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液反流所致。由于老年人的食管功能降低,因此患本病的机会更多。本组患者63例,经过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63例均为门诊患者,男30例,女33例。年龄20~62岁,平均3

2.8岁。病程6个月~5年。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

1.2临床表现

1.2.1反流性食管炎往往伴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食管裂孔疝等,并常互为因果。

1.2.2.主要症状为胸骨后或胸窝部不适、灼热感、嗳酸或疼痛,在食物通过时诱发或加重。疼痛可放射至颈部或背部。

1.2.3.发病初期,由于炎症所致的局部痉挛,可出现间歇性咽下困难和呕吐;后期由于纤维瘢痕所致的狭窄,可出现持续性吞咽困难和呕吐。

1.3辅助检查

1.3.1吞钡检查:食管下段痉挛性收缩或狭窄,边缘光滑、规则或稍粗糙,二侧对称;针刺足三里穴时,可见狭窄处仍有相当程度的舒张功能。狭窄段以上的食管多有轻度扩张。有时同时出现胃、食管反流和食管裂孔疝的X线表现。

1.3.2食管镜检查:食管黏膜示充血、水肿,表面糜烂和浅小溃疡。

1.4治疗

1.4.1体针疗法

取穴分为四组,第一组取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心俞、督俞、膈俞、謚禧、膈关等;第二组取胸腹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上脘、建里、下脘、幽门等;第三组取下肢后内侧的特殊穴位,如阴陵泉、太溪、公孙;第四组取下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1.4.2灸法

取穴分为三组,第一组取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心俞、督俞、膈俞、膈关等;第二组取胸腹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膻中、上脘、中脘、下脘、幽门等;第三组取下肢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内庭、太溪、公孙。三组穴位交替使用。

操作方法:每次选双侧8~12个穴位即可,用艾条温和灸,或用隔姜灸,每穴灸15分钟,使局部有明显的温热感为宜。每日治疗1次。

1.4.3耳针疗法

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食管区、胃、十二指肠。

(2)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脑干、交感。.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针刺食管区时,应从食道区的前部向后透刺至贲门区,或从食管区的后部向前透刺,亦可这两种透刺方法交替使用。针刺十二指肠时,亦可采用透刺法。针刺胃区时由胃区中部向十二指肠方向透刺。

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均用中等强度的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

2结果本组患者63例经过治疗基本痊愈,2次治愈者10例,3次治愈者8例,总有效率100%。

3.讨论本病是由胃或肠内容物反流人食道而引起的。正常人有防止胃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机理;即使有反流,食管还有将反流物送回胃内的继发性蠕动。防止反流的解剖生理结构以食管下端括约肌(LES)最为重要。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①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下端横过膈肌部分为一长2~5cm的高压区,该处压力低于胃底部。胃内压力增高时,LES压力也随之增高,以防止胃肠内容物向食管内反流。LES受迷走神经和激素的调节。吞咽食物时迷走神经的作用是使INS压力减低,让食物进入胃内。胃泌素是维持LES压力的重要因素。食物,特别是蛋白质在胃里刺激胃泌素的分泌,从而增强LES的压力。当食物从胃进入十二指肠时,胰液泌素开始分泌,它削弱胃泌素的作用,从而减低LES的压力。LES功能减弱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②食管蠕动障碍:正常情况下,当较多的食物或液体从胃反流人食管时,由于张力影响,在食管的上端就出现自上而下的蠕动波,迅速将反流物送回胃内。若食管蠕动减弱或发生障碍,可致反流物存在较久而使食管炎持续存在。食管炎又可累及LES而进一步降低LES的功能,加重反流,使食管炎恶化,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食管蠕动障碍是食管炎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

由于LES功能减弱和食管蠕动障碍是其自身发病的关键,而LES又受迷走神经和激素(胃泌素、胰液泌素)的调节,所以除了取食管区为主穴外,还需取胃、十二指肠区(十二指肠仅仅是小肠的一部分,考虑到取穴的方便,在定位耳穴时将其独立了出来)作主穴。针胃区是为了调节胃泌素的分泌,针十二指肠是为了调节胰液泌素的分泌。通过对这两种激素分泌的调节以获得维持LES的正常压力所必需的最适平衡度。之所以要透刺食管穴,是因为不但要调节局部LES的功能,而且还应考虑到整个食管蠕动功能的恢复。向十二指肠穴的方向透刺胃区,是为了重点针刺胃窦部的投射区,因为分泌胃泌素的G细胞分布于胃窦区。针刺缘中、脑干、交感区旨在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进一步对LES正常压力的维持施加积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