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学综述
《诗经》文献综述
《诗经》文献综述《诗经》是中国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它由战国时期的卦诗及礼记而构成,反映了宋西周时代的思想与信仰。
它在汉代及魏晋时期受到广泛的研究与赞誉。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鼻祖,也是儒家学说,以及中国一系列传统思想的根源。
一、《诗经》的结构《诗经》包括十二卷,每卷有五章,共计六十章,包含三百三十五首诗。
每一首诗都反映着中国古代思想与信仰,诗辞富含寓意,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诗经》文献的内容《诗经》文献在内容上,包括政治、社会、宗教和文化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从社会角度来看,它提出了礼制的思想,以此维护社会的稳定,它认为恩怨乃至利益有其不可逾越的界限;从宗教角度来看,它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有其因果关系,反映了中国古代治学思想;从文化角度来看,它提出了格律意象的思想,为后世开辟了文学概念的新天地,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诗经》文献的历史地位自古至今,《诗经》文献一直是中国人研究文学、历史、宗教思想的重要来源。
从古至今,国内外的学者都以它为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基础,深入研究它的思想内涵和文学遗存。
它在有关学科领域尤其是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四、《诗经》文献的理论价值《诗经》文献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宗教思想,是经典的著作,拥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其中展现出的尊重礼法、理智实践、虚实变化以及概括和细述等内容,对古今中外文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国古代思想,而且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启发。
五、结论《诗经》是中国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它不仅是中国一系列传统思想的根源,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基础,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学遗存深深影响着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近三年国内诗经学研究综述
近三年国内诗经学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内诗经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显著。
考古发掘让研究者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料,更加深入地发掘和研究诗经文献。
同时,在翻译、注释、文献研究、文学史源流、文学发展脉络方面,研究者们取得了众多新的进展。
本文就是近三年国内诗经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作出简要概述。
首先,考古发掘上,近三年有许多新的发现,包括已知的汉魏西汉古诗文本等,并且诗经文献在学术上得到了更深入的解读。
汉魏西汉古诗文本有很多,如清和乐府、泗水文书、礼记和诗经等。
研究者们对这些有价值的古诗文本进行了浩繁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其次,在翻译上,诗经学研究者们认识到,诗经学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完善诗经的语言翻译,从而使诗歌的内容获得更清晰的表达。
这一方面,学者们结合现代汉语,对诗经的每一句进行精心的翻译;另一方面,学者们借鉴了现代文学翻译方法,加深了诗经文本的理解,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诗经的意境。
再者,在研究诗经文献方面,研究者们更加注重总结梳理,发掘藏书中未被发现的宝贵文献,并发掘诗经文献的历史轨迹,从而帮助读者获得更多的了解。
同时,研究者们也深入研究诗经与周禹锡、谢安、鲁迅、林语堂、陈独秀等诗人之间的联系,发掘不同时代的诗歌精髓,以增进对诗经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
此外,在文学史源流和文学发展脉络方面,学者们结合书信、报纸、小说,对不同时期诗经文学发展、流行特点和受影响的范围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尤其是在理解诗经的社会政治背景方面,研究者们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丰富了人们对诗经文学文化的认识。
总之,近三年的国内诗经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从考古发掘到翻译、注释、文献研究、文学史源流和文学发展脉络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索诗经文学文化。
所以,要想更好地理解诗经,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希望国内诗经学研究能够取得更大的进展,增进国内学者对诗经文学文化的认识。
论述诗经内容及基本特色
论述诗经内容及基本特色一、《诗经》概述《诗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之一,真是个宝藏,不光是古人的智慧结晶,还是中国文学的起点。
大家都知道,《诗经》里有三百零五首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说是覆盖了古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田园诗、婚姻诗、颂歌,也有不少描述战争、政治、风俗的诗篇。
你要是想了解古人怎么说话、怎么唱歌、怎么表达情感,就得从《诗经》里找找答案。
它不仅是古代文人的写作蓝本,还是那个时代人民思想和文化的缩影。
你看,《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是口耳相传,意思就是古人喜欢用口头形式来传递这些诗句,没人有打印机,也没有纸张,诗歌就是一种生活的“广播”。
这些诗歌没有太多华丽的修辞,倒是直白又充满力量,像是一位村头大妈正用她的方式和你聊着心事。
虽然形式上简洁,但内容上却总能让你感受到一种从心底流出来的力量。
二、《诗经》内容特点说到《诗经》里的内容,真是有点让人眼花缭乱。
它不仅有关于爱情的诗歌,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一首《关雎》,就是古代男女爱情的甜蜜写照。
那时候的爱情,简单纯粹,没有什么太多复杂的东西,甚至比现在的“暧昧”还要纯洁——大家彼此心领神会,一切都在那一首歌里。
《诗经》可不止有爱情。
它里边还写了大量农事、家务、田园生活的诗篇,像《采薇》《蒹葭》这些诗歌,都是通过简单的自然景象,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朋友的思念。
这些诗歌像是生活中的调味料,把普通的日常描写得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比如《采薇》里讲的就是真实的劳动生活:人们辛勤耕作,采摘、播种,一切的辛劳与欢乐都在诗句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来看看那些描写政治、战争的诗篇,像《国风》里就有很多诗歌讲述了部落战争和国家之间的恩怨。
