结构成为可能,既可全面了解生殖道内菌群多样性,又可分析各种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菌群质和量的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女性盆腔与生殖道微生态环境,
突破了“盆腔和上生殖道绝对无菌”的传统认知,提示上生殖道也存在明显的低生物量微生物群和特定的微环境因子。
但是,对于上生殖道微生物群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宫颈、子宫内膜、输卵管、卵巢等部位是否存在“优势菌群”或“核心微生物群”,其群落特征是否存在健康状态与炎症或肿瘤发生时的改变,值得进一步探索。
目前也仍不确定这些微生物是保持内环境稳定的常驻菌,还是过路菌或致病菌,这些微生物的存在与炎症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怎样的联系,有待未来深入研究。
另一项值得瞩目的研究发现是,在人类不同的肿瘤样本里,发现看似有肿瘤特异性的细菌存在,这表明细菌在肿瘤的微环境中可能具有局部作用。
在女性生殖道感染领域,同样发现微生物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如有研究发现,宫颈病变级别的升高与阴道微生态菌群多样性正相关,与乳杆菌的相对丰度负相关,高级别宫颈病变患者阴道菌群复杂性、多样性明显。
子宫菌群组成与子宫内膜癌发病可能相关。
另有研究发现,卵巢和输卵管拥有特殊菌群,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与健康女性的上生殖道菌群组成不同,卵巢癌发病可能同样受到阴道菌群的间接调控。
由此可见,在女性生殖道感染领域,阴道菌群与宫颈癌、子
宫菌群组成与子宫内膜癌、输卵管和卵巢菌群与卵巢癌的相关性,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问题。
此外,生殖道微环境包括微生物、代谢物和免疫,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对维持生殖健康非常重要。
其中代谢物作为中间桥梁,连接微生物、免疫及宿主表型之间的相互作用。
微生物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的发展,能更好地描述生殖道菌群的功能、代谢状态,为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寻找疾病的生物标记物及研发治疗干预靶点提供基础。
未来研究有必要综合多组学方法,分析微生物、代谢和免疫的相关性,为肿瘤的生物治疗提供基础。
更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科学探索
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对其进行精准诊断和恰当治疗,对于维护女性生殖健康十分关键。
在诊断技术方面,女性生殖道感染诊治关键技术和适宜技术推广普及,仍是未来生殖道感染防治工作的重点。
随着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诊断对于标准化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相关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相信未来会涌现更多研究助力精准诊断技术的发展。
在治疗方面,传统观点认为,感染性疾病均应使用抗生素治
疗,但抗生素不规范使用使得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变得愈加困难,亟待开发除抗生素之外的治疗策略。
我国传统“瑰宝”中医药,作为其他治疗选择在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中应用潜力巨大,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微生态制剂作为微生态失衡中的重要调节因子,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剂等对纠正微生态失衡或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与肠道微生态研究中“粪便菌群移植”相类似,阴道菌群移植是目前的新兴治疗方法。
对于混合性阴道炎的治疗、持续性H PV感染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探索等,均需要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除引起感染性疾病本身外,生殖道微生物群落有可能在妇科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相关疾病等的发生发展甚至诊断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检测特定微生物群或移植微生物群可能是未来早期发现、治疗、预防这些疾病的新方法,尚需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及进一步的科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