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量(一)教案
物质的量(一)
一、设计思想
本课重点是引入物质的量这个新的物理量,并让学生认识清楚这个概念,学会一些简单的计算。
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个新的概念时,作了一些铺垫,比如测量方法、计数方法等,从而过渡到微观粒子的计量——以集合的方式计量,这就是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用于计量微粒,但不等于微粒数,物质的量是以集合的方式反映微粒数,这一点很难让学生理解,所以本课对这个概念作了充分的辨析。
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本课设计类比迁移的方法让学生从通常生活的计算得到启发,从而学会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换算,并通过计算,让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换算关系。
这样的设计,由学生自己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中掌握计算规律和计算方法,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本课设计层层递进,先确定集合式计量方法,从而明确用集合方式计量微粒,于是规定物理量,再确定一个单位的标准,最后将微粒数和物质的量以计算的方式建立联系,并最终明确转化关系。
课堂设计讲求逻辑性,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抽象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知道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换算关系
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迁移,对微粒形成集合观。
在解决化学计算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数学原理和方法,并能应用于化学新情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物质的量”在微粒计量中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摩尔。
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换算。
四、教学用具
回形针、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物质的量》教案模板
《物质的量》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基本性质和计量单位。
2.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的表达方式,能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进行化学实验和科学研究。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 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3. 物质的量的表达方式:化学式、物质的量浓度等4. 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5. 物质的量的应用:化学实验、科学研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计量单位、表达方式和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 利用实例和化学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形象的教学手段。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 第二课时: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3. 第三课时:物质的量的表达方式4. 第四课时: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1)5. 第五课时: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2)六、教学内容6. 物质的量的应用:化学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7. 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8.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化学方程式的平衡与计算9. 物质的量在其他科学领域的应用:生物学、物理学等10. 物质的量的前沿研究和发展趋势: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应用、物质的量相关的计算、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相关的复杂计算、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量的应用。
2. 利用化学方程式和计算实例,讲解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 采用比较法,分析物质的量在其他科学领域的应用及其差异。
物理教案《物质的量》
物理教案《物质的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知道物质的量是衡量微观粒子集合体的一个基本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了解摩尔与微观粒子数量之间的关系。
3. 让学生学会使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和计算物质的组成、化学反应等物理化学过程。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意义。
2.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3.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4.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5. 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单位及计算方法、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抽象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利用实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量的实际意义。
3. 运用练习题和实践操作,巩固学生对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一桶水”、“一桌菜”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物质的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意义及其单位——摩尔。
并通过示例演示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如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物质的量的守恒等。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和小型测验,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 通过案例分析或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将物质的量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物质的量的定义、单位和计算方法。
2. 教学案例或实验材料,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分析。
3. 练习题库,用于巩固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应用。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摩尔。
《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基本性质和计量单位。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描述和计算微观粒子。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 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3.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4.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5. 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讲解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7.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计量单位、计算方法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练习题、小组讨论、课后作业。
3. 评价标准:能准确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熟练运用计量单位进行计算,能够描述和计算微观粒子,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系统的化学教材,提供物质的量的相关理论知识。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教学。
3. 实例素材:收集与生活相关的实例,用于讲解和练习。
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教案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3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2.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应用,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
3.理解和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
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初步形成。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提出问题1、从冬季烤火取暖引入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表述方程式所代表的意义,提出疑问:如何将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联系起来。
阅读、思考、产生疑问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积极思考。
