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核心理念与七大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学的核心理念与七大关系
朱华贤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概括起来,可以用这样12个字来表述:乐意写,写生活,多实践,表真情。

乐意写,是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角度来说,就是要让学生觉得写作不是一桩困难的事,是自己很乐意做的一个作业;写生活,是从作文内容的角度来说的,要让学生逐步感觉到,作文就是反映自己熟悉的生活,广阔的现实生活就是作文材料的丰富源泉;多实践,是从作文过程的角度来说的,作文水平的提高必须以反复地、不断地实践为基础,实践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表真情,是从作文结果的角度来说的,就是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应该具有真情实感,是自己真实的情感流露,是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

这12个字,听起来很平常,但要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却不是很容易的。

笔者以为,处理好以下七种关系,是落实课程标准中关于作文教学核心理念的关键——
一、思想意义与生活情趣的关系
学生的习作要不要思想意义,当然是要的。

但不能要求太高,不要以为思想意义就是能教育人,影响人,或者能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中小学生的生活视野相对狭窄,在他们眼里,生活中能教育人,或者能说明道理的事毕竟有限,而有意思、有情趣的事倒是比较多的。

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要写有教育意义的材料,那么,势必导致许多学生觉得没有东西可写。

学生的习作不同于作家的创作,习作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练笔,从而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如果一味强调要有思想意义,就等于排斥了许多生活内容,会大大缩小学生的选材范围。

因此,不一定能教育人,也不能说明做人道理的,却是有点意思、有点情趣的,也应该是作文的内容。

例如像下面这篇题为《吃喜蛋》的习作:
今天的餐桌上又有一盘喜蛋。

这可是爸爸最喜欢吃的。

你看,爸爸吃得那么津津有味,还发出“啧啧”的声音呢!喜蛋真有那么好吃吗?
我疑惑地问爸爸。

“那当然,不信,你尝尝!”爸爸边吃边说。

我小心地拿起喜蛋剥了起来。

咦!喜蛋里的小鸡真难看啊!湿漉漉
的毛贴在皮肤上,身子蜷成一个球状,小鸡头歪歪地搭在一旁。

这能吃
吗?我又抬头看爸爸。

我觉得奇怪,这么倒胃口的东西竟能让爸爸吃得
这么有滋有味:他有时把手指头放进嘴里一吮一吮的,爸爸终于看出我
的心思,笑着说:“小丫头,不敢吃吧?呵呵!”“谁说不敢?你能吃难道
我就不能?”我不服气。

但这玩意儿到处是毛,叫我何从下口呢?头?
太恶心了,还有眼珠子呢!尾巴?不行不行,这地方可是排泄用的;背
脊?对,就吃这里!我酝酿了一下勇气,就闭上眼睛咬了一口,小心翼
翼地咬着咬着,我突然觉得小鸡的毛在我的嘴巴里一撮一撮地竖了起来,它的五脏六腑也好像在我的舌尖上翻动。

这种感觉差点让我的血脉停止。

“哇!”我将嘴里的东西全都吐了出来,连舌头也不敢缩回去,生怕还留
着什么。

我以后再也不想吃喜蛋了。

如果从教育人或说明道理的角度来说,这篇习作当然谈不上,但这应该说是一篇好好作文,因为它真实地表达了一种生活情趣,而且观察得很细致,描写得很逼真,读起来很有味道。

像这样的生活经历,学生是比较多的,假如我们在倡导学生写有教育意义的同时,积极倡导写富有情趣的生活,那么,学生就会大大丰富写作材料,就不会感到“无米之炊”了,就会乐意写了。

二、知识传授与实际操练的关系
作文课是写作知识传授课还是写作实践课?毫无疑问,应该是写作实践课。

作文教学需要传授写作知识和进行写作技能训练,但是,这不是主要目的,更不是最终目的,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喜欢作文,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感到有东西可写,有一种想表达的强烈欲望,从而在不断的写作实践中掌握写作技巧,感悟写作真谛,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句话,强调的就是兴趣培养。