可别小看这些古代的“风云”,它们可没有现代小说那么复杂多变,倒是直白得很,直说什么事发生了,甚至连一些领导人物的名字都被提及,看得人简直像是在听古代的新闻联播。
比如《小雅·车辖》,通过讲述战争中的艰辛,展现出古人对国家和家庭责任的重视。
近三年国内诗经学研究综述
近三年国内诗经学研究综述近三年以来,中国学界及社会都对诗经学有着深厚的兴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随着人们对中华文化的重视,以及中国学者在诗经学方面不断深入研究,近三年来,国内诗经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国内诗经学研究有很长的历史,近三年来的研究活动得到了大量的重视和研究。
其中包括:相沿式诗歌的研究,特别是《诗经》《尚书》和《周易》中的谐调模式;中国古典文学欣赏研究,特别是隐喻诗词研究;中国文言文艺术研究,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构成和分析研究;中国文化研究,特别是传统文化的伦理和审美研究;中国历史研究,特别是汉朝文化的研究;中国民俗学研究,特别是民族诗歌及民歌研究;中国宗教学研究,特别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学的研究;中国汉学研究,特别是中国诗经学研究。
以上这些研究,仿佛把一块巨大的知识魔方,组合出一幅完整的中国文化审美、伦理、宗教等多种思维模式。
在近三年的研究中,诗经学及其与之相关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由学者对《诗经》及其哲学思想和审美研究,以及关于《尚书》和《周易》哲学思想和审美研究,给出了新的观点,完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在汉学方面,学者的研究及研究成果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解释了汉朝文化的发展过程,而且影响着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活动。
此外,在近三年的研究中,有关诗经学的研究还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有效地把诗经学从深古传统文化中拉出来,把它们融入当今文化活动,使诗经学成为当今中国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因此,在总结近三年的诗经学研究时,有必要强调的是,近三年中诗经学研究更加深入和多元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学者们从多种角度进行了更深入研究,把诗经学从传统文化中拉出来,然后融入当今言文学和文化活动中;其次,学者们对诗经学的理解更加全面与准确,并且从历史发展角度构建了有诗经学影响的社会文化审美等理论体系;最后,在学术研究上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提出了可持续的新的研究视角,以及丰富的新研究成果。
诗经学综述
《诗经》综述一、《诗》之作者及来源。
建国以来,学者常谓《诗经》,特别是其《风》的部分,多为劳动人民所作。
非也。
其实诗经中的多数诗为贵族所作。
诗歌的产生,从起源的角度讲,是因为人情意的发动,必然要外在表现为形体、语言、韵律,亦即形成了舞、诗、乐,因此原始的歌谣是诗歌最早的源泉。
然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真正够得上先秦文明社会(特别是周代)“诗”的标准的,却必须是有文采、有思想、形式内容的美相统一的作品;而且,诗是贵族之间言谈交往所必备。
有文化的贵族阶层,应当是诗经作者的主体。
《诗经》每篇的具体作者多已不详当然,除了少数篇还明白地告诉了作者,如《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关这些诗歌如何汇集,有二说:一曰“采诗”,一曰“献诗”采诗。
《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这是说的有专职人员到各地的田间路旁去采编诗歌。
通过这种来源获得的诗歌,自然是反映平民生活情状的,如他们的劳作、爱情等;这些采上来的谣,恐怕有些要经过太史或史官们的润色。
然而,采诗的对象不仅仅当局限于劳动人民,士人群体的诗歌也当在采编之列的。
献诗。
《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这些献给王的诗,必然为史官系统所记载。
采诗与献诗其实并不矛盾,只是说明《诗》的来源是多样的。
二、《诗》的文本流传首先,先秦的文本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处于一种流动状态。
我们今日所见到的各种典籍,实际是经过汉人及以后学者的整理才形成的。
以《诗》而论,今天的《诗经》本子,其诗有许多春秋时期的作品。
也就是说,诗的创作一直在进行中,而《诗》的收集编订也随之而不断进行。
这些诗本来是藏于史官的,供贵族弟子学习。
然而随着学术下移,夫子独秀前哲,普及文化。
其中的一个工作,便是将贵族弟子所受教育向民间推展,以贵族弟子所学典籍教众弟子。
诗经适合做综述的题目
诗经适合做综述的题目一、最新诗经赏析论文选题参考1、《诗经·蒹葭》赏析2、《诗经》中的酒文化赏析3、《诗经·周南》赏析4、《诗经·小雅·采绿》赏析5、《诗经》中女性描写赏析6、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诗经·蒹葭》赏析7、《诗经·蒹葭》英译之审美对比赏析8、《诗经·豳风·伐柯》赏析9、生活细节诗意浓——《诗经》《汉乐府》诗歌创作赏析10、踊跃从军慷慨自助——《诗经·无衣》赏析11、《诗经·关睢》赏析——从《牡丹亭》的“误读”说起12、耀眼的光芒——赏析《诗经》里的爱情诗13、诗经选篇赏析14、《诗经·小雅·何人斯》赏析15、从《蒹葭》的赏析探微《诗经》的文艺美学思想和历史文化内涵16、《诗经三首》赏析17、{《}诗经{》}赏析18、韵律美在英译诗中的不可或缺性——赏析《诗经.秦风.蒹葭》19、诗经四始诗赏析20、诗经中的两首流人诗赏析二、诗经赏析论文题目大全1、即景生情由彼及己——诗经《君子于役》赏析2、劳动、生活与美--《诗经·葛覃》赏析3、《诗经》之奇唱百言之《离骚》——《诗经·邶风·柏舟》赏析4、痛苦的****** 悲忿的呼号——《诗经·豳风·七月》赏析5、真淳热切坦率无忌——《诗经·摽有梅》赏析6、《诗经·七月》赏析7、《诗经·汉广》赏析8、《诗经·燕燕》赏析9、《诗经·蒹葭》赏析10、《诗经·伐檀》赏析11、《诗经·卷耳》赏析12、《诗经·芣苢》赏析13、《诗经·黍离》赏析14、《诗经·采蘋》赏析15、《诗经·静女》赏析16、《诗经·扬之水》赏析17、《诗经·君子于役》赏析18、《诗经·硕人》赏析19、《诗经·出其东门》赏析20、《诗经·考槃》赏析三、热门诗经赏析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闺怨诗的女声原唱——《诗经·卫风·伯兮》赏析2、深情绵邈婉转感人——《诗经·卫风·伯兮》赏析3、虚处显神采微物见真情——《诗经·静女》艺术特点赏析4、情景合一反衬有力——《诗经·小雅·采薇》中名句赏析5、闺怨诗滥觞之作——《诗经·卫风·伯兮》赏析6、《诗经·郑风·子衿》英文译文赏析7、忠贞:一曲男子的爱情表白——《诗经·出其东门》赏析8、《诗经·鄘风·君子偕老》赏析9、意境朦胧意蕴万千——《诗经·秦风·蒹葭》赏析10、诗之托物言情——《诗经·周南·螽斯》赏析11、诗之白描手法——《诗经·周南·芣苢》赏析1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朦胧之美的成因赏析13、孝心可鉴垂后世,母氏圣善谁人知?——《诗经·凯风》赏析14、雨果《诗经五首·西北组曲》赏析15、《氓》《谷风》抒情艺术赏析——兼谈《诗经》“弃妇诗”的艺术特征16、重章叠唱层层递进——《诗经二首》赏析17、一曲震荡千年的边塞古歌——《诗经·秦风·无衣》赏析18、佼佼女中杰悠悠爱国忱——《诗经·鄘风·载驰》赏析19、《诗经?国风?郑风?