环节二:物质的量的概念[过渡]用具体数据来展示12g C、32gO2、44gCO2所对应的粒子数为6.02×1023,如此巨大的一个数据,使用起来非常不便,那么有什么好办法使其更简便吗?引出“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约为6.02×1023。
”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集合体所代表的含义,很多时候我们用“个”这个量词来表示事物是很不方便的,于是会增加一些新的量词,使计量更加方便,如“盒”、“箱”等都是用来描述一定数目的集合体。
聆听,思考生活中的计量思想与计量微粒的方法之间的联系从具体数据情境中引入新概念,从生活出发,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展示国际七个基本物理量通过对比,接受新的物理量加深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板书} 聆听、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讲解[强调]1."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增减任何字。
2.物质的量用于描述具体微观粒子,不能描述宏观物质。
3.物质的量使用时要说明具体的粒子种类课堂活动:希沃白板竞赛"初识物质的量"1.在游戏中练习,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使学生思维外显化,诊断学生掌握水平。
环节三:阿伏加德罗常[图片展示]18g水、27g铝等物质的粒子数及物质的量,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思考交流,总结归纳。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
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
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
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
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课后篇素养形成合格考达标练1.对1 mol H2O的说法正确的是()A.含有6.02×1023个氢分子B.含有6.02×2×1023个氢元素C.质量为18 gD.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之比为2∶1,故A错误;元素是含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能谈种数,不能谈个数,故B错误;1 mol水的质量=1 mol×18 g·mol-1=18 g,故C正确;1 mol H2O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之比=(1×2)∶16=1∶8,故D错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 mol氢约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氢B.1 mol CaCl2含有1 mol Cl-C.1 mol电子约含有6.02×1023个电子D.1 mol H2O含有1 mol H2和1 mol O错误,未注明微粒的种类,氢是氢分子、氢原子还是氢离子,指代不明确;B错误,1 mol CaCl2应含有2 mol Cl-;D错误,由初中化学可知H2O中无H2,正确的表述为1 mol H2O含有2 mol H和1 mol O。
3.下列物质所含原子数与0.2 mol H3PO4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相等的是()A.0.4 mol H2O2B.0.2 mol H2SO4C.0.5 mol HClD.0.3 mol HNO3mol H3PO4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2 mol×8=1.6 mol。
A 项,0.4 mol H2O2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0.4 mol×4=1.6 mol;B项,0.2 mol H2SO4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0.2 mol×7=1.4 mol;C项,0.5 mol HCl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0.5 mol×2=1.0 mol;D 项,0.3 mol HNO 3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0.3 mol×5=1.5 mol 。
第三高级高中化学 物质的量(一)教案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第三高级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一)教案
教学目的:〔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及其单位---摩尔 〔2〕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互相转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生活经历、已学的详细的概念入手使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方法来认识化学中未知、抽象的概念。
〔2
〔3
教学过程:
课后小记:
这节课受到了四个专家〔教研员徐睿、区教研员汤一相、陶静、徐德耀〕的精心指导,同组教师的一一共同讨论,教案一边又一边的修改,教研员听了二次试讲,在11月15日上午在里排了录像课,整个教学设计从详细概念到抽象概念,从宏观物体到微观粒子,从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到未知的要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引导,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所以一节课比较流畅,到达了预计的效果,但有些地方还可以改进、提升。
通过这一次的锻炼,使我终身受益,教学程度也有所提升,特别对教研员的砖研精神,对教材的理解,更使我们一线的教师佩服、感动,今后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摩尔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白板、投影仪、教学课件、实验器材;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烧煤气、燃烧蜡烛等,引起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思考。
2. 提问学生:你认为什么是物质的量?它在化学中的作用是什么?Step 2: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10分钟)1. 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概念的图片,如化学方程式、分子结构等,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2. 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所含粒子的数量。
3.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质量有何区别?为什么物质的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Step 3:介绍摩尔的概念(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际实验装置,向学生展示摩尔的概念。
2. 讲解摩尔的定义: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国际单位,用符号mol表示,1摩尔等于物质中所含粒子的数量,即6.022×10^23个。
3. 提问学生:你知道为什么摩尔的数量是6.022×10^23个吗?请思考并回答。
Step 4:摩尔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如何使用摩尔的计算方法。
2. 解释摩尔与质量的关系:摩尔和质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称为摩尔质量。
摩尔质量可以通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分子质量)得到。
3. 引导学生进行摩尔计算的练习,如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所含的摩尔数等。
Step 5:小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并强调物质的量和摩尔的重要性。
2. 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一些与物质的量相关的实际例子,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Step 6:课堂实验(10分钟)1. 教师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用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物质,并计算其摩尔数。
物质的量教案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概念。
2、掌握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及应用。
3、能进行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简单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概念。
(2)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及应用。
2、难点(1)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
(2)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打”来计量鸡蛋,“箱”来计量啤酒,“双”来计量袜子。
在化学中,我们也需要对微观粒子进行计量,比如原子、分子、离子等。
但是这些微观粒子非常小,用常规的计量方法很难描述它们的数量。
那么,如何对微观粒子进行计量呢?这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二)讲授新课1、物质的量(1)概念: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物理量。
(2)符号:n(3)单位:摩尔(mol)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比如一堆稻谷,我们很难一粒一粒地去数清楚它的数量,但是我们可以把一定数量的稻谷装成一袋,然后用“袋”来计量稻谷的数量。
同样,对于微观粒子,我们也把一定数目的粒子组合在一起,用物质的量来计量。
2、摩尔(1)摩尔的定义: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 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与 0012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
(2)阿伏加德罗常数经过科学测定,0012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约为 602×10²³。