确实,
对中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对写作的兴趣,这是最关键的,也是最根本的,它远比让学生了解一些知识和技巧来得重要。

懂得知识和技巧后,如果仍然对作文不感兴趣,或者觉得没东西可写,这知识和技巧不就是屠龙之术吗?再说,过分地讲授写作知识和训练写作技能,不但会束缚学生自由活泼的思想,羁绊奔放翱翔的想象,而且还会使作文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不但无益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反而会无端地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作文不是一种纯理性的科学研究,而是一种富有情感的心智活动,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劳动,写作水平与能力的提高,全靠自己的亲身实践,而且这种实践是其他任何实践都不可替代的。

作文过程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是在理论(写作知识)的指导下去进行写作实践,而是应该在不断的、反复的实践基础上去感悟理论,掌握技巧。

如果先给学生灌输许多理论,然后再要学生根据理论去写,那么,完全有可能束缚学生的手脚,甚至让学生无所适从。

其实,善于写作的人并不怎么注重写作理论和技巧的,有些人还认为“写作无学”。

如果说他们的文章中有理论和技巧的话,那也完全是无意识的渗透,并非刻意为之。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它强调了实践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尤其是“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十分中肯。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不少语文教师还在作文课中津津乐道地讲授着写作知识和技能,而且往往是结合名家名篇,不是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有的把让学生理解写作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

这不是本末倒置,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写作的知识和技巧可以讲一些,但应该后于实践,要结合学生自己的实践。

三、借助道具与独立发现的关系
有些教师为了使作文课上得生动一些,让学生有东西可以写,往往采用情景教学法,先创设一个情景,然后再要学生把这个情景写下来。

眼下,情景教学法最常见的有三种:①实验演示法,例如有教师拿出几只鸡蛋,要学生先用五只手指头捏,捏不碎,再要他用两只手指头捏,结果碎了,为什么五只手指捏不碎而两只手指反而能轻松捏碎呢?要学生把这个经过和道理写出来;②生活模拟法,例如有教师在上课伊始时说:“听说我上公开课,我的一位小学教师今天也要来听我的课,说好九点钟到的,但现在已经过了十分钟了。

”说着便到窗口张望,一副焦急的样子。

于是,便问同学们有没有等人、等车、或等信之类的经历,你是怎么等的,心情如何?要大家说说。

几分钟后,老师的手机响了,一接,说是那位老师因病不能来了。

于是老师又说,大家想想,等啊等,最后等到一个失望的结果,心里是什么滋味呢?请大家写一篇以“等”为话题的作文。

这情景当然是是有意导演的;③图像展示法,教师出示一幅或几幅漫画、简笔画及其它图像,或者用多媒体播放几个镜头和情节等,让学生根据图像来写作文。

这种情景教学
法,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

利是能让学生觉得有东西好写,因为这是给其米,让其炊;弊是经常这样做,会使学生失去独立发现材料的本领,还会使学生逐渐滋生这样一种心理:写作文,先总得表演一下或展示一下什么,要不,就没材料可写。

这种心理,显然是非常不好的。

作文水平高低的关键,不在于给其“米”,能不能做好饭,而在于不给“米”,他自己能不能找“米”下锅。

对生活有没有敏锐的洞察力,有没有独特的发现,这是确定作文水平的关键。

因而,情景作文不能没有,特别是在写作的起始阶段,可以适当采用,但不能过于频繁。

四、想象力培养与现实基础的关系
中小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一个群体,他们充满着各种幻想。

想象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思维活动。

作文离不开想象,离开了想象的作文,犹如离开了灵魂的肉体。

想象能力的培养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为此,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用各种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特别是在命题上,更是挖空心思。

例如,有的教师出的题目是:《假如我是孙悟空》、《二十年后的我》、《魔盒打开之后》、《我在月球上俯视》、《给神笔马良的一封信》等,有的教师则提供几个词,如钥匙、苹果、雨伞等,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编织一个有趣的故事。