子衿》赏析-山东英才学院20、古诗赏析不可轻训诂——谈谈《诗经·蒹葭》的一篇译文四、关于诗经赏析毕业论文题目1、《诗经》中的爱情诗赏析2、《诗经·关雎》的多角度审美赏析3、谁是婚姻悲剧的罪魁祸首——《诗经·氓》赏析4、《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赏析5、《诗经》与《万叶集》卷首诗比较赏析6、《诗经·周南·汉广》之赏析7、尽享文学视听盛宴——〈诗经》中的修辞赏析8、一曲间仇敌忾的战歌—《诗经·无衣》赏析9、一曲同仇敌忾的战歌——《诗经·无衣》赏析10、《诗经》四篇赏析11、缠绵悱恻的归乡路——诗经《采薇》篇赏析12、赏析《诗经》翻译的风格与内涵13、赏析:《诗经·秦风·蒹葭》14、"雅言",永不凋谢的生命之花——出自《诗经》的成语赏析15、六个动词一首诗——《诗经·芣苢》赏析16、“万古送别诗之祖”——《诗经·邶风·燕燕》赏析17、理雅各《诗经·南山》英译赏析18、写情入物苍凉凄动——《诗经·秦风·蒹葭》赏析19、诗经艺术赏析20、婚嫁赞歌--《诗经桃夭》赏析五、比较好写的诗经赏析论文题目1、《诗经·卫风·硕人》塑造人物手法赏析2、《诗经·国风——白话英语双译探索》赏析睾《鹑之奔奔》3、《诗经·国风——白话英语双译探索》赏析——以《关雎》为例4、《诗经·国风——白话英语双译探索》赏析之《蒹葭》5、唐寅《送文温州》赏析——兼论唐寅文学创作对《诗经》的借鉴6、《诗经》绝唱——《小雅·采薇》赏析7、金风玉露一相逢——许渊冲《诗经·关雎》英译诗之“意美”赏析8、以“信、达、雅”翻译标准批判性赏析奥斯卡金曲Scarborough Fair(《斯卡布罗集市》)诗经体译文9、《诗经·国风——白话英语双译探索》赏析之《黍离》10、《诗经·周南·桃夭》赏析11、语言质朴余音袅袅——《诗经·芣》赏析。
近三年国内诗经学研究综述
近三年国内诗经学研究综述近三年,诗经学的研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重视,学者们对诗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为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诗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针对近三年来国内诗经学的研究概况及成果,作一综述性报告:一、心学研究近年来,学者们重点探究《尚书》中的心学思想,即《诗经》的思想学说。
学者们提出的论著中,中央理念与认识论、阐释论、分析论、概念论,及四思想概念关系模型,为现代心学研究奠定了一定的指导。
同时,学者们还深入研究了《诗经》中的农事素养、语言素养、道德素养以及其他思想素养,丰富了人们对《诗经》心学思想的理解。
二、文化研究学者们还对《诗经》文化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研究人员探讨了诗经中多种文化,包括历史、民俗、诗歌、神话、习俗、信仰、地缘社会等。
学者们提出了《诗经》文化的概念,试图从理论上说明诗经文化的特征。
他们同时根据诗经文本思考和运用模式对《诗经》文化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化内涵并更好地了解其精神。
三、史学研究学者们在诗经史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主要研究了《诗经》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其形成的过程,重新评估了其史学意义,并开展了源头、社会及文化背景的研究。
同时,学者们也进一步探究了《诗经》的文本传播、影响及其不断发展过程,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诗经的历史研究。
四、考古学研究学者们着眼于丰富文化、深厚历史,还着重进行了考古学研究。
通过与考古学现象的分析,学者们对诗经静态文本的文化象征形态、诗经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历史社会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学者们也积极探讨诗经文化与其他古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比如与春秋考古研究、与古今中外文化比较等。
总结本文从四个方面:心学研究、文化研究、史学研究和考古学研究,对近三年来国内诗经学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发现学者们在对《诗经》文本进行研究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经文本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诗经文献文献综述参考
《论〈诗经>的情感表达》文献综述学生:马静长江大学文学院指导老师:刘砚群长江大学文学院《诗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古老文明的代表性典籍.研究《诗经》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诗经》情感表达方式的研究,主要从诗经的情感类型和表达情感所选取的意象简析先民抒发情感所采用的方法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表达效果及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在国内外发展都很蓬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由开放程度的增加,新观念、新方法论的引进在诗经学领域的实践,《诗经》研究朝着多层次、多角度研究《诗经》是必由之路.所以现在众多的学者也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侧面的研究给出了一些相同、相似或相反的论证。
为了系统、全面、科学地了解《诗经》的情感表达,现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作一个综合性的概述。
一、诗经中的情感类型的梳理众所周知, 情感在文学作品,尤其在诗歌中,是占有至关重要地位的.它是诗歌艺术成败的关键.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别林斯基曾经指出:“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1].郭沫若同志也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2]《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对风、雅、颂中的篇目进行情感表达类型的梳理,可以更好的理解诗经内容。
曲杏春在《“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论<诗经·国风〉的情感色彩》中认为“《诗经》中以生产劳动、爱情婚姻、战争服役等普通人民现实生活的悲欢苦乐为素材的“十五国风”,堪称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开端。
透过这些诗作,我们能够体味到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愤慨、厌恶之情、相恋男女的相思之苦、相见之愉;思妇征夫的离愁别绪之情”[3]《朱熹《诗集传》中有言:“凡诗之所谓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
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4】其中反映婚恋爱情的诗作便是“言情”的集中表现。
在国风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李白在《〈诗经〉祭祀诗的思想内涵》一文中人认为“祭祀诗表达了先民称天命、敬仁位、尚英雄的情感”[5]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是一组周民族的史诗.刘建国在论《<诗经〉的情感体验中》认为的“政治讽刺诗中表达了一种后世“士"人的忧患情结忧国忧民之情和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之情,同时,或对自己的处境的担忧之情"[6]欧阳勤在《论〈诗经〉雅、颂中农事诗及其价值》一文中认为“《诗经》中那些描述农事以及与农事有关的政治、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诗歌,我们称之为农事诗。