我们把 1mol 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 NA,通常用 602×10²³mol⁻¹表示。
例如,1mol 氧气中含有 602×10²³个氧分子;1mol 氢原子中含有602×10²³个氢原子。
(3)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与粒子数(N)之间的关系n = N/NA通过这个关系式,我们可以进行物质的量、粒子数之间的换算。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化学教案1[课题] 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量[课时] 1课时[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过程][引入基本概念] 18克水可以用托盘天平称量,但1个水分子却无法称;1把大米可以称量,1粒大米却无法称,但1粒大米质量可以计算,同理,1个水分子的质量也可以计算,通过物质的量进行换算。
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 一、物质的量[类比]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幻灯或小黑板)7个基本物理量一览。
正如时间、质量这些物理量一样,物质的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
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板书]1、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符号:n。
[讲述] 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摩尔作为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
摩尔的符号为mol,简称摩。
[板书] 二、摩尔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2、符号:mol。
[过渡] 1mol的粒子到底含有多少个粒子?又怎么跟质量联系起来呢?[讲述] 每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都有它的标准,如质量的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
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
而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也即1mol12C中所含C原子个数约为6.02×1023个。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以NA约为6.02×1023个。
[板书] 3、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个。
[举例]1摩尔氧原子约为6.021023个1摩尔水分子约为6.021023个1摩尔氯离子约为6.021023个[讲述]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摩尔这个概念只适用于微观2、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滕州一中陈莉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物质的量浓度是中学化学三个重要的物理量。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单位是摩尔。
物质的量这个词是学生初次接受,难以理解,但它却是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的基本物理量,如果能很好地接受掌握这个物理量,这将对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甚至可以说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而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其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
他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明显增加,学习动机比较稳定。
他们在初中学习了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单位,这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是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2、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2、通过物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物理量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地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涵义;摩尔质量的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方法】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法,归纳总结,演绎推理的方法(1)对比—比喻—联想结合方法;(2)启发式教学与讲练结合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常规用具教学环节:本节课的设计分为4个模块,7个环节如下图所示教学过程:教后记:本节课的设计通过实践,效果不错,感觉比较满意的方面有:1. 教学流程比较顺畅。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标准教案
物质的量老师: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问题:现有1㎏大米,假设大米的大小都一样,只用一架托盘天平,能否确定出这堆大米有多少粒? 板书:1000g 大米大米颗数? 老师:我们知道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克,所以我们无法用托盘天平直接称出一粒大米的质量,但是我们可以称出100、300、500粒大米的质量,假设我们用托盘天平称出了100粒大米的质量(m )。
然后用100粒大米的质量(m )除以大米的粒数100,这样我们就可以求得每一粒大米的质量m/100。
最后再用1000g 大米的质量除以每一粒大米的质量m/100,就求出了1000g 大米的粒数。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我们还可以变换一个来理解,将算式进行变形,可以变为1000g ÷m ×100。
请问同学们1000/m 表示的是什么含义呢?是将1000g 的大米按照100粒为一堆,分成是若干个小堆,先用1000g 大米的质量来除以100粒大米的质量m ,求得大米的堆数。
因为每一堆是100粒大米,再乘以100,就可以求出1000g 大米中所含大米的粒数。
板书:100 1000g ÷ 100粒 m粒m 1000g×老师:所以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看作是引入了含100粒大米的“大米堆”,做为一个桥梁,从而求出了大米的颗粒数。
板书:1000g 大米大米颗数100颗大米的“大米堆”老师:这种引入中间桥梁的方法,对于我们研究化学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在初中时知道,化学研究的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是客观存在的,那我们如何求得36克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板书:宏观物质(36g 水)微观粒子(水分子个数)?老师:水分子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称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更是不可能,那我们如何才能求得36克水中水分子的个数呢?这时候我们可以借荐刚才我们求1000g 大米粒数的思维方法,在宏观称量的质量与微观微观的粒子数间,引入一个桥梁:含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粒子堆)。
高中化学-高一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高一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2. 理解摩尔质量和摩尔体积的定义及其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3. 能够根据物质的量计算质量、体积等数值。
教学重点:1. 掌握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2. 理解摩尔质量和摩尔体积的定义及其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摩尔质量和摩尔体积的定义及其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讲义、教具等。
2. 向学生出示实验器材图和化学反应现象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出示实验器材图和化学反应现象图,然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这些实验器材和化学反应有关系吗?”指导学生想一想实验器材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能进行化学反应。
二、讲解(25分钟)1.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含粒子数的多少关系。
它是以摩尔为单位,记作mol。
1mol物质中所含粒子的数目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NA。
2. 摩尔摩尔是化学计量中粒子数目的单位,1mol氢原子的质量是1.008g,1mol氧分子的质量是32.00g。
因此,计算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等质量和体积物质的量用的都是摩尔。
3. 摩尔质量摩尔质量是一种物质量的度量单位,通常用于表达摩尔中所含物质的质量。
即物质中每一摩尔的质量称为摩尔质量,用单位g/mol表示。
4. 摩尔体积摩尔体积是指1mol气体的体积,标准条件下为22.4L。
如某些气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摩尔体积可以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计算。
三、实例分析(10分钟)老师向学生出示一个问题:“一个分子的KClO3需要分解为KCl和O2,需要使用多少克KClO3才能得到2mol氧气?”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四、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知识和技能?对化学反应有什么更深刻的认识?学生课后需要进行了解和巩固。
五、作业(5分钟)1. 编制2个摩尔质量数值的表格,其中包括一些常见的离子的摩尔质量。
物质的量 课时1 教案
