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与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与思考

摘要:校园欺负行为一直是心理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关于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及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也一直是人们注意的焦点。为有效应对校园欺负行为的发生,各个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在校园欺负行为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研究和干预措施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因此了解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经验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校园欺负行为干预措施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50-02

近年来,校园欺负行为的普遍化和暴力化倾向引起了各个国家教育部门以及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在我国,中小学校园内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现象并不少见,学生回家哭诉被强迫收取“保护费”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尤其是近段时间来诸多与校园欺负相关的事件在网络等媒体上频频曝光,已经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张文新等在国内中小学中进行了关于校园欺侮的大规模实证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中“受欺者”和“欺负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2.2% 和6.2%,初中生中则为13.4% 和4.2%,其中“严重受欺者”和“严重欺负者”所占比例分别是7.1%和1.5%[1]。综合起来,有近1 /5 的学生卷入欺负问题。

所以说,学生间的欺负行为在中国校园内同样存在,且严重性

不容忽视。因此让教育部门、学校、家长了解校园欺负行为的相关知识及预防措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让自己摆脱校园欺负行为的困扰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欺负行为的定义

关于欺负行为的定义,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逐渐明确化和可操作化的过程。olweus[2]认为,欺负是某个学生在某段时间内被一个或多个学生反复或持久的实施负面行为。这种负面行为是指有意造成或试图造成对他人的伤害或不适,包括身体的接触、言语或手势的威胁以及有意的排挤等。同时,olweus还提出,欺负行为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征: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的不均衡性。

英国歌德斯密斯学院的smith[3]则认为:欺负行为可以被归属为攻击行为的一个子集。与一般意义上的攻击行为一样,欺负行为的目的在于通过行为及言语的方式给对方造成伤害。欺负行为有着与攻击行为不同的三个特点:在未受到激惹的情况下而故意采取的攻击行为;欺负者与被欺负者之间的力量往往不均衡;这种欺负行为往往重复发生。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性是它最根本的特征。

二、国内关于校园欺负行为干预的现状

1. 内陆地区对于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现状

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界对校园欺负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对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方面,压制和鼓励是教师及家长常见的做法。国内学校采用的方法通常为批评、警告、开除等压制手段,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干预措施和方案。而这种传统的压制和鼓

励的措施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相关研究表明,压制常常导致学生自我认知失调,进而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影响其身心健康[3]。同时,教师、家长等成人的鼓励态度混淆了行为的进取性与进攻性,这种助长态度,实际上是教会或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错误行为,它严重地影响了中小学生的社会化,容易导致其形成反社会型人格。

张文新曾采用行动研究法在济南市一所小学进行了为期5周的干预实验,发现22.2%和6.2%的小学生“时常”或更频繁的受欺负或欺负别人;12.4%和2.6%的初中生“时常”或更频繁的受欺负或欺负别人[4]。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把减少学生上学和放学路上发生的欺负确定为要解决的问题。采用的干预策略主要包括质量环、自信心训练、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技术和需求表达训练等[5]。该项研究在减少欺负的发生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香港地区对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

在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方面,香港小童群益会、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等组织提供了专业的校园危机支援计划,为应对校园欺负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很好的预防和应对方案。其预案包括六个方面:到现场前的准备、事件现场处理、回校处理、预防工作、整体性跟进工作以及注意事项[6]。通过事件爆发前、爆发后和结束后三个阶段的干预来妥善的处理问题。

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全方位的身心发展,香港教育署学生辅导组于2002年在香港中小学推行“全方位学生辅导计划”,旨在通过

全校员工、教师、辅导员、心理学家等的共同协作,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国外对于校园欺负行为干预的相关措施

1. 挪威、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干预措施

目前,国外对于校园欺负行为干预措施的研究基本是在olweus 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进行。olweus认为,欺负行为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一个以学校为基础的,多水平的干预方案。即学校、班级与个体三个水平的综合干预。因此,挪威、英国、加拿大以及德国等国家在制定相关的关于措施时,注重学校、班级与个人之间系统的调节与控制[7]。

学校水平的干预强调校园文化及校规校纪的建设,努力营造一种安全与平和的校园环境。同时特别强调成人的行为示范作用,禁止成人间的欺负行为,避免学生对成人不良行为的效仿[8]。班级水平的干预在于促进教师对校园欺负行为的认知及重视程度,将校园欺负行为的控制渗透进教师的日常管理与教学活动中。以班规、班会的形式告知学生欺负行为的严重性与危害性,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及符合社会规则的行为[9]。个体水平的干预即通过对欺负者、受欺负者及旁观者的干预,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提高其社交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观念[10]。

2. 美国、日本的干预措施

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制定自己的干预措施时更加强调政府的参与及政策法规的制定。至2008年,美国已有37个州通过了反欺负

法[11]。学校制定预防和惩罚学校欺负行为校纪校规是这些法律的共同要求。法律还指出,学区也要设置欺负行为预防项目。当欺负行为发生时,对于学校工作人员、欺负者、受欺负者、旁观者及监护人的责任,美国的相关政策文件中都有着详细的说明[12]。日本政府针对校园的欺负问题也出台了应对措施,设置专门的学校,不堪忍受欺负的学生可以选择到专门的学校就读,并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推进政府的立法改革,加强学校的纪律和道德建设。1996年,日本开始实施《学社融合推进计划》,以学校为核心,加强学校与家庭及社区的合作与交流,以抵制有害环境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13]。同时,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了对教师进行有关校园欺负行为的培训,增加了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并允许学校对那些给同学带来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学生停课,并为此制定了更加明晰的指导原则和程序。

四、总结与反思

(一)对国外干预措施的反思

olweus采用“学校整体干预方案”在北欧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参与研究的学校中的欺负行为的发生率比之前下降了约50%[2]。但是由于其自身系统的原因,导致其在其他地区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

1. 方案实施的系统性问题

在该方案中,学校员工、学生与家长等均是该系统中的重要因素。因此,方案的执行会受到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的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