这些命题,应该说都有利于想象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写作兴趣的激发。

但是,想象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丰富的想象也决不等于胡编乱造,毫无依据的胡编,并不就是想象的培养。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作文课,这堂课有一个好听的名称:“超级编编编”,老师提供了“嫦娥、孙悟空、魔鬼”三个词,要学生展开想象,构思一个故事。

见到题后,学生的兴趣倒是有的,一会说嫦娥和孙悟空结成了夫妻,共同去降伏魔鬼;一会儿说魔鬼想调戏嫦娥,孙悟空来打抱不平;一会儿又说魔鬼挑拨孙悟空与嫦娥的关系,等等。

故事倒是编得五花八门,可这与想象力的培养到底有多大帮助呢?课后,有人提出:能不能把想象力的培养,“从天上回到人间”?这个问题是很有见解的。

我们要经常利用现实生活的材料,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有位教师出了这样一个题:《假如没有月亮》,他说,俄罗斯科学曾设想把月球炸掉,而且根据现在的科学技术,要炸掉月亮也不是一件难事。

假如天空中真的没有了月亮,那会怎么样?要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

对这个题目,学生很感兴趣,纷纷去寻找各种资料,然后再想象假如失去月球,地球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个题,虽然也涉及到天上,但它有丰厚的现实基础,写出来的作文大多有凭有据。

这样的题目,就是有助于想象力培养的好题。

五、真情实感与合理虚构的关系
出现了一些动不动就说父母双亡的考场作文后,近来,写作文特别强调要有真情实感。

不管是记叙的还是议论的,强调真情实感,这是对的。

但强调真情实感,并不就等于不能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合理的虚构了。

其实,写记叙文时,合理虚构是可以的,而且合理虚构也能表达真实的感情。

所谓胡编乱造,就是完全凭主观想象编造违背生活真实的人和事;所谓合理虚构,就是以真实的生活为
基础,进行适当概括和加工,使表现出来的生活更高些,更集中些,更生动些,而这个生活又是能让人信服的。

在作文指导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忠于生活,又要指导学生能对生活素材进行合理的加工和虚构。

加工和虚构生活的方法很多,比如人物杂合。

就是把几个不同人物身上发生的同一性质的事情集中到一个人物身上,实际上就是鲁迅所说的“杂取各种人,合成一个”。

比如时间剪辑。

把发生在不同时间的、性质相近或正好相同的事情,剪辑到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使它或互相烘托,或形成对照,也可把此时发生的事穿插到彼时发生的另一件事中。

又比如因果调整。

事情的起因相似,经过相似,但结果可能会不尽相同或者完全相反。

在写作时,允许根据立意的需要,调整原材料中的结果,换上另一种也完全可能出现的结果。

例如有这样一个材料:上个月,王芳买了本《数学竞赛题精编》,题目快做完时,她发现书的后半部分缺了8页。

她觉得缺的这部分比较重要,就到书店去换。

书店营业员态度很好,同意调换,但寻找后,发现此种书已经没有了,又同意原价退回,于是,王芳就把书退了。

对这个材料,不妨改造成这样的结果:王芳觉得自己在书上涂涂写写已很多,再退有点过意不去,再说缺页也不是书店的责任,就说不退算了。

这个结果,应该说是完全可能的。

这样处理,也更有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其真实性同样很强。

六、课本命题与自由命题的关系
现行的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后面基本上都安排一次作文练习,而且有的还直接拟出了题目,大多根据读写结合的原则。

这给教师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不少教师就直接根据课本中的题目要学生去写。

这样当然也是可以的。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教材中的作文题,往往有这样两个缺点:一是比较空泛。

因为教材的使用范围都比较大,编写者要照顾到方方面面,农村的、城市的、山区的、海岛的,很难照顾到某一个局部或群体,他们所拟的题目必须考虑到普遍适应性,因此不可能很具体,角度也不可能很小,例如《童年趣事》《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我的老师(或邻居、或同学等)》;二是相对滞后。