近三年国内诗经学研究综述
近三年国内诗经学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们积极从事诗经学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古代中国文学史上古而又重要的《诗经》作出了贡献。
本文以国内近三年的诗经学研究为主要内容,旨在总结国内学者们在近三年来在诗经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首先,近三年来国内学者们对《诗经》论证文体特点、论述文学与音乐关系、诗歌翻译特点以及其他相关文学论述等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
学者们积极探索《诗经》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将《诗经》的宗教内涵与社会实践中的行为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探究其文本所折射的时代文明文脉,勾勒出《诗经》的时代意义和文学文化特征,从而得出相关论证文体特点的认知结论。
其次,学者们还探究了《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比如《诗经》中诗歌结构和歌舞文学结构的相互关联,以及《诗经》中诗歌诗句结构与音乐结构的一致性,深入探究了《诗经》中诗歌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关联性,并根据相关资料提出了相应的论点。
此外,学者们还探讨了《诗经》诗歌的翻译特点,比如在翻译时应用诗歌中的宗教负荷、文学修辞特点、诗歌文学及其情景等相关内容,并将翻译后的文本与原文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阅读与理解《诗经》的能力。
最后,学者们还研究了《诗经》中的文学与宗教关系,探究了《诗经》文学的宗教内涵,特别是其表现形式,如神话传说、祭祀习俗、传统俗语等,深入分析了宗教背景下《诗经》文学的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近三年国内诗经学研究的成果较为丰硕,学者们对《诗经》的文体特点、与音乐的关系、诗歌翻译特点以及文学与宗教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均有所新的突破,成果颇为丰硕,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古代中国文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诗经文献文献综述参考
诗经文献文献综述参考由于先秦文献本身的散佚,后世对于《诗经》的理解主要建立在传世《毛诗》之上。
近年的出土文献为当代学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先秦两汉儒家《诗经》学说的重要窗口,揭开其时《诗经》阐释纷繁复杂样貌之一角。
这不仅有助于完整地梳理《诗经》学史的早期发展演变途径,而且有助于从更丰富的层面理解文义,探寻诗篇的早期意涵。
根据传统记载,《诗经》流传到汉代,产生了四个流派,即《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这四家对于《诗经》有不同的解释,依据的《诗经》本文也略有不同。
前三个流派很早就失传了,流传至今的唯有《毛诗》。
因此一直以来,当我们谈及《诗经》,其实谈论的始终是《毛诗》。
无论我们去西安碑林博物馆瞻仰唐代的“开成石经”,还是我们到北京的国子监观赏清代的“乾隆石经”;无论是在日本的古写本中,还是在敦煌藏经洞所发现的古卷子中;我们所看到的《诗经》无一例外都是《毛诗》。
汉代失传的那三家诗到底是什么样子?在汉代还有没有其他的流派?汉代以前的《诗经》又是何种面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历代的学者。
他们从东汉的“熹平石经”残石中猜测着汉代《鲁诗》的样子,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钩稽着遗失的三个流派的零章断语,然而那些在春秋的宴会上吟唱的诗篇和在汉代的政治舞台上引据的经典依然杳无踪迹。
所幸,随着考古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五十年来,我国已出土了三批重要的《诗经》文献,让我们得以看到《毛诗》之外其他《诗经》文本的真实样貌。
第一批“阜阳汉简《诗经》”是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中出土。
发掘者确认墓主为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
夏侯灶死于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年),则这批简牍的书写下限当在此年之前。
这批简牍出土时残损严重,后被送到北京整理,李学勤先生首先辨认出其中有《诗经》的内容,引起学界震动,这是当时所发现的关于《诗经》的最早抄本。
随后,胡平生、韩自强先生对阜阳汉简《诗经》进行了系统整理,他们对170枚《诗经》残简编号并做了释文,这些成果在1988年结集为《阜阳汉简诗经研究》一书出版,胡道静先生在序言中激动地说:“故此竹简古籍,上距秦皇下焚书令,极限不过四十八年尔。
2000-2010诗经研究综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产生最早的文学作品集,是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的源头,在我国文学及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诗经》研究史可以说是一部世纪学术史的缩影,由于《诗经》自身的特殊性,它的研究跨有多个领域,而不仅仅限于文学性;而其研究方法及取向更是显示出丰富的多样化色彩。
它的研究几乎与各大学术思潮紧密相关。
因此,对这10年来的《诗经》研究史作一番回顾与反思,其意义也就格外的不一般。
从2000年到2010年的《诗经》研究,我认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诗经》中各种类别的诗进行的研究,《诗经》中的诗包括农事诗、弃妇诗等等。
二是对《诗经》中所出现的意象和习俗进行的研究,有水意象,植物意象,婚恋习俗等等。
三是《诗经》与周代文化和宗教关系的研究,四是对《诗经》中所反映的不同的文化的研究。
当然,《诗经》是一部文化史和学术史,一些学者还从诗经的结构、主题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等等多个方面做出了深入严谨的科学探微。
一.对《诗经》中各种类别的诗进行的研究。
1.诗经农事诗研究张春霞2001本文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理论分析了《诗经》这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选集的一个重要主题——农事诗,共四章。
第一章就农事诗的概念和基本篇目作了简单的说明,第二章对农事诗的研究史进行了梳理,概括了不同阶段的特点。
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从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四个层面对农事诗的农业文化特征给以整体的观照。
2.诗经弃妇诗研究2001 陈远丁《诗经》弃妇诗生动再现了先秦时代部分妇女不幸见弃的社会现实。
本文研究古代弃妇现象主要目的在于两点:一是此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现有的不尽如人意的多。
二是出于现实的需要,为当代婚姻关系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3.诗经采摘兴香本义之探究2003 郑宏本文从《诗经》中的采摘诗出发,根据所采植物的功用,把它们大致分为思念之物、祈子之物、祭祀之物三种,然后分别对其进行分析,从巫术、文化、社会、心理等角度对《诗经》采摘兴象之本义作了探究4.诗经颂战诗及其遭遇误读的分析2004陈曦《诗经》收录不少讴歌战争英雄、颂扬武功军容以及鼓励士兵斗志的诗作。