物质的量课时1 教案学校连云港生物工程中等专业学校授课教师张玉环专业名称种植及养殖课程名称化学授课班级 11级②③班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名称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次 2009年6月第1版主编徐英岚郭峰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3.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4.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三、教学过程:方四、知识反馈投影: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1mol氧(2)0.25mol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答案:(1)错误。
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
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确的。
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
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
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
6.02×1023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
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五、学习评价及教学反思在学习物质的分类的基础上对物质的量进行学习,学生的接受情况与前面相比,效果较好,尤其是在物质的量的理解方面。
学生对于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关系也能够很自然的接受。
但是在物质的量的范围具体应用上掌握的不是太到位,所以对于此类判断题往往把握不准。
由于学生层次差别比较大,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不同,所以在课堂上进行自主讨论时,有的学生收获不大,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更要积极调动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物质的量教案1一、课题:高一化学-物质的量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四、授课教师:五、教学目的: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知道摩尔,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学会已知粒子的数目、摩尔质量中的任意一个求另一个。
2、知道摩尔质量的概念,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学会已知物质的量、质量中的任何一个求另一个。
六、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摩尔质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求法已知质量求摩尔质量已知物质的量求粒子数七、教学难点对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的关系八、教学过程1、通过复习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从宏观物质的质量和微观粒子的数量两个角度来分析该方程式,从而得到宏观与微观必然存在某种联系的结论,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物质的量”。
2、举出几个与物质的量作用相似的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发明。
如:12 个 = 1 打等。
3、讲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符号、单位。
4、物质的量的单位引出本课的第二个重点——“阿伏加德罗常数”;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由来,数值(强调其单位)。
5、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给出公式:n = N / NA6、运用上述公式做计算练习。
7、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注意“粒子”的概念。
物质的量教案2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
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
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__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物质的量教案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
(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2)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难点:物质的量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引课】有一首古诗叫《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这首古诗中,盘中餐也就是大米的计量单位是什么?——粒。
古时候,有一位王子想娶美丽的公主,国王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让他在半个小时内数出十万粒大米做为聘礼,请你来帮帮可怜的王子。
——先称量出100粒大米的重量,然后计算十万粒大米的重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集团的思想可以解决一些难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集团来计量一些东西,比如说一双筷子,一打铅笔,一箱啤酒。
生活中的纸生活中,采用“集团”计量时,有什么规律?——外观小的物质,用集体来计量比较方便。
小的物质小到极致就是我们化学中的微粒了: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等。
我们最熟悉的分子莫过于水了。
一瓶600ml矿泉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为什么不用“个”作单位去买水喝呢?——经计算,一瓶600ml的矿泉水中大约有2.04×1025个水分子,即20.4亿亿亿个水分子,如果一个一个数的话,还没数完,人就渴死了。
我们知道2个H2分子和1个O2分子可以反应生成2个H2O分子,但是我们永远无法对它们按个进行操作,为什么呢?——因为太小了,不方便。
物质的量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程设计背景新课程中以定义为中心的概念教学被弱化,更注重理解和体验概念的生成过程。
如何排除障碍,有效地加工和组织事实性、描述性、操作性、理论性兼容的化学概念,从整体出发,掌握学科基本概念的结构体系和分类方法,注意突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发挥概念的群体功能,使学生不仅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而且点、线、面、体相互联系,建立概念的空间网络结构和概念的立体思维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在“物质的量”教学中使用主体性概念教学策略和“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希望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展学生对学习的探索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主体性概念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知识,教师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强调教与学过程的统一,注重组织形式多样化,强调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机会,主张师生双主互动。
主体性概念教学策略要求教学要以培育、开发、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作为根本精神,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素质的基础和条件。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贝尔最早提出来的,是教师在新概念教学之前让学生学习的引导性材料,它在概括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
然后,学生利用这一材料去同化新的学习材料,这就是“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基本原理。
它可以看成是教师为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而设置的一个“教学支架”,也可以看作是为学生准备的通往知识彼岸的一座桥梁。
二、课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是中学化学中很重要的基本概念,是联系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的桥梁。
根据物质的量概念,可以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许多在化学中有重要应用的基本概念。
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不仅是中学化学需掌握的重要知识技能,而且也广泛地应用于科学研究及工农业生产等方面。
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引入:我们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是说在没有足够大的称的情况下,曹冲将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从而直接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
也就是以大化小、化整为零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按斤计、买面按袋计,买家里盖房子用的石子、沙子按吨计。
那我们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是因为一粒米粒质量太小,不容易称量,这时我们只能采用相反的方法将一粒一粒的米“集合”起来,以小化大、化零为整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提问:我们现在又这样的一个问题:现有1㎏黄豆,只用一架托盘天平,能否确定出这堆黄豆有多少粒?解答:我们知道要是靠我们自己数的话太麻烦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想是不是可以数出来一下部分的黄豆粒(以500粒为准),我们先称一下这500粒黄豆的质量m,那么我们再称出另一份质量为m的黄豆的颗粒数也应该是500粒。