教材不可能每年变,而现实生活却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即使教材出版时的题目很新颖,用不了多久,也会过时的。

中小学的作文虽然不是新闻报道,但也应该而且必须尽量反映现实生活,与时俱进,尽量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教师在布置作文时,要处理好课本命题与自由命题的关系。

可选择一部分写课本中的题目,也选择一部分自由命题。

自由命题可以根据单元的内容和要求。

例如课本中某单元是要求写复杂事情的,所拟题目是《发生在家里的故事》。

这个题目显然是比较空泛的,它的指向性不明,凡发生在家里的一切事情似乎都可以作为材料。

对此,教师可以自己拟出一些口子比较小的题目,让学生有更明确的选材方向,如《争夺电视遥控板》、《家庭招标会》、《买衣的风波》、《家庭矛盾化解记》等。

与课本中的那个题目相比,这些题恐怕更受学生欢迎。

七、偏题离题与大胆创新的关系
直接命题或确定话题的作文,都有一个是否切题的问题。

作文是一种个性化的产品,一篇优秀的作文既应该是符合题意的,也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

问题在于,符合题意和大胆创新之间常常让人难以把握,在测试和评价作文时,是偏题离题还是大胆创新,往往会引起争论。

如果确定为偏题离题,那么只能得很低的分;如果确定为是大胆创新,那就可能得高分。

两者差距相当悬殊。

例如对《记一次争论》这篇短文——
“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抚摸着我们……”我哼着歌,连蹦带跳地上学去。

突然,我停住了脚步。

嘿,一张破纸,我以为是什么呢?开路,开路,你竟敢挡住我老徐的去路。

于是,我一脚跨了过去,一阵风呼地吹来,那张纸又飘到了
我的眼前,好像在说:“把我捡起来吧。

”这时,我的脑海里仿佛有两个人在激烈的
争论着:
“把它捡起来吧。


“不,还要弯下腰,伸出手,多麻烦!”
“老师不是说过,好事应该从身边做起,要是都和你这样,那我们的城市不就都成了垃圾堆了?”
“这你就别担心,我们有专门扫马路的人。

这是他们的活,用不着我们插手。


“但是,你看,他们每天从早忙到晚,一停也不停地工作着,难道你就这么一张纸都不肯捡吗?”
“不捡就是不捡,用不着你来管!”
“你……你……”
怎么办?怎么办?听谁的呢?
又一阵风迎面吹来,鲜艳的红领巾飘了起来。

对,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捡一张废纸,真是小菜一碟。

于是,我弯下腰,伸出手,拾起了那张纸,并把它扔进了
附近的垃圾筒。

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小人惭愧地低下了头,另一个却高兴地笑了。

天更蓝了,阳光更灿烂了,花儿也在不停地点头。

这是一篇考场作文,题目前有一段引语:“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会有争论,与同学、与老师、与父母等,请你以《记一场争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写清争论的内容,写好对话。

”正是因为这段引语,使阅卷老师产生了分歧:有的说严重偏题了,理由是一个人怎么争论,引语中明明写清“与同学、与老师、与父母等”;有的则说文章有具有独创新,它避开了一般的此人与彼人的面对面争论,而别出心裁地写了自己的内心争论,是一篇既切题又有新意的好文章。

笔者认为:培养创新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使命,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非常宽松的评价环境,更要有一种敏锐的眼光,要善于从一般中发现特殊,我们不能死抠题目或导语中的某些词句,更不能机械的理解和苛刻的要求。

鉴别是不是切题,可以从是否围绕关键词来判断,像上面的作文题,关键词是“争论”,因而不管写什么争论,都应该视作切题。

宽松的评价环境,对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和自信心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利的。

要处理好上述七种关系,作为为教师,最根本的是要把握好作文教学的本质和写作规律。

作文教学是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要站在素质教育的视点上,来落实课程标准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新理念。

(311200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朱华贤)
(T:0571—E—mai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