诗经研究综述
棘心夭夭诗经研究综述摘要:《诗经》不是一部经书,而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选集。
它之所以被称为“经〞,是由于孔子曾把它和《书》、《易》、《礼》、《乐》、《春秋》一起当做传授弟子的教材,久而久之,儒家便把它们奉为了“六经〞。
而《诗经》并不是一个人的创作,也不是一时一人所编集,它是在大约五百年长的时期中的集体创作,并在更长的时期中,经过了无数人的采集和不断地加工。
但古人对《诗经》的许多注疏又掩埋了诗篇的真正含义,封建社会时期对《诗经》的解读主要是出于经学的、历史的、文学的目的,而近现代主要是出于文学的、历史的、经学批判的目的。
关键词:诗经;诗歌选集;解读1序言《诗经》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典籍,《诗经》学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致力于其中,亦是现代世界汉学研究的热点,研究涉及《诗经》的文学、语言学、史学、社会文化学、博物学等方面,而研究《诗经》在我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两千多年时光的洗礼,见证了两千多年世事的变迁,《诗经》研究也有了自己独立的开展历史。
多至汗牛充栋的研究著述,会聚了各家之言,在这浩如烟海的研究资料中,我所做的只是就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进展一个梳理,将这些研究更加有条理的呈现出来。
2封建时期的解读诗经2.1以孔子为代表的先儒家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陆续集结和流传的三百多篇诗歌,在历史的年轮转到春秋末期时,它开场了一次至关重要的生命重组,在孔子的不断赋予其历史使命下,开场了它作为经典的辉煌生涯。
春秋末期,孔子对《诗》、《书》、《礼》、《易》、《乐》、《春秋》进展了整理,也就形成了后世所谓的“六经〞,这也就有了孔子的删诗之说,即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在孔子看来,诗经可谓是一部具有重大教化作用的百科全书,《论语·阳货》中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弥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更是在《论语·季氏》中对他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研读课程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不仅承载了古代先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表达,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本学期,我有幸选修了《诗经》研读课程,通过深入的学习,我对这部经典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本次课程的总结报告。
二、课程内容与收获1. 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通过课程学习,我了解到《诗经》的产生与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密切相关。
它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风貌,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爱情、战争、祭祀等方面的内容。
2. 掌握《诗经》的分类与特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我学会了如何根据诗歌的内容和风格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的诗歌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
3. 感受《诗经》的语言魅力《诗经》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通过课程学习,我掌握了《诗经》中的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兴、夸张、排比等,这些手法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
4. 深入赏析经典诗篇课程中,我们共同赏析了《关雎》、《桃夭》、《伐檀》等经典诗篇,我从中感受到了古代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三、课程反思1. 重视文化传承《诗经》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要努力将《诗经》的精神内涵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
2. 提高审美能力《诗经》的语言、形式和内容都极具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我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学会了欣赏和品味优秀的文学作品。
3. 增强文化自信《诗经》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自信的源泉。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四、结语本次《诗经》研读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我对《诗经》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第2篇在为期一个月的《诗经》研读课程中,我有幸深入了解了这部古老的诗歌集,感受到了先民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学语文》诗经综述
內政:涵養性情,移風易俗
• 禮記經解篇孔子說:「溫柔敦厚,詩教也」 • 論語:「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 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 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 易使也。」』」 • 孔子到武城去,聽到彈琴唱歌的聲音,便微笑著 說,‚殺雞哪里用得著宰牛刀呢?‛子遊回答道, ‚以前我聽老師說過,‘君自學了禮樂就會愛人, 小人學了禮樂就容易聽使喚。’‛孔子說,‚學 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講的話不過是開 玩笑罷了。‛
大学语文
先秦诗歌
• 人文社会科学部 雷浩泽
• 《詩經》介紹 • 賞析《王風· 黍離》 • 賞析《小雅· 采薇》
詩 經
内容
詩經簡介 詩經的內容 詩經的形式 詩經的風格與藝術手法 詩經的思維與用語
詩經相關問題簡介
文學史上的重要性
• 中國第一部純文學專著 • 最早的詩歌總集 • 先秦典籍稱為‚詩‛。至漢代,被列為 儒家經典之一,始稱《詩經》; • 中國文學的光輝起點。
• 風:十五國風。《風》是民間樂歌。 • 雅:大雅、小雅,《雅》是宮廷樂歌。 • 頌:周頌、魯頌、商頌。 《頌》是宗廟樂歌
和舞歌 。
《詩經》的編纂說
• 孔子刪詩說。《史記〃孔子世家》說: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取其 重,取可施於禮義。……305篇,孔子皆 歌弦之。‛ 不可信。
• 采詩說。周朝廷設有專門採集民間歌謠 的官員,稱‚行人‛ ;周朝還有‚獻詩‛ 的制度 。較為可信。
Hale Waihona Puke 詩之六義• 漢人說詩的一種歸納,指風、雅、頌、 賦、比、興。
風
• • • • • 音樂形式 應用場合 分類 作者 篇數
風
• 音樂形式:地方民謠 • 應用場合:民間諷誦 • 分類:十五國風 (周南、召南、邶( bei4 )
诗经概述总结
