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居与多元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民居与多元文化

李金表

泉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丰富。泉州的民居建筑受中原文化和海外交通以及华侨的影响,因此,既有中原文化的底蕴,又有海洋文化的痕迹。泉州民居以传统的“官式大厝”为主流,兼容西方、南洋的建筑特色,从而形成具有泉州特色的多种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不同时期的民居,在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建筑形式上也有变化。

“官式大厝”,也称“皇宫起”,是泉州民居的典型。据传是明太祖朱元璋所恩赐的,又传早于五代十国时,闽王王审知因皇后黄氏家住惠安后边村,时有台风暴雨,黄担心其母住危房,闽王特意恩赐黄“汝母皇宫起”。然而,诏书竟错传为“汝府皇宫起”(闽南话“母”与“府”谐音),就使恩赐的范围由黄娘家扩大为泉州府。泉州府各县闻风而动,纷纷仿皇宫式样建大厝。唯仿建较晚的同安县“皇宫起”,屋顶仅砌三槽瓦筒,闽王发觉后即令停止。至今同安还保留大厝屋顶只砌三槽瓦筒的习俗。

古大厝的布局,轴线对称。一般三开张或五开张,进深1-5进不等,有的加厢房或“花向”,有的四周筑围墙,很有气派。大厝屋顶多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红瓦间以瓦筒压顶,红砖墙加以精细的石雕、砖雕、瓷雕,穿斗式木构架,雕梁画栋。一般百姓的大厝,结构相同而少精雕细琢,用材上也不考究。“光厅暗房”是传统民居的特点。天窗小,房幽暗;窗位高且小,以防日照且防盗。古大厝的墙,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种类:有土舂墙、土坯墙、“出砖入石”墙、混合墙、芦苇墙等。土舂墙:同土、碎瓦片、灰拌合,依“墙模”舂实而成;土坯墙;用土坯模印泥土凉干垒成,常以角石砌至窗下,以防潮湿;“出砖入石”墙,是明末清初沿海“禁海迁界”时,民居夷为平地,居民随郑成功东渡台湾,后回乡重建家园,利用废墟上的旧砖瓦、石混砌成的“东都厝”墙;混合墙:上层土坯或蠔壳、卵石,中层杂石,下层角石砌成;芦苇墙:用芦苇(俗称菅榛)编织成片涂上灰土浆,用于大厅与房间的隔墙,具有隔音、隔热、轻薄防震、占地小,经久不坏等优点。

古大厝宏伟壮丽,在文化内涵上,既体现了封建社会封闭式长幼尊卑尚礼气氛,又让人感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古大厝的红砖建筑、拱形结构,砖条拼贴图案和镶嵌等建筑风格,与古罗马的红砖建筑和阿拉伯建筑装饰类似。泉州古大厝至今留存尚多,著名的有:南安官桥漳里村的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安石井街的中宪第及鲤城江南亭店村的杨阿苗古大厝(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古民居,兴建于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1911)竣工,历时50年。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占地20多亩。分五行排列,每行多则6座,少则2座,每座大多三进五开张,硬山顶,有单护或双护。现存较完整16座,大小房间近400间。每座雕梁画栋,随处可见精致的木雕、石雕、砖雕、泥灰雕塑,采用透雕、浮雕、平雕手法,雕有飞禽走兽、花草游鱼山水人物,戏剧故事和博古图案,有瓷片剪贴艺术,有砖条拼贴成各种花鸟、图案、篆字,灰彩花砖(舶来物)、鱼尾狮等,这是泉州古民居特有风格。不仅说明晚清时期闽南地区有成熟的雕刻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南洋文化及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多座有清末名人的书法真迹,具有非凡文化艺术影响力。古民居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雕饰

精美、内涵丰富,为闽南地区所罕见,堪称世界独一无二,被誉为“清朝闽南建筑博物馆”,是研究闽南一带建筑文化艺术内涵的宝贵文物。随着海外交通及闽南人的足迹,把闽南古民居的建筑文化艺术传播到东南亚、台湾等地。

