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中医诊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悸的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西医学中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心悸的病因较复杂,既有体质因素、饮食劳倦或情感所伤,亦有因感受外邪或药物中毒所致。其虚证者,多因气血阴阳亏虚,引起心律失常;实证者常见痰浊、瘀血,而致心神不宁。

【诊断】

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常伴有胸闷不适,气短,乏力,头晕,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2、听诊示心搏或快速,或缓慢,或忽跳忽止,或伴有心者强弱不等;脉象可有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3、发作常由情感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4、测血压、X线胸部摄影及心电图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虚当审脏腑气、血、阴、阳,何者偏虚,实当辨痰、饮、瘀、火,何邪为主。

2、详辨脉象变化脉搏的节律异常为本病的特征性脉象,如脉率快速型心悸,可有一息六至之数脉,一息七至之疾脉,一息八至之极脉,一息九至之脱脉,一息十至之浮合脉。脉率过缓型心悸,可见一息四至之缓脉,一息三至之迟脉,一息二至之损脉,一息一至之败脉,两息一至之夺精脉。脉律不整型心悸,脉象可见数对一止、止无定数之促脉,缓对一止、止无定数之结脉,脉来更代,几至一止之代脉,或见脉象乍疏乍数,忽强忽弱。临床应结合病史、症状,推断脉症从舍。

3、结合辨病辩证对心悸的临床辨证应结合引起心悸原发疾病的诊断,以提高辩证的准确性,如功能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常表现为心率快速性心悸,多属心虚胆怯,心神动摇;冠心病心悸,多为阳虚血瘀,或由痰瘀交阻而致;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初起多为风湿干犯肺卫,继之热毒逆犯于心,随后呈气阴两虚,瘀阻络脉证;风心病引起的心悸,多有风生热邪杂至,合而为痹,痹阻心脉所致。病态窦房结综合证多由心阳不振,心搏无力所致。慢性肺心病所引起的心悸,则虚实兼夹为患,多心肾阳虚为本、水饮内停为标。

4、辨明惊悸怔忡大凡惊悸犯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实证居多,但也存在内虚因素,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

加重。病来虽渐,病情较重,每属虚证,或虚中夹实,不发时亦可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治疗原则

心悸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心悸由于痰浊、水饮、瘀血等实邪所致者,治当化痰、涤饮、活血化瘀,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虚实夹杂时,当根据虚实轻重之多少,灵活应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化痰涤饮、行气化瘀、养心安神、重镇安神之法。

分证论治

1、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稍惊即发,劳则加重。胸闷气短,自汗,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少寐多梦而易惊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动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

2、心脾两虚

症状: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心则甚。神疲乏力、眩晕健忘,面色无华,口唇色淡,纳少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

3、肝肾阴亏

症状:心悸失眠,眩晕耳鸣,形体消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视物昏花,两目干涩,咽干口燥,筋脉拘急,肢体麻木,急躁易怒,舌质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养心安神。

方药: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山萸肉。

4、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不安,动则尤甚,形寒肢冷,胸闷气短,面色晄白,自汗,畏寒喜温或伴心痛,舌质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水饮凌心

症状:心悸眩晕、肢面浮肿,下肢为甚,甚者咳喘,不能平卧。胸腔痞满,纳呆食少,渴不欲饮,恶心呕吐,形寒肢冷,小便不利。舌质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6、血瘀气滞症状:心悸,心胸憋闷,心痛时作,两胁胀痛,善太息,形寒肢冷,面唇紫暗,爪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7、痰浊阻滞

症状:心悸气短,胸闷胀满,食少腹胀,恶心呕吐,或伴烦躁,失眠,口干口苦,纳呆,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细腻或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导痰汤加减

8、邪毒犯心

症状:心悸,胸闷,气短,左胸隐痛。发热,恶寒,咳嗽,神疲乏力,口干渴,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方药:银翘散合生脉散加减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心肾阴虚,虚阳上浮者可服磁朱丸,每次3g,每日2次。

1.2 心气不足者可服柏子养心丸,每次9g,每日2次。

2 中药针剂

2.1 生脉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应于气阴两虚证。

2.2 参附针40~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心阳虚证。

3 针灸疗法

可选内关、通里为主穴,酌配神门、心俞等穴,交替针刺,每日1次。

4 西医疗法

4.1 对频繁、持续发作的心律失常者,可酌选抗心律失常药。

4.2 对因心绞痛、休克、心功能不全伴发心律失常者,可采用止痛、扩冠、升压及强心药物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及心律失常消失,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恢复。

2 好转:症状减轻或发作间歇时间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 未愈:症状及心律失常无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