诗经概述总结《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周代初期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创作,共收录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本文将对《诗经》进行概述总结,探讨其文化内涵、艺术特色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背景介绍《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之间,属于中国周朝时期。
它是由多位作者创作和编纂而成,其中包括古代帝王、贵族、官员和平民百姓。
这些诗歌以简练的语言、婉约的风格,抒发了人们对于爱情、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情感和思考。
《诗经》的创作背景主要是周朝的礼乐制度。
古代中国社会对于礼乐的重视,使得诗歌成为一种重要的官方宣传形式。
在宴会、祭祀等场合,通过朗诵或歌唱《诗经》中的诗歌,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
文化内涵《诗经》是一部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作品。
它记录了周代社会的风俗民情,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伦理道德的追求。
通过阅读《诗经》,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观念。
在《诗经》中,很多诗歌表达了对于人情世故的烦恼和无奈,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人类生活的普遍性。
同时,也有不少诗歌歌颂了勇敢、忠诚和正直等美德,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对于后世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特色《诗经》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闻名于世。
首先,它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形象和意象,以诗歌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
诗中常用自然景物、动物、植物和宫廷生活等元素,通过描写和象征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感受和意义。
这种表达方式既具有直观性,又富有隐喻和联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触动。
其次,诗经的语言简练、精练,注重韵律和音韵的运用。
每篇诗歌都有规定的节奏和音调,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感。
同时,它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修辞手法,使文本更加生动有力,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此外,《诗经》还表现出对于音乐的关注。
在书中,诗歌经常和乐曲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古代音乐艺术的一部分。
皮锡瑞《诗经》学研究综述
⽪锡瑞《诗经》学研究综述2019-10-14摘要:⽪锡瑞是清代今⽂经学的集⼤成者之⼀,融贯群经,创发⼤义,出⼊汉、宋、今、古之间,以其治学主张和成就,使今⽂义例之学、典制之学和经世之学融为⼀体。
⽪锡瑞在《尚书》学、《易》学、《诗》学、三礼学、《春秋》学等⽅⾯颇有研究,然近百年来,学术界虽对⽪锡瑞经学多有研究,对其专门之学却鲜有涉猎。
如对⽪⽒《诗经》学的研究仅停留在《诗经通论》,本⽂对⽪锡瑞《诗经》学著作研究做⼀综述,以期为系统全⾯研究⽪⽒《诗经》之学做好铺垫。
关键词:⽪锡瑞诗经学术史⼀、⽪锡瑞⽣平及学术简介1.⽪锡瑞⽣平⽪锡瑞,字⿅门,⼀字麓云,清末湖南善化⼈,⽣于公元1850年(道光三⼗年),卒于1908年(光绪三⼗四年)。
他景仰西汉今⽂经学⼤师伏⽣,署所居名⽈师伏堂,学者因称为师伏先⽣。
三⼗⼆岁时成举⼈,后屡应礼部试不第,遂潜⼼讲学著书,1890年任桂阳州(今桂阳)龙潭书院讲席,两年后主讲江西南昌经训书院。
维新运动兴起后,他⽬睹民族危机,极⾔变法之不可缓。
1897年返湘。
明年春,任湖南南学会会长,顽固派诋毁南学会,他不避艰险,反复辩难。
同年5⽉回江西经训书院,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戊戍政变后,以参与南学会事,被⾰去举⼈⾝份,逐回原籍,交长沙地⽅官严加管束3年,遂杜门著述。
晚年历任湖南⾼等⾼等学堂、师范馆、中路师范学堂、长沙府中学堂讲席,及学务公所图书课长、长沙定王台图书馆纂修。
2.⽪锡瑞的学术内容⽪锡瑞⼀⽣著述宏富,所遗经学专著、经史杂著、诗⽂、书札、⽇记等,不下数⼗种。
吴仰湘先⽣点校整理的《⽪锡瑞全集》⼏乎囊括其现存所有著作,收⼊专著《尚书⼤传疏证》七卷、《尚书古⽂疏证辨正》⼀卷、《古⽂尚书冤词平议》⼆卷等共⼗九种;⼜收⼊杂著《南学会讲义》⼗⼆篇、《湖南师范馆经学讲义》等共七种;且收⼊诗⽂《师伏堂骈⽂》六卷、《师伏堂诗草》六卷等共五种,此为⽪⽒⽣前所编定刊⾏之作品,其⼀⽣的思想及⽂学造诣,已尽在其中;另收⼊今存遗稿《易林证⽂》⼆卷、《师伏堂经说》四卷、《读通鉴论札记》、《师伏堂⽇记》(1892-1908)共四种①。
零九年《诗经》研究综述
零九年《诗经》研究综述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它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乎了简单的文学范畴。
在中国文化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诗经》的传承是跨越过去,发展于现在,向未来不断延伸的。
专家学者对于《诗经》的研究详实而完善,历年来都有大批学者对其方方面面进行深入的探讨,笔者就零九年关于《诗经》的研究文章进行汇总。
孔子曾在《论语阳货》篇中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由此可见孔子对于《诗经》功能的高度概括和赞誉。
《诗经》本身确实具有高度研究价值,零九年期间有关于《诗经》的研究更进一步,笔者浅薄粗略的加以分类,并进行综述性分析。
《诗经》中观念、思想价值方面的探究论《诗经》的生态思想价值及其当代价值一文是南京林业大学瞿娟同学撰写的硕士论文,她从《诗经》生态思想的背景出发,探讨了周人“朴素无华”的生态自然观,“中和为美”的生态美学观,“人皆和谐”的人际和谐观等等。
现如今经济飞速发展,一个以物质衡量一切的时代已经到来,生态破坏、环境的污染一系列问题已经日趋严重,这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紧张。
在此深刻的影响下,人际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人与人变得冷漠,人与社会矛盾更加深化。
在此基础上,作者想通过思想的教育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塑造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价值观,无疑对上述问题起到了很好的缓和作用。
有此文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诗经》中的所蕴含的重要的生态观。
今人在研究古籍的基础上汲取其精华,构建起健康和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除此类论文外,还不乏有从《诗经》思想内容上来阐述的,比如陕西师范大学罗慧同学撰写的《诗经》仁学思想阐释一文便是很好的一例。
首先,她条理清晰的先从“仁”入手进行解释,然后,得出仁是属于道德体系范畴的。
最后,从《诗经》本身所蕴含的“关怀民生”的思想进行阐述其思想价值。
《诗经》概述与选篇详解