我们把这500粒黄豆看做是一堆,我们只要看这1kg的黄豆可以分出多少堆就可以知道这1kg黄豆的颗粒数。
这样以分堆的理念计算黄豆粒的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提问:大豆、米粒是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的宏观粒子,然而在化学反应变化当中的分子、原子等用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怎样才能确定其个数和质量呢?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个化学反应C+O2=CO2。
请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描述这个反应从微观看,每一个碳原子可与一个氧分子化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从宏观看,每12份质量的碳可与32份质量的氧气化合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是由肉眼不能看到的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按一定数目关系进行的,同时又是以可称量的物质之间按一定的质量关系进行的。
由此可见,在分子、原子等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那么,它们之间是通过什么建立起联系的呢?怎样才能既科学又方便地知道一定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分子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内容。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精选3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精选3篇)课时一内容:物质的量概念的引入【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式质量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相关术语的定义。
2. 理解物质的量与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物质的量与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例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投影仪、课件、实验器材、板书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实验视频,要求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下问题:1. 实验中的物质量的变化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2. 实验中的物质量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二、概念解析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的概念。
然后通过示例解释物质的量的概念:1. 如果有一个苹果,我们可以用苹果的个数来表示,如一个苹果、两个苹果等。
那么,如果有一些水怎么表示呢?是否也可以用个数来表示?2. 由此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并解释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含有多少个基本粒子(原子、分子)。
三、物质的量及相关术语的定义1. 引导学生回顾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并给出相对式质量的定义。
2. 给出物质的量的定义: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所含有的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的个数。
3.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与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概念,解答疑惑通过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总结物质的量的概念及相关术语的定义。
五、练习与应用1. 练习:完成课本上与物质的量相关的练习题。
2. 应用: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实验视频引入新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索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通过示例解释物质的量的概念,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并且能够运用相关术语。
通过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解答疑惑,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
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讲述: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
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
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
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单位名称
长度米
质量千克
时间秒
电流安[培]
热力学温度开[尔文]
发光强度坎[德拉]
物质的量摩尔
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
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
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
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
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
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板书: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
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
“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
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
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
阅读:教材45页
讲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阿伏加德罗。
这个常数的符号是N A,通常用它的近似值6.02×1023mol-1。
板书: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符号:mol
2.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 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23是否可以划等号呢?
不能。
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33×10-23g,可以求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23mol-1。
提问: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
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思考:各执己见。
结论:不正确。
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使用范围是微观粒子。
因此在使用中应指明粒子的名称。
6.02×1023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值,所以宏观物体不便用物质的量和摩尔。
例如,地球上的人口总和是109数量级,如果要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将是10-14数量级那样多摩尔,使用起来反而不方便。
板书: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投影: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5)0.5molH2含有3.01×1023个氢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
(1)错误。
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
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确的。
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
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
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
6.02×1023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
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
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个。
(6)正确。
3molNH3中含有3×1=3 mol N原子,3×3=9molH原子。
投影:课堂练习
2.填空
(1)1molO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O;
(2)3molH2SO4中约含有__________个H2SO4,可电离出_________molH+
(3)4molO2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质子
(4)10molNa+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Na+
答案:(1)6.02×1023(2)3×6.02×1023,6mol (3) 8mol,8×8=64mol(因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质子)(4)10×6.02×1023(5)2mol
讨论:通过上述练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总结出物质的量、微粒个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
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之间的关系:
作业:教材P48一、二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