洋楼,俗称“番仔楼”、“番客楼”,是沿海侨乡一种中西合璧式民居。

早年,华侨出国多因生活所迫,在外艰苦拼搏,希望有朝一日能衣锦还乡,大兴土木,以耀祖荣宗、福荫子孙。长居海外的游子所构思设计的汇合中外建筑风格的洋楼,既表现出西洋的建筑风格,如骑楼、园形廊柱、绿釉面瓶式栏杆及百叶窗等,又保留有泉州传统古民居的特色,如龙脊凤檐、精美雕饰、砖石结构的门庭垣墙、楼房前后花圃树木等。但在设计上,只求外观的豪华气派,而不注意内部的实用功能,如六角间。

沿海侨乡砖木结构的二、三层洋楼,大多建于抗日战争前后。以南安石井奎霞村、石狮市为典型。现存著名的是:光绪末年,新加坡著名华侨建筑家林路在其故乡南安后埔村(今省新满山红)建的华丽大厦。该华厦占地6.5亩,中间为正屋、叠楼,两旁为祖厝、书房,共有房屋99间,庭外有横桥、亭榭、方池。不用杉木,采用钢筋混凝土及洋砖釉瓦,装饰富丽堂皇,具有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开南安现代建筑风气之先,南安“有林路富,无林路厝”之谚。该华厦为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有土楼民居,大多建于清代,现存数量不多。具有封闭性和防卫性。居民能同舟共济对抗来犯之敌。

泉州沿海盛产白石,石料资源十分丰富。以南安丰州、溪东最为著名,有“一(石)砻二溪东”之誉。石结构民居以杂石奠基,条石砌墙,石板(俗称“石坊”)盖屋顶。其中柱、梁、拱、门窗框、楼梯、栏杆等建筑构件全用石料。六十年代,沿海农村木材紧缺,居民就地取材,时而风行建“四房厅”平屋。八十年代以来,流行建四房厅、六房厅、二三层楼房。除有房、厅、厨房、餐厅外,特别注重配套卫生间、浴室、阳台等设备及水、电设施。石结构民居最典型当推南安石井溪东村,单二三层楼就有500多座。1985年以后,民居讲究装饰,地铺花瓷砖、红地砖、石板材,墙贴彩釉砖,门墙、厅屏贴彩画瓷砖,木门、小窗改为大型合金玻璃窗,这是受对外交流往来的影响。并在人口集中的乡村,沿公路两旁建商店式楼房,延伸成小街。

石结构民居具有坚固耐用,有抗御台风和防盐碱腐蚀等优点,但致命的弱点是抗震性能差,且石件笨重,在加工、运输及安装较困难等缺点。民众已意识到安居乐业的隐患、现已不用石坊盖屋顶,改用钢筋混凝土浇灌屋顶。

洋楼、石结构民居的大门顶上镶嵌一方“丁谱”石匾,如李氏“陇西传芳”、陈氏“颍川衍派”,林氏“九牧传芳”、黄氏“紫云衍派”等,作为姓氏郡望或堂号标记,以示不忘家族渊源,从而得知姓氏原始发源地,这就是泉州特有的“丁谱”文化。“丁谱”石匾的建立,旨在通过载祖德、立族规、明宗支、分族从,借以增强“木本水源”、“敬宗睦族”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从中了解泉州区域政治经济的变迁。这不仅看出泉州宗族文化的独特风情,给人领略到泉州家族文化的浓郁韵味;而且能看出泉州居民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此外,大门、厅堂、石柱上雕刻有隐含主人名字的冠头对联;有宅主祖先的功德与成就,道德为人;有教育后裔的名言哲理;有宅第坐落的山川、名胜风光,作为诗、文的内容;并且邀请当时名人墨客挥毫,留下真迹,这就是泉州古民居的文化内涵。近年来,政府提出全面建设小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