壹诗经【概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约成书于春秋时期,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采集、编订。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有三百十一篇,其中小雅中的〈南陔〉、〈白华〉、、〈由庚〉、〈崇丘〉、〈由仪〉六篇有目无辞,所以事实上今本诗经只有三百零五篇。
《诗经》从内容上分类,有风、雅、颂三种。
风是各间歌谣,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郑、齐、桧、曹、豳〉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
雅分大雅、小雅;大雅是朝会乐章,小雅是宴飨乐歌,共一百零五篇。
颂分鲁、商三颂,是祭祀时歌颂神灵或祖先的乐歌,共四十篇。
《诗经》,以作诗方法分类,有赋、比、兴三种表现的方式。
赋,就是敷陈其事,直写心志,不作隐曲和譬喻;比,就是比拟法,「以彼状此」的意思;兴,是因事物的而把主题引出就是「托物兴辞」的意思。
以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之「六义」。
《诗经》是作为教育学生的首要经典,他曾对学生说:“孩子们,为何不学习诗歌呢?诗歌可以激发情志,可以欣赏美景,可以团结群众,也可以表达哀怨。
近可侍奉父母,远可侍奉君主,还能多了解鸟兽草木的名称。
”此外,他还强调:“不学诗,无以言。
”从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诗经》的用途极为广泛,既能陶冶性情、修身养性,也能培养从政所需的辞令技巧,同时还能拓宽博物知识面。
《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不论是美刺朝廷时政,抒写男女爱情,多能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展现出平实质朴、温柔敦厚的特色。
所以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而这种「温柔敦厚」的特质,对我国的社会及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我语文学创作的最佳典范。
【题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许多优美的诗歌。
本单元选取了其中的四首诗歌,包括《关雎》、《桃夭》、《伯兮》和《蓼莪》。
诗经研究述评
诗经研究述评
诗经研究是一门多学科的学问,因此要想全面了解诗经,就需要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来进行研究。
本文就诗经研究的述评作一综述。
首先,诗经研究应该从历史学角度来考察。
历史学家可以从历史文献中搜集有关诗经的信息,从而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
此外,历史学家还可以分析诗经中描述的历史事件,以便了解这些事件的真实情况。
其次,诗经研究还应该从文学角度来考察。
文学研究人员可以分析诗经中的语言,从而了解诗经的文学特点。
此外,文学研究人员还可以对诗经进行结构分析,以便了解诗经的结构特点。
此外,诗经研究还应该从心理学角度来考察。
心理学家可以分析诗经中的心理描述,从而了解诗人的心理特点。
此外,心理学家还可以对诗经进行情感分析,以便了解诗人的情感特点。
最后,诗经研究还应该从哲学角度来考察。
哲学家可以分析诗经中的哲学思想,从而了解诗人的哲学观点。
此外,哲学家还可以对诗经进行道德分析,以便了解诗人的道德观点。
总之,要想全面了解诗经,就需要从不同学科角度来进行研究。
诗经的总结(范文)
诗经的总结诗经的总结篇一:诗经总结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在先秦时候成为诗,或举起整数称为诗三百。
一共有305篇,风106,亚105,颂40.运用了赋比兴手法。
2. 孔子论语孔子名球,字仲尼,鲁国人。
据说曾删《诗》《书》,定《礼》《乐》,喜读《易》。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并且十分重视审美和艺术的作用,还提出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论语》言简意赅,用意深远,发人深省。
3.《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
和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性善论,政治思想核心是:施仁政。
有强烈的民本主义思想。
《孟子》艺术特点是感情充沛,气势极盛,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
还有一个特点是比喻,如缘木求鱼,五十步笑百步。
还有一些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4.《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东北),庄子的思想来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其核心是“道”。
《庄子》散文的风格具有:汪洋恣肆和恢诡谲怪特点,其次是描写精工,形神毕俏,用寓言和比喻来说明道理,如庄周梦蝶,庖丁解牛,蜗角触蛮,鲲鹏展翅5.楚辞和屈原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的诗歌,是《诗经》后一种新的诗体。
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屈原,名平。
屈原被旧贵族忌恨,被顷襄王放逐,投长沙汨罗江. 离骚是长篇抒情诗,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有浪漫主义色彩。
离骚的艺术特点和成就有以下四点第一,感情澎湃激越第二,意象运用精妙第三,《离骚》中对上下求索的描写,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征第四,《离骚》在语言和形式上也有很大的创造。
全诗语言十分精练,并且大量吸收楚国方言,创造了“骚体”。
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而且错落变化,非常灵活,成为一种更富于表现力的新诗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综述一、《诗》之作者及来源。
建国以来,学者常谓《诗经》,特别是其《风》的部分,多为劳动人民所作。
非也。
其实诗经中的多数诗为贵族所作。
诗歌的产生,从起源的角度讲,是因为人情意的发动,必然要外在表现为形体、语言、韵律,亦即形成了舞、诗、乐,因此原始的歌谣是诗歌最早的源泉。
然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真正够得上先秦文明社会(特别是周代)“诗”的标准的,却必须是有文采、有思想、形式内容的美相统一的作品;而且,诗是贵族之间言谈交往所必备。
有文化的贵族阶层,应当是诗经作者的主体。
《诗经》每篇的具体作者多已不详当然,除了少数篇还明白地告诉了作者,如《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关这些诗歌如何汇集,有二说:一曰“采诗”,一曰“献诗”采诗。
《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这是说的有专职人员到各地的田间路旁去采编诗歌。
通过这种来源获得的诗歌,自然是反映平民生活情状的,如他们的劳作、爱情等;这些采上来的谣,恐怕有些要经过太史或史官们的润色。
然而,采诗的对象不仅仅当局限于劳动人民,士人群体的诗歌也当在采编之列的。
献诗。
《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这些献给王的诗,必然为史官系统所记载。
采诗与献诗其实并不矛盾,只是说明《诗》的来源是多样的。
二、《诗》的文本流传首先,先秦的文本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处于一种流动状态。
我们今日所见到的各种典籍,实际是经过汉人及以后学者的整理才形成的。
