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积累学生活动经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如何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

扬中市实验小学秦美鸿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创造活动的机会,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实践应用中认识数学,获得发展。因此数学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有意义的活动,搭建活动的平台,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主动建构数学,在活动中探求数学的意义,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在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一、课前预设——创造活动的机会,积累活动经验

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主动参与是一种自主行为、自觉行为。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是上课了才向学生揭示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起点从零开始,学生时时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学生就谈不上主动,难以产生自主,参与便成一句空话,为此,教师变封闭为开放,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开放式教学预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课前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进行调查实践、收集教学信息、查阅教学资料,把数学学习由课堂向课前延伸,使“数学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更乐于参与到整个数学学习中来。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教师提前几周让学生做种子发芽试验,让学生亲自动手种豆,数一数种下几颗,观察有几颗发芽了?还布置学生调查本班一次考试的优秀人数和及格人数,调查了

本年级各班的男女生人数等等,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去超市了解自己喜欢的学习生活用品的价格,作好记录,自编成应用题。对于这些课前的准备活动,大部分学生热情高涨,乐此不疲地参与到其中,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们事先获得的信息变成重要的教学素材,变书本上的数学为生活中的数学,这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学生们会逐渐以数学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使数学真正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和工具并从中获得活动经验。

二、创设情境——激发活动的兴趣,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若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单一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恰当地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活动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如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记忆,积累经验。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去商场购物的机会少,所以在课前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调查、了解商品的价格,教学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超市”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购物活动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在活动中,让学生亲历物品标价、创办商店、购买东西的全过程。课堂上学生用自己带来的用品创办学生熟悉的超市,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在真

实的情境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人人参与购物,充分体验如何取币、换币、找币,切身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活动的兴趣,积累活动的经验,从而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再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先举例说说现实生活中哪些是属于圆形的物体,从而认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老师也不作示范,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并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茶杯盖、硬币等)画圆的方法。这时候,老师表扬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然后问:“如果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这样,进一步激励了学生兴趣,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到探究之中。通过操作实验,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创设适当的活动情境,以动启思,以动促思,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让他们能被教学活动所吸引,积极参与主动入境,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知热情,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

三、动手操作——提供活动的空间,积累活动经验

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即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我们在数学课堂上开展许多数学活动,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活动的空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

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积累经验。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就安排学生通过两次分割圆的操作活动,逐步探究圆的面积和半径的关系。首先,让学生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在估算的基础上,建立关于圆面积与半径关系的初步猜想;然后,再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把这些扇形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转化的思想,并进而通过合乎情理的想象,逐步实现由圆到长方形的等积变换过程,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长是圆的什么?宽呢?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长方形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的半径。”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推理得到:

长方形的面积= 长× 宽

↑ ↑ ↑

圆的面积 = 圆周长的一半× 半径无论是在估算中进行猜想,还是在割拼中进行转化,操作既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也为理性思考获取了表象支撑。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数学活动,并最终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清晰认识了圆面积的求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数学活

动经验也都得到了和谐发展。

四、课后延伸——扩大活动的范围,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最终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后延伸,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机会,使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把数学活动经验上升为数学思维的思考。例如,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3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都是相等的”。学习《有趣的七巧板》后,让学生自行制作七巧板及设计拼图,并与同伴交流自己所拼图的含义,从中领悟创新设计的魁力和数学美;学习了《年、月、日》后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美术知识制作年历,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年、月、日的知识。

教师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的高度出发,要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努力与学生一同实践,在教学中开展一切有现实意义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提升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的数学素养从“双基”向“四基”发展作出自已不懈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