以《诗》而论,今天的《诗经》本子,其诗有许多春秋时期的作品。
也就是说,诗的创作一直在进行中,而《诗》的收集编订也随之而不断进行。
这些诗本来是藏于史官的,供贵族弟子学习。
然而随着学术下移,夫子独秀前哲,普及文化。
其中的一个工作,便是将贵族弟子所受教育向民间推展,以贵族弟子所学典籍教众弟子。
当时的诗书礼乐,皆在夫子教学范围之内。
教的时候夫子自然会有所去取、订正。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夫子整理文献如此: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
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由此便发生了“删诗”的问题,太史公似乎是说,孔子把这诗从三千多篇删成了三百多篇。
然而有人提反对意见,理由如下:(1)孔子说“诗三百”,显然是他那时候见到的就是三百篇(2)要是从三千删到三百,那么丢失的诗肯定很多了,可是从古籍中的引《诗》情况(3)《左传》记载吴国的季札观乐,其中列举的篇目规模与今《诗经》一样,而那时孔子也就10岁的样子,所以这三百篇是孔子之前就有人编订成形了,这编订人,应当是史官或乐官。
这些理由很为人所信,因此而今信“孔子删诗”的渐渐少了。
三、《诗》的类别国风小雅大雅颂鲁颂、周颂、商颂为什么会分为风、雅、颂?根据《毛诗序》的说法:“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这是从他们的政治功用上来说。
然而这种说法貌似不很靠谱,所以有人表示质疑。
宋代的郑樵揣测,“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郑樵的解释似乎更近于真实。
风雅颂的区别,应当依据的是音乐而不是诗经文本内容。
是以夫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先秦的诗,都是配乐而行的,太师汇集这些风格不同的诗乐,在不同的场合来演奏吟咏。
目今通行的解释,雅就是正1,代表官方的音乐;颂训作容(舞蹈的容仪),是祭祀时伴随着舞蹈的音乐。
其中国风里面,开首的“周南”、“召南”似乎比较费解。
一般的解释是,周公、召公辅政,一在洛阳、一在镐京,这二南便分别是他们所管理下的南方地区。
又有说法认为,“南”是音乐的一种,与风雅颂并列。
四、《诗》的传承与今古文在《论语》中,有两个人解诗的时候得到了夫子夸奖,一是子贡,一是子夏(叫做卜商)。
且在孔门四科之中,子夏在文学一科。
那时的文学,就是典籍之学。
因此后来人们把子夏认定为传诗的第一代弟子。
荀子又是特别重视《诗》的,在汉代的威望也很高,离汉代又近。
于是汉人也要把荀子编到传经的队伍中来。
因为经过秦代的文化专制,经书和能讲经的人都缺失,汉朝文化复苏,有些劫后余生的学者又开始出来活动,当时没有网络、电话,交通也不方便。
所以经学的传承自然有很大的地域性,鲁地的申培公、齐地的辕固生、燕地的韩婴、赵地的毛公都各自带了一拨人。
当时文本少,懂的也少,学生们就只能从老师那里听说这些经书和解释,于是形成“师法”、“家法”。
这四家,分别被称为鲁、齐、韩、毛。
前三家的首创者都曾经在中央政府活动过,弟子也都很多显贵,所以他们都赫赫有名;到了武帝立五经博士的时候,便把这三家的解释定为诗经的官方标准。
毛诗则在民间默默私传。
到了西汉末,刘歆挑起了今古文的争辩,要挑战经学的既得利益集团,于是拉了许多当年没立博士的门派,包括毛诗,一起闹腾。
《左传》是古文、《周官》、《礼古经》也是古文,而毛《诗》未必是古文。
可是经过刘歆一搅,在朝学术与在野学术之争变成了今古文之争,东汉亦如此。
毛诗于是被想当然地看做古文了。
古代对于经典的解释,分别有章句、传、说、记、故(故训)、注等体。
大致说来,传、说差不多,都是发挥引申其中的大义;章句是分析每个句子、篇章来引申大义;记则是弟子记老师的传授,更是东拉西凑;上面都是引申发挥得比较远的一类;故、故训、注都是简明地解释文本本身的意思,疏通里面的名物,是比较客观的。
齐鲁韩三家的解释,以章句、传、说为主;毛诗则是故训和传。
五、毛诗三家诗在西汉那是相当兴盛,可是发展到后来成了功名利禄的工具,经师们为了评职称拼命凑字数,解释一句话要衍生出几万字,人们怎么不会对此厌烦和鄙视!于是毛诗开始以其简明质朴逐渐赢得士子们的青睐。
东汉后期毛诗大盛,马融、郑玄这些大师们都传习毛诗。
于是三家诗衰微,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今仅存《外传》。
毛诗对诗的解释叫做《毛诗故训传》,郑玄又对《诗经》和毛氏的《故训传》加以解释,叫做郑氏《笺》,南北朝的时候许多人有给《诗经》、毛《传》、郑《笺》加以疏通,于是称作“疏”、“义疏”、“注疏”,到了唐代孔颖达弄出标准的“疏”,于是有了今天我们所见的最经典的“十三经注疏”中的样子:诗、毛传、郑笺、孔疏。
毛《诗》的作者本来不详。
开始《汉书》说是毛公,然后郑玄有大毛、小毛的区分,到了陆机便坐实了说大毛是毛亨、小毛是毛苌。
而今所传下来的毛《诗》,除了《故训传》,还有“毛诗序”。
古代对于经典,除了解释字句和主旨,还有对于篇次和题目背景的说明,所以《尚书》有《书序》,《周易》有《序卦传》。
只是这些序不知道作者是谁、作于何时。
而对于《诗经》,三家和毛氏都有序,只是三家的序都失传(只有残片断句),只有毛氏的传下来。
当然,毛诗序又有大序、小序之分,在经学上争得一塌糊涂。
而今若不专门研究毛诗,也不必去理会到底谁大谁小、是谁所作了。
六、儒家传统《诗》学的解释进路而今大概多数人是把《诗经》当做文学作品读的。
然而,在古代,《诗》是列在经部,远远超出一般诗歌的地位之上。
作为“经”的诗代表着儒家对《诗》的独特理解。
这种理解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夫子。
《论语》中称引最多的就是《诗》了,单是直接称引《诗》文句的就有5条,而总体评论《诗》的有7条。
由此可见诗教在夫子教育中的地位。
夫子教育弟子道: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上面所引夫子总论《诗》的功用,徐复观先生大为崇敬与赞赏,他说道:“《诗》的所以有此功用,乃来自《诗》得以成立的由个体感情通向群体感情的激动。
兴、观、群、怨的陈述,即是《诗》的本质的陈述,这是一针到底的对《诗》的把握。
用现代语来表达,这是对《诗》深纯彻底的批评。
《诗》的本质是永恒的,孔子对《诗》的理解也是永恒的。
”2《诗》的产生源于情志在心中的兴起,而将这情志通过语言,且是具有形式意义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达到中和,才能符合“诗”的标准。
而士人学习这诗,也不仅仅是为了探求作诗者的本意;而是透过诗的语言与意象,去理解当事人的情志与礼节之间的张力,然后调适顺遂自己的情感,使之具有平正中和的意义。
易言之,士人通过学诗,陶冶自己的性情,使之合于中正,并使因性情而发出的行为合于伦理与礼仪。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夫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首在现代人看来不过是男追女的《关雎》在夫子那里被理解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当然,在儒家看来,诗还有其他的功用,便是自西周以来诗所负载的功用的延续:一是通过采各地的诗来观各地的风俗民情,并同时用诗来教化天下;一是士人通过作诗,或赞美,讽谏;一是诗乃作为士人语言、文化修养的训练。
由前两者,诗便负担了重大的政治伦理责任,而且诗不仅仅与个人的情志有关,而且与国家的统治紧密相连。
这种对于诗的定位(其实包括对整个六经的定位)一直延续到汉代而至其极,于是出现了“以《禹贡》治河,以《春秋》决狱,以三百篇当谏书”3的情形。
三家诗各自比附引申、缘饰政治、攀附灾异谶纬,乃至于不惜碎裂文字、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当然,若单独从他们所引申的道理来看也不无可取之处,但这种穿凿空疏繁琐之学的确会引起士人的反感;且单纯寓诗于国家的统治之术,也背离了《诗》作为陶冶性情的本旨。
相较而言,毛氏的解释似乎更质朴一些,起码说的话比较少,也不谈灾异,因此得到士人青睐。
然而毛诗的一大特色便是试图给每首诗找出一个政治背景,一定要认定每首诗本来是如何如何。
于是在具体每首诗指的解释上,毛诗不免穿凿。
但是,毛诗的大序仍是一篇极精彩的文字。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